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ya Rasya
关注数: 0 粉丝数: 41 发帖数: 4,494 关注贴吧数: 27
品味克里斯蒂《迟来的报复》     喜欢看侦探小说,喜欢看到谋杀。我不是心理学家,不了解从心理层面分析这意味着什么,或许有对刺激的追求,还有对谜团的好奇,但肯定还包括了一些对人性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谋杀不能满足我,因为谋杀的理由太单一——利益,它只能让我看到人性的丑恶;而小说中的谋杀使我认识人性的复杂多样和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因素。      我极少同情凶手,我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剥夺他人生命,唯有法律才能进行裁决。然而看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迟来的报复》,我震撼了——第一次感到凶手和死者都那么值得同情,他们都是受害者,我只能说是命运在捉弄着那些可怜人。为什么是“迟来”的报复?因为动机来得迟。在这个致命的动机被揭露之前,凶手一直蒙在鼓里,他无法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进行解释,只能在他人安慰与同情的目光中度日,忍受了多年精神上的煎熬。这样一个痛苦的人,在得知自己不幸的根源并非上天安排,也不是命运不公,而是人为造成,他的怨恨必然达到惊人的程度,以至于瞬间爆发出杀意,并迅速付诸于行动。由产生动机到萌生杀意再到实施谋杀,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分钟时间。死者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原因、被谁所杀。她既不是到处树敌的人,叫人除之而后快;也不是富翁,拥有使人觊觎的财产;更不是处在感情纠纷之中,让人怀疑可能死于情杀。她平凡得不会使人多看一眼,有点傻里傻气但绝无坏心眼,不讨人喜欢却绝不招人怨恨。她的一切特征看似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结果却恰恰成为了杀人动机。她的无心过失给另一个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她本人却不自知。如果加害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稍稍感到内疚,使受害者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补偿,谋杀便不会发生了。最让人无奈的,偏偏加害者并不知晓,受害者却痛苦多时。特别是时过境迁,受害者再也不能以此事来责难加害者的时候,这个受害者的怨恨会比一般的受害者更多更深。我常常凭空想象:自己会选择谋杀吗?我想我不会,但如果非得假设有那么一种情况存在,让我有杀人的冲动的话,我想就是像《迟来的报复》中这样——一个在法律上无罪、在道德上值得原谅的加害者,给我造成极大的伤害,他本身却毫不知情,更无悔过之意。小说看到这里,你我或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想:如果是我,我也只能这样做吧!      我得到的结论:人,在天灾面前或许还能坦然,因为上天不会为任何不幸负责;但就是无法在人祸面前释怀,因为人们本能地想要那个制造不幸的人负责。如果人们能够把一切人祸当作天灾去处置,世上便不会有那么多仇恨。然而人们不能,因此才有了报复与谋杀。
三女杰之一——多萝西·塞利耶 群众出版社出了一套多萝西·塞利耶的作品,时间很长了,在06年初,但好像关注的人不多,前一阵子偶然在书店发现就买来了,翻开几页,感觉和约瑟芬·铁伊的风格有些相近,节奏比较缓慢。她们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英国第二黄金期三女杰”,但名气远远比不上克里斯蒂。 多萝西·塞耶斯(1893—1957),生于英国牛津,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牛津大学,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涉足音乐、戏剧、文学各个艺术领域,并通晓法语与德语。非常巧合的是,多萝西·塞耶斯也是在30岁时发表第一篇侦探小说,但那篇小说并未使她一举成名,也许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功鼓励了她,多萝西·塞那斯终于在37岁以后写出了一系列侦探小说佳作,如《烈性毒药》(1930年》、《五条红啡鱼》(1931年)、《索命》(1932年)、《绞刑吏的假日》(1933年)、《九个裁缝》(1934年)。她笔下的业余侦探彼得·温姆赛勋爵是位贵族,有学问,好运动,口才极佳,风度优雅,是个高智商的破案高手。她的作品构思严密,情节精彩纷呈,行文活泼而注重心理描写,有较强的文学性;缺点是有故意卖弄学问之嫌,尤其是后期作品写得较为枯燥,且可读性也较差。但在英国文坛,多萝西·塞耶斯的侦探小说以别树一帜著称,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
品味阿加莎·克里斯蒂《迟来的报复》 先说明一下,下面的文字并没有揭露小说的谜底,但各位聪明的朋友可能从中推断来。因此,如果介意的话请不要看。 我极少同情凶手,我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剥夺他人生命,唯有法律才能进行裁决。然而看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迟来的报复》,我震撼了——第一次感到凶手和死者都那么值得同情,他们都是受害者,我只能说是命运在捉弄着那些可怜人。为什么是“迟来”的报复?因为动机来得迟。在这个致命的动机被揭露之前,凶手一直蒙在鼓里,他无法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进行解释,只能在他人安慰与同情的目光中度日,忍受了多年精神上的煎熬。这样一个痛苦的人,在得知自己不幸的根源并非上天安排,也不是命运不公,而是人为造成,他的怨恨必然达到惊人的程度,以至于瞬间爆发出杀意,并迅速付诸于行动。由产生动机到萌生杀意再到实施谋杀,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分钟时间。死者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原因、被谁所杀。她既不是到处树敌的人,叫人除之而后快;也不是富翁,拥有使人觊觎的财产;更不是处在感情纠纷之中,让人怀疑可能死于情杀。她平凡得不会使人多看一眼,有点傻里傻气但绝无坏心眼,不讨人喜欢却绝不招人怨恨。她的一切特征看似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结果却恰恰成为了杀人动机。她的无心过失给另一个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她本人却不自知。如果加害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稍稍感到内疚,使受害者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补偿,谋杀便不会发生了。最让人无奈的,偏偏加害者并不知晓,受害者却痛苦多时。特别是时过境迁,受害者再也不能以此事来责难加害者的时候,这个受害者的怨恨会比一般的受害者更多更深。我常常凭空想象:自己会选择谋杀吗?我想我不会,但如果非得假设有那么一种情况存在,让我有杀人的冲动的话,我想就是像《迟来的报复》中这样——一个在法律上无罪、在道德上值得原谅的加害者,给我造成极大的伤害,他本身却毫不知情,更无悔过之意。小说看到这里,你我或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想:如果是我,我也只能这样做吧! 我得到的结论:人,在天灾面前或许还能坦然,因为上天不会为任何不幸负责;但就是无法在人祸面前释怀,因为人们本能地想要那个制造不幸的人负责。如果人们能够把一切人祸当作天灾去处置,世上便不会有那么多仇恨。然而人们不能,因此才有了报复与谋杀。
品味阿加莎·克里斯蒂《迟来的报复》 先说明一下,下面的文字并没有揭露小说的谜底,但各位聪明的朋友可能从中推断来。因此,如果介意的话请不要看。 我极少同情凶手,我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剥夺他人生命,唯有法律才能进行裁决。然而看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迟来的报复》,我震撼了——第一次感到凶手和死者都那么值得同情,他们都是受害者,我只能说是命运在捉弄着那些可怜人。为什么是“迟来”的报复?因为动机来得迟。在这个致命的动机被揭露之前,凶手一直蒙在鼓里,他无法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进行解释,只能在他人安慰与同情的目光中度日,忍受了多年精神上的煎熬。这样一个痛苦的人,在得知自己不幸的根源并非上天安排,也不是命运不公,而是人为造成,他的怨恨必然达到惊人的程度,以至于瞬间爆发出杀意,并迅速付诸于行动。由产生动机到萌生杀意再到实施谋杀,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分钟时间。死者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原因、被谁所杀。她既不是到处树敌的人,叫人除之而后快;也不是富翁,拥有使人觊觎的财产;更不是处在感情纠纷之中,让人怀疑可能死于情杀。她平凡得不会使人多看一眼,有点傻里傻气但绝无坏心眼,不讨人喜欢却绝不招人怨恨。她的一切特征看似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结果却恰恰成为了杀人动机。她的无心过失给另一个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她本人却不自知。如果加害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稍稍感到内疚,使受害者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补偿,谋杀便不会发生了。最让人无奈的,偏偏加害者并不知晓,受害者却痛苦多时。特别是时过境迁,受害者再也不能以此事来责难加害者的时候,这个受害者的怨恨会比一般的受害者更多更深。我常常凭空想象:自己会选择谋杀吗?我想我不会,但如果非得假设有那么一种情况存在,让我有杀人的冲动的话,我想就是像《迟来的报复》中这样——一个在法律上无罪、在道德上值得原谅的加害者,给我造成极大的伤害,他本身却毫不知情,更无悔过之意。小说看到这里,你我或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想:如果是我,我也只能这样做吧! 我得到的结论:人,在天灾面前或许还能坦然,因为上天不会为任何不幸负责;但就是无法在人祸面前释怀,因为人们本能地想要那个制造不幸的人负责。如果人们能够把一切人祸当作天灾去处置,世上便不会有那么多仇恨。然而人们不能,因此才有了报复与谋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