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51
发帖数: 12,055
关注贴吧数: 17
#耳边一分钟# 海贝音乐R6 III 2025版 刚刚过去的2024年,海贝音乐新品迭出,甚至到了年底还接连发布了五六款特色鲜明的新器材,让人眼花缭乱。 这么频繁的节奏也延续到了2025年。刚过完春节,海贝音乐就来了一个“小动作”:两年前上市的R6 III便携播放器更新了2025版。新版的R6 III对比原版,主要有两处地方作了调整: 在外观方面,新版R6 III的背板采用切割纹理设计,在不同倾斜角度下能够折射出明暗相间的光线效果,比原版整块单一颜色的设计要亮眼得多。 而内部的变化则在于解码部分的重构,芯片由双ES9038Q2M改成了4片CS43198。尽管整套解码电路模块更换了门庭,但实际表现在声音上,两版R6 III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声音差距。它们的素质表现大致相仿,声底都有着比较高的密度,诸如绵密的解析、具有立体感的结像这些声音特性也几乎是如出一辙。稍微有区别的是新版的结像较为精致、分离度变大,声场排列更规整,尤其纵向的层次感会更清晰一些。整体而言,新版R6 III的素质水平在原版不错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闲云乐语# 借水月雨旗舰耳塞Psyche灵魂,聊聊如今的“水式调音 【引子】 一转眼,水月雨这个品牌已经成立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推出新品的节奏一直保持得很快,时至今日已是枝繁叶茂。 大概七八年前,以“花洒”爱之悲为代表的水月雨耳机刚刚在烧友中间声名鹊起时,那种三频显著倾向中上盘、音色偏锐利,听起来“轻飘飘”的风格,一度被一些烧友戏称为“水式调音”。我自己接触水月雨的塞子比较早,陆陆续续把玩过爱之悲、光、blessing系列、KATO等等不同时期的知名作品;回顾这些耳塞的声音,便发现水月雨这些年来调音风格一直在改变——比如爱之悲清瘦骨感、纤薄透亮的风格,在现今水月雨新品中已经难得一见;曾经被一些烧友评论“低频缺失”的调音方式,如今也只剩一句过时的调侃。烧友们的喜好在变,水月雨的审美也不断发生微妙的改变。 刚进入2025年,水月雨便发布了全新的旗舰耳塞Psyche,这也是水月雨又一款售价达到万元级的超旗舰产品。乍一看塞子的介绍,从外观设计到单元配置都相当吸睛。借着体验新旗舰的机会,我一边回溯往日的聆听经历,一边探寻当下的“水式调音”。
#闲云乐语# 借水月雨旗舰耳塞Psyche灵魂,聊聊如今的“水式调音 【引子】 一转眼,水月雨这个品牌已经成立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推出新品的节奏一直保持得很快,时至今日已是枝繁叶茂。 大概七八年前,以“花洒”爱之悲为代表的水月雨耳机刚刚在烧友中间声名鹊起时,那种三频显著倾向中上盘、音色偏锐利,听起来“轻飘飘”的风格,一度被一些烧友戏称为“水式调音”。我自己接触水月雨的塞子比较早,陆陆续续把玩过爱之悲、光、blessing系列、KATO等等不同时期的知名作品;回顾这些耳塞的声音,便发现水月雨这些年来调音风格一直在改变——比如爱之悲清瘦骨感、纤薄透亮的风格,在现今水月雨新品中已经难得一见;曾经被一些烧友评论“低频缺失”的调音方式,如今也只剩一句过时的调侃。烧友们的喜好在变,水月雨的审美也不断发生微妙的改变。 刚进入2025年,水月雨便发布了全新的旗舰耳塞Psyche,这也是水月雨又一款售价达到万元级的超旗舰产品。乍一看塞子的介绍,从外观设计到单元配置都相当吸睛。借着体验新旗舰的机会,我一边回溯往日的聆听经历,一边探寻当下的“水式调音”。
预告一篇水月雨Psyche~ “错金银”,这种中国青铜时代开始就流传下来的工艺,居然能在现代的耳塞产品上复现;用这种工艺设计的“水月友希”二次元形象,称得上是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了。
#耳边一分钟# #闲云乐语# 飞傲K17解码耳放一体机 去年下半年,我在逛展会时看到飞傲带来了一款形象颇为复古的器材——K17解码耳放一体机。作为一个使用K19大半年的用户,在刚看到K17这台体积比K19更大、功能也一点不落下,售价仅为5499的机器时,我也非常好奇它能够达到K19的几成功力。然而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直到日历翻到2025年,K17才终于正式面世。
#闲云乐语# 成熟音乐味:海贝音乐R6PRO MAX对比R6PRO II、RS6 【引子】 在手机数码圈中,“MAX”这个名称后缀指代的不仅是同系列体型最大,通常也意味着性能最强。而在器材研发节奏相对较慢的HiFi圈,以“MAX”命名的情况并不常见,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中,那些“MAX器材”壮硕的体格之下,往往还凝聚着HiFi厂商长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与常规的系列旗舰型号不能相提并论。 2024年底,海贝音乐一口气公布了五六款新器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R6PRO MAX这款便携播放器。 从初代目发布至今,R6已经衍生、迭代了接近十个型号。器材虽然多,却时时能带来新鲜感。比如去年发布的R6PRO II,背面的曲线波浪纹+碳纤维面板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声音上A类和AB类两大模式特点鲜明,几乎可以说是从外观到声音都有十足的创意。 新问世的R6PRO MAX保留了R6PRO II那极具标志性的外观设计,配色上换成更耐看的黑色与蓝色。如果只看机身背面,似乎两款机器区别并不大。但它的价格从4998一下子提高到6998,如此高的增幅几乎“明示”了两款器材之间的差距。在详细聆听了它的声音之后,我也更愿意将其作为一款独立于过往的型号来看待。
#闲云乐语# 成熟音乐味:海贝音乐R6PRO MAX对比R6PRO II、RS6 【引子】 在手机数码圈中,“MAX”这个名称后缀指代的不仅是同系列体型最大,通常也意味着性能最强。而在器材研发节奏相对较慢的HiFi圈,以“MAX”命名的情况并不常见,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中,那些“MAX器材”壮硕的体格之下,往往还凝聚着HiFi厂商长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与常规的系列旗舰型号不能相提并论。 2024年底,海贝音乐一口气公布了五六款新器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R6PRO MAX这款便携播放器。 从初代目发布至今,R6已经衍生、迭代了接近十个型号。器材虽然多,却时时能带来新鲜感。比如去年发布的R6PRO II,背面的曲线波浪纹+碳纤维面板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声音上A类和AB类两大模式特点鲜明,几乎可以说是从外观到声音都有十足的创意。 新问世的R6PRO MAX保留了R6PRO II那极具标志性的外观设计,配色上换成更耐看的黑色与蓝色。如果只看机身背面,似乎两款机器区别并不大。但它的价格从4998一下子提高到6998,如此高的增幅几乎“明示”了两款器材之间的差距。在详细聆听了它的声音之后,我也更愿意将其作为一款独立于过往的型号来看待。
预告一篇海贝音乐的R6PRO MAX~ 月中的时候,海贝突然公布了几款新品的消息,其中R6PRO MAX是我格外感兴趣的一部机器~
#耳边一分钟# #闲云乐语# 飞傲K19+aune SR7000(双线材) 这两年,头戴大耳机领域出现了不少表现不俗的新器材。我在试听这些新耳机的时候,用飞傲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测试声音底子,再打开它的31段无损PEQ功能模拟不同前端风格以测试耳机的搭配广度,这已经成为一套娴熟的玩法。 前不久出现的aune SR7000是一款可玩性很强的耳机。它有着五千元价位里相当优异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空间感方面,它所营造出来的宽广声场让人丝毫察觉不出这是一款封闭式耳机。它的音色偏向于还原,音染不明显,有不错的润泽度。这样的声底特征让它得到了较强的声音可塑性,搭配不同风格的前端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前端的走向。
#闲云乐语# 以DITA MECHA,诠释音乐之“热情” 【楔子:HiFi的“感染力”】 我们聆听音乐、并从中汲取的精神能量,源于音乐自身的感染力。一首音乐作品,从词曲作者在旋律与唱词中埋下的情绪伏笔,到乐手和歌者演绎时所施加的感情,会在某一时刻给人触动与共鸣。 而当音乐作品经过录制、又在音频设备中回放出来时,影响我们感受的又增加了器材这一环。音频系统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总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演出时的声音,形成“二次演绎”——我们玩HiFi,尝试不同的声音表现,乐趣也在其中。 关于HiFi器材的“感染力”,发烧友们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崇尚“原汁原味”,力求精准表达出音乐原貌;有的人喜欢“浓墨重彩”,借由对声音的修饰来找到声音美感。似乎“还原”与“修饰”变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如水火般不能共存。 不过,DITA近期发布的“梦想双星”之一——MECHA,声音却有别于寻常的体验。它的声音有着复杂的修饰、感染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让人觉得声音更“接近真实”——这样的声音,堪称个性十足。
#闲云乐语# 以DITA MECHA,诠释音乐之“热情” 【楔子:HiFi的“感染力”】 我们聆听音乐、并从中汲取的精神能量,源于音乐自身的感染力。一首音乐作品,从词曲作者在旋律与唱词中埋下的情绪伏笔,到乐手和歌者演绎时所施加的感情,会在某一时刻给人触动与共鸣。 而当音乐作品经过录制、又在音频设备中回放出来时,影响我们感受的又增加了器材这一环。音频系统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总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演出时的声音,形成“二次演绎”——我们玩HiFi,尝试不同的声音表现,乐趣也在其中。 关于HiFi器材的“感染力”,发烧友们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崇尚“原汁原味”,力求精准表达出音乐原貌;有的人喜欢“浓墨重彩”,借由对声音的修饰来找到声音美感。似乎“还原”与“修饰”变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如水火般不能共存。 不过,DITA近期发布的“梦想双星”之一——MECHA,声音却有别于寻常的体验。它的声音有着复杂的修饰、感染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让人觉得声音更“接近真实”——这样的声音,堪称个性十足。
预告一个DITA的MECHA~ DITA最新的梦想双星耳塞大家都听了吗?
#闲云乐语# 经典“胆味”的魅力:麦景图MHA200耳放搭配分享 【引子】 在传统二声道领域发烧友群中,McIntosh麦景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品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长达七十五年的老牌厂商,麦景图为发烧友们带来了众多经典的模拟放大类设备,行业地位简直无可撼动。尤其是在真空管放大器领域,麦景图不仅拥有全电路设计的“独门方案”,还坐拥着能够全流程生产加工HiFi器材的工厂车间,出品质量稳定性极高——毫不夸张地说,麦景图就是胆机乃至高保真音响领域“顶尖”的代表。 前段时间的展会上,刚刚梳理通中国大陆销售代理渠道的麦景图带着五花八门的器材亮相现场。在一群“大家伙”中间,一款身材小巧却居于“C位”的器材显得多少有点惹眼。 这款名为MHA200的真空管耳放是麦景图面向耳机系统领域推出的首款器材,售价高达24800元。在短暂的试听体验中,我觉得MHA200和我过往听到的许多国产胆机风格并不雷同,颇有标志性。说起来,从去年开始,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头戴大耳领域骤然井喷式出新,把玩这些耳机的时候,我也不断去尝试找一些新的耳放搭配方案,而MHA200就这样走进我的视野中。于是,我干脆向代理商润影音借来一台样机详细把玩。
#闲云乐语# 经典“胆味”的魅力:麦景图MHA200耳放搭配分享 【引子】 在传统二声道领域发烧友群中,McIntosh麦景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品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长达七十五年的老牌厂商,麦景图为发烧友们带来了众多经典的模拟放大类设备,行业地位简直无可撼动。尤其是在真空管放大器领域,麦景图不仅拥有全电路设计的“独门方案”,还坐拥着能够全流程生产加工HiFi器材的工厂车间,出品质量稳定性极高——毫不夸张地说,麦景图就是胆机乃至高保真音响领域“顶尖”的代表。 前段时间的展会上,刚刚梳理通中国大陆销售代理渠道的麦景图带着五花八门的器材亮相现场。在一群“大家伙”中间,一款身材小巧却居于“C位”的器材显得多少有点惹眼。 这款名为MHA200的真空管耳放是麦景图面向耳机系统领域推出的首款器材,售价高达24800元。在短暂的试听体验中,我觉得MHA200和我过往听到的许多国产胆机风格并不雷同,颇有标志性。说起来,从去年开始,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头戴大耳领域骤然井喷式出新,把玩这些耳机的时候,我也不断去尝试找一些新的耳放搭配方案,而MHA200就这样走进我的视野中。于是,我干脆向代理商润影音借来一台样机详细把玩。
晒一波DITA新品ES耳塞~ DITA和耳边事联名款耳塞ES终于正式发布了~ 我拿到ES已经有几天时间了。这款塞子的设计在同价位的产品中相当出色,曼妙的流线造型、极为精细的金属加工工艺,令人爱不释手。
预告一篇麦景图McIntosh的MHA200~ 仔细算了一下,今年到现在上市的头戴大耳还挺多。 而说到大耳,与之搭配的耳放也是不可或缺的。最近在把玩的是麦景图McIntosh的MHA200,体积小巧,声音也和传统胆机有一些微妙的不同。过些天送上详细的分享~
#耳边一分钟# 飞傲ESTICK迷你移动电源+KA17便携解码耳放 早在飞傲发布KA17便携解码耳放的时候,它身侧那个标注了“POWER IN”的Type-C接口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细节——在接入移动电源之后、开启D.MODE桌面模式之后,KA17从手机/电脑供电改为电源供电,驱动力和声音表现均得到明显提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手机“外挂”的小尾巴如果再挂一个大电池,用起来终究不方便。 估计是为了“榨干”KA17的潜能,飞傲最近给KA17量身打造了一个配套电源ESTICK。这个电源的尺寸仅比KA17本体宽度略小一点,侧面凸出来的一个Type-C插头可以直接匹配KA17的POWER IN口,将其变成一个“大尾巴”来使用,便利性大幅提升。飞傲甚至给合体后的“大尾巴”设计了一体式的皮套,用起来倒也挺和谐。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预告一个aune的SR7000~ aune第二款大耳SR7000前段时间上市,最近我也终于有时间精力好好把玩一下。五千左右的价位现在有不少大耳可以选择,而SR7000属于有独特优势的一个选择。 过几天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耳边一分钟# final S系列新品:S5000 & S4000 一些烧龄比较长的朋友,可能对final当年丰富的耳塞型号记忆犹新——天堂、FI-BA-SS、LAB等等系列不光形态各异,声音也有着全然不同的个性。在我印象中,这些塞子被讨论得最多的当数Piano Forte系列。其独特的造型被国内烧友冠以“夜壶”之名,声音方面则堪称是“浓墨重彩”,由内而外都极具辨识度。 但到了最近这几年,当B、A、E等等新系列塞子逐渐冒头时,我和很多烧友都发现,final开始变得“端庄”了:过往个性与锋芒的调音方式,逐渐向普适性更高的方向靠拢,像B1、A8000等等塞子,锐利也好,柔和也罢,整体口味都“素”了很多。就在我以为未来final将会在这条道上一直走下去时,新问世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与S4000却让大家重温了一把过去的时光。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回顾我的飞傲K19评测,请点击: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飞傲怀旧时光# 磁带机里的记忆:飞傲CP13 算起来,我也属于见证磁带“落日余晖”的一代人。在我小时候,亲戚折腾的音响系统里,磁带机上面总放着小几十盘带子,这两年,亲戚还会把他闲暇时自己动手修复的老磁带机拿出来,插上一盘老磁带,几十年间音乐的味道似乎就没变过;一直到我初中上完,九年间所有英语课本配的听力材料也都是录在磁带里,我当年也常常用家长买来给我听英语的复读机播放流行乐。去年飞傲公布磁带播放器CP13的时候,我其实对这种复古操作颇为惊讶,但少年时的回忆又让我对其很感兴趣。最近,我终于有机会仔细体验这款磁带机。
预告一个飞傲KA15小尾巴~ 国庆期间出门玩,带在身上的除了好心情,还有这个“潮玩”~
山灵CD-T35巡赏深圳站:用百万级Hi-End系统,探讨CD存在的意义 对于山灵CD-T35这台售价十万元的全平衡电子管CD播放一体器,我并不陌生——去年的广州音响展上,山灵发布这台35周年纪念机器时,我有幸在现场第一时间聆听,只是受限于展示环境,它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后来我陆陆续续又有几次机会接触它,不过都是拿它以播放一体机或者转盘外接耳放的形式组成耳机系统,还没能见识到它搭配高级音响系统所带来的魅力。 国庆节前,山灵和耳边事联合举办的T35“殿堂巡赏”品鉴活动,继武汉、上海站之后又来到了深圳,给了身在广东的我一个绝佳的试听机会。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预告一篇ONIX的“四大金刚”~ ONIX Horizon系列发布到现在已经有4款形态完全不同的器材。正好最近有时间把这几款器材都好好玩个遍,过几天再给大家全分享了~
#闲云乐语# #耳边一分钟# 飞傲K19+森海塞尔HD 660S 最近盘点了一下手上的耳机,我又翻出了一些听得比较少的老器材。它们或许是经历过更新换代后“退隐江湖”,或许仅仅是上市多年随着时间慢慢淡出烧友视野,但无不承担了以往那个年代我的发烧乐趣。把耳机接上飞傲K19,在它中正声底和强大驱动力的作用下,不少老型号焕发“第二春”,我也得以用当下的眼光,重温往日的音乐审美。 其中有一款器材稍微有点特别——森海塞尔的HD 660S,自打诞生之初,它明显异于HD6系前作的声音风格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喜欢它的烧友欣赏其整体宽松舒展的特性,而一些从HD600/650时代玩过来的老烧友则觉得它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闲云乐语# 封闭式从未如此舒张:ZMF Caldera Closed首发评测分 散人按: 两年前,ZMF曾推出旗舰平板耳机Caldera。它拥有三万元档头戴耳机应有的素质实力,并以安定、平衡、纯净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今年,和Caldera定价相同、采用封闭式设计的Caldera Closed也随之问世。两款耳机在技术上多有共通之处,但新耳机并不是简单的“旧款封闭式版本”,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素质水平,尤其在声场方面并不逊色于开放式耳机;风格上则朝柔和的方向转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闲云乐语# 封闭式从未如此舒张:ZMF Caldera Closed首发评测分 散人按: 两年前,ZMF曾推出旗舰平板耳机Caldera。它拥有三万元档头戴耳机应有的素质实力,并以安定、平衡、纯净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今年,和Caldera定价相同、采用封闭式设计的Caldera Closed也随之问世。两款耳机在技术上多有共通之处,但新耳机并不是简单的“旧款封闭式版本”,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素质水平,尤其在声场方面并不逊色于开放式耳机;风格上则朝柔和的方向转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预告一个ZMF Caldera Closed~ 去年我就试听分享过ZMF平板旗舰Caldera,最近他们家也推出了封闭式版本Caldera Closed。仔细对比发现,它可不仅仅是把开放式的外壳“盖起来”这么简单,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详细的听感过段时间送上~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预告一个HIFIMAN的天鹅真无线系列~ 之前在线下展会,我对HIFIMAN家的天鹅真无线系列三款耳机之间的异同就很感兴趣,试听过之后发现大有文章。最近再详细对比一轮,过几天送上分享~
#闲云乐语# 声音的情绪价值:flipears索克&极光体验谈 散人按: 来自东南亚的HiFi耳塞品牌flipears今年正式和中国烧友见面,继旗舰“亚法·银”之后,另一个系列两款耳塞“索克”和“极光”也同步上市。这两款塞子外观颇为华丽,声音上并没有选择中高端耳塞常见的“大而全”风格,反而展露出较为强烈的热情个性。
#闲云乐语# 声音的情绪价值:flipears索克&极光体验谈 散人按: 来自东南亚的HiFi耳塞品牌flipears今年正式和中国烧友见面,继旗舰“亚法·银”之后,另一个系列两款耳塞“索克”和“极光”也同步上市。这两款塞子外观颇为华丽,声音上并没有选择中高端耳塞常见的“大而全”风格,反而展露出较为强烈的热情个性。
预告一篇flipears的索克和极光~ 来自菲律宾的耳机品牌flipears,旗下除了外观极其精致的亚法·银之外,目前在售的还有两款圈铁静耳塞,分别是10单元的AURORA XXIV“极光”,以及7单元的ZURQ XXIV“索克”。这两款塞子展现出不同于亚法·银的美感,blingbling的面板非常亮眼,声音也和纯动铁配置的亚法·银完全不同。 过段时间送上详细分享~
#闲云乐语# 飞傲K19+拜雅DT 700/770 PRO X 我在品评飞傲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的时候,便对其31段无损PEQ功能非常喜欢。这一功能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验证耳机调音倾向的空间:K19本身具备非常中正的风格,对于各种不同三频特性的耳机,无论我是想在某个频段予以补偿或抑制,还是在整体上显著改变倾向,我都能用PEQ功能来模拟出目标效果。 这次和K19搭配的,则是拜雅的两款监听耳机——DT 700/770 PRO X。 PRO X系列是拜雅于2021年底正式推出的系列,初始型号有DT 700 PRO X、DT 900 PRO X两款监听耳机。其中,我将DT 700 PRO X作为工作中的“生产工具”用了两年时间,其对于人声如同显微镜一样的细节挖掘能力令人惊叹。今年是拜雅成立百年的纪念年份,拜雅也推出系列第三款耳机DT 770 PRO X,其素质强大,对于器乐的刻画能力丝丝入扣。在两千元以内的价位,这两款头戴大耳机都是非常值得聆听的。 这两款耳机都不属于非常难伺候的类型,用飞傲K19以超级大耳模式驱动,完全能够将它们的潜力发挥得比较彻底。基于它们不同的风格,我产生了有别的搭配思路,分别在K19的DSP软件中进行模拟。
#闲云乐语# 温润如玉:谈ONIX Alpha 这两年,手机解码耳放——也就是我们俗称为“小尾巴”的器材,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那些过往只见诸便携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的音频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下放”到小尾巴器材上。市面上两三千价位甚至更贵的型号越来越多,这些高端器材也吸引了烧友们的注意力。 不过,相较而言,我还是很关心千元内小尾巴市场的动向。一方面,对于许多烧友或者普通用户来说,千元内的小尾巴才是消费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在这个领域日趋成熟的今天,技术的演进造福的不仅仅是高端器材,入门、进阶级别的器材同样能够获得更为长足的进步。近期上市、售价758的ONIX Alpha,就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赏艺flipears# 精致的“首饰”:flipears亚法·银 珠宝首饰和HiFi器材,这两个品类并不完全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以当下潮流的理念来看,我们身上任何一个“挂件”,都可以成为彰显自我的一扇窗口。 以往,我们见过不少把面板设计得五彩缤纷、炫目夺人的耳机,以色彩取胜。而像flipears的Artha Argentum亚法·银这种用材质和工艺把耳机变成一对“首饰”的,除了一些定位高奢的型号之外,就真的不多见了。 今年上半年的展会上,我已经和亚法·银打过几回照面,亲手触碰过它闪亮光洁的珠宝级纯银外壳,欣赏到它如微缩浮雕一般精致清晰的图案——亚法·银甚至连耳机内侧面也一并雕刻了,桑帕吉塔花的花瓣和叶片深深浅浅,细腻而生动。如此精湛的做工,让我在把玩它的时候,拿在手上恨不得掏出放大镜仔细端详。
#闲云乐语# 求新:森海塞尔HD 620S耳机体验谈 散人按: 森海塞尔“HD6”系列头戴耳机长期以来是研究桌面HiFi系统搭配的烧友绕不开的话题。近期,这个系列推出了采用封闭式设计的HD620S。它的素质水平在三千档头戴大耳机中相当突出,尤其是声场有着堪比开放式耳机的通透舒展效果;声底中严谨端正的特征与传统HD6系列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又有着明快的特点,更贴近当今烧友的审美。
#闲云乐语# 求新:森海塞尔HD 620S耳机体验谈 散人按: 森海塞尔“HD6”系列头戴耳机长期以来是研究桌面HiFi系统搭配的烧友绕不开的话题。近期,这个系列推出了采用封闭式设计的HD620S。它的素质水平在三千档头戴大耳机中相当突出,尤其是声场有着堪比开放式耳机的通透舒展效果;声底中严谨端正的特征与传统HD6系列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又有着明快的特点,更贴近当今烧友的审美。
预告一篇森海塞尔HD 620S
#闲云乐语# 创新与坚守:谈谈拜雅DT 770 PRO X 散人按: 2024年是老牌HiFi大厂拜雅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拜雅也给烧友们带来了限量纪念款耳机DT 770 PRO X。相较于PRO X系列此前两款作品,售价仅1699的DT 770 PRO X在素质上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风格上则秉持器乐监听的路线,可以说是创新声学技术与传统监听风格的有机融合。 【序:谈“百年老店”】 “本店距离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五年。”我们时常能在一些宣传语中,看到诸如此类的玩笑。玩梗归玩梗,真正想要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里屹立百年以上,可不像开个玩笑那么轻松。 细数各大行业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品牌,提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我们或多或少总能讲出品牌标志性的特点——比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我们会联想到“高耐久性”“强劲动力”之类的词。老品牌的传统底蕴,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大家认同的独特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仅仅固守基本盘并不足以让老品牌好好活下去,还需要不断自我迭代进步以适应时代需求,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两者间的平衡,成为每个老品牌所面临的永恒不变的课题。 在“年轻”的HiFi领域,我们熟悉的大部分品牌历史并不长,达成“百年老店”成就的,也就只有成立于1924年的拜雅了。从1937年推出史上首款动圈耳机DT48以来,拜雅已经给烧友们带来了一代又一代声名煊赫的作品。这些年为我们所熟知的当数DT系列,像DT 770/880/990这些型号,从上市至今这么多年一直有许多烧友乐于探索其玩法。 2021年底,拜雅在监听耳机领域正式推出PRO X系列,从外观设计到单元技术都和老的DT系列耳机完全不同。彼时,我在对比过新系列两款耳机之后选择入手了DT 700 PRO X。两年多以来,我一直认为,DT 700/900 PRO X这两款耳机无论是作为监听的工具还是欣赏音乐的伴侣都是非常合适的,打破了“监听耳机”这个类目冷冰冰而不易近人的刻板印象。 今年正值拜雅一百周年,PRO X系列新作品DT 770 PRO X也以限量纪念款耳机之名和大家见面了。1699的售价并不比前两款耳机上市时高,而它给我的感觉又和前作不尽相同。
#闲云乐语# 创新与坚守:谈谈拜雅DT 770 PRO X 散人按: 2024年是老牌HiFi大厂拜雅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拜雅也给烧友们带来了限量纪念款耳机DT 770 PRO X。相较于PRO X系列此前两款作品,售价仅1699的DT 770 PRO X在素质上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风格上则秉持器乐监听的路线,可以说是创新声学技术与传统监听风格的有机融合。 【序:谈“百年老店”】 “本店距离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五年。”我们时常能在一些宣传语中,看到诸如此类的玩笑。玩梗归玩梗,真正想要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里屹立百年以上,可不像开个玩笑那么轻松。 细数各大行业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品牌,提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我们或多或少总能讲出品牌标志性的特点——比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我们会联想到“高耐久性”“强劲动力”之类的词。老品牌的传统底蕴,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大家认同的独特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仅仅固守基本盘并不足以让老品牌好好活下去,还需要不断自我迭代进步以适应时代需求,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两者间的平衡,成为每个老品牌所面临的永恒不变的课题。 在“年轻”的HiFi领域,我们熟悉的大部分品牌历史并不长,达成“百年老店”成就的,也就只有成立于1924年的拜雅了。从1937年推出史上首款动圈耳机DT48以来,拜雅已经给烧友们带来了一代又一代声名煊赫的作品。这些年为我们所熟知的当数DT系列,像DT 770/880/990这些型号,从上市至今这么多年一直有许多烧友乐于探索其玩法。 2021年底,拜雅在监听耳机领域正式推出PRO X系列,从外观设计到单元技术都和老的DT系列耳机完全不同。彼时,我在对比过新系列两款耳机之后选择入手了DT 700 PRO X。两年多以来,我一直认为,DT 700/900 PRO X这两款耳机无论是作为监听的工具还是欣赏音乐的伴侣都是非常合适的,打破了“监听耳机”这个类目冷冰冰而不易近人的刻板印象。 今年正值拜雅一百周年,PRO X系列新作品DT 770 PRO X也以限量纪念款耳机之名和大家见面了。1699的售价并不比前两款耳机上市时高,而它给我的感觉又和前作不尽相同。
预告一个拜雅的DT 770 PRO X~
#闲云乐语# “旗舰”的新诠释:Astell&Kern SP3000T播放器体验谈 散人按: 近几年的便携HiFi领域,电子管播放器这一品类大有兴起之势。前不久,Astell&Kern又一台电子管新品SP3000T上市。它基于电子管的特点开发出了丰富的玩法,提供了多种放大模式和电流状态,可选音色多达近二十种,为烧友们创造出一片巨大的玩赏空间。 【引子:便携的电子管】 提起电子管,HiFi烧友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一个个“玻璃大灯泡”。在电子管进入HiFi领域的数十年里,其温暖和煦的音色长期受人欢迎,各式各样的胆机也承载了不少烧友的发烧记忆。 此前,台机领域成熟的电子管的制作工艺和电路设计方案并没有充分辐射到便携领域,究其原因,供电、发热控制、抗震、抗干扰等等技术问题都是HiFi厂商们不容易跨过的门槛。近几年,便携播放器领域几乎杀成一片红海,各家品牌在硬件档次、制作工艺、系统优化等方面内卷到了极致。现在看来,便携播放器这个行当也走上了当初手机行业的老路,就连接下来的破局思路也一模一样——打造产品差异化。市场倒逼着各家品牌播放器创造出新的价值,于是过往的技术难题逐渐被集中力量瓦解…… 趁此东风,便携领域的电子管器材有了兴起之势。像近期Astell&Kern A&ultima SP3000T这款搭载军工级“古董管”雷神JAN6418的播放器,就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从上一代旗舰开始,Astell&Kern给旗下高端播放器序列设置了型号带尾缀“T”、内置电子管的平行机型,在SP3000T之前,已经推出过SP2000T和CA1000T这两款。其电子管的韵味当然迷人,而独特的混合耳放模式更是给机器提供了丰富的音色。我曾经先后仔细体验过ACRO系列CA1000和CA1000T这哥俩,后者延续了前者素质上的高水平,尤其解析、分离度方面表现十分到位,与此同时新增的电子管模式声音富有光泽与质感,让我听得很是过瘾。 (想回顾CA1000T表现的朋友看我过往的评测:玩味——Astell&Kern ACRO CA1000T首发评测) 如果按照此前的思路,紧跟在SP3000后面问世的SP3000T可能会拥有一个意料之中的“修饰版”声音。但在我把玩SP3000T的这段时间里,我细究之下发现它并非所谓的“SP3000衍生版”,而是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声音体验。
#闲云乐语# “旗舰”的新诠释:Astell&Kern SP3000T播放器体验 散人按: 近几年的便携HiFi领域,电子管播放器这一品类大有兴起之势。前不久,Astell&Kern又一台电子管新品SP3000T上市。它基于电子管的特点开发出了丰富的玩法,提供了多种放大模式和电流状态,可选音色多达近二十种,为烧友们创造出一片巨大的玩赏空间。 【引子:便携的电子管】 提起电子管,HiFi烧友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一个个“玻璃大灯泡”。在电子管进入HiFi领域的数十年里,其温暖和煦的音色长期受人欢迎,各式各样的胆机也承载了不少烧友的发烧记忆。 此前,台机领域成熟的电子管的制作工艺和电路设计方案并没有充分辐射到便携领域,究其原因,供电、发热控制、抗震、抗干扰等等技术问题都是HiFi厂商们不容易跨过的门槛。近几年,便携播放器领域几乎杀成一片红海,各家品牌在硬件档次、制作工艺、系统优化等方面内卷到了极致。现在看来,便携播放器这个行当也走上了当初手机行业的老路,就连接下来的破局思路也一模一样——打造产品差异化。市场倒逼着各家品牌播放器创造出新的价值,于是过往的技术难题逐渐被集中力量瓦解…… 趁此东风,便携领域的电子管器材有了兴起之势。像近期Astell&Kern A&ultima SP3000T这款搭载军工级“古董管”雷神JAN6418的播放器,就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从上一代旗舰开始,Astell&Kern给旗下高端播放器序列设置了型号带尾缀“T”、内置电子管的平行机型,在SP3000T之前,已经推出过SP2000T和CA1000T这两款。其电子管的韵味当然迷人,而独特的混合耳放模式更是给机器提供了丰富的音色。我曾经先后仔细体验过ACRO系列CA1000和CA1000T这哥俩,后者延续了前者素质上的高水平,尤其解析、分离度方面表现十分到位,与此同时新增的电子管模式声音富有光泽与质感,让我听得很是过瘾。 (想回顾CA1000T表现的朋友看我过往的评测:玩味——Astell&Kern ACRO CA1000T首发评测) 如果按照此前的思路,紧跟在SP3000后面问世的SP3000T可能会拥有一个意料之中的“修饰版”声音。但在我把玩SP3000T的这段时间里,我细究之下发现它并非所谓的“SP3000衍生版”,而是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声音体验。
预告一个Astell&Kern SP3000T~ 如果论及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播放器,那Astell&Kern A&ultima SP3000T一定榜上有名。这段时间我仔细把玩了这款旗舰机型,感觉AK播放器现在是越来越好玩了。 详细的听感过段时间和大家分享~
#耳边一分钟# 飞傲LL-RD 2024头戴耳机升级线 比起耳塞领域五花八门的升级线,市面上为头戴耳机设计的线材款式并不多;如果不计那些专为特定耳机型号、特殊接线口设计的款式,那选择就更少了。在我折腾大耳机的过程中,大部分场合下是一条原线从头用到尾,偶尔有一两条升级线在手,便恨不得把手上的各种耳机翻出来试一试。 近期,飞傲推出了一款新品头戴耳机线材LL-RD 2024(以下简称LL-RD)。这条升级线是单晶银材质,线体为4股400支线芯设计,单极截面积24AWG,接口为适配性比较广泛的双3.5mm TRS,配置了3.5mm单端/4.4mm平衡可换插头。我自己对于银线的兴趣比较大,并且LL-RD的接口和插头用起来都比较便利,加之其千元出头的价格不算贵,故而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闲云乐语# 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 散人按: 在专业录音棚中,软硬件结合的PEQ功能是混音过程常用的工具。飞傲将这种专业领域的玩法应用到K19解码耳放身上,赋予这台旗舰器材新颖的价值。K19声底风格没有沿用此前K9、K9 Pro系列偏向醇厚温暖的方向,而是走回曾经声底中正、均衡、少染的素净直白流,并提供了扎实的素质以及强大的驱动力;在开启PEQ功能后,我们可以基于自己对音乐和HiFi器材的理解来自定义EQ曲线,体验调音的乐趣。
#闲云乐语# 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 散人按: 在专业录音棚中,软硬件结合的PEQ功能是混音过程常用的工具。飞傲将这种专业领域的玩法应用到K19解码耳放身上,赋予这台旗舰器材新颖的价值。K19声底风格没有沿用此前K9、K9 Pro系列偏向醇厚温暖的方向,而是走回曾经声底中正、均衡、少染的素净直白流,并提供了扎实的素质以及强大的驱动力;在开启PEQ功能后,我们可以基于自己对音乐和HiFi器材的理解来自定义EQ曲线,体验调音的乐趣。
#耳边一分钟# J.C Acoustics UDP-3ii解码耳放前级一体机 前段时间在展会上,我偶然接触到了J.C Acoustics这个台机品牌。此前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网上只言片语的描述,等到我亲身体验过之后,他们家器材的声音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假期里,我也找友人借来一台UDP-3ii解码耳放前级一体机,详细体验了一番。
#耳边一分钟# 水月雨Cosmo大都会 早在去年9月份一次展会上,水月雨就发布了一款价位比较亲民的平板头戴耳机“乐园”。当时,这款耳机宽松的声底、不难驱动的特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隔半年,水月雨又加紧步伐推出了更高级别的平板大耳Cosmo大都会,价位也跨度到了五千元档。作为现役旗舰,大都会在设计和声音表现上都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语言,说是个性十足也不为过。
#耳边一分钟# Campfire Audio Fathom英寻
#耳边一分钟# Campfire Audio Fathom英寻 谈到CampfireAudio的耳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两年刚接触他们家耳塞的烧友可能会回答实力出众的旗舰Solaris太阳神系列,或者色彩缤纷充满活力的Chromatic Series;而老一些的烧友,第一反应多半会是大名鼎鼎的仙女座系列。当年初代仙女座上市之后就引发过圈内广泛讨论,如此“盛况”,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仙女座陆陆续续推出了好几款后继型号,每次新品问世都会吸引一波关注。近期,Campfire Audio又推出一款新的八千元档六单元纯动铁耳机,却不再命名为“仙女座XX版”,而是另起炉灶,命名为Fathom(英寻)。Fathom的造型和去年上市的仙女座2023版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只是腔体用了黑色、气孔与接口环处采用PVD幻彩处理,观感更显迷幻。当说不说,Campfire Audio在外观设计这方面常有新老器材造型雷同的情况,这多少有点缺乏惊喜~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