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ma
jdma
关注数: 0
粉丝数: 217
发帖数: 5,832
关注贴吧数: 0
西南石油大学获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 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门户网站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准58项,创历史新高,其中“杰青”“重点”“优青”“原创探索计划”“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各1项,面上项目21项,青年科学基金32项;直接费用合计3075.8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元。 “杰青”项目是“钻井提速理论与方法”,由机电工程学院祝效华教授申请,主要开展深层干热岩高能冲击破岩提速基础研究。祝效华教授是继张烈辉教授、郭建春教授之后我校第三位“杰青”。 “重点”项目是“海相页岩水平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机理与一体化模拟研究”,由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烈辉教授申请,主要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的作用机理、缝网扩展规律和多元气体传递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优青”项目是“页岩气多尺度非线性渗流力学”,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赵玉龙研究员申请,主要开展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藏流体赋存与可视化流动模拟研究。赵玉龙研究员是继祝效华教授、卢聪教授之后我校第三位“优青”。 “原创探索计划”专项项目是“低渗透储层就地生成气水分离膜屏障实现天然气井选择性堵水研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贾虎教授申请,主要开展低渗储层就地生成气水分离膜控水研究。贾虎教授是我校获得“原创探索计划”专项项目资助的第一人。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是“无镉量子点用于光催化CO2和H2S协同转化的研究”,由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于姗副教授申请,主要开展不含镉元素的低毒性量子点开发并用于光催化CO2和H2S的协同转化研究。
之前2+2,现在变成3+3了 最新官网学校简介 杰3 优3
福建杰优青
2021年度四川专利奖授奖(西油一项二等奖)
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科技奖 西油获一基础研究二等奖 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科技奖 西油获一基础研究二等奖,但和中石大比起来差距很大。
国自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2023年度指南评审专家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2023年度指南评审专家名单 2022年6月21日至2022年7月11日,科技厅组织评审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指南建议。现发布评审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鲍锦库、曾英、陈伟根、陈新平、崔鹏、邓赟、邓建辉、邓龙江、董发勤、冯全源、胡志安、黄卡玛、黄彦平、贾春生、郎锦义、李剑、李光宪、李秋实、李英民、林媛、林桐榆、刘贻尧、吕建成、毛康珊、蒲华燕、宋锦璘、庹先国、王德寿、王红宁、王长庭、徐兵杰、许宇鸿、杨正林、伊向艺、余孝其、张国林、章毅、周绍兵、朱庆、朱颖、邹喜华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人选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人选公示 按照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函〔2022〕426号)和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学校面向校内各单位及个人发布通知,开展相关推荐工作。经个人申报,学院审核推荐,学校专家组评审推荐等环节,现拟推荐以下同志申报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按姓氏笔画排序): 一、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一兵 王一欣 毛金成 尹一成 白一杨 朱红钧 刘平礼 刘向君 汤一勇 苏培东 李长俊 李一星 李一皋 肖国清 吴佳晔 邹长军 宋国杰 张小飞 张华春 张安安 张军伟 陈世加 邵永波 武元鹏 罗仁泽 郑小强 赵玉龙 赵一军 侯勇俊 秦一扬 高一军 唐东林 唐洪明 黄本生 崔发展 梁海波 蒋裕强 韩传军 鲁红升 廖柯熹 谭秀成 熊俊楠 魏一兵 魏一纳 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丁一熊 于一冰 于一姗 万旭升 万一琴 王一平 王一杨 毛良杰 方一潘 石祥超 叶哲伟 乐一平 朱一贝 向一东 全红平 刘伟吉 刘一锐 孙德刚 纪佑军 李一波 李小刚 李一刚 李年银 李一茜 李一斌 杨火海 杨一洋 肖文联 肖一笛 何一江 余一璇 汪宙峰 张旭伟 张一辉 陈永东 陈一娟 陈一鑫 苟一波 罗志锋 罗一霞 岳玉波 金检华 周炎炎 周犁文 庞一敏 屈海洲 饶一刚 贾文龙 唐慧莹 董亮亮 敬一俊 焦道利 路俊刚 詹迎青 蔡一灿 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新计划单列指标) 付敬浩 唐一洋 特此公示。
四川任免一批干部
四川省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启动
中国海油一70后副总经理上任 近日,中国海油官微发布消息,中国海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赴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现场办公。中国海油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参加现场办公,并就有关工作提出要求。这是俞进作为副总经理首次在官方媒体中亮相。截至目前,中国海油集团官网尚未更新这一信息。此前,俞进为中国海油集团规划计划部总经理。 1970年出生的俞进,1994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海洋石油钻采专业,2009 年获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海洋和陆地油气田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西油2022届深造率超40%的专业
博新计划公示 电子科大 7人 川大 4人 西南交大 3人 成中医 2人
部分四川省属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情况 川师比较多
中国工程界最高奖获奖名单出炉,多名院士入选 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主管,目前已是第十四届,被业界认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极大地激励了我国工程师、科学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3年西油博士点申请应该和2020年差不多 专博 :资源与环境,机械 一级学博:材料,数学,管工,马论 学博可能还有仪器
有传闻重庆交通大学引进中科院院士任校长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搞冻土方面研究的,目前是重交特聘院士。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迎来了一批重量级人物 应该投了不少本钱
中国油气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油气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2个,其中“三桶油”共9个,高校有3个。 序号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 2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 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4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油研究总院 6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7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8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9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10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11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12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海油研究总院
55.13%!西油地科院深造率再创新高 近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落下帷幕,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深造率达55.13%,再创历史新高。成功深造的231名学生中,有206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5名学生被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录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学专业学生深造率突破60%,全院涌现出4个集体考上研究生的学霸寝室。
2022 5月ESI
四川省地热产业联盟,成理西油均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
石油相关高校预算
中字头两油大预算 北京44.86,华东48.85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
西油部分机构和人员应该是有调整 人事处处长高军,之前应该是经管院院长,经管院已无院长,希望能引进一个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管科还要申请博士点。 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可能是科研处改名了。
多人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陈书平,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大学、在职硕士,中共党员,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王善平,男,汉族,1966年3月生,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南充市委副书记,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廖文彬,男,汉族,1974年7月生,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宜宾市委副书记,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余辉,男,汉族,1970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厅级),拟任正厅级领导职务。 佘骥,男,汉族,1967年5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商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拟任省管企业正职。 张烈辉,男,汉族,1967年5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拟任省属高校正职。 王忠诚,男,汉族,1973年10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市新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陈茂禄,男,汉族,1974年9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涂曲平,女,汉族,1971年6月生,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泸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刘建华,男,汉族,1975年2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安岳县委副书记、县长,拟任县(市、区)党委书记。
2022.3 ESI成医上榜
西南石油的自科基金真是差的离谱 四川的地区重点指南建议都排不上了
西南地区一流建设学科就没重复的 看了下应该没有重复的
2021年度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入选项目计划
2022.1ESI,成大工程学上榜,川农新增化学,西华师大新增材料,电子科大和西南交大新增地球科学。
石油高校2022新年贺词,看看各校一年的成绩 石油高校2022新年贺词,看看各校一年的成绩。
亮点就是科研经费超7亿,创新高。 亮点就是科研经费超7亿,创新高。
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着力推进我市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12月28日,市教委发布了《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聚焦七大主要任务27项重点举措
燕山大学自科基金质量挺高 近日,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别项目的评审工作已基本结束(除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等个别项目外),燕山大学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基金)72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4项、面上项目25项、青年科学基金37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资助经费共5442万元,总经费持续位居全省首位,获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石大华东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1.2亿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数学和应用研究”、“氢能技术”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评审结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批牵头承担项目4项,获国拨总经费1.28亿元,项目获批数及批准经费数均创新高。 获批项目分别为: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肖文生教授牵头申报的“深水海底钻井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李玉星教授牵头申报的“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蒋文春教授牵头申报的“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项目,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周勇牵头申报的“油气管网安全运维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算法及应用”项目。 “深水海底钻井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是我校获批的首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我校牵头并联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瞄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经济化开采工程的重大需求,攻关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海底电动钻具连续管钻井系统,并进行工程示范应用。项目的开展将极大降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成本,使我国占领水合物开发技术与装备制高点,助力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 “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是我校目前获批的国拨经费最高的该类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10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针对纯氢/掺氢管输应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突破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安全稳定高效输送及其应用中的理论与技术瓶颈,构建完整的科技试验平台并形成标准体系,形成掺-输-用一体化的氢能应用示范链条,打造氢能社区和工业园区示范工程,推进“氢进万家”产业体系发展,为我国“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为新能源学院蒋文春教授。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弗(无锡)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等9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高可靠性、低成本单电池与千瓦级电堆工程化技术和系统集成研究。项目成果形成批量生产后可显著降低电堆生产和系统运行成本,实施后可提升电网安全性,节能环保,助推双碳目标实现。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有助于推动我校新能源学科进一步快速发展,显著提升我校在新能源学科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 “油气管网安全运维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算法及应用”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与应用研究”重点专项。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围绕油气管网安全运维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拟突破油气管网安全运维和运行优化关键技术瓶颈,形成方法体系,研制平台系统,并在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原油、天然气管道开展应用验证。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我校油气储运学科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成果,有助于推动学科进一步融合,提升服务油气储运行业发展的能力。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将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贯穿于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全链条、全过程,并区分轻重缓急分批启动实施各重点专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领军企业、帅才型科学家的作用,着力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围绕“十四五”启动实施的重点专项,学校科技处、重大项目办公室积极应对、科学谋划。针对不同院部分类施策,深入动员。在研究分析指南、形式审查和申报、组织研讨与预答辩等各个基础环节精准发力,先后组织了申报项目内部交流会、项目评审预答辩会等各类会议十余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批项目的启动实施,将显著提升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公示 根据《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21〕270号),经对全省申报的教学成果评审,共评选出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1000项,其中特等奖60项,一等奖260项,二等奖680项(详见附件)。现予公示。
中石油成立新能源研究院!邹才能院士牵头!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12月21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邹才能院士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由中国石油全资持股。公司经营范围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开发、咨询、推广等。 早在今年四月,中国石油对总部机构进行改革,将新能源提升到与油气并列的地位,同属油气和新能源子集团。五月初,中石油上游企业召开新能源业务推进会,确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积极发展CCUS产业。12月16日,中石油召开2022年生产经营工作会议,侯启军指出,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绿色企业创建行动。
大尺度全尺寸可燃冰开采试验装备面世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森团队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野外试采风险大、成本高等难点问题,基于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历时3年自主研制出国际首套有效体积2585升、最大模拟海深3000米的大尺度全尺寸开采井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试验开采系统。
江津区中心医院成为重大第四所直属附属医院——重大附属江津医院 江津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救援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展开床位1600张,辐射江津区及贵州习水、赤水,四川合江等地,年门(急)诊量突破100万人次,在疑难、急危重症的救治,肿瘤、感染和儿童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渝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医院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带教经验,能够满足大学医学学科在临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
成都理工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资助名单,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学院李根生院士团队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获得立项资助。该项目是我国地热资源开采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牵头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学校自2014年陈勉教授首次获批以来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汇聚了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牵头依托单位,联合深圳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优势互补。中石大负责五个课题中的两个课题,依托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热研究中心的骨干力量和研究条件开展研究,研究团队主要来自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等与地热领域相关的科研力量,参研青年骨干成员的前期研究工作获得了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前瞻培育资助,彰显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培育学校科研前沿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石大北京再获自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资助名单,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学院李根生院士团队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获得立项资助。该项目是我国地热资源开采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牵头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学校自2014年陈勉教授首次获批以来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材料院一博士毕业被贵州大学引进获特聘教授
西南石大2021年度石化联合会科技奖惨不忍睹 感兴趣的可以去联合会官网查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篇《Nature》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桂元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种基于商业化ZnO的环境友好型负载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一文,实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Nature》上的首次突破。这也是继2013年3月郝世杰教授在《Science》上刊发的《一种超大弹性应变、低弹性模量及高屈服强度的相变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一文后的又一重大突破。自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集齐了《Nature》和《Science》两个国际顶尖期刊的发表。
2021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遴选名单 266名专家、17个团队! 形成了2021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梯队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名单。
2021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公示 成都理工一项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
川省科技厅高端引进项目公示
SWSJ彭清华到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看望慰问 SWSJ彭清华到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看望慰问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华教授
21年9月的ESI排名出来了
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名单 公示
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出炉 2021年9月,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2020榜单由创业时代网正式发布。本次是创业时代网连续第六年发布中国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榜单,旨在反映中国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水平。 本次榜单以创业时代网独家数据和客观数据为基础,通过量化建模及综合加权评分等方法,从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潜力、创业人才四个方面对国内大学的创新创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级。
中石大成立三大学院,抢滩高地,奔赴未来!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也将对诸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面向未来、奔赴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立足新发展形势,着眼国家未来能源转型,持续推进开放办学,整合吸纳政府、企业、行业力量,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正式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迈出新的重要步伐。 9月5日下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论坛暨新学院揭牌仪式在学校翠宫报告厅隆重举行。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副处长沈国清,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匡立春,中国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中国海油科技信息部总经理周建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领导陈峰、吴小林、雷玉江、鲍志东、韩克飞、付恒升、李根生、韩尚峰、金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徐春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研究院)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仪式由校长吴小林主持。
网传第二轮新进双一流需要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
做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 赵金洲安排部署了近期重点工作。一是要做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二是要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三是要做好四川省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四是要做好 “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推出全面深化改革2.0版,五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抓好巡视整改,六是要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石油院士要少一个人了 被查了
西南大学科学中心正式揭牌 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着力高标准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 据了解,西南大学科学中心拟规划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种质资源库(圃)用地约1800亩,重点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前沿研究中心、未来农业前沿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学与大健康前沿研究中心、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前沿研究中心等,每个中心布局建设一批研究院(所)、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西南大学科学中心结合科学城北碚园区发展定位,已启动开展西南大学科学中心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首期示范工程入驻项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产业为主,将建设类脑芯片及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健康大数据中心、智慧生态物联网研发中心等3个示范工程项目。
罗强副sz专题研究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 罗强指出,地热是无污染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资源稳定可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我省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可折合标准煤3340亿吨、居全国第3,产业链基本完备,发展优势明显,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缓解我省能源压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工作要求,紧盯地热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勘探和开发利用,整合力量、深入研究、持续推动,为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推进能源革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副ms刘全胜,经信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能源局、省地矿局、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省节能协会、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1年地矿油二梯队代表自科基金 21年截止目前,地矿油二梯队代表,三个省属院校自科基金 成都理工大学64项 有杰青和重点 山东科技大学94项 面上27 青基67 西南石油大学 50 面上26 青基24 网友消息
浙江理工《Nature》正刊第一作者回老家当公务员了 郝治伟从未想过,自己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安徽宿州当公务员的选择会意外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名硕士生,郝治伟没有名校的出身,却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文,这一学术成就引发了不少人的赞叹。 今年8月18日,《Nature》正刊发表了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郝治伟为第一作者、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左彪(郝治伟的导师)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学术论文。浙江理工大学新闻网报道称,该研究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 然而对于郝治伟回家乡当公务员的选择,网友们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有网友认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没有去读博深造非常可惜。”也有网友对他的选择表示了理解:“科研不易,一战封神,见好就收。” 郝治伟的导师左彪告诉澎湃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hepaper.cn&urlrefer=e2791fa5e5039714f07f6bbf80fb1bc6),郝治伟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早有规划,读研期间就曾向他透露过考公务员的想法。“去年年底第一轮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当时就对这篇论文有很好的预期。事实上这篇《Nature》文章今年4月份就已被预接收,但那时郝治伟还是很坚定地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郝治伟 受访者供图 8月23日,郝治伟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他已入职安徽省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当天也正好是他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学术的光环也引来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注。“刚上班大家都跑来问,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毕竟这篇论文不能算我一个人的成绩,还是要感谢导师的指导。” 郝治伟表示,虽然选择当公务员。但他不会放弃所学的化工专业。“其实我报考的这个岗位就是负责经开区的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工作。因此之前的学校和科研经历并不会浪费,反而会在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我。” 【对话郝治伟】 考公务员早有规划,想为家乡建设出力 澎湃新闻:在很多人眼里,博士想在《Nature》上发论文都很难,作为硕士你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凭借的是什么? 郝治伟:虽然我是第一作者,但这篇论文其实从选题、构思,到后来的修改和加工,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左彪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负责的主要是实验的具体实施和推进,同时也会和老师及时讨论,不断改进实验方案。其实在读研期间,我的学习和科研基本都围绕这个项目来展开。一直以来,左老师都是手把手地带我。三年的努力最终有了这个成果,真的很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 澎湃新闻:考公务员是你很早之前的计划吗? 郝治伟:其实也不是特别早,最开始为了提升学历,我选择考研来到浙江理工大学继续学习化工专业。到了研二,我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觉得当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我父亲在退休前是一名公务员,我还有一个姐姐,现在也在公务员的岗位上。经过权衡,我最终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 澎湃新闻:备考的过程顺利吗,你大概准备了多久? 郝治伟:过程还挺顺利,我是一个相对自律的人,所以一直是跟着自己的节奏在备考。大概从去年10月起,我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中途曾经报考过江苏徐州生态环境局的岗位,但当时排第二名,最终没有被录取。今年7月,我又报名参加了安徽省考,就考到了我现在的岗位。当时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报录比超过了60:1。最终和我同批录取到经开区的还有其他五个考生,我是唯一的研究生。 澎湃新闻:你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学术成果,但是没有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是去考公务员。有网友对此觉得惋惜,对此你怎么看? 郝治伟:我觉得网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我并不是在《Nature》发文之后才考的公务员。是我已经考上公务员之后,这篇论文才在《Nature》上刊发的。去年9月我硕士毕业,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确定。当时有一年的空窗期,我需要找一份工作,于是便选择了考公务员这条路。 网友的评论我也看到了,这体现了大家对中国科研事业的关注。我虽然最终没有选择走科研的道路,但我会把这些年的专业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我们经开区和宿州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形式不同,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澎湃新闻:你没有选择去杭州(大学所在地)、合肥(家乡省会)这样的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宿州,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郝治伟:做这个决定,其实是综合了很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父母年纪也大了,我希望能够多在他们身边陪伴照顾。另一方面,我在宿州生活了很多年,对这里有很深厚的感情。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些年家乡变化非常大。本来宿州的区位优势就不错,再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来往很多中心城市都非常方便,所以我相信未来家乡发展一定还有很多想象空间。这几年宿州也在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就业,我觉得于我而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经历是笔宝贵的财富 澎湃新闻:能谈谈你的求学经历吗? 郝治伟:我本科是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读的,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后来到浙江理工大学跟着左彪老师读研,学的是化学工程,本硕算是同一个专业。我最初选择化工专业其实是受父亲的影响。但通过专业学习,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化工专业。学化工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我非常着迷。 澎湃新闻:你认为自己的科研经历对日后的行政工作有帮助吗? 郝治伟:肯定有很大的帮助,科研经历对我来说永远是笔宝贵的财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是针对一个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日后的工作并不会真正用到这些专业知识,但这种学习过程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我相信今后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也不会轻言放弃的。 澎湃新闻:你现在的岗位主要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期待? 郝治伟:我考的这个岗位主要是负责宿州经开区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因为8月23日是第一天到岗,现在具体分到哪个科室还没有明确。单位应该会安排我们先到各个岗位锻炼一下,然后再安排具体的工作。我觉得作为新人,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努力在基层锻炼自己。目前,我会先把单位安排的任务完成好,迅速掌握岗位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再考虑未来的规划。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