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48 发帖数: 11,857 关注贴吧数: 17
#闲云乐语# 化入圆融——B&W PI5真无线耳机体验谈 散人按: 在音响大厂“跨界”做TWS耳机的例子中,英国老牌音响品牌Bowers & Wilkins推出的PI系列在中高端TWS耳机市场上吸引了许多用户的目光。相比于综合体验优秀但价格也更高昂的PI7而言,PI5在工艺、功能、声音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设计思路,为大众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亲民的选择。 -外观配色视觉效果统一而和谐,光影层次感丰富,质感较为出彩; -搭载9.2mm大尺寸动圈单元,声音自然、耐听,适合演绎泛流行乐; -综合素质与PI7大致处于相近的水平,听感则更显浑然一体。 【前续】 现如今,无论是对于HiFi发烧友还是普通用户,TWS真无线耳机似乎都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通勤、工作、休闲时刻,TWS耳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TWS耳机的广阔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厂商入局,不仅传统HiFi耳机厂商在TWS品类上发力,连国际知名的音响大厂,像帝瓦雷、BOSE这样的品牌,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TWS耳机。 但如果问我对哪款“跨界”TWS耳机印象最深,我或许会马上想起宝华韦健Bowers & Wilkins(下称“B&W”)于去年推出的PI7、PI5这两款器材。其中,PI7超过三千元的售价比起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而言都更高。出于对它的好奇,我曾趁身边的土豪同事剁手买PI7之机,好好体验了这款器材。对于PI7身上彰显出的“科技改变生活”的独特魅力,我也深受震撼。 在我完成PI7的分享之后,陆陆续续有烧友试听了B&W这两款TWS耳机,并和我交流试听心得。其中,有朋友表示:PI7的综合体验固然十分完善,但如果单论声音的话,PI5似乎也值得好好试听一番。 这番意见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这对“同门兄弟”之间的差别,似乎并不简单地以价格的高低来区分。于是,我也找准机会借到一副PI5,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验。体验PI5的过程中,我诸多的感触,最终凝聚成四个词——
#闲云乐语# 化入圆融——B&W PI5真无线耳机体验谈 散人按: 在音响大厂“跨界”做TWS耳机的例子中,英国老牌音响品牌Bowers & Wilkins推出的PI系列在中高端TWS耳机市场上吸引了许多用户的目光。相比于综合体验优秀但价格也更高昂的PI7而言,PI5在工艺、功能、声音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设计思路,为大众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亲民的选择。 -外观配色视觉效果统一而和谐,光影层次感丰富,质感较为出彩; -搭载9.2mm大尺寸动圈单元,声音自然、耐听,适合演绎泛流行乐; -综合素质与PI7大致处于相近的水平,听感则更显浑然一体。 【前续】 现如今,无论是对于HiFi发烧友还是普通用户,TWS真无线耳机似乎都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通勤、工作、休闲时刻,TWS耳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TWS耳机的广阔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厂商入局,不仅传统HiFi耳机厂商在TWS品类上发力,连国际知名的音响大厂,像帝瓦雷、BOSE这样的品牌,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TWS耳机。 但如果问我对哪款“跨界”TWS耳机印象最深,我或许会马上想起宝华韦健Bowers & Wilkins(下称“B&W”)于去年推出的PI7、PI5这两款器材。其中,PI7超过三千元的售价比起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而言都更高。出于对它的好奇,我曾趁身边的土豪同事剁手买PI7之机,好好体验了这款器材。对于PI7身上彰显出的“科技改变生活”的独特魅力,我也深受震撼。 在我完成PI7的分享之后,陆陆续续有烧友试听了B&W这两款TWS耳机,并和我交流试听心得。其中,有朋友表示:PI7的综合体验固然十分完善,但如果单论声音的话,PI5似乎也值得好好试听一番。 这番意见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这对“同门兄弟”之间的差别,似乎并不简单地以价格的高低来区分。于是,我也找准机会借到一副PI5,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验。体验PI5的过程中,我诸多的感触,最终凝聚成四个词——
#闲云乐语# 化入圆融——B&W PI5真无线耳机体验谈 散人按: 在音响大厂“跨界”做TWS耳机的例子中,英国老牌音响品牌Bowers & Wilkins推出的PI系列在中高端TWS耳机市场上吸引了许多用户的目光。相比于综合体验优秀但价格也更高昂的PI7而言,PI5在工艺、功能、声音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设计思路,为大众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亲民的选择。 -外观配色视觉效果统一而和谐,光影层次感丰富,质感较为出彩; -搭载9.2mm大尺寸动圈单元,声音自然、耐听,适合演绎泛流行乐; -综合素质与PI7大致处于相近的水平,听感则更显浑然一体。 【前续】 现如今,无论是对于HiFi发烧友还是普通用户,TWS真无线耳机似乎都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通勤、工作、休闲时刻,TWS耳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TWS耳机的广阔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厂商入局,不仅传统HiFi耳机厂商在TWS品类上发力,连国际知名的音响大厂,像帝瓦雷、BOSE这样的品牌,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TWS耳机。 但如果问我对哪款“跨界”TWS耳机印象最深,我或许会马上想起宝华韦健Bowers & Wilkins(下称“B&W”)于去年推出的PI7、PI5这两款器材。其中,PI7超过三千元的售价比起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而言都更高。出于对它的好奇,我曾趁身边的土豪同事剁手买PI7之机,好好体验了这款器材。对于PI7身上彰显出的“科技改变生活”的独特魅力,我也深受震撼。 在我完成PI7的分享之后,陆陆续续有烧友试听了B&W这两款TWS耳机,并和我交流试听心得。其中,有朋友表示:PI7的综合体验固然十分完善,但如果单论声音的话,PI5似乎也值得好好试听一番。 这番意见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这对“同门兄弟”之间的差别,似乎并不简单地以价格的高低来区分。于是,我也找准机会借到一副PI5,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验。体验PI5的过程中,我诸多的感触,最终凝聚成四个词——
#dCS至臻之声# “好声音”的“尺子” 关于什么叫“好声音”,实际上我自入烧到现在一直都有比较明确的认知。虽然可能随着发烧阶段的深入,对“好声音”的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转变,但大体来说方向始终如一。我认为,从录音的效果、音源的质量,到器材的实力、风格,每个环节都在传递着系统对于音乐的理解;素质、指标或许有高下之分,但有“思考性”的声音,才能够被纳入“好声音”讨论的范畴。 在我和发烧友们交流HiFi把玩心得的时候,我们或许会为某个环节的表现产生主观标准差异,但对于“好声音”的定义本身不会有太多疑问。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但相信每位烧友耳朵里自有一把尺子。 然而,当我周边有朋友让我推荐器材的时候,我逐渐发现非烧友听众大部分是不知道声音的好与坏的…… 前不久,我一位关系不错的同事来向我寻求入门价位的器材推荐。他原先听音乐是用手机蓝牙连接Airpods,也知道这样的声音并不好听。我根据他的预算,推荐了一套小尾巴+耳塞的组合。 然而他听完我借他的这套器材之后,却认为对比自己的蓝牙耳机而言并没有什么起色。惊讶之余,我查看了他的听音曲目,发现都是流媒体平台中低品质的音源…… 解决了无损音源的问题之后,他又反馈道,现在可以对比得出差距了,但是似乎没有给他很惊艳的感觉。于是,我又陆陆续续把自己不同价位的播放器和塞子翻出来供他试听。 这样反反复复把听音的标准从音源到器材不断提高,他也总算明白HiFi器材的声音优势在于哪里;这时候他再在通勤路上连上蓝牙耳机,更加觉得声音听不太下去了。然而这时候,我们喜闻乐见的“加预算”环节并没有上演——被中高端器材“毒”到的他开始纠结是否有必要花大钱来满足自己的听音需求了。兜兜转转绕了一圈,事情回到了原点…… 我这位同事的情形,相信不少烧友都有遇到过。我们要怎么向朋友解释什么是“好声音”呢?怎么把自己耳朵里那把尺子复刻到朋友心里?想形成这把尺子,说起来简单,无非“多听”——多听音乐,多听器材。HiFi发烧折腾的那点成就感,也源自于此。 面对我的同事,我能做到的也就是用更丰富的器材让他打开一扇门,告诉他门后的世界如何丈量。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哪怕不入烧,也能找到衡量“好声音”的那把尺子,获得属于自己的听音乐的乐趣。
#闲云乐语# 潮玩怪兽——乂度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 散人按: 在入门级前端器材纷纷尝试朝“大推力”的方向发展时,传统便携解码耳放也没有停下升级的脚步。在这一领域,以“大力做耳放”为口号的乂度,一直是烧友们热烈讨论的品牌,其旗下多款解码耳放均以输出功率大而著称。乂度新近推出的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将这个特点延续了下去。 -整体造型规整、易于捆绑使用;外观图案颇具个性,新潮时尚; -推力强劲,驱动市面主流的中高端耳塞时,能够达到较为饱满的声音效果; -声音强调均衡性,音色较为中正,素质达到5k以上价位便携播放器的水准。 【前言——历久弥新的便携解码耳放】 最近一两年的随身HiFi领域,无论是便携播放器还是小尾巴,在设计上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加大输出功率的方向去实现。要知道,早些年的便携播放器领域,大推力几乎可以说是中高端器材的专属项,入门级和进阶级的器材更多还是坚持着“推力够用就行”的理念。这个趋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入门级前端的内卷程度。 但在推力的问题上,有一类器材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那就是面向捆绑玩法的便携解码耳放。这类器材诞生时,最主要的目的正是驱动好各种难推的耳机。时过境迁,便携领域早已非当年模样,便携解码耳放却已在“大推力器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便携解码耳放领域,乂度是成军已久的一个品牌。提到乂度,相信许多发烧友第一反应便是“耳放推力非常大”。的确,这个把“大力做耳放”作为口号喊出来的厂商,旗下XD-05系列耳放、XP系列蓝牙耳放等经典型号所主打的特点都是强劲的输出功率,个别型号甚至可以当作“微型台机”来使用。尽管乂度出新品的频率不高,但在许多发烧友看来,乂度的器材总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 大约四月份,乂度推出了POKE系列的第二款作品——POKE II。几年前的初代产品设计上很大程度考虑了自身与WALKMAN设备的搭配效果,而POKE II所瞄准的搭配对象则是手机、PC等设备,“野心”显然更大。自然,我也没有放过尝鲜的机会~
#闲云乐语# 潮玩怪兽——乂度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 散人按: 在入门级前端器材纷纷尝试朝“大推力”的方向发展时,传统便携解码耳放也没有停下升级的脚步。在这一领域,以“大力做耳放”为口号的乂度,一直是烧友们热烈讨论的品牌,其旗下多款解码耳放均以输出功率大而著称。乂度新近推出的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将这个特点延续了下去。 -整体造型规整、易于捆绑使用;外观图案颇具个性,新潮时尚; -推力强劲,驱动市面主流的中高端耳塞时,能够达到较为饱满的声音效果; -声音强调均衡性,音色较为中正,素质达到5k以上价位便携播放器的水准。 【前言——历久弥新的便携解码耳放】 最近一两年的随身HiFi领域,无论是便携播放器还是小尾巴,在设计上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加大输出功率的方向去实现。要知道,早些年的便携播放器领域,大推力几乎可以说是中高端器材的专属项,入门级和进阶级的器材更多还是坚持着“推力够用就行”的理念。这个趋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入门级前端的内卷程度。 但在推力的问题上,有一类器材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那就是面向捆绑玩法的便携解码耳放。这类器材诞生时,最主要的目的正是驱动好各种难推的耳机。时过境迁,便携领域早已非当年模样,便携解码耳放却已在“大推力器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便携解码耳放领域,乂度是成军已久的一个品牌。提到乂度,相信许多发烧友第一反应便是“耳放推力非常大”。的确,这个把“大力做耳放”作为口号喊出来的厂商,旗下XD-05系列耳放、XP系列蓝牙耳放等经典型号所主打的特点都是强劲的输出功率,个别型号甚至可以当作“微型台机”来使用。尽管乂度出新品的频率不高,但在许多发烧友看来,乂度的器材总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 大约四月份,乂度推出了POKE系列的第二款作品——POKE II。几年前的初代产品设计上很大程度考虑了自身与WALKMAN设备的搭配效果,而POKE II所瞄准的搭配对象则是手机、PC等设备,“野心”显然更大。自然,我也没有放过尝鲜的机会~
#闲云乐语# 潮玩怪兽——乂度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 散人按: 在入门级前端器材纷纷尝试朝“大推力”的方向发展时,传统便携解码耳放也没有停下升级的脚步。在这一领域,以“大力做耳放”为口号的乂度,一直是烧友们热烈讨论的品牌,其旗下多款解码耳放均以输出功率大而著称。乂度新近推出的POKE II便携解码耳放,将这个特点延续了下去。 -整体造型规整、易于捆绑使用;外观图案颇具个性,新潮时尚; -推力强劲,驱动市面主流的中高端耳塞时,能够达到较为饱满的声音效果; -声音强调均衡性,音色较为中正,素质达到5k以上价位便携播放器的水准。 【前言——历久弥新的便携解码耳放】 最近一两年的随身HiFi领域,无论是便携播放器还是小尾巴,在设计上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加大输出功率的方向去实现。要知道,早些年的便携播放器领域,大推力几乎可以说是中高端器材的专属项,入门级和进阶级的器材更多还是坚持着“推力够用就行”的理念。这个趋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入门级前端的内卷程度。 但在推力的问题上,有一类器材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那就是面向捆绑玩法的便携解码耳放。这类器材诞生时,最主要的目的正是驱动好各种难推的耳机。时过境迁,便携领域早已非当年模样,便携解码耳放却已在“大推力器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便携解码耳放领域,乂度是成军已久的一个品牌。提到乂度,相信许多发烧友第一反应便是“耳放推力非常大”。的确,这个把“大力做耳放”作为口号喊出来的厂商,旗下XD-05系列耳放、XP系列蓝牙耳放等经典型号所主打的特点都是强劲的输出功率,个别型号甚至可以当作“微型台机”来使用。尽管乂度出新品的频率不高,但在许多发烧友看来,乂度的器材总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 大约四月份,乂度推出了POKE系列的第二款作品——POKE II。几年前的初代产品设计上很大程度考虑了自身与WALKMAN设备的搭配效果,而POKE II所瞄准的搭配对象则是手机、PC等设备,“野心”显然更大。自然,我也没有放过尝鲜的机会~
#闲云乐语# 不妥协的心——山灵UA5便携解码耳放体验谈 散人按: “小尾巴”这种器材,受到体积的限制,设计上并不容易实现突破创新。近期山灵推出的旗舰级便携解码耳放UA5,就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机身内置电池,支持以混合动力为机器供电。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方式,也为烧友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体积维持了传统小尾巴器材的大小,造型上与打火机相仿,握持手感良好; -直通模式下,声音素质表现不俗,尤其在空间感的塑造上有不错水准; -混动模式下,得益于模拟部分稳定的电池电流供应,声音较直通模式更纯净、平稳; -驱动力较为充沛,对耳塞的适配性良好。 【“小尾巴”的创新】 “电为声之母。”只要是玩前端器材稍微有点经验的发烧友,对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一定有所体会。尤其是对于玩桌面设备、Hi-End级器材的烧友来说,如何保证系统供电的纯净稳定、避开整个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干扰,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比于系统结构复杂的音响和桌面设备而言,便携器材从设计之初就注重高集成、一体化,机器内部的架构设计变化空间相对不算大。当然,随身HiFi设备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突破。拿供电的问题来说,此前圈内也出现了外接专用电源供电、数模分离供电等专业方案,在改善声音纯净度、加大驱动力等方面效果显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大型设备“技术下放”的表现吧。 之前随身器材在供电系统上新的尝试,主要出现于便携播放器和捆绑式解码耳放这些本身自带电池的设备上。谁曾想,现在连手机便携解码耳放——也就是“小尾巴”器材,也开始在供电问题上做文章。农历新年前,山灵推出的新品——支持手机直通供电/混动供电模式的UA5便携解码耳放,就让人倍感好奇。 自打手机厂商纷纷取消耳机口以来,山灵在“手机HiFi器材”这个品类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UA系列小尾巴、UP系列蓝牙耳放这两大系列的器材时有新品问世。此前,我也玩过UA系列入门款UA1、UA2,其声音表现都比较扎实,也具备一定的可玩性。正是这些印象,让我在看到UA5发布时对其增添了一分期待,并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
#闲云乐语# 不妥协的心——山灵UA5便携解码耳放体验谈 散人按: “小尾巴”这种器材,受到体积的限制,设计上并不容易实现突破创新。近期山灵推出的旗舰级便携解码耳放UA5,就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机身内置电池,支持以混合动力为机器供电。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方式,也为烧友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体积维持了传统小尾巴器材的大小,造型上与打火机相仿,握持手感良好; -直通模式下,声音素质表现不俗,尤其在空间感的塑造上有不错水准; -混动模式下,得益于模拟部分稳定的电池电流供应,声音较直通模式更纯净、平稳; -驱动力较为充沛,对耳塞的适配性良好。 【“小尾巴”的创新】 “电为声之母。”只要是玩前端器材稍微有点经验的发烧友,对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一定有所体会。尤其是对于玩桌面设备、Hi-End级器材的烧友来说,如何保证系统供电的纯净稳定、避开整个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干扰,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比于系统结构复杂的音响和桌面设备而言,便携器材从设计之初就注重高集成、一体化,机器内部的架构设计变化空间相对不算大。当然,随身HiFi设备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突破。拿供电的问题来说,此前圈内也出现了外接专用电源供电、数模分离供电等专业方案,在改善声音纯净度、加大驱动力等方面效果显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大型设备“技术下放”的表现吧。 之前随身器材在供电系统上新的尝试,主要出现于便携播放器和捆绑式解码耳放这些本身自带电池的设备上。谁曾想,现在连手机便携解码耳放——也就是“小尾巴”器材,也开始在供电问题上做文章。农历新年前,山灵推出的新品——支持手机直通供电/混动供电模式的UA5便携解码耳放,就让人倍感好奇。 自打手机厂商纷纷取消耳机口以来,山灵在“手机HiFi器材”这个品类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UA系列小尾巴、UP系列蓝牙耳放这两大系列的器材时有新品问世。此前,我也玩过UA系列入门款UA1、UA2,其声音表现都比较扎实,也具备一定的可玩性。正是这些印象,让我在看到UA5发布时对其增添了一分期待,并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
#闲云乐语# 不妥协的心——山灵UA5便携解码耳放体验谈 散人按: “小尾巴”这种器材,受到体积的限制,设计上并不容易实现突破创新。近期山灵推出的旗舰级便携解码耳放UA5,就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机身内置电池,支持以混合动力为机器供电。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方式,也为烧友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体积维持了传统小尾巴器材的大小,造型上与打火机相仿,握持手感良好; -直通模式下,声音素质表现不俗,尤其在空间感的塑造上有不错水准; -混动模式下,得益于模拟部分稳定的电池电流供应,声音较直通模式更纯净、平稳; -驱动力较为充沛,对耳塞的适配性良好。 【“小尾巴”的创新】 “电为声之母。”只要是玩前端器材稍微有点经验的发烧友,对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一定有所体会。尤其是对于玩桌面设备、Hi-End级器材的烧友来说,如何保证系统供电的纯净稳定、避开整个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干扰,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比于系统结构复杂的音响和桌面设备而言,便携器材从设计之初就注重高集成、一体化,机器内部的架构设计变化空间相对不算大。当然,随身HiFi设备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突破。拿供电的问题来说,此前圈内也出现了外接专用电源供电、数模分离供电等专业方案,在改善声音纯净度、加大驱动力等方面效果显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大型设备“技术下放”的表现吧。 之前随身器材在供电系统上新的尝试,主要出现于便携播放器和捆绑式解码耳放这些本身自带电池的设备上。谁曾想,现在连手机便携解码耳放——也就是“小尾巴”器材,也开始在供电问题上做文章。农历新年前,山灵推出的新品——支持手机直通供电/混动供电模式的UA5便携解码耳放,就让人倍感好奇。 自打手机厂商纷纷取消耳机口以来,山灵在“手机HiFi器材”这个品类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UA系列小尾巴、UP系列蓝牙耳放这两大系列的器材时有新品问世。此前,我也玩过UA系列入门款UA1、UA2,其声音表现都比较扎实,也具备一定的可玩性。正是这些印象,让我在看到UA5发布时对其增添了一分期待,并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
#闲云乐语# 界限——Astell&Kern ACRO 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评测 散人按: 近两年来HiFi圈内屡有“打破界限”的器材出现,形态上独特的设计思路往往能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近期,Astell&Kern新推出的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便是一款打破了传统便携播放器与台式耳放界限的器材,其设计、操作与声音,都给人以不同于品牌过往产品的体验。 -外观设计别具一格,屏幕翻转尤为亮眼,包含Astell&Kern在工业设计上老道的经验; -三频的表现以中频见长,尤其在人声演绎方面既保留了Astell&Kern经典味道,又在力量感的方面有所突破; -具备四种增益电平输出模式,兼顾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效果。 【回顾“界限”】 在HiFi的小世界里,我们似乎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认知与选择模式。耳塞或大耳、随身或台机的形态区别,以及“听塞子要用随身设备”“听大耳最好组台式系统”这些理念,在长年累月中已然深入人心。偶有一些“离经叛道”的作品问世,尽管发烧友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普遍比较高,这些器材的形态也未必能成为主流。 但认知上的界限从来不是牢不可破的,缺乏的只是破界的契机与反复的论证。就拿前端设备的形态来说,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随身新品做得不那么“随身”,开始向台机的形态靠拢。出现这种变化的契机,一方面源于产品技术端,便携播放器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电池供电的“小”身躯,逐渐迫近外接电源供电“大”设备的声音水准;另一方面则源于消费端,HiFi发烧友乃至于普通用户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现如今我们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独的播放器或者放大器,而是一个“个人音频系统”,一套统一的、能让我们在不同场景下随时随地享受HiFi的解决方案。 市场有需求,供给有能力,“破界”便水到渠成了。这种折中的形态刚出现时,还带有一些行业实验性的意味;随着更多主流大品牌迈出脚步、推出设计更成熟的作品,这类器材已有走向主流之势。 2022年伊始,Astell&Kern发布了新品播放解码一体机——ACRO CA1000(以下简称“CA1000”)。相信看到CA1000问世的消息时,会有不少熟悉Astell&Kern的老烧友想法和我类似。回想便携播放器这一类器材诞生之初,国产品牌大多更注重机器内部电路的设计,对于外观设计和客观体验部分所下的功夫不算深,“国砖”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与之相对的,“洋砖”在设计上处处透露着优雅,薄而轻巧的外观让人过目难忘。而这些国外品牌中最让烧友熟知的,莫过于Astell&Kern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Astell&Kern正是靠着出众的工业设计语言,在自己与当时的许多其他品牌之间画下一条相当明显的“界限”。 而现在,CA1000的出现,莫非意味着Astell&Kern又亲手把界限抹掉了? 带着这种好奇,我在CA1000发布后第一时间体验了这台机器——
#闲云乐语# 界限——Astell&Kern ACRO 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评测 散人按: 近两年来HiFi圈内屡有“打破界限”的器材出现,形态上独特的设计思路往往能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近期,Astell&Kern新推出的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便是一款打破了传统便携播放器与台式耳放界限的器材,其设计、操作与声音,都给人以不同于品牌过往产品的体验。 -外观设计别具一格,屏幕翻转尤为亮眼,包含Astell&Kern在工业设计上老道的经验; -三频的表现以中频见长,尤其在人声演绎方面既保留了Astell&Kern经典味道,又在力量感的方面有所突破; -具备四种增益电平输出模式,兼顾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效果。 【回顾“界限”】 在HiFi的小世界里,我们似乎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认知与选择模式。耳塞或大耳、随身或台机的形态区别,以及“听塞子要用随身设备”“听大耳最好组台式系统”这些理念,在长年累月中已然深入人心。偶有一些“离经叛道”的作品问世,尽管发烧友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普遍比较高,这些器材的形态也未必能成为主流。 但认知上的界限从来不是牢不可破的,缺乏的只是破界的契机与反复的论证。就拿前端设备的形态来说,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随身新品做得不那么“随身”,开始向台机的形态靠拢。出现这种变化的契机,一方面源于产品技术端,便携播放器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电池供电的“小”身躯,逐渐迫近外接电源供电“大”设备的声音水准;另一方面则源于消费端,HiFi发烧友乃至于普通用户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现如今我们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独的播放器或者放大器,而是一个“个人音频系统”,一套统一的、能让我们在不同场景下随时随地享受HiFi的解决方案。 市场有需求,供给有能力,“破界”便水到渠成了。这种折中的形态刚出现时,还带有一些行业实验性的意味;随着更多主流大品牌迈出脚步、推出设计更成熟的作品,这类器材已有走向主流之势。 2022年伊始,Astell&Kern发布了新品播放解码一体机——ACRO CA1000(以下简称“CA1000”)。相信看到CA1000问世的消息时,会有不少熟悉Astell&Kern的老烧友想法和我类似。回想便携播放器这一类器材诞生之初,国产品牌大多更注重机器内部电路的设计,对于外观设计和客观体验部分所下的功夫不算深,“国砖”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与之相对的,“洋砖”在设计上处处透露着优雅,薄而轻巧的外观让人过目难忘。而这些国外品牌中最让烧友熟知的,莫过于Astell&Kern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Astell&Kern正是靠着出众的工业设计语言,在自己与当时的许多其他品牌之间画下一条相当明显的“界限”。 而现在,CA1000的出现,莫非意味着Astell&Kern又亲手把界限抹掉了? 带着这种好奇,我在CA1000发布后第一时间体验了这台机器——
#闲云乐语# 界限——Astell&Kern ACRO 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评测 散人按: 近两年来HiFi圈内屡有“打破界限”的器材出现,形态上独特的设计思路往往能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近期,Astell&Kern新推出的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便是一款打破了传统便携播放器与台式耳放界限的器材,其设计、操作与声音,都给人以不同于品牌过往产品的体验。 -外观设计别具一格,屏幕翻转尤为亮眼,包含Astell&Kern在工业设计上老道的经验; -三频的表现以中频见长,尤其在人声演绎方面既保留了Astell&Kern经典味道,又在力量感的方面有所突破; -具备四种增益电平输出模式,兼顾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效果。 【回顾“界限”】 在HiFi的小世界里,我们似乎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认知与选择模式。耳塞或大耳、随身或台机的形态区别,以及“听塞子要用随身设备”“听大耳最好组台式系统”这些理念,在长年累月中已然深入人心。偶有一些“离经叛道”的作品问世,尽管发烧友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普遍比较高,这些器材的形态也未必能成为主流。 但认知上的界限从来不是牢不可破的,缺乏的只是破界的契机与反复的论证。就拿前端设备的形态来说,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随身新品做得不那么“随身”,开始向台机的形态靠拢。出现这种变化的契机,一方面源于产品技术端,便携播放器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电池供电的“小”身躯,逐渐迫近外接电源供电“大”设备的声音水准;另一方面则源于消费端,HiFi发烧友乃至于普通用户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现如今我们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独的播放器或者放大器,而是一个“个人音频系统”,一套统一的、能让我们在不同场景下随时随地享受HiFi的解决方案。 市场有需求,供给有能力,“破界”便水到渠成了。这种折中的形态刚出现时,还带有一些行业实验性的意味;随着更多主流大品牌迈出脚步、推出设计更成熟的作品,这类器材已有走向主流之势。 2022年伊始,Astell&Kern发布了新品播放解码一体机——ACRO CA1000(以下简称“CA1000”)。相信看到CA1000问世的消息时,会有不少熟悉Astell&Kern的老烧友想法和我类似。回想便携播放器这一类器材诞生之初,国产品牌大多更注重机器内部电路的设计,对于外观设计和客观体验部分所下的功夫不算深,“国砖”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与之相对的,“洋砖”在设计上处处透露着优雅,薄而轻巧的外观让人过目难忘。而这些国外品牌中最让烧友熟知的,莫过于Astell&Kern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Astell&Kern正是靠着出众的工业设计语言,在自己与当时的许多其他品牌之间画下一条相当明显的“界限”。 而现在,CA1000的出现,莫非意味着Astell&Kern又亲手把界限抹掉了? 带着这种好奇,我在CA1000发布后第一时间体验了这台机器——
#闲云乐语# 初烧记忆——谈谈达音科TITAN S 我入烧时间也不算短了。在社交平台上偶尔看到一些新接触HiFi的朋友时,我偶尔也会回想起自己刚入烧时的片羽流光。 不同的人入烧时,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少人从非常低的价位开始接触HiFi器材、领悟其中奥妙,后来再慢慢跳进“深坑”里;也有人讲求一步到位,自一开始便不吝于费用投入。我入烧时还是个学生,经济条件远没有如今这般宽裕,也是从便宜的耳塞玩起,也总会想要“花小钱办大事”,希望用较低的价钱买到性价比极高的器材。直到现在,哪怕我接触的旗舰耳塞已经很多了,我还是会时常关注入门价位还有什么新“好物”出现,既是回味入烧时的青葱岁月,也乐于分享给新朋友们。 如果问我还记得哪些经典的入门耳塞,我可能从各家老品牌名下大多能说出一两个型号。除了零零散散的名字外,还有一个系列是我十分喜欢的——那便是达音科的TITAN系列。尤其是TITAN 3、TITAN5这两款塞子,当年我花了无数个日夜去折腾。它们具备了那个年代入门耳塞少见的扎实功底,演绎音乐不流于花拳绣腿,或许并不算是一耳朵惊喜,却有着难得的正直、严谨。回想起来,尽管我并非由此入烧,但TITAN系列的塞子对我后来拓宽HiFi器材品鉴的路子实在是影响不小。 近期,这个系列的新品TITAN S正式上市了。或许是出于情怀,又或许是收集癖在作祟,这条仅售399的塞子上市之初我便下单买了一条。原本我也没有对其抱以很高的期待,谁曾想开箱玩了一阵之后,我着实是震惊了。 这条耳塞,不正是满足新烧友期待的“理想型”入门塞么? 往日刚入烧时的乐趣,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