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占孑
貝占孑
关注数: 93
粉丝数: 291
发帖数: 22,919
关注贴吧数: 76
一切众生我当度脱之增益功德。于诸苦脱无力者除世愁忧。无救护者为 是时菩萨行悲时。自有力势堪负重担求一处所。一切众生我当度脱之增益功德。于诸苦脱无力者除世愁忧。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悕望者为作悕望。无力势者为作力势。诸疾病者为作医王。为老者示现少壮意。为少者示现有力。曾闻世尊行道之时。无数比丘前后围绕。火焚烧园观时。比丘见大火烟起。各驰走向世尊。或有叹誉世尊者于如来前住。彼诸比丘住如来前观者。于是便说此偈。 如我无畴匹 三世功德具 以此至诚语 使恶速休息 说是偈已。是火聚火即休息。是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皆是世尊之恩力。欢喜于如来各各叹说此偈言未曾有。世尊告曰。诸比丘在一闲静处。种种境界若干种色。当于尔时我未成于等正觉。尔时我为桎梏罗瞿也。从彼生已来年少自在。好施于人求微妙行。当于尔时褰荼国界人民炽盛土地丰熟。多竹林苇树木高峻。时火所烧极炽盛渐及山泽。有如是之变。广说如契经。尔时有群鸟众。各各产乳翅羽未生。或有翅始生者。或有堕地者。或有破头尾者亦不堪任飞。或有饥饿者。见彼火炽盛各欲飞去。我尔时见此火已亦不护身。无数百千劫功德有如是护心。我尔时于彼清净便发此心。使此众生脱此大患。尔时我便灭此火火即时灭。我尔时于彼园灭此火行此悲心。况我今日成大悲。今日火当灭。于是世尊便说此偈。 由少之所生 本观一切变 一切皆悉坏 慈哀于众生 彼火即得灭。火灭未久。以智慧明灭世人火。尔时菩萨为生死故。菩萨欲生时。救济众生观生苦本。
大藏經版,精衛填海的故事, 昔者菩萨欲求无上道时。在一闲静之处。有鹦鹉菩萨常处彼树。尔时有风吹彼树木相切磨。磨便有火出火渐炽盛遂及山岩。诸生青青树木火悉焚烧。有郁烟起色极自炽亦不时灭。犹如日光尘烟俱起大小树木皆悉被烧无有遗余。犹如天地融烂时。须臾之间闻见者皆为恐怖。所焚烧物随时便尽。诸树木皆悉尽。尔时菩萨为鹦鹉身。一夜之中便作是思惟。犹如飞鸟止此树木。当有返复之心。与彼相应便起恩意。况当我等长夜处其中。亦不能得灭此火。我今政是时现其威力往诣大海中。以两翅而取其水在彼火上而洒其火。或以翅洒或以口洒东西驰奔。是时有神便说此偈。 此火甚炽盛 烟云不可近 虽有此善心 亦不能得灭 是时菩萨鹦鹉语彼天言。 我处此山中 未曾失其恩 云何当舍去 使火烧此林 今我有此力 意欲灭此火 不空居此山 欲得报其恩 尔时树神复作是说。 此鸟有恩慈 其色甚端正 此是应人法 世之所希有 尔时天神作是思惟便语彼鹦鹉菩萨言。 知汝有恩慈 为汝当灭火 相愍有此心 我当速灭火 尔时有大云 愍彼鹦鹉故 今当灭此火 使彼愿获果
众生之类,为因病所逼。一病动,百病增。无有能脱此病者,除其智者 众生 为色所缚。 为欲爱缚着。无能有解色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发大慈。 众生 为阴,怨憎二念,相系缚。无有能觉此,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 众生 为苦重担,为苦所害。无有能度此苦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发大慈。 众生类,常怀恐惧。百苦并至,无有能除其恐畏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 众生之类,遭遇饥馑,渴爱无厌。无有能脱此饥馑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 众生之类,为因病所逼。一病动,百病增。无有能脱此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 众生之类,生老病死。常自追身,而厌患之。无有能脱此生老病死,使至无为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
什麼叫,忍辱仙人 众生,修行道者,为厄难者,而作救护。名曰忍辱仙人。 是时,迦蓝浮王,往入深山,欲猎麋鹿。适入山中,见此忍辱仙人,便前跪问。在此深山,为求何道。 忍答曰,求忍。 是时大王,不自观察。亦不观察行,欲有所试。即时,便作是说。我今当截汝手脚。 即截彼仙人手脚。复作是问。汝今为求何道。 是时,忍答言,我求忍辱道。 即时,叹誉忍辱之德。 是时大王,倍怀嗔恚,欲伤害其命。 是时仙人,已截手脚。便作誓愿言。使我世世,勿怀嗔恚,亦不有嗔恚。于彼大王,解知诸法,皆悉虚空。
是时,迦蓝浮王,往入深山,欲猎麋鹿。适入山中,见此忍辱仙人, 众生,修行道者,为厄难者,而作救护。名曰忍辱仙人。 是时,迦蓝浮王,往入深山,欲猎麋鹿。适入山中,见此忍辱仙人,便前跪问。在此深山,为求何道。 忍答曰,求忍。 是时大王,不自观察。亦不观察行,欲有所试。即时,便作是说。我今当截汝手脚。 即截彼仙人手脚。复作是问。汝今为求何道。 是时,忍答言,我求忍辱道。 即时,叹誉忍辱之德。 是时大王,倍怀嗔恚,欲伤害其命。 是时仙人,已截手脚。便作誓愿言。使我世世,勿怀嗔恚,亦不有嗔恚。于彼大王,解知诸法,皆悉虚空。
靠嗑藥真的可以達到四禪?誰有具體經驗
多有众生类 流转生死渊 观此艰难苦 安处至涅槃 最初发意名菩萨者。有如是众行。消灭无明诸覆盖者。一切无明皆使至有明。无有能除无明者。欲现有明智慧所修行除其所觉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行大慈。愍世间故发趣于道。皆是爱着亦不自任力势除其所觉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为色所缚。为欲爱缚着。无能有解色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发大慈。众生为阴怨憎二念相系缚。无有能觉此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为苦重担为苦所害。无有能度此苦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发大慈。众生类常怀恐惧。百苦并至无有能除其恐畏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遭遇饥馑渴爱无厌。无有能脱此饥馑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为因病所逼。一病动百病增。无有能脱此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生老病死。常自追身而厌患之。无有能脱此生老病死使至无为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众事总猥著有常想。无有能除其总猥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若众生之类所为事不办。志性荒乱无有能究竟其事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贪着少味经历众苦。无有能脱此苦恼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常怀犹豫。悕望远正就邪。无有能断其狐疑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有若干见趣。无有能拔此见趣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尘垢着不度彼岸。无能得度彼岸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三种火盛而为焚烧。无有能脱此法者。亦不能以法雨灭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轮转生死无有休息。亦无有能得度彼岸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行垢所染着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身处大崄手攀脆绳。无能脱此脆绳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犹如桑虫子为行所驱逼。亦无有能脱此使流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发趣大生死常怀悕望。亦无能使还止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发趣恶道常怀欲行想。无有能安处正道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长夜自处幽冥无智之所。由无有能脱此邪道使处正智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发大发。众生之类不照见究竟见贤圣谛。无有能使见贤圣谛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长夜处流滞。无有能脱此流滞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无有闲静。与种种趣相应。无有能脱此闲静处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贪着结使长夜染着。无有能灭此结使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遭遇苦难志性荒乱。无有能使至解脱处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谓欲为净内盛臭处。无有能脱此爱欲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谓欲为乐诸阴苦患。无有能晓第一之义至涅槃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著有常想谓不移动。无有能示涅槃之路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计吾我想不解法数。无有能分别法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萨观察。是时于众生类而起大慈。众生之类不得救护厌患于涅槃。犹如大狗常守死尸驰走东西无有休息。愚痴所为今亦如是。与彼狗无异自无性行。驰走东西不解涅槃义。阴盖所覆不悉观察。菩萨起勇猛意使至彼道便有是偈。 多有众生类 流转生死渊 观此艰难苦 安处至涅槃 阴云所覆盖 无光处幽冥 智者皆现世 除云使光出
又闻。昔者未成菩萨时为大象王。端正无双头眼肌毛皆悉端正观无厌足 又闻。昔者未成菩萨时为大象王。端正无双头眼肌毛皆悉端正观无厌足。耳满充备众象中。长牙瓜方政有娱乐之心。唇齿纯赤头耳满具。形体方圆极大高广犹高山峻。行步庠序七处满足犹青莲花。行步庠序无所挂碍。龙女所生游山泽中色如白雪。便为猎者所获将彼去时。是时山野树木皆悉屈申。水自涌沸将至所止。与种种甘馔饮食亦不肯食。是时象师在前长跪叉手。白彼象言便说此偈。 我本造善本 降此神象来 何为不肯食 如有怨恨心 是时彼神象便答偈言。 我母无有目 羸瘦怀愁恼 忆彼不能食 是故愿见恕 于彼深山中不食。饥渴必当命终。甚痛甚苦毒。各当共别离。以是愁忧亦不能食亦不饮水。无有果蓏与我母者。二人俱当死。作如是辛酸语已。时猎师便怀欢喜放使去
是时有翅飞鬼名羯摩沙波罗。现其恐怖手执王身。是时彼王即自涕零 是菩萨行谛之时。彼名谛者心无有虚妄言无有二。常娱乐其中。亦无彼此数数乐彼。寤寐之中未曾调戏亦不妄语。又闻。昔有王。名须陀摩。于王宫生统领四域法鼓远振群臣人民无不闻者。生如此有德人。往诣池水浴洗。乘羽宝之车欲出城门。时有婆罗门颜色端政聪明智慧欲来乞宝。婆罗门即白王自称姓名举手乞言。是时王闻乞丐言声便怀欢喜。即报言。止止尊者。须我还国当相救济。夫王之法言无有二。即诣彼池浴洗洗已竟便欲还国。是时有翅飞鬼名羯摩沙波罗。现其恐怖手执王身。是时彼王即自涕零。是时彼鬼观彼王意。云何大王何为啼哭有此愁忧之心。时菩萨报言。我无有此身想。唯我许婆罗门财宝。以是之故便怀愁忧。是时彼鬼即报王言。我未曾闻此甚奇甚特之事世所希闻。为彼人民故来相试。若今设放王去当复还不。时王甚怀喜悦。是时彼鬼身有两翅飞在虚空。观其所说即放使去。是时菩萨还国欢喜以财与彼婆罗门。实无有虚施不有悔有是审谛之言。是时国王即诣彼鬼所自称姓名。今已到此。是时彼鬼见王形貌即便惊怖有是实言。王颜色不变除去嗔怒无杀害意。便作是语。甚奇甚特未曾所闻。说此偈言。 我堪饮恶毒 洋铜灌口中 利刀割其体 谁敢害法王 宿福生王族 观德无有比 勇猛实不虚 应相为国主 我今当尊敬 从王不复杀 改往修善行 众生随所乐
学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能断喘息之事。王言奈何断喘息气耶。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王言我闻之。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为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者。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那先言其学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王言善哉。
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者亦尔。 王复问。那先。人有能持此身飞行上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者不。那先言能。王言。奈何持此身上第七梵天及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乎。那先问王。王宁自念少小时跳戏一丈地不。王言。我年少时意念欲跳便跳一丈余地。那先言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者亦尔。王言善哉。
大藏經版,未雨綢繆,的說辭 。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 那先言,我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故行学道,作沙门。 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 。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 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 那先问王。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当豫作之乎。 王言当豫有储待。 那先问王。用何等故,豫作储待。 王言备敌来无时故。 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 那先复问王。饥乃田种,渴乃掘井耶。 王言皆当豫作之。 那先言尚未饥渴。何故豫作调度。 王言善哉。
未雨綢繆 。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 那先言,我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故行学道,作沙门。 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 。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 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 那先问王。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当豫作之乎。 王言当豫有储待。 那先问王。用何等故,豫作储待。 王言备敌来无时故。 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 那先复问王。饥乃田种,渴乃掘井耶。 王言皆当豫作之。 那先言尚未饥渴。何故豫作调度。 王言善哉。
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 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语。 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 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 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语。 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 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 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语。 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 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尔时弊魔波旬即得其便。化作佛形往至菩萨所。劝进菩萨言。善男子 佛告长老劫宾[少/兔]。汝欲广知如来至真等正觉分别三世众行所趣。今当一一敷演其义。从信地见地薄地无淫怒痴地。从须陀洹乃至三耶三佛。皆悉分别三世所趣。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信地见地薄地无淫怒痴地。分别三世众行所趣。于是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信解脱得根力觉意八真行善。有时成就有时不成就。如此等人或在圣地或在凡夫地。从不退转乃至一生补处。是谓菩萨摩诃萨永离凡夫受如来决。是谓族姓子菩萨摩诃萨从信地薄地无淫怒痴地各各有别。是时长老劫宾[少/兔]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信地乃至无淫怒痴地。或在圣地或在凡夫地。佛告长老劫宾[少/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求无上道。身处现在闻过去法。便不信乐而舍之去。何以故。本无信乐故有狐疑。中道退还不至究竟。 尔时弊魔波旬即得其便。化作佛形往至菩萨所。劝进菩萨言。善男子知不乎。我前所说非如今说。是汝应闻未来法应得受决。今乃闻吾说过去法。唐劳其功不成果报。汝何不速舍本意更发弘誓。然后乃成无上等正觉。菩萨闻之心怀犹豫。即便退转在凡夫地。是谓菩萨摩诃萨于三世法不获无上正真等正觉。佛复告长老。劫宾[少/兔]。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三世众行所趣。牢住圣地而不退转。于是族姓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从信地乃至无淫怒痴地。身处现在闻过去法众行所趣。不疑不难无所畏惧。心即开解霍然大悟。便闻如来授其名号。当为无上正真等正觉。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啖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膳 譬喻品第三十一 尔时世尊说法璎珞。讲法身福功德无量。座中有五千菩萨。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尔时尊者大目干连。内自思惟。此五千正士。闻佛所说三身法宝。不肯受持各退而去。此必有缘事不空。尔时目连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唯然世尊。此五千正士修菩萨道。已入如来深法之藏。行过声闻辟支佛上。今闻世尊说法璎珞三身深义。不肯受持各退而去。佛告目连。止止。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义者头破为七分。沸血从面孔出。何以故。此恶人等。本从无数阿僧祇劫。恒喜诽谤毁辱正法。尔时目连复重白佛。唯然世尊。愿说诽谤受罪云何。佛告目连。此五千正士。从过去恒沙佛已来。亦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便起想著有悔过心。于如来所便有退转。方当经历勤苦之难。千佛过去犹不得度。此五千正士。最上首者名曰勇智。虽修菩萨摩诃萨行欲求成佛终不可得。譬如士夫欲于空中造作七宝宫殿。五色玄黄雕文刻镂。如此善男子善女人。乃能作不。目连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虚空无象不可造作。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此勇智菩萨。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清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六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趣旷野山泽。案行局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髀骨鲠咽死而复稣。时有木雀在师子前。求觅软虫取而食之。师子张口告木雀曰。与吾挽此骨。却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啖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脱吾牙齿难 还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我虽是小鸟 诚应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负言誓重 若能小宽弘 少多见惠者 没命终不恨 不敢有讥论 尔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更轻贱。今当追后要伺师子便,不报怨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啄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师子王曰。 重恩不知报 反更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虽兽中王 所行无反复 从是各自休 莫复作缘对 佛告目连。时师子王岂异人乎。莫造斯观。所以然者。今此勇智菩萨是。时木雀者。今汝摩诃目揵连是。此正士等。自从是来,恒行诽谤。不信如来三身之要。方当经历地狱之难
如来色身众德积聚。演布道教训以三业。云何为三。一者身行清净防 供养舍利品第三十 尔时世尊说此偈时。有无数百千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复有五百比丘二百五十优婆塞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时长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三达无碍神通清净。演说法身甚深微妙。欲有所问。唯愿大圣顾愍开悟。尔时世尊告须菩提。有所疑难今正是时。如来当为一一分别。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色身全身舍利。此二法性有何差别。佛告须菩提。善哉斯问。如来色身众德积聚。演布道教训以三业。云何为三。一者身行清净防塞不善。二者口言真诚不说非邪。三者意专向道无他异念。是谓三业具足清净得至道场。全身舍利虽复真体。离此三业永无言教。正可有威神光明。恭奉得福故有优劣。时长老须菩提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有三业各有进退故有差别。所谓供养色身。及供养全身舍利。法性同壹法无若干。今问如来色身及全身舍利。不问如来三业教诫。云何世尊以三业报答。夫三业者识界所摄。识非色身色身非识尔时世尊告须菩提。云何族姓子。全身舍利光明威德。与如来色身有异无乎。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全身舍利亦有威神功德。随人所念各充其愿。如来色身众相具足亦有威神功德。接化众生无有穷极。所度各异故有差别。佛复告须菩提。云何族姓子。如来现变光相具足。遍满十方无量世界。执权方便随形适化。全身舍利复有此功勋不乎。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本生契经所说。顶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二那术劫在世教化。说法周讫即舍其寿。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留身舍利遍满世界。复经十二那述劫。世人供养如佛存在。说法教化所度亦等。是故世尊。如来色身全身舍利各无差别。尔时世尊告须菩提。顶王如来全身舍利在世教化。为是本识非本识耶。须菩提言。非也世尊。皆是顶王威神所接。尔时世尊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顶王威神。全身舍利有是言教。是故色身全身舍利法性不同。尔时世尊与须菩提。便说此偈。 过去顶王佛 在世教化久 十二那术劫 说法无增减 周讫取灭度 留身演布教 所度无有量 修一进成佛 舍利识非识 顶王威神故 舍本不着本 澹然入无为 卿今虽获空 漏尽无有碍 分别如来境 非汝狭劣局 尔时座上有八万四千诸天人民。闻佛所说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顶王如来教化不异。时须菩提绕佛三匝。头面礼足还复本位
佛告舍利弗。菩萨3乘各有3品。辟支3乘亦有3品。声闻3乘亦有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六 三道三乘品第二十九 。佛告舍利弗。菩萨三乘各有三品。辟支三乘亦有三品。声闻三乘亦有三品。于是舍利弗。欲知菩萨三乘者。今与汝说。有菩萨大乘。有菩萨辟支佛乘。有菩萨声闻乘。是谓菩萨三乘。又舍利弗。辟支佛三乘者。有辟支佛菩萨大乘。有辟支佛菩萨缘觉乘。有辟支佛菩萨声闻乘。是谓辟支三乘。又舍利弗。声闻三乘者。有声闻大乘。有声闻辟支佛乘。有声闻无著乘。是谓声闻三乘。时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大乘。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所生国土。慧造如来境界是也。若有菩萨摩诃萨。发弘誓心不乐小道。如上所愿。尽得生彼慧造国土
时舍利弗言。我等声闻所见微鲜。岂能测度大圣法典。唯愿世尊演布 贤圣集品第二十八 。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六 三道三乘品第二十九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等观此慧眼菩萨。得四辩才众智自在修心意定。在大众中演畅菩萨诸法深奥。此菩萨者久如当成等正觉乎。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等声闻所见微鲜。岂能测度大圣法典。唯愿世尊演布道化使众会者悉闻其要。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宣畅正要。舍利弗言。如是世尊。佛告舍利弗。西北去此十四江河沙数。彼有佛国。名众智自在。佛名慧造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彼佛如来初发道心广大无崖。超过众圣诸受别者。彼佛如来发此弘誓之心。若我成佛与生死别。不处愦闹五浊鼎沸。使我国土清净无瑕。我既成佛翼从成就。男女各别无贪欲心。复发此愿。使我国土一切众生光光相照。无有日月星宿光明。水精琉璃车磲马瑙真珠虎珀金银七宝庄严己国。使我国土同一水乳。亦令我刹有一浴池如四天下。凫雁鸳鸯尽七宝身。悲鸣相和共相娱乐。浴池东口所流水处纵广千由旬。浴池南口纵广千由旬。浴池西口纵广千由旬。浴池北口纵广千由旬。当浴池中央有自然七宝高座。高下纵广各千由旬。诸十方无量无限无边际恒沙国土大乘菩萨。坐树王下永除心结。降伏魔宫成无上道。即于其日来至此刹。诣我浴池升七宝座。演说大乘不退转行。大乘翼从发弘誓者皆诣我国。使我国土无大乘菩萨无大乘辟支佛无大乘声闻者。佛复告舍利弗。今此慧眼菩萨大乘牢固心难沮坏。当生彼国成等正觉。教化众生无有穷极。彼国人民寿命各等。无有中夭之者。欲知其寿亦如无量佛国。但男女众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得道者也。是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怪未曾有。一切众会皆怀狐疑。即从座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今闻如来演说大乘不退转行。大乘翼从成己国土。愿乐欲闻。云何为大乘菩萨。云何为大乘辟支佛。云何为大乘声闻
复有天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往入天人修清净本。 复有人行法 复有天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往入天人修清净本。 复有人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入人道众生诱进令度。 复有畜生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随形入化悉归道门。 复有饿鬼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劝令除贪无所悕望。 复有地狱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现身入化使发善心。尔时慧眼菩萨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复有天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往入天人修清净本。 复有人行法 复有天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往入天人修清净本。 复有人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入人道众生诱进令度。 复有畜生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随形入化悉归道门。 复有饿鬼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劝令除贪无所悕望。 复有地狱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现身入化使发善心。尔时慧眼菩萨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修行六度不可思议法。云何为六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五 无断品第二十七 。 尔时世尊复告等行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修行六度不可思议法。云何为六。于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惜身命随前所索不逆人意。于中具足施度无极。虽具施度摄持戒人不毁戒性。见暴逆者劝令忍辱。若人懈怠劝令精进。或有众生着六十二见。心意错乱不识虚无泥洹大道。摄彼众生一意禅定除去乱想不生二见。或有众生永在闇冥怀愚痴心。以权方便摄彼众生令见慧明。佛复告等行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修菩萨心。于一度中便当具足六度无极。云何于一度中便能具足六度无极。或有众生一心持戒不毁戒性。于持戒中具足布施。不讥彼受常行忍辱。若有众生见毁辱者。不兴乱想无嗔怒心。日夜精勤无懈怠心。虽持禁戒定意不乱。于戒性中不毁于禅。演布智慧除愚闇心。是谓菩萨在戒度无极。便能具足六度无极
天身,火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升虚疾去。 鬼神,风 天身,火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升虚疾去。 鬼神,风大多故,身则轻疾。无所触碍。 龙身,水大多故,心念生水。亦能变动。 人身,地大多故,轻动相少。云何能飞。 答曰。以人身地种,轻动相少故。求学神通。如天,如神,何用通为。 如地虽重。以水力故,地则为动。如是,心力故,能举其身。 譬如猕猴,从高坠落,而不伤身。人堕则伤。以猕猴心力轻疾强故无损。 当知,身通如是。心力强故 。又如人能浮。虽在深水,而不沉没。心方便力故,能持其身。以是故当知。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问曰。如是可信,云何当学。
天身,火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升虚疾去。 鬼神,风 天身,火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升虚疾去。 鬼神,风大多故,身则轻疾。无所触碍。 龙身,水大多故,心念生水。亦能变动。 人身,地大多故,轻动相少。云何能飞。 答曰。以人身地种,轻动相少故。求学神通。如天,如神,何用通为。 如地虽重。以水力故,地则为动。如是,心力故,能举其身。 譬如猕猴,从高坠落,而不伤身。人堕则伤。以猕猴心力轻疾强故无损。 当知,身通如是。心力强故 。又如人能浮。虽在深水,而不沉没。心方便力故,能持其身。以是故当知。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问曰。如是可信,云何当学。
行者得4禅4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5神通。依第4禅则易得。 行者,得四禅,四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五神通。依第四禅则易得。 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复可得。求之甚难,得亦不固。所以者何。 初禅觉观乱定故。 二禅喜多故。 三禅乐多故。与定相违。 四如意分皆是定相。唯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诸圣所住,快乐安隐。 是故行者,当依第四禅,修四如意分。 所谓 欲定行法,成就如意。 精进定,心定,思惟定 行法,成就如意。依是住者,无事不得。 问曰。云何欲定行法成就如意。
行者得4禅4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5神通。依第4禅则易得 行者,得四禅,四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五神通。依第四禅则易得。 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复可得。求之甚难,得亦不固。所以者何。 初禅觉观乱定故。 二禅喜多故。 三禅乐多故。与定相违。 四如意分皆是定相。唯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诸圣所住,快乐安隐。 是故行者,当依第四禅,修四如意分。 所谓 欲定行法,成就如意。 精进定,心定,思惟定 行法,成就如意。依是住者,无事不得。 问曰。云何欲定行法成就如意。
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死,无休息时。 以是 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死,无休息时。 以是因缘故。行者,应念老病死等一切苦恼,皆由有身。 譬如一切草木,皆从地出。如经中说。十方众生,所以有身。皆为受苦,故生。 譬如毒食。若好若丑,皆为杀人。若无身心者。死苦,则无所寄。 如恶风,摧折大树。若无树者,则无所坏。如是略说,身心受苦之本。如 虚空风之本。 木是火之本。 地是水之本。 身是苦之本。
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死,无休息时。 以是 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死,无休息时。 以是因缘故。行者,应念老病死等一切苦恼,皆由有身。 譬如一切草木,皆从地出。如经中说。十方众生,所以有身。皆为受苦,故生。 譬如毒食。若好若丑,皆为杀人。若无身心者。死苦,则无所寄。 如恶风,摧折大树。若无树者,则无所坏。如是略说,身心受苦之本。如 虚空风之本。 木是火之本。 地是水之本。 身是苦之本。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或有众生受地狱形。以佛神力往授其决。如我昔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或有众生受地狱形。以佛神力往授其决。如我昔日为佛所遣授提婆达兜决。然有众生内自生念。受地狱形苦痛无量。镬汤烧煮死而更生刀山剑树炉炭铁轮。火车炽风铜柱碓臼。于中受苦痛毒无量。当尔之时何有道心。如来今日返更授决得如来号。然我等已得人身不授我决。如此等善男子善女人。在凡夫地不应称为菩萨。不应受决得如来号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或有众生受地狱形。以佛神力往授其决。如我昔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或有众生受地狱形。以佛神力往授其决。如我昔日为佛所遣授提婆达兜决。然有众生内自生念。受地狱形苦痛无量。镬汤烧煮死而更生刀山剑树炉炭铁轮。火车炽风铜柱碓臼。于中受苦痛毒无量。当尔之时何有道心。如来今日返更授决得如来号。然我等已得人身不授我决。如此等善男子善女人。在凡夫地不应称为菩萨。不应受决得如来号
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 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如人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五种邪语,不能坏心。 五种者。 一妄语说过。 二恶口说过。 三不时说过。 四恶心说过。 五不利益说过。譬如大地,不可破坏。 种种嗔恼谗谤等,不能毁也。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衣。
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 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如人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五种邪语不能坏心。五种者。一妄语说过。二恶口说过。三不时说过。四恶心说过。五不利益说过。譬如大地不可破坏。种种嗔恼谗谤等不能毁也。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衣。
是时弊魔波旬。心自念言。今释提桓因在我部界为我所使。先为如来 尔时世尊。以偈报释提桓因曰。 汝今天帝释 功德众行至 乃从无数世 积德光明尊 今为天帝身 经大小劫数 三十六成败 不舍本要誓 千佛兄弟过 无复贤劫名 中间永旷绝 二十四中劫 后乃有佛出 十力无所畏 清净德普尊 刹土名普忍 彼佛极长寿 在世寿七劫 教化已周讫 永寂取灭度 遗法在世化 亦复经七劫 渐渐法没尽 不闻三尊名 中间复迥绝 当复经五劫 汝于彼刹土 当绍如来位 我今授汝决 本无如来印 号名无著尊 三界最第一 独步无等侣 说法无穷尽 当化阿僧祇 无量众生类 尔时释提桓因。闻如来已见授决。头面礼足绕佛三匝还复故座。是时弊魔波旬。心自念言。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教化众生转无著法(防止和諧隔開)輪。以善权方便将导一切诸不及者。众菩萨等神通大智。皆得授决不退转地。此贤圣等我则不疑。今释提桓因在我部界为我所使。先为如来所见授决。如我今日心离魔行。不在荣冀爱欲之中。何故如来不授我决尔时世尊。知魔波旬心中所念。便告目犍连。汝能堪任于如来前说诸菩萨摩诃萨受记别乎。是时目连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前白佛言。我能堪任说菩萨摩诃萨受决之法。佛告目连。堪任说者今正是时
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 如人,手执利器。乃可与贼相御。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
諸法實相 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应拒违。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如人手执利器。乃可与贼相御。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是不应然。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
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言。 过去无 菩萨璎珞经卷第七 四圣谛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刹名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与四部众说微妙法四贤圣谛。广化众生皆令至无余泥洹界而取灭度。云何四圣谛。一为无量圣谛。菩萨得此圣谛者。一念之中自灭心垢亦能灭他心垢。不见尘垢有尽无尽。二名行尽圣谛。菩萨得此圣谛者。一念之中尽令众生觉了身口意行。若善若恶尽趣道门。悉令众生至无余泥洹界。三名速疾圣谛。菩萨得此圣谛者。能使一切众生弹指之顷尽成佛道。无限无量不可称数一日成道。复令无数阿僧祇刹土众生之类。各生善心兴敬供养诸佛世尊。香华缯彩作倡伎乐。阿僧祇诸佛刹土化作一宝盖。而用供养出过诸天世人上。尽持天上自然饮食衣被床卧具病瘦医药。一念之顷悉能成办。四名曰等圣谛。菩萨得此圣谛者。能使一切众生尽同一趣无若干相。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犹如焰幻野马。世界空寂无形不可获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见众生有得度者。亦复不见受化者。非不有众生非不无众生。非不有净众生。非不无净众生,非不有浊非不无浊。非不有受胎非不无受胎。非不有非不无有。非不有生死非不无生死。一一分别悉无所有。知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从痴至十二因缘非有非无。犹如野马。世界不可获持无近无远。虽化众生不见有化。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不见有起不见有灭。亦不有相亦不无相。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无相之法。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虽有佛无有佛想。虽有法无有法想。虽有比丘僧无有比丘僧想。是谓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已得无相法者住不退转而无有碍。譬如有人于梦中或为国王或为转轮圣王。觉已便忆梦中所作亦不忘失。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诸众生成如来至真等正觉。亦不见有成相。亦不见无成相。尔时佛告诸会大众。尔时大身如来。说法清净无形不可见。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何以故。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言。 过去无数世 佛号大身尊 于此成正觉 无有邪部行 恒以无相法 分别四圣谛 权现游世界 现有所咨受 佛道不思议 神力不可极 教化众生类 尽同为一相 吾今自成佛 三界第一尊 不为彼所染 不更生老死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有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生值人道难 六根完具难 灭十二缘难 生天受福难 生值人道难 六根完具难 灭十二缘难 生天受福难 遭遇贤圣难 入定除想难 观内外身难 面受圣教难
。一切诸法因缘相生。因缘相灭。从初发意乃至成佛。一一观了诸法 。一切诸法因缘相生。因缘相灭。从初发意乃至成佛。一一观了诸法之相。缘生则生。缘灭则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取要言之五盛阴众行之本。无猗不可猗。然知起所从来处。于彼自省观诸法界。法慧清净不舍辩才。菩萨摩诃萨思惟分别十二因缘。 云何无明缘行。于是善男子女人。由无明本造善恶行。尽生十二诸不善本。渐渐成五盛形。是谓无明缘行
发弘誓心,使己国土众生,同日同时尽成佛道。即于彼日尽取灭度。 。 。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号住无住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国土名法妙。人寿三万岁。尔时住无住如来寿十万岁。发弘誓心使己国土众生同日同时尽成佛道。即于彼日尽取灭度。尔时解释菩萨复白佛言。颇有如来至真等正觉发弘誓心。若我后作佛时。使我十方世界虚空神识尽得佛道不耶。佛言不也。何以故。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虚空边际无有涯底。过去灭尽不可称量。将来生者亦无有限。佛复告族姓子。此贤劫前过去无数阿僧祇劫。过此数已。复过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平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出现于世人寿千岁国土清净。一日之中现十方无数尽虚空界有形之类。尽同一日皆成无上正真之道。即于一日尽取般泥洹。尔时解释菩萨复白佛言。平等如来至真等正觉既成佛已。复使一切众生十方无量世界虚空无边际众生。尽同一日皆成佛道。云何今日复有如来及我等耶一切众生乎。云何复有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道乎。佛告解释菩萨曰。止止族姓子。吾先已说得人身者。不说余道也 。尔时解释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颇有菩萨摩诃萨发弘誓心。一日之中使五趣众生同已同日成佛不乎。答曰无也。何以故。众生性行志趣不同。岂当以饿鬼畜生地狱形成佛耶。此事不然。何以故。终不以非身得成人中尊。权化示现可假遍济。佛复告解释菩萨曰。无数诸佛过去本发弘誓心。令一切众生有形之类。及虚空界悉令成佛尽般泥洹。然彼如来至真等正觉。即于其日先化三趣众生。拔其苦本尽复人身。得人道已。诸根具足六情完具。然后一日之中同成佛道。众相具足如我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神智自在辩才无碍。悉取灭度。尔时解释菩萨白佛言。弘誓菩萨教化众生。其中苦行经无量劫。何以故。不即于三趣众生悉令得佛道乎。佛言。不可成道。云何族姓子。此三趣道非三善道。云何欲于中得成佛道乎。此事不然。犹如有人欲求七宝。舍七宝[卄/積]反从空求。此人能获不乎。答曰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欲使三趣众生成佛道者。此事不然
愚惑众生等 不达生死本 终竟处胞胎 不求离灾患 。东南去此一亿佛土。刹名极妙。佛名微妙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复说颂曰。 识本因五阴 因缘共合会 流转无数劫 自起自然灭 愚惑众生等 不达生死本 终竟处胞胎 不求离灾患 如人一念顷 纯生颠倒见 缚着遂滋甚 况复生道根 计念众生类 爱乐三毒本 五盖翳心神 无眼何有观 如来执大炬 消灭尘欲本 虽复见慧明 犹生不笃信 我观十方世 发意欲求道 行尽复受生 当更三涂恼 四处非本愿 自投于四渊 不离四生门 不成四道果 有时离四法 便生五盛阴 无著增上慢 不尽放逸行 渐至无数法 不睹圣行原 犹人意游荡 心不自防虑 如来六通行 非空不异空 永去生死本 乃应平等慧 本自无生死 流转染着色 遂成法界色 灭有不著有 有道则有识 此识非本无 能不见道识 乃应慧定法 道从识更乐 现身无数变 自知成定慧 乃应众相变 无住不变易 无疑犹豫想 降伏诸尘劳 乃应平等慧 人行有三碍 由想不舍空 未兴众行本 此业无有成 尔时如来说此偈已忽然不现
佛在恒水边,坐禅。 有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 佛言。他物 佛在恒水边,坐禅。 有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 佛言。他物莫取 。便解法空,即得道迹, 多闻人,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 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持水净洗。 比丘如教。 佛问。恒水多,澡瓶水多。 答言。恒水不可为比。 佛言。不以指洗。用水虽多,无益也。 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苦也。
佛在恒水边坐禅。 有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 佛言。他物莫取 佛在恒水边,坐禅。 有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 佛言。他物莫取 。便解法空,即得道迹, 多闻人,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 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持水净洗。 比丘如教。 佛问。恒水多,澡瓶水多。 答言。恒水不可为比。 佛言。不以指洗。用水虽多,无益也。 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苦也。
人心羸劣未有识 初习福事未见深 不可为说微妙法 心中 。 。 。 尔时王舍城中。梵志长者及无央数人民尊者大臣。上至摩竭国王阿阇世。闻佛在大海龙王宫。就请来还灵鹫山。时七万二千人皆诣佛所。王阿阇世与官属三万二千。出王舍城诣灵鹫山。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佛入大海水何所至。佛言。大王。其有比丘威光定意心正受者。普见满火。其水安在。王对曰。三昧自在之所致也。天中天。志心所为也。佛言。王宁得声闻所兴三昧自在已耶。心之所为乎。如来常定等一切法。晓了坐起而得自在。于法为尊心无所碍。佛入大海其处水类续见如故。其陆地人睹乎大海。其水枯涸但见众宝而庄严之。譬如第六他化自在诸天宫殿所庄严也。佛光普照诸龙宫殿香音神宫无善神宫。其大海中含血之类。皆行慈心仁意相向无怀害者。阿阇世王白佛。其海龙王久如发无上正真道意。奉事几佛何时当逮最正觉。所号为何。佛告王曰。乃往久远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彼时有佛。号光净照耀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乃在东方。世界曰善净现。劫名可意寂。其善净现世界平正而悉庄严。假使一切嗟叹其德不能究竟。时有转轮圣王。号曰护天。常供养光净照耀如来。四百二十万岁一切施安。竟此之数寐于梦中。自然瑞应闻此偈曰。 王以供养大圣人 甚多无量难思议 常兴慈哀于众生 当发最上菩萨心 是供养尊妙第一 此则奉敬诸如来 其有能发菩萨志 则为度世威神德 佛告阿阇世王。其护天转轮圣王。梦闻此已。寤自惊怪。吾供养佛四百二十万岁。佛说经法章句各异。初未曾闻如此偈经。是佛说邪魔所云乎。即疏偈文而讽诵之。时光净照耀如来行游诸国。圣王即与八万四千王及八万四千后国中臣民。其诸往者各八万四千。俱往追佛欲决斯疑。即逮见佛稽首足下。敬问无量。即白佛言。吾供养佛四百二十万岁。佛说经法若干种义。我昨夜梦。梦中见佛说此二偈。寤甚惊怪。未从如来闻此偈教。不审佛所叹乎。魔所说耶。今故远来欲决此疑。唯愿世尊。分别说之。佛告护天。是吾所赞非魔之所云。王又白佛言。我奉事世尊若干亿岁。供养衣食无所乏少。为我说经章句各异。尔时何故不叹此义。佛即以偈答王曰。 人心羸劣未有识 初习福事未见深 不可为说微妙法 心中惊疑或作却 以解罪福信佛法 心坚意固不回动 乃可为说菩萨事 尔乃解至无极慧 时王及群臣后民心中大悦。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寻立不退转地。则以此偈。而赞世尊曰。 不以贪诸色 亦不猗音声 香薰众细滑 不以此得佛 离懈怠怯弱 避贪嫉犯法 除嗔恚愦乱 乃得成正觉 舍身诸所安 代众生受恼 精进常乐法 如是乃得佛 我今志大道 佛与天证我 唯导师造行 令所言无异 梦中闻道心 适闻志大乘 所作慧无疑 得至佛法王 佛告阿阇世王。欲知尔时转轮圣王护天者不。今海龙王是。彼时初发无上正真道意。又王所问何时成佛。王具当听。过二百无央数劫当成为佛。号无垢净无量德超所有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法音声。劫曰首华。其法音声世界众宝合成若干种色。地平如掌其地柔软如天綩綖。有万亿安明山广普难量。安隐丰熟五谷平贱天人充满。衣服饮食如第六天人所居。法音声世界诸树根叶茎节华实。皆以七宝。悉出无数若干百千道法音声。其界人民犹若诸天。所语变化柔软之声。皆承法音寂然澹泊。及佛法众智度无极四恩之教。善权方便灭定离欲。空无想不愿无为无数。以故其界名法音声。其有天人在彼土者。乐法欢喜皆当入大圣。分别诸慧审谛究竟。发无上正真道意。其佛欲说经时。身放大光普照佛界。其光明中则出亿佛说讲法声。时诸天人见光闻法欣然大悦。往诣如来自归供养。则无央数以神足力飞行虚空。化宝莲华而坐其上。如来应时亦在虚空坐师子座。为诸菩萨讲说经道。时诸十方无央数百千诸菩萨者。皆当来会听受经法。其国人民皆乐经法。亦无诸魔有所娆害。亦无众邪异道。亦无横死。其佛寿十二劫。诸菩萨行超过于空。其国如是庄严无量。说法无限菩萨无数。
何谓菩萨供养如来。佛言且听。菩萨所行供养如来。其心清净除于瑕 法供养品第十八 。 何谓菩萨供养如来。佛言且听。菩萨所行供养如来。其心清净除于瑕秽而无谀谄。本性自然不着一切诸善之本。无加害心等光众生除妖邪心。所行鲜洁言行相应不侵欺世。贤圣智足威仪至德。一切平平而不违舍。贤圣大愿乐于空闲。舍众愦闹自调其心。闻法静思解知本谛。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入于空无入普达寂。观空无想无愿。至三脱法。如是像法调诸邪见。弃有常无常不起不灭。逮得法忍本净无人。无身口心志行因缘。是则应法供养如来。身口心行则不供养。无所造行不进不退。净三道场等于三世。除去三垢不着三界。入三脱门得三达智。是则名曰供养如来。 时海龙王问世尊曰。其有人以华香杂香捣香缯盖幢幡伎乐衣被饮食床卧病瘦医药供养如来。宁应供养不。佛言。龙王。随其所种各得其类。此之供养不为究竟。离于垢尘殖于德本。逮至贤圣心之解脱。不为无德不至无上。菩萨有四事。应供养如来。何等四。不舍道心殖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进严净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为四。尊敬如来为供养也
佛把自己的衣服給龍族護身,的大藏經原文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 金翅鸟品第十六 尔时有龙王。一名噏气。二名大噏气。三名熊罴。四名无量色。而白世尊曰。于此海中无数种龙。若干种行因缘之报来生于是。或有大种或有小种。或有羸劣独见轻侮。有四种金翅鸟。常食斯龙及龙妻子。恐怖海中诸龙种类。愿佛拥护。令海诸龙常得安隐不怀恐怖。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海龙王。汝当取是如来皂衣分与诸龙王皆令周遍。所以者何。其在大海中有值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犯触。所以者何。持禁戒者所愿必得。尔时诸大龙王皆怀惊懅。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为少小。安得周遍大海诸龙。时佛即知诸龙王心所怀疑恐。告海龙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共分如来皂衣。终不减尽。其欲取衣。譬如虚空随其所欲则自然生。佛所建立不可思议巍巍之德其如斯矣。时海龙王即取佛衣。而自分作无央数百千叚。各各部分分与龙王。龙王之宫随其所之广狭大小自然给与。其衣如故终不知尽。于时海龙王告诸龙王。当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所以者何。今此衣者如来所服。以是之故如敬塔寺也。假使一切供养如来。有奉此衣等无差特。于是世尊告海龙王。如是如是。如仁所言。其奉此衣则供养如来。且观诸龙及龙妻息各各所分如来衣不。对曰。唯然已见。佛言。我皆授决即脱龙身。于是贤劫除志大乘。其余诸龙皆得无著当般泥洹。如是龙王。如来在世一切众祐发一善心。缘当致佛未曾有失。尔时海中诸龙及龙妻息欣然大悦。自投佛前同音说言。如来所语终无有二至诚不虚。授我等决至无为度。吾等今日住于大海。归命佛法及诸圣众。奉受禁戒恭顺如来反复之义。如来现在数数往造。见佛稽首听采法义。般泥洹后供养舍利。一切众具而以奉事世尊舍利。于是四金翅鸟王闻佛所建立惶懅。速疾往诣佛所前稽首足。何故世尊。夺吾等食
有4种金翅鸟。常食斯龙。愿佛拥护。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海龙王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 金翅鸟品第十六 尔时有龙王。一名噏气。二名大噏气。三名熊罴。四名无量色。而白世尊曰。于此海中无数种龙。若干种行因缘之报来生于是。或有大种或有小种。或有羸劣独见轻侮。有四种金翅鸟。常食斯龙及龙妻子。恐怖海中诸龙种类。愿佛拥护。令海诸龙常得安隐不怀恐怖。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海龙王。汝当取是如来皂衣分与诸龙王皆令周遍。所以者何。其在大海中有值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犯触。所以者何。持禁戒者所愿必得。尔时诸大龙王皆怀惊懅。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为少小。安得周遍大海诸龙。时佛即知诸龙王心所怀疑恐。告海龙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共分如来皂衣。终不减尽。其欲取衣。譬如虚空随其所欲则自然生。佛所建立不可思议巍巍之德其如斯矣。时海龙王即取佛衣。而自分作无央数百千叚。各各部分分与龙王。龙王之宫随其所之广狭大小自然给与。其衣如故终不知尽。于时海龙王告诸龙王。当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所以者何。今此衣者如来所服。以是之故如敬塔寺也。假使一切供养如来。有奉此衣等无差特。于是世尊告海龙王。如是如是。如仁所言。其奉此衣则供养如来。且观诸龙及龙妻息各各所分如来衣不。对曰。唯然已见。佛言。我皆授决即脱龙身。于是贤劫除志大乘。其余诸龙皆得无著当般泥洹。如是龙王。如来在世一切众祐发一善心。缘当致佛未曾有失。尔时海中诸龙及龙妻息欣然大悦。自投佛前同音说言。如来所语终无有二至诚不虚。授我等决至无为度。吾等今日住于大海。归命佛法及诸圣众。奉受禁戒恭顺如来反复之义。如来现在数数往造。见佛稽首听采法义。般泥洹后供养舍利。一切众具而以奉事世尊舍利。于是四金翅鸟王闻佛所建立惶懅。速疾往诣佛所前稽首足。何故世尊。夺吾等食
何谓立本。谓行十事。何谓十。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三 十德六度品第十一 佛言。何等善事已立德根天人之安。不为声闻缘觉之本。立道本者志无上正真道。何谓立本。谓行十事。何谓十。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不嫉恚痴。是谓立本 佛语龙王。人不杀生得十善寂法。何谓十。常施安隐于一切人。常乐慈心断嗔恨心。所生之处常无疾病。常种长命为非人所护。卧安寤欢未曾恶梦。不怀怨结。不畏恶趣。寿终之后得生安处。人不杀生得斯寂法。以不杀生善本之德。愿志无上正真之道。若成佛时而得自在于寿命也 。佛告龙王。人不盗窃得五信法。何等五。得大富无有县官水火盗贼怨家恶子能窃取者。众所爱敬。到处寂然所至无难。患畏永除以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殖众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以依如来无见之慧。成最正觉使立神通。 佛语龙王。人不犯邪淫。得四明智所叹之德。何等四。摄护诸根离诸调戏。一切世间悉共称叹。已离邪淫无敢轻眄其妻室者。以是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马阴之藏。 佛语龙王。人不妄语。诸天世人以八法叹。何谓八。得面清净。语言中当一切世人所见任信。自成其证天人所敬。心怀至诚而无邪想。心意清净而无谀谄。多所欢悦无患厌者。能受禁诲无有粗言。生天上人间独见任信无有疑者。以至诚言善德之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因此所行常得至诚。 佛语龙王。人不两舌得五不别离。何等五。身不别离无散乱者。眷属不散。不傲他人。得信无坏见于缘报。他无坏法以行为要。得亲友和用无欺故。以是德本求最正觉。得成如来眷属无乱。一切众魔及与怨敌终不能坏如来眷属。 佛语龙王。人不恶口得八清净言辞之报。寿终之后得生天上。何等八。所说如谛。所言柔软。所言如应。所言和顺。所言能受。所言光曜。所言众人莫不承乐。所言众所不讥。因是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得成如来音声超梵。 佛语龙王。人不绮语得三正行。何等为三。常为众明诸等敬爱。心常专一入于至诚不以多言。于天上人间常得大尊不为杂碎。以是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为佛所授决得成如来所言无异。 佛语龙王。人不嫉妒得五威神。何等五。身口意明诸根具足。得极财富而以自恣。降伏诸冤。乐于饮食美味生活之业。福德巍巍为诸国王所见恭敬。而蒙覆盖如己所有微妙之宝。致差特家功德宿本不嫉他财。因是德本。志愿无上正真之道。成等世尊三界所奉。 佛语龙王。人不嗔恚得八心欢喜法。何等为八。无害乐谛灭除嗔恚。乐于诚实心不乐诤心。乐质直安祥而和。等于圣贤常怀慈心。愍伤具足见人安悦。端正殊好众人所敬。生于梵天不以为难。心以方便哀和之故。是为八。因是八德本。志愿无上正真道意。得为如来至真等正觉观无厌者
佛言舍利弗。是阿耨达多龙王不遭三难。何者三难。一者不惧金翅吞食 佛言舍利弗。是阿耨达多龙王不遭三难。何者三难。一者不惧金翅吞食其身。二者热沙不堕身上。三者若行欲时不变为蛇。诸余龙王皆有三难。唯阿耨达多龙王而无此难。阿耨达多龙王宫殿。恒止神通禅定之人。所有众生入其宫者。热沙不堕其身。尔时舍利弗白世尊言。世尊。阿耨达多龙王宫殿。如何得如是奇妙功德威力。何故诸余龙王昼夜六时。皆有厄难。唯此阿耨达多龙王及彼宫中无如是难。而有无量善根功德。流出四河利益无量众生产业。佛告舍利弗。诚如所言。阿耨达多龙王是大菩萨。是大修行菩萨。舍利弗。譬如阿耨达多龙王。于三种难而得解脱。修行菩萨亦复如是。亦得解脱三种厄难。何者为三。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譬如阿耨达多龙王池中四河潜润广遍田野。修行菩萨亦复如是。以四摄事摄诸众生。何者为四。一者布施摄。二者爱语摄。三者利行摄。四者同事摄。舍利弗。譬如四大海水。以阿耨达多龙王四大河故成就。初修行菩萨亦复如是。以发生菩提心故。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四大海中无量无边亿百千众生快乐相应。舍利弗。当知三界众生于佛法中安立亦复如是。应见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受乐。皆因菩萨应现功德。
修行菩萨有4种相应法退失菩提。回入声闻位地 第十九 出富娄那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尔时佛告圣者富娄那言。富娄那当知。修行菩萨有四种相应法退失菩提。回入声闻位地。何者为四。所谓 一者若修行菩萨。伴恶知识。共习恶行。是等恶友。令其远离佛行舍弃众生。而谓菩萨言。汝可厌足如是行业。三界长远苦恼无穷。世间受生烦恼结集暂无停息。成佛甚难。在家弃俗。更复甚难。劳心长远更勿修习。汝亦未曾授记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今力微尪弱。不堪度五趣路。中途不应断绝。修行菩萨闻是语已。心生退缩潜隐萎垂。则于菩萨行中心无所乐。富娄那当知。是第一法故。修行菩萨而退菩提。翻入声闻解脱。 二者若修行菩萨。不闻菩萨道行。不闻菩萨藏经。菩萨积集功德菩萨所说禁戒趣六波罗蜜路相应法证。皆不曾闻。既不曾闻。不能如法习学。不知以何行门修行。以何行门远离。如何法习业次。如何法不应习。何者声闻法行。何者菩萨法门。既未明闲。不知如何法则修学应修而不修行不应修而更修。如是修行菩萨。菩提渐渐损减。道心渐慢心意回惶。舍昔行愿退失菩提。富娄那当知。修行菩萨如是退舍菩提。而入声闻解脱。 三者若修行菩萨。起异见行厌见己身。执邪正二边不离此行。若闻无上甚深法要。应得开悟。反生诽谤轻嫌不信。以谤法故。死堕无间地狱。无复见闻佛法。不复更修大乘。不遇善知识。以不值故。退失善行。入于恶行。隔断善友。和合恶人。忘失本念。弃菩萨乘位。不救三界众生。不习大乘行业。富娄那当知。此第三法相应故。退失菩提而入声闻解脱。 四者若修行菩萨。听闻甚深法要。不为众生解说。怠慢潜缩心无乐说。少用力处而生修学。悭惜佛法不摄众生。以是罪故。所念渐灭。念行灭已。不应筹量法义。亦不堪任更受法分。舍是身命退失菩提。富娄那当知。此第四法相应故。退失菩提而入声闻解脱。
菩薩,出家 第十七 出金光上胜毗尼经(显说一条行)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语,金光胜童女,言。汝如何应听佛法。童女言。乐闻法故听法如来所说修行。尔时此童女。以文殊师利菩萨威神。兼自善根智慧功德力故。于其会中相续说法。因其一万二千众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五百天人。先于菩萨藏中修集善根。于时是等菩萨发悟无生法门。又有三万二千天人。远离烦恼弃除尘垢。于法眼净。是时童女说法之际。以其喜悦心故。入随顺深悟解脱法门。既悟法已。则于文殊师利菩萨前。五体投地愿请出家。伏愿文殊师利。以大慈悲听闻法故。我愿是生得预缁服。
佛告海慧菩萨言。善男子。汝识邪魔波旬央俱赊钩不 复次修行菩萨有四种相应善行。何者为四。所谓一者精进修习六波罗蜜。二者以大悲心成熟众生。三者坚持功德成就圆满。四者无量劫时守护三界。亦无疲倦。积集一切功德资粮。若修行菩萨能成如是四种功德。则为决定菩萨行业。 尔时佛告海慧菩萨言。善男子。汝识邪魔波旬央俱赊钩不。海慧菩萨言。世尊。我识知是邪魔障钩。佛言。汝今愿闻邪魔障钩解脱义不。海慧菩萨言。愿乐欲闻。 佛言。若有菩萨。闻是义已。则得解脱邪魔障钩。而能摧伏一切魔军。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我等今者以佛威神。欲说十二种邪魔央俱赊钩。初修行菩萨道故。何者十二。所谓 一者若修行菩萨修檀波罗蜜。所爱之物而生吝心。不爱之物方能舍施。若有亲识意乐施与。若非亲识心无舍施。施者受者俱生分别。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一障布施魔钩。 复次世尊。若修行菩萨。善行精进坚持戒行威仪具足。少分所犯则见闻其罪。身心清净平等习戒。若见精进比丘及婆罗门。而生供养共其习学。若见犯戒则生嗔心嫌恨恶贱。所修行业自赞毁他。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二障持戒魔钩。 复次世尊。若修行菩萨。身忍口忍。意心不忍。返生嗔恚。若见倚世豪族。则为显扬其德。为其忍受。若见卑下庶类。则生嗔恨而无忍心。虽暂忍定心怀高慢嗔恚无舍。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三障忍辱魔钩。 复次世尊。若修行菩萨。勤心习学而化众生。令入声闻缘觉乘中。不教大乘。而赞声闻辟支佛地。专习俗谛。舍弃胜义谛法门。掩覆大乘。专修世俗名利。幢幡音乐花香供养尊容以求声誉。不览大乘。不求佛法。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四障精进魔钩。 复次世尊。若修行菩萨。起四禅定三摩钵低。宴坐寂然成就禅定。而被毁呰成熟众生处。毁呰说佛法处。毁呰众生同居处。毁呰善行有为功德处。不动无为法少分修习不求禅定。返见欲界及无色界乐无色天。以钝心故愿寿长远。若生无想天上。百千般佛成等正觉。是人无由值遇诸佛。不闻佛法不值僧徒。不能成就众生。亦不值受如来妙法。不值积集功德资粮。而无智慧愚痴怠慢。若无想天寿生毕已。下生之处少智尪弱。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五障禅定魔钩。 复次世尊若修行菩萨。智慧弥广别识习性知因缘起所有不立不行不住。而乃毁呰有为功德。遂失善巧方便智慧。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俱不修习。唯赞般若波罗蜜。自言。般若最胜。于五波罗蜜心生分别。以四摄事不摄众生。心常无相无为将为最妙。是人未熟智故却堕邪路。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六障般若魔钩。
。 初修行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尔时,寂净天子,白文殊师利童子言。 初修行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若声闻比丘。云何调伏其心。 文殊答言。 厌离三界心惊动故。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摄授世间无量法故。不断生死一切众生而施无畏利众生故。乐住世间。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离功德资粮。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集智资粮功德无厌。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见一切烦恼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摄一切众生烦恼。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为众生故不念诸佛圣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为一切众生故显现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所修行业诸天不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复所修业行三千大千世界诸天普证知闻。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舍一切魔军。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军令其发动。菩萨而能摧伏。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明自身心量。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明一切刹土诸佛如来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唯为自身。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为众生故。修习摄念一切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为小乘解脱执速。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以刹那智慧成熟菩提。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断灭三宝种性。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修学三宝种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喻瓦瓶坏破无复更全。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喻金器破坏修持如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以善巧方便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善巧方便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十力四无所畏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以十力四无畏心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避世间如避火坑。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乐住世间如游园苑居住殿堂。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具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修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坚持摄念。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断一切宿缘习气。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除相续一切习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略要言之。若心着数量亲近量法习学有量戒行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非量数以无量系亲近无量善巧方便所学戒行三昧智慧解脱复缘解脱所见。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初修行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尔时,寂净天子,白文殊师利童子言。 初修行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若声闻比丘。云何调伏其心。 文殊答言。 厌离三界心惊动故。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摄授世间无量法故。不断生死一切众生而施无畏利众生故。乐住世间。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离功德资粮。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集智资粮功德无厌。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见一切烦恼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摄一切众生烦恼。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为众生故不念诸佛圣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为一切众生故显现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所修行业诸天不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复所修业行三千大千世界诸天普证知闻。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舍一切魔军。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军令其发动。菩萨而能摧伏。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明自身心量。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明一切刹土诸佛如来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唯为自身。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为众生故。修习摄念一切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为小乘解脱执速。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以刹那智慧成熟菩提。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断灭三宝种性。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修学三宝种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喻瓦瓶坏破无复更全。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喻金器破坏修持如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以善巧方便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善巧方便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十力四无所畏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以十力四无畏心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避世间如避火坑。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乐住世间如游园苑居住殿堂。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具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修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坚持摄念。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断一切宿缘习气。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除相续一切习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略要言之。若心着数量亲近量法习学有量戒行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 若非量数以无量系亲近无量善巧方便所学戒行三昧智慧解脱复缘解脱所见。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除于苦义。断乎习义。证于尽义。遵修道义。入乎空义,度于无想。 。佛告龙王。佛兴于世间。未曾所闻,非常之苦,非我之寂。除于苦义。断乎习义。证于尽义。遵修道义。入乎空义,度于无想。导御无愿。于诸众行,不生不起
有摩尼珠名曰立海清净宝严普明。价直三千大千世界。以奉世尊。其 分别品第二 。于是龙王闻说斯经。欣然喜踊善心生焉。有摩尼珠名曰立海清净宝严普明。价直三千大千世界。以奉世尊。其珠之光覆蔽日月之明。一切众会得未曾有。礼佛而住同音而叹。佛兴难值既兴于世。乃现若兹未曾有法。时海龙王献宝珠已。而白佛言。以是德本逮得无碍佛身光明。令其光明普照十方诸佛国土。若人蒙光除诸尘劳。如今如来眉间光明。令我如是蠲却众冥逮平等觉。其入邪者令立正道
复有八事降伏魔怨。何等八。 晓了五阴,譬若如幻。 离贪见尘, 复有八事降伏魔怨。何等八。 晓了五阴,譬若如幻。 离贪见尘,
智慧狭劣不达其底不解其义。后时依止声闻。修习杂学阿含经论。 佛告舍利弗。亦复如是。佛入涅槃后。世有法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是大乘经典信心供养。显扬如来智慧圣德恭敬尊重。既缘大乘深义。智慧狭劣不达其底不解其义。后时依止声闻。修习杂学阿含经论。以名闻利养故。与诸檀越交通。若有比丘。不习大乘经者。随顺递相谄曲心故。构引伴侣乐学声闻。
愿我,深求一切佛法,善自开解。 复次修行菩萨。应有十种行愿。何者为十。所谓一者愿我为诸众生尽未来劫住于世间。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二者愿我最后亲侍供养一切诸佛。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三者愿我令一切众生住于普贤菩萨行愿。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四者愿我积集一切戒行功德。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五者愿我普修六波罗蜜。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六者愿我满足菩提戒行。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七者愿我庄严净一切佛刹。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八者愿我生于十方佛刹。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九者愿我深求一切佛法善自开解。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十者于诸佛刹成等正觉。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佛子当知。是修行菩萨十种大愿。以愿力故。速获菩萨具足行愿。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