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天使的双翼 愿做天使的双翼
于闹市中求清静,在悠闲间看风云.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3,457 关注贴吧数: 13
[原创]公益,从心做起 (已发于安丘吧) 在安丘吧第一次见到“公益”二字是吧友FB群发的某个贴子,从那时起认识到原来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些许支援。在这个浮躁、拜金的社会里面,公德、公益事业有时也会变得极富功利性,例如某些政府官员的作秀、某些商家的借机炒作等,为人所不齿。而吧友FB群的善举虽然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众多需要援助的人们来说,显得多少有些杯水车薪,但却让人感觉到这一群人真正发自内心的行动,这一行动必会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活动的支持和实践。 “虽然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许多人,但只要哪怕有一个人因我们的帮助而走出困境,也已经问心无愧。”这句话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宣扬,也并不求有所回报,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能做到这样想和这样做已属不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能做到穷而兼济他人的,则更显难能可贵。其实群中的许多成员也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我们本地的经济环境下收入并不是非常可观,但他们仍尽其所能地出钱出物,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并且还要忍受外人的各种非议和口水。也许,他们所追求的,正是这四个字——“问心无愧”。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虽然许多人懂得这个道理,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最简单的事情说起——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插队,更近一些,在吧中不发垃圾贴和不良信息,不对他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都能做到。 其实,这些应该也可以看作是公益的一部分吧,如果连这种“独善其身”的日常行为都做不好、做不到,则“公益”也只能是奢谈罢了。个人修养提高和个人价值实现之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从我做起,从心做起,帮助那些处于穷困边缘急需援手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乐于和勇于去做的。 转眼便是2008年,企愿安丘吧友在新的一年里都能问心无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做些真正使自己心安理得使当事人受益的慈善之举。
[原创]公益,从心做起 (已发于安丘吧) 在安丘吧第一次见到“公益”二字是吧友FB群发的某个贴子,从那时起认识到原来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些许支援。在这个浮躁、拜金的社会里面,公德、公益事业有时也会变得极富功利性,例如某些政府官员的作秀、某些商家的借机炒作等,为人所不齿。而吧友FB群的善举虽然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众多需要援助的人们来说,显得多少有些杯水车薪,但却让人感觉到这一群人真正发自内心的行动,这一行动必会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活动的支持和实践。 “虽然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许多人,但只要哪怕有一个人因我们的帮助而走出困境,也已经问心无愧。”这句话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宣扬,也并不求有所回报,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能做到这样想和这样做已属不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能做到穷而兼济他人的,则更显难能可贵。其实群中的许多成员也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我们本地的经济环境下收入并不是非常可观,但他们仍尽其所能地出钱出物,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并且还要忍受外人的各种非议和口水。也许,他们所追求的,正是这四个字——“问心无愧”。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虽然许多人懂得这个道理,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最简单的事情说起——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插队,更近一些,在吧中不发垃圾贴和不良信息,不对他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都能做到。 其实,这些应该也可以看作是公益的一部分吧,如果连这种“独善其身”的日常行为都做不好、做不到,则“公益”也只能是奢谈罢了。个人修养提高和个人价值实现之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从我做起,从心做起,帮助那些处于穷困边缘急需援手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乐于和勇于去做的。 转眼便是2008年,企愿安丘吧友在新的一年里都能问心无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做些真正使自己心安理得使当事人受益的慈善之举。
[原创]公益,从心做起 在安丘吧第一次见到“公益”二字是吧友FB群发的某个贴子,从那时起认识到原来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些许支援。在这个浮躁、拜金的社会里面,公德、公益事业有时也会变得极富功利性,例如某些政府官员的作秀、某些商家的借机炒作等,为人所不齿。而吧友FB群的善举虽然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众多需要援助的人们来说,显得多少有些杯水车薪,但却让人感觉到这一群人真正发自内心的行动,这一行动必会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活动的支持和实践。 “虽然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许多人,但只要哪怕有一个人因我们的帮助而走出困境,也已经问心无愧。”这句话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宣扬,也并不求有所回报,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能做到这样想和这样做已属不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能做到穷而兼济他人的,则更显难能可贵。其实群中的许多成员也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我们本地的经济环境下收入并不是非常可观,但他们仍尽其所能地出钱出物,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并且还要忍受外人的各种非议和口水。也许,他们所追求的,正是这四个字——“问心无愧”。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虽然许多人懂得这个道理,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最简单的事情说起——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插队,更近一些,在吧中不发垃圾贴和不良信息,不对他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都能做到。 其实,这些应该也可以看作是公益的一部分吧,如果连这种“独善其身”的日常行为都做不好、做不到,则“公益”也只能是奢谈罢了。个人修养提高和个人价值实现之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从我做起,从心做起,帮助那些处于穷困边缘急需援手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乐于和勇于去做的。 转眼便是2008年,企愿安丘吧友在新的一年里都能问心无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做些真正使自己心安理得使当事人受益的慈善之举。
[原创]浅谈码字儿的自然与做作 与朋友谈起写东西,她说感觉不知怎么写,有时要为一个句子琢磨半天,有时会怕写出的东西或观点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我说其实写文章就当在说话好了,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刻意地造句子,也不要担心别人会不认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你要做的只是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不一定要迎合谁取悦谁,只要能将自己的内心所想流露在文字里就可以了。 于是第二天这位朋友开始写,果然写出的东西与以前不一样了,她已经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获得了几位阅读者的认同。其实,会读的人关注的更多是文字要传达的讯息,而不是文字本身。只要文字不是太过粗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我自己也曾尝试过刻意地去“造句”,但只当是游戏文字,那些东西并没有多少内涵在里面,也就自然引不起多少人的共鸣。 然而试着读过一些人的小说或散文,人为造句的痕迹仍十分明显,甚至会编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对话或情节,为文字而文字,不是为自然真实而文字,于我而言,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 有位朋友的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从不做作。想什么就是什么,直接表达出来,不拐弯抹角,不加粉饰,不怕别人的炮弹,这才是好的文章。 也唯有追求真性情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思想灌注在文字里面,传播给众人看。这样的人不怕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拒绝一切虚伪与做作,只为真实地展示与记述。他们写的东西也必然会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因为人本身即是复杂多面的。若是刻意维持一种风格一种态度,则很令人怀疑文字与内容的真实性。那些提炼加工粉饰的东西虽然表面好看,一旦光亮的油漆脱落,我们看到的便会是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较早前的琼瑶不是构造过许多那样的小说吗?许多男女的爱情观被扭曲到一塌糊涂,他们在那种脱离实际的意境里追求真爱,却不知这样的梦想永远照不进现实,也就得不到所要的爱情,只能在空中楼阁中通过意淫获得些满足,或者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原因很简单,她的小说独独缺少一个“真”字,而那些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又会心甘情愿地钻到这种虚拟的情境中不能自拔。 虽说写东西有自己的自由,但一旦要向大众传播,却应尽量以真实而自然的面目示人。真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正确,或一定要优秀,或一定要文笔好,而是要真正地发自本心,少些粉饰,多些真诚。当然真实并不意味着不保留隐私,只是在自己要表达的范围内做到真实就好。正如现实世界中的人,如果有些东西不想表达,可以不说话,但最好不要说假话。若连文字都戴着面具出现,那这文字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比做作更令人憎恶与不解的是各种方式的剽窃。如经常提到的郭敬明及其粉丝的做法,实在令人对新生一代中的一部分心生疑虑和担忧。 虽然网络是虚拟世界,但每一个说话做事的仍有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权利和义务,而这种约束只能靠自身的素质和自制力来实现。马甲与现实的不统一,时间一长可能容易造成双重人格,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快,而且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所以还是不要拿网络的隐蔽性当掩护为好。用心说话,才会真正心安理得。
[转贴]王朔与《致女儿书》 基本信息作者:王朔 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62768 出版时间:2007-9-1 版次:1 页数:129 字数:82000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内容提要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在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的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   而文字极其优美和细密。王朔在这个私人情感领域里倾身投入,袒露挚爱亲情,这在他以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其中《致女儿书初稿》就是一篇上乘的抒情散文,浓情炽爱,此时心情;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是显露王朔本人真实心性的性灵文字。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为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真挚、深情、不留余地的自我省思是《致女儿书》品高一格的鲜明标志。
[原创]也说“真实” ——以前的一篇酸拉叭叽的老文章。 早上送完孩子回家的路上,蓦然间脑子里涌现出两个词:“为善”和“伪善”。“伪”字的左边,赫然是个“人”字旁。人类伪装的本领大概是动物界中最强悍的吧。连做点好事都可以假装,这实在是作为人的一大悲哀。 此前,看了海岩的电视剧《五星大饭店》,其中海岩颇费笔墨地渲染“真实”二字,更借助主人公之口怅然慨叹这世上哪里还存在真实。虽然这种宣泄过于露骨和不自然,但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已经被教会作弊的本领,已经开始假装听话,渐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老师会不加掩饰地作假,会让学生一起作假。印象最深刻地当数每学期末的家长通知书。有过经验的都知道,那些评语,其实是几个写字好的同学填上去的。 然后会有糊里糊涂地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会假模假样地宣誓。然后会听校长、主任假装正经地在校会发言,会假装激动地鼓掌,哪怕心里其实非常讨厌冗长的会议。 后来,十七八岁时,开始觉得假装可耻,誓要真实。然而这时开始,便成为“异类”。当你不再想随波逐流时,自然要经受逆流的冲击。 工作后仍然要面对许多要造假的事,但人们开始麻木,开始习以为常。开始时,还能觉得有些不快,有些气愤。 后来,痛苦已经很难感受到,剩下的只有麻木。看到许多人其实更乐于虚假地活着,看到身边虚伪的事仍然在继续着,看到酒桌上人们依然言不由衷地把酒言欢,看到电视上依然在不厌其烦地唱着盛世赞歌...... 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感受不到痛苦。 当曾经敬仰的偶像轰然倒塌,当曾经信奉的真理成为谎言,当一切开始变得清晰而肮脏,这个世界,忽然变得乏善可陈,忽然失去了依赖的必要,一切,不重要了。于是颓废、迷乱、拜金、滥交......成为必然。 仍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心底的真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表达也是有限度的,即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伪装。因为人们似乎不喜欢赤裸裸的真实面孔,而更喜欢经过粉饰加工后的面具。很少有人喜欢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圆滑的闪避、巧妙的周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巧。 保护自己,可能是远离真实的最好的理由。
[原创]谁来破解一生的密码? 读来的故事、亲历的过往、穿过的人群、厚重的历史沉淀......似乎无不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讯息——其实,人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可能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多数后来的命运已然注定。被称为“基因”的那些个东西里面,可能便是我们一生的——密码?人们常说的“冥冥中自有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有道理的。这个定数,就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面。 我们习惯称之为“性格”的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的选择。内向、外向、活泼、安祥、炽烈、冷静……再加上作为外界因素的国家、政局、地域、贫富、父母、气候……,我们支配着、选择着,同时也被支配着、被选择着,在这多重的内力外力交互作用下,人生的轨迹曲曲折折,既看不清来时的路,也不知要通向何方。 如同有无数个巨大的筛子,不管不顾地将我们筛出不同的分类,粗的细的,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矮的,强的弱的……。我们面对事业、爱情、婚姻、父母、子女、财富、权势、过去、未来,当只能二选一的时候,那个密码悄悄地在后门活动,如同入侵到中央主机的黑客,决定着我们选鱼,还是选熊掌。 有人为了情可以飞蛾扑火、只为片刻的绚烂;有人为了义可以两肋插刀,但求心灵的安宁。在做这些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选择时,有人义无反顾 ,有人踟蹰徘徊,有人不置可否,有人嗤之以鼻。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当你清楚自己的性格时,却依然会受它的摆布,而做出一些令自己悔之不矣的事,却又是为什么?何况,人有时最不了解的,恰恰是自己。有些事情,即便旁观者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你也仍会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甚至蹈死而不悔,这又是为了什么?究竟是行为习惯影响和塑造了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了我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导致我们命运的不同呢? 一旦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似乎很难从现世的经典中搜寻出答案。这一生的密码,无数的仁人志士、宗教信徒穷尽一生来试图参透其中奥妙,各有不同解释,各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或许是密码的答案所在? 越思考越陷入迷途,于是希望跳出。这密码,不破解又如何?即便不知其奥秘,如果也能一样快乐而真实地活在人世间,那么知与不知,是不是就无足轻重了呢?或许这不去刻意地破解,正是最佳破解之道。 于是竟归到中国古老的道家学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这千古不易的密语,正是破解我们人生密码的不二法门。不管这密码多神秘,原来一切皆归之于宇宙的生命本源。或许这是智慧的祖先在告诉我们,只需跟随本心,自然真实地做出选择,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原创]浅谈码字儿的自然与做作 与朋友谈起写东西,她说感觉不知怎么写,有时要为一个句子琢磨半天,有时会怕写出的东西或观点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我说其实写文章就当在说话好了,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刻意地造句子,也不要担心别人会不认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你要做的只是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不一定要迎合谁取悦谁,只要能将自己的内心所想流露在文字里就可以了。 于是第二天这位朋友开始写,果然写出的东西与以前不一样了,她已经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获得了几位阅读者的认同。其实,会读的人关注的更多是文字要传达的讯息,而不是文字本身。只要文字不是太过粗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我自己也曾尝试过刻意地去“造句”,但只当是游戏文字,那些东西并没有多少内涵在里面,也就自然引不起多少人的共鸣。 然而试着读过一些人的小说或散文,人为造句的痕迹仍十分明显,甚至会编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对话或情节,为文字而文字,不是为自然真实而文字,于我而言,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 有位朋友的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从不做作。想什么就是什么,直接表达出来,不拐弯抹角,不加粉饰,不怕别人的炮弹,这才是好的文章。 也唯有追求真性情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思想灌注在文字里面,传播给众人看。这样的人不怕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拒绝一切虚伪与做作,只为真实地展示与记述。他们写的东西也必然会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因为人本身即是复杂多面的。若是刻意维持一种风格一种态度,则很令人怀疑文字与内容的真实性。那些提炼加工粉饰的东西虽然表面好看,一旦光亮的油漆脱落,我们看到的便会是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较早前的琼瑶不是构造过许多那样的小说吗?许多男女的爱情观被扭曲到一塌糊涂,他们在那种脱离实际的意境里追求真爱,却不知这样的梦想永远照不进现实,也就得不到所要的爱情,只能在空中楼阁中通过意淫获得些满足,或者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原因很简单,她的小说独独缺少一个“真”字,而那些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又会心甘情愿地钻到这种虚拟的情境中不能自拔。 虽说写东西有自己的自由,但一旦要向大众传播,却应尽量以真实而自然的面目示人。真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正确,或一定要优秀,或一定要文笔好,而是要真正地发自本心,少些粉饰,多些真诚。当然真实并不意味着不保留隐私,只是在自己要表达的范围内做到真实就好。正如现实世界中的人,如果有些东西不想表达,可以不说话,但最好不要说假话。若连文字都戴着面具出现,那这文字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比做作更令人憎恶与不解的是各种方式的剽窃。如经常提到的郭敬明及其粉丝的做法,实在令人对新生一代中的一部分心生疑虑和担忧。 虽然网络是虚拟世界,但每一个说话做事的仍有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权利和义务,而这种约束只能靠自身的素质和自制力来实现。马甲与现实的不统一,时间一长可能容易造成双重人格,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快,而且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所以还是不要拿网络的隐蔽性当掩护为好。用心说话,才会真正心安理得。
[原创]读书路上 小时候,看的最早的是连环画儿,《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等,不全。单本的印象最深的是《小马虎》,其他的已经淡忘了。初中时我攒的数十本连环画全被老妈偷偷送了人,连问都没问我,想来甚是郁闷。要是搁这会儿,那可都是稀罕东西,其价值赶得上清朝传下来的有钱人用的细瓷夜壶了都。 后来得到一本十六开的杂志(这本杂志好像是《今古传奇》?),上面刊载的竟是全本的《射雕英雄传》,立刻被金庸的语言和故事所吸引。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们村小学就一个老师兼校长。上课时我把书放桌洞里偷偷地看,因为成绩好,老师也不管,甚是过瘾。忘了后来还是之前又看电视里演的,看完就扮郭靖对着小树儿练降龙十八掌,打半天叶子都不动于是上去就拿巴掌呼。 初中时弄了点儿零花钱狠狠心买了上下两册的《西游记》,没白没黑的看。有次上语文课明目张胆地放课桌上,外号为“孔乙己的”语文老师实在咽不下这种目中无他的作派,揪我耳朵到前面示众,顺便赏了我有生以来唯一挨过的两巴掌,现在回想起来还火辣辣的。书也被老师借去,说给你暂存着等你反省完了再说。大约两周后书我硬着头皮把书要了回来,发现竟少了十几页,封面也没了,里面翻得黑乎乎的,惨不忍堵,心说老师第二职业是挖煤么?从此不爱借书给人。 小镇五天一大集,有一老头儿在我住的地方我爸单位附近摆杂货摊儿,其中有许多小人儿书。我没钱买,就问他拿烟换中不?老爸在单位里有许多烟,我又最恨烟,于是就拿金鹿烟去换我爱看的书。老头儿自然挺乐意,有时还怂恿我多弄点儿。烟可能比书要贵许多,他可是尝着甜头儿了,但当时我完全没概念。这种原始的非等价交换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也因此饱读连环画儿。 初二时开始知道有古龙、琼瑶,想办法弄来看,镇上反而见不到金庸的书。另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武侠小说,也是那时颇为受用的精神鸦片。自此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落千丈。记得那时之后,唯一的可被赞扬的好处是,语文成绩总是数一数二,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读。 读古龙书的一大恶果是导致跟一最好朋友的翻脸。当时课上课下都沉迷其中,本来喜欢一起讨论学习方面问题的作为同学兼好友的他开始时好言相劝,后来干脆开始轻视我的这种不求上进的行为。于是终有一日我不胜恼怒,说我就看闲书怎么了,关你什么事儿。自此至初中毕业,两人再没好脸子过。后来高中时又同校,见面时再找不到以前无间无隙的感觉,想想很是遗憾。 高中接触的书开始多起来,学校门口租书的特多,但几乎都是武侠言情之类,并且夹杂着些带色儿的。金庸的书读了些,读到腻歪,没感觉,所以没全读完。琼瑶的书也读一些,以一次政治老师将租来的书撕毁而告结束。开始喜欢特立独行的三毛,一本儿也没落过,甚至幻想像她那样过类似的生活。后来听说三毛自缢,开始怀疑生死的意义。 汪国真的诗因其平凡朴素,当时也比较爱诵读,装作热爱人生的把一些认为好的句子写在笔记本、课本上。席慕容也看,但不多,那时好像读不懂,或曰没共鸣。 《白鹿原》、《废都》、《丑陋的中国人》、《成功之路》……开始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书,开始思考不同的东西。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原来其实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思想。伴随而来的,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怀疑与对未来的渐失兴趣。 《红楼梦》似乎总是读不完,也不知为什么。到现在仍然没有,和《白鹿原》一样。可能觉得,看了前半部分已经足够了,再往后无非怎样怎样,怎么也激不起看下去的欲望。 后来有人的观点给我了安慰。其实书读得不在多,也不一定非要读完。只要自己会独立思考,哪怕读书很少,一样能写出好东西来。于是,读书的数量开始减少。 大学生活其实挺空虚无聊的,有时也读些书,但武侠的、爱情的,都无法入眼了。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买了本儿送现在的老婆,她倒是看完了,可我愣是读不下去,还在第一页煞有介事地写了句评语,大意是语言太次,内容太平凡云云。倒是后来买了本根据该书改编的连环画,粗粗地看了一遍,后来不知送了谁。到现在人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有个主角姓孙?图书馆里的藏书现在回想起来大都不值一读,旧的官方文学及翻译的名著比较多,鲜有好书。此时开始注意去淘那些在读者与评论家眼里有争议的作品。 另一件导致看书减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开始大量接触外文原声电影。图书馆有一个放映厅一元可以看一部,一到晚上就放。看这种电影成为我的必修课,反倒是系里的必修课缺少了我的“出席”。 电影的立体、快速、强烈的视觉冲击、宏大的叙事,似乎蕴含了超越大多数书籍的魔力。开始觉得各种书已经无法抵得上电影的诱惑。《沉默的羔羊》、《廊桥遗梦》、《费城故事》、《人鬼情未了》、《阿甘正传》、《闻香识女人》等等佳作在那个年代一部部涌现,在我面前铺开一幕幕人生画卷,我乐在其中,几乎无暇顾及其他。电影,直到现在,使我极大地减少了读书的时间和数量。因为看电影,可以使我花较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事,得到更多的娱乐以及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改变。 直到最近,才开始慢慢了解到,其实自己真正喜欢读的印刷品,已经少得可怜。眼里剩下的,只剩下王小波、王朔、韩寒等少数几个人的作品。即便是这几位,他们的书也只是浅尝而止,并未完全读完。只是觉得他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一些生活态度与我如此的接近,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者是希望藉此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这几个人并不描写现世的真实,他们或黑色、或调侃、或讽刺、或幽默,宁愿智慧地逃避着敏感地带,也不去委屈自己写出并非发自本心的东西。 现在更想做的,也许是去读自己、读爱的人、读朋友、读所有值得一读的平凡的人们。这些活生生的书本和故事,读来才是最真实的——这种立体的书,才最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原创]谁来破解一生的密码? 读来的故事、亲历的过往、穿过的人群、厚重的历史沉淀......似乎无不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讯息——其实,人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可能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多数后来的命运已然注定。被称为“基因”的那些个东西里面,可能便是我们一生的——密码?人们常说的“冥冥中自有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有道理的。这个定数,就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面。 我们习惯称之为“性格”的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的选择。内向、外向、活泼、安祥、炽烈、冷静……再加上作为外界因素的国家、政局、地域、贫富、父母、气候……,我们支配着、选择着,同时也被支配着、被选择着,在这多重的内力外力交互作用下,人生的轨迹曲曲折折,既看不清来时的路,也不知要通向何方。 如同有无数个巨大的筛子,不管不顾地将我们筛出不同的分类,粗的细的,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矮的,强的弱的……。我们面对事业、爱情、婚姻、父母、子女、财富、权势、过去、未来,当只能二选一的时候,那个密码悄悄地在后门活动,如同入侵到中央主机的黑客,决定着我们选鱼,还是选熊掌。 有人为了情可以飞蛾扑火、只为片刻的绚烂;有人为了义可以两肋插刀,但求心灵的安宁。在做这些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选择时,有人义无反顾 ,有人踟蹰徘徊,有人不置可否,有人嗤之以鼻。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当你清楚自己的性格时,却依然会受它的摆布,而做出一些令自己悔之不矣的事,却又是为什么?何况,人有时最不了解的,恰恰是自己。有些事情,即便旁观者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你也仍会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甚至蹈死而不悔,这又是为了什么?究竟是行为习惯影响和塑造了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了我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导致我们命运的不同呢? 一旦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似乎很难从现世的经典中搜寻出答案。这一生的密码,无数的仁人志士、宗教信徒穷尽一生来试图参透其中奥妙,各有不同解释,各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或许是密码的答案所在? 越思考越陷入迷途,于是希望跳出。这密码,不破解又如何?即便不知其奥秘,如果也能一样快乐而真实地活在人世间,那么知与不知,是不是就无足轻重了呢?或许这不去刻意地破解,正是最佳破解之道。 于是竟归到中国古老的道家学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这千古不易的密语,正是破解我们人生密码的不二法门。不管这密码多神秘,原来一切皆归之于宇宙的生命本源。或许这是智慧的祖先在告诉我们,只需跟随本心,自然真实地做出选择,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转)一定要讲给孩子们的20个小故事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3,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4,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最感人的母爱不是牺牲(转述) 这是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的,最打动我的母爱故事:   曾经看到过很多母亲舍命救子,捐肝救女,含辛茹苦含垢忍辱拉扯子女成材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母爱就在于为了孩子,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切。牺牲者才是伟大者。   诚然,我也觉得她们值得敬佩,却从没有为这些故事洒下过夺眶而出的眼泪。   直到我看到了这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报纸上的,浮生不才,书面化地转述一遍。请你耐心看完。   在年轻的时候,她是个全厂著名的美人。多少年轻工人天天都借故到她所在的班组转悠,以一睹芳容,区段长都劝不住。作钳工还不久,天真的她抵挡不住近乎疯狂的追求,终于嫁给了当时全市小有名气的个体企业家。那是并不富裕的八十年代初,她二十二岁。   结婚的那天,美丽的新娘和当时绝对算是豪华盛大的婚礼,是小城里的人十数年后还津津乐道的场面。人们都说,她十五岁就没了爹娘,现在算是掉进了福窝,有人捧在手心里伺候了。   一年后,儿子降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给了成为母亲的她最大的慰藉。同时,除此之外,这个家庭内已经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让她感到快乐——婚后,丈夫很快暴露出沉湎酒色粗鄙之徒的本来面目,酗酒殴妻,次次升级。直到儿子三个月大的那天晚上,丈夫举起孩子,狠狠地摔在地上……   从医院抱回九死一生的孩子,她顶着全城人看外星人似的目光,坚决离了婚。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内陆城镇啊,那时候的观念,离婚的女人,是丢脸的,耻辱的。刚离婚的那些年,周围的人给她的只有冷眼,嘲笑和讥讽。   工作还在,但要养育一个因伤落下病根的孩子,微薄的工资只是杯水车薪。每天的日子都那么艰难,断炊也不是一两次。也有阿婶阿婆劝她再嫁人,那些陆陆续续介绍来的男方都对她很满意,却都不接受这个儿子。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有想娶她的人。她宁愿把自己累死,也不能抛弃儿子,让儿子得不到母亲的疼爱。她开始打零工,作裁剪,维持孩子的医药费和营养费。成年累月的超负荷透支让她惊人的美貌过早地凋谢了。但是她无怨无悔。   儿子从来都很懂事,很听话,别的孩子追着他叫“野崽子”,他从来就不予理会。只是用功地读书。果然,儿子很争气。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他考取了当地数一数二的高中。   但是,她下岗了。学费,生活,一下子天塌了般,没了着落。   那段日子真的不知道怎么熬过来。最终,她利用业余的裁剪技术开了个小裁剪铺子,生意清淡,幸亏老客户多照应,勉强维持。   后来啊。儿子顺利地上了高中。     儿子上了大学。       儿子大学毕业。         儿子找到了一份外企里的高薪工作。   她欣慰地笑了。当然,她早已经老了。老得应该做奶奶了。   于是她时常问儿子,要李婶子、赵婆婆她们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好不好?要什么样的?   儿子每每嗫嚅着说,我还年轻呢,妈,等两年再说吧。   这一等等到了二十五岁。别的孩子在大学里就有女朋友了。可是他工作三年了,从来没有一点点这方面的意思。   于是,有天晚上,她又笑着问,儿子,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妈妈想抱孙子呢。   谁料到,儿子突然跪倒在他面前失声痛哭:“妈妈,我对不起你!我这一辈子都不想结婚!……”   原来,从很小的时候,儿子就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到了十几岁,儿子终于明白了,自己是t*ongxi=ngl-ian者。   他也想过死,可是舍不得妈妈。他也想过结婚,但是他明白,那无疑是在制造未来妻子与无辜孩子的不幸人生。他不忍心。他也曾经问过很多心理医生:这是病么?能治好么?可是医生的话让他绝望:t*ongxi=ngl-ian不是疾病,是天生的一种遗传性状。就像左撇子,是治不好的。   于是就有了那惊心动魄的一跪。   终于,他做梦一般地把压在心里十数年之久的隐衷倾吐一空。他不敢抬头看妈妈的脸,他想,妈妈会伤心欲绝的。   他最后说:我……我有负于您几十年的艰辛,您为我牺牲了太多…… 妈妈,你就当没生我这个儿子……   许久,她捧起儿子的头,儿子看到的,居然是一脸平静的微笑:   “儿子,那有什么,你不愿意结婚就不结婚,那是你的自由啊。”   “可是,妈妈你知道,全社会的人都不容忍我们这样的人……觉得我们都该去死……”儿子迷茫而痛苦地说。   “当年妈妈离婚的时候,别人不也是这样看待我的么。我也在众人的鄙视和嘲笑中艰难地度过每一天哪!可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没有做错什么。你不也没有做错什么么?放心,社会会改变的。当年离婚时多大的事情,可是过了十年左右,也就司空见惯了。妈妈支持你。因为我也曾经和你一样。你是我的骄傲。”   这就是最感动我的母爱故事。   最感人的母爱不是牺牲,是尊重。
也说“真实” 早上送完孩子回家的路上,蓦然间脑子里涌现出两个词:“为善”和“伪善”。“伪”字的左边,赫然是个“人”字旁。人类伪装的本领大概是动物界中最强悍的吧。连做点好事都可以假装,这实在是作为人的一大悲哀。 此前,看了海岩的电视剧《五星大饭店》,其中海岩颇费笔墨地渲染“真实”二字,更借助主人公之口怅然慨叹这世上哪里还存在真实。虽然这种宣泄过于露骨和不自然,但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已经被教会作弊的本领,已经开始假装听话,渐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老师会不加掩饰地作假,会让学生一起作假。印象最深刻地当数每学期末的家长通知书。有过经验的都知道,那些评语,其实是几个写字好的同学填上去的。 然后会糊里糊涂地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会假模假样地宣誓。然后会听校长、主任假装正经地在校会发言,会假装激动地鼓掌,哪怕心里其实非常讨厌冗长的会议。 后来,十七八岁时,开始觉得假装可耻,誓要真实。然而这时开始,便成为“异类”。当你不再想随波逐流时,自然要经受逆流的冲击。 工作后仍然要面对许多要造假的事,但人们开始麻木,开始习以为常。开始时,还能觉得有些不快,有些气愤。 后来,痛苦已经很难感受到,剩下的只有麻木。看到许多人其实更乐于虚假地活着,看到身边虚伪的事仍然在继续着,看到酒桌上人们依然言不由衷地把酒言欢,看到电视上依然在不厌其烦地唱着盛世赞歌...... 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感受不到痛苦。 当曾经敬仰的偶像轰然倒塌,当曾经信奉的真理成为谎言,当一切开始变得清晰而肮脏,这个世界,忽然变得乏善可陈,忽然失去了依赖的必要,一切,不重要了。于是颓废、迷乱、拜金、滥交......成为必然。 仍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心底的真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表达也是有限度的,即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伪装。因为人们似乎不喜欢赤裸裸的真实面孔,而更喜欢经过粉饰加工后的面具。很少有人喜欢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圆滑的闪避、巧妙的周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巧。 保护自己,可能是远离真实的最好的理由。
也说“真实” 早上送完孩子回家的路上,蓦然间脑子里涌现出两个词:“为善”和“伪善”。“伪”字的左边,赫然是个“人”字旁。人类伪装的本领大概是动物界中最强悍的吧。连做点好事都可以假装,这实在是作为人的一大悲哀。 此前,看了海岩的电视剧《五星大饭店》,其中海岩颇费笔墨地渲染“真实”二字,更借助主人公之口怅然慨叹这世上哪里还存在真实。虽然这种宣泄过于露骨和不自然,但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已经被教会作弊的本领,已经开始假装听话,渐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老师会不加掩饰地作假,会让学生一起作假。印象最深刻地当数每学期末的家长通知书。有过经验的都知道,那些评语,其实是几个写字好的同学填上去的。 然后会糊里糊涂地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会假模假样地宣誓。然后会听校长、主任假装正经地在校会发言,会假装激动地鼓掌,哪怕心里其实非常讨厌冗长的会议。 后来,十七八岁时,开始觉得假装可耻,誓要真实。然而这时开始,便成为“异类”。当你不再想随波逐流时,自然要经受逆流的冲击。 工作后仍然要面对许多要造假的事,但人们开始麻木,开始习以为常。开始时,还能觉得有些不快,有些气愤。 后来,痛苦已经很难感受到,剩下的只有麻木。看到许多人其实更乐于虚假地活着,看到身边虚伪的事仍然在继续着,看到酒桌上人们依然言不由衷地把酒言欢,看到电视上依然在不厌其烦地唱着盛世赞歌...... 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感受不到痛苦。 当曾经敬仰的偶像轰然倒塌,当曾经信奉的真理成为谎言,当一切开始变得清晰而肮脏,这个世界,忽然变得乏善可陈,忽然失去了依赖的必要,一切,不重要了。于是颓废、迷乱、拜金、滥交......成为必然。 仍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心底的真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表达也是有限度的,即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伪装。因为人们似乎不喜欢赤裸裸的真实面孔,而更喜欢经过粉饰加工后的面具。很少有人喜欢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圆滑的闪避、巧妙的周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巧。 保护自己,可能是远离真实的最好的理由。
也说“真实” 早上送完孩子回家的路上,蓦然间脑子里涌现出两个词:“为善”和“伪善”。“伪”字的左边,赫然是个“人”字旁。人类伪装的本领大概是动物界中最强悍的吧。连做点好事都可以假装,这实在是作为人的一大悲哀。 此前,看了海岩的电视剧《五星大饭店》,其中海岩颇费笔墨地渲染“真实”二字,更借助主人公之口怅然慨叹这世上哪里还存在真实。虽然这种宣泄过于露骨和不自然,但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已经被教会作弊的本领,已经开始假装听话,渐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老师会不加掩饰地作假,会让学生一起作假。印象最深刻地当数每学期末的家长通知书。有过经验的都知道,那些评语,其实是几个写字好的同学填上去的。 然后会糊里糊涂地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会假模假样地宣誓。然后会听校长、主任假装正经地在校会发言,会假装激动地鼓掌,哪怕心里其实非常讨厌冗长的会议。 后来,十七八岁时,开始觉得假装可耻,誓要真实。然而这时开始,便成为“异类”。当你不再想随波逐流时,自然要经受逆流的冲击。 工作后仍然要面对许多要造假的事,但人们开始麻木,开始习以为常。开始时,还能觉得有些不快,有些气愤。 后来,痛苦已经很难感受到,剩下的只有麻木。看到许多人其实更乐于虚假地活着,看到身边虚伪的事仍然在继续着,看到酒桌上人们依然言不由衷地把酒言欢,看到电视上依然在不厌其烦地唱着盛世赞歌...... 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感受不到痛苦。 当曾经敬仰的偶像轰然倒塌,当曾经信奉的真理成为谎言,当一切开始变得清晰而肮脏,这个世界,忽然变得乏善可陈,忽然失去了依赖的必要,一切,不重要了。于是颓废、迷乱、拜金、滥交......成为必然。 仍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心底的真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表达也是有限度的,即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伪装。因为人们似乎不喜欢赤裸裸的真实面孔,而更喜欢经过粉饰加工后的面具。很少有人喜欢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圆滑的闪避、巧妙的周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巧。 保护自己,可能是远离真实的最好的理由。
[杂谈]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转贴)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一哲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请她们出示请柬,她们没有。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个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向老头敬了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 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 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穷的孩子捐赠。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29 内容提供: 千纸鹤文摘 qzh8.cn [手机WAP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