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ma jdma
关注数: 0 粉丝数: 217 发帖数: 5,832 关注贴吧数: 0
西南石油大学获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 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门户网站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准58项,创历史新高,其中“杰青”“重点”“优青”“原创探索计划”“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各1项,面上项目21项,青年科学基金32项;直接费用合计3075.8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元。 “杰青”项目是“钻井提速理论与方法”,由机电工程学院祝效华教授申请,主要开展深层干热岩高能冲击破岩提速基础研究。祝效华教授是继张烈辉教授、郭建春教授之后我校第三位“杰青”。 “重点”项目是“海相页岩水平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机理与一体化模拟研究”,由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烈辉教授申请,主要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的作用机理、缝网扩展规律和多元气体传递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优青”项目是“页岩气多尺度非线性渗流力学”,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赵玉龙研究员申请,主要开展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藏流体赋存与可视化流动模拟研究。赵玉龙研究员是继祝效华教授、卢聪教授之后我校第三位“优青”。 “原创探索计划”专项项目是“低渗透储层就地生成气水分离膜屏障实现天然气井选择性堵水研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贾虎教授申请,主要开展低渗储层就地生成气水分离膜控水研究。贾虎教授是我校获得“原创探索计划”专项项目资助的第一人。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是“无镉量子点用于光催化CO2和H2S协同转化的研究”,由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于姗副教授申请,主要开展不含镉元素的低毒性量子点开发并用于光催化CO2和H2S的协同转化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人选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人选公示 按照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函〔2022〕426号)和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学校面向校内各单位及个人发布通知,开展相关推荐工作。经个人申报,学院审核推荐,学校专家组评审推荐等环节,现拟推荐以下同志申报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按姓氏笔画排序): 一、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一兵 王一欣 毛金成 尹一成 白一杨 朱红钧 刘平礼 刘向君 汤一勇 苏培东 李长俊 李一星 李一皋 肖国清 吴佳晔 邹长军 宋国杰 张小飞 张华春 张安安 张军伟 陈世加 邵永波 武元鹏 罗仁泽 郑小强 赵玉龙 赵一军 侯勇俊 秦一扬 高一军 唐东林 唐洪明 黄本生 崔发展 梁海波 蒋裕强 韩传军 鲁红升 廖柯熹 谭秀成 熊俊楠 魏一兵 魏一纳 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丁一熊 于一冰 于一姗 万旭升 万一琴 王一平 王一杨 毛良杰 方一潘 石祥超 叶哲伟 乐一平 朱一贝 向一东 全红平 刘伟吉 刘一锐 孙德刚 纪佑军 李一波 李小刚 李一刚 李年银 李一茜 李一斌 杨火海 杨一洋 肖文联 肖一笛 何一江 余一璇 汪宙峰 张旭伟 张一辉 陈永东 陈一娟 陈一鑫 苟一波 罗志锋 罗一霞 岳玉波 金检华 周炎炎 周犁文 庞一敏 屈海洲 饶一刚 贾文龙 唐慧莹 董亮亮 敬一俊 焦道利 路俊刚 詹迎青 蔡一灿 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新计划单列指标) 付敬浩 唐一洋 特此公示。
多人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陈书平,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大学、在职硕士,中共党员,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王善平,男,汉族,1966年3月生,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南充市委副书记,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廖文彬,男,汉族,1974年7月生,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宜宾市委副书记,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余辉,男,汉族,1970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厅级),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佘骥,男,汉族,1967年5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商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拟任省管企业正职。 张烈辉,男,汉族,1967年5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拟任省属高校正职。 王忠诚,男,汉族,1973年10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市新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陈茂禄,男,汉族,1974年9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涂曲平,女,汉族,1971年6月生,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泸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刘建华,男,汉族,1975年2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安岳县委副书记、县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中石大华东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1.2亿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数学和应用研究”、“氢能技术”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评审结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批牵头承担项目4项,获国拨总经费1.28亿元,项目获批数及批准经费数均创新高。 获批项目分别为: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肖文生教授牵头申报的“深水海底钻井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李玉星教授牵头申报的“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蒋文春教授牵头申报的“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项目,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周勇牵头申报的“油气管网安全运维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算法及应用”项目。 “深水海底钻井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是我校获批的首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我校牵头并联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瞄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经济化开采工程的重大需求,攻关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海底电动钻具连续管钻井系统,并进行工程示范应用。项目的开展将极大降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成本,使我国占领水合物开发技术与装备制高点,助力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 “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是我校目前获批的国拨经费最高的该类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10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针对纯氢/掺氢管输应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突破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安全稳定高效输送及其应用中的理论与技术瓶颈,构建完整的科技试验平台并形成标准体系,形成掺-输-用一体化的氢能应用示范链条,打造氢能社区和工业园区示范工程,推进“氢进万家”产业体系发展,为我国“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为新能源学院蒋文春教授。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弗(无锡)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等9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高可靠性、低成本单电池与千瓦级电堆工程化技术和系统集成研究。项目成果形成批量生产后可显著降低电堆生产和系统运行成本,实施后可提升电网安全性,节能环保,助推双碳目标实现。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有助于推动我校新能源学科进一步快速发展,显著提升我校在新能源学科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 “油气管网安全运维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算法及应用”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与应用研究”重点专项。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围绕油气管网安全运维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拟突破油气管网安全运维和运行优化关键技术瓶颈,形成方法体系,研制平台系统,并在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原油、天然气管道开展应用验证。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我校油气储运学科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成果,有助于推动学科进一步融合,提升服务油气储运行业发展的能力。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将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贯穿于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全链条、全过程,并区分轻重缓急分批启动实施各重点专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领军企业、帅才型科学家的作用,着力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围绕“十四五”启动实施的重点专项,学校科技处、重大项目办公室积极应对、科学谋划。针对不同院部分类施策,深入动员。在研究分析指南、形式审查和申报、组织研讨与预答辩等各个基础环节精准发力,先后组织了申报项目内部交流会、项目评审预答辩会等各类会议十余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批项目的启动实施,将显著提升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成都理工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资助名单,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学院李根生院士团队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获得立项资助。该项目是我国地热资源开采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牵头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学校自2014年陈勉教授首次获批以来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汇聚了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牵头依托单位,联合深圳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优势互补。中石大负责五个课题中的两个课题,依托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热研究中心的骨干力量和研究条件开展研究,研究团队主要来自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等与地热领域相关的科研力量,参研青年骨干成员的前期研究工作获得了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前瞻培育资助,彰显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培育学校科研前沿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浙江理工《Nature》正刊第一作者回老家当公务员了 郝治伟从未想过,自己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安徽宿州当公务员的选择会意外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名硕士生,郝治伟没有名校的出身,却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文,这一学术成就引发了不少人的赞叹。 今年8月18日,《Nature》正刊发表了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郝治伟为第一作者、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左彪(郝治伟的导师)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学术论文。浙江理工大学新闻网报道称,该研究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 然而对于郝治伟回家乡当公务员的选择,网友们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有网友认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没有去读博深造非常可惜。”也有网友对他的选择表示了理解:“科研不易,一战封神,见好就收。” 郝治伟的导师左彪告诉澎湃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hepaper.cn&urlrefer=e2791fa5e5039714f07f6bbf80fb1bc6),郝治伟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早有规划,读研期间就曾向他透露过考公务员的想法。“去年年底第一轮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当时就对这篇论文有很好的预期。事实上这篇《Nature》文章今年4月份就已被预接收,但那时郝治伟还是很坚定地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郝治伟 受访者供图 8月23日,郝治伟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他已入职安徽省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当天也正好是他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学术的光环也引来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注。“刚上班大家都跑来问,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毕竟这篇论文不能算我一个人的成绩,还是要感谢导师的指导。” 郝治伟表示,虽然选择当公务员。但他不会放弃所学的化工专业。“其实我报考的这个岗位就是负责经开区的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工作。因此之前的学校和科研经历并不会浪费,反而会在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我。” 【对话郝治伟】 考公务员早有规划,想为家乡建设出力 澎湃新闻:在很多人眼里,博士想在《Nature》上发论文都很难,作为硕士你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凭借的是什么? 郝治伟:虽然我是第一作者,但这篇论文其实从选题、构思,到后来的修改和加工,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左彪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负责的主要是实验的具体实施和推进,同时也会和老师及时讨论,不断改进实验方案。其实在读研期间,我的学习和科研基本都围绕这个项目来展开。一直以来,左老师都是手把手地带我。三年的努力最终有了这个成果,真的很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 澎湃新闻:考公务员是你很早之前的计划吗? 郝治伟:其实也不是特别早,最开始为了提升学历,我选择考研来到浙江理工大学继续学习化工专业。到了研二,我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觉得当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我父亲在退休前是一名公务员,我还有一个姐姐,现在也在公务员的岗位上。经过权衡,我最终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 澎湃新闻:备考的过程顺利吗,你大概准备了多久? 郝治伟:过程还挺顺利,我是一个相对自律的人,所以一直是跟着自己的节奏在备考。大概从去年10月起,我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中途曾经报考过江苏徐州生态环境局的岗位,但当时排第二名,最终没有被录取。今年7月,我又报名参加了安徽省考,就考到了我现在的岗位。当时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报录比超过了60:1。最终和我同批录取到经开区的还有其他五个考生,我是唯一的研究生。 澎湃新闻:你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学术成果,但是没有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是去考公务员。有网友对此觉得惋惜,对此你怎么看? 郝治伟:我觉得网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我并不是在《Nature》发文之后才考的公务员。是我已经考上公务员之后,这篇论文才在《Nature》上刊发的。去年9月我硕士毕业,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确定。当时有一年的空窗期,我需要找一份工作,于是便选择了考公务员这条路。 网友的评论我也看到了,这体现了大家对中国科研事业的关注。我虽然最终没有选择走科研的道路,但我会把这些年的专业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我们经开区和宿州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形式不同,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澎湃新闻:你没有选择去杭州(大学所在地)、合肥(家乡省会)这样的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宿州,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郝治伟:做这个决定,其实是综合了很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父母年纪也大了,我希望能够多在他们身边陪伴照顾。另一方面,我在宿州生活了很多年,对这里有很深厚的感情。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些年家乡变化非常大。本来宿州的区位优势就不错,再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来往很多中心城市都非常方便,所以我相信未来家乡发展一定还有很多想象空间。这几年宿州也在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就业,我觉得于我而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经历是笔宝贵的财富 澎湃新闻:能谈谈你的求学经历吗? 郝治伟:我本科是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读的,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后来到浙江理工大学跟着左彪老师读研,学的是化学工程,本硕算是同一个专业。我最初选择化工专业其实是受父亲的影响。但通过专业学习,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化工专业。学化工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我非常着迷。 澎湃新闻:你认为自己的科研经历对日后的行政工作有帮助吗? 郝治伟:肯定有很大的帮助,科研经历对我来说永远是笔宝贵的财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是针对一个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日后的工作并不会真正用到这些专业知识,但这种学习过程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我相信今后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也不会轻言放弃的。 澎湃新闻:你现在的岗位主要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期待? 郝治伟:我考的这个岗位主要是负责宿州经开区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因为8月23日是第一天到岗,现在具体分到哪个科室还没有明确。单位应该会安排我们先到各个岗位锻炼一下,然后再安排具体的工作。我觉得作为新人,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努力在基层锻炼自己。目前,我会先把单位安排的任务完成好,迅速掌握岗位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再考虑未来的规划。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