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石桥 西门石桥
关注数: 309 粉丝数: 430 发帖数: 16,892 关注贴吧数: 228
三乎杂谈:京剧《杨门女将》门外乱弹 [原创]三乎杂谈:京剧《杨门女将》门外乱弹 三乎 2017-04-3 周一假日 日前看了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出的京剧《杨门女将》。对于京剧,我们一代人既生疏又熟悉。生疏的是看戏(听戏)很少,熟悉的是当年以“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京剧也曾经如流行歌曲,大街小巷都有听闻,我辈人大多可以唱几段的,其普及程度十分之高。京剧《杨门女将》于1960年在扬剧《百岁挂帅》基础上编写而成,是一部颇负盛名的剧目。许多地方剧种也有移植或改编。观后要说的话很多,比如主题、改编、移植等——这些题目都过于大了,也需要潜心研究之后才可以谈论,这里仅就观看时的一点感觉说说,可能真是“门外乱弹”吧。 一、穆桂英的出场,一开始就安排了一段长唱段,情节还未展开,没有铺垫,因此显得有些冗长和沉闷。如果出场先唱四句“定场诗”,之后稍微展开情节了,再唱一段长唱段,效果应好些。 二、佘太君是全剧主角,一号。尽管京剧改编时将剧名从《百岁挂帅》改为《杨门女将》了,但是剧情中并未改变佘太君是一号主角的地位。而从戏份的安排上,穆桂英戏份较多,有点儿“抢戏”了。究其根源,京剧改编前,在有的地方戏中是安排由穆桂英来挂帅的,佘太君仅仅是协助。京剧用“杨门女将”这样的集合概念来模糊一号主角与二号主角的区别,是掩盖不了戏剧自身的规律的。 另外,既然叫佘太君百岁来挂帅千里出征,总要表示一下老太君身体之棒,应该相应地在一些场合让老太君伸展一下筋骨,以示宝刀不老之意。 三、杨文广在剧中地位重要,应该仅次于穆桂英吧,主要表现其英雄少年的气质,可惜这方面着墨不多,总是使人觉得很孩子气,娇气过重,英气不足。校场中母子比武的情节,武打设计过于草率,本应充分展示杨文广英雄少年之气,却总是“虚晃一枪”,最后的以梅花枪战胜母亲的情节,在表演上也略显不足,过于虚拟。 张彪(杨宗保的马童)这个角色可以省略,应该将他的戏份大部分转给杨文广,使得杨文广有充分的时间展现其武功。 四、校场比武一场,仅仅描写穆桂英与杨文广母子俩的对打,似乎比较单薄。如果改为校场选将,众女将都上场表演一番武艺,既可以烘托气氛,又更能凸显“杨门女将”这个主题。甚至佘太君也可以简略地做几个动作,以显示百岁老人豪气充盈。 五、剧情本应有跌宕起伏。葫芦谷一段戏未能充分展开。西夏军王文施诡计欲赚杨文广进入葫芦谷,本可以与佘太君“帐中定计”的情节并行,改为:杨文广立功心切,中计误入葫芦谷,佘太君与穆桂英紧急之中商议解围计策;穆桂英率军勇入葫芦谷,解救杨文广,同时找到采药老人,探明栈道(或小道),从而成功地从近道绕道西夏军营的背后,前后夹攻,一举歼敌。这样情节就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六、剧情设定,杨宗保50岁整,而独生子杨文广似乎还未成年,这样的父子年龄差距也过大了一些。 七、剧中“三关”有多种说法,不能确指究竟是哪三关,但是总之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幻灯布景画的三关附近的葫芦谷,画了许多的石笋、石芽等形状,不符合西北地区的特征。西北地区是冰川、风沙、黄土高原地貌,放眼望去,应以层峦叠嶂为特征,而石笋、石芽、石林属于南方石灰岩地貌特征。
鲁迅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 (斜体字为当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删掉的内容)
(原创)请杜丘告诉你 (原创)请杜丘告诉你 2014年11月23日星期天晴天,阳光灿烂 杜丘,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知道,说明你不足40岁吧。提起他,是因为饰演这个角色的著名演员高仓健不久前去世了。日本演员高仓健,著名的“冷面孔”,年轻人爱他就一个字:酷。高仓健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对中国观众来说,最为深入人心的要算杜丘了。我重复地说,是“深入人心”,这个此用在此处一点也不过分。 如今中国反腐热议。有人说,日本政府很廉洁。我不能肯定,因为杜丘不相信这句话。与杜丘打交道的许多高管,是黑涩会保护伞或帮凶、走狗。 有人高调宣扬资本家流着“道德的血”。杜丘却正在检控一位具有大公司背景的大老板做着非法生意,并为了控制一些人而研制了AX(神经阻断药),把反对他的人都作为精神病人控制起来,逼他们从高层建筑跳下去。 那断精彩而幽默的对话,那些年我们经常模仿的:一直走,不要往两边看;跳下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作为一名具有正义感的检察官,为了一单案件而被栽赃诬陷,不得四处躲藏,却又坚毅地独自查案。这在现代社会,在文明社会,是悲剧还是喜剧呢?电影告诉我们的是喜剧。因为最后坏人终究被绳之以法了,杜丘获得雪冤。如果我们去掉这个“光明的尾巴”,所看到的自然是悲剧了。这种悲剧,不仅不符合我国观众的口味,不符合官方要求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类,大概也不符合日本的“主流意识”吧? 杜丘这个名字并不显得那么“日本味”十足。我想,如果将他改为中国的干部,编个类似的故事,拍成电影,大概也会有很高的“票房价值”吧?或许还有额外的惊喜。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