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胧觉中
回胧觉中
关注数: 3
粉丝数: 2
发帖数: 382
关注贴吧数: 11
有问题,求解!!! 一个人能不能忍受孤独?或享受孤独、对他来说可以说明什么?或解释为什么?现在男女比例现实中大概有多大?在一些社交网站比如QQ群里面,男性所占比例大都在七成以上,这可以反应或说明为什么?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受所生存的物质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大?还是主要受性别原因的影响?你们觉得男性跟女性相比哪个更有理性,或者说是在思维上更有潜力?
就人治还是法治再来说道说道 以前好像有贴子讨论过,我今天就再说说.现在的问题什么是法治?什么又是人治?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治? 还要请大家谅解一下,今天我会尽量不去用肯定的词来作形容,那也就免不了会用很多,也许,可能,大概之类的这些词来作定性. 可能经验会这样告诉我们,一旦提到"法治"或者说"治"这个概念我们就会想到ZF,觉得这好像就是他们的事.几千年来的文明传承我们已经习惯了太多.我相信很多人在作判断时会更多的用到经验,或者说是习惯来作依据,他们即使有原则可能都不知道那原则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就像人们相信有鬼,却不会去管这鬼是真是假,就算有些人自称不信,但还是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或多或少的恐惧.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这些心理状态呢.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断言,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进行实践. 那么是不是遇到这种事情就不用判断了,于是我们人类又进化出了一种能力"求同本能",什么意思呢,就是跟着大家做就没错.也可以理解成跟着经验做.传统风俗都是经验的产物.我觉得有必要把经验改成真理,这应该适合那些喜欢常把真理这个概念挂在嘴边的人.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广为标榜的概念,比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等等....."很多事情据有两面性并不总是适用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但是我们有多少时候是这样来认识的呢? 有人说过ZF是文明社会的代价.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用的代价这个词听起来十分古怪,代价意味着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牺牲.复杂的事情没有简单的答案.要说毛病可能还真不能光赖一部份人,这问题本身又陷入了一种问题,就是什么"叫病",我估计这样子问下去会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问题,还是先解决重点问题吧!人类的价值判断是从哪里得来的呢,从小开始受到的耳濡目染是造成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人本身就有劣根性,那么也可以分成先天的加上后天的. 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错,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坏,这问题如果是对一个人来说,只需要对他自已适用就OK了,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可是文明社会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事情本身的本质不是关键,如果你在追求你所要的,前提你要尊重他人相同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在忙于满足自己,是否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注意到自己是否在尊守这一准则?如果没有规则一个准则是很难维持下去的,维持规则需要的是公平,光靠个人万一有人不尊守或尊守不到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得了,规则自然就坏了.就是因为个人做不好才需要ZF这个角色,而ZF本身又是个人组成的,它之所以会成为代价原因原来是这样的,它与个人的区别是它不负责养活自己,而是把这个包袱给了个人.个人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不管是远古狩猎时代,还将来更先进的文明社会都不会有这个可能.大多数个人的精力都忙于吃饭这个事情上了,首先人得活下来,这也是被动的.那养活它干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不用把时间精力忙于生计,而正好用这些腾出来的精力去注意并纠正那些没有尊守好准则的个人.这就是治什么与为什么要治. 自从有了规则与治这个关系后,我们便遇到了新的问题,怎么治?我的标题已经列好了"法治与人治"再说说什么是法什么又是人?人就是人,这是一个对存在物的定义,就像说石头是石头树是树是树的意义是一样的.一个人是人,一群人也是人,人类还是人.一颗树是树,一片树林还是树…… "治"这个东西可能只适用于人,也许人自己就这么认为的.治这个东西除了人本身是没有其它可参照比较之物的.刚才已经说出了代价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就不再困惑人治会是怎样的一种治了,因为一群人跟一个人都是人,人可以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实施一些行为,但前提是尊重别人相同的权利,这个结论也就是说人可以为自己做决定,那如果说有"人治"这个概念的话,在不牵扯其它人的前提下它对一个独立的人本身是适用的,超过这个范围肯定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人治"与"人治"的范围. 法治也治所衍生出来的,什么叫法,法就是规则.当然治本身也是人所创造出的,最终也得人自已来治,但这个"人治"与之前讨论的"人治"是不一样的.法治最终也是人来治,是人用法(规则)来治.我们现在剩下的问题只有法(规则)治了,其实要不要规则大家很清楚知道有个东西它叫ZF,ZF是个神马东西?如果我们不偏不依的给它定义那它就应该叫做法治,它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存在的话,它就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维护规则的机器.不然它还能是什么呢? 其实人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信任在有些环境中是可以不需要"治"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体会.比如在爱人面前,在家人面前,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在不同的人群面前,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我们心目中想到的需要是什么呢?比如去银行存钱时我们相信的是ZF的保障还是银行的专业?在朋友困难面前我们是看重友谊还是利益的轻重?在家人面前我们是看重亲情还是自己的需求?不管我们遇到了什么,我们都需要一个尺度来衡量,是人还是法也得看情况.如果真的亲身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跟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觉来作自己的判断了.
用演讲杀人的确太兴奋了,暂时封你一天。 如果其他人有疑问可以在这里说。
来贴吧是为了强化什么?还是为了争论什么? 我觉得都没有意义。我一直想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来,平静的状态走。我发现很难,只要是充斥着欲望的地方就摆脱不了尴尬,欲望让你有期望,期望被打碎能好过吗?
关于 道德 理性 感情 和他们的适用性 一楼度娘
论刁民与愚民 最进网上炒热钓岛,各种极端主义的头脑再次活跃起来,其中不少言论反映着刁民与愚顽者存在的事实。我本不想谈论,在我看来事实摆在面前,不管由谁来执政都无法改变人有私欲这个事实。如何政治只是个手段问题,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好谈的,深入下去要么虚伪、要么就教条了。我的另一个贴子也说明了我的看法,“把现实生活当成手艺,谈思想才用纯粹”。现实生活应该以一个维护人类和谐生存为大前提,在公正的法律框架下维护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选择。至于混的好不好就看自己的能力了,每个人都有权力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各人之间的生活状态即不归功也不归罪。哲学是属于全人类,不是针对一个民族,更不是一小撮人,不尊重这一点的人不配谈哲学。把荣誉把歧视带进这份纯粹的思想领域同样是可耻的。本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自己没什么不好,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要来搞事。其中最愚顽的言论是这样的“只要是多数人赞成的我就赞成,少数人就应该为多数人牺牲”。不需要理由,也不问为什么,甚至不知道在为谁牺牲,而且还在试图传染强化他人的意志。这种人长脑子了吗?有价值判断吗?还有种人该叫刁民。现实中维护人类和谐生存唯有借助公正的法律、伦理框架才可能实
独善其身是对道德有所要求的基础。 要让众说纷纭各自为政的头脑达成共识何其难。关于叔本华对道德的解释本人表示不能再提出什么更进一步的见解,时代代有新人出,相信叔本华终会被超越的。在扫除偏见的道路上只有丰富的头脑才能保证自己有所进取;在向往道德的路上别人道德亦或不道德不会是我们道德亦或不道德的条件,不如先独善其身吧。
有没有哪位可以把《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粘贴复印到贴子上来。 要全面哦,我买不到这本书。现在手上只有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与表象世界,就差这本书了。
2012国庆节从中山南朗骑自行车去广州有木有人? 我在南朗,先定个位置。朋友们,有意思的一起啊。
把现实中的生活当成一种手艺。思想感悟只能用纯粹来对待。 这个提议不管是出于什么前提,其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得到的。 生活中不可能会有纯粹的理性,我们不必强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它永远也不会是什么。是它该是的样子。 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门技巧来经营,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是要务。如果我们告戒别人他做了不该做的事,他也许会说:你也一样。“你也一样”这是个文法结构的瑕疵,是个无效的逻辑证明,一般很难反驳,但我不打算利用。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不说慌,还会做一些自已觉得不好的事情。包括语言交流也不会不顾场合的毫无保留。“场合”这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关键。没有这种意识的人我们可以叫他 傻子如果是先天的原因我们就不能这样叫,这会违背了道德。 在也里也就产生了矛盾,我们该做什么呢?不该做什么呢?不清楚了,没有明确的方向了。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否定的问题,否定即是代表“自由”,那与之相对的“肯定”也就意味着不自由。否定的自由代表的是“无”而我们生活在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有”太多的要求,每个要求也都伴随着它必然的条件。在一个没有自由,只有条件的世界之中,我们又必须面对这些条件,对生存来说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没有人能一直不吃饭。生活要面对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只有生存和死亡的两个选项。 在一个有条件,又不自由的世界中,我们是不可能纯粹的去做什么。把现实中的现象理解纳入思想感悟的范围是缺乏理智的。在思想感悟时我们对什么是什么又意识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反感被假象的蒙蔽,渴望了解本质,思想感悟上掺的水份是智者不能容忍的,它必须纯粹!纯粹并不意味着为真,它只代表当前的最高可信度,在我们找到更有力的理据之前,我们都以当前的理解为最高准则。
是否普遍存在着一种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弊端? 像周立波之流正是我讨厌的对象,不是针对人身。而是我们明明感觉得到此类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表演家,总是围绕着一个循环论证牵着大众的鼻子走。其主张未让我们得到实质内容。就像市面倡销许多书籍,我们也是深有同感,可又苦于无从反驳。为什么这样还有这么多崇拜和叫骂的声音?叔本华著作中涉及的文史掌故也不是随便几个学生就能掌握。事实上又有几人读懂了叔本华?还是说从来就没有过叔本华,只是自己心里有过?所以我提个疑问,希望有识之士给出高见。
对哲学该严谨还是抱折衷的姿态? 吧主的才思我很欣赏。 对于当下所谓的哲学探讨有很多主张我实在不敢苟同,所以我发此贴以示诸位。 主观的站在一种立场之上,动机纯属以博取认同的所谓哲理 其本质旨在建立一种普遍的绝对的命令式的教条。是时兴的犬儒主义。 犯众怒不是明智之举,打破这种潜在规则的风险不可低估。如果我们只须坚定不移的去遵守去服从一种现成的律令,那何必再来讨论哲学,有多此一举之嫌。 浅薄的人我就不多说了。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未解之惑,我们需要探讨以了解更多深层的问题,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无师自通。对保守的人来说讨论刺激的是他们这样的一条神经:在不断的探讨中问题的不断出现,昔日的信念的支撑变的越来越无力,他们就此失去了上帝,惶惶而不可终日。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这种否定从前的权威的创新中才得以实现,没有前人给的参照我们进步的依据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不迈出这一步的桎梏,结论也就是到此为止了。哲学因其涵有的特殊意义使其走在了自然科学的前面,论证因此也更需要时间的打熬。包括叔本华,我并不觉得他有多可取,我也不会因此就讨厌他,不管是对是错了解后总会有些启发。 不论其原因结果会如何,我们都无法事先决定它的命运。如果事先就唱着高调,要扫灭一切异端,这更像是个独裁的母体,最终沦丧为一群乌合之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