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51 发帖数: 12,055 关注贴吧数: 17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回顾我的飞傲K19评测,请点击: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闲云乐语# 创新与坚守:谈谈拜雅DT 770 PRO X 散人按: 2024年是老牌HiFi大厂拜雅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拜雅也给烧友们带来了限量纪念款耳机DT 770 PRO X。相较于PRO X系列此前两款作品,售价仅1699的DT 770 PRO X在素质上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风格上则秉持器乐监听的路线,可以说是创新声学技术与传统监听风格的有机融合。 【序:谈“百年老店”】 “本店距离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五年。”我们时常能在一些宣传语中,看到诸如此类的玩笑。玩梗归玩梗,真正想要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里屹立百年以上,可不像开个玩笑那么轻松。 细数各大行业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品牌,提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我们或多或少总能讲出品牌标志性的特点——比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我们会联想到“高耐久性”“强劲动力”之类的词。老品牌的传统底蕴,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大家认同的独特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仅仅固守基本盘并不足以让老品牌好好活下去,还需要不断自我迭代进步以适应时代需求,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两者间的平衡,成为每个老品牌所面临的永恒不变的课题。 在“年轻”的HiFi领域,我们熟悉的大部分品牌历史并不长,达成“百年老店”成就的,也就只有成立于1924年的拜雅了。从1937年推出史上首款动圈耳机DT48以来,拜雅已经给烧友们带来了一代又一代声名煊赫的作品。这些年为我们所熟知的当数DT系列,像DT 770/880/990这些型号,从上市至今这么多年一直有许多烧友乐于探索其玩法。 2021年底,拜雅在监听耳机领域正式推出PRO X系列,从外观设计到单元技术都和老的DT系列耳机完全不同。彼时,我在对比过新系列两款耳机之后选择入手了DT 700 PRO X。两年多以来,我一直认为,DT 700/900 PRO X这两款耳机无论是作为监听的工具还是欣赏音乐的伴侣都是非常合适的,打破了“监听耳机”这个类目冷冰冰而不易近人的刻板印象。 今年正值拜雅一百周年,PRO X系列新作品DT 770 PRO X也以限量纪念款耳机之名和大家见面了。1699的售价并不比前两款耳机上市时高,而它给我的感觉又和前作不尽相同。
#闲云乐语# 创新与坚守:谈谈拜雅DT 770 PRO X 散人按: 2024年是老牌HiFi大厂拜雅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拜雅也给烧友们带来了限量纪念款耳机DT 770 PRO X。相较于PRO X系列此前两款作品,售价仅1699的DT 770 PRO X在素质上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风格上则秉持器乐监听的路线,可以说是创新声学技术与传统监听风格的有机融合。 【序:谈“百年老店”】 “本店距离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还有九十五年。”我们时常能在一些宣传语中,看到诸如此类的玩笑。玩梗归玩梗,真正想要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里屹立百年以上,可不像开个玩笑那么轻松。 细数各大行业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品牌,提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我们或多或少总能讲出品牌标志性的特点——比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我们会联想到“高耐久性”“强劲动力”之类的词。老品牌的传统底蕴,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大家认同的独特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仅仅固守基本盘并不足以让老品牌好好活下去,还需要不断自我迭代进步以适应时代需求,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两者间的平衡,成为每个老品牌所面临的永恒不变的课题。 在“年轻”的HiFi领域,我们熟悉的大部分品牌历史并不长,达成“百年老店”成就的,也就只有成立于1924年的拜雅了。从1937年推出史上首款动圈耳机DT48以来,拜雅已经给烧友们带来了一代又一代声名煊赫的作品。这些年为我们所熟知的当数DT系列,像DT 770/880/990这些型号,从上市至今这么多年一直有许多烧友乐于探索其玩法。 2021年底,拜雅在监听耳机领域正式推出PRO X系列,从外观设计到单元技术都和老的DT系列耳机完全不同。彼时,我在对比过新系列两款耳机之后选择入手了DT 700 PRO X。两年多以来,我一直认为,DT 700/900 PRO X这两款耳机无论是作为监听的工具还是欣赏音乐的伴侣都是非常合适的,打破了“监听耳机”这个类目冷冰冰而不易近人的刻板印象。 今年正值拜雅一百周年,PRO X系列新作品DT 770 PRO X也以限量纪念款耳机之名和大家见面了。1699的售价并不比前两款耳机上市时高,而它给我的感觉又和前作不尽相同。
#闲云乐语# “旗舰”的新诠释:Astell&Kern SP3000T播放器体验谈 散人按: 近几年的便携HiFi领域,电子管播放器这一品类大有兴起之势。前不久,Astell&Kern又一台电子管新品SP3000T上市。它基于电子管的特点开发出了丰富的玩法,提供了多种放大模式和电流状态,可选音色多达近二十种,为烧友们创造出一片巨大的玩赏空间。 【引子:便携的电子管】 提起电子管,HiFi烧友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一个个“玻璃大灯泡”。在电子管进入HiFi领域的数十年里,其温暖和煦的音色长期受人欢迎,各式各样的胆机也承载了不少烧友的发烧记忆。 此前,台机领域成熟的电子管的制作工艺和电路设计方案并没有充分辐射到便携领域,究其原因,供电、发热控制、抗震、抗干扰等等技术问题都是HiFi厂商们不容易跨过的门槛。近几年,便携播放器领域几乎杀成一片红海,各家品牌在硬件档次、制作工艺、系统优化等方面内卷到了极致。现在看来,便携播放器这个行当也走上了当初手机行业的老路,就连接下来的破局思路也一模一样——打造产品差异化。市场倒逼着各家品牌播放器创造出新的价值,于是过往的技术难题逐渐被集中力量瓦解…… 趁此东风,便携领域的电子管器材有了兴起之势。像近期Astell&Kern A&ultima SP3000T这款搭载军工级“古董管”雷神JAN6418的播放器,就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从上一代旗舰开始,Astell&Kern给旗下高端播放器序列设置了型号带尾缀“T”、内置电子管的平行机型,在SP3000T之前,已经推出过SP2000T和CA1000T这两款。其电子管的韵味当然迷人,而独特的混合耳放模式更是给机器提供了丰富的音色。我曾经先后仔细体验过ACRO系列CA1000和CA1000T这哥俩,后者延续了前者素质上的高水平,尤其解析、分离度方面表现十分到位,与此同时新增的电子管模式声音富有光泽与质感,让我听得很是过瘾。 (想回顾CA1000T表现的朋友看我过往的评测:玩味——Astell&Kern ACRO CA1000T首发评测) 如果按照此前的思路,紧跟在SP3000后面问世的SP3000T可能会拥有一个意料之中的“修饰版”声音。但在我把玩SP3000T的这段时间里,我细究之下发现它并非所谓的“SP3000衍生版”,而是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声音体验。
#闲云乐语# “旗舰”的新诠释:Astell&Kern SP3000T播放器体验 散人按: 近几年的便携HiFi领域,电子管播放器这一品类大有兴起之势。前不久,Astell&Kern又一台电子管新品SP3000T上市。它基于电子管的特点开发出了丰富的玩法,提供了多种放大模式和电流状态,可选音色多达近二十种,为烧友们创造出一片巨大的玩赏空间。 【引子:便携的电子管】 提起电子管,HiFi烧友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一个个“玻璃大灯泡”。在电子管进入HiFi领域的数十年里,其温暖和煦的音色长期受人欢迎,各式各样的胆机也承载了不少烧友的发烧记忆。 此前,台机领域成熟的电子管的制作工艺和电路设计方案并没有充分辐射到便携领域,究其原因,供电、发热控制、抗震、抗干扰等等技术问题都是HiFi厂商们不容易跨过的门槛。近几年,便携播放器领域几乎杀成一片红海,各家品牌在硬件档次、制作工艺、系统优化等方面内卷到了极致。现在看来,便携播放器这个行当也走上了当初手机行业的老路,就连接下来的破局思路也一模一样——打造产品差异化。市场倒逼着各家品牌播放器创造出新的价值,于是过往的技术难题逐渐被集中力量瓦解…… 趁此东风,便携领域的电子管器材有了兴起之势。像近期Astell&Kern A&ultima SP3000T这款搭载军工级“古董管”雷神JAN6418的播放器,就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从上一代旗舰开始,Astell&Kern给旗下高端播放器序列设置了型号带尾缀“T”、内置电子管的平行机型,在SP3000T之前,已经推出过SP2000T和CA1000T这两款。其电子管的韵味当然迷人,而独特的混合耳放模式更是给机器提供了丰富的音色。我曾经先后仔细体验过ACRO系列CA1000和CA1000T这哥俩,后者延续了前者素质上的高水平,尤其解析、分离度方面表现十分到位,与此同时新增的电子管模式声音富有光泽与质感,让我听得很是过瘾。 (想回顾CA1000T表现的朋友看我过往的评测:玩味——Astell&Kern ACRO CA1000T首发评测) 如果按照此前的思路,紧跟在SP3000后面问世的SP3000T可能会拥有一个意料之中的“修饰版”声音。但在我把玩SP3000T的这段时间里,我细究之下发现它并非所谓的“SP3000衍生版”,而是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声音体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