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love晨99
栗子love晨99
关注数: 13
粉丝数: 36
发帖数: 1,014
关注贴吧数: 19
晒各国老师的工资待遇:中国倒数第三(组图) 中国位居榜单倒数第三名,平均工资仅为720美元。亚美尼亚则在受调查的28个国家中垫底儿,主要是最高工资和平均工资水平在全球处于最低水平。
组织学生给家长洗脚是作秀吗? 武汉一小学开学典礼组织学生给家长洗脚(图) 2012年09月07日 07:53:35 来源: 武汉晚报 15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昨天上午,新洲区仓埠中心小学举办开学典礼,20名小学生给家长洗脚的一幕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也有人觉得,孩子轻轻揉搓家长的脚背,甜在了家长的心坎上。 昨天的开学典礼上,1000多名师生齐声朗诵《弟子规》,听鄂东女子国学教育讲师团讲的“孝道文化课”。接下来,20名学生支起椅子、端来热水、现场请自家的父母、爷爷奶奶坐下,下跪给长辈洗脚,在现场,还有老师给学生示范(如图)。 四年级学生刘彬彬是给她58岁的外婆黄宝菊洗脚。孩子的爸妈有事,黄宝菊代替参加。她认为,学校的这个活动很好,以往总是大人给孩子洗脚 ,“孩子今天勇敢地当这多人的面给我洗脚 ,我感觉到了快乐和幸福,当她肉乎乎的小手触及我的脚时,我的心里真甜。” 此举也引来部分家长的反对,有人认为,孩子到学校是以学习为主,洗脚这样的事,是个小事,在家里就可以教孩子做。还有的家长说,在如此隆重的开学典礼上,让几十个学生当场给长辈洗脚,是“走形式”,有作秀之感,加强学生的德育,靠的是长期的教育,不是一个两个活动能成就的。 对此,鄂东女子国学教育讲师团成员罗一鸣评价道:一名小学生要孝顺父母、感恩老师、同学。只有树立了孝道之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 仓埠中心小学的负责人徐仲怀说,之所以选择在开学典礼上安排学生给家长洗脚,是校方特别的考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记者汤华明 通讯员王东升 陶火应)
上海一幼教婉拒家长购物卡 致信承诺会照顾好孩子 钟艳:拒收礼传递师德正能量 “收到你们和孩子精心制作的贺卡,我们很开心。贺卡我们收下了,但里面的购物卡我们不能收,放在迪迪书包里退回,请查收。”这几天,一封字迹隽秀的信在网上热传,人们纷纷赞扬信中散发的师德正能量。9月14日,记者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爱绿幼儿园,见到了写信的教师钟艳。 教师节那天早上,迪迪外公送孩子来到幼儿园,说迪迪书包里有3张贺卡送给老师们。钟艳随后发现贺卡里面夹着超市购物卡。她和同班的姜老师、保育员张老师早就达成共识,不收受学生家长赠送的贵重礼物。她想,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把礼物上交由幼儿园出面退还,或者直接给家长打电话,都会让家长很难堪。她决定给家长写封信。 “从事幼儿教育6年的时间,我读懂了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从我毕业的那天起,就发誓要做一位好老师,这些年我也一直坚持着。”
解手的来历,你知道吗? 明初,明政府强制移民。把人用绳子串起来赶着走。如有人想要方便,就对押送的官兵说;“报告大人,请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小便(或者大便)”,时间长了,就简化为“我要解手”了。后来“解手”一词,成了方便的代名词。现在仍然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北、河南、山东一带。
邹城教师吧招小吧主,有意跟帖 http://tieba.baidu.com/f?kw=%D7%DE%B3%C7%BD%CC%CA%A6
【申请修改目录】邹城教师吧申请修改到“教育话题” http://tieba.baidu.com/f?kw=%D7%DE%B3%C7%BD%CC%CA%A6 现在是“个人贴吧”,申请重新回到“教育话题”门类下。谢谢了~!
对教师的认识,精辟的吓人啊
教师节拒收礼物,您能做到吗? 北大堕落了,腐败了 没了大师,没了灵魂,即将沦为笑柄 百年老店犹如将死枯树 第27个教师节就要到了 为了我们后代还有一片纯净的天地 敬请教师同仁坚守职业道德,拒收礼物 您能做到吗?
对话90岁杨振宁:中国教育并不比美国差 杨振宁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王冰冰摄。(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90岁的老人在做什么? 来看看杨振宁先生的日程。即将迎来90岁生日,又赶上他一手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5周年庆,这几天,他的身影活跃在清华园中—— 6月28日、29日,连续两个上午的清华高研院院友学术交流会,杨先生从9点坐到12点半,精神矍铄,目光炯炯;6月30日,清华为他举行庆祝90华诞学术纪念会,又是从9点到12点半,他依然神采奕奕,不时插话;晚上6点至8点半,庆祝晚宴宾朋满堂,杨先生兴致盎然,满怀对清华、对高研院、对后辈学人的期许和热望。 而去年,也曾在这个时段,89岁的杨振宁在南开大学,以向同行讲述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迎接自己的生日。 他是华人世界无人不知的一代学术大师,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贡献最大的物理学家。今天,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学术活动依然旺盛,他的爱国情怀愈加深邃。 7月1日,清华园青藤掩映的静谧一角,杨振宁先生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教育、谈科学、谈创新。 “中国的教育并不比美国差” 记者:您时常说自己很幸运,“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学习知识”。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对您的教育中,您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慢慢来”,所以作为中国第一代数学博士,他没有急于向您灌输更多的数学知识。但我想告诉您,今天中国的家长很着急,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现在很辛苦,很累,要提前学习很多知识,您怎么看这样的现实? 杨振宁:我知道有你讲的这个现象。从整个国家的立场上讲,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从个人,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们的立场讲,我能讲的就是对于孩子的要求太多不一定是有效的办法。 (杨先生曾说,他的父亲当年发现他有数学方面的天分,不但没有极力地把他向那个方向上推,反而找人来教他念《孟子》,扩展他历史古籍方面知识的层面,是使他终生都大为受用的一件事情。——记者注) 记者:您对中美教育也发表过一些评论,认为“东方的小孩从小就学会要安静,要学习才有进步,但他们会因为守规则而比较胆小,不善于做出有想象力的跳跃。相反,美国小孩不太愿意坐下来学习,但他们会更大胆”。现在很多人对中国教育有抱怨,甚至急于“逃离”,于是掀起了所谓的第三次“出国潮”,而其中的显著特征是低龄化倾向。您受益于两种体制,对保持中国教育哲学的优点同时引进美国教育哲学的可取之处有什么想法? 杨振宁:你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分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讨论。一个方向是你讲的这个“出国潮”,确实是有,而且恐怕还会扩大,我是认为,第一,“出国潮”很难阻挡,第二,这不一定是坏事。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孩子出去了减少了国内竞争的压力,这个其实是有一定好处的。当然有人会说,这样非常好的人才可能就流失了,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国内的发展也很快,所需要的是一些高端的、有能力的人才,这些出去的人里面有一些高端的、有能力、有眼光的人,他们会看清楚国内有很好的机会,所以会愿意回来的。 这两天我们在庆祝清华高研院成立15周年,在清华就看得很清楚,清华的这个基础科学班最近这十几年出去的学生,在美国做得非常好的人都来参加了院庆,他们中愿意回来的很多,我相信,我们会在以后5年、10年之内把这些最优秀的人招回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