歧路先知sci 歧路先知sci
少不观神知,老不读春物
关注数: 72 粉丝数: 2,336 发帖数: 42,984 关注贴吧数: 31
【轻小说吧书评组】这就是专业轻小说作家吗,真是有够好笑的呢 前天夜里12点,我打算在睡前读一读望公太的新作《专业轻小说作家》。原本想的是简单看个序章,结果一不小心用一个多小时读完了全本,然后又由于兴奋而在床上扭动了一个多小时。到三点钟的时候我甚至想爬起来写点什么,在**群友们的大力怂恿之下,终于忍住了即兴创作的冲动,忍了整整一天。 大家都知道我对业界文的感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然而在我对《黄漫》路转黑之后,对业界文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现在认为,每一位稍有名气的轻小说写手都可以、甚至都应该写一部业界文,但篇幅不要太长,三五卷足矣。仅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稍加修饰(指修饰几个女人),就可以整出一部保底及格的业界文;但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不仅非常难,而且没什么必要。《黄漫》五到六卷就很完美,再往后立刻演变成了休教人间见白头的衰老与丑陋。毕竟创作业界文就像“伤痕文学”那样,精彩程度与作者自身经历严格成正比,一旦脱离自身经历就极易开始胡言乱语。 接下来简要介绍这本书的主角们。 男主神阳太,起名思路跟望公太一模一样,先期经历跟望公太本人也有些类似。头两部作品自我感觉良好但光速扑街,第三部作品动画化,参照的大约是《日常异能》。在本书第一卷里,男主的第三部作品刚动画化完,这部作品给男主带来了巨量名声和收入——对于一位年轻写手来说的巨量,然而跟大佬们比起来还是不尽如人意。耐人寻味的是,《日常异能》作为以反套路为噱头的作品,反的正是这部作品。 女主结麻,通勤妻属性的青梅竹马。她最妙的地方是不喜欢轻小说,但喜欢着为了轻小说而努力奋斗的男主。这立意便比《14岁与插画师》高了一层。对于小众文化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心能停留在“理解这是小众文化”的程度上,并给予足够的空间,就是恰到好处;家人要是说自己也试图去进入这一文化,可未必是好事。男主暴富之后,便招募了结麻来理财(x)打杂(x)包养(√)。 两位男主的后辈写手,小太郎是JK,伊文是JD。这俩人塑造得实在太萌了,让我扭动了一个多小时的主要就是她俩的各种激寒言论。看到她俩,我就想起了五更琉璃和山田伊尔芙,想起了多年以前读《友少》和《俺妹》的自己。轻小说的精髓,果然还是要跟可爱的女孩子一起玩啊。在不怎么涉及感情,单纯地“跟可爱的女孩子一起玩”的层面上,本书完全不逊于《友少》前三卷、《俺妹》前五卷、《路学》前六卷与《线上老婆》,望公太在此处表现出的轻小说力令我颇为惊喜。 作为业界文,肯定得有点专业内容,在这方面,望公太当然也给我带来了另一份惊喜。 大家往往认为轻小说写手的选题方式有两种,一是写自己想要写的,二是写市场想要看的。由此衍生出“跟风的努力型写手”与“自行其是的天赋型写手”两种类型。而望公太指出,这种分类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他所接触过的大部分同行都是“以为自己在跟风的天赋型写手”。粗看起来,大家写的好像都是烂大街题材,采访的话也说什么自己花多大精力研究市场之类的话;但实际上,每个人写的东西,你要找个什么其他人来写,还真就写不出来。 那么,究竟哪种类型更好呢?望公太说,琢磨这种事情同样毫无意义。因为轻小说写手的话语权完全来源于收入,只要你挣得比别人多,你怎么说都是对的,连放p都是香的。所以只能努力前进,不断地前进。但这不影响他在酒后强行拉着未成年女性谈人生谈理想。 对于一部轻小说,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不完全是销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初动销量。在大家对作品一无所知时作品能卖出去多少,直接决定她能活多久。过了刚发售的几周,作者马上就能知道作品究竟是一卷完,还是四卷完,抑或是“写,尽管大胆写下去”。再往后的销量对作品就没啥帮助了,只对作者的收入有帮助。 真要靠着后来的销量甚至口碑硬生生的把作品续下去,倒也不是不可能,近年来我们熟知的例子就至少有《末日三问》《黄漫》《龙王》。只不过我对第一个并不是很感冒,对后两个已经粉转黑了。问题在于,这种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从轻小说的“格局”说起 前两天,有人问到“轻小说的格局”。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初,我们便遇到了一些微小的阻碍。 按说冒出“格局”这种看起来很常见,但意思又很含糊的词,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先讨论定义。然而,尽我所知,如果真要讨论定义,那就只剩下讨论定义了,别的估计也没时间、没心情谈了。所以遇到这种问题,我会选择直接谈看法,并试图阻止别人对定义较真。无论看法被赞同还是反对,多少都算是收获,毕竟能让自己的理解又充实了一点点。而要是你们费了老大劲,终于把概念统一了,那又有什么用呢?反正换个群,换批人,甚至换个时间,就没人在意这概念了,结果又回到原点。何况先讨论定义本身就是奇异流程,正常流程是先弄点有意义的结论出来,再反推一个定义。至于说统一概念这种事情,本质上是在教别人说话。我是觉得一个人没资格教别人说话,除非别人求他。语言本来就充满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怀着诚意,想听懂别人讲的汉语并没有那么困难。实在听不懂的话,还可以屏蔽嘛。 然后是一些轻小说高手试图阻止这一讨论,“因为格局就是个**话题”。讲道理,如果参与讨论的各方都是来源不明,互不信任的,那么“格局”之类的玩意确实是**话题。很多人并不是打算交流的,而是来输出立场的;哪怕你真的是来交流的,你也不得不防着输出立场的人,从而无法畅所欲言。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不过在明白人比较多的群里,这种讨论就容易正常进行下去。
【轻小说吧书评组】《司波达也暗杀计划》读后感 我对《魔劣》的态度一直很微妙,具体来说应该是评价与兴致相分离。虽然评价不高,但我的兴致并不低,目前我已经看了23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紧跟进度了。相应地,也有一些作品是我的评价不低,但其实没看多少,也不怎么关心更新的。不过这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还是说说这本《司波达也暗杀计划》。 本书可以视为《魔劣》的外传。故事发生在达也上初三的时候。达也目击了一位杀手(女)的作案现场,于是对方决定杀他灭口。显而易见地,不可能成功。不过这事被黑羽文弥(达也的堂弟)知道了,文弥非要多管闲事,去“保护”达也。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书讲的其实是暗杀者榛有希与黑羽文弥之间的故事,跟达也关系不大。榛有希无论从设定上还是性格上都很符合刻板印象里的所谓忍者。文弥则表现出了不亚于深雪的兄控力……但他是男的啊。尤为丧失的是,在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里,文弥是女装出场的,而且女子力完爆并没有登场的亚夜子。 虽然我很少用现实生活中的常识去质疑作者,但中间的剧情我还是忍不住想吐槽。我就不说这帮人是怎么想到要暗杀达也的,毕竟达也是降智商奇异点。但是……这刺客集团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密切关注,对方背景未知,而且显然有不止一个秘密武器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派同样的人反复进行同样的任务,不是找死? 至于结局?结局就是二人幸终,当然究竟是哪二人幸终其实还是有一些悬念的。 然后我们稍微说说《魔劣》正篇。 对于《魔劣》,我最在意的是能力设定。尽管大家都吐槽魔劣的设定又臭又长,但这是设定的呈现手法出了问题,跟设定本身关系不大。 《魔劣》的显然来自柏拉图的“理念说”。大致思路就是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理念世界”,对应到作品里就是所谓“情报”。有个相关的冷笑话。学哲学的大学生回到家,家长问他都学会了啥,他说“在我看来,面前这只烧鸡其实有两只,一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另一只则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家长当即表示,“那你就吃理念世界的那只,我吃现实世界的那只吧”。以这个笑话来转引《魔劣》的设定,那就是普通人和普通的“能力者”只能操作现实世界,而“魔法师”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在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建立某些联系。当他吃掉了理念世界中的鸡,他也就同时吃掉了现实世界中的鸡。 这套“理念世界”的设定体系,在我看来**还蛮高的,仅次于刀剑-加速的因信称义,比网游的那一套高到不知哪里去了。在作品里贯彻执行得也很坚决,只不过由于《魔劣》的战斗实在没啥悬念,连带着导致了设定也没啥实际应用。 结论:不反感魔劣的话可以读读这个外传,至少基本功还是可以的。
【轻小说吧书评组】我在德国与妹妹合体 最近我读了落第15。落第从1(还有0)到9算是一个阶段,主要讲学园武斗;10到15算是第二个阶段,讲的是男女主去欧洲征战。 许多人吐槽第二阶段发生了战力崩坏,比如之前看起来天下无双的史黛拉,跟好多似乎是杂鱼的人强行五五开。战力崩坏只是表象,根本问题是故事结构完全改弦易辙了。到第二阶段,落第从非常规整的学园武斗突然变成毫无规则的战争;但这战争又不按战争文的思路来写,还是沿用了学院武斗的写法。负负得正,勉强可以算是同一部作品,但里面实在太勉强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借口是几个人的恩怨,甚至只是执念。这么写也不是完全不行,但……这种借口放在学园武斗里不好吗,非要当战争写,结果就会很诡异。 敌方的武林高手一个人可以团灭几十万普通部队,那么部队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这表面战争很快就变成了神仙打架。打架写得倒是不含糊,还是按照海空陆擅长的流程,几场单挑打过去,完事。质量还是过硬的,只是我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登山拜访爱德怀斯的桥段,颇得我国武侠小说的精髓;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事后想来,这桥段其实跟主线的关系并不那么强。 我就很好奇,落第真的是这么靠谱的IP吗,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去暴力续写?单纯考虑艺术性的话,完全可以捏几个相似的人设,把第二阶段写成一部新的作品。可就算考虑商业因素……那就得看落第十卷及以后的销量究竟如何了。不管怎么说,销量这事终究是先射箭再画靶。所以,我对第二阶段表示理解但不认同。
【轻小说吧书评组】为什么青梅竹马很难赢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谈青梅竹马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所住的楼房与古埃及金字塔,哪一个能继续存在得更久”。对此问题,最切合题意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们假设自己所处的时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金字塔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我们不妨假设它还可以继续存在几千年;楼房只不过建了几十年,我们也可以假设它们只能继续存在几十年”。Q.E.D.。 同样的道理,青梅竹马已经认识男主十年了,这十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假设再过十年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大家往往误以为青梅竹马是一种优势,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以轻小说式的宫斗来说,青梅竹马显然是大劣势。 青梅竹马是领先了十年,可那又怎么样呢?有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要几千年,有的只要几分钟,你也配跟人家比衰变时间?感情这玩意也是一个道理,你十年都没解决的问题,人家一天就可以搞定。涉及青梅竹马vs天降的作品,往往在第一卷就会神速拉近男主与天降之间的距离。 更何况,与其说是神速,倒不如说难度低了很多。读这种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男主跟天降俩人稍微做点什么,攻略进度就能推进;可男主与青梅之间的各种互动,似乎都很难指向好感度的上升——如果不是指向下降的话。这也许说明存在着什么“抑止力”“剧情锁”“思想钢印”,把男主与青梅之间的关系长期锁在低位。从各个作品里都可以看出,与青梅竹马进一步发展关系异常艰难,而且往往难以成功。 综上所述,马拉松运动员哪怕从中点开始跑,也不可能比跑百米的先到终点。
【轻小说吧书评组】《你喜欢被可爱女生攻略吗》扫雷 最开始看大家提到这本书,主要是谈论插画。前几天我读了读这部作品,这里简要说一下感想。 依据我几天前写的《校园结界》,本书是典型的逆向结界校园作。男女主分别出身于日本最大的“白社会”与黑社会家族,据说要“背负日本未来的命运”。然而从作品内的情况来看,这个设定完全是提供便利用的,除了都合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哪怕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大人物,我也不相信这种级别的大人物连个狗仔队都摆不平。当然,这不是作品的重点,还是不在这上面多纠缠了。 本书的重点是《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式的恋爱战争,考虑到本书成书时间比《辉夜》晚两年左右,不妨假设本书在写作的时候参照了《辉夜》。在序章,女主姬沙向男主帝要求对线,“谁先告白谁就输了”,输了的人就要嫁到对方家里,并且可以对赢的人为所欲为。显然,他们之间好感度是非常高的。这里我忍住了没有写下吐槽“那你们为啥不放水呢”。于是,接下来的故事自然就他们一边秀恩爱,一边想办法让对方表白。 在自行屏蔽了不必要的思考之后,这书还挺好看的。我甚至从本书里看到了“古风”。我的意思是,十年前的那种校园作的风格,两眼一闭,胡作非为。仅以打情骂俏而论,本书的素质还蛮不错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花招层出不穷,可惜这里不能说太细,不然就没悬念了。 女主南条姬沙是“设定保护下的傲娇”,她显然喜欢男主,但还是得忍着不表现出来。她的妹妹美月是个天然,虽然目前看来是天然呆,但也有天然黑的潜质。男主的青梅竹马凛花是个大和抚子系角色,看起来似乎还有黑化的倾向。女配角木影的设定比较新鲜,她表面上是看戏的记者,记者往往比较精明,可她却非常迷糊,而且是祖传的迷糊。就是她的祖上把皇军的密码本泄露给美国,才导致山本五十六被击坠的(大概)。 总结:以上个时代的标准来说,还挺好看的。可以考虑一下。
轻小说的校园结界 会点进本文的人一定读过轻小说,读过轻小说的人就一定对轻小说里所涉及的“校园”有深刻的印象。本文将讨论“校园“这个轻小说里最常见的要素(应该没有之一)。相关灵感是在写《圣母在上》的书评时产生的,不过阅读本文并不需要你读过那篇书评或者《圣母在上》(当然我还是希望你去读一下)。 在本文开头,我们先来进行名词的定义。 尽管“校园”与“青春”两个概念经常并称,但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大部分校园题材的日本轻小说与涉及校园的所谓青春文学,观感上存在较大区别。为了辨析这一区别,本文使用“青春”泛指涉及中学生的各种题材,而使用“校园”时则专指本文要讨论的日轻里的特殊舞台。绝大部分日常系发生在校园里,许多非日常的都市奇幻、架空奇幻、穿越系作品也会涉及校园,因此校园与“日常”的相关性并不强烈,日常系与非日常系在本文都会涉及。 本文要讨论的校园的特殊性,体现在作品里校园“内部”与“外部”的区隔上。浅色回忆建议将这种内外之隔的机制称为“箱庭”。不过我们在讨论中发现,“箱庭”的范畴太广,格局过大,一般是指利用作品内/作品外的差异引发的现象,不仅限于校园题材,也不仅限于轻小说。经过推敲,我决定使用更具体的“校园结界”一词,来描述日轻校园题材的特殊之处。不会引起歧义的时候,将之简称为“结界”。
为什么你吧禁止国轻 大部分人给的借口是“因为国轻水平不行”。这借口我是不认可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证明一部国轻的水平到底行不行。假如你试图去证明,那你就违背了不碰国轻的前提条件。这个借口是自相矛盾的。 进阶一点的借口是“国轻与日轻不一样”。国轻与日轻真的不一样,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有不小的区别。但你无论列举多少条区别,想反驳你的人总是能找出或编出同样数量的相同点。 然而我知道一个决定性的区别,那就是——圈子的类型。大陆的国轻圈子,必然包含小说作者,几乎不可能绕开作者去讨论国轻。而只要有小说作者存在,作者就必然会处在一个不言而喻的极为特殊的地位。日轻圈子则没有这种具有超越性的角色。尽管也有“翻译”这样的高位阶存在,但翻译和作者对日轻和国轻圈子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尽管并不反感国轻,在禁止国轻话题的这一点上,我反倒是最激进的。我的借口跟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不碰国轻的原因是我们离作者太近。 据说文学史上曾经有“不该评价活人的文学水平”的说法。虽然这说法在现在看来有些极端了,但他其实是有一定依据的。我们现在仅以字面含义去理解这一说法,那肯定包含了一个原因——被评论者在看着你。 很久以前轻吧的水群里,时不时的就会冒出一条发言,“能不能看一看我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也许大家对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很友善,但多起来之后,大家就会感到困扰。困扰的原因倒不是嫌麻烦,也不是嫌对方水平差,而是顾虑太多,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有顾虑。顾虑说得太严厉会让对面感到不快;顾虑说得不够严厉会坑了对方。顾虑理这位不理那位会被指责为偏心;顾虑只要理了谁就有给人打广告的嫌疑。于是,当我们实在想不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我的激进体现为,在书评人里我可能是最不在意作者的。虽然我在文章里确实经常写这个作者如何如何,但“作者”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标记了某些作品的共同属性。“作者”在我的文章里指代的并非自然意义上的一个人,所谓的作者形象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东西。他的形象由我们的阅读来决定,而不是相反。尽管经历了业界文世代之后我开始注重对作者的人文关怀,不过我还是不会去主动“考证”作者实际上是如何如何的,全看他作品里怎么说。他敢写我就敢信。 而当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反而会感到不快。打个比方,去饭店吃饭,很好吃的话我可能确实会留下一些感想,不好吃就赶快整完走人,这都常规操作。但如果做这顿饭的厨师就坐在我对面,面带微笑地盯着我,时不时的还要问几句“您觉得这顿饭怎么样”“是否满意”“您有什么建议”之类的,那我可能就完全吃不下去了。 顺便一提,尽管出于纪律原因大家不敢多说,但书评组里的很多人其实有写小说的情怀。由此,禁止国轻还有一个隐藏原因:不服。“写得还没我好,我都没去写,你凭什么写”。不过这跟我倒是没什么关系。我以前压根没写过小说,哪怕在中学好像都没怎么写过记叙文。以后也不会去写。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为什么要看一个不写轻小说的人讲轻小说?这跟搞文学评论的不写“文学”关系不大,因为我也不觉得自己在做的是什么文学评论。大约可以类比成美食评论?你可能根据大众点评的评论区来决定去不去某家饭店,但绝对不可能在大众点评上面学做菜吧。 我不确定你在大轻能不能学到写书评的方法,但我确定你不可能在这里学到写小说的方法。说到底,原本就没必要想得这么严肃,你点进轻之物语的时候当作是点进游戏直播间了就好。赢了扣一波666,输了就刷xg(指笑活子哥哥)sb。 你不把我们当回事会让我困扰(当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但你太把我们当回事也会让我困扰。我们首先要保障评论者的自由,这包括了评不评的自由,评什么的自由,认真写还是瞎QB写的自由。我们只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而已,并没有打算改变世界,也没有打算改变自己——话说这样就只能进小鸟线了吧?
【轻评论】It's the only NEET thing to do. 评《神的记事本》 绪言 《神的记事本》(《神様のメモ帳》,下称《神记》)是由日本知名尼特出身轻小说家杉井光所著的,知名女装帅逼画师岸田梅尔担当插画的推理题材轻小说系列。 讲述没有朋友的高中生藤岛鸣海对未来感到茫然,成天无所事事,在这样浑浑噩噩的高中生活中,他认识了同班同学、元气少女彩夏,并通过彩夏认识了以有着美女老板的拉面店“花丸”为据点的尼特(NEET,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群体)三人组,以及与三人组的头领——成天蹲在开足冷气的房间里、三餐只喝Dr.Pepper,吃没有面的拉面的天才少女“爱丽丝”紫苑寺有子。爱丽丝自称“尼特侦探”,是“死者的代言人”。因为自身的某些特质,鸣海成功与爱丽丝还有尼特三人组打成一片,并不断被卷入到种种事件之中。整个作品正是以描写包括鸣海在内的这群年轻人为核心,通过一系列事件来揭示成长于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新一代日本青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与他们自身。《神的记事本》作为颇为罕见的推理题材轻小说,曾获得“这本轻小说真厉害”2011年度第10名,2012年度第14名。而其女主人公,萝莉侦探爱丽丝也获得2011年轻厉人气女主角第二与2012年第四。系列销量累计突破百万。 作品以东京都市的各个角落为舞台,带有作者杉井光本人的强烈个人色彩,充斥着大量独白、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感情上虽然大部分积极向上,但总是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于2011年改编为动画。虽然因为其题材和主旨受众相对较少,未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作,但在爱好者中享有极高的口碑。作者杉井光也因在第八卷过后三年才写下第九卷完结而为读者诟病,因其不断坑文,“坑光”的名号进而享誉整个爱好者群体。 总的来说,《神的记事本》是一部信息量极大的轻小说,杉井光一方面用其出色的语言功力和身为摇滚爱好者的搞怪风格让整个故事总是洋溢着欢快的气息,但又在这种欢乐的背后隐藏了大量的感伤与无奈。整个小说虽然写的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东京四处奔走,充当“自宅警备队”这样角色的胡来的故事,但是却也每每都和时事相关联。作为一部既能轻松的读,但是读完了之后并不轻松的轻小说,它本身的魅力从何而来,有如何在相当多的轻小说爱好者的心底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文就尝试从多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断食系男子开悟》扫雷 尽管web文目前正被异世界所统治,但以《拖油瓶》为旗手的日常系也在绝赞努力中。在经历了友少大崩溃之后,传统的轻小说写手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写恋爱轻喜剧了。然而日常系毕竟还是刚需,因此就由web文补上了这个生态位。 今天我读的这本《断食系男子开悟》,就是一部日常系web小说。现在翻译只有十一节,不过看作者的口风应该也写不了多长,目测就是轻小说一卷的水平吧。 本书的初期设定非常扎心。男主看起来就像“老实人”,看上了一位女神,于是不遗余力地倒追。那位女神(也就是女主)拒绝了好多追求者,偏偏答应了男主。可她对男主也非常冷淡,“Kiss及以上的行为绝对NG”,连手都很少拉,也极少一起约会。更关键的是,男主对她的工作(指社团活动)与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女主对他的态度比爱理不理好点有限。 相信我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把这个场景在三次元脑补出来了,***也太真实了吧。读了开头之后我对本书的期待值已经拉满了。 然而读到第四节就破功了。第一个女主POV一出来就摧毁了我对本书的所有期待。拖油瓶的女主POV让故事变得更丰满,而本书的女主POV只能让我产生“???”的感觉。合着您真没把自己当女神啊,那****呢? 那本书的看点可能就只剩下日式佛教元素了。男主的爷爷和叔叔都当过寺庙住持,在他陷入迷茫的时候去找爷爷开导自己。被开导了一周之后,他从此变成了“断食系”角色,戒掉了恋爱的欲望。而且他还学会了超能力(并不)。接下来,女神依然在等他倒追,但他的态度反而发生了剧变。这个招式似乎叫欲擒故纵?而且竟然真的管用? 说到佛教元素,我倒是想起了《人气妹妹与受难的我》,当然还有羽岛先生。这玩意还蛮流行的? 总结:从各种意义上我都非常不喜欢这个女主。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