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清清 江阴清清
关注数: 995 粉丝数: 1,558 发帖数: 216,292 关注贴吧数: 419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图)迎建馆110周年,首任馆长江阴缪荃孙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今年迎来建馆110周年华诞,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 时值晚清,受到西方文明的启发,郑观应、李端棻、梁启超等有识之士都曾呼吁建立图书馆,以开启民智。1906年,清朝学部参事、学者罗振玉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中,提出了“先规划京师图书馆,而推之各省会”的具体建议。 1909年9月9日,分管学部的洋务派军机大臣张之洞抱病上奏,请求建立京师图书馆。张之洞的上奏当天即得到批准,京师图书馆终于从法律和行政上宣告诞生。 第一任馆长是江阴人申港的缪荃孙 ,不过,首任馆长缪荃孙主持筹办的京师图书馆还没来得及正式对外开放,清**就覆亡了。进入民国,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教育部接管继续筹备。1912年8月27日,寄寓在什刹海北岸广化寺的京师图书馆在第二任馆长江瀚的努力下终于开馆接待读者,“无论士农工商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览,鲁迅等人还在宣武门外前青厂筹建了分馆,分馆藏书特意选择有别于学术文献而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的图书。 京师图书馆的开放,是中国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标志。可惜,由于“地址太偏,往来非便,且房屋过少,布置不敷,兼之潮湿甚重,于藏书尤不相宜”,开馆后读者寥寥。1913年10月,教育部下令闭馆,另觅适宜馆址。 寻找新址的任务落在时任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先生的肩上。1915年6月,位于安定门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旧址才被确定为新馆址。经过近两年的筹备,1917年1月,在曾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和鲁迅等教育部官员以及知名学者的共同见证下,京师图书馆在国子监南学旧址重行开馆,此时藏书达到13.6万册。 国子监南学馆舍较广化寺宽敞得多,房屋也不那么潮湿,但四周紧邻大片民居,火灾隐患较大。1928年,京师图书馆再次迁馆,搬到了中海居仁堂。居仁堂是一栋两层西式楼房,原是慈禧接待外宾之处,民国初袁世凯在此办公。随着国民**南迁,居仁堂就空置了,京师图书馆在此开馆时,已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北海公园庆霄楼内有一所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年,北海图书馆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这次合并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原来,北海图书馆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于1926年出资创办的,原名“北京图书馆”。这个基金会是负责保管和处置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 正是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支持——实际上也是中国人自己资金的支持下,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在北海公园西侧落成。因馆中所藏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最为著名,馆前道路被命名为文津街,一直沿用至今。6月25日,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蔡元培馆长主持,袁同礼副馆长致答辞。 自1909年创立以来,这个国家级的图书馆终于第一次有了专属馆舍。新馆占地88亩,馆舍外观采用传统宫殿样式,屋顶覆盖碧琉璃瓦, 馆内有从英国定制的书架,还有垂直书梯、饮水器、木地板等现代化设施,可谓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无奈国运多舛,随着日本入侵步步紧逼,北平局势日益紧张,图书馆不得不将一批批珍贵的善本特藏先后转移到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其中部分善本甚至辗转寄存美国,后由美方移交给台北故宫博物院暂存,至今未能回馆。“七七事变”后,图书馆部分馆务一路南迁,在昆明与西南联大合办图书馆,并在上海、重庆、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 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国立北平图书馆才重获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随着图书馆藏书越来越多,文津街馆舍再次遇到了藏书空间不足、业务空间紧张的问题。1987年,今天人们熟知的位于白石桥的馆区落成使用。1998年12月,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如今,国家图书馆110岁了,其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居于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文献收藏位居第五位,数字图书馆更是处于国际前列。
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大桥主桥成功合龙 12月26日中午11时30分,五峰山大桥主桥合龙暨连镇铁路建设推进会现场,随着最后两节钢梁量接触焊接完成,副省长费高云正式宣布,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世界荷载最大和行车速度最快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大桥主桥成功合龙。 镇江市长张叶飞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五峰山大桥顺利合龙,是镇江交通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对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北上南下、西联东出”的快速铁路格局,实施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力促进镇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峰山大桥自2015年10月开工建设,以省铁路集团为主投资,由国铁上海局集团建设管理、中铁大桥院设计、铁科院大桥院联合体监理、中铁大桥局施工。全长6409米,主跨1092米,上层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下层为四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该桥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也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运行荷载最大、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是我国建桥史上又一座丰碑。 五峰山大桥建设过程采用了一系列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获得了数十项专利。记者了解到,该桥是世界首座千米级高铁悬索桥,全桥采用了2根直径各1.3米的主缆,每根主缆由352根索股合成,每根索股由127丝直径5.5毫米、抗拉强度1860兆帕的镀锌铝高强度钢丝组成,单根主缆的拉力高达9万吨。作为悬索桥最关键的锚固结构,北锚碇沉井平面尺寸约为7000平方米,深56米,相当于16.7个篮球场大小,为世界最大陆地沉井。 五峰山大桥是连镇铁路的关键性工程,2020年底连镇高铁建成通车后,乘火车从镇江到连云港,预计只需1.5小时左右。 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勇主持活动,副市长胡宗元出席活动。 (镇江铁路办)
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大桥主桥成功合龙 2月26日中午11时30分,五峰山大桥主桥合龙暨连镇铁路建设推进会现场,随着最后两节钢梁量接触焊接完成,副省长费高云正式宣布,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世界荷载最大和行车速度最快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大桥主桥成功合龙。 镇江市长张叶飞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五峰山大桥顺利合龙,是镇江交通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对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北上南下、西联东出”的快速铁路格局,实施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力促进镇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峰山大桥自2015年10月开工建设,以省铁路集团为主投资,由国铁上海局集团建设管理、中铁大桥院设计、铁科院大桥院联合体监理、中铁大桥局施工。全长6409米,主跨1092米,上层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下层为四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该桥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也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运行荷载最大、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是我国建桥史上又一座丰碑。 五峰山大桥建设过程采用了一系列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获得了数十项专利。记者了解到,该桥是世界首座千米级高铁悬索桥,全桥采用了2根直径各1.3米的主缆,每根主缆由352根索股合成,每根索股由127丝直径5.5毫米、抗拉强度1860兆帕的镀锌铝高强度钢丝组成,单根主缆的拉力高达9万吨。作为悬索桥最关键的锚固结构,北锚碇沉井平面尺寸约为7000平方米,深56米,相当于16.7个篮球场大小,为世界最大陆地沉井。 五峰山大桥是连镇铁路的关键性工程,2020年底连镇高铁建成通车后,乘火车从镇江到连云港,预计只需1.5小时左右。 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勇主持活动,副市长胡宗元出席活动。 (镇江铁路办)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