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fbook gcfbook
关注数: 35 粉丝数: 66 发帖数: 5,563 关注贴吧数: 9
又见神论:清落后都怪董仲舒 1楼 我看到吧里好多人都反感满族,因为是因为满清才使中国落后。 对于这种看法,我觉得太不理智了。 清朝之所以会走下坡路是有一个世界大环境在影响, 本国的思想,制度,环境也在影响着历史的变化,英国1688年君主立宪,随后欧洲的法德都进行了反封建斗争 美国因为本来历史不长,被英殖民后,在1783年也独立了。这些反封建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在欧美都很早,况且欧洲文化的源头希腊曾经还是民主政治。欧洲还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以人民的思想不算太受束缚他们的封建意识并不算强烈。所以这从某一方面就决定了它们18,19世纪直至今天的强大。 反观中国,我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专制制度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强化。从秦朝的法家思想为主导地位控制人民,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巩固统治,再到唐朝的分权制约,最后到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民间思想呢?儒家的思想再结合着佛教道教不断发展,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都表明了人民的思想一再被束缚。而中国古代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况且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连科技发明也只重视实用性。 由此将中国与欧洲对比来说,中国的封建思想是一步步在加强,欧洲反之。 封建君主专制在古代社会前期作用是积极的,在后期则消极。这就导致中国在某一时期衰落是必然的,清朝只是赶上时候了。 所以并不能说清朝是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如果非要这么说你还要怪到董仲舒,为什么他提出独尊儒术,如果没有儒学得的统治地位,人民的思想可能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 以上是汉服文化吧一mm的论点,我现在才晓得,原来满清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千年前的汉朝。
【史海拾贝】中华文明:地理与文化 (本文系原创,涂鸦之作。) 中华文明,也就是上下5000年,华夏所创立的文明。 这种文明具有统一性,即对外宣称的就是一个中华文明。而实际上,细分的时候会发现,中华文明是个大杂烩,综合体。汉文化既有几大块组成,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好几个部分。这是由历史进化所形成的,组合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融合。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了楚文化吸收越文化后的转变: “...在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越文化给予楚文化的乳汁之丰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从青铜铸造到建筑形式、乐器样式,在楚文化的发展经历中,它所吸收的越文化因子之多,其他任何文化都无出其右。从大体上讲,鼎盛期的楚文化,已包含越文化在内,它与早期的楚文化判然有别。如果说早期楚文化带有明显的华夏文化胎记和原始的南方巫风的话,那么鼎盛期的楚文化“既摆脱了充溢于中原的纯粹理性的束缚,又没有被风行于南方的巫术引向粗野、低级的宗教狂热。而是表现了一种奔放、自由、强烈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中沉淀了深邃的理性思维。楚文化这种追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浪漫与现实高度结合的重要特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文化的产生与特质,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原,其土壤,气候,山水,出现了农耕文明。而北方的环境,产生了游牧文明。 也就是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中原文明与本地文明结合,几百年后,却产生了一个与北方文明不同的南方文明。可见本土文化的固有性。这种强大生命力一方面来自文明本身,一方面也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有很密切的关系。 荆楚文化只能产生在楚,中原文化只能生于中原.......
(转帖)著名历史文化学者阎崇年:河美景名不虚传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清代史专家阎崇年受本报之邀,登上海河游船,饱览了海河两岸美景。游览后,阎崇年兴奋地说:“天津的城市面貌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特别是海河两岸的风景太美了,就仿佛置身法国塞纳河上。”近两年,随着津湾广场、津门津塔、金融城2号地等一大批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加上海河夜景灯光的成功改造,“乘游船游海河”已成为天津旅游一张名副其实的特色名片,自2007年至今,海河游船接待游客数量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  昨天下午三点,在参加完新书《大故宫》的签售会后,阎崇年与近10名北京出版界人士在海河古文化街码头登上游船“海河观光13号”。伴随着汽笛长鸣,游船缓缓驶离码头,狮子林桥、金汤桥、进步桥、意式风情区、津湾广场等特色景区逐一呈现,阎崇年站在甲板上仔细欣赏着两岸的美景。他不禁感慨:“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来天津了,没想到城市面貌变化如此大,在北京时,就听人说来天津一定要乘坐游船游览海河,今天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了,海河风景太美了,就仿佛置身法国塞纳河上,真是名不虚传。   在返程途中,当得知本报正在举办“聚焦海河之美”大型评选活动后,阎崇年兴奋地表示,这个活动非常好,不但能唤起广大市民的爱乡之情,通过这个活动,还能让外地人更深入地了解海河,了解天津。阎崇年与随行的多位北京出版界同仁恋恋不舍地表示,“回京后一定会向亲朋好友推荐天津、推荐海河!”   近年来,“乘游船游海河”已成为天津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张特色名片,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据天津旅游集团津旅海河游船公司负责人介绍,2011年,海河游船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万人,比2010年增长20%;今年自4月8日海河游船开航至今,一共接待了10余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5%左右。目前,海河上的豪华游船已有29艘,比2007年增加8艘,并以海河为窗口,推出了海河观光游、海河夜景游、海河渤海一日游、海河豪华夜游等多条游览路线。(记者马根)
(个人随谈)对于衣冠类型吧的定位发展 注:在各网络地混了一段日子,发些个人感想建议,仅供参考。 比如本吧,是华夏衣冠吧,顾名思义,有2个意思:华夏文化+衣冠 就这2点发表一下看法,以供抛砖引玉(以下所谈的现象为广泛意义的,不是指这里)。 1,汉本位的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谈点汉族的事,发扬汉文化的精髓,这个没啥问题。 至于偏激极端问题,只要掌握好分寸即可。本身并不涉及发扬华夏文化的本意,很多时候是技巧问题。 2,谈点什么? 我到了这个吧,或者我在类似的地方说些什么话呢? “烽火四起”,这是我对目前类似地方的共识,一句话不对,就引来口诛笔伐,帽子满天飞。比如明清之争。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现实,没人可以纂改,你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那么在争论中必然争得上风,何必以骂战结束。难道宣传汉文化,就势必会引来那么多争辩? 这并不说明汉文化有什么错,而是错在方式方法上。 其次,如果这是文化吧,历史吧,我自然可以谈历史与文化,如果是衣服吧,那么我咋办? 谈衣服,谈衣服文化,谈历史,当然也可以秀点衣服吧,作为一种推广,光口头喊,而无实际行动也不行。有人贴穿衣服的剧照,没必要要求他们在照片下面写段文字,大书汉服文化的先进意义。 3,汉文化的本质 华夏文化的特点是吸纳各种文化,加以弘扬,它是大气的,而不是狭隘的。 在文化上,压制他人言论,在衣服问题上搞一家之言,这只能说明其伪。不去谈其深层次的问题,就这样的地方,没必要去。 4,个人素质问题 根据我的一些实践,基本上此类地方年青人多一点,我曾经跟很多人交流过,除了个别人动不动就汇报要删贴什么的,大部分人的素质还是不错的,大家最后都能通情达理的达成共识。 所以,友好共处,如有意见可以争论,但是不要过于情绪化。注意方式方法,宽容他人,理解他人,鼓励他人。
【史海拾贝】匈奴的历史:起源与衰败 注:本文由几个段落组成,参考了一些资料,包括史书以及高科技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具体就不一一标明了。 第一段 匈奴的起源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王国的遗民,殷商的时候向北迁徙,在此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分析显示,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 总之,匈奴人群在人种学上血缘关系是很复杂的。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匈奴,为夏朝的遗民,在夏朝灭亡后,一部分部落向北迁徙,跑到了大草原上,在那里繁衍生息。在向西的扩大中,又与那里的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融合。所以,匈奴的外貌与中原有所不同。南部匈奴基本保存着华北人种与北亚人种特色,而北部的匈奴就是与白种人的混合的混血儿了。
【史海拾贝】闲谈江南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写这篇文章,来源于一次小小的话题,在其他吧,有人谈起,谁能重整华夏文明,谁是汉学之都呢?我说上海可以算,结果一个西安mm笑我,我问她为何?她说上海外国人多,所以汉学么? 意思就是说,上海这个地方,外国人多,所以传统文化就少了。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我告诉他们,其实上海地处江南,古时属于吴越文化,属于楚文化的分支,江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古时有吴越之地,勾践乃大禹后人,大禹治水,死在江南。由此可见,江南吴越之地(或者说楚地)并非蛮夷之地,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三国东吴大将陆逊,被封为华亭侯,华亭,就是古上海的名称。也就是说,陆逊就是上海人。 古时上海属于吴郡,部分属于海盐,所以江南江浙沪其实是一体的。 江南自唐代后兴盛,从此一直是发达地区,南宋时建都临安,朱元璋建都南京,江南一地为天下粮仓。同时也为文化重镇,明清的状元,一半以上都在此地,单就明一代,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最著名的几个,出自江南的有多少? 清大兴文字狱,针对的基本就是江南的文人,为什么?就因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地位。压制了江南的文人,就可以愚民了。 老蒋的时代,江南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到了新中国,首都建在北京,也就慢慢移过去了,问题是,北京能承当这样的重任吗? 我看在谈论中华文明的时候,很多中原人士底气都很足,而南方的却不行,有的说自己是南蛮啊,一些江南人是细声细气的说,好像感觉江南的文化底蕴不够一样。其实不必,了解真正的历史,了解中华的文明进程,其实南方也是华夏文明的重地。
【史海拾贝】最早的世界地图:明代《坤舆万国全图》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首绘于万历十二年(1584),由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参加编绘,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宫廷艺人摹绘12份。现存本即此12份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 牛、象、狮子、鸵鸟等。   附图中这幅彩色坤舆万国全图编辑者是日本人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覧异言以及彩色版地图(1708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1602年版单色地图,而李之藻的地图又是修改自利玛窦的1584年首版单色地图。该图收藏者是“狩野氏图书”。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看看地图上的文字,大明海,朝鲜,现在的南海,吕宋,琉球等。由此可见,明朝那时候已经有全球意识了。
中国各民族间肤纹基因有历史渊源且影响至今   新华网(记者 张建松) 近日公布的一项由中国上百家研究单位、千余名研究者共同参与的肤纹研究成果,证实了中国56个民族的肤纹特征有很强的民族杂合性、各少数民族间的肤纹基因有渊源且影响至今,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   肤纹是古老民族的标志和印记。肤纹在个人身上各不相同、终身稳定,在民族群体间也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民族群体的肤纹却相对稳定。肤纹可以作为甄别、寻根和溯源的遗传标记物,科学家通过肤纹的研究,可追踪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路线。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张海国副教授领衔的这项《中国全民族肤纹分布格局》的研究,自1978年以来共采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156个模式样本、含6万8千多人的数百万肤纹数据。应用肤纹聚类分析统计法,研究人员将中华56个民族梳理成南方和北方两大民族群,找到了民族肤纹的标志性群体,并明确了民族主支和支系的关系等。   在样本分析中,张海国等研究人员发现,华夏民族的古老遗传密码在现代人肤纹上依然有着鲜明的印记。通过分析和比对研究发现,汉族的肤纹特征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杂合性,是华夏民族**的后代。换句话说,数千年来,汉族是在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而少数民族也在繁衍中与汉族进一步地融合和发展。由此证明中华民族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   此项研究样本还清晰地表明,藏族的族源与古羌族等民族有关,其肤纹表现出鲜明的中华北方群特征,由此证实藏族源于中国北方民族,而绝非所谓的“南来(印度)之民族”。此外,台湾高山族(原住民)的2个样本分别是人数最多的“阿美人”样本和数量很少的“噶玛兰人”样本。经过聚类分析,台湾原住民样本都聚类在北方群内,与早些年所谓“原住民源于南洋”的结论也不相同。   目前,《中国全民族肤纹分布格局》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全民族肤纹调查研究的国家,在肤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上具有原创性,中国的肤纹研究成果为世界同行研究提供了参照物和资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