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962940284
q1962940284
快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省级,国家级,各专业均可!QQ:1962940284
关注数: 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698
关注贴吧数: 4
黄忠请战的故事 黄忠是蜀军中有名的老将。曹将张郃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曹洪又给他五千人马叫他攻打葭萌关。刘备得知,与军师集众商议对策。诸葛亮说:"张郃是曹操手下名将,要想取胜只有张飞才行。"诸葛亮一句话,激怒了老将黄忠,只见他大声喊道:"军师太小看人了,我黄忠愿取张郃首级,献于军师帐下。"诸葛亮再激道:"你虽然很勇敢,但年纪太大了,恐怕不是张郃的对手。"黄忠听了,气的白发倒竖说:"我虽然老了,但两臂能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只见黄忠大步走下堂,取下架上大刀,舞动如飞,拿下墙上硬弓,一连拉断两张。诸葛亮说:"将军要去,谁做你的副将。"黄忠说:"老将严颜。如果我俩不能取胜,我愿献上这颗白头。"刘备、诸葛亮大喜。命二人带兵与张郃交战。黄忠、严颜到了葭萌关,先用计打败张郃,又用智夺取了曹操的屯粮重地天荡山。而后又攻下定军山,果然大获全胜而归。
横槊赋诗的故事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无树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刺史刘馥说,此歌不祥。曹操乘醉,将他用槊刺死。果不出所料,曹操乐极生悲。赤壁一战,险些特了性命。
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汉宁太守张鲁命马超攻葭萌关。刘备得知,忙找军师诸葛亮商义,军师说:"马超英勇无比,若要除他,只有张飞和赵云二人!"但赵云在外,只有张飞在此。张飞见马超攻关,大叫着请战。诸葛亮假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来侵犯,唯有云长才能得胜。"张飞闻言不高兴,历述自己以前的战绩后说:"我若不胜马超,甘愿军令处罚。"诸葛亮这才答应。让刘备亲自带兵,命张飞为先锋。刘备领兵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五次叫阵。张飞屡欲下关迎战,均被刘备阻拦。后来,刘备见马超人马疲乏,令张飞下关克敌。张飞、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败。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劝张飞回关,明日再战。张飞却大叫:"多点火把,安排夜战,不胜马超,誓不回关!"马超也发誓:"不胜张飞,誓不回寨!"二人各换一匹马,开始了挑灯夜战。又战二十回合,马超见不能取胜张飞,佯装败走。此时,诸葛亮赶到,略施小计,使马超陷于困境,然后投降。
曹操献刀的故事 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进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单骑救主的故事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初出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 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 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 早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就派人约会孙权,共同夺取荆州。孙权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愿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关羽听说大怒,对使者说:“我的虎女什么能嫁给那个犬子?”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 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在吕蒙渡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关羽带着关平、廖化拼命冲杀出一条血路,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麦城。 这时,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派廖化找刘封求救,刘封胆小怕事,不敢出兵。吕蒙派诸葛亮瑾劝说关羽投降。关羽拒绝道:“你要不是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杀了!” 吕蒙看关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紧攻打。关羽知道麦城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仓守麦城,自己率领关平、赵累和200名士兵从北门冲了出去。 关羽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遇上两次伏击,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关羽一心想快点跑回成都,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突然一声炮响,关羽的马被绊马索绊倒,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结结实实。 孙权要劝降关羽,关羽大骂孙权。主薄左宪对孙权说:“曹操当年对关羽那么好,可关羽还是杀了他的人,去投奔刘备,你现在能留住关羽吗!”孙权就把关羽杀了。
火烧连营的故事 孙权杀了关羽,抢回荆州,这两件事惹得刘备心里冒火。他不顾文武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 张飞命令3天之内作好白旗白甲,全军将士带孝出征,并叫范疆、张达快去办理,误了期限就杀人。范疆、张达看不能完成任务,就刺死张飞,投奔了孙权。 刘备听说张飞被害,大哭一场,对孙权恨之入骨。再说孙权听说刘备大军杀来,十分害怕,就写信请魏国帮忙。这时,曹操已经病死,曹丕正希望两家相争,自己从中得利,所以,一个救兵也不肯派。 孙权只好自己对付刘备。他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孙权急得没有办法,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刘备不答应,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臣阚泽推荐小将陆逊,说:“如果不用陆逊,东吴非灭亡不可!”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说:“我是文官,有这么年轻,恐怕有些人不服从我的命令。”孙权就把自己的宝剑交给陆逊,允许他先斩后奏。 果然,一些将领对陆逊不服。这时,蜀军天天跑到营前挑战,对东吴军队破口大骂。有些将领非要出营跟蜀军杀个痛快不可,陆逊严令不许出营。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劳、麻痹大意的时候再出兵。 刘备听说孙权让小将陆逊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指挥打仗有年头了,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吗?”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马良感到不妥,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画饼充饥的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参考资料:"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彼一时,此一时的故事 【拼音】bǐ yī shí , cǐ yī sh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近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于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 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他说: “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出处《论语·颜渊》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释义“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故事 【注音】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dì yǒu dàn xī huò fú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屯兵赤壁欲进攻东吴,周瑜与孔明商量用火攻,可此时季节已过没有东南风。周瑜气得生病,孔明去看他,他说:“人有旦夕祸福。”孔明说:“天有不测风云。”并送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刮起了东风。 【典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胜花气死》 【解释】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成语造句】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呀!没想到自己这个航空俱乐部少年飞行班的尖子给栽到了飞鸟上。 ◎ 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事却偏偏落在刘大夫身上。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 【拼音】yùn chóu wéi wò zhī zhōng , jué shèng qiān lǐ zhī wài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典故】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成语举例】名将盖非徒以勇敢著也。胸罗武库,学具韬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 【其它使用】 ◎ 古语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 运筹,是军事家们必备的基本功,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说的运筹的重要性。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故事 【拼音】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 , 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典故】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近义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相反词】任人唯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故事 【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 , duó jūn zǐ zhī fù 【成语故事】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典故】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释义】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近义词】以升量石、以己度人 【相反词】易地而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成语示列】他处处怀疑别人在跟他过不去,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的故事 【注音】rén miàn zhú gāo dī , shì qíng zháo lěng nuǎn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忠臣沈符因揭露他们的劣迹被害至死,子女被流放。严嵩吩咐押解差官张千、李万在途中杀死沈小霞及其妻闻氏,被沈小霞识破,借口中途讨要巨款逃脱。正是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八年后严嵩倒台,他们夫妻才团聚。 【典故】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 【解释】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情世故 【成语示列】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你不可太认真。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的故事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 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成语故事】林黛玉听薛宝钗的下人说薛家正张罗宝琴的事,心中特别敏感,和衣而睡。在梦中见到南京派人来接她回去结婚,宝玉也催她回去,惊梦醒来就吐鲜血,心里凉了半截。紫鹃在旁边劝她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黛玉又昏昏躺下做梦。 【出处】身子是根本,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 【解释】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成语示列】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的故事 【拼音】yī yán wéi zhòng , bǎi jīn wéi qī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解释】金:古代货币单位。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珍重。指信守诺言可贵。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言出必行 【相近词】一言千金、言出必行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成语故事】薛蟠从老家来到大观园住下后,打听到贾府有一所家学,学校里有许多年轻人,就动了龙阳之兴,假装去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而已。学校里有些学生图薛蟠的钱财就被上了他的贼船。秦钟与贾宝玉来上学,薛蟠立刻就打他们的主意。 【示例】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故事 【拼音】yī dēng lóng mén , shēn jià shí bèi 【成语故事】唐朝诗人李白从25岁开始游学各地,写下不少脍炙人口诗篇。但30多岁还没有入仕,他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特别喜欢举荐人才,就写《与韩荆州书》:“我听人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旦被你引荐,那么就会像鲤鱼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典故】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释义】忽然得到荣耀,从而身价倍增。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人一朝得志 【相近词】一登龙门 【成语示列】他考上了博士后,就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故事 【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 hòu shì zhī shī 【成语故事】战国初,晋国大臣智伯掌握了大权,他派人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索要土地。赵襄子拒绝,智伯联合魏、韩出兵围困赵,赵派谋士张孟谈去游说魏、韩,他们三家联合消灭了智伯,要封赏张孟谈,张不要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典故】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相近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相反词】掉了疮疤忘了痛 【示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其它使用】 ◎ 古训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故事 【拼音】sǐ shēng yǒu mìng , fù guì zài tiān 【成语故事】西汉后期,平庸而贪色的汉成帝整天在后宫享乐,他喜欢班美女,封她为婕妤。班婕妤很有文学才华和修养。汉成帝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赵飞燕为了消灭对手诬陷班婕妤诅咒皇帝。班婕妤辩解死生有命,世上根本没有鬼神。汉成帝认为言之有理。 【典故】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释义】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宿命论 【成语举例】岂不闻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惧之有。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楔子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的故事 【拼音】yī rén lì zhì , wàn fū mò duó 【成语故事】唐朝天宝年间,福州人勤自励与定同县林潮音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勤自励因武艺过人而参加安南平叛军,一去十年没有音信。林潮音不顾父母改嫁的命令,她有‘一人立志,万夫莫夺’的决心,坚决不从,在被骗婚的途中被老虎救走,从而夫妻团聚。 【典故】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释义】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矢志不移 【近义词】矢志不移 【成语举例】一人立志,万夫莫夺,我不会改变主意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故事 【注音】yī lái shēn shǒu , fàn lái zhāng kǒu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财主有万贯家财,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财主不教育他。艾子提醒他让他受教育,财主不满艾子说他的儿子不通世务。艾子把他的儿子叫来问大米从何处而来,财主儿子答米是从米袋中来的。 【出处】安公子是自幼娇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 【解释】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近义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反义词】勤劳致富 【成语举例】人们看不起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成语造句】 ◎ 鲁开来一边动作着,一边同女人说,你是享清福享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你不能什么事都不动弹呀。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的故事 【拼音】nán shān yǒu niǎo , běi shān zhāng lu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女儿紫玉爱上有才华的平民韩重。韩重将祖传的紫玉送给紫玉姑娘。夫差发现此事,将前来王宫求婚的韩重父母赶跑,逼紫玉嫁给一个贵族。紫玉气死,韩重到紫玉的墓前。紫玉的灵魂唱道: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释义】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用法】作分句、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近义词】南辕北辙、北辕适楚 【示例】我们不能干南山有鸟,北山张罗的事情。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的故事 【注音】hé shì zhī bì , suí hóu zhī zhū 【成语故事】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出处】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解释】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珍贵的东西 【近义词】和璧隋珠、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的故事 【拼音】fú tú qī jí , zhòng zài hé jiān 【成语故事】后唐时期,唐明宗在朝会上要求百官推荐将领率军抵抗契丹的入侵,李菘举荐石敬瑭。石敬瑭早有反叛之心,对此心存感激,暗中派人对李菘说:“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石敬瑭得到大军指挥权后就开始反唐,投降契丹成为“儿皇帝”。 【典故】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新五代史·李菘传》 【释义】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成语示列】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 【拼音】jīn yù qí wài , bài xù qí zhōng 【成语故事】从前杭州一个卖鲜水果的人,很会保藏柑子,他保藏的柑子外表金黄似玉,里面却像破旧的棉絮。买柑的人说他欺骗世人,他说世界上搞欺骗的人很多,包括文官武将,他们不为人民办事,难道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出处】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明·刘基《卖柑者言》 【解释】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徒有其表 【相近词】华而不实 【反义词】妍皮不包痴骨 【成语举例】难怪人说长皮不长肉,中看不中吃!这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欧阳山《三家巷》一 【成语造句】 ◎ 当前家具参展厂家相当一部分不具备生产设备和条件,不少新潮家具鱼目混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故事 【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 , shǐ yú zú xià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出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反义词】好高骛远 【示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明·赵弼《两教辨》 【成语造句】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亡羊补牢,知耻后勇,奋起直追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故事 【拼音】nán shān kě yí , pàn bù kě yáo 【成语故事】唐睿宗时,太平公主蛮横无礼,大肆侵吞百姓的财产。一次她的手下到农民家抢走碾石,农民告上雍州官府,司户李元纮判交还碾石。李的上司窦怀贞害怕得罪了太平公主,亲自要李元纮改判。李元纮气愤地告诉他南山可移、判不可动摇。 【典故】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旧唐书·李元纮传》 【释义】南山:终南山;判:裁决;摇: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已经定案 【相近词】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成语示列】做法官要有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精神。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故事 【拼音】nán shān kě yí , pàn bù kě yáo 【成语故事】唐睿宗时,太平公主蛮横无礼,大肆侵吞百姓的财产。一次她的手下到农民家抢走碾石,农民告上雍州官府,司户李元纮判交还碾石。李的上司窦怀贞害怕得罪了太平公主,亲自要李元纮改判。李元纮气愤地告诉他南山可移、判不可动摇。 【典故】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旧唐书·李元纮传》 【释义】南山:终南山;判:裁决;摇: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已经定案 【相近词】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成语示列】做法官要有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精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 【注音】pí zhī bù cún , máo jiāng yān fù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夷吾求秦国帮他登上王位,并答应给五座城池。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后来秦国遇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也没答应。大臣虢射对晋惠公说:“我们借粮也不能改善关系,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出处】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相近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 【拼音】shí nián shēng jù , shí nián jiào xù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活捉了越王勾践,让勾践到吴国为奴,勾践给吴王进贡美女西施。自己则卧薪尝胆,采用文种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增加人口,聚积财物,同时勾践还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一举攻占吴国。 【典故】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左传·哀公元年》 【释义】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生聚教训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 【注音】yǐ zǐ zhī máo , gōng zǐ zhī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矛盾的人或事物 【相近词】自相矛盾 【成语举例】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故事 【注音】shí bù yàn jīng , kuài bù yàn x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典故】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 【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成语举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其它使用】 ◎ 《论语》中描述孔子对食品的要求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原来孔子也是一个爱食生鱼片的人。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故事 【拼音】jīng shī yì yù , rén shī nán zāo 【成语故事】汉灵帝时期,博学多才而又为人正直的郭泰深受人们的爱戴,魏昭儿时多次去拜访他,表示愿意做他的随从帮他打扫庭院,郭泰问他为什么不去读诗书而给他当佣人,魏昭回到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郭泰十分欣赏他。 【出处】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 【解释】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示例】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桓帝延熹七年》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 , wú wéi niú hòu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一当面。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俗话说:‘宁可当鸡的嘴巴不要当牛的肛门。”宣惠王同意抗秦。 【出处】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释义】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 【相近词】鸡口牛后、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成语举例】自古道,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忍得这气也。 明·王衡《郁轮袍》第四折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故事 【拼音】pǐ fū wú zuì , huái bì qí zuì 【成语故事】古代有个虞国民夫得到一块宝玉,当时朝廷虞王想搜罗天下的奇珍异宝。民夫不想贡献上去,后来人家劝他,说有谚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不交上去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民夫觉得有理,后悔当初,就赶忙把璧玉献给虞王。 【典故】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贾害也。’乃献之。 《左传·桓公十年》 【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用法】作分句、宾语;指因有才能而受害 【近义词】匹夫怀璧 【成语示列】天之苍苍,正色何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万能的真理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中英杰《罗浮山血泪祭》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故事 【注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 bù dé bù fā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李善注引《魏志》 【解释】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情况危急 【近义词】箭在弦上 【成语举例】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鲁迅书信集》 【其它使用】 ◎ 当年绩溪胡公办《努力周报》议论时事,曾就”问题”与”主义”之急再三撰文,自称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 【拼音】rén wéi dāo zǔ , wǒ wéi yú ròu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典故】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处于被动局面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任人宰割 【成语举例】还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寄人篱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时候为止?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成语造句】 ◎ 他矜持地说,然后向着江浩,紧锁眉尖,显得异常沉痛:”请你注意,现在是处在什么情形底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到了今天,我们应该觉悟了,只有打倒狂妄自大的心理,承认了我们自己不如人家,像胡适先生说的,准备使我们这个民族低头苦志做三十年的小学生,也许中国还有个复兴的希望。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故事 【注音】qì zhī kě xī , shí zhī wú wèi 【成语故事】公元217年,夏侯渊被刘备杀死,汉中失守。曹操率大军前去汉中,双方对峙几个月,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吃饭发现汤中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两字,被杨修误以为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 【出处】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 【解释】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相近词】味如鸡肋 【示例】这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千万不能要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故事 【拼音】sān shí liù cè , zǒu shì shàng jì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出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传》 【释义】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近义词】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故事 【拼音】yǒu zé gǎi zhī , wú zé jiā miǎ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宋·朱熹《集注》 【释义】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反躬自省、虚心纳谏 【反义词】文过饰非 【成语举例】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它使用】 ◎ 她劝解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家的说法哪怕只有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一是值得参考的,那就要参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yú wēng dé lì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出处】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成语举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深刻。 【成语例句】 ◎ 我国民间舞蹈《鹬蚌相争》,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教育人们要珍视友谊和团结,不要闹无原则的内部纠纷,以免两败俱伤.而使第三者得利。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故事 【拼音】bù chī bù lóng , bù zuò jiā wēng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郭子仪多次打败叛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郭暖说了几句气话,升平公主就回家告状。郭子仪带郭暖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笑着答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下一辈吵架何必计较?” 【典故】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 【释义】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示例】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我们还是装糊涂吧。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故事 【拼音】kè huà wú yán , táng tū xī shī 【成语故事】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典故】庚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晋书·周顗传》 【释义】刻画:描绘;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丑女;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比喻拿丑的和美的比较,冒犯与贬低了美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刻画无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注音】bā xiān guò hǎi , gè xiǎn shén tōng 【成语故事】传说中道家有八大仙人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他们来到东海边,吕洞宾建议各自渡海,铁拐李站在龙头杖上,韩湘子坐在花蓝里,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曹国舅乘各自的箫、纸驴、拍板、鼓、竹罩、玉板渡海。 【出处】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解释】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用法】作分句、宾语;比喻个人有自己的本领 【相近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示例】我如今与舍弟分开,这弟兄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叫舍弟看看我的过法。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八回 【成语例句】 ◎ 近些年来,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先进栽培技术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林牧副渔得以迅猛发展,农产品空前丰富,居民的”菜篮子”空前充盈;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局面十分活跃,地膜覆盖、稻田养殖、新品种引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等等,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传说中九龙戏珠,而这八个火球怎么编呢?创作组决定;也要用多种不同的编织方法,几位师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注音】shēng gōng shuō fǎ , wán shí diǎn tóu 【成语故事】晋末高僧竺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的《涅盘经》,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推断,因此被逐出庐山,他流浪到苏州虎丘山讲法,顽石都为之点头。 【出处】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解释】shēnggōngshuōfǎ,wánshídiǎntóu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生公说法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故事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 bì yǒu yī shā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出处】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 【释义】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相近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成语示列】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注音】fēng shēng hè lì , cǎo mù jiē bīng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看到草木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出处】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谢玄传》 【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用法】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近义词】惊惶失措 【成语示列】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拼音】chéng mén shī huǒ , yāng jí chí y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大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了。 【典故】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释义】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 【近义词】城门鱼殃 【示例】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端惹出许多是非。 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 , wú wéi niú hòu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一当面。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俗话说:‘宁可当鸡的嘴巴不要当牛的肛门。”宣惠王同意抗秦。 【出处】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释义】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 【相近词】鸡口牛后、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成语举例】自古道,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忍得这气也。 明·王衡《郁轮袍》第四折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故事 【拼音】tóng shān xī bēng , luò zhōng dōng yì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召问王朔,王朔说可能有兵争。武帝不信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 【出处】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近义词】山崩钟应 【成语示列】此义易明,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不以远而阴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故事 【拼音】shèng míng zhī xià , qí shí nán fù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知识分子经过举荐和征召进入仕途,黄琼出身于宦官世家,由众多公卿推荐入京应召,他到洛阳附近的嵩阳县时装病不去,好友李固给他写信,劝他应聘做官。如果不去就会让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黄琼决心用行动证明名副其实。 【典故】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释义】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用法】作宾语、分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近义词】盛名难副 【相反词】名副其实 【成语例句】 ◎ 即不同于今人所说”有若华山之雄,泰山之峻”,更不似古人盛赞的奇绝伟壮”真人世所罕见”--奇则奇矣,秀则秀矣,美亦美矣,然而绝谈不上雄伟博大,气势冲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怎样令人惋惜的事呵。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故事 【注音】tiān dī wú chǔ , yǎn kōng wú wù 【成语故事】元朝时期,诗人萨都刺来到南京畅游,他见到这六朝古都,十分高兴,登上城楼看四方,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即兴填词《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出处】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 【解释】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无所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