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屏
李翰屏
我愛中華
关注数: 3
粉丝数: 57
发帖数: 3,347
关注贴吧数: 23
[又来喘口气]其实明清的大形火枪的定位是甚麼呢? 最近对明朝火器有些兴趣, 找了一些东西看看, 发现明清两朝都有把火枪放大拉长, 制造出一些大形火枪. 加粗的一般可填充一大堆群子, 可当轻形火炮使用, 可以说是模糊了枪和炮的边界: 明朝: 造化循环炮, 九头鸟, 百子铳, 翼虎炮 清朝: 抬炮(湘军淮军的劈山炮) 而拉长的有明朝的大追风枪和清朝的抬枪, 弹丸没有变大但枪管加长, 射程肯定比鸟铳长. 但拉长枪管肯定使填弹更困难(两米长的搠杖.......), 又只打单个目标. 明朝的大追风枪可能是有子枪, 如子母炮一般填装: http://tieba.baidu.com/p/2892303201而清朝的抬枪则仍旧前膛填装, 射速不感想像! 那麼枱枪这玩意, 只有射程好一点, 威力不如抬炮, 快不如鸟铳,甚至不如涌珠炮灭虏炮等超轻型火炮, 那弄它出来做甚麼呢?
[喘口气]想请教一下孙承宗车营的一些概念 工作繁忙, 很久没有上过来了, 喘口气之余想多口问个问题: 最近对明史以至对明未车营很有感觉, 但我发现孙承宗的车营并不是对戚继光车营的简单模仿. (1) 比起戚氏车营, 步营和马营各有一定D立作战/结阵结营的能力, 孙氏车营更重车,步,骑诸兵种协同, 即所谓"畳阵"., 并重视阵形灵活变化, 如有方阵, 圆阵和锐阵. 但问题来了. 孙氏战车主力是偏厢车, 一边车厢设盾板, 火炮指向有盾板的车厢方向.这意味孙氏战车如要支援骑兵冲锋时, 所有战车车厢都要指向敌方, 而根据叠阵的思想, 理论上骑兵扑了上去后, 战车应立即将火器再填装并向前推进, 那意味着, 孙氏偏厢战车的战法是不停的把车厢扭向敌人开火, 再填装, 再把车拉回车辕向前, 向前推向, 再车厢扭向敌人开火........ 那为甚麼孙承宗不用正厢车呢? ,正厢车的火炮都向前指, 不用这般扭来扭去啊!!!! 还有, 文献记载一台偏厢车足足有六百到四百斤重, 这麼支援骑兵作战, 又要变阵, 还要扭来扭去....会不会孙承宗的战车可能比较轻小, 型制和赵士桢的鹰扬车(长9尺, 阔2.5尺)相约呢? (2) 有没有人知道"迎锋攒枪车"的形制是怎样的呢? 上网找不到啊......
骑兵吧讨论之整理与补充 @ 十方道友 @ 普鲁士掷弹兵 @虎骑大将军 也许你们有兴趣的~
@十方道友 萌十方, 西方的东西你比我熟, 我来问问:找了很多书也找不到, 到底伊菲克拉特斯(Iphicrates)的重步兵是单手持矛(3.6米)还是双手? 盾牌可否如马期顿盾牌般可让左手伸出持矛? 谢谢!
最近很沉迷这个~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wm1FfLxPK04%2F&urlrefer=ce321731f4eb79bbca671c4ab6a34fbb
杨念群〈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到… 杨念群〈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到第三条道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496557%26uk%3D4146325004&urlrefer=b8cc50cf497c0c317c8d2b23582c831a 元清的历史问题真是TM的复杂
[转]从雅安地震舆论看中国的“官民默契”基础是什么? 发现一篇有点意思的文, 果断转过来,给兔吧众看看~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国际安全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uancha.cn%2F60549%2F2013_04_27_141153.shtml&urlrefer=280278f6c043a76b73677f26d50b7f57
[手多]中国早期车营战术 近日多手看明清战争史, 对车营战术印象深刻, 所以多手找了一些车营战术起源的干货. 原来这玩意, 是可以追溯至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步兵>>)而在考古发掘中, 也有一些车辆和车营战术可能有关. 如一些战车, 有不寻常的重甲:文献对车营的记述, 很多是直接用轻车,运输车来组车城的 :先秦车营战术中最成功的战例, 要数李牧破匈奴之战了.要注意的是, (1)牧兄把一千三百辆战车全组壁垒, 冲阵的任务全留给骑兵和步兵, 似乎战车已经衰败了~更重要的是, 这里直接用上马拉战车, 并没有用上专门的"苹车", 这和<<孙膑兵法>>的记载相符~(2) 从上文来看, 牧兄不是以车组成一圆环壁垒, 只是一个横形防线~~~ (3) <<六韬.突战>>:"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看来, 弩兵依托壁垒作战, 从兵法和战例来看, 是先秦弩兵的基本战法~当然, 有"伏兵"配合是必要的. 毕竟单靠投射兵力是不足以消灭敌人的~ 大家想像(YY)一下,把弓弩换成火炮鸟铳,"伏兵"换成"鸳鸯阵", 似不似明朝的车营?(歪嘴笑)(蓝脸)
毁三观的一篇文 <<亚述帝国诸兵种发展概述>>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2%2F1030%2F20%2F1630322_244742941.shtml&urlrefer=f9f12baced1710437cbc9d911a366d61 这一篇文把我吓一跳的地方, 在於亚述一千多年来战车战水平越来越高, 骑兵越来越成熟,弓骑矛骑齐备, 但同一时候, 步兵则由盾矛兵和弓箭手一比一, 互相掩护, 发展到后期弓箭手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重甲矛兵都是禁军,一般盾矛兵则大多无甲,在野战中甚少出现, 多在描述攻坚的石碑上出现. 记得苏美尔城市国家是和希腊差不多, 都是玩方阵步兵的, 但最后亚述步兵则变得以弓箭手为主力,即是说: 西亚的重步兵(盾矛兵之类)是一直不断衰落! 那麼: (1)这和亚述的骑兵发展和没有关系?(即骑兵上升令步兵不用冲锋, 乖乖留在后面射箭,用於冲锋的重步兵从而衰落~) (2)如果(1)成立的话, 波斯军队步兵中"一盾矛九弓箭"的奇怪组编,和欠缺突击用的重步兵(有都是编入万人不死军), 就不是希腊人误记, 而是反映西亚重步下降骑兵当家的大势了. 大伙儿怎麼看?
[小文一篇]商周至春秋时代车徒协同 一楼喂熊
秦俑专题研究--王学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share.iask.sina.com.cn%2Ff%2F35743658.html&urlrefer=d31753fc15520866d47a77d4ad76531a 终於有人上传到新浪爱问了. 话说本秦吹也是读过这本书, 才可以吹秦军吹了这麼久~
战国时代中国的圆盾牌 @萌皇传说 发现你把我的旧帖顶了起来, 所以多手找了些干货给你~ (1)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上, 士兵手持的盾牌中间突起,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圆盾:
过来顶陈猫咪的 汉斯, 你煮的咖啡好好喝啊~
大家有甚麼好介绍? 开始对先秦军队战术有点烦厌,资料太少要不停脑补, 自己也不太相信自己推理出来的结论........如果想玩新嘢, 大家有甚麼好介绍? 最好是中国的~
汉环刀!!! http:/ /www. hfsword.com /bbs/viewthread .php?tid=41516
[问一问]神马是"南朝""北朝"论坛? 如题. 还有: (1)名称来源是啥? (两"朝"有开过战吗?南北对立?) (2)水平如何? (3)主题是啥?中or西?
[请教]有关书本的问题 (1)除了亚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还有甚麼古籍讲亚历山大东征的呢? (刚煲完亚里安的,想再看多一点~) (2)王治来的<<中亚通史>>是否可靠? 有木有朋友读过? 刚下载看了一眼, 书中讲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力大得有点令我怕怕~ (3)如果想找一些中亚西亚考古来读, 那些书是必读的呢? 谢谢~
6~8世纪中国武器中的外来影响 @sd808077 @新世纪河蟹战士 香港中文大学有给小钱钱给万方数据, 所以, 你们快多谢我吧!!!(图7,8 在原文中也没有图~)
[手痒]多手贴点唐代刀剑的资料 皇甫江<<中国刀剑>>
[小白写小文] 中国战国时代的”骑进车退” 相信各位吧友都知道, 中国战国时代是骑兵兴起, 战车走下坡的年代. 本文是本小白的一个尝试, 用那一个年代的文献, 宏观地复原这一”骑进车退”的过程. 本文所使用主要的文献, 有相信成书在战国早期的<<孙膑兵法>>, 以及相信成书在战国中后期的<<六韬>>. 这两本书都对车骑的使用有清楚的记载.
早前见有点有关孔明八阵的讨论, 所以多手找了点干货. 以下的材料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 个人认为比较合理, 便果断拿出来给大伙儿看看~ (1)金玉国<<中国战术史>>
[弱弱的问一问]有关步兵和骑兵的小问题 (1)假设步兵已有足够训练和士气,冷兵器时代中外军队的重步兵(长矛, 盾矛之类)最少要放多少排才足够挡住重骑兵的冲锋(假设重骑兵的质素同样足够)? 记得罗马后期玩3 排盾矛兵, 14 排标枪兵, 2 排弓兵, 好似不用太多重步兵就可以挡住骑兵... (2)最近突然对宋朝军事有兴趣.....有一个问题想不通. 记得北宋的百人编制中行花队制, 8 盾,16 长枪, 70多强弩,阵法上全是防御性的方阵. 问题是, 这岂不是说步兵全是防御性? 步兵如何进行进攻?
暂别冷吧 来了冷吧这麼久, 发现自己读书太少了, 要怒潜水恶补一下, 以免一个不留神秀下限~
[大水来了]介绍一个可怕的地方 "民科吧" http://tieba.baidu.com/f?kw=%C3%F1%BF%C6 本人在大学读物理的. 我辛苦读了这麼久的东西给他们全推翻了~~~~~
[小白求讨论+干货+轻拍]有关甲胄的事 如题. 我对甲胄认识不多, 有少少不成熟的想法, 求讨论+干货+轻拍. (怕给冷吧的人喷死, 所以只在这里问算了~)
[大神请进]大家的pdf干货是怎样来的? 如题. 我只知有新浪爱问.......
[玩一玩]龙山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2000yh @灰白那提斯 请进~
[干货]夏朝考古----二里头文化资料分享 @2000yh @灰白那提斯 请进~
[反应真快]法国时尚品牌就不接待中国游客言论道歉 法国时尚品牌ZADIG&VOLTAIRE发表公报说,品牌创办人吉利耶对日前发表有关新开业酒店将不接待中国游客的言论道歉。 该品牌开设的首家酒店位於巴黎7区。日前在酒店开业新闻发布会上,吉利耶说,酒店规模较小,「将不接待中国游客」。这番言论被传媒报道后在中国网上引起不满。 吉利耶表示,传媒报道的言论并不代表他的想法和理念。他承认自己的话「欠妥」,这些话「伤害了中国、法国和其他地方的朋友,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公报还说,这间酒店只有40个房间,当然也将对中国游客开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k.news.yahoo.com%2F%25E6%25B3%2595%25E5%259C%258B%25E6%2599%2582%25E5%25B0%259A%25E5%2593%2581%25E7%2589%258C%25E5%25B0%25B1%25E4%25B8%258D%25E6%258E%25A5%25E5%25BE%2585%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5E9%2581%258A%25E5%25AE%25A2%25E8%25A8%2580%25E8%25AB%2596%25E9%2581%2593%25E6%25AD%2589-045100586.html&urlrefer=0238faea2d0b497665b787eb85bf36b9 )
连老马都发火了.... 1L 喂度娘 马鼎盛很少讨论香港的东东的. 近日香港NC多, 把老马惹怒了~
新干货到手了 全套有齐了!!!!!!!!!!!然后我大波斯又被人黑了.......
中国战国时代的步兵编制: 纯队VS花队 1L喂熊. @缪斯_文森 : 多手打了点战国的东东, 希望你有兴趣~
中国战国时代的步兵编制: 纯队VS花队 1L喂熊. 希望大家不会介意我有少少离题~
新人拜吧, 请多多指教! 去过精华区看看, 发现干货很多, 有关东西方军事的东西比较平衡客观, 讨论气氛也较温和, 所以果断进吧了~
[羡慕? 妒忌? 谁叫F-35烂尾] 中国歼21被指设计窃外国 1L 烧个美帝给毛熊
<<六韬>>中的战术体系 @hordooit : 早前向你推荐从 <<六韬 >>去认识中国古代战车战 , 这反倒引起我的兴趣 ,这一星期重新把这一本书的相关章节读一读 , 顺手整理一下思路 , 所以写了这一篇小文 . 希望你有兴趣 . @缪斯_文森 : 早前应承了你讨论战国中期的东西 , 但发现可以用的材料干货不多 , 只有 <<六韬 >>和 << 尉缭子 >>可用 , 当中以 <<六韬 >>最多东西可讲 . 为了防止歪楼 , 我另外开了一帖来讨论 ,晚一点再回你的帖子讨论 . 希望本文内容你会有兴趣 .
[资料搜集]古代中国战车战真是车徒合编的? 如题. 越想越奇怪....问题有: (1)商朝已向合成军队发展了(弓,车,盾矛,盾戈). 周朝玩全车战, 这不是倒退? 这不是落后军队打败先进军队? (2)到春秋早期时代也有徒兵DL作战的纪录: 大约BC750诸侯之师 "败郑之徒兵", 没有车兵, 泌之战,晋中军"殿其卒而退, 不败",徒兵居然挡住了楚车兵的追杀! 而魏舒毁车而行, "五乘成三伍", 也没有随车徒兵的踨影. (3) 车兵似有自己的编制,如 两、伍、专、参、偏, 不同於传统的伍卒旅师. 手上只有<<春秋时代的步兵>>,感觉理据不行. 有请吧中大神赐教.
[小白水三水]有关中国古代军事军械的小问题 (1) 比起外国, 中国的盾牌很少能够背负, 只有隋唐的骑兵旁牌和明朝的捱牌有绳索可供背负.加条绳索很难吗? 大不了扎在手柄就是了... (2) 晁错<<言兵事疏>>中有"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 ". "长短相杂"是不是使用长矛长戟的士兵和剑盾兵混编, 互相掩护, 好像水陆攻战纹铜壶上的攻战纹,和电影<<黑攻>>中赵军盾剑兵方阵和弓箭手方阵临时合编成一个方阵? (3) 经常见电影电视中中国军队不会列阵作战, 只会如流氓般群殴. 这一现象因何而来的呢?是不是满清绿营兵后期水准太差, 不会列阵只会死冲, 因而留下这一印象?
[诚心求教]早期中国为何很少用标枪 如题. 由商周到隋唐, 中国似乎没有用标枪, 反而多用弓弩. 连以弓兵闻的波斯也有不少标枪啊.....
[终於可以发以帖了]原本秦军也有小圆盾 在兵马俑网找到这篇文: <<秦俑坑中的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my.com.cn%2Ftemplate%2Fxsb%2Fshow.aspx%3FSiteID%3DINDEX%26Code%3D%26ID%3D808&urlrefer=4012d250fdbff7c54698203eaf22b1a2 秦俑坑中的盾 2007-11-15 15:42:49 秦始皇兵马俑坑从发掘至今还没有听说里面有盾,是俑坑中本来就没有配备盾呢还是其它原因?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盾,古代亦称干、噜,后来又称盾牌、彭排、旁排等。其主要作用是抗御敌方矢、石、刀、剑等杀伤,通常和刀、剑、戈等兵器配合使用,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护体装备。在冷兵器时代与其它兵器列于同等重要之地位。古代的战卒、短兵、驰骑常是右手执短刀或戈等而左手执盾以蔽敌。古代,还有专门掌管兵盾之官职。“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①。”所谓五盾是指武车之盾、旅责虎士之盾和藩盾,藩盾是指古天子出征所舍之处四周以盾为蕃蔽。 盾有圆形、梯形、长方形等,有的用藤条编织,有的用犀皮或木板制作、有的用铜铁铸成。我国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盾的记载。《拾遗记》日:“厄慎造干戈以饰武,此干戈之始也”。这说明我国使用盾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殷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已出现了盾。《父已篡》《瓤文》《且丙瓤》中均有一名挥戈执盾的武士。容庚《金文编》中也出现了盾字。《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及鲁师战于炊鼻、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循瓦。”循瓦既循脊。周代有步兵用的步盾、战车上用的子盾,以后又出现了骑兵用的旁排,这种旁排是“正圆形,排的中央向外凸出,里面两根系带,用时缚在左臂上以防敌人射箭时损伤②”。《七国考订补?赵兵制》:韩非子云:“赵简子围卫郭部,犀循犀槽,立于矢石之所不及。”当时齐、鲁征兵之法还规定“戈循备具”。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项庄企图以舞剑刺杀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邦之卫士“啥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啥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啥遂入”,后来刘邦才施计脱逃③。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盾。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其形状是上底略窄于下底的梯形,上面绘有龙虎纹图案④。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发现一批春秋秦墓,墓内随葬的器物中有矛二件,“藤条编织物朽痕三处,上半部呈现椭圆形,面外鼓,下部平齐,残存深褐色漆皮两层,根据印痕形状推测可能为藤盾牌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了二乘制作精细、装饰华贵的铜车马。第一乘车马上除配备有弩机、剑等青铜兵器外,在车骑右侧内还有一盾簸,中承以盾。该盾长35. 5厘米、宽23. 7厘米,上小下大,底部平齐,中央鼓出,上面彩绘几何纹、云纹、龙纹图案。盾背面有一手握的鼻钮,鼻钮上雕刻出皮条缠扎的样子。 以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说明,盾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卫体武器,秦代盾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战斗装备。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军队的模拟,无论秦俑的服饰,,秦兵的种类,等级,武器的配备,车马的系驾都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秦代军人的战斗风貌和威武雄姿。秦兵马俑布阵严密,士卒严阵以待,军阵气势宏伟。俑坑中的长兵、短兵、远射兵器配套而出,是我国古代兵器之集大成。象秦兵马俑这样气势磅礴、阵容威武的军事场面,而且五兵备具,那么,盾做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护体武器,秦俑坑中亦应配备。事实上,秦俑坑中一些迹象可能正是秦盾的遗迹。 根据《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在一号坑T1、G1、7号战车“舆内右前角”,Tl、G3、2号战车“车舆左后方”,T19、G9、5号战车“车舆右前角”,各有一“圆形木环”,环为木质已朽,环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环外径56厘米一63. 5厘米,环体径3一4. 5厘米,有的环迹上还残留彩绘花纹,木环里全朽无迹象⑥。后来,我们在G6过洞的发掘中又发现一圆形编织物遗迹,直径50厘米,其中心有一孔,孔径5. 5厘米,孔心外圈有5条环带,环带间距3厘米许,遗迹似用0. 7厘米一1厘米宽的藤条编织成斜格网纹。《报告》中对这些“圆形木环”遗迹未作出任何解释。从圆形木环出土的位置看,它们原来皆位于战车上。战车上为什么要配备这样大的圆形木环呢?其用途不可琢磨。我认为《报告》中所谓的圆形木环很可能是我国古代一种战斗器械的遗迹。据《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六十八卷?戎政典》:我国古代有一种盾牌,“老粗藤如指用之为骨藤,蔑缠联,中心突向外,内空,庶人箭人不及手腕也。周沿高出,虽矢至不能滑泄及入内,以藤为上下二环,以容手肤执持。”把上述的“圆形木环”与藤条编织网纹以及古文献记载结合起来分析,我认为《报告》中所说的“圆形木环”很可能就是这种圆形盾的遗迹。木环可能是这种圆形盾外圈较粗的木质物,环内虽未见迹象,但根据G6出土的圆形编织物分析,可能是由于盾牌在地下埋葬时间太久,使环内原来编织的藤条或缝制的皮革完全朽坏所致。环体残留的漆皮和彩绘花纹表明,盾上原来髯漆并绘彩。“圆形木环”其所以出土于战车上,说明这些盾原来就配备在战车上,是供车上乘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送干货]日本战国时代的马甲 @新世纪河蟹战士 @日月明昭 请进. 如题. 手一上只有这麼多...
[骗经验]中国人与韩国人的心结 1L餵度娘 不知有冇人看过这篇文.
[小白又来了]有关战袍 早前有个帖子, "回复凑够中华三神器,欢迎大家讨论" (http://tieba.baidu.com/p/1815740064) 战袍好似被黑了.....难道中国的战袍又被秦吹吹过? 我想请教一上冷吧前辈有甚麼看法. 在提问前且让我讲讲自己的看法. 先出手头干货:(来源:<<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可以提一提,唐<<太白阴经>>中提过战袍, 和甲胄并列, 可见战袍是一种DL防具.) 战袍应该是一种软甲,填充式装甲, 做法应是在大衣中大量填入丝絮再压实(其实"袍"这一字本身就有"有填充物的大衣"的意思). 当然, 这只是辅助性防具, 作为软甲恐怕只能提供一种叫做"好过无"的防御作用. 大家怎麼想的呢? (还有,和希腊的布甲比性能如何呢? 这个我真心不知道...)
[再水一水]原来肉可以夹着来吃 一直以为中国东周至秦汉的盾牌只能提着握把来用: (注意左上角)原来也可以套在手臂上用! 完全可以双手握长兵器!手抦制作方式是关键.....似乎只是一条粗绳.
今日本吧第1个签到,晒下签到排名照,看看我神马水平 玩完, 以后不用玩了!
今日本吧第3个签到,晒下签到排名照,看看我神马水平
今日本吧第2个签到,晒下签到排名照,看看我神马水平
[水一水]两军对阵时两军的距离 当两军对阵时两军会互相保持多少距离呢? 太近, 全军都在敌弓弩打击范围; 太远, 我军弓箭又打不到敌军.....有无文献资料有提过?
斗舰 1L 防吞 有研究中国古战船的请进
[灌水]有关网上所见的萌浊问题 1L 喂度娘
[文盲又来了]有关波斯早期的步兵 来了冷吧, 自觉自己有如无知如文盲,弱弱的又有东西想不通了... 一般书本, 如<<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和<<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BC3000-AD500)>>,都提到在希波战争前, 波斯本族的军队中没有用於冲锋的重步兵, 只有持巨盾保护弓箭手的重步兵. 我明白波斯军队讲究步骑协同, 但波斯四周有不少国家(敌人)也有用於冲锋的重步兵, 如亚述,巴比伦, 埃及等, 为何波斯一开国时没有受到影响而同样设立重步兵呢?
游弩小考 1L防吞
有关北宋步装备 如题: (1) 步兵一般用多长的枪? <<武经总要>>记录的长度字, 好似只有攻城枪和守城枪, 一般用的反而没有... (2) 长枪兵有没有用步兵旁牌? 一全套完整的步人甲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有,长枪兵又要挡轻骑的箭, 又要挡重骑冲击, 没有盾牌怎活啊.....
有关中国古代战车 大家对中国古代战车(商~秦)的性质功用有何看法呢? 我认为它大致上比早期重骑兵差不多,略强. 我所指的早期重骑兵是指未有马镫时,用於突击的骑兵. 由於没有马镫, 骑兵不能抱枪突击(马其顿骑兵只算是特例,而且长矛一刺中目标就要放手,放弃长矛), 结果和步兵冲撞时, 只能首先以马胸撞开步兵方阵, 再用矛,剑攻击步兵. 如果步兵的阵线严整, 早期重骑兵只能放弃突击, 或由其他兵种,如弓箭手, 对敌阵进行软化, 方可进攻. 最好的例子莫过於卡雷大战, 安息重骑兵其实一开战便进行突击, 但罗马步兵架起盾牌阵, 不动如山,安息重骑兵也只能灰溜溜的走开, 交由轻骑兵处理.... 同样, 中国古代战车同样用於突击, 但由於战车兵手上的兵器长度有限(3~5米), 只能在"错毂 "时和撞入步兵方阵后攻击敌兵. 比重骑兵好一点的时车上可以放箭, 攻击手段较多.但在战国后期强弩盛行, 战车正面突击完全没有出胜算,战车开始用於侧翼攻击(参考秦兵马俑二号坑), 但这一工作上(轻)骑兵才是专业, 结果战车只有退出战场. 大家怎麼看?
[新人请教]有关盾矛兵的事儿 想问一下, 中外史上, 一手持盾牌一手持长兵器的兵种("盾矛兵"), 他们的长兵器长度大致上多少?有没有上限? 如何使用? 之所以样问, 是有2 大原因: (1) 书本常见的"盾矛兵"的矛都是2米左右, 但在"世界武器甲胄图鉴"中, 拜占庭的"盾矛兵"用3.6米的矛, 倭马亚皇朝阿拉伯人的"盾矛兵"用的居然长达2.5~7 米!("天国皇朝"中可见, 至少4米) (2)中国战国时代后期开始"强弓劲弩横行", 士兵不拿一面盾牌防箭如同找死, 现在秦皇兵马俑找到的长兵器, 戟长2.8米, 铍长3.6~3.8米,不知能否再拿盾? 拿盾后又如何战斗? 手头干货太少, 希望前辈指教!
终於四级了! 感谢签名制度, 我终於挨到四级, 可以开口了! 先和吧中各前辈问好, 日后请多多指教提点!!!
[重发]缺乏耐心的知识分子 1L 度娘 感谢 @热力学三定理 提醒, 下次会小心措辞了
转一篇好文, 有关印度的 1L 度娘 来, 先干一桶恒河水!
[香港问题]简明公民Dong小史 1L 度娘 ( @pincityX 朋友请进! )
有点抑郁, 求开解 1L 喂度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