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fbook
gcfbook
关注数: 35
粉丝数: 66
发帖数: 5,563
关注贴吧数: 9
【揭秘历史】明朝军事:击沉日本大型战舰的水雷 本文说明代发明的四件武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 也许有人看了标题就会说,真会安慰啊,明朝哪有这样的武器,笑话。 让我们慢慢看吧 资料来源:
【揭秘历史】明朝对蒙古顺义王的册封 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将元朝势力赶到大漠。后朱棣进一步消灭了北元势力。 然而,在明历史上,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一直存在,于是很多人认为,明与蒙古之间是敌对关系,而且明也并未控制过蒙古。 其实这个有点绝对了。 明对蒙古采取多种办法,在前期消灭了北元主力后,接着采用招抚的办法。蒙古部落纷纷归附。 而历史上几次蒙古对中原的战争,也是事出有因,很多是基于经济原因。或者明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无论如何,明代,并不是说对蒙古毫无作为,明代中原与蒙古的关系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敌对关系。事实上,明曾经册封过多个蒙古部落首领。 本文资料来源:作者于默颖(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对于说清朝奠定中国现在疆土的,我很想知道一个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 大清朝是1911年完蛋的。 我很想知道,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去继承清朝的疆土呢? 穿越回去继承?
明代机械发明家,中国介绍西方力学第一人:王徽 明代的一位著名科学家:王徽 资料来源:
【史海拾贝】抗日战争中的北平满族人 八旗从东北来到北平,呆了几百年,也把北京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日寇入侵时,满族人同样保家卫国,出现了一些感人的事和人。 资料来源:
【揭秘历史】明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来往与朝贡趣事 不久前发了一个关于噜嘧铳的帖子,一些朋友对资料中提到的明朝与土耳其的来往感兴趣。 那个帖子因为主题在噜嘧铳,所以我对前面的这段交往给省略了。 这里我贴出此部分资料,让大家有所了解这段历史。 本资料作者:马建春(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副教授。
【资料】明代经济的货币化 发一资料,关于明代经济的,希望喜欢研究经济的各位朋友们能参考一下。 本资料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作者宁磊,指导老师:洪璞
【史海拾贝】清平调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观点资料】明朝历史被误读300年 发这个资料,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目前学术界对明朝的一些看法,以及明清研究学者在这个上面的争论。 让我们对这些事情有个初步了解。 资料来源:作者:李成燕(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揭秘历史】明中后期所装备的先进火器:噜嘧铳 说到明代火铳。一般人都会想到日本的鸟铳。因为明代从倭寇那里得到过此类武器,并且加以改装装备军队。 实际上,明军还有另外一种更加利害的火铳。这就是噜嘧铳。 明代火器从引进到改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包括火铳等,均具备一定的水准,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摆设品。 本文资料来源:作者:马建春(暨南大学,副教授)
【个人观点】引用资料中的断章取义辨析 这段日子,我发了不少资料帖,所谓资料帖,是引用了他人的学术文章,著作等文字。 我发资料的一个规则 1,标明文章出处以及作者。 2,全文发或者节选发文,节选发文的原则是体现作者的全面思想以及全文的主题思想。 曾在元清吧等地(以前了),经常遇到一些资料帝回复的时候给我贴一点资料,后在明朝吧,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遇到回复中截取他们文章段落的行为,我一向置之不理,并不是我不懂,也不是我没有看过资料。我的理由很简单,资料段落并不能体现作者的主题意思,相反,往往会断章取义,故意歪曲。这样的结果只是借用或者利用一些资料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在此举几个例子。比如下面的截图,来自一学术文章:如果单就这个截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朱元璋是回人。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陈梧桐,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于是发了这个资料,可以这么说,学者认为朱元璋是回人。
【揭秘历史】明代鸦片的真相 鸦片,国人很熟悉的品种,最早它是在明朝为人所知,但是那时候它的用处是药用,也就是一种药。到了清朝,鸦片才成为一大公害,原因在于吸食鸦片方法的改进。 本资料所说的就是鸦片在明代的情况。 本文资料来源,作者: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代言官系列】之二:明代言官的职业风险与保障 【明代言官系列】之一:为什么明代的言官如此敢于直谏? http://tieba.baidu.com/p/1699405278 现在发的是第二辑。 言官这个活并不好干,因为它是得罪人的活,而且得罪的都是上层官员,甚至是皇帝。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言官们如何去执行自己的使命呢? 本文资料:作者:蔡明伦(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
【揭秘真相】蜀语与四川方言的传说 发了一些关于语言的资料帖,应朋友的要求,再发这个关于四川话的资料帖。 搜集了一些资料,基本能包括这个意思。 本帖有2份资料。 让我们来看看四川人所说的方言的来历。 第一份资料来源:作者: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
琉球国朝贡太过频繁,明朝感到不胜其烦 琉球国,自明初成为明朝的藩属国,自此,与明朝交往很密切,并且每年朝贡。 有意思的是,由于琉球国朝贡太过频繁,一年2次或者更多,搞得明朝很烦恼,告诉他们别这么频繁的来朝贡,结果琉球还是不断朝贡。 本文资料来源:(作者为李金明,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朝吧MY活动的又一案例 http://tieba.baidu.com/p/1656787994就是这个帖子 请注意下面:红线划出部分,这位赫赫有名的汉八旗格格,居然顶了这个帖子。 这个主帖本身就是有点莫名其妙,从字面上看,也不是善类的帖子。
鸦片战争中清朝与英国战绩实际情况的考证 先介绍与本贴有关的一些知识: 《清朝柔远记》,原名《国朝柔远记》,亦称《国朝通商始末记》或《中外通商始末记》,中国晚清时期官员王之春于1879年左右写成,为有关清朝外交的专著。全书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正编以编年体形式,记述满清自1644年至1874年二百多年间的中外交涉史;后两卷为附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地图,以及有关中国外交策略的议论文。 鸦片战争。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本帖引用如下资料:
【史海拾贝】广东三大汉系的血统背景 广东三大汉系,就是指:潮汕,广府,客家人。 潮汕人主要居住在潮汕地区。广府主要居住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区。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广东与江西福建的交界处。 潮汕,广府,客家人都是汉族后裔。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这里引用一篇医学论文来说明,这篇论文主要是从研究食道癌,然后阐述这个问题的。
明代弹道学知识来自欧洲还是明人自创? 大家都知道,明初火器还是很先进的,此后由于国家太平,就不去改进了。到了明中后期,引进了佛朗机,鸟枪等欧洲军器,并加以改进。这里问题来了,那么除了引进与改进欧洲火器,火器的弹道学知识是否也来自欧洲?或者说,中国本来就有自己的弹道学体系? 本文来自如下资料:
明郑和宝船的武器装备 郑和7下西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在郑和宝船上配备了什么武器,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这里,我再贴一些资料,来告诉你真相: 以下是来源,作者为唐志拔,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造船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明代火药添加剂都是些什么? 本文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作者为徐新照。 很有意思的,火药里掺杂这么些东西,有点像中药铺了。最狠的几种,烂火药,让人肌肉腐烂,中毒伤亡。
火炮史上的里程碑--明代旋风炮 发资料前的话:发现发明代的东西,尤其是代表性的先进的玩意,总会遭人质疑,好像明代不应该拥有那么好的东西一样。于是,我发本文也就借用别人的资料了,好歹俺的数据库也是很庞大的。 这里介绍的是明代的旋风炮,由当时的宁夏地方研制,可谓火炮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里就贴资料了,以增加权威性。资料截图为节选。以上是资料的出处 划红线的部分,因为以前认为是明代晚期的作品,也就没人重视了,这个很悲剧以上便是资料的截图
凤凰网视频:明朝火器处世界巅峰 清朝倒退回骑马射箭 明朝火器处世界巅峰 清朝倒退回骑马射箭, 还好这话是凤凰网视频说的,要是我说的,又有资料帝来贴资料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history%2Flishijiemi%2F201203%2F8025ea1d-40f9-485e-a4f1-75bb50c35ce9.shtml&urlrefer=e27c303c8045dfbbea19176f8a8a5204
又见神论:清落后都怪董仲舒 1楼 我看到吧里好多人都反感满族,因为是因为满清才使中国落后。 对于这种看法,我觉得太不理智了。 清朝之所以会走下坡路是有一个世界大环境在影响, 本国的思想,制度,环境也在影响着历史的变化,英国1688年君主立宪,随后欧洲的法德都进行了反封建斗争 美国因为本来历史不长,被英殖民后,在1783年也独立了。这些反封建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在欧美都很早,况且欧洲文化的源头希腊曾经还是民主政治。欧洲还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以人民的思想不算太受束缚他们的封建意识并不算强烈。所以这从某一方面就决定了它们18,19世纪直至今天的强大。 反观中国,我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专制制度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强化。从秦朝的法家思想为主导地位控制人民,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巩固统治,再到唐朝的分权制约,最后到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民间思想呢?儒家的思想再结合着佛教道教不断发展,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都表明了人民的思想一再被束缚。而中国古代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况且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连科技发明也只重视实用性。 由此将中国与欧洲对比来说,中国的封建思想是一步步在加强,欧洲反之。 封建君主专制在古代社会前期作用是积极的,在后期则消极。这就导致中国在某一时期衰落是必然的,清朝只是赶上时候了。 所以并不能说清朝是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如果非要这么说你还要怪到董仲舒,为什么他提出独尊儒术,如果没有儒学得的统治地位,人民的思想可能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 以上是汉服文化吧一mm的论点,我现在才晓得,原来满清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千年前的汉朝。
【史海拾贝】(转)古代高考时长九天七夜: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高考这周即将进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秋闱三场考九天七夜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 王敏 2012年02月06日 来源:《北京日报》 关于报刊舆论力量在辛亥**中的作用,孙中山曾说过:“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力与军队之势力相辅而行,故曾不数月,遂竟成功”。也就是说,辛亥**成功,一靠“枪杆子”,一靠“笔杆子”。所谓“枪杆子”,即以新军为主的军队,所谓“笔杆子”,即**报刊的宣传鼓动。武昌起义之后,冯国璋等人在给袁世凯的呈文中说道,此次起义的发生“首恃报纸鼓吹之力”。民国时期,清朝遗老恽毓鼎总结清亡之教训时也认为,上海报馆是导致清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如果说辛亥**中军队之势力的中心是武昌,那么,舆论之势力的中心当然是在上海。
【史海拾贝】中华文明:地理与文化 (本文系原创,涂鸦之作。) 中华文明,也就是上下5000年,华夏所创立的文明。 这种文明具有统一性,即对外宣称的就是一个中华文明。而实际上,细分的时候会发现,中华文明是个大杂烩,综合体。汉文化既有几大块组成,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好几个部分。这是由历史进化所形成的,组合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融合。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了楚文化吸收越文化后的转变: “...在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越文化给予楚文化的乳汁之丰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从青铜铸造到建筑形式、乐器样式,在楚文化的发展经历中,它所吸收的越文化因子之多,其他任何文化都无出其右。从大体上讲,鼎盛期的楚文化,已包含越文化在内,它与早期的楚文化判然有别。如果说早期楚文化带有明显的华夏文化胎记和原始的南方巫风的话,那么鼎盛期的楚文化“既摆脱了充溢于中原的纯粹理性的束缚,又没有被风行于南方的巫术引向粗野、低级的宗教狂热。而是表现了一种奔放、自由、强烈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中沉淀了深邃的理性思维。楚文化这种追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浪漫与现实高度结合的重要特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文化的产生与特质,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原,其土壤,气候,山水,出现了农耕文明。而北方的环境,产生了游牧文明。 也就是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中原文明与本地文明结合,几百年后,却产生了一个与北方文明不同的南方文明。可见本土文化的固有性。这种强大生命力一方面来自文明本身,一方面也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有很密切的关系。 荆楚文化只能产生在楚,中原文化只能生于中原.......
扬州+天津 因吧友提议,合成了以下照片, @天才徐庶
(转帖)著名历史文化学者阎崇年:河美景名不虚传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清代史专家阎崇年受本报之邀,登上海河游船,饱览了海河两岸美景。游览后,阎崇年兴奋地说:“天津的城市面貌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特别是海河两岸的风景太美了,就仿佛置身法国塞纳河上。”近两年,随着津湾广场、津门津塔、金融城2号地等一大批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加上海河夜景灯光的成功改造,“乘游船游海河”已成为天津旅游一张名副其实的特色名片,自2007年至今,海河游船接待游客数量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 昨天下午三点,在参加完新书《大故宫》的签售会后,阎崇年与近10名北京出版界人士在海河古文化街码头登上游船“海河观光13号”。伴随着汽笛长鸣,游船缓缓驶离码头,狮子林桥、金汤桥、进步桥、意式风情区、津湾广场等特色景区逐一呈现,阎崇年站在甲板上仔细欣赏着两岸的美景。他不禁感慨:“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来天津了,没想到城市面貌变化如此大,在北京时,就听人说来天津一定要乘坐游船游览海河,今天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了,海河风景太美了,就仿佛置身法国塞纳河上,真是名不虚传。 在返程途中,当得知本报正在举办“聚焦海河之美”大型评选活动后,阎崇年兴奋地表示,这个活动非常好,不但能唤起广大市民的爱乡之情,通过这个活动,还能让外地人更深入地了解海河,了解天津。阎崇年与随行的多位北京出版界同仁恋恋不舍地表示,“回京后一定会向亲朋好友推荐天津、推荐海河!” 近年来,“乘游船游海河”已成为天津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张特色名片,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据天津旅游集团津旅海河游船公司负责人介绍,2011年,海河游船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万人,比2010年增长20%;今年自4月8日海河游船开航至今,一共接待了10余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5%左右。目前,海河上的豪华游船已有29艘,比2007年增加8艘,并以海河为窗口,推出了海河观光游、海河夜景游、海河渤海一日游、海河豪华夜游等多条游览路线。(记者马根)
(转帖)12.5.26天津图书阎崇年签售会,天津义士举副声讨 今天一共去了七个人 计划两人举标语两人照相 三人与保安周旋 到现场一看 阎崇年被栏杆隔开 只给排队签名的人留了一个很小的过道 我们背着5m*0.95m的标语和1m多长的杆子进去排队不被保安拦住才怪 就算进去了 没等展开标语 估计就被拿下了。。 但是我们发现阎左手边的玻璃幕墙仿佛是个好地方 视野很好 当然最重要的是周围没有保安。。。于是我们出场 到了外面玻璃幕墙边上 场内留了两个人照相 现在发的都是朋友用我手机照的。。。悲剧的是他把闪光灯给关了 导致照的很暗 稍晚些我会上传另一位朋友照的照片 这就是后话了拉起横幅。。。和我一起拉横幅的兄弟是个非常老实的人 有点害怕 190+的身高举得都没我高 还没拉直。。。在我的严厉督促下 拉直了 屋里这个把闪光灯关了。。。总之各种不给力啊。。。图片左下角是阎崇年 看得到吧?图书大厦在发现我们起拉横幅之后便开始派保安+工作人员出场。。。明证。。。 但不得不说的是 图书大厦的管理人员对我们的行动还是抱着很友好的态度的 但现场保安就。。。。总之 这幅图后 拍照的兄弟和我们一起陷入了苦战。。。 接下来的图 只能等另一位姐妹传给我了。。。原帖:http://tieba.baidu.com/p/1615731927
【史海拾贝】闲谈:从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看盛世 先发几张照片,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这应该是唐三彩之类的,唐代武士的外貌,衣着。 重点在于他们脚下的内容,脚踏的是一个人,就是传说中的胡人。汉朝是有马踏匈奴。这些唐彩是脚踏胡人。显示了大唐的武功与霸气。南宋的金锭,显示出南宋的富裕。
【史海拾贝】大明的疆域有多大 明史-《成祖本纪》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段话的后面,说到明朝的疆域,幅员之广,远远超过汉唐。 这是清朝编撰的明史,虽然清对明史有诸多的纂改,但是这里却真实的道出了明成祖时候的大明盛况,疆域上,大明是十分的广袤的。 所以,我们随便翻翻史书,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实图:康熙同学的题字:大明好啊,很好 小康的题字,看来还很仰慕明太祖呢。 这是微博上的一则,图文俱在,转之。
【史海拾贝】北方有佳人 上次发了一贴:南方出佳丽。现在再发这帖,北方也有佳人 陈阿娇:(长安人,西汉,汉武帝的妻子) “一日,长公主抱着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彘想要哪个,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彘不着痕迹得看了母亲一眼,见王娡微微点头,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姐姐做妻子,彘儿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郭德纲这回给力了 看图
解读一下:武汉美女大学生身穿清服反对裸模 近日武汉车展已然开启,不过打响第一枪的尽然是一条反对裸模的横幅。“抵制胸展,抵制干露露母女来武汉车展”,这条横幅是武汉三个女大学生写的。在车展当天三位女大学生,两位身着清朝服装,拉着一幅横幅,站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引来路人围观。许多人看到这条横幅都表示赞同,表示“裸模”十分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请满清自己来赔款吧 既然说大清是你们的,抵抗洋人的都是八旗,八旗威猛,那么请看下面的账单,请满清八旗来付款吧,包括利息。 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最简单衡量的办法,不需要明清对比 总有人喜欢将明清对比,然后说到底是满人会治国,还是汉人会理家。于是争论不休。 明清是纵向比较,年代不同啊。不如我们找现成的例子吧,大家都知道的宋与金。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北方的一个政权。 南宋,汉族建立,南方的政权。 这2政权是处在同一时期的,彼此的对比很有说服力。 这里不说军事,因为2者谁也奈何不了谁,打个平手,这里不说岳飞什么的了。 先说南宋: 1、南宋的经济发达,规模占当时世界的75%。 2、南宋的财政收入,不仅超过之前任何一个王朝,也远在明清两代之上 高宗时期,国家财政总岁入达到最高的1亿两白银。 3、南宋工商业最发达 4、南宋是中国城市市民生活水准最高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 然后说说金朝 金朝的经济如何? 看到一篇文章:《金朝与宋朝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牛皮吹得响当当,看来某些族吹牛皮真是遗传。 金朝的经济么,估计也就那样了。 清呢,把明给黑了,史书都给改了。可是宋史在那里呢,地球人都知道2宋的繁荣。 所以满清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咋没把宋史给改了呢。
【史海拾贝】自然与历史:小冰河时期的那段历史 首先来说一下,何谓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冰期还要暖和,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它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在它的巅峰时期,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白雪皑皑,中国的农作物歉收,苏必利尔湖面开始结冰。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色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在1659-1979年之间,最冷及最热的冬天与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伦敦的泰晤士河河面在1664-1665到1813-1814之间结冻20-22次,伦敦市民甚至在冰冻的河面上举办舞会等活动。此段期间,荷兰的运河也经常结冰。冰雪覆盖的地貌成为常态,也因之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景色。”
【史海拾贝】微博上一个奇谈:满清末世子孙再怎么卖国都不过分 截图,大家看看,天下奇论
(个人随谈)对于衣冠类型吧的定位发展 注:在各网络地混了一段日子,发些个人感想建议,仅供参考。 比如本吧,是华夏衣冠吧,顾名思义,有2个意思:华夏文化+衣冠 就这2点发表一下看法,以供抛砖引玉(以下所谈的现象为广泛意义的,不是指这里)。 1,汉本位的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谈点汉族的事,发扬汉文化的精髓,这个没啥问题。 至于偏激极端问题,只要掌握好分寸即可。本身并不涉及发扬华夏文化的本意,很多时候是技巧问题。 2,谈点什么? 我到了这个吧,或者我在类似的地方说些什么话呢? “烽火四起”,这是我对目前类似地方的共识,一句话不对,就引来口诛笔伐,帽子满天飞。比如明清之争。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现实,没人可以纂改,你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那么在争论中必然争得上风,何必以骂战结束。难道宣传汉文化,就势必会引来那么多争辩? 这并不说明汉文化有什么错,而是错在方式方法上。 其次,如果这是文化吧,历史吧,我自然可以谈历史与文化,如果是衣服吧,那么我咋办? 谈衣服,谈衣服文化,谈历史,当然也可以秀点衣服吧,作为一种推广,光口头喊,而无实际行动也不行。有人贴穿衣服的剧照,没必要要求他们在照片下面写段文字,大书汉服文化的先进意义。 3,汉文化的本质 华夏文化的特点是吸纳各种文化,加以弘扬,它是大气的,而不是狭隘的。 在文化上,压制他人言论,在衣服问题上搞一家之言,这只能说明其伪。不去谈其深层次的问题,就这样的地方,没必要去。 4,个人素质问题 根据我的一些实践,基本上此类地方年青人多一点,我曾经跟很多人交流过,除了个别人动不动就汇报要删贴什么的,大部分人的素质还是不错的,大家最后都能通情达理的达成共识。 所以,友好共处,如有意见可以争论,但是不要过于情绪化。注意方式方法,宽容他人,理解他人,鼓励他人。
【史海拾贝】自古南方出佳丽:历史上的著名美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人皆熟知。杨贵妃,西施、昭君、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 我们来看看她们出生自何地吧。 首先要说的是貂蝉,此女是民间传说人物,因为《三国演义》而红火,到底出身何地,谁也不知道,就此略过,不是我偷懒,其他3位美女要么正史有记载,要么都有墓地的,均为真人阿。唯独貂蝉没有,这个也就没法写了。为了安慰,先上几张图陈好饰演的貂蝉陈红饰演的貂蝉 杨贵妃,即杨玉环,原籍广西容州(今广西容县)。开元7年(719年)6月1日生于容州杨外村(今广西容县)。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西施,也称先施 ,别名夷光,亦称西子 。姓施,春秋末年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 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吴王夫差 ,使其迷惑忘政。 越遂亡吴 。后西施归 范蠡 ,同泛五湖。王昭君,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史海拾贝】匈奴的历史:起源与衰败 注:本文由几个段落组成,参考了一些资料,包括史书以及高科技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具体就不一一标明了。 第一段 匈奴的起源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王国的遗民,殷商的时候向北迁徙,在此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分析显示,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 总之,匈奴人群在人种学上血缘关系是很复杂的。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匈奴,为夏朝的遗民,在夏朝灭亡后,一部分部落向北迁徙,跑到了大草原上,在那里繁衍生息。在向西的扩大中,又与那里的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融合。所以,匈奴的外貌与中原有所不同。南部匈奴基本保存着华北人种与北亚人种特色,而北部的匈奴就是与白种人的混合的混血儿了。
【史海拾贝】闲谈江南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写这篇文章,来源于一次小小的话题,在其他吧,有人谈起,谁能重整华夏文明,谁是汉学之都呢?我说上海可以算,结果一个西安mm笑我,我问她为何?她说上海外国人多,所以汉学么? 意思就是说,上海这个地方,外国人多,所以传统文化就少了。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我告诉他们,其实上海地处江南,古时属于吴越文化,属于楚文化的分支,江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古时有吴越之地,勾践乃大禹后人,大禹治水,死在江南。由此可见,江南吴越之地(或者说楚地)并非蛮夷之地,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三国东吴大将陆逊,被封为华亭侯,华亭,就是古上海的名称。也就是说,陆逊就是上海人。 古时上海属于吴郡,部分属于海盐,所以江南江浙沪其实是一体的。 江南自唐代后兴盛,从此一直是发达地区,南宋时建都临安,朱元璋建都南京,江南一地为天下粮仓。同时也为文化重镇,明清的状元,一半以上都在此地,单就明一代,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最著名的几个,出自江南的有多少? 清大兴文字狱,针对的基本就是江南的文人,为什么?就因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地位。压制了江南的文人,就可以愚民了。 老蒋的时代,江南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到了新中国,首都建在北京,也就慢慢移过去了,问题是,北京能承当这样的重任吗? 我看在谈论中华文明的时候,很多中原人士底气都很足,而南方的却不行,有的说自己是南蛮啊,一些江南人是细声细气的说,好像感觉江南的文化底蕴不够一样。其实不必,了解真正的历史,了解中华的文明进程,其实南方也是华夏文明的重地。
【史海拾贝】关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流域 简单的发此文,很多人,很多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是鼻祖。那么,是这样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其实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依据: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1973年开始发掘的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良渚文化(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等不少。 《史记》:帝王东巡,在会稽驾崩。 会稽,就是在浙江省韶关市附近。属于长江流域文明。 历史上的楚文化,吴越文化都很有名。 以上简要的打一些文字,基本要说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即包括了黄河流域,也包括了长江流域。有一道著名的选择题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评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C项和D项是手工业方面的成就,种植粟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属长江流域。
【史海拾贝】最早的世界地图:明代《坤舆万国全图》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首绘于万历十二年(1584),由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参加编绘,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宫廷艺人摹绘12份。现存本即此12份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 牛、象、狮子、鸵鸟等。 附图中这幅彩色坤舆万国全图编辑者是日本人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覧异言以及彩色版地图(1708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1602年版单色地图,而李之藻的地图又是修改自利玛窦的1584年首版单色地图。该图收藏者是“狩野氏图书”。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看看地图上的文字,大明海,朝鲜,现在的南海,吕宋,琉球等。由此可见,明朝那时候已经有全球意识了。
【史海拾贝】红溪惨案以及满清对华侨的态度
中国各民族间肤纹基因有历史渊源且影响至今 新华网(记者 张建松) 近日公布的一项由中国上百家研究单位、千余名研究者共同参与的肤纹研究成果,证实了中国56个民族的肤纹特征有很强的民族杂合性、各少数民族间的肤纹基因有渊源且影响至今,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 肤纹是古老民族的标志和印记。肤纹在个人身上各不相同、终身稳定,在民族群体间也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民族群体的肤纹却相对稳定。肤纹可以作为甄别、寻根和溯源的遗传标记物,科学家通过肤纹的研究,可追踪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路线。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张海国副教授领衔的这项《中国全民族肤纹分布格局》的研究,自1978年以来共采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156个模式样本、含6万8千多人的数百万肤纹数据。应用肤纹聚类分析统计法,研究人员将中华56个民族梳理成南方和北方两大民族群,找到了民族肤纹的标志性群体,并明确了民族主支和支系的关系等。 在样本分析中,张海国等研究人员发现,华夏民族的古老遗传密码在现代人肤纹上依然有着鲜明的印记。通过分析和比对研究发现,汉族的肤纹特征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杂合性,是华夏民族**的后代。换句话说,数千年来,汉族是在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而少数民族也在繁衍中与汉族进一步地融合和发展。由此证明中华民族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 此项研究样本还清晰地表明,藏族的族源与古羌族等民族有关,其肤纹表现出鲜明的中华北方群特征,由此证实藏族源于中国北方民族,而绝非所谓的“南来(印度)之民族”。此外,台湾高山族(原住民)的2个样本分别是人数最多的“阿美人”样本和数量很少的“噶玛兰人”样本。经过聚类分析,台湾原住民样本都聚类在北方群内,与早些年所谓“原住民源于南洋”的结论也不相同。 目前,《中国全民族肤纹分布格局》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全民族肤纹调查研究的国家,在肤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上具有原创性,中国的肤纹研究成果为世界同行研究提供了参照物和资料。
《漂泊羊城》作者郝秀琴电视专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