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天使的双翼
愿做天使的双翼
于闹市中求清静,在悠闲间看风云.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3,457
关注贴吧数: 13
一虎一席谈:中医还能不能信 http://v.youku.com/v_playlist/ca00f331905o10p0.html
长江七号看来很好看 在六间房看了十几分钟,果然不错。等清晰版出来再看。
一虎一席谈:阿Q走了大侠来了学生语文水平 http://6.cn/plist/117505/0.html
打开心窗--马德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自也不语,微笑着引领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方顷温暖的柔波之上。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能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于半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 和尚有些纳闷,不知师父的葫芦里到底闷着什么药。 过了上午,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到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上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林、小溪、鸟语、水声也渐决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你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了呢?”慧能答:“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师父说,“外边还是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还在。” 慧能领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所有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暗淡,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春光,而是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所有朝向春光的窗户悄然关上。 宫瑾摘自《现代女报》
回家过年喽! 过了年再来玩儿。再给大家拜个年!
腰可以弯,但脊椎不能弯。 对于值得弯腰的人,可以适当弯一下,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值得交的朋友、值得同情的人……但心中要常怀正直与刚强,脊椎绝不能弯——尤其不能向恶的一面弯。
老好人也敢直言而不伪装了,是件好事儿。 说起来得感谢我才对——如果你想得通的话。无关人士就不要回贴了。
那位朋友呢? 如题。二锅头呢?——想喝了。
别针儿带足了没? …………
玩儿 http://tieba.baidu.com/f?kw=%C8%CB%C3%C7%B6%BC%CB%B5%D5%E2%B8%F6%CC%F9%B0%C9%BA%DC%D3%D0%D2%E2%CB%BC%CE%D2%C0%B4%BF%B4%BF%B4%B5%BD%B5%D7%D3%D0%C3%BB%D3%D0%D2%E2%CB%BC%D3%D0%D2%E2%CB%BC%BE%CD%B3%A3%C0%B4%BF%B4%BF%B4原来两分钟就可以创建个贴吧。
人都哪儿去了?回老家过年了?
过小年了 很多放鞭炮的,震得儿子直往他妈怀里钻,两只小手捂着耳朵,真是可爱,可惜没拿相机,要不录下来留着看多好。 饭间谈起南方的雪灾,谈起灾区的物价,唏嘘不已。 明年,本地的物价不知是否会回落。虽然有个奥运会,但普通百姓的生活跟这个盛会似乎关系不大。 渴望能成为这艘大船的一名水手,而不只是一名乘客,只是许多时候身不由己。 梅花傲雪的品格,其实是许多人都有的。也许到极冷时,这种品格才越发会显现出来? 然而,还是多做些准备比较好。 这个小年的夜里,就先乱乱地记下这么多吧。
快过年了,欣赏一下精美的民间剪纸吧 1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突然想起这句话。那么骂人者、攻击人者呢?——看看日本人在国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
哪儿有室内乒乓球室? 如题。以及收费情况什么的,如果知道就一起告诉我好了,嘿嘿。
[链接]雪中送炭(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1/zaodian_ji080128.shtml
[链接]春运遭遇天灾 制度如何跟上? http://news.ifeng.com/special/baoxuechina/pl/200801/0128_2709_380896.shtml
[链接]比冰雪还冷的权力令人恐惧 百度不让发全文,发个链接大家自己参考吧。http://news.ifeng.com/special/baoxuechina/pl/200801/0128_2709_380887.shtml
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大家把自己认识的朋友推荐到这里来吧,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可以把下面的文字复制一下,发消息给她/他(当然你也可以改成自己喜欢的邀请文字)——欢迎加入安丘文化沙龙吧,体验用文字自由呼吸的乐趣。http://tieba.baidu.com/f?kw=%B0%B2%C7%F0%CE%C4%BB%AF%C9%B3%C1%FA
来认识一下各种动物吧——可以给小孩子们看看 先发一个有点儿吓人的:蛇——因为老婆是属蛇的。
心灵的宁静-乔舒亚·列勃曼 心灵的宁静——乔舒亚·列勃曼 现代人行走期间的是一条羊肠小道,这条小道已接近处处是毁灭的地狱。心头的种种焦虑使现代人惶惶不可终日,情感上的种种冲突使他顾此失彼,经济上的不安全,使他寝食不安,政治上疑惧和偾事疾俗使他无所适从。 人惨烈的自我仇视并不符合道德,其情形就如同对他人残忍和粗暴不道德那样和粗暴不道德一样。那种憎恨自己的人,那种对自己的才华、能力和情感不加以尊重的人,实际上对别也不会尊重。我大都认为我们的邻居拥有他们实际上并不拥有的种种能耐和权力!对别人的能力加以夸大的想法,是我们深陷于自我批评的旋涡并在某个别人的人格祭坛前鞭打我们自己,反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武器。 作为成年人,他必须肩负起责任的重担,并在他所熟悉的领域辛勤耕耘,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这就是恋爱和婚姻、本职和业余爱好。 对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和雄心,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有意识地放弃,如此才能使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因为他敢于正视真正的人生。 我们应该坦然对待自己会有的沮丧、残忍、和不合作的情绪和心态,这样的心态会转瞬即逝而不会永远是这样。不要把一天或一个月的不愉快,当成了我们生活的永恒状态。我们的情绪总是暂时性的。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被人接受、赞同、欣赏和得到人与人之间的同志情谊。最能表现我们邻居之爱的,莫过于我们内心里对其他人的独特性能够加以宽容,莫过于抵制自己横行霸道的诱惑。宽容就是积极而友好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信仰、行为和习惯,但期间却不一定得同意或接受他们。正如伏尔泰先生所言:“你所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同意,但你说话的权力,我却要誓死捍卫它。” 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焦虑乃是正常的和健康的,但焦虑过多,却会毒害和扭曲我们的整个人性。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潜藏着某种恐惧,正常的人是那种愉快而勇敢地接受人生既有种种局限性又有种种机会的那种人。 一定数量和一定程度的忧虑,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其实是正常的。人生的大智大慧,就是忍受我们必须忍受的,改造我们能够改造的,一定程度的不愉快、不满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在生活中得不到表达的情感,实际上并不会消失,这样的情感会以潜藏的方式继续存在下来,成为引报爆心灵的炸药。要对你的情感而不是外部的陈规陋习保持真诚,相信你自己已经拥有经受人生剧变和悲剧的力量。
还原——尤金(比较喜欢的一篇小品文) 朋友谈她心路历程的转变。 “过去,人敬我一尺,我回敬三丈;但是,对方如果踩我一脚,我一定会飞踢回去,毫不犹豫,决不留情。” 静静流走的岁月,带走了她的傲气和锐气,磨平了她的棱角与尖角。她以平湖似镜般的心境淡淡地说到:“现在呢,别人踩到我,如果不是很痛的话,我会侧一侧身子,轻轻地闪过去,便算了事。” 说着,她露出了一个美丽的微笑:“实际上,去恨别人,也需要动用真力气的。” 真是智者之言。是的,闪一闪,只要轻轻地闪一闪,便能闪去了接踵而来的无数刀光剑影,也闪去了自己也许难以承载的心理负荷,而且,他日山水相逢,彼此都能有个回转的余地。 切莫相信什么“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些充满了火药气息的古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学会“忍,退,闪”这三招时,我们也必须勤练护身的武功。当你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一闪再闪时,别人却把你看成是“藏头缩尾”的窝囊废而恣意妄为,这时,你便该让宝剑出鞘了! 这一招,有个美丽的名堂:“还原记”。 在宝剑如虹的气势里,他人眼中的病猫,遂“还原”为一啸而撼山林的虎。
作个记号 改天申请吧主,哈哈。
爱默生关于文字的一句话 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
龙应台专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OTA0Njg=.html
龙应台的演讲--百年思索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 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於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 而我又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 例来自这个法学院。总统候选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来自台 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农经系(李登辉是农经系,是不是?(笑声) 但是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麽样的人文 素养。为什麽不是「政治人物」呢?因为对今天已经是四十岁以上的人要求他们有 人文素养,是太晚了一点,今天面对的你们大概二十岁;在二十五年之后,你们之 中今天在座的,也许就有四个人要变成总统候选人。那麽,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你 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但是昨天我听到另一个说法。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你确 实应该去台大法学院讲人文素养,因为这个地方出产最多危害社会的人。」(笑声) 二十五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时,我才七十二岁,我还要被 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笑声) 我们为什麽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们掌有权力,他将 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 是,你这个权力在手的人,拜托,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麽叫 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 共同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 的时代里。二十五年之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 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一○五 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麽样的谈话来回顾历史?二十五年之后,你也许要决定, 到底日本跟中国跟台湾的关系,战争的罪责和现代化的矛盾,应该怎麽样去看?二 十五年后的今天,也许你们也要决定到底台湾和中国应该是什麽样的关系?中国文 化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上,又处在什麽地位?甚至於,西方跟东方的文明,他们之间 全新的交错点应该在哪里?二十五年之后,你们要面对这些我们没有解决的旧问题, 加上我们现在也许无能设想的新的问题,而且你们要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麽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 哲」,叁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 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麽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麽关系?如 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 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 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 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 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 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 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麽我们看 见的,理解的,会是什麽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 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 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
[大家来评]龙应台:你应该学会不相信 龙应台:你应该学会不相信 ——你来看此花时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朋友们来了别忘记加入我们的圈子 点这里http://hi.baidu.com/q/%B0%B2%C7%F0%CE%C4%BB%AF%C9%B3%C1%FA这样您空间里的大作就能显示在圈子里供大家欣赏了。
新年新希望——晒晒你的新年愿望,敢吗? 当然,你可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必暴露个人和家庭隐私,呵呵。
《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DVDScr]——出来了。 http://www.verycd.com/topics/228797/中文名称:理发师陶德英文名称:Sweeney Todd资源类型:DVDScr发行时间:2007年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简介:◎译 名 理发师陶德/疯狂理发师/魔街理发师◎片 名 Sweeney Todd◎年 代 2007◎国 家 美国/英国◎类 别 犯罪/音乐/惊悚◎语 言 英语◎字 幕 N/A◎IMDB评分 8.3/10 (21,144 votes) Top 250: #156◎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08236/◎文件格式 XviD + AC3◎视频尺寸 640 x 352◎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片 长 117 Min◎导 演 蒂姆·波顿 Tim Burton◎主 演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Sweeney Todd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Mrs. Lovett 阿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Judge Turpin 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Signor Adolfo Pirelli 劳拉·米歇尔·凯利 Laura Michelle Kelly .....Lucy Barker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Beadle Bamford 简妮·怀森纳 Jayne Wisener .....Johanna 杰米·坎贝尔·鲍尔 Jamie Campbell Bower .....Anthony Hope 爱德·山德斯 Ed Sanders .....Tobias Ragg Gracie May .....Baby Johanna Ava May .....Baby Johanna Gabriella Freeman .....Baby Johanna
回归线 有时感觉自己就像小孩儿手里玩的悠游球似的,攸地落到一处,又攸地回升,来回反复间,体味不断回归的乐趣。或许不是乐趣,根本就是悬而未决的痛苦。心走远了的时候,那条线也似乎变得纤细而脆弱,如果没有足够的韧性,或许就从此堕落而不再受控制。有时想想,做个陀螺可能会更好些,只需些许鞭策,便可原地不停打转,虽然没有高低起伏的体验,却可以悠闲运转,不必提心吊胆担心坠落在地的风险——因为已然是在地上。 好在许多时候,那条回归线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迷失了本性,便可以随时收手,将自己召回原处。善良与本真是不息的生命之火,哪怕只留得一丁点儿,遇到合适的材料和时机,也会迅即燃回热血满腔。有人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有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可以证明,但也并非一定是真理。如果能掌握这条无形的线,克己容人,经常清扫灵魂污垢保持精神坚韧与相对纯净,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多些冷静仁爱和宽厚体恤,少些牢骚怨恨与尖刻辱骂, 则必能收放自如伸屈由己,是非恩怨一笑置之——成就传说中的“笑傲江湖”态度。 并非要鼓吹与标榜仁义道德——人都是多面体,有好的一面必有坏的一面,有净的一面也会有脏的一面,况且有些事从这一面看是好的,从另一面看又是坏的,判断的标准不同,则评价也会不同。只是各人的心中应该有一杆秤,时不时净下心来权衡一番,哪边轻哪边重需要有所倾向。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有时可能会比别人的说词更加准确。有些所谓看似愚笨的人并不理会他人的毁誉,只管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只管呆呆向前冲——电影里的那个阿甘于是成了事实上的受益者,平安富足幸福快乐。傻人也有傻福,因为他的线出奇得结实,根本不必担心会断,所以反而玩得特别得心应手。虽是一个特例,却也可反映一些问题,或许许多人正是在乎别人意见太多,导致不能冷静反观自己,时常因此而心神大乱,搞成一团乱麻一塌糊涂,迷失自我不能自拔。阿甘救出来的那个上校便是如此,好在后来经历些曲折后终于能够返朴归真积极面对人生,也算是个完美结局。 所以俗人也好,庸人也罢,善良与邪恶里,知足与不知足间,谨慎取舍,去芜存精,开阔胸襟,乐天知命,少些执着,多些自然,或许更能以悠闲自得的心态去玩转那个小球。
[原创]回归线 有时感觉自己就像小孩儿手里玩的悠游球似的,攸地落到一处,又攸地回升,来回反复间,体味不断回归的乐趣。或许不是乐趣,根本就是悬而未决的痛苦。心走远了的时候,那条线也似乎变得纤细而脆弱,如果没有足够的韧性,或许就从此堕落而不再受控制。有时想想,做个陀螺可能会更好些,只需些许鞭策,便可原地不停打转,虽然没有高低起伏的体验,却可以悠闲运转,不必提心吊胆担心坠落在地的风险——因为已然是在地上。 好在许多时候,那条回归线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迷失了本性,便可以随时收手,将自己召回原处。善良与本真是不息的生命之火,哪怕只留得一丁点儿,遇到合适的材料和时机,也会迅即燃回热血满腔。有人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有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可以证明,但也并非一定是真理。如果能掌握这条无形的线,克己容人,经常清扫灵魂污垢保持精神坚韧与相对纯净,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多些冷静仁爱和宽厚体恤,少些牢骚怨恨与尖刻辱骂, 则必能收放自如伸屈由己,是非恩怨一笑置之——成就传说中的“笑傲江湖”态度。 并非要鼓吹与标榜仁义道德——人都是多面体,有好的一面必有坏的一面,有净的一面也会有脏的一面,况且有些事从这一面看是好的,从另一面看又是坏的,判断的标准不同,则评价也会不同。只是各人的心中应该有一杆秤,时不时净下心来权衡一番,哪边轻哪边重需要有所倾向。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有时可能会比别人的说词更加准确。有些所谓看似愚笨的人并不理会他人的毁誉,只管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只管呆呆向前冲——电影里的那个阿甘于是成了事实上的受益者,平安富足幸福快乐。傻人也有傻福,因为他的线出奇得结实,根本不必担心会断,所以反而玩得特别得心应手。虽是一个特例,却也可反映一些问题,或许许多人正是在乎别人意见太多,导致不能冷静反观自己,时常因此而心神大乱,搞成一团乱麻一塌糊涂,迷失自我不能自拔。阿甘救出来的那个上校便是如此,好在后来经历些曲折后终于能够返朴归真积极面对人生,也算是个完美结局。 所以俗人也好,庸人也罢,善良与邪恶里,知足与不知足间,谨慎取舍,去芜存精,开阔胸襟,乐天知命,少些执着,多些自然,或许更能以悠闲自得的心态去玩转那个小球。
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片断) 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片断)郑亚旗:咱俩在上集《皮皮鲁》谈了你的转基因教育,你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转基因教育。郑渊洁:是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郑亚旗:咱们上次已经探讨了父母如何将天才孩子转变为普通人,方法就是眼睛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整天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完成由天才蜕变成普通人的过程。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作为父母,如何将普通孩子转变成天才。郑渊洁: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同类欣赏。越是年龄小的人类成员,越希望获得同类特别是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两个人的由衷欣赏。欣赏是天才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郑亚旗:我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郑渊洁:真正的忠言都是顺耳的,鼓励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闻过则喜的人吗?反正我是没见过。郑亚旗:家长使用鼓励的方法,就能将普通孩子转变为天才?郑渊洁:没错。但是对孩子的鼓励不能是一时的、即兴的,而要持之以恒的。作为家长,鼓励孩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鼓励,不批评。郑亚旗:你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已经22岁了,你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次。不过我想问,难道孩子身上真的没有缺点吗?郑渊洁:咱俩上次说过,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都是孩子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身上学来的,特别是从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身上学来的。孩子身上有三种素质最强大无比,想像力、模仿力和逆反力。其中模仿力可谓登峰造极。家长想让孩子改正所谓的缺点,不应该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找到孩子身上缺点的出处,也就是源头,然后对源头进行斩草除根式的灭除。郑亚旗:我在家常听你说,表扬孩子要直截了当,批评孩子要转弯抹角。郑渊洁:孩子出生以后,他的脑细胞都处于冬眠状态,需要外力来激活它们。这个外力,主要是父母。人的脑细胞分很多区域,你夸奖孩子,孩子大脑中优秀的脑细胞就被激活了,他就真的优秀了。你贬低他,他的脑细胞中的消极区域就被激活了,孩子就真的越来越不行了。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励、鼓励、再鼓励。表扬孩子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行,顾左右而言他。郑亚旗: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假如有个孩子在学校老是成绩不好,他又懒散,作为家长,也鼓励他?郑渊洁: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这肯定不是缺点,相反,可能正是他的优点。我们知道,如今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填鸭式应试教育,完全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如鱼得水的孩子,不会是创造型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不需要只能重复前人知识的考试机器。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取决于他是不是创造型人才。为什么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读书时的考试成绩都不好?正是这个道理。这些创造大师在幼年都无法容忍应试教育。爱迪生被学校除名。牛顿藐视老师。爱因斯坦更是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由于不尊重老师,他在16岁时退学。老师当时给爱因斯坦下的结论是这个人终身一事无成。郑亚旗:爱因斯坦后来还是上了大学吧?好像是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郑渊洁:爱因斯坦是以全班到数第二名的成绩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毕业的,毕业后,由于成绩差,没有任何一家学术机构要他,他只能靠当家教谋生。郑亚旗:看来,天才不会和现行学校教育水乳交融。郑渊洁:天才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蔑视权威。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权威。爱因斯坦有一段著名的话:“因为我蔑视权威,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为权威。”能成为权威的人,都是靠蔑视权威起家的。郑亚旗:这话比较耐人寻味。好像没有哪位天才是性格顺从的人。我明白了,如果有个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考试成绩不好,对老师也不顺从,这不但不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可能是孩子的优点,家长不必忧心忡忡坐卧不宁。郑渊洁:正是这样。假如某位家长的孩子是爱因斯坦再世,他在学校蔑视老师,考试全班倒数第二。该家长勃然大怒,对小爱因斯坦横加贬斥,怒目恶语,就为了那除了记忆力什么也说明不了的考试分数和孩子死活过不去。其结果,不就是将眼看到手的给诺贝尔奖得主当亲爹亲娘的资格拱手让给您的邻居吗?郑亚旗:天下有这么傻的父母吗?郑渊洁:……(《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全文请参见第3集《皮皮鲁》画册)
郑渊洁语录[转贴]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6卷 当官的乐趣不在于说对了部下听,而在于说得不对部下也得听。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9卷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7卷 不会摇尾巴的狗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生存的,除非你不当狗。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0卷 电视台如果说真话就是光临观众家的天使,如果说假话就是夜入民宅的小偷流氓强盗。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1卷 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5卷 人类中凶恶的人比最凶恶的动物还凶恶。人类中善良的人比最善良的动物还善良。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9卷 没有距离就没有崇拜。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8卷 腰缠万贯是另一种穷。一贫如洗是另一种富。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9卷 过去,是从土地里找财富的时代。现在,是从人的大脑里找财富的时代。从人的大脑里挖掘财富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哪个国家的教育方法科学,哪个国家就占了便宜,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比别人快。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0卷 女性有两个特点:衣服再多,也觉得自己没衣服;姿色再少,也觉得自己有姿色。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卷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5卷 飞机是穿梭在天上的十字架。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4卷 有人高兴,就必定有人痛苦。有人痛苦,就必定有人高兴。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命。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卷 越是丑陋的人,越怕别人说他丑陋;越是完美的人,越爱说自己不完美。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4卷 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6卷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说、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了说的场所。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8卷 从生态平衡角度看,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7卷 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6卷 达到极限后再提速,只有死路一条。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4卷 有关饮食的种种清规戒律不会危害人,除非你一一照办。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3卷 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2卷 吝啬的真实含义不是舍不得花自己的钱,而是舍得花别人的钱。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1卷 时间能消除一切仇怨。在时间面前,世间的一切仇恨都显得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3卷 太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光明撒向人间的同时不让任何人接近它。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8卷 在游戏规则不健全的地方,最不保险的事就是买保险。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5卷 标榜自己淡泊名利的人本身就是在捞取名声。摆出捍卫真理架式的人捍卫的绝对不是真理。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7卷 写回忆录的本质是自己给自己整理遗容。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8卷 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的。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6卷 生的时候自己用哭声宣告问世,死的时候别人用哭声为你送行。悲剧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主旋律。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5卷 如果好人怕警察,这国家就出毛病了。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4卷 有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国家承认的能力。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6卷 可以分享别人的喜悦,不可以分享别人的成就。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3卷 拥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给别人打工。因此,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没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逼迫自己创业当老板。因此,没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进入老板序列的特别通行证。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6卷 撑死的鱼比饿死的鱼多。涝死的花比旱死的花多。富死的人比穷死的人多。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1卷 生命以无限循环的形式在宇宙中生存。有神论者管这叫轮回转世,无神论者管这叫物质不灭。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卷 最难过的,是好日子。最容易过的,是苦日子。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7卷 真理在刚刚问世的时候都是胡说八道。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5卷 如果全是老姜,将是一个何等辛辣的社会。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7卷 地球是行驶在宇宙中的泰坦尼克号。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2卷 没有军队可能就没有和平,有了军队可能就有了战争。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1卷 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最佳手段是推行廉政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3卷 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2卷 “理屈词穷”已经过时。如今是理屈词富的时代。越是没理的人越喋喋不休。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3卷 当官的品质富有,老百姓的钱包才能富有。当官的品质贫穷,老百姓的钱包肯定贫穷。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31卷
刊登于《皮皮鲁》05年1月号的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 1993年某日 郑渊洁:今天你不用上学了,一会儿我给你的老师打电话,说你不舒服。 郑亚旗:这星期就今天的课能听,干吗不让我去?我没什么不舒服。 郑渊洁:孟亚辉跟我说了好几次了,他要带我去清华大学看计算机,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再推辞了,今天上午去清华大学。你跟我去吧,我觉得你去看计算机,比上学有用。(注:孟亚辉是郑渊洁的挚友,战斗机飞行员出身,现为《北京文学》副主编) 郑亚旗:(不大情愿)好吧。 (郑渊洁驾车同郑亚旗到和平门接上孟亚辉,到清华大学一电脑公司参观,孟亚辉的IT界朋友向郑渊洁父子介绍计算机,这是郑渊洁父子第一次接触计算机。郑亚旗立刻被计算机迷惑。) 郑渊洁:怎么样? 郑亚旗:还行。 郑渊洁:我看刚才他们演示的电脑游戏有点儿意思。学习软件没什么意思。 郑亚旗:我也这么想。 郑渊洁:需要吗? 郑亚旗:要。 (郑渊洁向该公司咨询如何购买个人电脑,答复在这里就可以购买组装的个人电脑。每台售价两万元。次日,郑渊洁为郑亚旗购买第一台个人电脑。)
哈哈,真有你的。 看看这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推荐看看这个贴子,里面有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z=86779690&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A%FA%CA%CA&pn=0
百度,又删贴!!! 岂有此理!!!
不同的声音——咱也来谈谈猪 咱也来谈谈猪 摘自鲁迅吧 作者——相叫于荒天古木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不想上案板而追求独立自由的猪奋斗的故事。 大抵世上为人所养的家畜,大抵是逃不掉被人利用的结果的。那只自由独立了6年的澳大利亚绵羊,还不是被人扛(看——人还是用很文明的手段的哟)回来,剃光了毛嘛。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之所以能够特立独行一时,也不过是那些人还有别的猪可杀,暂时不缺肉吃而已。要知道人有近身用的刀,也是还有百步外也可取性命的枪! 那只猪不过也是如先生笔下君子若曰:“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 先生也是“大可佩服”那种“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但,先生却是给出了自己的办法:“然而,君不见夫野猪平?它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 只是特立独行,确是一种不见血的境界与追求。无奈现实只是如此,只有拼出背一条人社会制定的罪名“下流”或“无礼”,长出可以使人见血的牙,只怕才是继续特立独行的最终保障。
一起留下触动心灵的句子 在美文吧看到这样一个标题。——这倒是个有意思的事儿。我先来:“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李小龙的一句名言。他不但是一代巨星和功夫大师,在哲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之一。
亲子乐园——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其实做爸爸妈妈有许多东西要学,单独发贴有些贴子会沉下去不容易找,干脆以后集中发在这里好了。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当父母的都应该看下)[转贴] 1 开心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推荐一本书——《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目录上篇 倾听孩子第一章 专门时间第二章 游戏中的倾听第三章 孩子哭泣的时候第四章 孩子恐惧的时候第五章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第六章 孩子愤怒的时候下篇 听你 听我第一章导言第二章 建立倾听伙伴关系:倾听与诉说第三章 再谈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第五个原则第四章 培养倾听伙伴关系第五章 如何有效地帮助父母们
教你一招,怎样对付宝宝不吃饭[转贴] 教你一招,怎样对付宝宝不吃饭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宝宝不爱吃饭,一到吃饭的时间就满地乱跑,一家人轮流上阵喂饭。我自己还没有宝宝,但是我姐姐家的宝宝三岁多了,也是这样啊,一到吃饭就难心,任凭你怎么哄怎么骗她就是不开金口,硬喂吧,又会把她惹的不高兴,闹起人来可受不了。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也不能全怪宝宝不听话呀,不愿意吃饭自然是因为小肚肚不饿呀,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有责任哟。我每次去看她的时候都会给她带一大堆的零食,家里的零食从来不断,她一会吃点这个,一会吃点那个,而且大多是甜食,当然会影响食欲啦。于是我就从这点下手,首先是保证自己不要老在宝宝面前吃零食,不然她肯定跟在你屁股后面要,第二要多陪她玩或是让她做感兴趣的事,当她一感觉想吃零食的时候就赶紧转移她的注意力陪她做游戏或给她讲故事,让她想不起来吃零食,而且游戏会消耗她的体力,到了吃饭的时间,不用说啦,早早的就坐在她的小椅子上啦,呵呵,大家都开心。大家不妨也试试我的办法吧,一定会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哟。转自http://bbs.baby169.net/read-baby169-tid-129193.html
从“小学生逐年减少”看“中国人口之谜”[转贴] 原作者:何亚福 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总是有很多争论。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生育率是多少?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一般来说,有关人口数据最全面、最可靠的来源是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可信;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事后分析和调查表明,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问题。于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居然连自己的人口状况也搞不清,成了“中国人口之谜”。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有很大水分的,但他们也无法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有些人看到某个村有很多农民超生,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很高。我们都听说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指这种以偏概全、把局部现象当成整体现象的观点。中国这么大,仅凭某个村的情况就推断出全中国的情况,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 那么,中国的人口状况究竟如何?既然很多人都信不过人口统计数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虽然不是直接的人口统计,但又与人口有关的统计数据,这就是教育部有关小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小学生的入学率是比较高的,一般达到98%以上。当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由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教育部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 上面这则新闻讲的是近三年的情况,我查了一下最近十年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小学学校和小学招生人数连年减少。下面是摘录: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情况有所不同:“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但“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我们知道,中国儿童一般是6岁或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既然小学生入学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那么就可以推断,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8年或1997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2003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7年或1996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依此类推。 一般来说,农村的小学招生人数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在城里上学。但令人震惊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小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了!例如,在2005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只有2000年的75%左右。 近十年来,不但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而且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全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连年下降。例如,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调查显示总和生育率仅为1.46;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为1.35。然而,计生委每次都要把这些实际调查结果调整为1.8,这一点确是令人奇怪的。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臆想的数据上面。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人口学专家正在建一座危险的空中楼阁》,其中谈到:“把想当然的数据当成真实数据,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人口理论,这是不是在建一座空中楼阁呢?”
建议不要拿别人的ID乱发贴 如题。楼下讨论可以,请文明发言。谢谢。
电脑经常中招儿的朋友进来看看 其实得装一个管用的防病毒软件。这里有介绍。http://hi.baidu.com/%D4%B8%D7%F6%CC%EC%CA%B9%B5%C4%CB%AB%D2%ED/blog/item/b51e2231f63205ac5edf0ef6.html
看过《投名状》的来评一评 如题。
[原创]谁来破解一生的密码 读来的故事、亲历的过往、穿过的人群、厚重的历史沉淀......似乎无不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讯息——其实,人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可能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多数后来的命运已然注定。被称为“基因”的那些个东西里面,可能便是我们一生的——密码?人们常说的“冥冥中自有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有道理的。这个定数,就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面。 我们习惯称之为“性格”的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的选择。内向、外向、活泼、安祥、炽烈、冷静……再加上作为外界因素的国家、政局、地域、贫富、父母、气候……,我们支配着、选择着,同时也被支配着、被选择着,在这多重的内力外力交互作用下,人生的轨迹曲曲折折,既看不清来时的路,也不知要通向何方。 如同有无数个巨大的筛子,不管不顾地将我们筛出不同的分类,粗的细的,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矮的,强的弱的……。我们面对事业、爱情、婚姻、父母、子女、财富、权势、过去、未来,当只能二选一的时候,那个密码悄悄地在后门活动,如同入侵到中央主机的黑客,决定着我们选鱼,还是选熊掌。 有人为了情可以飞蛾扑火、只为片刻的绚烂;有人为了义可以两肋插刀,但求心灵的安宁。在做这些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选择时,有人义无反顾 ,有人踟蹰徘徊,有人不置可否,有人嗤之以鼻。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当你清楚自己的性格时,却依然会受它的摆布,而做出一些令自己悔之不矣的事,却又是为什么?何况,人有时最不了解的,恰恰是自己。有些事情,即便旁观者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你也仍会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甚至蹈死而不悔,这又是为了什么?究竟是行为习惯影响和塑造了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了我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导致我们命运的不同呢? 一旦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似乎很难从现世的经典中搜寻出答案。这一生的密码,无数的仁人志士、宗教信徒穷尽一生来试图参透其中奥妙,各有不同解释,各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或许是密码的答案所在? 越思考越陷入迷途,于是希望跳出。这密码,不破解又如何?即便不知其奥秘,如果也能一样快乐而真实地活在人世间,那么知与不知,是不是就无足轻重了呢?或许这不去刻意地破解,正是最佳破解之道。 于是竟归到中国古老的道家学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这千古不易的密语,正是破解我们人生密码的不二法门。不管这密码多神秘,原来一切皆归之于宇宙的生命本源。或许这是智慧的祖先在告诉我们,只需跟随本心,自然真实地做出选择,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原创]每个日子 虽然是在元旦晚上写这些,但对我来说,每个日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哪个日子有多特殊。而且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一家人在今天也并没有异于其他日子的举动——除了我在这篇文章中稍微提了它一下。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一个极端的例子:假使我们事先知道自己还有一天的生命,那么这在世上仅余的一天是何其珍贵。只是,我们以为这个末日其实还很远,我们知道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也就不会对每一个今天倍加珍惜,任由时间从指尖滑过、从无聊中溜走、在碌碌中消逝。 把握现在——虽然是已经被说滥了的四个字,但却很难做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有时仿佛是所有事物中最廉价的,当蓦然间发现已经逝去太多时,许多人才从心底发出声声叹息。 记得读朱自清的那篇《匆匆》时,尚且青春年少,不太懂得其中的深意,不能领会时间徒然流逝之后的悲伤。当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时间原来才可能是最大的代价。 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我们也没有时光机器,不可能回到过去修整以前走过的路,也更不可能精确预测今后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前行。与我们一起的仍是每个实实在在的今天,过好每个现在的日子,也就充实和快乐了在人间的整个旅途。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让人世间最为普通也最为宝贵的爱伴随我们左右,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让每个日子,都健康,都快乐,都幸福。唯此,爱,方能恒久,方能永不止息。
[原创]网络中的平淡生活 读了匿名朋友的诗,有所感触,草成下文—— 许多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难与网络断开联系。从日常的工作联络,到同学、朋友、亲人间的交流,网络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实惠。记不清从何时起,QQ、MSN成为必备的即时通讯工具,论坛、贴吧成为必去的信息交流场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纷繁芜杂的东西,往往还来不及分辨得清楚,已经被它们搞得头昏脑胀。巨量的信息使我们的选择变得困难,我们起先不知道如何去芜存精,只知漫无目的地浏览、接收,有些东西甚至还来不及消化,便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并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 那些隐藏在一个个或诗意或直白或优雅或粗鄙的马甲后面的脸孔,其实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只是从他们敲击出的文字里面,一厢情愿地判断、想象着对方的秉性。我们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回复,从字里行间看他们如何呼吸。真也好,假也好,我们沉浸在里面,甘愿相信,并时刻盼望。然而,有没有想过,其实许多的文字,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网络背后的那个人,或许是表里不一,与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印象截然不同。 如果你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激情、寻找同类,其实这种想法本已冒了很大的风险。他们是隐蔽的,他们的文字脸孔有可能是掺假的,他们的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他们的情绪也有可能是虚拟的。尽管你可能在现实中寂寞,没有人可以倾听你的故事,没有人能理解你的心声,但也请不要在网络中盲目地相信某个ID,更不要期盼这个ID会走到你现实中来。因为,结果会有许多种情况,有时完全超出你的预期和可以掌控的范围。你想你的现实生活失控吗?你想你的感情生活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吗?冷静下来,其实你不想。 网络中的人们,其实也有个成长的过程,也跟现实中一样需要独立思考,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因为人性并非都是善的,虽然也并非都是恶。但,恶,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空气,一定会猛然滋长。如果你竟盲目地去轻信、依赖某一个或某几个ID,其实你是不清醒的,已经头脑发热,已经有所依赖,已经不独立。这时,你要做的,是——自拔。或曰——蜕变。 所以,网络,除却必要的通信和获取信息的功能之外,其余的,当作消遣的那部分,还是不要沉迷的好。现实的每个日子对我们来说其实非常重要,现实中需要关心爱护的人们其实更需要与你沟通和交流。珍爱生活,其实是要珍爱现实,而不是虚拟世界中的那些ID和他们说的话作的文章以及他们构建的或凄美或深沉或或清淡或华丽的文字世界。如果能保持距离冷静地去审视这些,或许,会远离可能出现的欺骗和伤害。 网络中,一样需要平淡的生活,需要悠闲的态度,不可太过执着,不可太过期盼。因为,你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更值得你去执着等待去热切期盼,更值得你去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左右。
[原创]网络中的平淡生活 读了匿名朋友的诗,有所感触,草成下文—— 许多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难与网络断开联系。从日常的工作联络,到同学、朋友、亲人间的交流,网络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实惠。记不清从何时起,QQ、MSN成为必备的即时通讯工具,论坛、贴吧成为必去的信息交流场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纷繁芜杂的东西,往往还来不及分辨得清楚,已经被它们搞得头昏脑胀。巨量的信息使我们的选择变得困难,我们起先不知道如何去芜存精,只知漫无目的地浏览、接收,有些东西甚至还来不及消化,便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并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 那些隐藏在一个个或诗意或直白或优雅或粗鄙的马甲后面的脸孔,其实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只是从他们敲击出的文字里面,一厢情愿地判断、想象着对方的秉性。我们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回复,从字里行间看他们如何呼吸。真也好,假也好,我们沉浸在里面,甘愿相信,并时刻盼望。然而,有没有想过,其实许多的文字,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网络背后的那个人,或许是表里不一,与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印象截然不同。 如果你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激情、寻找同类,其实这种想法本已冒了很大的风险。他们是隐蔽的,他们的文字脸孔有可能是掺假的,他们的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他们的情绪也有可能是虚拟的。尽管你可能在现实中寂寞,没有人可以倾听你的故事,没有人能理解你的心声,但也请不要在网络中盲目地相信某个ID,更不要期盼这个ID会走到你现实中来。因为,结果会有许多种情况,有时完全超出你的预期和可以掌控的范围。你想你的现实生活失控吗?你想你的感情生活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吗?冷静下来,其实你不想。 网络中的人们,其实也有个成长的过程,也跟现实中一样需要独立思考,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因为人性并非都是善的,虽然也并非都是恶。但,恶,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空气,一定会猛然滋长。如果你竟盲目地去轻信、依赖某一个或某几个ID,其实你是不清醒的,已经头脑发热,已经有所依赖,已经不独立。这时,你要做的,是——自拔。或曰——蜕变。 所以,网络,除却必要的通信和获取信息的功能之外,其余的,当作消遣的那部分,还是不要沉迷的好。现实的每个日子对我们来说其实非常重要,现实中需要关心爱护的人们其实更需要与你沟通和交流。珍爱生活,其实是要珍爱现实,而不是虚拟世界中的那些ID和他们说的话作的文章以及他们构建的或凄美或深沉或或清淡或华丽的文字世界。如果能保持距离冷静地去审视这些,或许,会远离可能出现的欺骗和伤害。 网络中,一样需要平淡的生活,需要悠闲的态度,不可太过执着,不可太过期盼。因为,你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更值得你去执着等待去热切期盼,更值得你去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左右。
[原创]网络中的平淡生活 读了匿名朋友的诗,有所感触,草成下文—— 许多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难与网络断开联系。从日常的工作联络,到同学、朋友、亲人间的交流,网络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实惠。记不清从何时起,QQ、MSN成为必备的即时通讯工具,论坛、贴吧成为必去的信息交流场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纷繁芜杂的东西,往往还来不及分辨得清楚,已经被它们搞得头昏脑胀。巨量的信息使我们的选择变得困难,我们起先不知道如何去芜存精,只知漫无目的地浏览、接收,有些东西甚至还来不及消化,便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并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 那些隐藏在一个个或诗意或直白或优雅或粗鄙的马甲后面的脸孔,其实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只是从他们敲击出的文字里面,一厢情愿地判断、想象着对方的秉性。我们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回复,从字里行间看他们如何呼吸。真也好,假也好,我们沉浸在里面,甘愿相信,并时刻盼望。然而,有没有想过,其实许多的文字,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网络背后的那个人,或许是表里不一,与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印象截然不同。 如果你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激情、寻找同类,其实这种想法本已冒了很大的风险。他们是隐蔽的,他们的文字脸孔有可能是掺假的,他们的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他们的情绪也有可能是虚拟的。尽管你可能在现实中寂寞,没有人可以倾听你的故事,没有人能理解你的心声,但也请不要在网络中盲目地相信某个ID,更不要期盼这个ID会走到你现实中来。因为,结果会有许多种情况,有时完全超出你的预期和可以掌控的范围。你想你的现实生活失控吗?你想你的感情生活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吗?冷静下来,其实你不想。网络中的人们,其实也有个成长的过程,也跟现实中一样需要独立思考,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因为人性并非都是善的,虽然也并非都是恶。但,恶,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空气,一定会猛然滋长。如果你竟盲目地去轻信、依赖某一个或某几个ID,其实你是不清醒的,已经头脑发热,已经有所依赖,已经不独立。这时,你要做的,是——自拔。或曰——蜕变。 所以,网络,除却必要的通信和获取信息的功能之外,其余的,当作消遣的那部分,还是不要沉迷的好。现实的每个日子对我们来说其实非常重要,现实中需要关心爱护的人们其实更需要与你沟通和交流。珍爱生活,其实是要珍爱现实,而不是虚拟世界中的那些ID和他们说的话作的文章以及他们构建的或凄美或深沉或或清淡或华丽的文字世界。如果能保持距离冷静地去审视这些,或许,会远离可能出现的欺骗和伤害。 网络中,一样需要平淡的生活,需要悠闲的态度,不可太过执着,不可太过期盼。因为,你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更值得你去执着等待去热切期盼,更值得你去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左右。
“泡吧”的态度 我现在以为:悠闲一些比较好,不可太执着,不可太沉迷,不可太有所欲,不可太暧昧。再把无意中见到的两句话拿来这里——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真是轻松自在。你的态度呢?
[个人空间]翅子和烂铁的读书札记和随笔小品
[原创]每个日子 每个日子 虽然是在元旦晚上写这些,但对我来说,每个日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哪个日子有多特殊。而且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一家人在今天也并没有异于其他日子的举动——除了我在这篇文章中稍微提了它一下。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一个极端的例子:假使我们事先知道自己还有一天的生命,那么这在世上仅余的一天是何其珍贵。只是,我们以为这个末日其实还很远,我们知道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也就不会对每一个今天倍加珍惜,任由时间从指尖滑过、从无聊中溜走、在碌碌中消逝。 把握现在——虽然是已经被说滥了的四个字,但却很难做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有时仿佛是所有事物中最廉价的,当蓦然间发现已经逝去太多时,许多人才从心底发出声声叹息。 记得读朱自清的那篇《匆匆》时,尚且青春年少,不太懂得其中的深意,不能领会时间徒然流逝之后的悲伤。当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时间原来才可能是最大的代价。 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我们也没有时光机器,不可能回到过去修整以前走过的路,也更不可能精确预测今后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前行。与我们一起的仍是每个实实在在的今天,过好每个现在的日子,也就充实和快乐了在人间的整个旅途。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让人世间最为普通也最为宝贵的爱伴随我们左右,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让每个日子,都健康,都快乐,都幸福。唯此,爱,方能恒久,方能永不止息。
[原创]每个日子 每个日子 虽然是在元旦晚上写这些,但对我来说,每个日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哪个日子有多特殊。而且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一家人在今天也并没有异于其他日子的举动——除了我在这篇文章中稍微提了它一下。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一个极端的例子:假使我们事先知道自己还有一天的生命,那么这在世上仅余的一天是何其珍贵。只是,我们以为这个末日其实还很远,我们知道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也就不会对每一个今天倍加珍惜,任由时间从指尖滑过、从无聊中溜走、在碌碌中消逝。 把握现在——虽然是已经被说滥了的四个字,但却很难做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有时仿佛是所有事物中最廉价的,当蓦然间发现已经逝去太多时,许多人才从心底发出声声叹息。 记得读朱自清的那篇《匆匆》时,尚且青春年少,不太懂得其中的深意,不能领会时间徒然流逝之后的悲伤。当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时间原来才可能是最大的代价。 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我们也没有时光机器,不可能回到过去修整以前走过的路,也更不可能精确预测今后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前行。与我们一起的仍是每个实实在在的今天,过好每个现在的日子,也就充实和快乐了在人间的整个旅途。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让人世间最为普通也最为宝贵的爱伴随我们左右,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让每个日子,都健康,都快乐,都幸福。唯此,爱,方能恒久,方能永不止息。
[原创]每个日子 每个日子 虽然是在元旦晚上写这些,但对我来说,每个日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哪个日子有多特殊。而且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一家人在今天也并没有异于其他日子的举动——除了我在这篇文章中稍微提了它一下。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一个极端的例子:假使我们事先知道自己还有一天的生命,那么这在世上仅余的一天是何其珍贵。只是,我们以为这个末日其实还很远,我们知道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也就不会对每一个今天倍加珍惜,任由时间从指尖滑过、从无聊中溜走、在碌碌中消逝。 把握现在——虽然是已经被说滥了的四个字,但却很难做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有时仿佛是所有事物中最廉价的,当蓦然间发现已经逝去太多时,许多人才从心底发出声声叹息。 记得读朱自清的那篇《匆匆》时,尚且青春年少,不太懂得其中的深意,不能领会时间徒然流逝之后的悲伤。当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时间原来才可能是最大的代价。 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我们也没有时光机器,不可能回到过去修整以前走过的路,也更不可能精确预测今后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前行。与我们一起的仍是每个实实在在的今天,过好每个现在的日子,也就充实和快乐了在人间的整个旅途。 我们生活着的每个日子,其实都很重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让人世间最为普通也最为宝贵的爱伴随我们左右,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让每个日子,都健康,都快乐,都幸福。唯此,爱,方能恒久,方能永不止息。
听一听经典的中文歌曲——MV 张学友——吻别
[征集意见]什么样的贴才可以成为精品贴? 最好能根据大家的意见汇总出一个统一标准,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