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摩布达雅🌹 walbxx123456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1,112 发帖数: 49,786 关注贴吧数: 19
转贴:喜欢普巴迪,喜欢他与妮莎在一起,因为种种原因,他俩在没 转贴: 喜欢普巴迪,喜欢他与妮莎在一起,因为种种原因,他俩在没有互相喜欢之前就已经分开了好几年,直到小刚——爱情丘比特的出现,他俩又被紧紧的联系了在一起。 在某种方面来说,其实普巴迪早已经在弟弟帕瓦去世之前就已经喜欢上了妮莎,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也没有意识到而已,不相信的可以从普巴迪看到妮莎的第一幕说起,之后就找各种理由去接近妮莎,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弟弟的事情吗,我看不一定全是。而妮莎同样也在离开曼谷之前,也已经喜欢上了普巴迪,细节可以看离开曼谷之前,妮莎的对自己和普巴迪之间的回忆。其实这个时候的他们,并不适合在一起,姐姐失去帕瓦的痛,妮莎对姐姐的爱,而普巴迪刚失去了弟弟,种种复杂的原因,造成双方不可难以愈合的伤痛,只有时间才能慢慢让这些得以平复。 为什么喜欢普巴迪,如果不是他,或许女主姐姐就能和男主弟弟好好幸福的在一起,女主和男主都不会失去至亲。可是要知道,以女主姐姐妮和帕瓦身处的背景身世,注定他们之间相爱坎坷。男主阻止弟弟帕瓦情有可原,还记得普巴迪说过一句话,“我弟弟要娶的女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普巴迪爱父母弟弟,这一点可以从其母亲这一句话得出“是帕瓦最最敬佩的人”。 最重要的是男主身心干净,从头到尾,剧中只喜欢女主一个,没有恶毒的心机女纠缠男主,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三角恋,剧中男主妈妈朋友的女儿虽然想搭上男主,也纠缠过男主,但这个不算,因为男主压根没把她放在眼里。 最最重要的是,男主在剧中高大帅气,霸气深情,普巴迪这个角色太深入人心了,纳瓦君瓦纳拉所演的电视剧,这一部我最喜欢。
分家产很不公平  金太太道:“我已经和你说得清清楚楚的了,难道你还没有了解不成?”   凤举这才用着很低的声音,念了一行道:“股票额一百八十五万元。”   他只念了一行,又咳嗽了一声。金太太道:“你怎么做这一点事,会弄得浑身是毛病?大声一点念,行不行?”   凤举因母亲一再见逼,这才高着声道:“计利华铁矿公司名誉额二十万元,福成煤矿公司名誉额十八万元,西北毛革制造公司名誉额五万元。”   金太太道:“且慢一点念。在场的人,对于这名誉股票,恐怕还有不懂得的,我来说明一下。这种股票,就是因为你们父亲在日,有个地位,人家开公司做大买卖,或者开矿,都拉他在内,做个发起人,以便好招股子。他们的条件,就是不必投资,可以送股票给我们,这种股票,是拿不到本钱的,甚至红利也摊不着,不过是说起好听而已。平常都说家里有多少股票,以为是笔大家产,其实是不相干的。凤举,你再往下念。”   凤举当真往下念,一共念了十几项,只有二十万股票,是真正投资的。但是这二十万里面,又有十五万是电业公司的。这电业公司,借了银行的债几百万,每月的收入,还不够还利钱,股东勉强可以少还债,硬拉几个红利回来,这种股票,绝对是卖不到钱。那末,一百八十五万股票,仅仅零头是钱而已。凤举念了一样,慧厂就拿着股票点一样。凤举把股票这一项念完,金太太就问:“怎么样?这和原数相符吗?”   慧厂自然说是相符。不过在她说这一声相符的时候,似乎不大起劲,说着是很随便的样子。她是这样,其余的人,更是有失望的样子了。但是金太太只当是完全不知道,依然叫凤举接着向下念。凤举已是念惯了,声音高了一点,又念道:“银行存款六十二万元,计:中西银行三十万,大达银行二十万。”   凤举只念了这两家,玉芬早就忍不住说话了,就掉转头望了佩芳,当是说闲话的样子,因道:“大嫂,你听见没有?”   佩芳笑着点了一点头。玉芬道:“父亲对于金融这件事,也很在行的,何以在两家最靠不住的银行,有了这样多款子?”   她虽是说闲话,那声调却很高,大家都听见了。金太太道:“这两家银行,和他都有关系的,你们不知道吗?”   佩芳道:“靠得住,靠不住,这都没有关系,以后这款子,不存在那银行里就是了。”   玉芬道:“那怕不能吧?这种银行,你要一下子提出二三十万款子来,那真是要它关门了。”   大家听了这话,以为金太太必然有话辩正的,不料她坐在一边,并不作声,竟是默认了。
【搜集整理】东汉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后汉书》卷八二上《方术传上·许扬》记载:光武帝中期,汝南鸿郤陂毁坏,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其功”,乃命“晓水脉”的都水椽许扬修复鸿郤陂。许扬“因高下形式,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此后“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 《后汉书》卷二九《鲍永传附鲍昱传》记载:鲍昱继任汝南太守时,因该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亦“上作方梁石恤,水常饶足,灌田倍多,人以殷富”。 《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任延》记载:光武帝时,武威太守任延,因“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记载:马援悉平“峤南”,“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附马棱传》记载:章帝晚年,马棱任广陵太守,“兴复陂湖,溉田二万余顷,吏民刻石颂之”。 《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附鲁丕传》记载:和帝时,鲁丕拜赵相,迁东郡太守,所“在二郡,为人修通灌溉,百姓殷富”。 《通典·州郡典·會稽郡·越州》记载:顺帝时,马臻为会稽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水少即“泄湖灌田”,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其堤塘“周迴三百一十里”,可灌溉田亩九千余顷,诚可谓造福百姓。
不是想学佛就能学佛 现代社会,看起来学佛很容易,其实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十分殊胜难得,需要极大的福报。 首先,暇满人身难得。很多人都认为生为人并不难得,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中国就有差不多十四亿人口,搞计划生育、意外怀孕等造成堕胎,导致很多生命无法来到人世,但人们还是觉得人口不少。实际上人口的数量,比起其他生物而言,是非常稀少的,曾有统计报道称,每降生40个婴儿,就有7亿只蚂蚁同时来到这个世界,有的蚂蚁群体可以达到3亿只,由此可见人身的稀少难得,而暇满人身就更难得了。 暇满人身是什么意思呢?远离八无暇,而有空暇能闻思修佛法,具足十圆满,自身、外境、善知识等都要圆满具备才能谈得上闻思修佛法。一个人出生后还要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心灵不健康,本身就是精神病患,那也没办法学佛,讲多少佛法他也不能完全听懂、理解,更不要说应用于自己的身口意了。 如果生在一个屠夫的家庭呢?这种外境若无法离开,也不可能有闻思修佛法的因缘和福报。 我有一个女弟子,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后来跟一个男人相爱并结了婚,和丈夫一起回到菲律宾才发现对方的家族是开养鸡场的,专门给那些炸鸡店提供鸡肉。丈夫的家人让他们回来继承家业,这是杀生的事业,是屠夫的家庭,这时她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离婚走人;二、天天指挥人杀鸡,研究怎么杀鸡。离婚她肯定是不愿意的,后来只能继续留在这个家庭。大家想想看,虽然她是一个皈依的佛教信徒,但她无法摆脱这样的业力时,内心深处的煎熬是巨大的。每天,她的吃穿用度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杀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得来的。表面看起来,她很有福报,嫁给一个有家族事业的丈夫,实际上是堕入不断杀生造业的罪恶深渊。虽然她身为一个佛教徒,但因为愿力不够,皈依了又能怎样?还是会一样堕落。还有些人,出生就在这样的家庭,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在古代你不从事家族事业不行,而如今有很多方法可以维系生存,依然会有人从事这样的事业,这就叫业际颠倒。 还有些人,有学佛的心,也愿意学佛,但也得生在能接触佛法,方便学佛的地方。非洲有很多人愿意学佛,但比起我们来说,就很不方便。我以前在印度尼西亚的时候, 很多印尼人想学佛却不敢学。为什么?大部分都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家族,全家人都是,如果他敢接触佛教,可能会被认作叛教而有生命危险,用石头砸,用棍棒打,用枪扫射等等,都有可能发生。 我曾接触过一名信仰某宗教的大使,他是中东某国驻东方的大使武官,他的小孩死后希望我们能够帮忙做超度。超度的时间安排在凌晨一点到三点,他说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他可能马上就会被枪毙。身处那样的环境,你想学佛也没有机会。 我们到印度尼西亚时,当时的总统有个侍卫官觉得佛教很好,表现得很虔诚,因为他生在中爪哇的婆罗浮屠,是佛教最大的一个坛城所在地,但是家族里所有人都是其他宗教的信仰者,让他对皈依产生了畏难。他在我们要走的时候,想皈依又不敢皈依,最后磕了三个头之后,痛哭流涕,这种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说,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自由信佛、学佛,不是想学佛就能学佛。如果能够真正有机会接触、了解佛教,可以跟随具德上师系统地闻思修佛法,这样的佛弟子需要有极大的福报,这样的际遇,累劫难逢,殊胜难得。 ——出自嘎玛仁波切博客
【其他】东汉的宫廷政变 1、公元92年,汉和帝与宦官钩盾令郑众定议,收窦宪大将军印绶,令其兄弟就国,旋迫令自杀。 2、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谋闭宫门,废太后,杀邓骘兄弟及用事宦官郑众、蔡伦,废安帝而立平原王刘胜。事泄周章自杀。 3、公元124年10月,汉安帝皇后阎氏与王圣等共谮太子,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时年十岁。 4、125年3月,汉安帝病死。阎后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嗣,即位。阎太后临朝,以兄阎显为车骑将军。4月,阎显杀耿宝等。10月,北乡侯死。阎显闭宫门,秘不发丧,与太后谋另立他人。11月,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旋杀阎显等,幽禁阎太后(次年死)。封孙程等十九人为侯。 5、146年闰6月,梁冀毒死汉质帝刘缵,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刘志时年十五岁,是为桓帝。梁太后仍临朝。 6、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唐衡、单超等定谋,发兵围梁冀第,收印绶。冀与其妻自杀。悉收梁、孙两氏内外宗亲,无少长皆弃世。变卖梁氏家产,凡值三十余万万。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 7、168年,太尉陈蕃劝大将军窦武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王节等矫诏收捕武等。窦武号召北军士兵平定叛乱。王甫率剑士捕杀陈蕃。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新到京师,不明真相,节等命奂率兵平叛。窦武兵散,败死。 8、189年4月,灵帝死,皇子辩即位,年十四岁,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以兄何进为大将军。何进杀宦官蹇硕,袁绍劝其尽杀宦官,进不能决。7月,袁绍复劝何进召外兵以胁太后,诛宦官,乃召董卓。8月,何进入长乐宫,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袁术等攻杀诸宦官。张让等劫少帝与帝弟陈留王刘协出走。尚书卢植等追之,让等窘迫投河死。董卓兵到,迎帝还宫。9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9、220年11月25日,汉献帝刘协被胁迫禅位于魏王曹丕立,东汉灭亡。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文/净界法师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法偏重智慧,他修无常、无我的智慧,他不偏重修福德;但是大乘佛法为了要广度众生,他修智慧、要修福德,叫二足尊,你一定要二只脚才站得平稳。因为有福德,你才有堪能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出现叫阿育王,阿育王这个人是佛陀在经典预言的转轮圣王,他的威德力,把整个五印度统一了,当然这个过程当中造了很多杀业,后来他归依三宝,就至诚的忏悔他的杀业。 有一次他想:我如果能够向佛陀的舍利子忏悔,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这个时候他就问大臣说:佛陀灭度以后,那些舍利子都跑到哪里去了?大臣们说: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被龙王请走,都到龙宫去了。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身为一个转轮圣王,我有这个资格跟龙王要一点舍利子,这不为过的。 他就浩浩荡荡带着广大的三军,到大海旁边呐喊,叫龙王出来见他,而龙王根本就不甩他,他也没办法,难到你要到大海去跟他理论吗!他只好回来。 回来以后他很沮丧,就找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那阿罗汉一入定就知道怎么一回事。这个阿罗汉就跟阿育王说:大王啊,你是一个国王,他是一个龙王,你不要小看这个龙王,这个龙王因为过去生持戒不清净,堕入龙身,但是这个龙王前生喜欢修福报,他这个龙福报修得很大,他的福报比你还大,所以你叫他出来,他不会甩你的。 阿育王不服气的说:我是转轮圣王,它只是一个龙王,它的福报怎么会比我大呢?阿罗汉说:你要不相信,你用二个同样一公斤的黄金,一个打造成你阿育王的形相,一个打造成龙王的形相,你放在天秤上看哪一个重?同样是一公斤的!当这个相状一出现的时候,诶,果然龙王的形状比较重。这个阿育王就服气了,福报不可思议,同样一公斤,二个是一样重的,但是相状变化的时候,龙王就比较重。 阿育王心中求舍利子的心非常的切,他就问他师父说:师父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急速的增长我的福德?因为我要赶快折伏这个龙王,我要请到舍利子。 他师父说:有二个方法是最快的,第一个供养大众师,佛陀灭度以后,这个大众师住持正法,是大福田;第二个修习十善业。一个是布施、一个是持戒。你从现在开始,你的话不要随便讲、行为要注意、起心动念都要注意,这样子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当然,一个人心中有目标以后,他修行善业的力量是很强大,他就赶快收摄自己的身口意、供养大众师。后来二个天秤一样重了,再继续的用功下去,阿育王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 那个时候他师父说:你不要带大军队去,这样是没有用的,你只要带着一个侍者去就好,龙王就会出来见你。这个时候阿育王到了大海旁边,三弹指,龙王就出现了。龙王出现当然不是现龙的身体,是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样子,就跟阿育王问讯说:大王!你有什么指示啊?他说:我要请一些舍利子。龙王就分一部分的舍利子给阿育王。 我们现在思惟缘起:刚开始阿育王到大海去叫嚣的时候,为什么龙王不为所动?后来的三弹指,龙王听到这个声音就不安了,为什么?因为阿育王那个三弹指,有他强大布施、持戒福德力量的心力灌在里面。 我跟诸位讲一句实在的话:就着解脱的角度,那是智慧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愿望要到众生的世界,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要让众生归依你、相信你所说的话,我告诉大家──你的福德非常重要,因为福德是有堪能性的。 大家会想:在积集福德资粮的时候,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那当然是佛陀,十法界中佛陀的福田是最殊胜的。龙树菩萨说:一个众生如果能够生长在佛世,亲自供养佛陀,不但有来世的安乐,你今生就会有安乐的果报出现,不用到来生。 我们一般的持戒,你说持戒成就尊贵身,但是你现在不一定尊贵!因为你现在持戒是得来世福。 但是你供佛的时候,你今生的福报就会出现。为什么?龙树菩萨说:因为供佛会使令你心强境胜。因为你看到佛陀,那个境界太殊胜了,会刺激你强大的布施心,能布施的心强,所布施的境界也殊胜。 那你在娑婆世界,你不可能供佛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身为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要积集福德资粮,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果报体的功能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思惟,就是说我们在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当中,我们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能够快速的成就自己在菩萨道所需要的广大福德资粮。 而这样的一个功德果报,是在念念的念佛当中,念念的成就的,我们对这件事情要深信不疑。
女人们贫富贵贱和美丑各各不同的因缘如何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出现的,这的确与前世的业有关。以前佛陀也曾向胜鬘夫人开示过这个道理,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之女,她虽然地位很尊贵,但长相却不是很好,她心里常常对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胜鬘夫人问佛:“世尊!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也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又高贵?” 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面容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她也不布施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就愤怒,可是她却常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她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她能随喜赞叹。胜鬘!女人面目姣好、美丽动人,却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有人讲她坏话也不生气,又能忍让,可是她却不肯供养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胜鬘!女人长得端庄美丽、多饶财富、出身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又能忍让,有人说她的不是,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又能供养沙门、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妒忌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 了知这些道理后,道友们观察自相续,如果自己有上述的缺点,应当尽量改掉这些缺点,这样来世就不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了。
【人物杂谈】袁世凯遗产分配 袁世凯嫡长子袁克定公布的“袁世凯口述遗训”如下: “夫余辛苦半生,积得财产约一百数十万磅(英镑),尔曹(指诸子)将来啖饭之地,尚可勿忧竭蹶。果使感情浃洽,意见不生,共族而居,同室而处,岂不甚善,第患不能符余之期望耳。” “万一他日分产,除汝母(指正妻于氏)与汝(袁克定)当然分受优异之份不计外,其余约分三种:(一)随余多年而生有子女者;(二)随余多年而无子女者;(三)事余未久而有所出及无所出者,当酌量以予之,大率以予余财百分之十、之八、之六,依次递减。” “若我女,其出室者,各给以百分之一;未受聘者,各给百分之三。” “若夫婢女,谨愿者留之,狡黠者去之,然无论或去或留,悉提百分之一,分别摊派之,亦以侍余之年份久暂,定酬之多寡为断……” 据文献记载,第一次分财产,袁克定分给自己和他生母的数目一直保密,分给其他人的有记录可查:六个姨太太每人各分得6万银元,黄金30两;十七个儿子每人分得8万银元,黄金40两,各种股票7万银元;十三个女儿每人分得银元1万元,作为出嫁时的陪嫁。以上合计银元185万元,黄金860两,股票119万元。总数300多万银元,约合今3亿多元人民币。 但据袁世凯女儿袁静雪的回忆说:“在我父亲安葬以后,不久就分家了。大哥袁克定,因系嫡出长子,独分40万,其余庶出的儿子,每人各分得12万银元。他们所分的钱数,除了现金以外,还有折合银元数字的股票,包括开泺煤矿、启新洋灰(水泥)公司、自来水公司等股票在内。”“我约记得,他们兄弟每人还分得有10条金子,这是否也包括在上述的钱数以内?因事隔多年,已记不甚清了。女儿们每人只给嫁妆费8000银元。我娘和各个姨太太都不另分钱,各随她们所生的儿子一同过活。” 另外,袁世凯的第六子袁克端之子袁家宾长大成人后,曾见到过一份分家的账单。此单未记袁世凯正妻于氏所得多少,除三、四、七姨太太去世外,大、二、五、六、八、九姨太太,每人分得现款银元6万元、黄金30两,作为养老费。诸子各分得现款8万银元,黄金40两,股票总价值约7万银元。诸女中四、八两位早逝,余者每人得嫁妆费约1万银元。 还有一种说法袁世凯死后,徐世昌主持给袁家分资产,把袁世凯的财产分为30份,每一份8万元,17个儿子没人一份,没有外嫁的女儿两人一份,没有生育的姨太太分的一份。共计260万元将以上。 几种记载核对,大致反映了袁氏家族第一次“分家”的情况。 此外袁世凯尚在法国银行存款200万法郎,北平天津两地房产5处,河南祖籍有房产若干,土地2000亩,还有几家大公司的股票若干,综合算下来大概在1000万银元左右。
【人物故事】远离小人,远离是非 唐太宗问许敬宗: 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 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 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 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 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
一掌只握,一心之房,三寸见方,三寸天堂。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重来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不爱功名利禄,只愿身披木兰。 只愿君心似我心 论雅致似竹露清风,看风姿是明珠玉润 以死酬情坠楼而亡的绿珠是妓女,击鼓抗金的梁红玉是妓女,不肯服侍金人吞金而亡的李师师是妓女,慷慨悲歌死而无憾的袁宝儿是妓女。 我知道所有人的结局,却惟独不知道自己的结局,难道这就是老天为我预备的结局吗? 我躲来躲去,没想到却落到了风暴中心。以前一直是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各人走向他们的结局,如今自己也被拖进了这幕戏中,将来我该何去何从?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不知你此时,可还怨我恨我,恼我怒我?紫藤架下,月冷风清处,笔墨纸砚间,若曦心中没有皇帝,没有四爷,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月亮和星星很难说哪个更好的,如果你不要只为错过月亮而低头哭泣的话,也许会看见繁星满天呢!那也是不逊于月亮的美景! 平常人家的老人,也许是儿子或孙子陪着散步,可这个称孤道寡者却是一个太监陪着。那个龙椅就如王母娘娘的玉簪,随随便便地已经把他和二十几个儿子划在了河的两端。 中国几千年地大物博、世界中心的思想,想真正接受新鲜事物绝不是一个皇帝感兴趣就能改变的。非要经过刻骨疼痛,几乎做了亡国奴之后,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们需要向外面的世界学习。康熙他不仅仅是因为称孤道寡而孤寂,他还因为懂得太多,眼睛看得太远而孤寂。自古智者多寂寞,更何况他还是皇上!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 秋风落叶,它们都在自怜自伤,不想凋零落下,却最终逃不过落下的命运。 午夜梦回,我也曾梦见你在我身边,但眼一睁 却只有冰冷的夜。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 当一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想要”二字时,他已握住了开我心门的钥匙;当他扔掉伞陪我在雨里挨着、受着、痛着时,我已彻底向他打开了门;当他护住我,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时,我已此生不可能再忘。 之后是是非非,不过是越陷越深而已。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 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