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战士2.5
燃烧的铜铁
坦克小白在等坦克大佬
关注数: 56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11,540
关注贴吧数: 4
V50和V90换算疑惑 等大佬。我的疑惑: 已知: 1.一期弹实际穿深0m550穿,2.5km460穿→2km15度V90约478穿。 2.二期弹实际穿深1714m650穿,2750.8m600穿→2km15度V90约636穿。 3.二期弹,穿600靶着速,V50为1546.6m/s,V90为1566.7m/s。且1546.6m/s→V90约584穿。 4.同一个材料里, 一期弹,2km21度V50有533穿, 二期弹,2km21度V50有642穿。 矛盾点: 一期弹的,533/478=1.115,这差距太大了。 二期弹的,642/636=1.0094,这差距又太小了。 (我觉得可能是靶不同,相较于220mm单层斜靶,一期的533是注水靶,而二期的642靶更硬) 根据“3.”的,二期弹在1546.6着速下,差距600/584=1.0274,但2km着速不知道适不适用,而且15度→21度具体换算我不会,就只能简单取整1.03→636*1.03=655(二期2km21度V50),仅供参考。 外贸二期弹550mm靶图镇楼
99A头皮比我想的硬 声明: 我说的头皮是指这个角度的攻击↓ 如图VT4所示
整理,对10式坦克的讨论 10式的外形如图所示,能方便大家快速理解 注:该图很糊,且比例、细节不正确。
自锐钨/芒果版一期/三期弹疑问 已知中国穿杆材料自锐性: T1:DTC10E。 T2 :DTW125。 T3:BTA4、DYW120。 T4:外贸125二期、47型穿甲体(如果是22*570)、一期弹。 以上根据公开数据,对比同着速下的穿深、同穿深下的着速,得出。 同杆长同着速下的穿深比值约1.12/1.11/1.04/1.00 芒果版一期, 用的是中国新设计的弹托,不是芒果的弹托。且换了全尺寸尾翼,有两个定心部。发射药增多、飞行体变轻、降速增加→威力未知。 三期弹的疑点:已知二期杆长570,降速63,根据公开穿深数据,得1634着速655穿。 根据网传三期弹说明书,1760初速→2km着速1634。 根据网传三期弹实物,杆长595(钨和碳化钨)。 则: 直接提高二期弹初速和杆长,穿深大约是655*595/570=683.73(注意是231.5/70.21°) 但是: 三期弹尾部有碳化钨,在穿甲末期低速时更能穿。 三期弹自锐性可能有提升(后面细说)三期弹说明书里靶子更斜(71.12°)→比如,同样都是683.73LOS下, 231.5/70.21°>221.25/71.12°>220/71.23°
关于M1首下厚度 我主要想说的是: 不知道焊接结构,只知道焊缝,没意义→算不出装甲实际厚度。 在这里给大家道歉: 之前我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之前发的很多可能都是错的(大家看看就得了,别信)。我以后会注意的,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这个是在之前吧里对IS7首下厚度争议时发现的。
T64系列真的很强吗? 网上很多人吹T64系列,拿T64系列来贬低15式,但事实又是什么? 我测了15式炮塔的装甲厚度,只是大概值,仅供参考。车体还没测完。
无人机vs民主坦克 M1A2C,顶部25mm,坚决不加任何附加。 豹2A7V,顶部20mm,也是自信不加附加。 日本10式,顶部没抗破材料。 韩国K2,炮栓上贴有轻爆反(能抗400单破),其他地方裸奔。 瑞典122,就舱门旁有一点复合,被斜攻顶时有效面积更小,其他区域裸奔。 勒克莱尔,尾舱局部区域有“复合/内爆反”,其他地方都裸奔。 梅卡瓦,顶部有200~300mm复合。 乌克兰M1豹2,贴K1,使能抵御370单破,但顶部可能会被爆反炸塌。 挑战者1/2,顶部CE100mm。
由于之前发的那个是为了打假某傻隔开逼的“当代俄大学生写的资料”。情绪输出过多,不算正经研究,而且我本身也有打错字问题。 125炮炮膛截面图镇楼
不考虑炮盾等正面细节,只考虑炮塔侧面。 图一,豹2A5的图,用122的装甲数据(扣除120C1的水分),面对M829A3,临界值15.5°。 图二,同样为15.5°下的99A。
设计了一款炮塔 背景: 滑膛炮发射的钢针和尾破崛起,老一代的所有中坦重坦≈纸糊。 设计炮塔如图所示↓
对T84(利刃)的猜想 突发奇想,有感而发。 问此处M60A2镇楼图的作用(6分)
105一期弹是M111吗?
对勒克莱尔的讨论 如图,炮塔厚度。 注意,画的车体装甲是错的!
对挑战者系列坦克的讨论 挑战者1 挑战者2原型车 挑战者2.1994 挑战者2的附加套件 挑战者2.停产前 挑战者3
汇总,对K2系列的讨论 对之前所发信息的汇总、数据修正和数据更新。
对黑鹰的看法 大多数网友认为黑鹰是强大先进的坦克。
绝代双骄,15式和VT5轻主战坦 如图(网上找的图片),左边是VT5,右边是15式。 详细见楼下
说一些细节 但愿能发得出来。
苏俄T系列防护汇总 本帖主要讲 二代T54、T62系列 三代T64、T72、T80系列 三代半T90系列 775工程三视图镇楼
关于T90M头皮爆反 问一下,有没有人知道T90M头皮爆反结构? 我看着不像是双翘抛板,理由: 1.爆反下面有钢管,即没有背抛板工作的空间。 2.厚度太薄(角度太大,导致厚度不能厚,不然爆反弱区大)。 T90M头皮爆反好像是单抛板。 有没有懂的人解答一下?
对某轻坦的测算 主要是尺寸,由公开图片测得。
对豹2系列的讨论 B甲包,KE350,CE700。 C甲包,KE400~420,CE800。 D甲包,KE600,CE1200。 D2附加(也就是奶罩),KE220,CE650,对120C1和霍特2。 D甲包+D2,对DM53和短号,KE700~800,CE1600+。 …… 更多内容发楼下
对T64构型的讨论 T64构型特点: 1.防护集中于航向角, 2.车体高度很低。 包括T64全系、T80全系、T72全系、一些实验车。 由于T72家族(包含T90)我之前讲过,所以不在赘述。
中系炮塔构型变迁 85式首创构型,1987年出现。 99式首创构型,1992年出现。 99A首创构型,20**年(别问问就是我也不知道炮塔原型是什么时候研发出来的)出现。 ……(其他我还没发现的)。
对T72家族的讨论 基础构型起源于T64。 本帖主要讨论T72B→T90→T90A→T90M。 T90.1992图镇楼。
对99A的讨论 就按总师的火力、防护、机动进行介绍。 99A模型(带货非我意,主要是这图清晰)
关于利刃的疑问 话说贴吧真没人了? 1.图一,以炮塔部分0度航向角为例:如果利刃威力不够,则不能穿透钢板,切钢针;如果利刃威力够,即能穿透钢板,且切断钢针,则其也会破坏前一层爆反,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大概就是,后层利刃爆反的起效所需空间被前一层爆反和钢板所占据。 即,聚能强也不是,弱也不是。 2.图二,以炮塔部分20度航向角为例:红色为钢,绿色为爆反俯视图,蓝色厚边框为爆反起作用的部分,蓝色厚边框中间的细线,上半部分是炮弹所在平面,截得爆反的截面。我想说的就是炮弹1、3只穿一层爆反,炮弹2传两层;炮弹1吃满一层爆反伤害、炮弹3几乎吃不到爆反伤害、炮弹2虽然穿了两层,但基本只吃到了一层爆反的伤害。即,爆反有缝,航向角来弹,最多有一层爆反有用,甚至没有。
关于网传490松鼠的讨论 目录 1.490松鼠的真实性讨论。 2.假定490松鼠存在,按网传结构图计算其实际性能。 网传490松鼠图镇楼
整理,对M1坦克的讨论 对之前的汇总,主要内容: 炮塔正面 炮塔侧面 首上 首下 附加套件 相关坦克 瑞典实验图镇楼。
整理,对苏联4代坦克的测算 对之前数据的汇总整理 490 490A 477 477A 299 注:490B为网友伪造。
整理,对96家族的讨论 对之前的进行修正和汇总。 将从时间顺序介绍 发展史, 各阶段技术, 相关坦克。
对少女前线皮肤的评价 声明: 1.不考虑枪械性能,因为一分钱一分货。 2.不考虑《少女前线》的战术人形外观如何。 3.考虑非皮肤原定改法。
钨合金穿甲弹系列 战雷玩家慎入。
链接坦克设计 图一,85式。 图二,效果图(楼下细说) 原设想作者@dglzc👻
关于3BM42的猜想 网上对芒果弹的议论很多。 我觉得: 有没有可能? 芒果其实有很多改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