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渡 黄葛渡
关注数: 31 粉丝数: 83 发帖数: 13,973 关注贴吧数: 14
事关《读库0803》 见招拆招 事关《读库0803》见招拆招 @ 2008-09-01 00:54 《读库0803》已经出版,这两天陆续发给大家了,请各位注意查收。由于奥运期间山东地区限电,《读库》印刷用纸迟迟生产不出来,导致这一期书足足拖了一个多月,向广大读者致歉。 随书一并邮寄的,是世纪文景的秋季书目。这本是他们提供给各地发行商的材料,这次特意加印了一些,由我负责派送,免费提供给《读库》的全年订户。希望这个小小的礼物,对于爱书的您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平台。目录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 赵 强“90展”部分展品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傅国涌固执复制 海 波海波与他们 杨 子幸运之轮中国学车记 何 伟(Peter Hessler)关庚的生活底稿 燕 舞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 汪家明花花世界且说黑 林 希贱客凯文 周 宇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 李树波医海钩沉 袁 越祖逖与刘琨 刘 勃同居·崔莺莺 李多钰“哥斯达黎加时代” 熊 菂 为贵妇设计一个加了皮草花饰的柏金包,和为非洲穷民设计一个省力方便的滚动水桶,何者更能显现设计的价值?讽刺的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设计师,不论专长是建筑、工业、时尚、科技或是纯广告,都是为世上那已享有各项善巧的百分之十人口,锦上添花。这所谓的百分之十,当然可能也包括幸运的你我。 人类今天很多司空见惯的物质文明,和另外那百分之九十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对照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种种伟大设计,已经逐渐被全球化和消费主义俘虏,设计师们在欢呼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汽车、可口可乐瓶、苹果iPod播放器等经典设计的同时,似乎也接受了只为能买得起的人设计的信条。 “设计有着社会功能,它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改善哪些人群的生活,这是个问题。本辑《读库》的第一个专题,介绍的是历年来由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工程师、教授、学生、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一项运动结果。运动的名称就叫做“Design for the Other 90%”(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展览的精神,是利用容易取得、成本低廉、考虑永续生态的材料,为改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计。主要类别有:住屋、食物、饮水、健康、能源、教育、交通等。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是傅国涌先生的民国实业家的第二篇,主角是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傅先生所写,并没有着重在一个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他写的是一个“事业几满半天下”的经济王国的崩塌。 摄影师海波一次偶然看到一张旧照片,在照片的左上角写着:“留给未来 1973.5.20”。 “这个对我来说并不遥远的年代,我是如此的熟悉,甚至刻骨铭心。照片中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姑娘们现在在哪里?她们都在做什么?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她们重新团聚,并让她们每个人都回到这张老照片的原来位置上,为她们再拍一次,让她们,让我自己,在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中回到1973年。” 他从此开始了《他们》系列的拍摄。“这套图片作品是我近年来的工作结果,所拍摄的人物大多是我的朋友、我的父母及我自己。重新拍摄,甚至是严格按照过去老照片的样式拍摄(比如人物的排列必须按照当年的位置),并不仅仅是要表现出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我企图再现往日的时光,哪怕是在快门按动的瞬间。我迷恋芬芳的时间。” “图片是对失去的时间的固执复制,”他说,“这种不讲“摄影技术”,不讲“审美趣味”,不用动脑筋的直接表达方式,是我今天喜欢的。” 何伟先生又来了,他这次写的是在中国学车和开车的故事。在北京的外国人常对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在这里还能开车。”但不自己开车又有什么办法呢? “课程结束那天,一名学员求我让他开我租来的车回练车场,以便有更多练习机会。我一时头脑发热,竟答应了,结果这七英里的路程成为我在中国最惊险的一段。两次我得冲他大喊,才制止他闯盲弯;另一次,我得抓住方向盘才让他没有一头撞向另一辆车。他从不看后视镜,对路上任何活物都要鸣笛。相比之下,绝对摒弃转向灯简直就成了最微不足道的问题。只差一点点,他就撞上一台停着的拖拉机,或顶上水泥墙。我们最终到达练车场时,我都几乎要跪下来亲吻独木桥了。” 最终,他不仅能开车,还对我们的路况摸得门清: 中国人的鸣笛至少也有十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持续的“嘀——”意在引起注意;而“嘀、嘀”两声则表示愤怒;特别长的“嘀嘀嘀嘀——嘀嘀嘀嘀”说明此司机陷于交通堵塞,已经穷尽各种歪门邪道而不得脱身,现在只希望路上所有人都统统消失;而“嘀嘀嘀嘀——嘀嘀嘀嘀”的回答说明大家绝对没有消失的意思;有一种结结巴巴的“嘀”声表示恐慌;还有一种事后“嘀——”一般是新手,动作太慢;有一种简洁明了的“嘀”声是说,“我手还放在方向盘上面呢,随时都可能再来”。 汪家明老师所写的《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所谓“那个时代”,就是鲁迅时代。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大时代”,出版业的兴盛就是一个证明。艺术家、作家、学者的才情可以任意挥洒,迸发出惊人的创造能量。短短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创作和出版已经迫近世界潮头,各种流派、风格花样翻新,某些方面,比如漫画,据称达到当时世界顶尖水平。 导演凯文·史密斯是好莱坞的一朵奇葩。他用两万八千元拍出的《疯狂店员》,为米拉麦克斯带来一百倍的回报率。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场景,就是凯文打工的便利店。他靠片中太多太暴烈的脏话,成为“X世代的伍迪·艾伦”。他的趣味比较低俗恶俗庸俗,和美国广大的八○后保持高度一致——性、漫画和好莱坞大片。美国的青少年爱死这部电影了,他们通过努力使其获得一个极酷的头衔——全美录像带连锁店遭顾客偷窃最多的影片。 本辑藏书票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有地儿吗? ----见招拆招 有地儿吗?见招拆招 @ 2008-08-28 11:51 王搏老师正在筹备“走出地 震”爱心·王搏计划资助受灾学生教师摄影展。 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部分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和给部分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承受高昂收费压力的高中学生和无法享受补贴的贫困代课教师,变成了百姓关注的焦点。 2007年2月初期,至2008年8月中旬,王搏老师一次次深入甘肃、四川、陕西、青海、宁夏31个市县,穿越余震和泥石流生死危机的线路,二次进入遭受 “5·12”特大地震的甘肃四川陕西,在重灾区的文县平武县青川县宁强县的废墟间,寻找失去亲人家园校园的学生教师,记录他们自强不息企盼亲人援助的热望。王搏老师经过艰难调查,拍摄了成绩拔尖丧失家园校园的四百名高中初中学生,五十名已经考取本科和大专的学生,二百名坚守一线教育恶劣环境的代课教师。 他们虽然生活在地震过后高温潮湿的环境,每人享受三个月的每日一斤口粮和10元钱的补助,但他们念念不忘政(阿)府好心人捐助的爱心增加料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他们虽然生活在余震不断交通闭塞文化滞后极其危险的环境,背负家庭举债与丧失亲人及穷困生存等因素的巨大压力,但渴望用知识重建家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决心更加强大。 而面对三年漫长的灾后重建工作,难以为继的现状使得大部分农村学生没有课本没有安全的学校,无法实现进入大学的愿望而辍学。在他们求学的道路,布满了废墟的风霜雨雪和艰难险阻。敬请好心人参与针对学生教师一对一的直接援助。 王搏老师希望能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四地举行影展。他个人的费用已经可以解决(上次捐款的余额,其余我来补足),目前最需要的是,有能力的朋友帮忙解决影展场地,以及等影展开始时的现场义工。给这些学生、教师的捐款,请直接向王搏老师索取材料,直接送达受捐赠人手中。王搏作为第三方参与协议签订,并督促捐赠的实施,但不经手任何款项。千万不要通过他或我来中转。 能够解决场地的朋友,请直接发邮件([email protected])与我联系。我下周不在北京,处理邮件可能要慢一些。 王搏老师事迹请见这里。 自1998年以来,接受“爱心·王搏计划”——由好心人资助的小学中学大学生和代课教师,分别有13430名和158名。
似是故人来(半张碟) 似是故人来(半张碟)  柳桦  一个从军六年的农民复员回村,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家乡,他发动群众,更新观念,大胆栽种经济作物烟叶,最终带领大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改变了家乡面貌。这就是《似是故人来》的故事大纲,当然,脱贫致富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光是号召大家集资买烟籽就要很费些笔墨,后来又发现小烟苗缺肥,再组织大家施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外国农民也是这一套操作程序。当然,苗长高了又会长出了虫子,还得满世界找农药,这些材料就够写上好几十分钟了。当然,如果这片子就这样了,那可能只是一个电视专题片。故事里面还有一些男女关系的事,爱情的事。比如和那个在自己不在的六年里,一直追求自己老婆的情敌做些斗争什么的。然后还有一些拔高形象的地方,比如这个人没有种族歧视观念,要把自己的地卖给黑人,勇敢面对三K党的威胁等。如果就这么完了,那么这是一部国产电影,多半还是主旋律的。而现在这个复员军人,却是冒名顶替的,不过这也没什么,反正那个原主已经死了,战后重建家园,会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发生。如果写到这样就算了,那它是一部苏联电影,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可最关键的是,这个他冒名顶替的人,是个杀人犯,证据确凿,死罪难逃。能让他免于一死的,就是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然后以欺诈罪蹲上几年牢,划算得很。可是他不肯,即使在法官也愿意放他一马的时候,他还要主动跳出来,极力证明自己就是那个杀了人的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做人很难,你是个什么人,在朋友、同事、家人这三个圈子里,形象早有定论,现在多了一个网络,人人顶着个ID,努力把真实生活中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形象在网络上进行重塑,可是几轮回合下来,ID的形象还是会等同于生活中的,即使一个ID搞臭了换个ID再来过,还是会被人识破,可见本性是多么难移。片子里的人,就是在完成着这样的一次人格重塑。真实的那个人,是个骗子,当过老师,泡过姑娘,还骗过钱。他顶替的那个也不怎么样,赌牌出老千,被人抓住就杀人,据说还脾气暴躁,歧视黑人以及有双大脚。他重塑的其实是一个新人,那个温柔的丈夫和慷慨而开明的农场主。令人信服的是,理查·基尔没有把这个哥们演成一个义无反顾一心赴死的形象,在很多瞬间,他表现出了对死的恐惧。尤其是上了绞刑架后更是如此,这样才使他的牺牲变得珍贵,要不然就成了一不怕死的愣小子了———写到这里想起闫连科写的一个小说了,有点相似。 《江南时报》 (2003年03月17日第二十三版)
半张碟读记忆碎片- 柳桦: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   在看到第40页时,我在《记忆碎片》这本书中重重地折下一角,这个角折得比前面一些角要大一些,代表着我在这一页中被某些词语的刀锋砍得更深。然后我继续一路看完,任凭伤口的血滴滴答答,直到血尽人干,浑身清爽,才可以长出一口气,把一切重新来过。  看一个同龄人的自白,如同翻阅自己日记本———不是那种上学时交给语文老师看的,而是那种以为已经铭刻在心却其实一个字都没有写过的那些往事,那些青春岁月。  谁说岁月无痕,我们的心上早已刻满年轮只是没有被剖开过,自己看不见就是了,现在刀来了,见招拆招的《记忆碎片》撒出一片刀光,这第40页被折得格外大,是因为这块碎片是关于打架的,是这本《记忆碎片》中最为血腥的一块,英勇无敌的往事自不必说,砍中我的刀锋却是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字眼,比如说自己的恐惧,比如说自己的自醒。  见招拆招的自醒带着点自虐,可是自虐之后又有了破茧而出的轻松,于是更加犀利地回忆过去调侃人生,厚重的往事被他回忆的利刃切割成片片碎片,每一片拈起都可在指尖轻舞,边缘却依旧锋利,依旧可以切开内心让我们看到年轮。  这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一本见招拆招版的《动物凶猛》,已经拥有的记忆是难以再更改的了,而真实却很少有人去正视,有时是不敢,有时是不屑,而在见招拆招笔下,一切都在真实再现。  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在排除炒做做秀这样的商业行为后,书中透出一种凛凛无畏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坦然在阳光下晾晒往事的见招拆招,那些段落让我目瞪口呆,比如他肆意地回忆当年被一个说话不算数的英语老师弄得失去信仰,比如他回忆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上伪造签名,比如他回忆考试作弊,比如他回忆偷书 ———这些我们都做过,我们却没有勇气说。  阅读的过程我一直在问自己,他在下一页还会写出什么,还有什么他不敢写?看毛片,买盗版碟,打麻将赌博,对了,还泡妞,这些事都津津乐道地记录在案了。  一颗子弹打中我胸膛,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回响,掩卷长叹,明白了自己为何看得如此过瘾,因为通篇之下他喊出了人所不敢喊的两个词:真实与自由,我有自由表达我的真实的权利。
一本书和一个人的努力 --晶报 一本书和一个人的努力 -------------------------------------------------------------------------------- 2006年12月23日 晶报 前几天,又收到来自北京的一个邮包,信封下面写着“张立宪”三个字,不用拆开就知道,这一定是《读库0605》。对于今年的读书界来说,《读库》系列丛书不仅是一批黑马,更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一个品牌,而在这套书的背后,只有一个制作人——张立宪。采访张立宪的时候,他刚刚完成《读库0601》的编辑工作,对于这本书他曾用“有趣、有种、有料”来形容,可不一会张立宪又改变了主意,一再叮嘱记者不要在文章中提及这六个字,按他的说法就是“这话就内部说说,千万别变成铅字,让人觉得咱特得意”。对于张立宪来说,《读库》系列和他以前出版过的图书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任何出版的规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本书从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都他一个人做。这本书更像是他自己的儿子,在忐忑中完成了对自己未来的期待,这种带着堂吉诃德般的行为,也让他身边的朋友都非常钦佩。当黄集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立宪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现在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些麻木了,但他还是跟自己的理想较劲,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人坚持做这本书,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关于好书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记者至今都觉得张立宪对此的解释,“摆事实不讲道理是书的原则,书中的内容强调非学术,非虚构,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这也许是记者今年听到关于好书最个人化的答案。当记者看到最新一期关于《暗恋桃花源》的一组文章时,禁不住给张立宪发了一条短信,“生活就像是那幕戏剧,精彩就在于喜剧和悲剧在一个舞台上同时上演。”不一会他回了一条,“生活也像《读库》一样,总会期待下一期更加精彩。”张立宪《读库》主编、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见报日期:2006年3月18日采访记者:王圣
事关《读库0801》 作者:见招拆招 事关《读库0801》见招拆招 @ 2008-03-27 02:51 《读库0801》今天已经给各位全年订户寄出,请注意查收。08年的第一期拖到三月底才出版,特向大家致歉。各书店的上架时间大概是本月底或下月初。 目前正与快递公司接洽,希望在以后的单册邮寄中也能实现快递。这是一项比较复杂(惭愧,我在给大家群发的邮件中写成了“负责”)的工程,首先需要我们完善订户资料。如果此前您没有留过联系电话,请于近期回函([email protected])告知。另外,那种带邮政信箱的地址也不便快递,请您回函告知具体的投递地址。 希望今年能够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目录耿谆的家与国 张 钧“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 傅国涌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解玺璋胡同今昔 图、摄:况 晗 文:陆 元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丁 杨祥德路二弄 达奇珍经度之战 袁 越割裂的真实 李树波子年记忆 影像志 九十四岁的耿谆老人与“花冈”这个日()本地名紧密相连。 抗zhan期间,耿谆被俘后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在日本军警的zhen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抗zhan胜利后,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被远东国际jun事法()庭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zhan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zhan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 花冈暴()动五十年后,耿谆又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因为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 如今,耿谆老人安详地生活在河南老家。 《耿谆的家与国》一文作者两度从北京赶赴河南襄城,却把目光的焦点有意投向了那些有影响事件的背后。对这位老人来说,在“花冈暴()动”、“花冈索赔案”这些耀眼事件之外,还有着太漫长的幽暗岁月,它们默默地流淌在那些重大事件的光影里,静静地等待有人来涉足。 我们的目光过多地投射在政治人物、文化人物身上,却很少关注实业界人士。“在读史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我们以往几乎完全忽略了实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情怀、追求。”傅国涌先生有感于此,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下工夫去追寻中国实业家的本土传统。 他想找到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根,这个根不在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身上,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他们只是传统商人,这个根也不在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这个根在开创出民营企业新天地的张謇及荣氏兄弟身上,在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这些人身上,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他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传统,哪怕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为今天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他的这一系列将陆续刊发在《读库》上,《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是其第一篇。 提起翁偶虹,现在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翁先生一生从事编剧生涯,据说,在当下经常上演的剧目中,翁剧超过了三分之一,如《红灯记》、《大闹天宫》、《将相和》、《野猪林》等,以及被剧界尊为经典的《锁麟囊》。 江青曾把翁先生称之为“旧式文人”。解玺璋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北京晚报》工作,编辑“五色土”副刊,得以与翁偶虹先生结识,便领略了他的“旧式文人”气派。 翁先生曾写过一篇《我的自志铭》,交给解玺璋在“五色土”副刊上发表: 也是读书种子, 也是江湖伶伦,   也曾粉墨涂面,   也曾朱墨为文。   甘做花虱于菊圃,   不厌蠹鱼于书林。   书破万卷,   只青一衿,
(叫人破产的.....)一日六博--见招拆招 一日六博·之一见招拆招 @ 2008-07-16 14:15 今天,2008年7月16日下午,我睡过午觉,坐在电脑前。最近已经很多天没有待在家里享受人生了,而是为了各种事儿在京城跑腾,不停地打着各种电话,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到今天下午,诸项事宜已逐渐落实,我就像看着小麦覆垄黄、准备品尝丰收喜悦的农民一样,验收一件件萌芽的花儿,和成熟的果实。 用这个下午的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汇报给大家吧。 这些天忙得厉害,经常是半夜回家直接躺倒,导致的直接损失是,陈晓卿老师率领《见证·影像志》节目组奔赴地震灾区,驻扎一个多月,拍摄的十八集纪录片《生者》,已经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凌晨一点)播出,俺一集都没看上。 陈老师这些天熬下来,肤色已由非洲朋友转向太平洋岛国的土著居民。上周开始播出时,我这朵交际花见到他,想到是否该联系一些媒体,介绍一下这个系列。忍了忍,又罢了。关于地震的文章,已经做得太多了,打着地震旗号的事情也太多了,别凑那个热闹了。 这十八集纪录片还在陆续播出中,大家可以熬到深夜,去看看。 本周一,见到刚从灾区回来的寇延丁老师。她现在承担了谢英俊老师的外联工作,向我介绍谢老师这些天做的事情。 建屋之事,还在进展中。当务之急,是建厕所。 谢老师设计的生态厕所,免水冲,免清掏,可供二百五十人使用一年,并能达到无味无害。这种“粪尿分离无水旱厕”,他已经在大陆做了多年尝试。这次在灾区建设,仍在不断改进中。寇老师与我见过,便匆匆返回四川,联系建第三座。区区一个厕所,已经如此复杂,建屋之难,可想而知。这一座厕所,不仅用得上我们的捐款,也可以招集我们的人力了——等寇老师落实具体建造地点之后再向大家通报。 如果第三座厕所能够改进得比较完善,马上便可以投入建设一百座。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