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962940284
q1962940284
快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省级,国家级,各专业均可!QQ:1962940284
关注数: 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698
关注贴吧数: 4
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 【注音】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小国鲁国与强大的齐国相邻,鲁穆公担心自己的安全,想把儿子送到晋国与楚国去做官,借以拉拢两国。大臣犁沮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是远水不救近火。晋国与楚国离鲁国很远,一旦受到齐国的攻击,他们不可能及时救援。 【出处】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韩非子·说林上》 【解释】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不能应急 【近义词】远水不解近渴 【相反词】雪中送炭 【示例】为今之计,到临安取救是远水不救近火。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伯仁由我而死的故事 【拼音】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成语故事】晋元帝时期,仆射周颙与宰相王导是好朋友,王导的堂兄王敦谋反杀了周颙。王敦曾经因此事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未置可否。后来王导得知周颙曾在元帝面前为王敦谋反事多次为自己辩护,不禁流泪感慨:“我虽没杀他,但他由我而死。” 【典故】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晋书·周颙传》 【释义】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对别人的死感到内疚 【成语示列】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
一蟹不如一蟹的故事 【注音】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艾子到海边见到一只圆而扁且多腿的动物,就问附近的居民是什么东西,人家告诉他是螃蟹。过了一会,他又看见另一品种不同颜色的类似动物问旁边人,人家回答说是另一种螃蟹,艾子仔细比较,感慨地说:“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典故】艾子行于海上,初见蝤蛑,继见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体愈小,因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宋·苏轼《艾子杂说》 【解释】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越来越差 【近义词】一代不如一代 【成语示列】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蚏,凡罗列十余种。谷笑曰:“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也。”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引《圣宋掇遗》 【成语例句】 ◎ 她离婚都离怕了,离傻了,再离,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离了,就能找到如意郎君么?也许园里选瓜越选越差,一蟹不如一蟹哩!这都是命,只有认了。
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 【注音】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近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东风压倒西风的故事 【注音】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 【成语故事】贾宝玉上学后,袭人在家无所事事,想起晴雯之死,不免兔死狐悲起来,如果宝玉娶了厉害的正妻,自己就成了尤二姐了。她跑到林黛玉那里探听风声,林黛玉感慨地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出处】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 【解释】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正义战胜邪恶 【相近词】邪不压正 【成语造句】 ◎ 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 青年代表们,目前世界的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我们的国家是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 ◎ 仍然有人和洪三开玩笑,说,你们夫妻现在倒是般配了,谁还怕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 【注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一动不如一静的故事 【注音】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宋孝宗到西湖游玩看到飞来峰就问随他游玩的和尚僧端其由来,僧端把当年印度僧人验证飞来峰原本是西天灵鹫山的典故说了一遍。孝宗问为什么不再飞走呢?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谚语不是有‘一动不如一静’吗?”孝宗认为言之有理。 【出处】孝守幸天竺及灵隐,有僧辉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解释】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静观事态 【相近词】以静制动 【示例】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天有不测风云的故事 【拼音】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屯兵赤壁欲进攻东吴,周瑜与孔明商量用火攻,可此时季节已过没有东南风。周瑜气得生病,孔明去看他,他说:“人有旦夕祸福。”孔明说:“天有不测风云。”并送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刮起了东风。 【典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 【释义】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意外灾祸 【相近词】人有旦夕祸福 【成语例句】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呀!没想到自己这个航空俱乐部少年飞行班的尖子给栽到了飞鸟上。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事却偏偏落在刘大夫身上。
上气不接下气的故事 【注音】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卫、陈、蔡等国碰壁后,受到了楚国的邀请,孔子立即赴楚,陈国串通蔡国放出囚犯围堵孔子。孔子师徒被围困很多天,他们断了粮,腹中空空,还有同囚犯作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被楚军解围。 【典故】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山村跑去。 李娴娟《血染的爱》 【解释】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劳累的样子 【近义词】气喘吁吁 【相反词】镇定自若 【成语造句】 ◎ 如果是一艘旧式潜艇,经过这一段快速远航,早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更不必奢想过北冰洋横渡北极了。 ◎ 我们跑到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居然到了山顶,那时的自傲自安自足自乐的狂喜,真是只有身历其境的才能体验得到。 ◎ 上气不接下气的马大伯刚要上去阻拦,蒙面人只那么一推,便把他推个趔趄,夺路而走。 ◎ 她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颤抖的双手使劲地向我打着手语。 ◎ 活动变得困难了,每移动一步,心脏就剧烈地蹦跳起来,呼吸时上气不接下气。
出淤泥而不染的故事 【注音】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释义】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污浊环境保持纯 【近义词】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 【相反词】同流合污 【成语例句】 ◎ 我就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 如《爱莲说》中的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不折不挠”,”伟岸、正真、朴质、严肃”等,都是”动情点”。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为什么人口不增长的原因,孟子说:“你是关心百姓的疾苦,但你喜欢打仗,不少百姓死于战争。打比方说战争中潜逃50步的士兵讥笑逃100步的士兵,逃跑的本质是一样的。”梁惠王表示将要停止打仗。 【出处】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自作聪明 【相近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示例】比如老将军算是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五回
不打不相识的故事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 故事: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 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成语出处:《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成语释义: 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 更加投合。
朽木不可雕的故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 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 故事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 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 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 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 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快刀斩乱麻的故事 【注音】kuài dāo jiǎn luàn má 【成语故事】北朝人高欢任东魏丞相时,他想测试几个儿子的智力,给每个儿子发上一堆乱麻,让他们尽快理清,大儿子一根根慢慢抽,越抽越乱,小儿子将乱麻分成两半然后再分开。只有高洋拿出快刀,几刀砍下去再理出一缕缕短麻来受到高欢的夸奖。 【出处】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北齐书·文宣帝纪》 【解释】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抓住要害解决问题 【相近词】干净利落、快刀断乱麻 【反义词】拖泥带水 【其它使用】 ◎ 它的工作原理不是根据穷举算法,而是粗线条的模糊算法,即一种类似于”快刀斩乱麻”的办法。 ◎ 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 ◎ 他想自己这次下去首先要快刀斩乱麻,把那几个抱成团的副手摆不平是很难站住阵脚的。
天高皇帝远的故事 【注音】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大旱,百姓饿死很多,朝廷因为官多加上奢侈浪费成风,对救灾一事置之不理,反而加重赋税,人们忍无可忍,于是树起了造反的大旗,旗上写道:“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典故】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明·黄溥《闲中今古录》 【解释】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偏僻的地方 【近义词】无法无天 【示例】要论这个省分,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怕什么呢。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二
临时抱佛脚的故事 【注音】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出处】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唐·孟郊《读经》诗 【解释】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仓猝应付 【相近词】临渴掘井 【成语示列】 ◎ 我们不能抱临时抱佛脚的念头。 ◎ 这种画风所要求的写实功力,使得画家们临时抱佛脚地日夜练着基本功。
旱魃拜夜叉的故事 【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天子无戏言的故事 【注音】tiān zǐ wú xì yán 【成语故事】周成王与弟弟叔虞闲聊,一时高兴拿起树叶开玩笑要分封给他。叔虞信以为真就去告诉叔叔周公,周公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说话不慎重,失信于人,将会失去人心。成王只得择日封叔虞于唐,方圆100里地。从此成王更加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慎言慎行。 【典故】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重言》 【释义】指帝王说话算数。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言出必行 【近义词】言出必行 【示例】天子无戏言”,领导干部要对言行负★俗话说
急则抱佛脚的故事 【拼音】jí zé bào fó jiǎo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则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典故】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宋·刘攽《中山诗话》 【释义】急:紧急,危急。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事先不作准备 【近义词】急来抱佛脚
自以为得计的故事 【拼音】zì yǐ wéi dé jì 【成语故事】唐宪宗时期,力图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贬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贬官。好友韩愈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志铭》,谈到人在困窘时才能显出气节道义,那些表面握手言欢似乎肝胆相照,背后却落井下石还自以为计,真是可悲。 【典故】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释义】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用法】作谓语;指自以为是 【近义词】自以为计 【成语例句】 ◎ 反动统治者自以为得计,他们的镇压人民的力量表面上也还是强大的。
贪多嚼不烂的故事 【拼音】tān duō jiáo bù làn 【成语故事】贾宝玉起来要去上学,袭人服侍好他梳洗,宝玉故意逗袭人开心。袭人劝他好好读书,说不读书会潦倒一辈子,要他念书时好好想着书本,但不要过分发奋图强,功课不能贪多,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累坏了身子,宝玉有口无心地答应她。 【典故】而今孩子何在?正是贪多嚼不烂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释义】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工作或学习 【近义词】大包大揽 【反义词】适可而止 【示例】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床头捉刀人的故事 【注音】chuáng tóu zhuō dāo ré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就命间谍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典故】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解释】床:指坐榻;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曹操 【相近词】捉刀人 【示例】月得十篇,或作床头捉刀人乎。 《艺风堂友朋书札·王仁俊》
照葫芦画瓢的故事 【拼音】zhào hú lu huà piáo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典故】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模仿 【近义词】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 【成语造句】 ◎ 他最擅长照葫芦画瓢了。 ◎ 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贪多嚼不烂的故事 【拼音】tān duō jiáo bù làn 【成语故事】贾宝玉起来要去上学,袭人服侍好他梳洗,宝玉故意逗袭人开心。袭人劝他好好读书,说不读书会潦倒一辈子,要他念书时好好想着书本,但不要过分发奋图强,功课不能贪多,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累坏了身子,宝玉有口无心地答应她。 【典故】而今孩子何在?正是贪多嚼不烂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释义】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工作或学习 【近义词】大包大揽 【反义词】适可而止 【示例】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小鹿触心头的故事 【注音】xiǎo lù chù xīn tóu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小家子相而大打出手,把卖姜人打翻在地,事后他赶忙把他扶到家里,好酒好饭地伺候,还打发他一匹白绢。卖姜人高兴地走了,可是死在过渡的船上。船夫跑来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杰。王杰就像小鹿儿心头撞。 【出处】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清·翟灏《通俗编·兽畜》 【解释】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的情绪 【相近词】小鹿儿心头撞
无立锥之地的故事 【拼音】wú lì zhuī zhī dì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打败,就向谋士郦食其讨教。郦生给刘邦出主意分封六国那些无立锥之地的后人,讨取民心就可以战胜项羽。张良坚决反对郦生的这种做法,认为刘邦天下都还没得到,分封他们,他们就各自为政,没人帮他打天下了。 【出处】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解释】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立足的地方 【相近词】无立足之地、亡立锥之地 【成语例句】 ◎他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时搭船人多,挤拥至水泄不通,抬我的帆布床又过长,转动极为不易,而且那时房间及船傍,已无立锥之地,幸船上大众均认识我,所以各种事情,都能相就,终于经过一点多钟才抬入房间。
日近长安远的故事 【注音】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晋明帝小时坐在晋元帝膝上,刚好有人从长安来,就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一个远些?”明帝说:“没听说人从太阳上来。”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开宴会,夸耀明帝聪明,当场问谁近,明帝说:“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出处】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解释】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愿望没达到 【成语举例】眼见的天阔雁书迟,赤紧的日近长安远。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
学而优则仕的故事 【拼音】xué ér yōu zé sh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郑国得病停留期间,他们在樊迟种的瓜蓬下谈论从政之事。子夏主张君子应该去当官,学而优则仕,否则留着学问有什么用呢?孔子同意他的观点,可是他们最终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而当上大官。 【典故】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释义】优:有馀力,学习了还有馀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做官 【相近词】学优而仕 【成语造句】 ◎ 他所反对的是孔门学者之”热中干禄,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 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拼音】zhōu yú dǎ huáng gài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黄盖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释义】两相情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相情愿 【近义词】两相情愿 【成语示列】做生意是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十八般武艺的故事 【注音】shí bā bān wǔ yì 【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史进每天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学起,这些功夫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等,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王进把其中的奥妙都全部教给了他。 【典故】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 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释义】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各种技能 【相近词】十八般兵器 【成语举例】 ◎ 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将老虎活活打死,为民除了一大祸害。 ◎ 这样,他学到的十八般武艺都有了用场,他有了伸屈的空间。
学而时习之的故事 【拼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温故而知新 【英语】to learn and review it from time to time 【成语举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成语举例】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 如果你精力有余或好奇心强,那么就可以在学低年级的课程时,匀出一部分精力兼学高年级的课,超前满足你的求知欲,而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说来,老师在教低年级的课时,实际对他起了个”学而时习之”的作用,以前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加固了记忆和印象,就不容易轻易淡忘,基础就格外的扎实。
大旱望云霓的故事 【注音】dà hàn wàng yún n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出兵讨伐燕国取得胜利后久久不撤军,其他诸侯商议要联合出兵援燕。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当年商汤率仁义之师讨伐夏桀,百姓盼望商军就像大旱望云霓一样迫切。选择诸侯担心你将来会像对待燕国那样去对待他们。” 【典故】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云霓:下雨的征兆。好像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用法】作谓语、补语;形容渴望解除困境 【近义词】大旱望云 【示例】足足等了一个钟头的光景,而我们如大旱望云霓一样,所等候的兵车始终没有开来。 郭沫若《学生时代·到宜兴去》
疾风扫落叶的故事 【注音】jí fēng sǎo luò yè 【成语故事】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出处】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解释】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用法】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 【近义词】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
盲人骑瞎马的故事 【拼音】máng rén qí xiā mǎ 【成语故事】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恒温的儿子恒玄也在,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就“危”字他们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旁人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独眼的殷仲堪十分不悦。 【出处】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解释】瞎子骑着瞎马。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分危险 【相近词】盲人瞎马 【成语例句】 ◎ 他们还巴不得我一去不复返哩!二,什么经济改革!这两个家伙盲人骑瞎马,非摔个鼻青脸肿不可!到时候,我再回来,t市这摊子还得我来收拾。
河东狮子吼的故事 【拼音】hé dōng shī zi hǒu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苏轼被贬至黄州,常与好友陈季常一起谈论文学。陈季常很好客,经常邀客人到家里,他的妻子是河东郡柳氏经常敲墙赶客,苏轼作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笑陈季常怕老婆。 【典故】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释义】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近义词】河东狮吼 【成语示列】夫道本于刚,爱妻要有方。河东狮子吼,切莫胆惊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夫道》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拼音】kē zhè měng yú h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经过泰山边时看到一位妇女在墓旁痛哭,相问之下,得知他的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了,这儿没有苛捐杂税才从外地逃到这儿,这个妇女表示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看,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释义】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政治的残暴 【近义词】苛政猛虎 【其它使用】 ◎ 过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们说苛政猛于虎(旧社会内暴政比虎还可怕),用虎去比拟暴政。
鸣鼓而攻之的故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典故】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用法】作谓语;指公开声讨 【近义词】鸣鼓而攻 【示例】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温良恭俭让的故事 【注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典故】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 【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 【近义词】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成语造句】 ◎ 我倒希望能跟她学坏,这样就不用辛辛苦苦地做你温良恭俭让的老婆了。
无敌于天下的故事 【注音】wú dí yú tiān xià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使国家昌盛强大与无敌于天下。孟子回答他:首先是尊重、任用有德有才的贤人,带动士人为国效力;其次为商人提供场地,不征赋税;边境卡哨对旅客不收税,对农田不征税,免除劳役等。 【出处】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天下无敌 【近义词】天下无敌 【成语造句】 ◎ 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无敌于天下。 ◎ 毛主席说:”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一去不复返的故事 【拼音】yī qù bù fù fǎn 【成语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典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释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用法】作谓语;形容事物已成过去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人去楼空、一去不返 【相反词】反复无常 【押韵词】楞眉横眼、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龙睁虎眼、韶光荏苒、焦眉愁眼、柳眉星眼、克勤克俭、挤眉溜眼、猪卑狗险、照人肝胆、...... 【灯谜】水流东海 【歇后语】荆轲刺秦 【英文】goneforever 【成语造句】 ◎ 那种指望受过一次教育就可以终身适应工作需要,终身受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来去十里弄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金鸽子欢叫着飞回来了。 ◎ 这表明王公度在李、白前一手包办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贫穷困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李晔同志激动地说,六十年代初期,我们曾经庄严宣告: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学而时习之的故事 【拼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温故而知新 【英语】to learn and review it from time to time 【成语举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成语举例】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 如果你精力有余或好奇心强,那么就可以在学低年级的课程时,匀出一部分精力兼学高年级的课,超前满足你的求知欲,而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说来,老师在教低年级的课时,实际对他起了个”学而时习之”的作用,以前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加固了记忆和印象,就不容易轻易淡忘,基础就格外的扎实。
举世无双的故事 【注音】jǔ shì wú shuā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对刘邦说他是举世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典故】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 【解释】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相近词】盖世无敌、独一无二 【反义词】无独有偶 【英文】unrivalled<unequaled> 【其它使用】 ◎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型皇家园林。 ◎ “我们战士的吃苦耐劳是举世无双的。 ◎ 张裕创始人张弼士手捧金牌喜泪盈眶道:”中国大菜、中国瓷器,还有刚获国际金牌的中国名酒,都是举世无双的东西。
气壮山河的故事 【注音】qì zhuàng shān hé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出处】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 【解释】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概 【近义词】气冲霄汉、气势磅礴 【反义词】气息奄奄、奄奄一息 【英语】fullofpowerandgrandeur 【成语例句】 ◎ ,他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彪炳日月、气壮山河!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生死观。 ◎ 不管经过多少困难和曲折,党和人民还是要胜利的,因为我们气壮山河!
小巧玲珑的故事 【注音】xiǎo qiǎo líng lóng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词人辛弃疾在瓢泉别墅开山路时发现一座石壁,他喜欢它的高峻就取名苍壁。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来参观,结果他们嘲笑辛弃疾吹牛骗人。辛弃疾当众作词回应他们:“莫笑吾家苍壁小,稜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出处】莫笑吾家巷壁小,稜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宋·辛弃疾《临江仙·戏为山园壁解嘲》词 【解释】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东西小而精致 【英文】toy<besmallandexquisite> 【近义词】玲珑剔透、短小精悍 【反义词】庞然大物、硕大无朋 【成语例句】 ◎ 除了这些不同的表而外,瑞士人还擅作小巧玲珑的表。 ◎ 精瘦的男人是在山洼里发现那座小巧玲珑的宅院的。 ◎ 小金是那种年轻小巧玲珑中年发胖的身材,骨骼小,肉多,整个人成了一个圆滚滚的树桩。 ◎ 我是一只精工制作、小巧玲珑的放大镜,刚刚走出工厂,就被陈列在商店橱窗里。 ◎ 那只小巧玲珑的姬蜂,象喜欢梳妆打扮的少女一样,正安详地在竹笼角落里梳理自己的触须。
废寝忘食的故事 【拼音】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孔子。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偷偷问子路,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就问孔子。孔子说他努力学习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与睡觉,津津乐道授业传道。 【典故】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列子·开瑞篇》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 【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近义词】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发愤忘食 【相反词】饱食终日 【歇后语】喜鹊跟着蝙蝠飞 【英文】forgetfoodandsleep 【成语造句】 ◎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张万春东奔西忙,席不暇暖,废寝忘食,身先士卒。 ◎ 二哥迷杏核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不是一般的爱好,而要爱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如醉如痴,梦寐以求的地步。 ◎ 他在他的乱糟糟的单身宿舍里日夜作画,废寝忘食。 ◎ 李济生废寝忘食,把全部心智都用在了解这道难题上。
悲欢离合的故事 【拼音】bēi huān lí hé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同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宦海茫茫,身不由己,兄弟聚少离多,有一年中秋节,苏轼感慨六年没见到苏辙了,便作诗《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王丽娟。” 【出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词 【释义】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 【近义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反义词】平淡无奇 【英文】vicissitudesoflife<sorrowsandjoys> 【成语例句】 ◎ 应该懂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时处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 写人,就要写人的不同的悲欢离合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就要写人的内心世界,就要写人与人的关系。 ◎ 很多人在股票市场上的悲欢离合就完全说明了这种情况。 ◎ 悲欢离合,生活遭际以及他平生树立的壮志和决心,都倏然地在眼前重复了一遍。 ◎ 经历了一番悲欢离合之后,终于回到了城市,上了大学。
安然无恙的故事 【注音】ān rán wú yàng 【成语故事】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继位即赵孝成王,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进攻赵国,赵威后把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换取齐国的军事援助。危机过后,齐王派使者到赵国。赵威后先问齐国收成,然后再问齐王的身体是否无恙。 【出处】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战国策·齐策》 【解释】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经历危险后 【相近词】平安无事、安然无事、安然如故 【相反词】九死一生、在劫难逃、危在旦夕 【英语】getoffwithawholeskin<keepawholeskin;comeunscathedoutofthebattle;safeandsoundfallonone'sfeet> 【其它使用】 ◎ 每当一艘艘中外航船安然无恙地从这里通过,人们怎能不感激这座海上灯塔的建设者。 ◎ 所以,这儿是生物自由自在,安然无恙生长的世界。 ◎ 看到男童安然无恙,在鱼群中自由出没,岸上的人们开始随歌起舞,尽情狂欢。 ◎ ——大坝经受了八年洪水冲击安然无恙,船闸运用自如,航道畅通无阻。 ◎ 虽然花花神情惊慌,但我嫂子注意到它皮毛无损,安然无恙。
偷偷摸摸的故事 【拼音】tōu tōu mō mō 【成语故事】大观园内发现绣春囊,邢夫人立即组织庞大的检查团进行逐个搜查。迎春的乳母王住儿的儿媳妇因聚赌被抓,她们来求迎春说情,迎春是个懦弱的人,没有给她们帮忙。于是王住儿家的就大发牢骚说她们被偷偷摸摸的哄骗了去,因为邢姑娘的原因才会这样。 【典故】偏咱们就这样丁是丁卯是卯的,只许你们偷偷摸摸的哄骗了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 【释义】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行为放不开 【相近词】鬼鬼祟祟 【反义词】光明正大 【英语】furtively<covertly;surreptitiously> 【成语示列】 ◎ 老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偷偷摸摸、令人讨厌的动物。 ◎ --我们开始偷偷摸摸的谈话,因为房门是整天关着,大门也是一样。 ◎ 有几次那小姑娘就真偷偷摸摸逃到娘身边来,扯着娘的衣裳角,死也不肯再回婆家去。 ◎ 这种酒是前些日子宝玉和几个仆人偷偷摸摸逛到集市上带回来的,暗黄色。 ◎ 我是个地主,难为你们偷偷摸摸来看我。
杯水车薪的故事 【注音】bēi shuǐ chē xīn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典故】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力量小不能解决问题 【近义词】杯水救薪、无济于事 【相反词】力济九区、绰绰有余、立杆见影 【英文】anutterlyinadequatemethodindealingwithasevere 【其它使用】 ◎ 省委、省政府给大家算了一笔帐,国家支持加上中外各界援助,较之损失,可谓”杯水车薪”。 ◎ 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澳葡当局又从监狱中押出犯人,强迫他们在关闸、码头一带修筑碉堡、挖掘工事。
千里迢迢的故事 【注音】qiān lǐ tiáo tiáo 【成语故事】传说汉明帝时期,汝州南城秀才张邵与楚州山阳秀才范式,两人结伴到洛阳应试。他们结为莫逆之交,相约来年重阳在张邵家聚会。范式因经商误了约期,便自刎而死。他的灵魂千里迢迢去会张邵。张邵也千里迢迢去拜谒范式的尸体,之后也自刎而死。 【典故】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释义】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遥远 【近义词】不远千里、天南海北 【相反词】一墙之隔、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英语】fromagreatdistance 【成语造句】 ◎ 一位现为师职干部的他们的老下级,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们。 ◎ 她最大的错误是千里迢迢来这里,找了父亲这么个人,她自己来倒也罢了,可她把我也携来了。 ◎ 事实上,奥丽维亚后来落魄巴黎,贫病交加,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支票和无限安慰的仍然是不念旧恶的琼·芳登。 ◎ 虎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它没有白辛苦,千里迢迢地奔波,总算摆脱了猎人,找到了一块生存之地。 ◎ 妈妈千里迢迢寻了这么一个人,真使我为她难过。
精卫填海的故事 【注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 【典故】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释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意志坚决 【近义词】矢志不移、愚公移山、移山倒海 【成语举例】宾南如精卫填海,每不自量。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 【其它使用】 ◎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过一个神话时代,《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等神话故事成为后世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土壤。 ◎ 天气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洪水猛兽等,对原始人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巨大的威胁,因而就产生了”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管中窥豹的故事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 【相近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相反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成语举例】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 【成语造句】 ◎ 作为一名观众,对人艺这座艺术大厦中的舞台美术创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免管中窥豹,顾此失彼.与其他院团的舞台一样,人艺的舞台美术创作,35年来走过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留下了摇摇摆摆的脚印,包括单一的、概念的和人为的脚印,其创作的面还有待于大大地开阔。
冷冷清清的故事 【注音】lěng lěng qīng qīng 【成语故事】自从林黛玉病死后,贾宝玉一直处于神志恍惚之中,虽与薛宝钗结婚,自己在清醒后觉得对不起黛玉。黛玉的丫鬟紫鹃见了宝玉故意回避,并不理睬他。宝玉特地去向紫鹃解释,紫鹃就是不开门让他有机会,宝玉觉得自己过去冷冷清清对待她,心中后悔。 【出处】紫鹃到了这里,我从没合他说句知心的话儿,冷冷清清撂着他,我心里甚不过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3回 【解释】死气沉沉,冷落、凄凉、寂寞。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清静 【相近词】死气沉沉 【反义词】热热闹闹 【成语例句】 ◎ 记得那时湖上冷冷清清,一条游船也没有,满湖的死水混浊,泛出阵阵臭味。 ◎ 寻着歌声走过去,见教堂唱诗班正在这里唱圣歌,但台下冷冷清清的只五六人而已。 ◎ 县委大院冷冷清清的,院内几乎看不见一个过往的行人。 ◎ 他的同学走开之后,他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在薄暮的大学园中,呆呆的立了许多时候,好象是疯了似的。 ◎ 一样是两个女儿,一方面如火如荼,一方面冷冷清清,相形之下,委实使人难堪。
雪中送炭的故事 【注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典故】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其它使用】 ◎ 对于精疲力竭的种棉人和管棉人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 ◎ 这真是”雪中送炭”,他反复阅读,并按照文中介绍的办法试着学习,效果灵验。 ◎ 好,华侨同胞,真是雪中送炭!走,你跟我一起面交孙先生。
干干净净的故事 注音】gān gān jìng jìng 【成语故事】贾宝玉偷听到林黛玉的《葬花词》后,心里十分悲凉,他追上林黛玉想问个究竟,心里想自己对他已经很不错了便说:“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林黛玉低头不语。 【出处】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
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哀鸿遍野 解释: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