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ma jdma
关注数: 0 粉丝数: 217 发帖数: 5,832 关注贴吧数: 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布局在北京地区之外唯一且地处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依托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评估A+学科)和“地质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支撑的“工程学”、“化学”、 “材料学”和“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特别是西部复杂油气、海洋深水油气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为对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头延伸,致力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实验室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1)含油气盆地动力学与油气成藏理论;(2)油气储层地质学理论与预测方法技术;(3)复杂油气藏开发开采理论与方法;(4)复杂油气藏钻完井理论与关键技术;(5)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实验室近年来:(1)成盆成藏动力学研究促进了四川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藏发现;(2)引领我国压裂酸化改造理论和技术发展,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压裂酸化高效改造理论与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和发展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促进了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4)建立了钻头个性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5)超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研究及安全控制技术创新取得突破;(6)引领世界可燃冰开采技术发展,原创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技术并在全球首次试采成功。 “十二五“以来,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3项、一等奖45项。发表SCI论文2572篇,出版专著127部,授权发明专利1163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占比近5%)。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2人,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比34.3%。其中,院士2人、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国家千人4人、国家万人5人、国家杰青优青4人、CJXZ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5人。国家“111”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创新团队14个。 实验室通过创立实验技术方法,自研自制研究设备98台套,占大型仪器设备58%,建成满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需求的开放式特色研究平台。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布局在北京地区之外唯一且地处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依托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评估A+学科)和“地质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支撑的“工程学”、“化学”、 “材料学”和“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特别是西部复杂油气、海洋深水油气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为对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头延伸,致力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实验室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1)含油气盆地动力学与油气成藏理论;(2)油气储层地质学理论与预测方法技术;(3)复杂油气藏开发开采理论与方法;(4)复杂油气藏钻完井理论与关键技术;(5)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实验室近年来:(1)成盆成藏动力学研究促进了四川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藏发现;(2)引领我国压裂酸化改造理论和技术发展,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压裂酸化高效改造理论与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和发展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促进了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4)建立了钻头个性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5)超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研究及安全控制技术创新取得突破;(6)引领世界可燃冰开采技术发展,原创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技术并在全球首次试采成功。 “十二五“以来,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3项、一等奖45项。发表SCI论文2572篇,出版专著127部,授权发明专利1163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占比近5%)。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2人,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比34.3%。其中,院士2人、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国家千人4人、国家万人5人、国家杰青优青4人、CJXZ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5人。国家“111”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创新团队14个。 实验室通过创立实验技术方法,自研自制研究设备98台套,占大型仪器设备58%,建成满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需求的开放式特色研究平台。
10人!2023年度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拟授予人选公示 根据《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条例》和《中国石油学会会士评选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要求,经过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单位会员遴选提名,会士评选工作小组形式审查,会士评选委员会评选和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审定,产生2023年度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拟授予人选10名。现将10名2023年度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拟授予人选予以公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1. 窦立荣,男,汉族,1965年8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油气成藏与含油气系统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提名。 2. 蒋官澄,男,汉族,1966年2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专业,教授,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提名。 3. 焦方正,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工程管理)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提名。 4. 李中,男,汉族,1972年9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钻完井),海洋石油钻完井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分会提名。 5. 路保平,男,汉族,1962年1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特聘首席专家,油气井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提名。 6. 米立军,男,汉族,1965年5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石油天然气勘探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提名。 7. 聂红,女,汉族,1962年12月生,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集团首席专家,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石油炼制)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提名。 8. 姚军,男,汉族,1964年3月生,博士学位,无党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名。 9. 赵金洲,男,汉族,1962年10月生,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压裂酸化)专业,教授,四川省石油学会提名。 10. 支东明,男,汉族,1971年1月生,硕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执行董事,石油天然气勘探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新疆石油学会提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来校调研羌塘盆地油气研究 2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一行来校调研羌塘盆地油气研究工作。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烈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向君、祝效华与于晟一行进行了座谈交流。刘向君主持座谈交流会。 张烈辉介绍了西南石油大学发展历史以及近几年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张烈辉指出,羌塘盆地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羌塘油气勘探开发为目标的研究院,学校将全面助力羌塘盆地研究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在第三极基础地质与油气重大发现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做出西南石油大学的新贡献。 于晟对西南石油大学在提升办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及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学校充分支持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希望研究院继续在羌塘盆地油气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于晟一行实地参观了羌塘盆地研究院,听取了研究院负责人关于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与研究成果的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郑袁明、任建国、程惠红,学校党办校办、人事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羌塘盆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
21-22何梁何利奖 中石大(北京)2人获奖 蒋官澄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3-1987 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 本科 1990-1993 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 硕士研究生 2001-2005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 博士研究生 1987-2009.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 2009.2-现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师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国际杰出工程师奖,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 主要科研教学奖励: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中国专利金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7项(13项排第1),部级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局级科技奖励数十项。此外,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周福建 油气藏增产改造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储层改造研究中心主任。 20030901- 20060701, 石油大学, 油气田开发, 博士研究生; 19960901- 1999070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油气井工程, 硕士研究生; 19860901- 19900701, 石油大学(华东), 钻井工程, 大学本科。 周福建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压裂领域的专家,特别在转向压裂方面做出了创新和贡献。我国新发现油气75%以上分布于碳酸盐岩、深层高温高压、非常规等三类油气藏,品质普遍较差。通过转向压裂形成多缝、构建“人工缝网”是开发低品质油气藏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级难题。他在提出转向压裂结合均布酸、高导流和深改性的技术理念,指导发明了碳酸盐岩转向酸压技术、深层靶向暂堵高导流多缝压裂技术、非常规油气藏均匀多缝兼顾深改性压裂技术,持续推动了转向压裂技术的升级换代。在塔里木、长庆、新疆等国内主要油气田规模应用,应用效果显著;产品和技术还出口应用至中东、中亚和北美。形成了转向压裂理论、技术体系。 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5项排名1)。授权发明专利59件(其中美国专利2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85篇,出版专著2部。建立了压裂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协同创新团队,创建开放型非常规压裂实验室,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和何梁何利创新奖,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月14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线上线下召开,审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罗平亚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贾承造院士、袁士义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苏义脑院士、孙龙德院士、金之钧院士、王成善院士、赵文智院士、李阳院士、邹才能院士、孙金声院士、李宁院士、郭旭升院士、杨春和院士、程杰成院士、孙焕泉院士、刘志飞教授出席会议。实验室主任周守为院士,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金洲、刘树根,依托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副校长侯明才,依托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张烈辉、副校长郭建春、刘向君、祝效华,以及实验室管理团队参加会议。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周守为院士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主持。 赵金洲对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作了说明。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组建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充分肯定了组建方案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赵金洲、张烈辉、刘清友分别代表实验室、依托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对委员们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尽快对组建方案进行修改,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投入。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重组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更名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和创新基地。2022年9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向科技部提交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和答辩PPT,预计2023年2月初正式答辩。
国家对能源科技创新出台新政策!鼓励支持领军人才评院士 近日,自然资源部 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重点提出强化深地探测、深海极地探测、深空对地观测“三深引领”攻关,加快推动深地领域重大项目启动实施,推动深海极地探测重大项目工程,加强深空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应用。加强自然资源科技供给,凝练“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部署相关指南任务,统筹优势研发力量,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支持;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技术支撑,开展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研发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地热能勘探开发、地下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管控等关键技术,支撑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意见》指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统筹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工程,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在自然资源领域持续培育和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端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和自然资源重大工程首席专家中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鼓励和支持他们申请评选两院院士和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统筹推进国家级和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试验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科技奖励机制。
学校任命韩传军同志为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11月11日下午,机电工程学院在明志楼A540召开学院干部任免大会,宣布学院院长任职决定。学校副校长祝效华、DWZZB和XCB部长易联树出席会议,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教授委员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忠伟主持。 易联树部长宣布了学校干部任免决定,任命韩传军同志为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祝效华代表学校党委讲话。祝效华表示,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机电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本次学院院长任命,是学校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的,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机电工程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祝效华指出韩传军同志政治素养高、大局意识强、群众基础好,希望韩传军同志认真做好表率,尽快熟悉新的工作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做贡献。 韩传军在会上作表态发言。他表示,感谢学校长期以来对机电工程学院的关心和支持,坚决支持、拥护学校党委的决定。自己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融入角色,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主动担当作为,有信心为学校和学院建设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李忠伟在会上代表学院发言。他表示对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坚决支持拥护学校党委的决定,将全力支持韩传军同志的工作,并相信机电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的院领导班子齐心努力下,全员师生定将团结奋进、众志成城,推动学院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