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摩布达雅🌹
walbxx123456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关注数: 120
粉丝数: 1,116
发帖数: 49,839
关注贴吧数: 19
古韵遗风
【两个问题】请教两个问题 ①吕雉在项羽家里做人质之时,刘盈和鲁元在哪里?我只知道刘邦的父亲和吕雉一起在项羽家做了三年人质,但刘盈和鲁元当时也和母亲在一起做人质吗?还是和父亲刘邦一起生活? ②关于汉代称呼的问题,我一直有一点迷糊。汉代的宦官怎样自称?明清的太监自称奴才,汉代的宦官可以和大臣一样自称臣吗?还是称我就可以?大臣和宦官们如何称呼诸王和诸侯?直接称呼为某某王或某某侯吗?还是可以称呼为某殿下?
贴几张外国名胜美图 泰姬陵
【梦回红楼】红楼梦家具器皿用具一个一个细细说!! 转自红楼梦吧 原作者:青尘春愁
【疆域地图】从原始社会到中华民国
历朝历代疆域地图(从原始社会到中华民国)
宋、元、明三朝帝王画像卷轴 转自刘秀吧 宋太祖镇楼
【洛阳白马】看到白马寺就想起了汉明帝刘庄
清制拾遗·清宫选秀
汉代宫殿复原图 长安都城地图镇楼
【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 太上感应篇卷首语镇楼: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湖阳公主】关于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 好吧,我承认我从小就讨厌湖阳公主这个女人。还没上小学不认识字的时候,妈妈给我念故事书讲湖阳公主看中了大臣宋弘逼人家休了风雨患难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娶自己,差点逼的人家老婆上吊,我就觉得这个女人好讨厌(当时不知道这个故事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上小学认识字了以后自己看上下五千年,又讲到‘强项令’的故事里面湖阳公主纵容家奴行凶欺压良民还侮辱大汉忠良,更是让我对这个女人的厌恶达到了极点。上中学以后看了‘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故事的真实史料,才知道湖阳公主并没有真的逼迫宋弘休妻,我对她的印象就改善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体悟到湖阳公主刘黄早年在刘秀未登基之前的乱世也吃了不少苦,当了公主之后难免要扬眉吐气骄横一些,当了寡妇看上了一个威仪出众的大臣人家还看不上她,寡妇失业的也挺不容易,我就对她彻底释怀了,觉得她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恶,也挺不容易的。
红楼梦建筑大观(图)
王夫人为何默许彩云彩霞和赵姨娘贾环交好? 彩云彩霞的心思容易理解,嫁给一个庶出的少爷做姨娘也比配小厮强得多,但王夫人为何默许自己的两个贴身丫头和赵姨娘贾环交好呢?她就不怕自己的贴身丫头和赵姨娘串通一气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吗?把这样两个人留在身边能放心吗?不过从事实上看,彩云彩霞好像真的没有帮助赵姨娘做过什么暗害王夫人的事,彩云只是偷过王夫人一些不太要紧的小东西私下送给赵姨娘,而彩霞似乎平日里服侍王夫人很尽心尽力,李纨说平日里太太想不到的事彩霞都替太太想着、凡事提醒太太。更有意思的是赵姨娘的贴身丫头小鹊却是王夫人的人,小鹊特意去给宝玉通风报信说赵姨娘在贾政面前打宝玉的小报告、让宝玉提防明日老爷问话,说明小鹊只能是王夫人安排在赵姨娘身边的眼线。也许王夫人和赵姨娘彼此之间都明白自己身边有对方的眼线,但表面上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挑破?
【无聊一问】汉代允许同姓通婚吗? 为何王莽的妻子也姓王?霍显原本是霍光的家奴姓霍很正常,但王莽身为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应该不会娶王家下人为原配夫人吧;曹操原本姓夏侯氏,但他却与夏侯家结为儿女亲家。既然舅舅娶外甥女都被当时的世俗所认可,同姓通婚应该也是很平常的事吧?
【壮哉华夏】大汉疆域地图
闲来无事发几张图
清代官场内部陋规(潜规则) 主要内容摘自中国历史故事网
【舅娶甥女】历史上两位娶外甥女为皇后的皇帝 吕后做主让儿子汉惠帝刘盈娶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为皇后,张嫣据说是一位绝色美女,但直到她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她始终是处女。 东吴大帝孙权也亲自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孙鲁豫之女朱氏)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孙休(后来的景帝)。看来在汉代,舅舅娶外甥女真的在伦理范围之内啊。
【左右为难】夫家与娘家如何取舍? 在古代,尤其是在皇家,女人通常会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如果娘家和夫家政治利益一致,还算幸运的;一旦娘家和夫家产生分歧甚至对立,甚至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那么夹缝中的女人到底应该如何取舍呢?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站在哪一方,对女人来说都是最痛苦、最残忍的选择。举两个历史上完全相反的例子: 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强行把吕家女儿配给刘家子弟,吕禄之女(野史中称她为吕鱼,姑且叫她吕鱼吧)嫁给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吕后死后,诸吕欲为乱,刘章妻知其谋,密告刘章及诸大臣。大臣用计削夺吕禄兵权,北军兵属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又击杀吕产,于是诸吕悉被捕斩。大臣定议迎立代王恒。后九月,代王即帝位,是为文帝。朱虚侯刘章首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被汉文帝从朱虚侯晋封为城阳王。 吕鱼在向丈夫密告娘家欲叛乱之时,她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整个娘家人的末日么?我不相信她没有想过,只能是在她心里丈夫和儿子的分量超过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当吕家被灭族之时,不知吕鱼心里是何等心情?痛归痛,但我想她是不会后悔的,因为丈夫刘章晋封了城阳王,自己成了城阳王后,刘章死后,她的儿子刘喜继位为城阳共王,吕氏(吕鱼)为城阳共王太后,所以我觉得她是不会后悔自己选择的,毕竟对女人来讲,儿子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她当初不告密,那么吕氏谋反成功,死的就会是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那样的结局应该是她更不愿意看到的吧? 与吕鱼相反的一个例子是东吴全尚的妻子孙氏。孙权去世后,其幼子孙亮继位,孙綝专权,孙亮密诏全皇后之兄全纪密谋诛除孙綝,说道:「孙綝专势,轻视于孤。孤实是无可复畏,不能久忍。孤如今暗议取之,卿父作中军都督,使密严整士马,孤当自出临桥,亲率宿卫虎骑、左右无难一时围之。孤作版诏敕令孙綝所领部众尽皆解散,不得举手,现交诏予卿。卿去后,必须慎密。卿可宣诏告诉卿父,却勿令卿母知此事,女人既不晓大事,而且她又是孙綝同堂姊,稍有泄漏,误孤不浅。」全纪承诏,以之告父全尚,不料全尚心无远虑,将事告知其妻。全尚妻便使人密告于孙綝。于是孙綝乘夜发兵诛全尚、往废孙亮,天明时兵已围宫。孙亮大怒,上马带鞬执弓欲出,说道:「孤是大皇帝之适子,在位已有五年,谁敢不从?!」侍中近臣及乳母等共牵止之孙亮,于是孙亮不得出,二日不进食,并骂其妻全夫人道:「你父亲如此昏庸,败我大事!」又大呼全纪,全纪出道:「臣父奉诏而不谨慎,有负君上,无面目复见。」因而自杀。 我想全尚之妻在密告孙綝之时,并没有想到后果的严重**?可能她只是想让孙綝暗中提防,想救弟弟一条命,却万万没有想到弟弟会率先发难杀了自己的丈夫,废了自己的皇帝女婿和皇后女儿,儿子也因此自尽。不知道这位孙氏夫人的结局如何,但我想丈夫和儿子死后她也不会继续活下去吧,就算死,又有什么脸面去地下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呢? 相较于上面两个例子,孙尚香算是一个比较幸运的女人了,虽然也是政治婚姻被孙权嫁给刘备,但最幸运的是两人没有孩子,所以三年夫妻生活之后孙尚香可以了无牵挂的返回东吴娘家,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我又想起了唐太宗的两位妃子杨氏和阴氏。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及其五子皆被杀,李元吉正妃杨露露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后来给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曹王李明。我不知道这位杨妃是怎样克服心理阴影侍寝于一个杀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的人,并且为他生儿育女。李世民的另一位妃子德妃阴氏,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幼子李智云被阴氏之父当时的隋朝将领阴世师所害,年十四。阴世师还挖了李渊的祖坟,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李渊入长安后阴世师被斩之,阴世师子阴弘智,因年幼得以免死。其女阴氏则成为李世民的**,后来为李世民生了第五子齐王李佑,李世民登基之后封阴氏为德妃。李佑后来因谋反被诛,阴氏被李世民降为嫔。杨氏和阴氏嫁给李世民并不是政治联姻,她们只是女俘虏,命运捏在别人手中的羔羊,在自己的仇人兼主人手下苟且偷生,还为杀亲仇人生儿育女,真的心甘情愿吗?女人的悲剧。
[提问]问两个关于清代太监和包衣宫女的问题 ①清宫定例,宫中总管太监共十四人,副总管八人,首领太监一百八十九人,太监则无定额。请问总管太监、副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具体职务是怎样分类的? ②清代宫女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中挑选,康熙时期宫女要年满30岁才能放出宫,直到雍正时期才改为25岁放出宫。请问康熙时期上三旗包衣大概能有多少人?是不是因为当时上三旗包衣的人数太少了所以包衣宫女的数量也不够用才会那么晚放出宫?30岁在当时都可以当奶奶了。
[提问]问两个关于清代太监和包衣宫女的问题 ①清宫定例,宫中总管太监共十四人,副总管八人,首领太监一百八十九人,太监则无定额。请问总管太监、副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具体职务是怎样分类的? ②清代宫女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中挑选,康熙时期宫女要年满30岁才能放出宫,直到雍正时期才改为25岁放出宫。请问康熙时期上三旗包衣大概能有多少人?是不是因为当时上三旗包衣的人数太少了所以包衣宫女的数量也不够用才会那么晚放出宫?30岁在当时都可以当奶奶了。
一直有个疑问 清朝有很多阿哥大婚之后好几年也不出宫分府依旧住在紫禁城里,每一个阿哥都是妻妾儿女成群的,紫禁城里有那么多地方住吗?难道全都挤在阿哥所里居住?那几个“所”也不是很大呀。据我所知康熙的儿子们大部分都是成婚好几年之后才出宫分府的,乾隆继位之前已经结婚将近十年了一直都住在宫里,他弟弟弘昼好像也是如此。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转载]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禅坐,连续两日,当时章嘉国师认为只是初入堂奥,如针隙观天,勉励其更求进步;雍正遂于当年二月于结云堂闭关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胤禛,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在位十四年(1722—1735),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乾隆皇帝的生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隆盛,在中国历史上可比于汉唐盛世,后人大多知道汉唐盛世得益于帝王内用黄老之术,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帝王深通于禅宗心法,尤其是这三代盛世中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更有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的殊胜风采。 参透三关的大禅师 雍正在禅宗上的修证主要得益于章嘉呼图克图的教授与印证,章嘉呼图克图是圣祖康熙皇帝敕封的“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禅坐,连续两日,当时章嘉国师认为只是初入堂奥,如针隙观天,勉励其更求进步;雍正遂于当年二月于结云堂闭关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 遂又问证于章嘉国师,国师认为这仍不过是庭院观天,应该更加勇猛精进;于是雍正“仍勤提撕”,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于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章嘉国师称赞道:“王得大自在矣!”到此才得到章嘉国师的最后认可。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 讲经传法自选语录 雍正继位登基以后,于政务之暇,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讲经传法,自号圆明居士,近从王室宗亲,远至和尚道士,无不从学如流。雍正阅读《指月录》、《正法眼藏》、《禅宗正脉》、《教外别传》等禅宗语录,并在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 雍正选编的原则是,不重虚名浪誉,唯看是否达到真实理地;不尚美言佳句,只看是否从性地流出。雍正亲自选编出了12位主要禅师的重要语录及其它500多位禅僧、居士的禅语,同时还收录了雍正自己著述的禅语。特别是,在每卷语录之前,雍正亲自御制序言,谆谆提示,阐明心要,指示学人,实在是十分难得的点睛之笔。 《御选语录》完全打破了教下与宗门、佛法与道教、禅宗与净土宗的门派之见。正因为这部《御选语录》处处显示了雍正皇帝的真知灼见,所以历来被列为真参实证的学人终生必须阅读参究的一部重要经典。 重用高僧 历史上,有过不少僧道参与朝政的事情,像唐朝的李泌、明朝的姚广孝,都是比较典型的。雍正帝则一度重用文觉禅师,在森严的紫禁城内为他安排了专门住所,命他参与议论国家最机密的要务。雍正朝前期,接连发生了大将军年羹尧、皇舅隆科多、皇弟允异、允唐等几个震惊朝野的大案。 在处理这些机要案件过程中,文觉禅师作为雍正帝的高级参谋,一直出谋划策,作用不小。雍正十一年,文觉禅师70高寿,雍正帝命他往江南朝山,南下行程中,他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如同王公大臣一样,所过地方的官员对他顶礼膜拜,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和税关监督年希尧等要员,都以弟子礼相见,充分显示了文觉禅师的特殊身份和显要地位。 保护寺庙 雍正帝很注意保护僧舍。西宁府西部有座很大的寺院叫丹噶尔寺,位于青海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雍正元年,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纠众发生叛乱。为镇抚青海诸部,年羹尧令丹噶尔寺的喇嘛腾出寺内房屋1500间,让给留守官兵居住,而把众喇嘛赶到朝天堂栖身,引起强烈不满。 雍正帝知道后,亲手批示:“将喇嘛寺之僧舍作为营房,似属不利,自应另造(营房)为是。”清兵很快退出了僧舍。直隶唐山县令反对佛事,下令驱赶僧人,强夺僧舍,改为民房。雍正帝闻讯后,下旨立即将该县令拘拿问罪。后因侍郎留保出面说清,便对县令从轻发落了。 修缮古刹名寺 雍正帝晚年,大量修缮古刹名寺。江南荆溪(今宜兴县)崇恩寺,曾是玉琳国师传法之所,雍正十一年下谕扩建。浙江绍兴报恩寺当初也是玉琳的开堂场所,奉旨维修。浙扛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示现的圣地,雍正帝动支帑金,派遣专官监督修饰这里的普济寺、法雨寺。 雍正帝参与佛教事务的内容是,利用皇权调和儒、佛、道三教的关系,使三教融于一炉。他说:“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三教各有其用,又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雍正帝特别强调,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教育百姓如何做人:“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比如劝人为善弃恶,儒家用五常百行之说,“诱掖奖劝”,佛家的五戒十善,也是“导人于善”。儒佛道三教共同起着“致君泽民”作用,同样有助于帝王之业。 著书立说影响佛教 雍正帝在佛学方面大量地著书立说,以影响佛教领域。他写有《教乘法数》、《园明语录》、《集云百问》、《拣魔辨异录》、《悦心集》、《破尘居士语录》、《御选语录》等佛学著作,编有《翻译名义选》、《禅师心赋选注》、《大觉禅师录》、《万善同归集》、《当今法会》、《经海一滴》、《宗镜大纲》等佛学作品。 这些佛学论著,表明了雍正帝不仅信佛崇佛,而且对佛家经文也很有研究。大量刊刻发行后,在佛教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雍正帝政事不废,又搞了这么多的佛学著作,恐怕也实在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来源:凤凰网
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越布施越有钱 人们发现,在这个世界,谁布施的越多,谁的财富就越广大! 谁捐献了自己的财富,便得到了全世界回馈的财富:比尔·盖茨捐献了90%的财富,巴菲特捐献了92%的财富,李嘉诚捐献了70%的财富…… 这些数据,正说明了“布施得财富”的真实因果。世界顶级的首富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等,他们的现身说法,难道还不足以触动您的心吗? 李嘉诚先生少年经历忧患,12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同时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及医疗两者更是国家富强之本。他也认识到个人力量到底有限,惟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所以,早年随着事业进展、行有余力的时候,李先生便热心公益,支持内地及本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于1980年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藉以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做更有系统的资助。 历年来,捐款累积逾港币50亿元,其中约70%通过李嘉诚基金会统筹资助,其余30%则在李先生推动下由旗下企业集团捐出。2006年,他向世界宣布将捐出自己资产的70%——大约350亿元股权!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首富,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着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大概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长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 事业辉煌的李嘉诚夫妇,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善家和学佛居士。他曾捐资三千多万港币建立“李嘉诚护理安老院”,该院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可收容几百名老人在此接受护理和安养。在该院建设过程中,李先生特委派李嘉诚基金会的高级职员、计划经理、办公室经理、高级秘书等专职筹划,使该院在短时间内建成启用,许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先生在香港和内地也广种福田,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来造佛像、修寺庙、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等等慈善布施。号称世界第一的香港大屿山大佛,李先生是一大功德主。 他的夫人也虔诚信佛,临终遗嘱,后事按佛制办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嘱,助其往生。 请记住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李嘉诚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能挣多少钱,而是关心他手下的员工每一个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 事实也证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兴旺,社会才会祥和。 来源:佛门网
佛眼看“爱情” ——索达吉堪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hibeifw.com%2Fssks%2Fqa_list.php%3Fid%3D2173&urlrefer=9f5d0903834615a4c32edb4bd94fc2d6 原文贴不上来,只好把网址贴上来。
问两个关于秋桐和彩云彩霞的问题 ①凤姐说她要借剑杀人先利用秋桐杀尤二姐然后自己再杀秋桐,但尤二姐死后秋桐就再没有出现过,那她是不是也被凤姐弄死了呢?还是像宝蟾对付夏金桂那样和凤姐不分胜负呢?很奇怪没有下文了。 ②彩云彩霞都是王夫人的丫头,但都和赵姨娘交好,并且都不喜欢宝玉而喜欢贾环,这一点就挺怪的,但更奇怪的是:王夫人明明知道这两个贴身丫头和赵姨娘贾环亲密还把她们留在自己身边,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不知道王夫人是怎么考虑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