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最好的得到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0
2019年03月25日 03点03分 1
level 0
作为一个人,谁都不愿意受苦,愿意快乐,可命运很少会按着这种轨迹前进。当我们遇到坎坷不公时,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试着了解痛苦,找出它的根源,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若想根除我执,首先要观察一下:每个人执著的“我”,是不是真的?
这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有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他们就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还被锁住脖子,不能回头或四下张望,永远只能面壁。
在他们背后,一群人每天举着火把来回走动,身影投到墙壁上,成了大家唯一能看到的精彩世界。他们每天看着影像,久而久之,认为这些是真的,从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光明世界,更没人想要脱离这种困境。
一天,有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沿着光走出洞穴,生平第一次见到光亮。他克服了最初刺眼的痛苦,看到阳光下的一切,才知道洞壁上所见都是假的。他庆幸自己的解脱,并怜悯同胞,义无反顾地回到洞穴,解开同伴身上的束缚,向他们说出真相。没想到,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大家嘲笑他,认为他疯了,最终用乱棍打死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人们一向认为真实的东西,可能最不真实。走出洞穴的人,明明见到了真实,为什么不被大家相信?这正应验了《红楼梦》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一旦把假当成真,真就成了假;一旦把没有当成有,有就成了没有。
众生执著的“我”也是如此,看似存在,但只不过是洞壁上的影像。既然“我”是假的,什么才是真的?
无我。
断除“我执”,不但可以减少痛苦,还能接近万法的真相——空性。
对于空性,有些人不理解:“佛教天天讲空,如果一切都空了,生活、事业是不是就别管了?”并不是。所谓空性,是指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本体是空,但显现上仍存在。所以,该做什么,还是要做。
但在做的时候,因为懂得空性,私心少了,天地就宽了。《吕氏春秋》中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意思是,天无私,才能遍覆世界,如果它有私,只能遮盖部分地域;地无私,才能承载万物,如果它有私,只能负荷少数器物;日月无私,才能普照世间,如果它有私,只能偏照一方;春夏秋冬四季无私,才能正常运行,如果它有私,四季就错乱了。
人应当效法天地,断除执“我”的私心。其实,不论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内部的争吵,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我”。古人发明的汉字,实际上很有趣。“我”字里,就藏着一把伤人的兵器——“戈”。只要有了“我”,既会“戈”别人,又会“戈”自己。
既然“我”是假的,执著它唯有痛苦,那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放下“我”。而放下“我”的所有方法中,最好不过的,是利他。
利他心被强化了,自利心就淡化了;自利心越淡,利他心越明显……如此,在增上利他与弱化自我的交战中,痛苦会日渐减少。这种境界起初可能难一点,但只要经常放下自己,多考虑别人,久了,你会感觉到:这是最快乐、最放松的心境。
2019年03月25日 03点03分 2
level 0
我们与人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
一定要契合当时的场合、对方的身份与爱好等,
只有这样才可能营造愉快的氛围。
否则,只是由着自己的喜好而夸夸其谈,只会招来反感。
2019年04月14日 07点04分 4
level 0
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
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
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
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
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
《佛子行讲记》
哪怕造一个小小的善业,将来也可获得无量安乐。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花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依此功德,未来定能断除恶趣的根本,获得无量胜妙的安乐。
又比如,佛经中讲,就算听到讲法之前的海螺声,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更何况是亲自听闻佛法了?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假如一味地贪执闪电般的今生享乐,对将来从来不做任何准备,年老时一定后悔莫及。
2019年05月03日 12点05分 5
level 0
密乘,是成佛的无上捷径之道。它有很多善巧法门,可以转变凡夫意识,不用作极度的苦行,也可以证果,而这些法门的基础,就是净观。净观,即是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的“清净见”,这是密法的核心。因为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依于心,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万法实相,是本来清净的佛刹土,所以将显现视为本尊,就具备了密法的誓言,如果将地看作地、将水看作水,就是破了誓言。
2020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6
level 0
莲师曾对藏王赤松德赞说:“我的密乘见解极为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把善法和恶法都解为空,见解也会成为魔见。同样的,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有实执,见解上如果也是如此,就会被实相和有相所束缚,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会。” 防止见解变成魔见,防止行为变成魔行,空性修持与因果取舍都要重视。
2020年07月02日 11点07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