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460℉
huanr1993
关注数: 16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4,211
关注贴吧数: 50
我宣布我战胜了三江 三江已经开始攻击计算机计算是错的来转移话题了,所以我宣布我战胜了三江。 以后我回复三江只有一句话“滚出贴吧,好走不送”,有志同道合的支持不
【2017-02-15】妖兽啦!本萌新的火箭残骸被MUN扔出坎星系啦 作为第一次玩生涯模式的萌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用细杆小火箭来到了月球轨道(霍曼转移)来回飞几次之后发现留在地月转移轨道的二级火箭残骸竟然被MUN引力加速了N次,马上飞出坎星系了!!!又飞了一次MUN去刷科研点,回来发现残骸已经飞出去了......本萌第一个飞出坎星系的东东竟然是一个火箭残骸......捂脸
【2017-02-14】萌新尝试多次重入大气减速 从Mun回来,往常都是一头直接撞进大气层,然后小绿人在减速过程要忍受15g的过载(爆表)......今天闲着没事试一下多次再入,低过载重入大气: 轨道规划,椭圆轨道从月亮(或者其他星球)回来,减速变轨,将近地点压到40~50km,这样飞船经过在轨道中能穿过一段大气层实现多次减速本萌经过4次再入大气近地点速度从3.166km/s依次降低到3081km/s,2715km/s和2452km/s,前两次是50km近地点减速,后两次是40km,最后第五次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船已经出不去大气了,再入速度和近地轨道差不多了,妥妥的反推,开伞,全程加速度不超过10g......不过就是着陆麻烦了好多
高精度计算打脸三江 x=1.83*10^26, 此时1/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4644808743169398907103825136612 ln(1+1/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4644808743168882867753630265957 为了方便对比,放在一起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4644808743169398907103825136612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4644808743168882867753630265957
三江给我出来,再说1/x>ln(1+1/x)不成立就自觉去学前班补习 直接上图不解释,红色1/x,蓝色ln(1+1/x)再敢给我说1/x>ln(1+1/x)不成立就给我举出反例,直接告诉我x=多少的时候1/x>ln(1+1/x)不成立,没事不然别在误人子弟
民科吧经典语录,开心dog不让发我就发这来了
【夭寿啦】民科语录,试发第一期 所有内容取材自民科吧等贴吧,精力有限先试发一下
偶然发现470的开关键可以这样美化一下 今天电源键按下去卡住了……费了老大劲才弹出来,为了防止以后继续卡住就拿小刀给那个大圆钮做了个小倒角,没想到做完倒角发现下面的光也能透出来了
新年第一问:图中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谁提供
新年礼物:开条件怼刘武清 我想怼一下刘武清,他说我的论文没有他的论文好,大家帮我想想条件,今年倒是瞎捣鼓出了几篇小论文,正在考虑怎么怼一下。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比如怎么说明论文比他好,条件谁担保,他不执行咋办 先征集一下意见,顺带让刘老师过个好年,咱年后好好交流一下
刘武清要我实名晒论文 大家说我是不是该怼一下他
【原创】刘武青,我教你写论文吧
刘武青老师,我教你写论文吧:驳刘武青磁场影响光速 先发图片版:pdf版本可以下载
发现新大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的民科预印本 发现了新大陆了,以后再民科吧不会无事可做了刘武青106篇预印本,其中1篇发表(参见我之前的帖子)
我替刘武青做数据检验第三季(60+数据“大数据”分析) 刘老师认为他采用60多个测量数据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貌似得出了新的实验数据,但是刘老师还是习惯性不做误差分析,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再次替刘老师做了一次数据分析。 这里我要声明一下:刘老师至今不公布实验数据,所以我用的数据是从刘老师的数据图中采集出来的,如果刘老师认为我采集的数据有问题请提供标准数据。 刘老师的数据图如下:按照惯例,我使用Excel对刘老师的数据进行性惯性检验,但是由于数据量“庞大”到63个(刘老师说64个,但是我只采集到63个)使用t分布进行检验已经不合适了(百度一下就知道t分布在n=20的时候就已经很接近正态分布了)不过我还是做了一下,结果如下:大家可以看到,上次刘老师翻车的P-value已经远小于0.05和0.01了,从统计学上可以说A和B是有显著差异的,这是不是说明刘老师的实验已经成功了呢?各位客官请看下楼分解
致刘武清老师的公开信 刘老师, 我们搞科学的要理性思维,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要把一句话重复n次发出来。错的东西不会因为你发了好多次就变成正确的了。(如图) 还有,多看少说,搞懂基本原理,先学学光速怎么测量的再说磁场中光速问题。我可以告诉你不同磁场中的光速早就有人测过了,再地球不同位置下地磁场强度不一样,光速没有变化。 最后你是中国光学学会的会员并不代表你就算光学专家更不能用来说明你的东西就是对的。我如果是中共党员那是不是你就没资格跟我谈毛泽东思想。科学的东西用实验数据说话,你的实验数据不能支撑你的结论,你撒泼打滚也没用。
我替刘武青做误差分析(续)Excel显著性检验 上次对刘老师的数据进行了一次误差分析,有同学说没有进行显著性检验直接来误差分析是不严谨的,所以我这次用Excel对刘老师的两次数据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方法如下:然后是结果:大家注意每列的的P-value(图中淡橙色单元格),P-value明显大于0.01(极显著差异,对应99%置信度)和0.05(显著差异,对应95%置信度),因此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结论,刘老师的两组数据在95%置信度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证明B比A大。
我替刘武青做误差分析 刘老师总算发出来数据了,如图由于刘老师不给出误差,那我就代劳一下,数据分析如下:
评李华旺温度对万有引力影响实验 刘武清老师上传了所谓的温度影响万有引力实验视频,下面我简单说一下这个视频中操作不科学导致的实验错误。 在木板上放重物之后没有测量平面曲率变化,放入重物后由于木板细微变形会导致光板发生偏移。 同样,不同温度物体导致的木板热膨胀也有类似问题,并且从实验中还可以找到证据,大家可以看到实验后半段光斑不稳定,相对于白板上的线是在晃动的,这说明由于上述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底座在振动,由于底座发生了振动,整个实验装机的光路是运动了的,因而实验是非常不科学的,在能有效排除上述错误之前明显结果明显是没有说服力的
关于0.99循环等于1的证明(不用高数) 我们假设0.9999999999循环下去与1的差值是a 1=0.999999......+a 那么a=0.000000...01 a的平方,a^2=0.0000...01=a 由于a明显小于1,而在实数域中仅有1和0满足本身等于本身的平方,因此a=0 故0.99循环等于1
探讨刘武清实验之精度问题 本帖作为单纯学术批判之用,忘各位吧主不要以反民科为由删帖。 首先由于刘武清老师没有给出他用的激光测距仪型号,我这里先写一下调查结果,从刘老师实验图片中可以看到实验用的激光测距仪是这个,vchon 的h40s,另一个是h40。
wineQQ不停的弹出消息栏怎么解决 如图......无语了。qq消息提示全都关了还这样,有筒子知道怎么搞不 gnome3 based debian 8.6 amd64
新进垃圾佬第一次捡垃圾 东西还没到,450块大洋。祈求不要翻车
关于海洋s00的电子理论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量子解释 写在最前 1、在讨论之前我先科普可以概念。如果你要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来讨论问题就必须遵守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则,就好像你要用牛顿力学讨论问题就必须遵守牛顿定律一样。量子的力学的基本框架之一就是薛定谔方程,对于量子力学领域的任何研究都必须满足这个方程。如果跳出这个方程那么就不再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范围,就更不要使用量子力学的东西来进行研究。 2、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量子分布服从波函数。波函数指的是量子在空间和时间点上分布的概率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求解波函数的方法就是解薛定谔方程。 3、关于薛定谔方程的证明问题。和牛顿定律一样,薛定谔方程是一个理论的最基础方程,不可被证明只可被实验验证。你可以不承认薛定谔方程的正确性,但不承认薛定谔方程就不能使用任何量子力学的关系。 正文: 海洋000发过一个小论文,大致是关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试图去解释为何单个电子通过双缝时能“感应”到另一个缝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个电子多位一体的理论,认为电子是“同时”通过双缝来形成衍射的。这里我需要指出你的几个错误。 1.对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不正确。 海洋000应该是通过一些科普读物和教科书对量子力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惜的是那些书涉及的都是量子力学最表层的东西,其实双缝干涉的悖论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也提及过。时间简史毕竟是科普读物,其实和相对论的双生子悖论一样,双缝干涉的所谓困境在纯量子力学中都已经得到完美的解释了。下面具体说一下(比较长,请看完): 1.1电子衍射实验的经典解释 这也是目前被各种科普书用的最多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电子是波粒二象的,存在德布罗意波。因此在复合布拉格条件时会有衍射加强和衍射减弱现象。 这里需要说明下,该解释是最容易被理解的解释,其涉及量子力学的部分只有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实际上的解释还是经典解释。(纯经典解释不能解释电子的衍射现象)德布罗意波与机械波和电磁波都不一样,是量子出现的概率随着立体空间(动态的还含有时间)变化的函数。 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可以解释很多量子效应,最有名的就是电子双缝干涉了。不过也因为这个问题带来了双缝干涉的悖论,就是电子是如何通过双缝的问题。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德布罗意波本身的解释。 1.2量子解释 纯量子理论中认为所有的量子分布都是基于波函数的。波函数在整个空间中的积分是1,也就是量子出现在整个空间的几率是100%;在波函数值高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就大。对于多个量子的体系,同种量子之间是完全等效的,比如有两个电子,那么电子A和电子B是完全等效的,因为我们无法区分他们。 一定要注意一点!量子理论中是没有电子位置这样的概念的,当然也不会有轨迹、路径这类概念。纯量子理论字需要讨论某事某刻在某个位置某种粒子出现几个的概率是多少!而这个概率是完全由波函数决定的,波函数又是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得到的。波函数本身不受量子存在与否来影响。就好像氢离子本身没有电子,但是依然有电子分布的波函数。 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影响波函数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双缝本身。无论有没有电子存在,双缝的存在都导致空间中电子分布的波函数发生了变化。所以无论电子是单个发射还是一起发射,它都必须服从波函数,因此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发射的,它也会按照衍射后的规律撞击到荧光板上,因为波函数决定了他在荧光板上的分布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盖起来一个缝,那么波函数也因此发生变化,电子分布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所以我们看起来电子能感应到另一个缝的存在,而实际上原因是电子分布必须服从波函数,而波函数是与空间势场相关的(电子不能通过的区域在薛定谔方程中的表述为无限高势磊)
雷氏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按雷神定义,速度单位m/s的意思是每一秒走的路程,那么加速度单位m/s2怎么解释......平方秒是个什么东西
感觉患了linux折腾癌,晚期,没救了 好不容易搞了个破电脑接上显示器玩了玩tty,发现自己没救了...... 具体表现: 1、没linux的时候老想去装linux 2、装完linux花海量时间去各种作死折腾 3、各种折腾之后......system crash 4、格式化linux分区,发誓老老实实用windows 5、请参阅第一条......
linux群友们,求推荐个适合的小主机 打算用一个现有的小屏幕搞个Linux小主机玩玩,主力本子MacBook玩摄影和学习,secondly computer装了黑苹果并且虚拟win环境用来在实验室办公,处理数据啥的 现在手头有一个8寸小屏幕,想组合小主机玩Linux,有推荐的没,哎工作机玩不起linux啊
有图丁研究过组下载机么,小小的那种 学生党流量收费表示只能挂pt了
8089d确认死刑了 上次挂了之后一直懒得弄,今天看了一下貌似主板挂掉了,想来这货的主板是买不到了,就这么挂了吧......
G470挂掉前的最后一次装逼 键盘排线断了懒得换了 在两年前买了macbook之后小G就沦为备用本了,后来淘了一个外接显示器后一起扔到实验室当工作本用了(自带的屏幕真是不忍直视) 换过ssd、内存、CPU(2670qm)基本上能换的都差不多了...... 最近快毕业了,没啥办公要求了,最后一次装逼,挂了就换机器
桌面环境感觉还是gnome最好看,有同感没 感觉gnome挺好看,unity太乱了,自定义的东西太少;kde有点华而不实,xfce之类的轻量级桌面总感觉有点残疾。 那么问题来了,换硬盘重装系统是ubuntu+gnome还是fedora还是入教装arch……
评“探讨双缝实验”论文 无意中看到吧友帖子:http://tieba.baidu.com/p/4744336380 有了兴致就写一下。 首先声明一下,本人之前没有拜读过这位海洋00(是叫这ID吧)的帖子什么的,不过既然是跟量子力学相关那么本人还算能看懂。 按照惯例,防度娘吞楼,我们一点一点来。 论文截图:
翻出16年前主机系列 从床底下翻出2000年装的主机,能启动,硬盘灯亮,悲剧的事家里没有vga口的显示器了… 有垃圾佬认识这都是啥不
求助图丁,CPU会不会有老化发热严重这说法 原来的笔记本联想G470,用了快6年了。现在退居二线,主力本本换成了macbook pro,就仍在实验室省的每天去实验室再带个电脑。 然后大概这个学期感觉有点不对劲,发热明显压不住了。CPU是后来换的2670QM,用了两年压力都不大,待机40度左右,使用也很少超过70(G470本来散热就不咋地,感觉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动不动就开机55+,稍微跑一点大型的程序就自动降频了,换了散热管,风扇,硅脂,略微有点改善,但是还是待机50+。 求图钉们分析一下是U不行了还是板子不行了......
再次被民科吧封了,不开心 这些逗比吧主除了禁言删帖啥都不会,容不得别人说他一点不是,辩不过就删帖
刘武青实验测量结果比误差还大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的首先问候一下只会脑残删帖禁言的开心狗 首先感谢刘老师今天一大早发实验数据,我又手痒了,打脸啪啪 刘老师用的天平:这里我感觉刘老师在做实验前最好先查一下国家标准和天平的详细参数,梅特勒AE200电子天平是一个变精度变量程天平,标称的最大精度0.1mg是在有效分度d为称量重量的十万分之一之内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维持0.1mg的精度称量重量就不能超过10g。 还有文中的表述有效数字为小数点后4位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有效数字只有为数不能说小数点后几位,事实上像AE200这样精度不是很高的天平本身能达到四位有效数字都值得怀疑。而刘老师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称量重量已经接近200g,此时按照梅特勒AE200的精度计算其有效分度d只有0.002g,而按照国家标准,天平的误差e在d到10d之间,也就是说此时质量的测量误差为0.002到0.02g之间。 然而,刘老师最终测量得到的质量偏差为0.0018g,本身比实验误差还小,实验数据根本没有采信的可能性。 还有,此处提醒一下刘老师,在这类测量值中必须使用统计学原理多次测量,并得到测量误差线。实际上,比AE200高端点的AE240的、满载测量误差大致是在0.002g上下,在实际使用中还要受制于震动、湿度、温度的影响。 事实上楼主实验室里最低端的AE240在使用时一般测量20-30g重量的时候就只采信到0.001g了。
民科吧开心狗给我出来 除了乱删帖乱封禁你还会啥,你直说刘武青给了你多少好处吧,还恶意攻击民科
刘武青是伪民科 刘武青多次宣称自己的250效应,除了复读机和打太极没一句正话,至今一个实验数据都没有,只会拿着他那掏钱发的渣渣“论文”忽悠人,简直是对我中华民科的极大侮辱。 今后这货再在本吧发他的250效应,弱智论文的话,发一次我打他一次脸
刘武青单摆实验有致命缺陷 由于楼主放假了要回家,回家之后没发继续下载并吊打刘武青的论文了,所以今天抓紧时间下载好。先发个引子: 刘武青用单摆的等时性来验证万有引力常量G与温度等能量的关系存在致命缺陷 1、单摆只是近似简谐运动,单摆的等时性精度很差 2、具体来说,单摆周期公式计算中运用了在x很小时sinx=x这个近似 3、上述的近似计算误差比刘武青认为的要大得多。 4、单摆周期误差与摆角有关系 下面我给出摆角x在0-25度内的误差,该误差是数学推导误差,不可能修正:在摆角2°时就已经误差到万分之2了 为了直观,再给一张图:由于马上要收拾东西赶火车了,作图糙了一点,没有用origin等软件,拿Excel凑合一下吧 刘武青下回吹的时候记得把摆角和摆长的数据给带上哈
吊打刘武青引力常量实验 @不是很小的啊 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醒,下面开始吊打刘武青的引力常量实验 首先刘武青至今没有公布数据,但是呢我还是从刘武青的东西了给大家找到了乐子。 先给大家看刘武青用的实验仪器:这是刘武青自己发的图这是楼主找到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上找到的信息这是参数说明: 根据卡文迪许的扭称实验结构进行改进、小型化的仪器。用于演示观察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现象,测量万有引力恒量G。 仪器参数: 可定性演示验证万有引力的存在,可定量测量引力常量G值,实验相对误差﹤5%。 大家看清楚,实验误差在5%以内,也就是说如果刘武青的实验数据偏差在5%以内就无法排除仪器测量误差,也就是说刘武青的数据偏差在5%以内时实验只能验证牛顿万有引力常量的正确性而不能推翻他。 好了,现在该刘武青编数据了
致何文涛 神说:世界上要有开心 于是有了你 神又说:世界上要有傻 B 是否覆盖源文件
打脸刘武青“物体储存能量影响引力” 刘武青自认为物体存储所谓能量影响引力,楼主列出几个打脸事实: 1、使用牛顿的引力常量G计算太阳(高温物体)和地球(常温物体)还有冥王星(低温物体)的轨道都是准确的。 2、计算近日点时彗星(变温物体)轨道也是准确的。 3、计算脉冲星(电磁能)的引力作用也是准确的 4、对执行引力跳板的人造天体(势能)轨迹计算也是准确的 因此在宏观低俗下万有引力常量G于所谓存储能量无关。
请雷神解释第一推动力问题 既然雷神认为运动力那么牛掰,请用运动力解释第一推动力问题。
求雷老师解释月球的运动
求问雷老师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雷老师先定义下什么是静止
貌似服务器又开始维护了
关于刘武青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英文版》上的论文 说好的继续点评中国工程科学英文版的问题,楼主根据刘老师提供的信息找到了这篇文章并且下载了下来,不过楼主要在这里先声明:从CNKI上的信息我肯可以得到该细看从来没有被任何数据库收录过......好吧,说实话楼主查了这么多年期刊第一次见到这样的......
关于刘武青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上的小片子 楼主周末远足去了,回来发现刘老师貌似很欢啊,引用一下刘老师原始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3217252437?pn=1 由于刘老师在帖子里说了是中英文两篇,那楼主就分开说呗,这一次说中文的,争取今天晚上说一下英文的东西。 首先:刘老师对以下信息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吧: 发表在2007年第9卷第4期第88页,下半页上,题目是科学新闻。 那么楼主就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呗,详情见回复,省的度娘抽风。
深夜开贴,告诉刘武青老师我的专业 帮研一的小崽子改开题报告.......到这个点了,顺带水一贴吧 鄙人目前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物理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上要开始水博士了。 忘了给刘老师解释一下啥是材料物理了,因为我怕刘老师根本不知道啥是材料只知道啥是物理...... 所谓材料物理是一个交叉学科(准确说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交叉学科了)主要研究材料的力学和物理特性。 这里再科普一下,由于历史的原因,材料的物理性质里不包括力学性质,力学性质单列出去的。 回归正题,我们学科更侧重于物理性能,所谓物理性能就是声光热电磁五大类,还有新兴的纳米效应(小尺寸效应)、核效应等。 那么具体到楼主呢,硕士阶段承担了一个主要课题和两个次要课题,主课题是关于电磁炮的(具体保密),两个次课题都和电磁波有关,一个是雷达与红外隐身、一个是光响应材料。 至于刘老师说我不是光学专家,这里我要再科普一下,材料物理是物理学、力学和材料学三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牵扯到化学和摩擦学;光学是物理学分支,材料光学也是楼主当年的专业课之一,当然和刘老师是不需要动用专业课的。 楼主在本科和光学相关的课程有:大学物理(这个理工科都有吧),原子物理,统计物理,量子物理,材料的物理性能(包含光学性能);研究生还学了X射线衍射学。由于楼主接了光学相关的课题,看了不下200篇sci文献,从伽马射线到远红外线再到雷达波都有,中文里分类为光学的更多了,但是本着人道主义原则楼主没有动用专业知识,当然刘老师强烈要求的话动用一下也无所谓的。 不说学习上的话,楼主本身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玩相机玩镜头,光学只是碾压刘老师无压力的;楼主还自我改造了一个旧相机,成功的通过红外线曝光成像来拍摄红外照片(质量问题,会漏进来一些红光)。 说了那么多不外乎就是告诉刘老师我是有资格质疑你论文的。 哦,对了。我的实验报告问题,那是材料力学实验,楼主也做过光学实验,衍射干涉神马的都小儿科的,不值一提。 至于你的光纤切割磁感线发光问题......楼主从学术上可以证明你做不到,不发出来只是因为1你肯定会狡辩或者打太极,2怕你看不懂。
给刘武青老师科普论文是干什么的 首先刘老师要明白一个真理,论文是用来陈述自己论点或者反驳他人论点的,论文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但合格的论文都是逻辑成立的。可能会因为数据误差、理论缺陷、过高或过低估计某些因素导致论文出现错误,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之间争论好久的论文。 论文发表后是可以被质疑的,不是说发在论文上就是真理,在国外有很多review xxx文章的论文就是论文争论。 说这么多意思就是已经发表的sci级论文都能是有瑕疵甚至错误的,就别动不动就什么科学共同体光学会议来证明你论文的正确性了。验证论文的正确性需要靠论文本身,实验与理论相符合并且经得起重复实验和误差分析的检验。 由于你的论文没有什么实验和数据,也没理论支撑,我质疑你论文是完全合理的,如果要为你的论文辩护就拿出数据来,论文要靠数据说话。
关于本人点评刘武青老师的论文 本人对刘武青老师论文的点评完全遵照编辑初审惯例,没有涉及专业领域,仅按照一个标准科学论文该有的逻辑思维和论证方式,我个人认为文章的点评结论是公正的。 一句话总结刘老师的论文就是没有论据(不是论据不充分),其他问题也一大堆。 刘老师再回复请不要再提什么楼主专业的问题,这次点评完全不涉及专业知识。 补充点评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4648551557
话说何文涛的永动机怎么样了,到底来不来北京了
给刘老师的一封信 刘老师,麻烦你稍微有点耐心,我不可能像你那样整天没事守在百度旁边的,我虽然只是兼职编辑但是也要完成好组织上的任务不是,外加上还要做实验写论文带师弟师妹,所以别我一时半会儿不回你就唧唧歪歪,OK?
给刘武青科普下科技论文发表的流程 刘老师自己开了个帖子问我编辑是不是在自己的期刊上发文章(我就不吐槽同时还在我两个帖子里回复了) 第一、没有规定编辑不许在自己的期刊发文章, 第二、文章发不发不是由一个编辑决定的, 第三、如果编辑在本期刊发表文章,则审稿流程全程回避。 下面科普下一篇论文是如何通过编辑部的审核的: 第一步是收稿,通常是通过投稿网站,也有通过邮箱的。如果是通过邮箱收稿由实习编辑将稿件分类送给对应主题的初审编辑,如果是网站投稿则通常由系统后台自行处理。 第二步,初审。由初审编辑初审稿件格式、主题和大致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并根据来搞内容细分文章分类。然后送个负责具体某个方向的编辑。 第三步,编辑收到后联系审稿人,要求审稿人不能和作者由直接利益关联,更不可能是论文共同作者。 第四步,审稿人同意审稿后发送稿件给至少两名审稿人审阅。 第五步,审稿人反馈意见后,由主编或责任编辑根据审稿人意见做出裁决。一般审稿人意见有直接接收、小修、大修和据稿四大类,除直接接收外都需要给出理由。责编或主编裁决的方式为,若审稿人意见相同则根据审稿人意见执行;若审稿人意见不同但相近,如审稿人A认为要大修,B认为小修则按大修处理;若审稿人意见相悖,则寻找第三审稿人仲裁。 第六步,将结果和审稿人意见告知作者(通讯作者),由作者按审稿人意见修改。若最终据稿作者可以进行申辩,但几乎没有成功的。 第七步,作者将修改后的稿件返回编辑部。若之前是小修则编辑部转交主编或责编审核同意后即可接收,若是大修或据稿但申辩成功,则由编辑部转交原审稿人重新审稿,返回步骤5. 第八步,文章接收后由编辑部联系印刷厂进行录排,并将录排稿发还作者请求确认无误。同时要求作者核实身份、若有稿费还需要发放稿费,若需版面费则收取版面费。一般该步骤需要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第九步,经过三次校稿和核红之后,文章正式出版。编辑部按规定需要向作者邮寄当期期刊纸质版。 结束。
据说每天前两贴有经验,再水一个
关于雷老师的运动力新定义 雷老师发布了新定义:http://tieba.baidu.com/p/1310676016 那么问题来了, 1、请雷老师解释滑翔机为什么可以做无动力飞行。 2、请雷老师解释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
求教雷老师第四弹,自由落体问题 按照运动力,中的物体下落快,那么1kg的铁球和10kg的铁球用绳子拴起来后整体的速度是比10kg铁球下落的快还是慢?
求教雷老师第三弹,飞机空中拐弯的原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