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难忘 what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关注数: 224 粉丝数: 819 发帖数: 44,754 关注贴吧数: 523
我来说说关于“”空性“”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也是错的 如果我们认为刻度0是一把尺子的中心刻度,两边延展分别是负的和正的,那么负数和正数必须依靠刻度0来说, 那么同理,我们把5刻度作为中心刻度,4和6的存在意义必须依靠5来说,或者说必须有4和5才能谈到“6比较大”,因此说,美丑、大小都是相对存在的,诸法因缘而生。 事实上,这把尺子的中心刻度是无法固定的,这也可以说,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最关键的是这个中心刻度0或者中心刻度5,把中心刻度作为一个点,可以放射出无数把尺子,因此又出现了无数个中心刻度,姑且叫N个维度吧或者N个次元。 依靠我现在的认知,业报轮回,四谛十二因缘,都只是某一个中心刻度而已,这个中心刻度的周边是渐离式的,包括渐近式或者渐远式,还可理解为N个维度的渐离。 因此业报轮回,四谛十二因缘也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绝对不是否定他们的存在,而是离于二元判断。 不是没有第一因,不是没有本体,而是要离于二元判断,而是这个第一因和本体不具备寻找的意义,也就是逻辑思维根本无法找到这个道。空性可能是“满”的,这个满不是任何的状态能形容的 寻找第一因,寻找本体就是无明。必须有个第一因,必须有个存在体,就是无明。 包括我现在说的,简直胡说八道,因为我只是一个点,我也只看到了这个点和有限的几个维度。
禅修静坐做什么呢?不外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对抗自己的昏沉,一件 禅修静坐做什么呢?不外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对抗自己的昏沉,一件是对抗自己的妄想。妄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我们的念头而来,这些个念头总结起来不外五个: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和即静念五种。 《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 从这里我们知道第一是故起念,就是我们有心在座上去想一些事情,使得时间好过一些。用意无非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自己就常常教人,如果腿子实在太疼,就在心里面默写《心经》,这样时间就会感觉过去快些。当然用功(数息、参话头、持咒、念佛等等)也是一样,也是给我们一根“救命稻草”,让我们在这根“救命稻草”上缘虑。但是用功是专注的,容易舍掉的,是前人给我们指出的最好用的“救命稻草”。只有达到无念的时候,也就是功夫很深,念而无念的时候才脱离得了这个故起念。 第二是串习念,就是无心而想起的一些事情。它和故起的区别是无心生起的念头。这个念头如果不是用功的那个“救命稻草”就不要理它,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消失。我们做功夫也正是利用这个串习念,使得我们的功夫加深变成串习念,把这个“救命稻草”串习到一切时、一切处,最后在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舍去。 第三是接续念,就是自己做不了主的念头,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去想的念头。一般的念头你不理它,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消失,而接续念头则不然,它是因为念头过分强烈而难以消失。但时间长了也一样是会消失的,所以不用害怕,依然可以不理它。我们用功时间长了,功夫也会变成接续念。这时候你想打个妄想都打不起来,遇到这种时候依然是不理它,随它去,久而久之,功夫的念头也就消失了。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