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460℉ huanr1993
关注数: 16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4,211 关注贴吧数: 50
关于海洋s00的电子理论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量子解释 写在最前 1、在讨论之前我先科普可以概念。如果你要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来讨论问题就必须遵守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则,就好像你要用牛顿力学讨论问题就必须遵守牛顿定律一样。量子的力学的基本框架之一就是薛定谔方程,对于量子力学领域的任何研究都必须满足这个方程。如果跳出这个方程那么就不再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范围,就更不要使用量子力学的东西来进行研究。 2、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量子分布服从波函数。波函数指的是量子在空间和时间点上分布的概率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求解波函数的方法就是解薛定谔方程。 3、关于薛定谔方程的证明问题。和牛顿定律一样,薛定谔方程是一个理论的最基础方程,不可被证明只可被实验验证。你可以不承认薛定谔方程的正确性,但不承认薛定谔方程就不能使用任何量子力学的关系。 正文: 海洋000发过一个小论文,大致是关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试图去解释为何单个电子通过双缝时能“感应”到另一个缝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个电子多位一体的理论,认为电子是“同时”通过双缝来形成衍射的。这里我需要指出你的几个错误。 1.对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不正确。 海洋000应该是通过一些科普读物和教科书对量子力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惜的是那些书涉及的都是量子力学最表层的东西,其实双缝干涉的悖论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也提及过。时间简史毕竟是科普读物,其实和相对论的双生子悖论一样,双缝干涉的所谓困境在纯量子力学中都已经得到完美的解释了。下面具体说一下(比较长,请看完): 1.1电子衍射实验的经典解释 这也是目前被各种科普书用的最多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电子是波粒二象的,存在德布罗意波。因此在复合布拉格条件时会有衍射加强和衍射减弱现象。 这里需要说明下,该解释是最容易被理解的解释,其涉及量子力学的部分只有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实际上的解释还是经典解释。(纯经典解释不能解释电子的衍射现象)德布罗意波与机械波和电磁波都不一样,是量子出现的概率随着立体空间(动态的还含有时间)变化的函数。 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可以解释很多量子效应,最有名的就是电子双缝干涉了。不过也因为这个问题带来了双缝干涉的悖论,就是电子是如何通过双缝的问题。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德布罗意波本身的解释。 1.2量子解释 纯量子理论中认为所有的量子分布都是基于波函数的。波函数在整个空间中的积分是1,也就是量子出现在整个空间的几率是100%;在波函数值高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就大。对于多个量子的体系,同种量子之间是完全等效的,比如有两个电子,那么电子A和电子B是完全等效的,因为我们无法区分他们。 一定要注意一点!量子理论中是没有电子位置这样的概念的,当然也不会有轨迹、路径这类概念。纯量子理论字需要讨论某事某刻在某个位置某种粒子出现几个的概率是多少!而这个概率是完全由波函数决定的,波函数又是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得到的。波函数本身不受量子存在与否来影响。就好像氢离子本身没有电子,但是依然有电子分布的波函数。 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影响波函数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双缝本身。无论有没有电子存在,双缝的存在都导致空间中电子分布的波函数发生了变化。所以无论电子是单个发射还是一起发射,它都必须服从波函数,因此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发射的,它也会按照衍射后的规律撞击到荧光板上,因为波函数决定了他在荧光板上的分布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盖起来一个缝,那么波函数也因此发生变化,电子分布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所以我们看起来电子能感应到另一个缝的存在,而实际上原因是电子分布必须服从波函数,而波函数是与空间势场相关的(电子不能通过的区域在薛定谔方程中的表述为无限高势磊)
刘武青实验测量结果比误差还大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的首先问候一下只会脑残删帖禁言的开心狗 首先感谢刘老师今天一大早发实验数据,我又手痒了,打脸啪啪 刘老师用的天平:这里我感觉刘老师在做实验前最好先查一下国家标准和天平的详细参数,梅特勒AE200电子天平是一个变精度变量程天平,标称的最大精度0.1mg是在有效分度d为称量重量的十万分之一之内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维持0.1mg的精度称量重量就不能超过10g。 还有文中的表述有效数字为小数点后4位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有效数字只有为数不能说小数点后几位,事实上像AE200这样精度不是很高的天平本身能达到四位有效数字都值得怀疑。而刘老师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称量重量已经接近200g,此时按照梅特勒AE200的精度计算其有效分度d只有0.002g,而按照国家标准,天平的误差e在d到10d之间,也就是说此时质量的测量误差为0.002到0.02g之间。 然而,刘老师最终测量得到的质量偏差为0.0018g,本身比实验误差还小,实验数据根本没有采信的可能性。 还有,此处提醒一下刘老师,在这类测量值中必须使用统计学原理多次测量,并得到测量误差线。实际上,比AE200高端点的AE240的、满载测量误差大致是在0.002g上下,在实际使用中还要受制于震动、湿度、温度的影响。 事实上楼主实验室里最低端的AE240在使用时一般测量20-30g重量的时候就只采信到0.001g了。
深夜开贴,告诉刘武青老师我的专业 帮研一的小崽子改开题报告.......到这个点了,顺带水一贴吧 鄙人目前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物理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上要开始水博士了。 忘了给刘老师解释一下啥是材料物理了,因为我怕刘老师根本不知道啥是材料只知道啥是物理...... 所谓材料物理是一个交叉学科(准确说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交叉学科了)主要研究材料的力学和物理特性。 这里再科普一下,由于历史的原因,材料的物理性质里不包括力学性质,力学性质单列出去的。 回归正题,我们学科更侧重于物理性能,所谓物理性能就是声光热电磁五大类,还有新兴的纳米效应(小尺寸效应)、核效应等。 那么具体到楼主呢,硕士阶段承担了一个主要课题和两个次要课题,主课题是关于电磁炮的(具体保密),两个次课题都和电磁波有关,一个是雷达与红外隐身、一个是光响应材料。 至于刘老师说我不是光学专家,这里我要再科普一下,材料物理是物理学、力学和材料学三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牵扯到化学和摩擦学;光学是物理学分支,材料光学也是楼主当年的专业课之一,当然和刘老师是不需要动用专业课的。 楼主在本科和光学相关的课程有:大学物理(这个理工科都有吧),原子物理,统计物理,量子物理,材料的物理性能(包含光学性能);研究生还学了X射线衍射学。由于楼主接了光学相关的课题,看了不下200篇sci文献,从伽马射线到远红外线再到雷达波都有,中文里分类为光学的更多了,但是本着人道主义原则楼主没有动用专业知识,当然刘老师强烈要求的话动用一下也无所谓的。 不说学习上的话,楼主本身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玩相机玩镜头,光学只是碾压刘老师无压力的;楼主还自我改造了一个旧相机,成功的通过红外线曝光成像来拍摄红外照片(质量问题,会漏进来一些红光)。 说了那么多不外乎就是告诉刘老师我是有资格质疑你论文的。 哦,对了。我的实验报告问题,那是材料力学实验,楼主也做过光学实验,衍射干涉神马的都小儿科的,不值一提。 至于你的光纤切割磁感线发光问题......楼主从学术上可以证明你做不到,不发出来只是因为1你肯定会狡辩或者打太极,2怕你看不懂。
给刘武青科普下科技论文发表的流程 刘老师自己开了个帖子问我编辑是不是在自己的期刊上发文章(我就不吐槽同时还在我两个帖子里回复了) 第一、没有规定编辑不许在自己的期刊发文章, 第二、文章发不发不是由一个编辑决定的, 第三、如果编辑在本期刊发表文章,则审稿流程全程回避。 下面科普下一篇论文是如何通过编辑部的审核的: 第一步是收稿,通常是通过投稿网站,也有通过邮箱的。如果是通过邮箱收稿由实习编辑将稿件分类送给对应主题的初审编辑,如果是网站投稿则通常由系统后台自行处理。 第二步,初审。由初审编辑初审稿件格式、主题和大致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并根据来搞内容细分文章分类。然后送个负责具体某个方向的编辑。 第三步,编辑收到后联系审稿人,要求审稿人不能和作者由直接利益关联,更不可能是论文共同作者。 第四步,审稿人同意审稿后发送稿件给至少两名审稿人审阅。 第五步,审稿人反馈意见后,由主编或责任编辑根据审稿人意见做出裁决。一般审稿人意见有直接接收、小修、大修和据稿四大类,除直接接收外都需要给出理由。责编或主编裁决的方式为,若审稿人意见相同则根据审稿人意见执行;若审稿人意见不同但相近,如审稿人A认为要大修,B认为小修则按大修处理;若审稿人意见相悖,则寻找第三审稿人仲裁。 第六步,将结果和审稿人意见告知作者(通讯作者),由作者按审稿人意见修改。若最终据稿作者可以进行申辩,但几乎没有成功的。 第七步,作者将修改后的稿件返回编辑部。若之前是小修则编辑部转交主编或责编审核同意后即可接收,若是大修或据稿但申辩成功,则由编辑部转交原审稿人重新审稿,返回步骤5. 第八步,文章接收后由编辑部联系印刷厂进行录排,并将录排稿发还作者请求确认无误。同时要求作者核实身份、若有稿费还需要发放稿费,若需版面费则收取版面费。一般该步骤需要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第九步,经过三次校稿和核红之后,文章正式出版。编辑部按规定需要向作者邮寄当期期刊纸质版。 结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