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460℉
huanr1993
关注数: 16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4,211
关注贴吧数: 50
今天诸位民科还有钱下菜吗? 反正你没有我也不会给你的
请吧务组暂时不要删除郭德胜的帖子 我需要留作证据。谢谢
建议郭德强学会麦克劳林展开式再来与我对话 零度君早就说过,洛伦兹变换在低速下的近似解有很多,伽利略变换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郭德强用一阶近似得到一个不同于伽利略变换的结果,就以为推翻了上述关系。属于是典型的充要条件没学好。 建议找个高中数学老师好好补一补
反驳郭德强第二弹 一楼祭天
科普:为什么说渝中寿人的求极限法是错误的 一楼喂熊
听说又有民科想上榜民科吧见闻录了? 感谢各位的支持,但是远未达到最低标准的民科是没有资格上榜的。 希望上榜的民科请继续努力加油
请大家帮忙完善王东辉的退稿记录 现在已经有的数据如下: 2017年1月18日,被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拒稿 2017年6月3日,被 物理快报 拒稿 2017年11月12日,被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拒稿 2017年11月16日,被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 拒稿 2017年11月21日,被 Communication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拒稿 2017年11月28日,被Annals of Mathematics 拒稿 2017年12月2日,被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D 拒稿 2017年12月6日,被 GEOMETRIAE DEDICATA 拒稿 2018年1月16日,被 Experimental Astronomy 拒稿 2018年2月13日,被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拒稿 2018年2月14日,被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拒稿 2019年7月25日,被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拒稿 2019年7月31日,被 Nature Physics 拒稿 2019年8月6日,被 (某一国内期刊的英文版) 拒稿 2019年11月11日,被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拒稿 2019年11月25日,被 Annalen der Physik 拒稿 2019年12月12日,被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拒稿 2019年12月12日,被 Physical Review X 拒稿 2019年12月19日,被 EPL 拒稿 2019年12月22日,被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拒稿 2020年1月15日,被 Scientific Report 拒稿 2020年1月20日,被 Nature 拒稿 请大家根据帮忙完善更多的退稿信息。THX
让东辉博士看看真正的二区SCI审稿邀请是什么样的 正好MD邀请我审个稿子
民科和反民科的区别就在于民科总没有收益 吧里那么多民科,有谁因为成为民科收益了吗? 反倒是反民科收益颇多,比如零度菌刚刚收到了知乎的礼物。最起码省下来一年会员卡不是…… 其实我就是来炫耀会员卡的
正式开贴反驳郭德强的谬论(一续) 零度君正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不过既然一个mapping要30分钟,就再吊打一次郭德强吧 郭德强至少两次回复别人,认为没有x=ct就推不出洛变。多次叫嚣让吧友拿出不用x=ct的推导过程。 零度君已经在帖子正式开贴反驳郭德强的谬论(一)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推导过程根本和x=ct没有关系。不知道郭德强为什么对此避而不谈。
正式开贴反驳郭德强的谬论(一) 听闻郭德强悬赏1000来求锤了,那就求锤得锤吧。 本篇完结之前请勿插楼,谢谢合作。
破案3.0:“变焦衍射”已经被彻底证伪 刚刚发了一下发现貌似贴吧看不到,重新搞以下
破案3.0预告:衍射反转现象争论中基本的理论错误 关于灵魂保卫者发现的衍射反转现象 这几天抽点碎片时间从菲涅尔-惠更斯理论开启尝试推导了一下不同形状缝隙的衍射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可能很反常识的结果。或者说我、绮梦璇、灵魂保卫者等目前贴吧所有参与这个话题的人的基本假设都是错误的。 这个基本假设是:单缝衍射实验中,缝隙越宽则衍射条纹就越窄,因此V型缝隙在夫琅禾费衍射条件(入射光平行)下应该得到以下上窄下宽的条纹。 这个假设的推导很简单,假设V型缝隙是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单缝垂直摞起来的,那么把这些单缝的衍射结果也摞起来就是这样了。实际上我们也成功观察到了这个实验结果,因此下意识的就判断了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实际情况是,这个解释犯了一个错误,衍射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因此将V型缝隙直接在垂直方向分割后,每个缝隙的衍射都是在整个光屏上有贡献的。简单的摞起来会发生严重的错误。而实际上的衍射结果将是完全不同的。 经过初步推导,我们认为可以完全解释以下我们认为反常的现象: 1、为何汇聚光能产生衍射反转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现象,当然现在只是定性的解释。 2、为何将光源远离缝隙到一定程度后屏幕上得到的是一个近似平行缝隙衍射的结果。 3、为何有时能在衍射斑的上下观察到类似小孔衍射的衍射点。 4、为何改变焦距后二级及之后条纹的宽度和位置几乎没有变化呢。 详细的推导还在进行中。因为中子辐照实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零度君也不知道能抽出多久完工。计算机模拟这种衍射结果需要的运算量过于庞大,我们还在试图优化程序让计算时间压缩到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需要强调这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只是完全建立在波动光学上的数值结果而已。 预计最近几个星期将会有一个新的长贴来揭示整个过程。同时还会科普一下夫琅禾费、菲涅尔和近场三个状态下衍射规律的状况。
鉴于吧主已经处理,投诉灵魂保卫者的帖子已经炸楼 为了维护贴吧和谐,投诉帖已经炸楼
关于正反衍射悬案的分析 警告:完成之前请勿插楼,插楼必删 背景介绍: 这是之前零度君使用了好几次的图片了,当时零度君的解释是正反衍射同时出现。前一阵子,灵魂保卫者认为零度君数据造假,理由是他用了下图这样的缝隙也重复出了零度君的结果:零度君当时就呵呵了,因为光的衍射对角度极为敏感,这种缝隙要加工到上下平行没有高端设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就告诉他他的衍射上下不平行。 事后,今天和以国外phd谈及此事,猛然发现其实还有真存在一种可能性,所以又和大家重新做了计算和实验,现在结果公布如下: 上次的衍射结果应该是存在过切现象,而且这是一个系统误差,而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如此明显主要有两个因素: 1. 比较给力的相机 2. 比较强的光源 具体的分析将会在之后的楼层中给出,在尽可能排除过切后在反向衍射的位置上也能观察到一个比较模糊的亮斑,这才应该是反向衍射的真实面貌。
关于最近灵魂保卫者歇斯底里跳事件 首先,零度君正在审一篇SCI稿件,没工夫理他。 其次,请灵魂保卫者好好看懂我之前写的相关理论,毕竟我没有责任教他三四次。他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我之前的理论中找到完美解释。灵魂君喜欢复读但零度君不喜欢,帖子就在那里,看不懂可以找当地高中老师帮忙解释。 再次,关于炫富问题,真是不好意思这个真比不了。零度君家里很穷,平时只能玩4台电脑,奖学金也很少,这几年才到帐17万,根本没法支撑在帝都买房。作为交换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愿意提供奖学金,生气.jpg。 最后吧,本来我还是给灵魂保卫者同学留了点东西希望他自己能发现的,但是显然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这说明灵魂先生对自己的模型都没有认真的检查。什么问题呢? 所谓变焦衍射,如果按照灵魂保卫者的理论,越过焦点之后显然不仅上下反转,左右也该反转,但是显然灵魂保卫者自己提供的图像了衍射结果左右没有反转,那不恰恰说明其理论是不对的吗? 当理论与自身矛盾,那也就没有继续反驳的必要了。 上连个某民科自己做的实验,焦点前后(上下反转前后)衍射斑都是向右下方的,说明左右并没有调换,因此,变焦衍射不成立。同理还可以证明他所谓的单缝衍射是两个单边衍射叠加也是不成立的。希望某民科好好思考。 以上
破案2.0:反驳灵魂保卫者的“变焦衍射”歪理 灵魂保卫者自创了所谓“变焦衍射”来解释他的衍射反转,并且大言不惭的说零度君所用的绿色光源是汇聚光源,红色光源是发散光源。 但是问题是,零度君在帖子里说的明明白白零度君用的两个光源f都是正的,都是发散光源。当然,从他这几天的回复来看,根本连我的帖子都没看懂。
破案:关于灵魂保卫者异常衍射的现象解释与扩展实验 写在最前,内容超长,流程比较多,所以在零度君发帖完成前禁止插楼,各位可以去楼中楼讨论。 插楼必删!!!
事实胜于雄辩:灵魂保卫者的“异常”衍射实验的再分析 背景: 灵魂保卫者:官科说了单缝衍射缝越宽衍射条纹越窄,现在在V型条纹中发现了宽度反转(灵魂保卫者说法:距离Z=0.35m时正常,2m时反转,说明条纹会自己变形),说明官科理论是错误的(原话:“官科理论根本就无法推导出一个会变形的干涉条纹!!!由此可以证明:官科理论是错误的!!!”)。 零度君:单缝衍射公式仅能应用于平行条纹,V型条纹需要重新根据光程差推导。衍射条纹中出现所谓的“宽度反转”是很正常的现象。 灵魂保卫者: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零度君:我有衍射模拟,V型缝隙会产生额外的周期性,按照官科理论观察到这现象是正常的 灵魂保卫者: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你给我说哪里有反转,你给我说周期性在哪里 然后就是诸位吧友和某民科的口水战。 以上,背景介绍完成。
关于灵魂保卫者的“异常”衍射实验的若干点分析 首先,diss一下百度这个系统......一直上传不了图,直到我换了个浏览器 正题:灵魂保卫者用一个V型单缝衍射(一组刀片)得到了如下的衍射结果。他的观点是“官科”理论认为单缝衍射时缝隙宽度越大衍射条纹越窄,所以应该是上窄下宽的衍射条纹,他也确实观察到了左图的实验结果。但是当缝隙到屏幕的距离拉大之后,出现了上宽下窄的结果,由此推论“官科”的理论不正确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0. 为什么这个衍射有两条线? 1. 衍射明明是发生在三位空间里的,为什么单缝衍射可以用二维近似计算? 2. 当换用V型缝隙后,如何计算衍射图谱 3. 此时光强在空间上是怎么分布的 先回答0,这是因为灵魂保卫者用的是刀片,而且有一定的角度(不平行),所以刀片刃的反光也参与了衍射。而且说明刀刃有一定的角度或者光并没有垂直通过缝隙,或者二者皆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我会在下面说问题1~3
关于马天平最近再跳的事件 虽然我们很能理解马先生非常渴望上《民科吧见闻录》,但远低于最低标准的的民科是没法上榜的
关于“马天平推翻质能守恒定律”求锤 虽然我很能理解马天平急于上榜《民科吧见闻录》,但是上榜也要按照先后次序是不是。从对民科吧的贡献、吧内关注程度等各种角度来考虑马天平都需要再等一等。 说正事。零度君搜到的“马天平揭开2019科学丑闻:质能方程不能解释粒子加速器中的电势能”的结果都是马天平自己相互引用的同一个帖子,内容没有半点干货。所以零度君不知道他所谓的推翻是什么。讲真在马天平跳出来求锤之前零度君都不知道民科吧还有这号人物。 我大致根据吧友的内容猜测了他想要说的内容: 举个例子吧,电容器静质量为m0,此时能量为E0,给电容器充电后能量增加到E1,此时电容器没有速度因此任然没有动能,而E1大于E0,因此他认为自己推翻了质能守恒定律。 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长篇大论估计马天平也看不懂,说个简单点的吧。一个静止不动的宏观物体,他的质量不是静质量。这个例子同样可以用在加热一个物体上,把一块物体加热,此时物体仍然没有宏观速度,但能量增加了,能说明质能守恒失败了吗? 用民科能理解的话来说,宏观静止的物体,其内部的电子、原子都是高速运动的,除非你把这个物体内的所有基本粒子都“冻结”到速度为0的状态,不然测定的质量都是动质量(当然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条件)。给电容器充电也好,加热也好只不过是将电子或原子激发到更高能级上来,这个过程改变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当然能量会有改变。 电场加速电子的过程与相对论是完美符合的。举个例子,能量比较低的电子经过300keV加速电压加速后,产生的电子衍射结果与相对论+布拉格公式预言的完美相符,与X射线的衍射也是完美兼容。 正事说完了,民科吧见闻录里已经有了刘武青复读机了,除非马天平能在民科吧取得更大的成就(复读除外),民科吧见闻录暂时不会考虑收录马天平。另外感谢马天平对民科吧见闻录的支持。
李子丰先生复活了,请问撤稿了吗? 再不撤稿怕是零度君可压不住了 @燕山大学李子丰
我是否该把李子丰送上知乎 背景:燕山大学官方已经于3月20日回复,并于今日第二次回复。从邮件可以看出燕大还是很重视的。 零度君还在犹豫是否该在第一次邮件回复30日之后在知乎公开李子丰事件。
关于民科吧见闻录在知乎被举报事件 不知道是哪位亲或亲们的杰作,反正就是民科吧见闻录里关于李子丰的第一篇文章竟然被举报了。当然,现在已经能正常访问了。 提醒一下哦,知乎不是贴吧不要试图诬陷一个高赞回答者
民科吧见闻录新2019更新帖 零度菌系列作品——民科吧见闻录专用更新帖,此专辑于知乎平台长期更新 前往民科吧见闻录的方法:
零度君有话说:关于李子丰事件为何不建议采取过激行为 大家都知道零度君是这次爆李子丰涉嫌学术不端的主要人物之一(或者你可以把之一给删掉),以我们掌握的资料直接发给编辑部足够将李子丰稿件直接撤稿,很多人也这么呼吁过,这里零度君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中国由于历史问题,对版权和诚信的重视相比国外要差一点,所以很多人可能感觉让期刊把李子丰的稿子撤了就行了。但是在国外,对学术诚信和版权看的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在学术机构里。平时大家玩的山呼海啸,像翟天临那样,一两篇稿子还好说。李子丰那可是有至少11篇英文论文啊,同一个作者一下子撤回11篇这都是足以登上爱思唯尔大事件的事情了。 这么做虽然很解气,但是却有可能导致燕山大学被爱思唯尔平台认为纵容学术失信,一旦整个学校被列入黑名单会导致燕大的其他教授和研究生论文难以发表。这样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李子丰本人出面撤稿,再次由燕大,最差才是第三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开始在民科吧后来逐步在燕大的贴吧开贴却没有进一步曝光的原因。我们攻击的焦点在李子丰的那几篇论文上,而不是燕山大学。现在燕山大学还在走程序,燕大的官网有信访机构、有校长和书记信箱。从举报到确认受理需要15个工作日,大家要冷静。
关于李子丰事件暂时不要去打扰燕山大学贴吧了 各位,既然燕大的大吧主已经用实质行动表态李子丰事件不需要讨论了,那么大家也不要自讨没趣去打扰人家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别打扰人家的小日子了。 我们静待燕大的回信,如果超过15天(按燕大信访办法)没有回信,零度君即其他各位爆料者会在知乎等平台公开我们查到的全部资料。如果最终发展到需要爆料的程序,零度君初步决定,在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的前提下,授权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在世界范围内转载、翻译爆料资料,包括商业用途! 我们民科吧虽然不是什么大吧,但也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我们不施加网络暴力,但也不要随便来个人就诬陷我这七年吧龄,的零度君是水军吧,水军好歹还一条几毛钱呢,我这可是在白干活。 另外,零度君已经将自己掌握的资料(当然,相比全部资料只是冰山一角)备份给了几个小伙伴,以防零度君在此期间发生不测(怕怕)。
科普:为什么一稿多投属于学术不端 可能很多科研圈外的小伙伴还不明白什么叫一稿多投,很多人甚至说我自己的稿子人家多个期刊愿意发表凭什么只能发一个。这里零度君做一下简单的科普: 一稿多投之所以被认为是学术不端主要是由于学术失信,主要表现是违反版权转让协议。学术论文的出版规则是这样的,在投稿后需要和编辑部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即作者将文章的版权(或者部分版权,这个具体看协议内容)转让给编辑部,在一些大平台下这个协议是三方的,版权同时还会转给爱思唯尔等发布平台。 在版权转让协议生效后,作者本身已经没有了发表权!因此,作者不能同两个或者更多个期刊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就如同一个妹纸你不能许两个婆家一样。在爱思唯尔平台上投稿时会有一项确认,大意是文章的内容(包含图表、数据)均未在别的期刊上发表过。 同样的,在中文期刊(或国内的英文期刊)投稿也会有一个版权转让协议,比如,我摘录了李子丰经常投稿石油学报上的版权转让协议:看到没,汇编权、翻译权、复制权、发行权都已经在中文期刊手中,李子丰不能将论文版权转让给其他任何人,转让地域为世界各地!划重点,没有国家之分。 李子丰有权翻译该论文到英文版但是无权发表在任何期刊上,只能在非期刊论文集中发表。且李子丰在签署版权转让协议时意味着同意第四条,即该论文没有一稿多投,并从未正式发表过。我不知道李子丰哪来的勇气认为再投英文版是合法的。
王为民不是一直想知道零度君的身份吗 零度君早就已经在之前的帖子里说过啦,是你们自己不好好领会精神 陆伯言,南京某民营公司高级职员,兼管湖北分公司,我司为父兄三代打拼的家族企业,实力全国前三,业务直达台湾地区和越南,详情可以咨询刘武青。
天降正义:实锤李子丰学术不端行为 警告:本帖只讨论李子丰本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大家不要涉及到燕山大学和李子丰的合作伙伴上。我相信本帖的材料如果发给燕山大学的相关机构,他们是会秉公执法的。 一楼献给百度
正义的铁锤已经就绪,李子丰你准备好了吗? 正告李子丰先生: 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同时也是为了希望不给无辜的燕山大学以及燕大的学生和老师们带来负面影响,只要李子丰在本吧发帖永远不再搞民科、改过自新当个好老师,那么零度君就既往不咎不再深挖。 否则一旦大锤落地,怕是就不仅是10循那么简单了
零度君回来啦!请问李子丰还在吗 大病了一场之后发现李子丰已经消失了? 大家有谁见到他帮我给他带个话:作为有着教授博导身份的人,如果发现学术不端该怎么处理呢? Thx
石锤:梅晓春和李子丰投了个假期刊 这是李子丰自己在燕山大学官网上写的简介:知网的检测结果:无万方的检测结果:无知网出版物检索,该期刊的2018年第24期并没有相关论文我们随便找一篇就能发现,该期刊的排版与李子丰上传你的格式完全不一样,下图是知网上收录的正规期刊的排版格式下图是李子丰提供的截图显然,李子丰投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国高新科技期刊,不知道李子丰对此做如何解释。
水贴,关于李子丰和零度君的学术能力 最近有小伙伴私信问我李子丰的学术能力以及零度君的学术能力,就此事水一贴。 知乎上已经说过,李子丰自1985年到2018年(因为刚刚进19年),共计33年,学术成果如下(包含全部作者): 论文总量162篇:SCI检索24篇,EI检索37篇,中文核心/CSCD88篇,其他期刊13篇。 零度君显然目前不可能有33年的学术经历(我承认这点李老师比我要牛多了,单算时间的话)。作为一个科研萌新,零度君的研究生生涯起始于2016年,但幸运的是在2015就已经有一些学术成果了,所以就从2015开始算吧。 那么到2018年,零度君一共有多少成果呢? 昨天晚上我按照李老师的方法专门给自己统计了一下,结果是比李子丰老师要少多啦。 论文总量17篇,其中SCI:6篇,EI:3篇,中文核心/CSCD:8篇。 貌似比李老师少了快一个数量级呢
关于李子丰的两三事 经过这几天零度君对李子丰的了解,突然发现李子丰似乎不是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主要有以下几点: 1.虽然李子丰试图以向“我校”举报我来向我施压,但本身说话似乎是比较文明的。当然,他那个年纪的人很可能会有官本位思想,就是出事找领导,这点我倒是能理解。当然零度君是有后手的,他就是把北科大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我。笑嘻嘻 2. 在本吧,网友对李子丰的评论似乎有些话过火了。李子丰本人貌似也没有像米用那样喷回去,可见个人修养还是和多数民科不同的。 3. 李子丰本人是可以交流的,相比于多数民科来说,和李子丰交流算是最不费力的。 这里零度君有几句话要告诉所有反民科吧友:何为反民科?为何反民科?反民科不是强迫民科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是不现实的。零度君认为反民科的意义在于尽可能的防止其他人的民科化。所以,反对的是民科的观点而不是民科这个人。 对于一般的民科,如三江、何文涛之流的随便怎么玩偶读无所谓,因为这些人都不正常的。对于李子丰这类的民科就要慎重对待了。要反对的是李子丰的民科行为,包括在课堂上兜售民科理论等,不要将矛头对准燕山大学和李子丰本人,这样不合适也不科学。因为,李子丰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这点和民纷看之类的完全不同。我个人认为李子丰可以算作是第二类民科,有别于本吧认定的传统民科。 另外打个广告:我会在《民科吧见闻录》的最终章节里就民科的定义、分类、反民科的意义、民科的危害和科学反民科等做一个综述。本来是想发一篇SSCI的,考虑到可能会被人身攻击还是算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没啥用)。当然这是一个极度精简版的综述,一些论文里的东西就算了吧,以通俗为主。 不过我还是想问一下李子丰先生啊,你到底为何与黄、梅二人为伍呢?
民科吧见闻录:已收录到知乎 为了防止连接屏蔽,这里不做跳转,知乎搜索“民科吧见闻录”就能找到 现已经更新到第五期 第一期:三江方士,雷绍武 第二期:刘武青 第三期:米用 第四期:民纷看 第五期:王为民 第六期正在积极筹划中,暂定主题是黄新卫等诉果壳网事件 欢迎大家提供其他可以被收录的民科,也欢迎广大民科们自荐
素材征集!征集有关雷老师的各种梗,要截图! 零度君正在筹划几期吧内著名民科的梗和笑话合集,第一期暂定雷老师。搜罗完成后将整理发表到知乎。请大家把祖传的截图都贡献一下。必有重赏
我又来耍刘武青副本啦:刘武青温度影响引力实验被证伪 实验太简单了,那保温杯(划掉,杜瓦瓶)分别装液氮和刚接的开水,套个袋子用抽真空密封,放进手套箱里的天平上。手套箱里充一个大气压高纯氮气。每隔10分钟记一次天平读数。三个小时候停止,结果如下:第一列时间,第二列热水,第三列液氮 平均值 323.8835 389.1252 标准差 0.001594 0.002162 天平的检定分度值为0.001g,即刻度万分之一克,考虑到线性误差,这里取0.003g 综合考虑变化趋势和误差分析,在误差范围内,未检测到质量变化。
2018最后一贴:请刘武青好好照照镜子 不知道为啥刘武青突然有开始复活了,还敢在我的帖子回复了,那么既然你在我的帖子回复了就请好好把之前欠的账还了。 请好好复习一下你现在欠的账: 1、解释你下你的数据为什么通不过正态性检验 2、解释为什么做测量的时候你的手和样品都在抖,我还转门给你做了动图呢 3、你自认为万有引力常量和温度的误差能解决水星进动问题,那么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同样高温的太阳和金星之间近日点进动反而不明显了?提示一下,金星的温度比水星高。 4、还有,我都懂了快一年了,你的赌注呢?
搜狗词条“刘武青旋光效应”已被正式删除 刘武青三个效应之一已经被歼灭
零度君评说季灏实验(续):为什么说一定是假的 早上发的帖子可能说的太简单,有人看不懂就瞎回复。我这里就简单强调一下加速器部分。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加速器就是直接拿电场来加速一下电子,所以电子的能量就是Ee,这里我要纠正一下这个看法。 无论是直线加速器还是回旋加速器,加速都是分级进行的,每一级之间的电场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工程上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行;此外入射电子的能量和方向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所以如果没有别的限制在加速过程中电子束会越来发散,到后来根本就找不到电子。因此在加速器中必须要有磁场来对电子束进行约束。 那么,怎么约束的呢?就是靠磁透镜,让电子束在加速过程中不断汇聚。但是磁透镜是依赖于电子能量的,所以每一级的磁透镜都是根据电子当前的能量设定的,设计的过程就用了洛伦兹力F=evB这个公式。也就是说如果F=evB这个公式不对的话,那么你的加速器根本就没法汇聚电子,你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出射电子。 即使抛开这层问题,加速器也不是说你设定2MeV给你的电子就是2MeV的,中间涉及到电压变化、粒子碰撞等各种问题,出来的电子带有很大的色散,如果你要2MeV的电子只能同磁场将指定能量的电子筛出来,这个原理其实就是F=evB。如果这个公式有问题那么你设定筛选出标称2MeV的电子,实际筛出来的就一定不是2MeV。季灏拿这种电子,能量按2MeV计算反而能符合他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这个结果一定不是实测的。 也就是说,如果季灏实验正确,也就是说F=evB需要修正,那么你就不能从加速器中选出来你要的电子,那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呢? =================下面是现实中F=evB成立的证据============== 现实中对洛伦兹力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就是电子显微镜了,在电子显微镜中加速电压从10KeV到3MeV都是遵循了相似的磁透镜设计机理,然而他们都能精确的将电子束汇聚,这说明F=evB在该能量范围内是成立的。 楼主本身参与很多ITER的东西,在ITER及其附属实验中,比如超导托卡马,氚离子的磁约束也是基于F=evB这一个基本原理的。如果这一原理有问题那超导托卡马根本就没法点火。超导托卡马中氚离子的能量和约束磁场可比电子显微镜中高得多。 =================如果季灏实验不是编造的,那么============== 如果季灏实验不是编造的数据,那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两个因素: 一是加速器加速不到位,能量不准,这是正常的事情。多数设备都不会直接给出电子能量,而是给出加速电压。比如说某电子显微镜加速电压是300KeV,绝不敢说电子能量就是300Kev。工程上绝不是物理书上那俩平板电容器的那么简单。设备使用过程出现老化等各种因素都是很正常的,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电源电压等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季灏没有报道他用的加速器型号,这点无法继续考证。 二是,实验的磁场不准。磁场很可能不是均匀磁场,如果是电磁铁那么很可能是磁场实际值和理论值有线性偏差。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实验是假的,或者数据是假的,因为给出的图片信息太少,缺少重要的证据。比如电子最终在底片上打出来的光斑。别告诉我做这种实验连底片都不准备。
零度君评说季灏实验:一定是假的 本来我是不想说这个实验的,无奈有人一直在跳。这个实验的大致意思是某人测了一下不同能量电子在不同磁场下的回转半径,然后说和洛伦兹力预测的半径不一样,得出来洛伦兹力要加系数。因为他加了系数之后预测的和实验的一样。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实验的数据一定是假的。因为其结果不自洽。 我个人称这种不自洽为自变量相互抵消。什么意思呢?你拿一个机械天平去月球上称重量,发现月球上和地球上一样重,然后宣称地球和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一样,这就是忽略了砝码也是有引力的因素。 季灏实验不自洽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回旋加速器还是直线加速器,都需要磁场对电子进行控制,包括但不限于把电子束缚在加速区、电子束聚焦、引出指定能量的电子等。原理就是洛伦兹力。 季灏实验的不自洽就在于他认为电子束的能量和洛伦兹力无关。如果实验结果是真的,那么标称2MeV的电子被引出来的时候绝对不是2MeV,恰恰因为他的计算结果是和标称的电子能量相符合,我可以断定他的结论一定是错的。 换句话说,如果季灏实验结果是对的话,那么由他对洛伦兹力的修正可以得出,加速器根本没法引出他标称的电子能量,那么他怎么用错误的电子能量反而计算出了正确的轨迹圆半径的? 况且,如果他的理论是对的,那么电子显微镜根本就聚不了焦,质谱仪根本就没法工作。这是与客观事实矛盾。 因此季灏实验即与自己矛盾又与客观事实矛盾,根本无需重复,一定是假的。 好了,忙了一夜该睡觉了
解密郭峰君发的“数理化解题研究”是个什么水平的期刊 首选说明,这个期刊是一个社科类期刊,应当分属于教育学下,所以在这个期刊上发洛伦兹变换简直是匪夷所思。知网显示该期刊从来没有被任何数据库收录过......零度君推测这是一个省级期刊,也就给钱就发的水平的...... 一个连没有任何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比刘武青都差得远。
到达机场天气恶劣,我好方
零度君数据分析:吊打刘武青“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 各位亲们有没有想我的啊,最近科研任务很紧张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贴吧啦。下周零度君要去韩国参加一次国际合作实验,临走之前来看看大家。 咳咳,说正事,我都不知道刘武青竟然发实验视频了,嗯,真是瞌睡碰上枕头。外加不知道为啥刘武青好像犯了众怒了,所以我也算蹭了一次热点吧。今天零度君就给各位分析一下刘武青的“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实验。
生涯模式新冒险——穿越的零号机组 这是本人的第二个坑,虽然上一个坑收到的回复不理想,但我还是开了第二个坑...... 背景:在KSC的某次超光速测试中,值飞测试任务的零号机组不幸穿越到了1.4版的宇宙中。那么面对新的设计师,新的任务还有尚未升级的萌新KSC,零号机组还能第二次征服Kerbol系吗? 请关注本坑
倒易点阵,美若星辰,手动滑稽
冬青树叶
做实验做实验
80年代就自学计算机的人看得懂这是啥么 @刘武青
著作权之争:三个效应vs万物皆可王为民
民科吧里谁的office和Windows是正版的 由方成医生的office需要激活偶得灵感
唐北雁公然调戏小姐姐,该当何罪 强烈要求灭掉这无耻之徒
[零度君系列文章]王为民“论文探究” 零度君在很久之前考古揭露了刘武青的所谓论文,今天本着一视同仁的心态我们开始考究王为民的论文。 在知网直接检索作者王为民会出现很多同名作者,不过王先生显然已经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他所有的作者名字都写的是“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王为民” 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可以顺藤摸瓜到知网的作者中心,找到王为民的全部发表论文。本帖将会进行逐个揭露,敬请期待。
推荐一个linux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Qtiplot 印象中某个大神好象推荐过,跨平台的软件,和win下的OriginLab是一个性质的,好处就是不要钱而且跨平台给出来一张随便做的图,和OriginLab的风格有点不一样,想要相同效果的可能还要自己调一下,感觉设置什么都是模仿OriginLab来的,所以上手很快。界面很像的。 安装方法:debian:sudo apt-get install qtiplot回车即可 这小伙不仅支持x86和amd64下linux/windows/mac三平台,甚至还支持arm64下的linux平台(毕竟开源的),找到它之后我的arm小本在也不用每次都用python来做图了。。。。。。
刘武青14年来预印本系统发帖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科院预印本系统,横轴时间,纵轴发帖量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左右刘武青有一个发帖高峰,2015年开始又有出现高峰的趋势,但是三年之内却始终没有类似2011年的高峰期出现,刘武青是否已经年纪大了不堪重负了呢?
零度君数据分析之运动力再战自由落体 上次零度君受人之托对雷公绍武的自由落体实验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雷公给出的公式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帖子链接如下:http://tieba.baidu.com/p/5527073654?pid=117372183034&cid=0#117372183034 这次雷老师更新了他的公式,如下:我整理了雷老师的说法,大致上是这样的: 雷老师的新运动公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解决1s以内的运动过程,s=at^2,由于雷氏重力加速度等于牛顿重力加速度的一半,所以1s内雷老师和牛顿公式计算自由落体过程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部分用来计算整数秒的路程,比较简单s=0.5*at(t+1),这也是上次零度君使用的公式 第三部分,用来解决大于1s时的非整数秒问题,此时雷老师定义了非整数秒这个参数,比如3.2s的非整数秒是0.2s,1.5s的非整数秒是0.5s等。此时路程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整数秒的路程,比如1.5s的整数秒路程就是1s的路程;另一部分就是非整数秒,s1=a*非整数秒*(对应的整数秒+1),最后将整数秒和非整数秒的路程加起来就是对应的总路程了。 以此我们可以得到新的运动力自由落体公式 对于t<1s时,h=gt^2 对于1<t<2s时,h=0.5*g*1*2+g*(t-1)*(1+1) 由于时间零点不是运动起点,所以变换后应该是: 对于t+t0<1s时,h=g*(t+t0)^2 对于1<t+t0<2s时,h=0.5*g*1*2+g*(t+t0-1)*(1+1) 零度君继续使用上一次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可以看出新的运动力公式已经和实验符合的比较好了,运动力拟合的结果表明g=5.01m/s^2,略大于雷老师给出的4.9;t0为0.176s,也不在是上次翻车的负值了。不过从R-sqrt和Chi-Sqr上可以看出雷老师运动定律的精度还是不如牛顿运动定律。 不过,此次实验的大部分区间都在0~1s以内,而在此区域范围内雷老师的新运动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把特别注意一下t=0.8s之后(t+t0>1s之后)。为此,零度君对两种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验误差分析从图上的绝对误差分析中可以看出,总体上运动力计算总体上误差要大一点,尤其是在超过1s之后(图中t>0.8s之后)误差迅速上升。因此建议雷老师对1s之后的运动公式进一步完善。 对于1s之后的运动状态,零度君尚有一些建议希望雷老师考虑 1、0~1s内的运动公式已经经过实践检验,按公式计算,0.5s下落0.25g(g为雷氏重力加速度),0.6s下落0.36g,0.7s下落0.49g,0.8s下落0.64g,0.9s下落0.81g,这说明在0~1s内,每0.1s内的位移其实是逐渐增大的(0.5~0.6s下落了0.11g;0.6~0.7s下落了0.13g;0.7~0.8s下落了0.15g;0.8~0.9s下落了0.17g) 2、但是按雷老师的公式,1.5s下落2g,1.6s下落2.2g,1.7s下落2.4g,1.8s下落2.6g,1.9s下落2.8g,也就是说在1~2s内每0.1s内的下落的距离竟然都是0.2g,这是否说明了某种矛盾。 本次数据分析的结论: 经过修正的运动力公式终于可以满足1s内的自由落体计算问题,但是在时间超出1s后误差增大,希望雷老师继续对运动力公式进行完善。 再次声明:零度君对学术争端保持中立立场,零度君仅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零度君数据分析之自由落体(运动力大战牛顿第二定律) 受民科学研究会委托,零度君对雷绍武先生的自由落体实验进行了数据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公布如下。 Notice!零度君对学术争端持中立立场,零度君只相信数据和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如下: 1.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为视频格式,由银海君提供,视频信息如下(视频将后附):可以看出视频帧率为25帧/s,即每帧间隔0.04s 2.理论前提 众所周知,牛顿自由落体运动公式为:如果不是在运动一开始就计时的话,实际公式如下t0是计时开始时已经下落的时间,g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而雷公绍武先生提出的自由落体公式如下:同理,如果不是在运动一开始就计时的话公式如下,其中雷氏重力加速度g=4.9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雷氏重力加速度为牛顿经典重力加速度的一半,这样雷绍武运动公式和牛顿运动公式其实有两个交点,其中一个是下落1s时,此时下落距离为4.9m 3.数据分析 零度君采用逐帧导出的办法采集了较为清晰的25帧视频,使用imageJ软件量取了下落距离(以雷老师的手为位移起点),结果如下,时间单位为s,下落距离为px(像素)之前很多同学使用雷老师的身高等参照物对图像中的距离进行换算,这样误差还是蛮大的。主要误差有两个: 一是雷绍武的视频中镜头没有完全水平,所以有近大远小效果。 二是雷绍武可能有点手抖,所以物体下落不是沿着垂直方向的,下图可以说明不过可以看出其实偏离垂直方向不是很远,所以零度君先按照近似垂直落体来计算。此时,图片中下落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其中蓝色的为牛顿公式拟合结果,绿色的为雷绍武公式拟合结果,发现两个拟合曲线有两个交点,根据零度君上面的分析,t=0.8s附近的交点对应下落接近1s时的理论交点,即此时下落距离为4.9m 零度君以此做参照物,将图中的距离转化为实际距离,并由此做数据拟合,结果如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牛顿定律和雷氏公式的拟合度都很高(R-square接近1,Chi.sqr很低)。 但是,牛顿定律拟合的重力加速度为10.15(单位省略)与牛顿运动公式中给出的9.8很接近,t0=0.183s说明在我们捕获第一帧的时候已经下落了0.183s(由于图像不清晰,前几帧是零度君自己跳过的没采用); 而雷公的公式拟合结果中重力加速度为7.11,与雷公给出的4.9差距较大,而且此时t0已经为负值。t0位负值说明下落在第一帧捕获之后才发生,但是第一帧时已经有位移,这说明t0一定大于0的,零度君需要雷公解释一下其中矛盾。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零度君使用imageJ软件进行了垂直修正,计算下落的垂直距离,做了类似分析,结果如下:可见牛顿定律的拟合结果非常好,重力加速度为9.83,符合的非常完美;而雷公的公式依然差距巨大。 4. 结论 根据银海君提供的录像视频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牛顿定律与自由落体实验符合的十分完美 2.雷绍武运动公式与自由落体实验数据不符。 5. 再次声明: 零度君对学术争端持中立立场,零度君只相信数据和分析,数据面前没有民科和管科之分。 零度君可以为各大民科/管科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如有需要请联系民科学研究会。 再次再次声明:零度君不会因为收取服务费就做出有违科学准则的结论,望广大网友监督。
世上有10种人 世上有10种人: 懂三进制的,不懂三进制的,和以为这是二进制笑话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