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 张晓静6
关注数: 8 粉丝数: 2 发帖数: 3,030 关注贴吧数: 1
感 悟 修 行 不探究生命意义的人生是不够深刻的。 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自古至今的哲人都在追寻的问题,又是所有哲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个连哲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在真正的宗教面前却是如此的简单。 哲人的理论与思想基于人世间,如苏格拉底、孔子。建立世间的道德伦理秩序是因为世间的需要,伦理与纲常是基本的秩序,即使无从学习,我们的血液中也流淌着两千年前的基因。但,这样的秩序又是如此的脆弱,它会在不同的时期遭遇不同的分解。有时,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迷惑。因为顺应于人世间,无论经过怎样的变化,它依然流传。 宗教是超越的,不在世间的理论范围之内。因为不在世间的理论之内,要想真正地予以认识,也就是佛家所说,需要缘份。只有有缘的人才能认识,才能进入修行的大门。而许许多多的人都是擦肩而过,甚至迎面相遇而不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认识佛法或者说入道修行是很难的。所谓难,是因为浸润在人世间的观念难以打破,无法认识更宽、更深、更广的事物。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有缘的人也是很容易的。所谓易,是因为他不满足于人世间的物质需求,希望探索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他会闻道而行。大部分修行的人,都是沉默的。沉默,是静观自己,也是静观别人。即使言语,也应见不同之人言不同之语。迷中之人,无法识得真正的佛法。 佛说,人在迷中。如何理解这句话?因为,我们无法看到更微观或是更宏观的东西。无法理解“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无法看到银河系以外的世界,无法知晓在同一个空间不同层次存在的生命体。也就是过去所说,三尺头上有神灵。我们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相信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西方人怀疑耶稣的存在,东方人怀疑释迦牟尼的存在。如果没有东、西方的神圣传播那样的思想,又会如何流传两千多年而仍让人信奉呢? 现今的社会只关注眼前的事情,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为了发展不惜污染空气与水源。而这是人赖以生存的一个基础。即便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只是为了一己的私利。现代科学表面看来给人带来丰富的物质及拥有物质的享受,而它对人的精神与观念上的破坏远远大于这些虚空的物质。因为我们在精神层面远不及古人更放松、更享受,在思想上远不及古人更深邃。这从古今文字的对比中就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 我们已不知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只想着怎样发展经济,只想着怎样创造财富,而忽视了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创造财富? 佛说,人生是借假修真的过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人身宝贵,只有人才能修成佛。人的生命也是卑微的,因为人是从另外空间坠落而来。人的一生就是利用这个空间进行修行。如果不修行,我们只是经历从生到死的这样一个过程;修行,才是生命意义的终极所在。 释迦牟尼身为王子,出四门而知生、老、病、死,从此发誓修行。他进深山,入森林,苦行苦修若干年而不得解脱,后来到恒河岸边,于菩提树下静思而开悟。他又重回世间,讲经说法40余年。 怎样才算是修行呢?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寺院、道观、教堂,是不同的场所。念经、持咒、忏悔,是不同的方式。在寺院、道观、教堂中算不算修行呢?念经、持咒、忏悔算不算修行呢?这只是表面的形式,是能够让人看到的。以前曾有人问,诵读、抄写《金刚经》的人算不算修行呢?这些只能算是修行的一部分,修行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佛理、是将《金刚经》里的法理落实到个体的具体行动上,也就是说时刻按照佛理去做。这叫做实修。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正气也需要基础,需要有道理作为支撑,也就是有理论作为指导。所以,修行的前提首先是学习。学习的目的一是明理,二是掌握修行的方法。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气表现在行为上,必须是正义与道德的具体表现,如果有所欠缺,就不会产生浩然之正气。当然,孟子所表达的同样是世间的道理,还没有达到修行为层面。修行,也是以道义为前提,它需要的是容纳、慈悲、无我。 过去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世。”有了佛法作为指导,修行可以说无处不在。佛说,“修练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执著心的过程。”如何去执著呢?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感受内心的变化,敏于事、敏于行,讷于言,在具体的事物中去掉自己的执著。人生在世,最为执著的就是名、利、情。人在世间,整个就沉浸于名、利、情中,似乎只为此而活着,只有修行的人知道,所有这些都是虚妄,都是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一个无形的枷锁,它紧紧地将人缚住,而不易挣脱。修行的人就是要脱掉这样的枷锁,超然于物外。 佛说,世间万物都是幻像。之所以称为幻像一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会有生有灭,二是生命结束之后世间的任何物质都与你无关。人生之后身外之物需要全部抛弃,包括肉体,唯独寄存心性的魂灵属于你自己。 修行的难点就是对于心的触动。在利益面前,如何放下;在名誉面前,如何舍去;在情感面前,如何淡去。所有这些,并非一时之功就能做到。只有明理,才能理性,才能明白自然之道。也就是“生命有所坚持,生存随遇而安。”面对生命,坚持自己的信念,面对生存,随缘而安。在世间这个复杂的变化中,随时都有可能触动名、利、情的环境中,时时都是修行的机会,时时都会有心性的提高与转变。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点点去除执著的同时,就会感觉到身与心的提升与轻松。 修行,不是消极,不是避世,而是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是对世间更透彻的认识,是洞悉世间万物的一个起点,是更为积极的人生,也是人生的终极意义。通过修行,可以让人达到无私无我的觉悟境地,可以让心怀有大智慧,大慈悲。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