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962940284
q1962940284
快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省级,国家级,各专业均可!QQ:1962940284
关注数: 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698
关注贴吧数: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故事 拼音】shí nián shù mù , bǎi nián shù ré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典故】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 【释义】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用法】作宾语、分句;表示培养人才很不易 【成语举例】西人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 【成语造句】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显得尤为突出.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故事 【拼音】zhāo wén dào , xī sǐ kě y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不惑之年以致现在,感慨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还是要将仁政推销出去。 【典故】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近义词】朝闻夕死、朝闻夕没 【示例】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 明·朱权《冲漠子》第三折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的故事 【注音】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lì 【成语故事】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后重新回国执政,成为晋文公。他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唯独把割大腿肉熬汤给他喝的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很有气节,他称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靠编草鞋为生,他认为那些受到奖赏的人是在贪上天的功劳。 【典故】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释义】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故事 【注音】rén ér wú xìn , bù zhī qí kě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著名大思想家孔子经常教育人们要讲信义,他说:“作为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就好像高大的马车没有驾马的倪,小的马车没有驾马的轨,它们凭什么才能行走呢?为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取信于人。” 【出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解释】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用法】作分句;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示例】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 【拼音】jǐ suǒ bù yù , wù shī yú ré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典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释义】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劝戒之语 【近义词】己所不欲,毋加诸人 【其它使用】 ◎ 你不愿意别人爱上你的太太,别人同样地不愿意你爱上他的太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已有言在先;不爱别人太享乐,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自己便最好先别这样。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故事 【注音】shī zhī háo lí , chà zhī qiān lǐ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出处】《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 【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相近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示列】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陶铸《崇高的理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注音】jū gōng jìn cuì , sǐ ér hòu y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典故】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造句】 ◎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故事 【注音】qióng qióng jié lì , xíng yǐng xiāng diào 【成语故事】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推行“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敬父母及老人。他想启用西蜀尚书郎李密,就下诏书任命他为郎中。李密不愿做官,就写《陈情表》上书晋武帝,说自己的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相依为命,待终养祖母后再出来做官。 【出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晋·李密《陈情表》 【解释】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非常孤单 【近义词】孤苦伶仃、举目无亲 【反义词】四世同堂、儿孙绕膝 【示例】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非常可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故事 【注音】shī zhī háo lí , chà zhī qiān lǐ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出处】《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 【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相近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示列】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陶铸《崇高的理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故事 【拼音】bǎo shí zhōng rì , wú suǒ yòng xī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典故】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闲人 【相近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故事 【拼音】yī rén fēi shēng , xiān jí jī quǎn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 【出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神异记·刘安》 【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社会的裙带关系 【近义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示例】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故事 【拼音】jī bù kě shī , shí bù zài lái 【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而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认为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 【典故】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相近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示例】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杨宗镜《话剧演员的怀念》 【成语例句】 ◎ 去干!这叫’机遇’,就是您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他对汪说:”孙哲生搞不下去了,行政院长非公莫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请当机立断。” ◎ 3.谈话时机有大候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好谈话时机,把握准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注音】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出处】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 【解释】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馀威犹在。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近义词】死诸葛走生仲达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故事 【拼音】shì kě rěn , shú bù kě rěn 【成语故事】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卫国。他更为放肆,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用法】作分句;指绝不能容忍 【近义词】一不做,二不休 【成语举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故事 【拼音】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8000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典故】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有愧时 【近义词】无颜见江东父老 【成语举例】程宰兄弟两人因是做折了本钱,怕归来受人笑话,羞惭惨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不思量还乡去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 【注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成语故事】东晋明帝时,国舅庾亮派温峤去驻守江州。温峤忠于职守,听到苏峻和祖约起兵反叛,就向庾亮申请回去保卫京城。庾亮回信说:“你一定要全力固守江州,千万不要超过雷池来京城。” 【出处】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晋·庾亮《报温峤书》 【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用法】作谓语、状语、分句;形容人保守拘谨不敢为 【相近词】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谨小慎微 【反义词】大刀阔斧、大步流星 【示例】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 秦牧《独创一格》 【成语造句】 ◎ 并且当他们回想到自已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这样他们将不敢越雷池一步,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 【注音】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治水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让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能回家,终于消灭水患。 【出处】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解释】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 【相近词】三过家门而不入 【成语示列】昔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你此日在家耽搁。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7回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 【注音】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治水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让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能回家,终于消灭水患。 【出处】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解释】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 【相近词】三过家门而不入 【成语示列】昔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你此日在家耽搁。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7回
不怕官,只怕管的故事 【注音】bù pà guān , zhǐ pà guǎn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东京80万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10年后王升去世,高俅爱踢球受到宋徽宗的赏识,官至殿帅府太尉,直接管辖王进。高俅为报一棒之仇命人把王进抓来打一顿。王进不怕官、只怕管,于是连夜携全家逃走。 【出处】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 【解释】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用法】作宾语、分句;形容服从管辖自己的人 【近义词】现官不如现管 【成语举例】俗谚有云:‘不怕官,只怕管。’岂是我管你不着,一些儿不怕我?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
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故事 【注音】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成语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到车迟国,在倒换关文时与假国师虎力大仙发生了冲突,门外百姓要求国师求雨。孙悟空与他打赌求雨,虎力大仙当仁不让,孙悟空见强龙不压地头蛇就让他先求雨,自己暗中买通众神,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 【典故】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 【解释】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相近词】恶龙不斗地头蛇 【相反词】针锋相对 【成语举例】有什么话说呢?这就叫强龙不压地头蛇!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
乌头白,马生角的故事 【注音】wū tóu bái , mǎ shēng jiǎo 【成语故事】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嬴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只好仰天长叹,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国。 【典故】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释义】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虚无的事情 【相近词】乌头马角 【示例】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轰天雷》第七回
歌于斯,哭于斯的故事 【拼音】gē yǘ sī , kū yú sī 【成语故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旁人十分惊讶。晋文子接上:“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人称晋文子善颂善祷。 【典故】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礼记·檀弓下》 【释义】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用法】作分句;指安居的家宅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注音】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等三位大夫带兵进攻郑国,由于计划败露只好改进攻滑国,路上遭到晋军的袭击,全军覆没。晋襄公答应母后的请求,放三位大夫回国。秦穆公身着丧服,他不以一眚掩大德,亲自到边境去迎接他们。 【出处】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年》 【解释】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用法】作谓语;指客观看待一个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注音】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等三位大夫带兵进攻郑国,由于计划败露只好改进攻滑国,路上遭到晋军的袭击,全军覆没。晋襄公答应母后的请求,放三位大夫回国。秦穆公身着丧服,他不以一眚掩大德,亲自到边境去迎接他们。 【出处】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年》 【解释】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用法】作谓语;指客观看待一个人
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 【拼音】yán bì xìn , xíng bì guǒ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孔子认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士分三类:“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 【出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用法】作宾语、主语、分句;指言出必行 【近义词】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相反词】背信弃义 【成语示列】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丁是丁,卯是卯的故事 【拼音】dīng shì dīng , mǎo shì mǎo 【成语故事】贾母疼爱王熙凤,说她管家辛苦了,让大家凑银子为她过生日以示感谢。于是全家上下纷纷凑钱交到王熙凤处。尤氏把银子交给王熙凤,王熙凤见少了李纨的,就开玩笑地对尤氏说要丁是丁卯是卯地办事,王熙凤也借机免了平儿的银子。 【典故】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释义】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用法】作分句;指办事认真 【近义词】丁一卯二 【相反词】藕断丝连 【成语举例】银钱大事,再比小侄年轻的人,他也会丁是丁,卯是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注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不服,就在自己的封地里招兵买马,准备篡位。祭仲劝郑庄公除掉共叔段,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公开谋反时,庄公亲自率军攻打共叔段。 【出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传·隐公元年》 【解释】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近义词】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成语举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故事 【注音】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 【成语故事】宋朝时,陈州接连发生自然灾害,朝廷派贪官刘得中和杨金吾开仓卖粮,他们假公济私抬高粮价,还在粮食里掺沙,分量还不够。老百姓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极为愤慨,但也没办法,只有叹息:“上梁不正下梁歪”。 【出处】上不正,下参差。 晋·杨泉《物理论》 【解释】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上下级关系 【近义词】上梁不正、上好下甚 【示例】不要怪他们,这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 清·玩花主人《缀白裘·〈铁冠图·夜乐〉》 【成语例句】 ◎ 上梁不正下梁歪,职工们看见经理这样干,有的气,有的怨,有的敢怒不敢言。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拼音】péi le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周瑜周瑜,休夸妙计高天下,只教你赔了夫人又折兵。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释义】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用法】作谓语、补语;指损兵折将 【近义词】损兵折将 【反义词】大获全胜、毫发未损 【示例】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成语例句】 ◎ ”办福利餐厅,要投大笔资金,到时还要左优惠右折价,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些股东也提出异议。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故事 【注音】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准备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孟子喜出望外,公孙丑问孟子乐正子真的很有本事吗?孟子说他论本事、见闻与知识等都不如你,他的长处是对人很好,他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多人聚集在他身边,能治理好国家。 【出处】距人于千里之外。 《孟子·告子下》。 【解释】拒:拒绝。把人挡在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馀地。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相近词】拒人千里 【反义词】平易近人 【示例】而往往卷俎而退者多,置虚命彻者少,池池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八首 【成语例句】 ◎ 一点都不理会我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狡兔死,良狗烹的故事 【拼音】jiǎo tù sǐ , liáng gǒu pēng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的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去做官,辅佐被吴王夫差打败的勾践,他们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强大,最后灭了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就到齐国隐姓埋名经商,他写信劝文种离开说:“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后被勾践所杀。 【典故】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 【释义】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过河拆桥 【近义词】兔死狗烹、获兔烹狗 【示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注音】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故事】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有骨气 【相近词】不为斗米折腰 【相反词】趋炎附势 【成语示列】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 【拼音】sǐ zhū gé zǒu shēng zhòng dá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典故】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晋书·宣帝纪》 【释义】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死人吓唬活人。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近义词】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成语示列】你不能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错误。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故事 【拼音】wú yán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8000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出处】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江东:借指家乡。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有愧时 【近义词】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相反词】衣锦还乡 【成语示列】我现在失败了,无颜见江东父老。
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故事 【拼音】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爱好剑术,轻财仗义,25岁那年出外远游,漫游了湖南、江苏等地。42岁那年被唐玄宗授官,但他不想当朝廷的御用文人,3年后辞官归隐,特作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典故】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 【释义】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另有一番境界 【相近词】别有天地 【示例】如入琅环福地,痴龙护门,人迹罕到,大父称之谓别有天地非人间也。 明·张岱《快园记》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故事 【拼音】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 【成语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不忍心拿下荆州就只好去东吴联合孙权。诸葛亮在柴桑劝说孙权,说刘备考虑同刘表的关系才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希望孙权能够与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 【出处】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解释】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用法】作宾语;指怀才不遇 【相近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大展宏图 【示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 【成语例句】 ◎ 五秒钟那版就是专为央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时段量身定做的,时间短得什么创意也容不下,让我们韦小姐捶胸顿足,只恨英雄无用武之地。
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故事 【注音】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出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 【近义词】听其言观其行 【成语举例】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
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故事 【注音】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利用曹操与孙权的矛盾,就命关羽率军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派曹仁领兵出战,被关羽的部将廖化打败。庞德率军指名要与关羽决战,双方难分胜负。关羽对部下说庞德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必须用计才能制伏他。 【出处】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年轻人 【相近词】无所畏惧、初生牛犊不怕虎 【反义词】胆小怕事 【成语举例】我看你二人,也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 粤剧《搜书院》 【其它使用】 ◎ 和种子萌芽时具有破土的特殊本领一样,儿童在智力发展上也具有它的一些特点和相应的素质,诸如学习语言能力强(例如一个北京的小孩子到福建去,只消几个月就是一口福建话,而成年人则不行),记忆力强,模仿力强,想象力强(有一个儿童世界),好奇、好问、好强、好胜,“初生之犊不畏虎”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故事 【拼音】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 【典故】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相近词】画虎类犬、画虎类狗、画虎刻鹄 【相反词】神肖酷似 【成语举例】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故事 【拼音】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成语故事】南唐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师在金陵清凉寺给众僧讲佛经,希望他们潜心向佛,遵守清规戒律。法灯和尚却偏偏不爱遵守这些清规戒律,但人很聪明。法眼法师问谁能从凶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铃来,法灯和尚回答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典故】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释义】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用法】作分句、宾语;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由谁解决 【相近词】解铃系铃、心病还须心药医 【成语示列】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初是他两个说他进去,如今依先要这两个说他出来。 明·王錂《春芜记·忤奸》
貂不足,狗尾续的故事 【拼音】diāo bù zú , gǒu wěi xù 【成语故事】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典故】《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华貂深不足之叹”唐·李善注:“赵王伦篡位,时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满庭,貂蝉半坐,时人谣曰:‘貂不足,狗尾续。’” 【释义】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 【近义词】狗尾续貂、貂狗相属 【示例】散文,在文苑中算是成功的,但试看今年的选本,便是前三名,也即令人有‘貂不足,狗尾续’之感。 鲁迅《准风月谈·由聋而哑》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注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带回家精心饲养。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盼望成为富翁,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 【出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山海经·海内南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战国楚·屈原《天问》 【解释】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贪心 【相近词】贪心不足 【相反词】知足常乐 【成语造句】 ◎ 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故事 【拼音】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许浑考中进士,做监察御史。他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于是即兴作诗《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处】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释】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局势将有大转变 【近义词】山雨欲来 【成语造句】 ◎ 国际政治形势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 这时,汪精卫”清共”在即,武汉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拼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典故】《三国演义》第二五回至十二七回 【释义】汉:汉朝。原指关羽身在曹营,心想刘备。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人忠心 【近义词】人在心不在、心猿意马 【反义词】同心协力 【成语举例】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 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
画鬼容易画人难的故事 【注音】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王想找一个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很多画工都不满意。后来找到齐国最有名的画工画像。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别人没有见过的鬼怪。齐王让他画了一张,一会儿他就画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相,齐王感慨画鬼容易画人难。 【典故】画鬼容易画人难。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但是要想有真才实学却需下一番功夫才能获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难刻画 【成语示列】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人是很难刻画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故事 【注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处】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瓮亭记》 【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用法】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相近词】醉翁之意 【成语示列】越是有点钱的女人对钱越是敏感,她们总怕别人接近她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注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故事】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出污泥而不染的故事 【注音】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解释】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 【相近词】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词】同流合污 【成语举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成语造句】 ◎ 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疾雷不及掩耳的故事 【拼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 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 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 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合传》 帝(刘秀)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 有。久者事竟成也。” 释义“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 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故事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 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 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 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 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 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 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 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 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 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 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杀鸡焉用牛刀的故事 【拼音】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 【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成语造句】 ◎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 【注音】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东京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10年后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直接管辖王进。高俅为报一棒之仇把王进抓来打一顿。王进连夜携全家逃到史家庄,史进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史父识英雄,让史进拜王进为师。 【典故】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释义】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近义词】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成语例句】 ◎ 他有眼不识泰山,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 天老爷有眼不识泰山,故意跟蔡姆成他们作对,放岩泥后久不下雨,社员们就用抽水机抽岩洞的水出来救,可也没有见效,玉米苗一天天枯黄卷叶起来。
二者必居其一的故事 【注音】èr zhě bì jū qí yī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典故】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 【相近词】二者必取其一 【成语造句】 ◎ 泰丰公司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两项请求。 ◎ 把”港台歌星”同反动、黄色、低级之间划等号,要么是”左”得出奇,要么是缺乏知识,二者必居其一。
【湖艺】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注音】fú bù qǐ de ā dǒu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看到刘禅乐不思蜀的样子,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无能治国。 【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无能的人 【成语造句】 ◎ 他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 明星企业也不会将财力、物力浪费在扶不起的阿斗身上,而需要有实力有前途的院团来承载自己对文化的热情。
一马不跨两鞍的故事 【拼音】yī mǎ bù kuà liǎng ān 【成语故事】元朝时期,家贫如洗的书生孟志刚死后,妻子衣氏没有生育,叫木匠把棺木做大一些。她把家里的物品都送给邻居,祭奠完丈夫后,就向邻居表示一马不跨两鞍,死也要与他同棺共穴。第二天人们发现衣氏已经死在丈夫的棺木里。 【出处】我一马不跨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释义】一匹马不能套两个马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女性 【近义词】从一而终 【成语举例】一马不跨两鞍的思想应该改一改了。
敬鬼神而远之的故事 【注音】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两度在卫国没能推销他的“仁政”,只好去陈国,经过宋、郑两地的劫难后,孔子继司马牛病后也相继得病,一度昏迷。子路让他向鬼神求祷,孔子则一向敬鬼神而远之,坚持他的“富贵在天,生死有命”的观点而不求祷。 【出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 【解释】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近词】敬而远之 【成语例句】 ◎ 他对人始终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 他在谈到鬼神时,轻松自如,引人入胜:”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一代不如一代的故事 【注音】yī dài bù rú yī dài 【成语故事】古代一个有钱人家养了很多鸟,一个朋友来拜访,见白鹤就问养鸟人是什么鸟。养鸟人骗他是尖嘴老鸦,再问淘河,养鸟人说是尖嘴老鸦的儿子,又问白鹭,养鸟人骗他这是尖嘴老鸦的孙子。这人自我感慨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出处】谷视之,笑谓忠懿曰:‘此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宋·王君玉《国老谈苑》第二卷 【解释】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越来越差 【近义词】每况愈下 【反义词】后浪推前浪 【其它使用】 ◎ 绝不能因为风光不再,总搭拉着一张脸,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呼天抢地的大喊一代不如一代,那就难免像贝利一样要挨嘘了。
狗鼠不食汝余的故事 【拼音】gǒu shǔ bù shí rǔ yú 【成语故事】魏武帝驾崩,其子文帝继位,他把武帝的宫人拉在后宫自用,整日荒淫无度。文帝因此得病,卞太后来探望,看见武帝的妃子都在侍侯文帝,觉得有违伦常,骂文帝是“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不久,文帝病故,卞太后竟没去送葬。 【出处】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品坏 【相近词】狗猪不食其余、狗彘不食汝余
小鹿儿心头撞的故事 【拼音】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小家子相而大打出手,把卖姜人打翻在地,事后他赶忙把他扶到家里,好酒好饭地伺候,还打发他一匹白绢。卖姜人高兴地走了,可是死在过渡的船上。船夫跑来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杰。王杰就像小鹿儿心头撞。 【出处】王生听了,惊得目睁口呆,手麻脚软,心头恰像有个小鹿儿撞来撞去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 【解释】像小鹿在撞心。形容十分惊慌。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绪不宁 【近义词】小鹿触心头 【成语举例】贾大少爷出来,也不知黑大叔待他是好是歹,心头不得主意,兀自小鹿儿心头撞。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