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散人
金谷散人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2,068
发帖数: 9,121
关注贴吧数: 12
有为法 大藏之法宝,本是全旨。 初学者, 学有:深浅, 根有:利钝 有:权法、实法、有为法、无为法。性命双修之道,即在其中。 权法:制伏俗僧,谓其悟性,免其多事,不生别念。 实法:若有悟知者,私付密授。故为:教外别传,另通消息。 世尊,不传堂弟阿难,私付迦叶。 五祖,不传首坐神秀,私付慧能。 成佛之大宝,不传无志德之人。 必须,要有:超祖越宗之志气,知晓:那边道理,方可付之。 是以:佛法之秘,世所难闻。 其法:或显于无为,隐于有为。 无为,是养道胎面壁,后半之法。 有为,是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 有凭有据,乃:先天意气之妙用。 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却有:一法, 和合凝集,决定成就。 今之禅门,闻之有为,谓之着相,弃而不用。 殊不知,此有为,乃定静之中,妙道之有为。 譬如:天地是个:无为,天地所以生万物,是个有为。 最上上乘之佛法,亦然。 人心能到:无为之时,内里有一物,超然而出。 若不以意而取之,此物,散于外境,非我所有。 如此:取皈之法,名曰:有为法。 六祖曰:往北接度。
实修 真实修炼,有:真实次第之工夫。真实修炼之:次第,共分:四手。 下手时,有:和合真种之功; 转手时,有:修炼舍利之功; 了手时,有:温养道胎之功; 撒手时,有:出胎面壁之功。 如今禅门,未得真传,妄以化人。 是谓:口头禅、是非禅、老婆禅、皮壳子禅、皮囊子禅,皮囊子禅
渐法 人自:十六岁以后,命宝满足,足而自漏, 从此开始,炼至无漏,故,如来谓之:漏尽。 得漏尽通,从有漏,而炼至于无漏。 若不:虚心求师,指点:火化之真诀, 任其:打七参禅、长坐行持,万无所保,大道难成。 华严云: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示人:下手接续,添油之法。 以法:补足慧命,再归中宫,名曰:渐法。 经曰:老僧会接无根树,能续无油海底灯。 无根树,即是:人身。 海底,即是:下丹田。 又曰:树下、塔下。 真修之士,皆当勤勤修炼,非其一朝一夕,而能成功, 佛曰:第一,漏尽难成。 漏尽,是佛所比喻之:别名。亦即:修炼慧命之法。 只修性,不修命,则其:习气难消, 纵能修到:恢恢相,无非:五通之灵鬼,难契:如来之六通。 性若太空,故曰:真空。 太空,即:法性圆之虚极。 华严云:性如虚空。 儒曰:无极、 道曰:虚无、 释曰:真空。 邵子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慧命、漏尽,不得:风火之炼法,不能:和合凝集,而成大道。 故,如来曰:微风吹动,火化以后,收取舍利。 风、火、漏尽,三者,并用, 自然和合凝集,而成:大道。
顿法 成佛作祖,是:本性灵光。 不得:慧命、漏尽,不能了道。 本性灵光,名虽分二,源头则一。 在定,曰性,定中慧照,曰:光。 慧命,即是:性命之本源。 道曰:先天虚无真一之炁。 此炁,为:修佛之舟梯、作祖之权柄。 儒曰:善养浩然之炁。 漏尽,就是:走漏, 漏尽,是:慧命之所化生。 慧命,未动之前,本来是:命。 当其动之,若不知修炼,出其关,则化为有形之漏尽。 儒曰:气化精。 童真之时,未破体漏精之前,坚固之体,原无:漏尽之名。 此物本来:圆陀陀,光灼灼。 此时,若遇真师, 不用:漏尽之法, 将此:圆陀陀、光灼灼之慧命真精, 收归中宫,时时刻刻,惺悟觉照,护持十月,将此道体,养成佛体。 楞严所谓:既游道胎,亲奉觉应,功勤气足,自然出胎。 工夫至此,法身广大。楞严曰: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故谓之:顿法。
佛子 元神,从顶而出,身外有身, 所谓: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道胎 道胎,无形无像,即:神炁。 先,以神,而入其炁, 后,以炁,而包其神。 神气相结,意,则寂然不动。 真意如如不动,即所谓:胎。 气凝,而后神灵,佛曰:亲奉觉应。 炁与气,二气培养,故曰:日益增长,气足胎圆。
任督通,则百脉俱通。 任脉督脉能通,则其百脉俱通。 鹿睡,鼻入谷道,通其:督脉。 鹤龟二物,可以:通其:任脉。 鹿、鹤、龟,俱有:千岁之寿。 鹤存神,故胎固,而千年长生; 龟养气,故不食,而百岁不死。 观此可以悟得:延年益寿之道。 人能:自卑自下,柔弱朴诚,不耗气,而常养气,则炁足; 人能:无私无虑,寡欲少谋,不劳神,而常存神,则神全。 神全不思睡, 气足不思**全不思欲。 三真三全,决定佛仙。 留得阳精,决定长生。 留住阳精,神仙现成。 若欲不老,还精补脑。 还精补脑,精自不漏。 气足神全,根本坚固, 基址稳妥,久而不衰, 延年益寿,必得长生。 鹤龟:全神全气,尚能长生, 人能:三宝兼全,必得长生! 修炼之士,炼精化炁, 转运河车,以运慧命, 必得长寿,成其大道。
今生成佛路 楞严、华严、坛经,乃:实语。 千百年来,慧命之道,深秘单传, 卒难窥觉,口口相传,世人罕知。 诵读:慧命经,如同:亲口相传, 只须:励志精勤,不必他山求助, 只要:勇猛精进,佛果今生立证。
真实次第之工夫,分为:四手 真实次第之工夫,分为:四手。 即:下手、转手、了手、撒手。 下手时,有:和合真种之功; 转手时,有:修炼舍利之功; 了手时,有:温养道胎之功; 撒手时,有:出胎面壁之功。 迦叶,住世 700年而遇世尊。 宝掌,住世1712年而遇达摩。 五祖,于三更时,授六祖道, 六祖,侧听欢然,如同梦觉, 始知:修炼之人,必赖师传。 慧命,是我本来所有之灵物。 六祖曰:吾有一物,即此物。
修炼 佛曰:能不死,阿罗汉。 佛教人以清净慈悲为主。 更当求不死之道,如阿罗汉。 不死之道,必有指授,方能得之。 不识性命,大道难成。 诸佛,皆由性命,而为修炼。 修,是:以破而补全。 炼,是:以火而化物。 火,无风,则不灼。 物,无所,则失居。 诸祖,参明大道,以修性命。 风、火、物,三者并而同用。 神炁相合,即是:性命合一。 故曰:修佛简易,只是神炁。 命,根于肾,肾动,则水。 性,根于心,心动,则火。 以水,入于火中, 慧命,不致外耗。 以风吹火,变化,而成:真种。 修:真种,而成:舍利。
经 佛经,五千余卷,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一言以定之,曰:炁。 道:道者,这个“○”而已。 道之,可道者,非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便错。 设若可道,道是:什么?即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不是。 不可道,又不是。 如何即是?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 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 这令其:巍巍地、活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到底是个什么? 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 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况,覆载之间, 头头物物,都是:这个。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生天生地,只是:这个。 至于日用平常,动静作息,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坏,惟有这个:常在。 天地万物,亦有败坏,只有这个:不坏。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自家本有,历劫不变。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坐卧行立,不离这个,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不知其名,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至道之极,虚无空寂,无形无象,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听之不闻,觅无踪迹。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生育天地,运化无穷,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个“○”便是,休更疑惑。 德:德之一字,亦是:强名。 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执持, 凡有施设,便是:不德。 本无一法可得,若不修持,终身无德。 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 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只这两句,甚是分明,只是:欠人承当。 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之学识见知、声闻缘觉, 一切掀倒,向平常真履实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 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之不得处, 自然:玄德昭若,方信:无为之有益。 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盖天下,希及之。 又云:玄德,深矣,远矣。 咦!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则知君不可见 无为妙德,总在心里,不可施为,何劳修积? 放下头头,掀翻物物,愈探愈远,愈执愈迷。 先人守雌,抱一纯一,执中守一,其德不离, 修齐治平,皆从此出,妙用难量,玄德是矣。 经:经之一字,亦是:强名。 圣人,知其世人,尽皆:随情逐幻,嗜欲迷真, 流浪生死,天真丧失,不能:复其本元。 于是,用方便力,开方便门,接引群迷,使之:归于正道。 故,著书设教,强名曰:经。 经者,径也。即:众所通行之大路也。 诵持是经者,不可:泥在语言上,也不可离于此经而向外寻求。 须要向:自己分上着意,把此经这:五千余言,细细咀嚼。 字字句句,点点画画,不可放过。 若能,嚼得一句半句透,方知:这一部经, 都在:自己方寸中;方信:真道,皆在言外。 到此,打开自己之宝藏,把出自于:自己之经,拿来,横拈倒用。 不惟此经,至于:千经万典,尽皆都在:自己的大智慧之中矣。 此卷真经, 妙用难评; 人人本具, 物物圆成; 处凡不减, 处圣不增; 历劫不坏, 亘古无更; 头头应用, 处处通津; 未曾举起, 已自分明; 堂堂蓦直, 坦坦宽平; 未得真传, 谁人敢行。 道--------道者,即:○ 也。 可道,非常道。--开口,即错。 名--------唤作什么?本来无名 可名,非常名---唤作一物,即不中。 无名-------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无名者,即:道也。 天地之始。----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生养万物,先乎覆载。 有名----本来无名,强名曰道。 万物之母。----生生不息,而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心运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意操持。 此两者----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 同出而异名---- 一体一用,一本一末。 同谓之玄--- 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 形神俱妙。 众妙之门---- 百千法门,皆从此出。 虚无自然,真常之道,本无可道。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随时应变之道也。 道,本无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运化,长养万物,着于形迹之名也。 虚心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有心运用,则能见有名之徼。 妙,即是:神。 神,即是:性。 徼,即是:形。 形,即是:身。 知徼,而不知妙,则不精; 知妙,而不知徼,则不备。 徼妙两全,形神俱妙,是谓: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经,皆从此出,是谓:众妙之门。
德 佛经,五千余卷,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一言以定之,曰:炁。 道:道者,这个“○”而已。 道之,可道者,非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便错。 设若可道,道是:什么?即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不是。 不可道,又不是。 如何即是?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 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 这令其:巍巍地、活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到底是个什么? 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 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况,覆载之间, 头头物物,都是:这个。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生天生地,只是:这个。 至于日用平常,动静作息,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坏,惟有这个:常在。 天地万物,亦有败坏,只有这个:不坏。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自家本有,历劫不变。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坐卧行立,不离这个,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不知其名,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至道之极,虚无空寂,无形无象,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听之不闻,觅无踪迹。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生育天地,运化无穷,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个“○”便是,休更疑惑。 德:德之一字,亦是:强名。 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执持, 凡有施设,便是:不德。 本无一法可得,若不修持,终身无德。 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 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只这两句,甚是分明,只是:欠人承当。 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之学识见知、声闻缘觉, 一切掀倒,向平常真履实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 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之不得处, 自然:玄德昭若,方信:无为之有益。 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盖天下,希及之。 又云:玄德,深矣,远矣。 咦!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则知君不可见 无为妙德,总在心里,不可施为,何劳修积? 放下头头,掀翻物物,愈探愈远,愈执愈迷。 先人守雌,抱一纯一,执中守一,其德不离, 修齐治平,皆从此出,妙用难量,玄德是矣。 经:经之一字,亦是:强名。 圣人,知其世人,尽皆:随情逐幻,嗜欲迷真, 流浪生死,天真丧失,不能:复其本元。 于是,用方便力,开方便门,接引群迷,使之:归于正道。 故,著书设教,强名曰:经。 经者,径也。即:众所通行之大路也。 诵持是经者,不可:泥在语言上,也不可离于此经而向外寻求。 须要向:自己分上着意,把此经这:五千余言,细细咀嚼。 字字句句,点点画画,不可放过。 若能,嚼得一句半句透,方知:这一部经, 都在:自己方寸中;方信:真道,皆在言外。 到此,打开自己之宝藏,把出自于:自己之经,拿来,横拈倒用。 不惟此经,至于:千经万典,尽皆都在:自己的大智慧之中矣。 此卷真经, 妙用难评; 人人本具, 物物圆成; 处凡不减, 处圣不增; 历劫不坏, 亘古无更; 头头应用, 处处通津; 未曾举起, 已自分明; 堂堂蓦直, 坦坦宽平; 未得真传, 谁人敢行。 道--------道者,即:○ 也。 可道,非常道。--开口,即错。 名--------唤作什么?本来无名 可名,非常名---唤作一物,即不中。 无名-------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无名者,即:道也。 天地之始。----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生养万物,先乎覆载。 有名----本来无名,强名曰道。 万物之母。----生生不息,而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心运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意操持。 此两者----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 同出而异名---- 一体一用,一本一末。 同谓之玄--- 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 形神俱妙。 众妙之门---- 百千法门,皆从此出。 虚无自然,真常之道,本无可道。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随时应变之道也。 道,本无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运化,长养万物,着于形迹之名也。 虚心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有心运用,则能见有名之徼。 妙,即是:神。 神,即是:性。 徼,即是:形。 形,即是:身。 知徼,而不知妙,则不精; 知妙,而不知徼,则不备。 徼妙两全,形神俱妙,是谓: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经,皆从此出,是谓:众妙之门。
道 佛经,五千余卷,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一言以定之,曰:炁。 道:道者,这个“○”而已。 道之,可道者,非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便错。 设若可道,道是:什么?即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不是。 不可道,又不是。 如何即是?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 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 这令其:巍巍地、活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到底是个什么? 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 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况,覆载之间, 头头物物,都是:这个。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生天生地,只是:这个。 至于日用平常,动静作息,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坏,惟有这个:常在。 天地万物,亦有败坏,只有这个:不坏。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自家本有,历劫不变。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坐卧行立,不离这个,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不知其名,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至道之极,虚无空寂,无形无象,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听之不闻,觅无踪迹。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生育天地,运化无穷,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个“○”便是,休更疑惑。 德:德之一字,亦是:强名。 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执持, 凡有施设,便是:不德。 本无一法可得,若不修持,终身无德。 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 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只这两句,甚是分明,只是:欠人承当。 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之学识见知、声闻缘觉, 一切掀倒,向平常真履实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 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之不得处, 自然:玄德昭若,方信:无为之有益。 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盖天下,希及之。 又云:玄德,深矣,远矣。 咦!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则知君不可见 无为妙德,总在心里,不可施为,何劳修积? 放下头头,掀翻物物,愈探愈远,愈执愈迷。 先人守雌,抱一纯一,执中守一,其德不离, 修齐治平,皆从此出,妙用难量,玄德是矣。 经:经之一字,亦是:强名。 圣人,知其世人,尽皆:随情逐幻,嗜欲迷真, 流浪生死,天真丧失,不能:复其本元。 于是,用方便力,开方便门,接引群迷,使之:归于正道。 故,著书设教,强名曰:经。 经者,径也。即:众所通行之大路也。 诵持是经者,不可:泥在语言上,也不可离于此经而向外寻求。 须要向:自己分上着意,把此经这:五千余言,细细咀嚼。 字字句句,点点画画,不可放过。 若能,嚼得一句半句透,方知:这一部经, 都在:自己方寸中;方信:真道,皆在言外。 到此,打开自己之宝藏,把出自于:自己之经,拿来,横拈倒用。 不惟此经,至于:千经万典,尽皆都在:自己的大智慧之中矣。 此卷真经, 妙用难评; 人人本具, 物物圆成; 处凡不减, 处圣不增; 历劫不坏, 亘古无更; 头头应用, 处处通津; 未曾举起, 已自分明; 堂堂蓦直, 坦坦宽平; 未得真传, 谁人敢行。 道--------道者,即:○ 也。 可道,非常道。--开口,即错。 名--------唤作什么?本来无名 可名,非常名---唤作一物,即不中。 无名-------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无名者,即:道也。 天地之始。----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生养万物,先乎覆载。 有名----本来无名,强名曰道。 万物之母。----生生不息,而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心运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意操持。 此两者----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 同出而异名---- 一体一用,一本一末。 同谓之玄--- 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 形神俱妙。 众妙之门---- 百千法门,皆从此出。 虚无自然,真常之道,本无可道。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随时应变之道也。 道,本无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运化,长养万物,着于形迹之名也。 虚心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有心运用,则能见有名之徼。 妙,即是:神。 神,即是:性。 徼,即是:形。 形,即是:身。 知徼,而不知妙,则不精; 知妙,而不知徼,则不备。 徼妙两全,形神俱妙,是谓: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经,皆从此出,是谓:众妙之门。
四禅 四禅 初禅,念住, 二禅,息住, 三禅,脉住, 四禅,灭尽定。
西少、 西游记,是:元初,龙门教祖,长春,丘真君之所著。 阐:三教一家之理, 传:性命双修之道, 俗语常言之中,暗藏天机, 戏谑笑谈之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 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 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中:造化枢纽,修养窍妙, 无不:详明且备,和盘托出。 真可谓: 拔天根,而钻鬼窟, 开生门,而闭死户, 实为:还元返本之源流, 真乃:归根复命之阶梯。 悟之者, 在儒,即可成圣, 在释,即可成佛, 在道,即可成仙, 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 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 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篐棒,可毕。 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 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 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 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 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 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 能:尽性者,必须:至命; 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 能:了命者,还当:修性; 贞观 十三年,上西, 十四年,回东, 贞下,有:还元之秘要; 如来,造:三藏真经, 五圣,取:一藏传世。 三五,有:合一之神功; 全部要旨,正在于此。 西游乃:三教一家之理, 西游为:性命双修之道。 大泄:先天之秘,显示:还丹之方。 火候次序,微言妙旨,昭若日星,沛如江海, 一灯照幽宝,百邪自遁藏, 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 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 迷津一筏,普渡万生, 人人,可以作佛, 个个,可以作仙。 大道,传自:太古。 问答,始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汉唐以来,神仙迭出,丹经日广, 言理者多,言事者少。 丘祖以事明理,作西游,以释厄, 欲观者,因事明理,俾学人易悟。
高台大树 百尺高台,从地而起; 十围大树,自蘖而成。 非是:一朝一夕之故, 而其由来,只是一渐。 观此可知:深造自得之道。 性命之事,为:天下第一大事; 保全性命,为:天下第一难事; 非可:容易而成,躐等而求; 必须:脚踏实地,渐次做去, 一步步走去,一事事阅历; 自卑登高,由浅入深; 渐次用功,不计年月; 不堕志气,最终必到:得意之处; 万万不可:因循过日, 半功而止,自贻伊戚。 特以,经久不易之事, 必须:经久不已之功,方能成功。 如果:始勤终怠,悬空妄想, 而欲:保全性命, 以成:天下希有之事,万无是理。 经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而况:性命大事乎!
安炉立鼎 安炉立鼎 烧炼家,炼药, 必先:安炉立鼎。 鼎之为物,刚,所以藏药; 炉之为物,柔,所以运火。 鼎不坚,则药易失, 炉不妥,则火乱飞。 观此可知:煅炼身心之道。 修道,志念坚固,即:鼎; 愈久愈力,百折不回, 不动不摇,即:立鼎; 修道,随时觉察,即:炉; 渐次用功,从容不迫,即安炉。 鼎炉稳当, 煅去:历劫以来,轮回种子, 露出:生身之初,乾元面目, 脱尽一切:后有滓质, 矿尽金纯,即是:革故鼎新。 从此,再换炉鼎,别置钳锤, 以做:向上事业, 镕化真金,为汁为霜, 返于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而后已。 故丹经,先以安炉立鼎,为首着。
若欲修成佛道,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若欲修成佛道,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必须绝食:腥荤香辣之物。 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气粗而难伏。 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气散而不聚。 必须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 不可过饱,过饱则伤神。 不可过饥,过饥则伤气。 饮食,要:调合得中。 饥则加餐,食可则止。 如此饮食,可保无病。
飞升 飞升 仙有:五等, 佛有:三乘, 修持,功行不齐, 所以:超脱稍异。 飞升冲举者,上之, 坐化尸解者,次之, 投胎夺舍者,更次。 乘龙上升者,如: 黄帝、茅蒙、王玄甫、韦善俊。 驾云上升者,如: 杨羲、李笈、蓝采和、孙不二。 控鲤上升者,如:子英、琴高。 骖鸾上升者,如:子晋、邓郁。 跨鹤上升者,如:桓问、屈处静。 御风上升者,如:葛由、武夷君。 拔宅飞升者,如: 何候、尹喜、淮南王、许旌阳。 白日冲举者,如: 蔡琼、冯长、马成子、浮丘伯。 尝考:列仙谱传, 始知:从古至今, 成仙者,十万余人, 拔宅者,八千余处。 吕祖云: 莫道神仙无学处,古今多少上升人。 性命圭旨 涵养本原 本原即是:心源性海。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尽在心源。 千圣一心,万古一道,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三点如星布 横钩似月钓 披毛从此出 作佛也由他 作如是观清静种,照无**几千尘。 菩提本性本如如,万尖通兮透太虚, 自有灵明开般若,机缄露处现真如。 真心一点原无此,无生无灭无终始, 精神合道自长生,道驭精神真不死。 众妙应须无以观,更将有向窍门看, 可名物母明明说,两颗明珠转三盘。 默默无言微微更,无言之内有真机, 自家窍妙自家会,万理青天一鹤飞。 秘密藏 腔子里 朱砂鼎 止其所 自在处 光明藏 天玄女 灵明窍 赤龙 真汞 丹元 坤水 日魄 主翁 天君 灵关 丹台 乾马 灵山 赤水 守灵 姹女 朱汞 灵府 玉液 金乌 神明之舍 道义之门 活泼泼地 何思何虚之天 不识不知之地 虚灵不昧之神 色空不二之物
性命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道 大道说 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其人, 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 广成子,谓:天。 易曰:君子,终日乾乾。 翼曰:终日乾乾反复道。 道者: 位天地、育万物,曰道; 揭日月、生五行,曰道; 多于:恒河沙数,曰道; 孤,则独无一侣,曰道; 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 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 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 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 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 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 细入刹尘、大包天地,日道: 从无入有、作佛成仙,曰道。 佛经,五千余卷,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一言以定之,曰:炁。 天地之始:一炁蟠集, 溟溟滓滓,窅窅莫测, 氤氲活动,含灵至妙, 是为:太乙。 是为:未始之始。 始者,道也,故曰:无始。 ○ 天地之:有始, 一炁动荡,虚无开合, 雌雄感召,黑白交凝, 有无相射,混混沌沌, 冲虚至圣,包元含灵, 神明变化,恍惚立报, 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 始也是谓:道生一,是曰元始。 天地之太极,一炁斯析,真宰自判, 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 是为:太极。 是谓:一生二, 是曰:虚黄。 阴阳既判,天地位,人乃育, 是谓:二生三,是曰:混元。 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 形成:日月星辰。 故,天左运,三光右旋。 阳之清者,腾上, 而会于:阳, 故,风云动, 而:雷雨作。 阴之浊者,重滞,而就于:地, 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 故,岩岫出云,山泽通气。 阴阳之气,闭而不通, 则:雪霜结,而冻冰。 阴之浊者,积冱而下凝, 穴岩幽藏,而深邃, 故五谷八石以错杂。 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 圣人仙佛,庶民贤愚寿夭实所宰。 胎卵湿化,无所息。是为:六合。 是谓:三生万物。 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 至于:二八之年, 此时:九三之阳,乃纯。 到得此时,若非:上德之大人, 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 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 蹄骤奔蹶,而去之于:六二之中。 由是: 乾,不能纯,而破于:离; 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至圣、神人,能知: 道体太极之所以:判; 死生根本之所以:始; 乾坤阴阳之所以:乘; 天地玄牡之所以:交; 是以, 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 振阴阳之柄,过生死之关; 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
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反穷诸己。 不窥牖,见天道――---回光返照。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外事有限。 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移一步,到长安。 不见而名――------不见一物,即如来。 不为而成――------不动一毫,成正觉。 不出户,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 知内不知外,则无所不知; 见内不见外,则无所不见。 若只知外,见外而忘其内者,则其:知见浅狭。 朝游南岳,暮宿苍梧,倏忽千里,不曾离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的本义是: 南无,是:归一。 阿字,是:
西少、 西游记,是:元初,龙门教祖,长春,丘真君之所著。 阐:三教一家之理, 传:性命双修之道, 俗语常言之中,暗藏天机, 戏谑笑谈之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 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 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中:造化枢纽,修养窍妙, 无不:详明且备,和盘托出。 真可谓: 拔天根,而钻鬼窟, 开生门,而闭死户, 实为:还元返本之源流, 真乃:归根复命之阶梯。 悟之者, 在儒,即可成圣, 在释,即可成佛, 在道,即可成仙, 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 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 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篐棒,可毕。 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 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 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 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 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 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 能:尽性者,必须:至命; 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 能:了命者,还当:修性; 贞观 十三年,上西, 十四年,回东, 贞下,有:还元之秘要; 如来,造:三藏真经, 五圣,取:一藏传世。 三五,有:合一之神功; 全部要旨,正在于此。 西游乃:三教一家之理, 西游为:性命双修之道。 大泄:先天之秘,显示:还丹之方。 火候次序,微言妙旨,昭若日星,沛如江海, 一灯照幽宝,百邪自遁藏, 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 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 迷津一筏,普渡万生, 人人,可以作佛, 个个,可以作仙。 大道,传自:太古。 问答,始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汉唐以来,神仙迭出,丹经日广, 言理者多,言事者少。 丘祖以事明理,作西游,以释厄, 欲观者,因事明理,俾学人易悟。
西游一书之秘密 西游记,是:元初,龙门教祖,长春,丘真君之所著。 阐:三教一家之理, 传:性命双修之道, 俗语常言之中,暗藏天机, 戏谑笑谈之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 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 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中:造化枢纽,修养窍妙, 无不:详明且备,和盘托出。 真可谓: 拔天根,而钻鬼窟, 开生门,而闭死户, 实为:还元返本之源流, 真乃:归根复命之阶梯。 悟之者, 在儒,即可成圣, 在释,即可成佛, 在道,即可成仙, 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 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 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篐棒,可毕。 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 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 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 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 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 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 能:尽性者,必须:至命; 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 能:了命者,还当:修性; 贞观 十三年,上西, 十四年,回东, 贞下,有:还元之秘要; 如来,造:三藏真经, 五圣,取:一藏传世。 三五,有:合一之神功; 全部要旨,正在于此。 西游乃:三教一家之理, 西游为:性命双修之道。 大泄:先天之秘,显示:还丹之方。 火候次序,微言妙旨,昭若日星,沛如江海, 一灯照幽宝,百邪自遁藏, 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 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 迷津一筏,普渡万生, 人人,可以作佛, 个个,可以作仙。 大道,传自:太古。 问答,始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汉唐以来,神仙迭出,丹经日广, 言理者多,言事者少。 丘祖以事明理,作西游,以释厄, 欲观者,因事明理,俾学人易悟。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 者,乃如来天恩,教人起手双修性命正法之切境。 观与菩萨,乃如来:妙喻二物,是:性命双修之嫡旨。 灵台、智性,是:生死之根本。 妄想缘气,因其前尘,而有分别。 念者,心中之阴气,识神之变化。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故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观者,乃我:正念中之灵光。 菩萨,居住净土,二物,所隔八寸四分远, 非观,则莫能相会,所谓: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菩萨,即是:慧命,实谓之佛性。 人生,自离母腹之时,观与菩萨,两自睽隔, 菩萨,隐而深密,若不:求师亲指,纵有:聪慧灵悟,莫能见之。 儒曰:道心惟微。 人之:日夜谋务,聪明智慧,皆是:识神用事。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教:大地众生时时刻刻,观照此:菩萨。 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之,则自然:如同梦觉, 融融然,如:薰薰, 活活然,如:盆珠。 豁然灵惺,放大光明, 力足时至,忽然,一涌潮上, 与我识性,合而为一, 至此则识性死,而佛性灵显, 灵灵当当,依旧是个主人, 光周沙界,六通俱全, 任他:尘尘垢垢,我独安然,一性:圆融太空, 所谓:一切含灵,俱有佛性。 顺去,生人生物;逆来,成仙成佛。 圣贤之变化,总是:这个。所谓:一物一太极。 有此太极,知觉言语,无此太极,眼垂口闭。 医曰:真火,实实无形无影。 藏于:脐后、肾前、稍下处。 此处,空悬一穴,而谓之: 不二法门、甚深法界、陀罗尼门、 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 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 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般若岸、法王城、 三摩地、华藏海、生死门。 西方、天堂、空中、真际、 这个、彼岸、净土、真境、 心地,家乡、妙有、真空。 有此真火,蒸薰有形,无此真火,息断形坏。 六祖曰: 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 王,在,身心在; 王,去,身心坏。 心非:肉团之心,乃:道心。 道心,居于北极,而众星拱之。 学者,必须修此:菩萨。 宝积曰: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此言, 乃是世尊之:密语,大藏一教之:密文。 性命双修之:法宝。 故曰:决定成就。
观自在菩萨 者,乃如来天恩, 教人起手双修性命正法之切境。 观 观自在菩萨 者,乃如来天恩, 教人起手双修性命正法之切境。 观与菩萨,乃如来:妙喻二物, 是:性命双修之嫡旨。 灵台、智性,是:生死之根本。 妄想缘气,因其前尘,而有分别。 念者,心中之阴气,识神之变化。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故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观者,乃我:正念中之灵光。 菩萨,居住净土, 二物,所隔八寸四分远, 非观,则莫能相会, 所谓: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菩萨,即是:慧命,实谓之佛性。 人生,自离母腹之时, 观与菩萨,两自睽隔, 菩萨,隐而深密, 若不:求师亲指, 纵有:聪慧灵悟,莫能见之。 儒曰:道心惟微。 人之:日夜谋务,聪明智慧, 皆是:识神用事。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教:大地众生 时时刻刻,观照此:菩萨。 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 久之,则自然:如同梦觉, 融融然,如:薰薰, 活活然,如:盆珠。 豁然灵惺,放大光明, 力足时至,忽然,一涌潮上, 与我识性,合而为一, 至此则识性死,而佛性灵显, 灵灵当当,依旧是个主人, 光周沙界,六通俱全, 任他:尘尘垢垢,我独安然, 一性:圆融太空, 所谓:一切含灵,俱有佛性。 顺去,生人生物; 逆来,成仙成佛。 圣贤之变化,总是:这个。 所谓:一物一太极。 有此太极,知觉言语, 无此太极,眼垂口闭。 医曰:真火,实实无形无影。 藏于:脐后、肾前、稍下处。 此处,空悬一穴,而谓之: 不二法门、甚深法界、陀罗尼门、 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 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 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 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 总持门、般若岸、法王城、 三摩地、华藏海、生死门。 西方、天堂、空中、真际、 这个、彼岸、净土、真境、 心地,家乡、妙有、真空。 有此真火,蒸薰有形, 无此真火,息断形坏。 六祖曰: 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 王,在,身心在; 王,去,身心坏。 心非:肉团之心,乃:道心。 道心,居于北极,而众星拱之。 学者,必须修此:菩萨。 宝积曰: 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此言, 乃是世尊之:密语, 大藏一教之:密文。 性命双修之:法宝。 故曰:决定成就。
无事有事 无事,是:小乘之法,祖师制伏众人之法。 有事,是:上乘之法,祖师隐藏,而密授, 无根凡夫,不能信受。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若与下根之人说破,则反生:非言。 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佛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事者,元关机动物产之事。 以意而宰之,以呼吸而收之。 和合真种,转运河车,运行周天。 运行周天,采取薰炼,总是:意同呼吸,用慧命。故名之曰:有事。 慧命,是:元气之别名。 元气生时,若不取之,则散于身外,非我所有。 其法:或显于小乘,而隐于大乘。 小乘之法,即:权法。曰:参禅打坐,念佛看经,种诸善根之因果。 大乘之法,即祖师受记之密语,曰:慧命、寿命,漏尽、马阴。 是:超凡入圣之佛果。 古曰:欲住山下路,且问去来人。 又曰:脱欲离尘,觅过知。 过知者,即是:已得诀之人, 得诀之人,有已成道者,有未下手者,其诀则一。 断欲悟道,贵:真师。 断欲一事:是修佛之首戒,是成佛之津梁。 其断淫一事,若不求真师指授,则难以断之? 凡真修求师者,先问此法起首。 若教死,已得道,天下死尸,尽是得道之汉。 得道者,能为无所不为之变化,方为:至道。 片言暗点,是良医。 片言者,老实之话。 即师师:密付本音。 暗点者,五祖三更,点与六祖。 世尊,在舟点与迦叶。凡得其真传者,疑病尽去。 藏教之:经文,无不通达,故曰:良医。 经曰:得来暂试从头看,一刻工夫果自嘻。 又曰: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吕祖曰:辛苦二三年,快活千万劫。
有物无物 无物者,乃后半之性功。 有物者,即前半之命功。 假禅道,闻之有物,莫不厌之。 此物者,乃: 道之根本,法之津梁。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 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非思虑之物,乃:元关内之物。 故六祖曰: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 无名无字,无背无面。 祖师曰: 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此乃:先天之物 。 此物,宰育天地,生养万物。 散,则:无形无影, 聚,则:成其舍利。 生天者高于天, 育地者厚于地。 包虚空者,宽于虚空。 植佛祖者,超佛越祖。 此乃:化育之本,物我同途, 故曰:物我,同一大父母。 顺去,则:生人生物, 逆来,则:成仙成佛。 顺去,则:物我同知, 逆来,则非师,莫能晓用。 云峰云: 有物密救人,争奈人不知。 此即:先天纯阳至刚之气。 散之,乃在:一身, 促之,即在:玄关。 寒子云: 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 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 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 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 大,则:包藏法界, 细,则:粟米微尘。 天地撮来,如同:粟米粒大, 必须和合凝集而后,方可:有物。 佛曰:菩提种子。
有为无为 无为者:养道胎,面壁,后半之法。 有为者: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 有凭有据,乃:先天意气之妙用。 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却有一法, 和合凝集,决定成就。 今之禅门,闻之有为, 谓之著相,弃而不用。 殊不知,此:有为者,乃定静之中,妙道之有为。 譬如:天地是个无为,而天地所以生万物,是个有为。 最上乘之佛法者,亦然。 人心,能到:无为之时,则内里:有一物,超然而出。 若不:以意取之,收于下田,此物,散于外境,非我所有。 如此,取皈之法,名曰:有为法。 六祖曰:往北接度。
权法 制伏俗僧,谓其悟性,免其多事,不生别念。 实法:若有悟知者,私付密授。 故为:教外别传,另通消息。 世尊不传堂弟阿难,私付:迦叶。 五祖不传首坐神秀,私付:慧能。 成佛作祖之大宝,不传无志德之人。 必须要有:超祖越宗之志气,知晓:那边道理,方可付之。 是以:佛法之秘,世所难闻。
渐法 当其:十六岁,以后, 命宝满足,足而自漏, 从此开始,炼至无漏, 故如来谓之:漏尽。 漏尽,即:炼至无漏。 若不:虚心求师, 指点:火化之真诀, 任其:打七参禅、长坐行持, 万无所保,难成其道。 华严云: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示人:下手接续,添油之法。 以法补足慧命,再归中宫, 名曰:,渐法。
顿法 成佛作祖,是:本性灵光。 不得慧命漏尽,不能了道。 本性灵光,名虽分二, 其源头,则本来是一。 在定,曰:性。 定中慧照,曰:光。 慧命,即是:性命之本源。 道曰:先天虚无真一之炁。 而为:修佛之舟梯、作祖之权柄。 儒曰:善养浩然之炁。 漏尽,即是:走漏。 漏尽,即:慧命之所化。 慧命未动之前,本来是:命。 当其动之,若不知修炼, 出其关,化为:有形之漏尽。 儒曰:气化精。 童真之时,未漏真精, 未破其身,坚固之体, 原无:漏尽之名。 此物:圆陀陀,光灼灼。 此时,若遇真师, 不用:漏尽之法, 只要将此 圆陀陀、光灼灼之慧命, 收归中宫, 时时惺悟,刻刻觉照, 护持十月,将其道体,养成佛体。 楞严曰: 既游道胎,亲奉觉应, 功勤气足,自然出胎。 至此,法身广大, 楞严曰: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此即谓之:顿法。
口舌关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又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儒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老曰:闭其兑,塞其门,终身不勤。 此教人:谨言,而不可:妄言。 口舌,是:出纳之门户、是非之根苗。 关乎:人之节操, 系乎:人之德行。 君子小人於此分,正人邪僻於此别。 招祸致福、成事败事,无不于此,而定。 故,君子,议之,而后言。可言方言,不可言不言。 或,言而:益於世道人心, 或,言而:使人迁善改过, 或,言而:劝人去邪归正, 或,言而:为人方便解难 或,言而:为人隐恶扬善, 绝不:妄言、轻言、虚言, 非是:闭口不言, 特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立见祸福,言不可不慎。 言有不谨,不是伤人,便自致咎。 口舌为害,其利如刀,其毒如鸩,岂小焉哉? 世间糊涂学人,不知利害, 以口舌之动为小可, 以利便,为才能, 以善辩,为得意。 或形人之短,或夸己之长, 或谎言诡语,或说是论非, 或前言,而后失信, 或空言,而行不速, 或狂言,而起祸端, 或高谈,而无实事, 或白口咒诅,或巧言谗佞, 或以言败事,或以言伤人, 凡此,皆有:损无益之言, 何贵于言?不如不言,为妙。 真心学道者,速将:口舌关口,打通, 口莫妄开,舌莫妄动,非礼勿言,言必以礼。 修其辞而立其诚,谨于言而慎于行。 绝不轻于言,言必有中。 况言语者心之声,舌者心之苗。 口舌之动不正,即知心田不正。 心田不正,根本已坏,性已昧,命已摇,精神暗伤, 妄想:明道修道,难矣。
观其灯烛,可明是非 灯烛之光亮, 照于室内,则室内明,而户外暗; 移于户外,则户外明,而室内暗。 观此可知:用明是非之道。 人之:聪明智慧, 如同:灯烛之光。 其光,误用于外, 争胜好强,图名求利, 日谋夜算,千思万想, 逐于假境,迷失本宗, 明于外,而:暗于内, 不至:伤身丧命,而不止。 若有丈夫, 弃假归真,黜聪毁智, 以性命,为一:大事, 回光返照,炼己持心, 俯视一切,万有皆空, 不为:外物所移, 不为:诸尘所染, 明于内,而:暗于外, 可以:希贤希圣,作佛作仙, 不明之明,进于高明。 故经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灯光烛亮 灯烛之光亮, 照于室内,则室内明,而户外暗; 移于户外,则户外明,而室内暗。 观此可知:用明是非之道。 人之:聪明智慧, 如同:灯烛之光。 其光,误用于外, 争胜好强,图名求利, 日谋夜算,千思万想, 逐于假境,迷失本宗, 明于外,而:暗于内, 不至:伤身丧命,而不止。 若有丈夫, 弃假归真,黜聪毁智, 以性命,为一:大事, 回光返照,炼己持心, 俯视一切,万有皆空, 不为:外物所移, 不为:诸尘所染, 明于内,而:暗于外, 可以:希贤希圣,作佛作仙, 不明之明,进于高明。 故经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本属死物, 诚心祭之,久而灵应。 观此可知:起死回生之道。 举世之人, 以假为真,以苦为乐; 日昌游于:尘缘之中, 夜夜入于:梦幻之乡; 日用夜作,削年剪命 尽是死道,并无生路; 身虽动,而:心已死, 形虽存,而:神早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阳气化尽,惟有阴气, 不死,岂能之乎? 若能知的:世事尽假, 猛醒回头,以求大药; 诚一不二,无思无虑; 一心只在性命上打点, 戒慎恐惧,防微杜渐; 日久功深,大药得遇 其心自明,其神自灵, 内念不起,外物不入; 有真无假,猛力修炼, 即可 动天地,服鬼神; 夺造化,胜万物; 平地狱,上天堂; 开生门,闭死户; 延年益寿,理有可决。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本属死物, 诚心祭之,久而灵应。 观此可知:起死回生之道。 举世之人, 以假为真,以苦为乐; 日昌游于:尘缘之中, 夜夜入于:梦幻之乡; 日用夜作,削年剪命 尽是死道,并无生路; 身虽动,而:心已死, 形虽存,而:神早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阳气化尽,惟有阴气, 不死,岂能之乎? 若能知的:世事尽假, 猛醒回头,以求大药; 诚一不二,无思无虑; 一心只在性命上打点, 戒慎恐惧,防微杜渐; 日久功深,大药得遇 其心自明,其神自灵, 内念不起,外物不入; 有真无假,猛力修炼, 即可 动天地,服鬼神; 夺造化,胜万物; 平地狱,上天堂; 开生门,闭死户; 延年益寿,理有可决。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本属死物,诚心祭之,久而灵应。 观此可知:起死回生之道。 举世之人, 以假为真,以苦为乐; 日昌游于:尘缘之中, 夜夜入于:梦幻之乡; 日用夜作,削年剪命 尽是死道,并无生路; 身虽动,而:心已死, 形虽存,而:神早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阳气化尽,惟有阴气, 不死,岂能之乎? 若能知的:世事尽假, 猛醒回头,以求大药; 诚一不二,无思无虑; 一心只在性命上打点, 戒慎恐惧,防微杜渐; 日久功深,大药得遇 其心自明,其神自灵, 内念不起,外物不入; 有真无假,猛力修炼, 即可 动天地,服鬼神; 夺造化,胜万物; 平地狱,上天堂; 开生门,闭死户; 延年益寿,理有可决。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 木偶泥胎,本属死物,诚心祭之,久而灵应。 观此可知:起死回生之道。 举世之人, 以假为真,以苦为乐; 日昌游于:尘缘之中, 夜夜入于:梦幻之乡; 日用夜作,削年剪命 尽是死道,并无生路; 身虽动,而:心已死, 形虽存,而:神早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阳气化尽,惟有阴气, 不死,岂能之乎? 若能知的:世事尽假, 猛醒回头,以求大药; 诚一不二,无思无虑; 一心只在性命上打点, 戒慎恐惧,防微杜渐; 日久功深,大药得遇 其心自明,其神自灵, 内念不起,外物不入; 有真无假,猛力修炼, 即可 动天地,服鬼神; 夺造化,胜万物; 平地狱,上天堂; 开生门,闭死户; 延年益寿,理有可决。
草木花实 草木花实 草木, 初而开花,既而结实, 各随其时,故得长生; 若失其时,乃死之兆, 只是因其,反常之故。 观此可知:与时偕行之道。 人生之所依赖者:神气。 事来,不得不应, 物来,不得不接; 因事制事,随物付物; 未来不迎,已过不留。 神不伤,而气不耗, 如草木:随时花实, 此即是:致生之道。 如果: 贪财好色,图功争名, 日谋夜算,耗神损炁, 事,未来,而:预谋, 事,已过,而:不舍, 身中神气,消耗损失, 如同草木:非时花实, 此,即是:取死之道。 故,君子,惜精神,如惜宝, 用之,则:光而不耀, 藏之,则:寂而不动; 可行则行,可止则止, 行止,而:不失其所, 绝不以假,而伤其真。
桔槔取水 桔槔取水,其斗,虚下而实上, 循环无端,取水,以灌溉田地。 观此可知:虚实,而两用之道。 人能虚心,而下于人, 则必受益,中实而上于人; 愈虚愈下,愈实愈上。 虚之不已,实之不已, 下之不已,上之不已; 虚而实,实而虚, 下而上,上而下; 上下相通,虚实相应。 学者若能:道德充裕, 必能登于:高明之境。 道愈高者,而心愈低。
吊杆取水 桔槔取水,其斗,虚下而实上, 循环无端,取水,以灌溉田地。 观此可知:虚实,而两用之道。 学者若能:虚心,而下于人, 则必受益,中实,而上于人; 愈虚愈下,愈实愈上。 虚之不已,实之不已, 下之不已,上之不已; 虚而实,实而虚, 下而上,上而下; 上下相通,虚实相应。 学者若能:道德充裕, 必能登于:高明之境。 道愈高者,而心愈低。
桔槔取水 桔槔取水 桔槔取水,其斗,虚下而实上, 循环无端,取水,以灌溉田地。 观此可知:虚实,而两用之道。 学者若能:虚心,而下于人, 则必受益,中实,而上于人; 愈虚愈下,愈实愈上。 虚之不已,实之不已, 下之不已,上之不已; 虚而实,实而虚, 下而上,上而下; 上下相通,虚实相应。 学者若能:道德充裕, 必能登于:高明之境。 道愈高者,而心愈低。
桔槔取水 桔槔取水,其斗,虚下而实上, 循环无端,取水,以灌溉田地。 观此可知:虚实,而两用之道。 学者若能:虚心,而下于人, 则必受益,中实,而上于人; 愈虚愈下,愈实愈上。 虚之不已,实之不已, 下之不已,上之不已; 虚而实,实而虚, 下而上,上而下; 上下相通,虚实相应。 学者若能:道德充裕, 必能登于:高明之境。 道愈高者,而心愈低。
淘金拣玉 沙里淘金,石里拣玉 淘金拣玉 沙里淘金,石里拣玉, 此皆非可:顺手而得, 必须:苦力功深,而后得之。 观此,可知:渐修有为之道。 先天真宝,如金如玉; 后天假物,如沙如石。 后天假物,埋没先天真宝, 如同沙石:埋没金玉之宝。 欲求:先天之真, 须要:拨尽后天之假。 真者,先天一气之灵根; 假者,历劫万般之业种。 与其:后天气质之性, 还有:五行之气,积习之偏。 以一真而:埋于万假之中, 此事非可:容易而得, 故,必用:渐修之功, 拨去其假,方见其真; 拨之又拨,拨到无可拨处, 假者,一概去尽, 自然,真者明亮。 明亮:现于眼前, 亦如:沙石去尽,方见金玉。 此即:苦尽甜来,香从臭出之功。
淘金拣玉 淘金拣玉 沙里淘金,石里拣玉, 此皆非可:顺手而得, 必须:苦力功深,而后得之。 观此,可知:渐修有为之道。 先天真宝,如金如玉; 后天假物,如沙如石。 后天假物,埋没先天真宝, 如同沙石:埋没金玉之宝。 欲求:先天之真, 须要:拨尽后天之假。 真者,先天一气之灵根; 假者,历劫万般之业种。 与其:后天气质之性, 还有:五行之气,积习之偏。 以一真而:埋于万假之中, 此事非可:容易而得, 故,必用:渐修之功, 拨去其假,方见其真; 拨之又拨,拨到无可拨处, 假者,一概去尽, 自然,真者明亮。 明亮:现于眼前, 亦如:沙石去尽,方见金玉。 此即:苦尽甜来,香从臭出之功。
形象语言 修真之学, 古经多言:无为之道, 有为之道,则罕言之。 无为之道, 惟上德者,顿悟圆通, 一了百当,立跻圣域。 其次,中下之人, 性质愚钝,识见小, 若行:无为之道,力量不及, 决不能:万缘俱空,直登彼岸。 后汉,魏伯阳仙翁, 准易道,而作参同, 度引:中下之流。 以有象,譬:无象, 以有形,喻:无形, 始有:金丹之名。 又有: 铅汞砂银、乌兔龙虎、 婴儿姹女、药物炉鼎、 采药烹炼,等等法象之说。 自后: 成道群真,皆祖参同, 而作丹经,以演妙理。 其意:皆欲:后之学者, 因此以参彼,借彼以证此。 无如后之学者, 不究:寓言之意, 不推:取象之理。 见:金丹铅汞鼎炉之说, 疑为服食,而遂流于炉火; 见:乌兔龙虎之说, 疑为脏腑,而遂流于存想; 见:他家我家、男女之说, 疑为闺丹,而遂流于采取; 见:逆顺颠倒之说, 疑为强作,而遂流于运转; 见:修性无为之说, 疑为寂灭,而遂流于顽空; 见:修命有为之说, 疑为摆弄,而遂流于执相。 皆是:以鹿为马,以鸟作鸾。 不但,无益于性命, 而且,有害于性命。 是岂:祖师取象喻言之意? 象者,像也。 言其此物,而象彼物。 以其彼事,而象此事。 试以眼前: 人人共见共知之事物论之: 譬如:烹煎饮食, 锅即鼎,灶即炉。 锅中贮水,灶底烧火。 火本上焰,水本下流。 今, 锅中之水在上, 灶底之火在下, 水火颠倒,彼此相济,而饮食熟成, 此即:凡水凡火相济之象。 人之刚性,躁,多动。 动,则属火。 人之柔性,缓,多静。 静,则属水。 用柔,以养刚, 以刚,而就柔, 刚柔相当,不躁不缓, 归于中正,大道易成, 此即:神水神火相济之理。 取其:凡水凡火,相济之象, 以喻:神水神火,相济之理, 而其理,显然。 如同:有人本来家业丰富, 不守本分,化费财产将尽, 忽然, 自知悔过,苦心劳力, 重务生活,渐次积聚, 财物,由少而多, 终必:家业复旧, 此:还元返本之象。 人身之:精神灵气, 本来:充足圆满。 交于后天,顺其造化, 费精劳神,元气衰败, 原本,消耗迨尽。 若知: 改头换面,惩忿窒欲, 闲邪存诚,渐次用功, 终有:归根复命之时, 此:还元返本之理。 取世人,还元返本之象, 以喻其:修道还元返本之理, 其理:可以显然。 又如世间男女相配, 两而合一,即能生子生孙, 此:人道生生不已之象。 人身阴阳相当,两而合一, 即能:生佛生仙, 此:丹道生生不已之理。 借:人道:生生之象, 以喻:丹道生生之理, 其理:可以显然。 丹道,皆是借象以喻理, 教人从象上,辨别所行之理, 非是:教人背理, 而于:象上做作。 今人,不穷其理,只认其象, 悲哉!丹经象言极多, 学者,须宜由象以穷理,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其庶几乎。
象言 修真之学, 古经多言:无为之道, 有为之道,则罕言之。 无为之道, 惟上德者,顿悟圆通, 一了百当,立跻圣域。 其次,中下之人, 性质愚钝,识见小, 若行:无为之道,力量不及, 决不能:万缘俱空,直登彼岸。 后汉,魏伯阳仙翁, 准易道,而作参同, 度引:中下之流。 以有象,譬:无象, 以有形,喻:无形, 始有:金丹之名。 又有: 铅汞砂银、乌兔龙虎、 婴儿姹女、药物炉鼎、 采药烹炼,等等法象之说。 自后: 成道群真,皆祖参同, 而作丹经,以演妙理。 其意:皆欲:后之学者, 因此以参彼,借彼以证此。 无如后之学者, 不究:寓言之意, 不推:取象之理。 见:金丹铅汞鼎炉之说, 疑为服食,而遂流于炉火; 见:乌兔龙虎之说, 疑为脏腑,而遂流于存想; 见:他家我家、男女之说, 疑为闺丹,而遂流于采取; 见:逆顺颠倒之说, 疑为强作,而遂流于运转; 见:修性无为之说, 疑为寂灭,而遂流于顽空; 见:修命有为之说, 疑为摆弄,而遂流于执相。 皆是:以鹿为马,以鸟作鸾。 不但,无益于性命, 而且,有害于性命。 是岂:祖师取象喻言之意? 象者,像也。 言其此物,而象彼物。 以其彼事,而象此事。 试以眼前: 人人共见共知之事物论之: 譬如:烹煎饮食, 锅即鼎,灶即炉。 锅中贮水,灶底烧火。 火本上焰,水本下流。 今, 锅中之水在上, 灶底之火在下, 水火颠倒,彼此相济,而饮食熟成, 此即:凡水凡火相济之象。 人之刚性,躁,多动。 动,则属火。 人之柔性,缓,多静。 静,则属水。 用柔,以养刚, 以刚,而就柔, 刚柔相当,不躁不缓, 归于中正,大道易成, 此即:神水神火相济之理。 取其:凡水凡火,相济之象, 以喻:神水神火,相济之理, 而其理,显然。 如同:有人本来家业丰富, 不守本分,化费财产将尽, 忽然, 自知悔过,苦心劳力, 重务生活,渐次积聚, 财物,由少而多, 终必:家业复旧, 此:还元返本之象。 人身之:精神灵气, 本来:充足圆满。 交于后天,顺其造化, 费精劳神,元气衰败, 原本,消耗迨尽。 若知: 改头换面,惩忿窒欲, 闲邪存诚,渐次用功, 终有:归根复命之时, 此:还元返本之理。 取世人,还元返本之象, 以喻其:修道还元返本之理, 其理:可以显然。 又如世间男女相配, 两而合一,即能生子生孙, 此:人道生生不已之象。 人身阴阳相当,两而合一, 即能:生佛生仙, 此:丹道生生不已之理。 借:人道:生生之象, 以喻:丹道生生之理, 其理:可以显然。 丹道,皆是借象以喻理, 教人从象上,辨别所行之理, 非是:教人背理, 而于:象上做作。 今人,不穷其理,只认其象, 悲哉!丹经象言极多, 学者,须宜由象以穷理,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其庶几乎。
整网必提纲, 叠衣必提领 整网,必:提纲, 叠衣,必:提领, 是皆从:总要处,下手。 观此可知:修真根本之道。 人心,是为:一身之主。 乃是:成仙成佛之根本; 心静,则万缘俱寂; 心动,则杂念乱生。 若能: 心无一物,空空洞洞; 内念不出,外物不纳; 常应常静,常静常应。 虽日在纷华闹热之场, 如镜之明,如水之止; 无尘无波,无风无浪, 自然不为:境遇所迁, 亦如: 整网提纲,叠衣提领,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提纲提领 整网,必:提纲, 叠衣,必:提领, 是皆从:总要处,下手。 观此可知:修真根本之道。 人心,是为:一身之主。 乃是:成仙成佛之根本; 心静,则万缘俱寂; 心动,则杂念乱生。 若能: 心无一物,空空洞洞; 内念不出,外物不纳; 常应常静,常静常应。 虽日在纷华闹热之场, 如镜之明,如水之止; 无尘无波,无风无浪, 自然不为:境遇所迁, 亦如: 整网提纲,叠衣提领,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提纲提领 整网,必:提纲, 叠衣,必:提领, 是皆从:总要处,下手。 观此可知:修真根本之道。 人心,是为:一身之主。 乃是:成仙成佛之根本; 心静,则万缘俱寂; 心动,则杂念乱生。 若能: 心无一物,空空洞洞; 内念不出,外物不纳; 常应常静,常静常应。 虽日在纷华闹热之场, 如镜之明,如水之止; 无尘无波,无风无浪, 自然不为:境遇所迁, 亦如: 整网提纲,叠衣提领,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癫汉醉人 癫汉跳墙,虽跌而不伤; 醉人坠车,虽疾而不死; 此何以故? 以其忘形,而其不识不知。 观此可知:养生全形之道。 人之:所赖以生者, 身中:精气神三宝。 三宝聚,则生, 三宝散,则死。 欲聚三宝,先要无我; 无我,则:心虚无物; 心虚,则:三宝无渗无漏。 无消无耗,无渗无漏, 只有其增,而不能减; 有增无减,增而又增,则内实; 内实,则:生机不息,而长生。 癫汉醉人,仅一忘形, 尚能不死,保全自己。 若能:神全、气足、精固。 必得:保生,长生。
婴儿天真 婴儿初生,无识无知, 酒色财气,而:不着, 恩爱牵绊,而:绝无; 富贵穷通,而:不晓, 水火刀兵,而:不加;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万物皆空,诸尘不染; 铁面无情,纯然天真。 观此可知:返老还童之道。 人能: 猛醒回头,脱离万有; 居于:无事之境, 处于:无色之界; 拔去:历劫根尘, 扫尽:现世习气; 头头放下,万有皆空。 空空洞洞,清清净净; 形虽老,而:能还童。 人心去,而:性复初, 外虽弱,而:内实壮, 即是:返老还童, 即是:婴儿本面。 否则, 天真已丧,形强体胖, 如豕如牛,有何益哉!
癫汉醉人 癫汉跳墙,虽跌而不伤; 醉人坠车,虽疾而不死; 此何以故? 以其忘形,而其不识不知。 观此可知:养生全形之道。 人之:所赖以生者, 身中:精气神三宝。 三宝聚,则生, 三宝散,则死。 欲聚三宝,先要无我; 无我,则:心虚无物; 心虚,则:三宝无渗无漏。 无消无耗,无渗无漏, 只有其增,而不能减; 有增无减,增而又增,则内实; 内实,则:生机不息,而长生。 癫汉醉人,仅一忘形, 尚能不死,保全自己。 若能:神全、气足、精固。 必得:保生,而得其长生。
大物要救,而微命,也不可忽略。 大物要救,而微命,也不可忽略。 伤人咬人之物,杀也不计科律。 除伤人咬人之物外, 一年,未曾杀一命者, 科律,准计百功。 科律行赏,准照救物条例, 各减二等,拟论。 令节祭祀,父母生日, 婚事丧事,宴客治病等事, 又当如何? 曰:“无故不杀”,经有明文。 科律规定: 有原因者,可以例外。 不曾以快口腹,而杀一物的, 录功行赏, 也准:照救物条例拟定。 天何尚曾因难行,而不能行, 强人也必能行? 杀物有罪,杀人更有罪。 为何周公杀管蔡? 而孔子又杀少正卯? 难道圣人不知法吗? 并非如此。科律规定: 不惜重金,为地方宗族除一大恶者, 准计功三百, 并且赐贵、延寿、延嗣、悠久。 另外,所费之金, 按数另加七倍填还。 阻溺子女,收养弃孩,救人性命, 以及其它各种费金, 有如数填还、加倍填还、 三倍填还和七倍填还。 可见诛恶之严,而天之所以厚奖者。 不然伤人咬人的东西, 怎能为义而不计呢? 何况阴律有护术之道, 以御暴安良。于此可见, 科律于情于理,细入毫厘, 面面俱圆,头头是道。 戒条 戒食牛犬 暂且,无害于人者, 其命虽微,必须救之。 暂且,有害于世人者, 若随意伤害,科律必罚。 佛曰:“一切众生平等”。 白乐天曰: 世间水陆与虚空, 总属皇天怀抱中, 试令设身游釜甑, 方知弱骨受惊忡。 科律规定: 劝阻一无故杀龟打蛇的,一次三功。 一生不食牛犬的,计百功。 能化一家,或劝人不食的,一人十功。 能劝化一屠人改业的,一人百功。 出资财而还钱者,百钱三功; 不还钱者,百钱十功。 科功行赏,准照救物条例而论。 对于有功于人之牛犬, 人人应该戒杀戒食, 如说天道无凭,试观阴阳两执之案, 此二科之必读。 世有兵荒劫运, 是因世人不能戒杀, 戾恶之气感召而造成的。 牛壮时,用它的力气,老则杀之。 无知者认为牛老不可以用, 故杀死后,还可得半只牛的价卖。 牛壮时不时耕田, 怎么能用草粟养无用之牛呢? 听其言,便知他只知利, 而不知义为正之本。 水旱、蝗虫之灾,都不是善之致。 不善,则必招天灾。 犬,敬主识主, 昼,则无窥窃之客, 夜,则无奸淫之宾, 乃可安家而保卫四邻 关帝君,戒食牛,诗曰: 六畜皆前业 惟牛最苦辛 君看横死者 尽是食牛人 又曰: 食牛罪重杀牛人 不食何由杀彼身 今日豆间烹饪物 安知不及食牛人 古曰: 老牛一步一恐怖 双眼如雨脚如醋 吃翁水草死翁处 不道匆匆别离去 去则去矣魂不死 恨犹恨兮口难语 夜夜打水撤天明 朝朝耕田到日暮 车不转兮鞭我足 田到熟兮供人箸 毛稀骨立无所用 谁家白养老牛卧 毕竟牵来卖宰屠 哪个牛死非屠户 主家生儿防晚年 老牛生犊长不顾 语曰: 牢字从牛 狱字从犬 不食牛犬 牢狱可免 牛犬切不可食, 不食牛犬,功德很大。 然而一人不食,功德有限; 劝人不食,功德无穷。 凡你有知,宜切省之!
元关窍 元关一窍 经云: 道法三千六百门, 人人各执一苗根; 要知些子元关窍, 不在三千六百门。 特以,此窍, 乃是:至元至妙之关口, 生死,在此分, 圣凡,在此别, 为:古今来祖祖相传之秘密, 非:等闲猜量:而知。 后世学人,不遇真师, 或认口鼻,或认眉间, 或认顖门,或认百会, 或认咽喉,或认夹脊, 或认尾闾,或认心窍, 或认黄庭,或认丹田关元气海。 凡此等类,皆非:元关一窍。 元关, 无形无象,岂有定位? 不色不空,焉有方所? 若以方所定位,目之, 则为:有形有象之物, 即,不得名为:元关。 此窍,不着于幻身,不离乎幻身。 不着幻身,即非:一切有形之物; 不离幻身,非可:于其身外而求。 即非:身外物,又非:身内物, 必有:不内不外者,存。 如此,特有:天机。 所以, 古人不敢笔之于书, 而又,不敢秘而不言。 喻之,曰: 生杀舍、元牝门、龙虎坛、龟蛇窍、 戊己门、生死关、刑德门、阴阳户、 众妙门、希夷府、仙佛地、性命窍、 元神室、虚无穴、威音国等等异名, 无非,明此:一窍。 紫阳云: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此语,天机大露。 此窍,样如:蓬壶, 外小,而内大,深不可测; 非圆非方,黑白相符,幽明相通; 其门,高五丈,阔四尺, 有门:两扇,一开一阖, 左有青龙蟠,右有白虎卧, 上有朱雀飞,下有乌龟伏; 恍兮惚兮,杳兮冥兮, 其中,有真人居焉, 名曰:谷神, 号曰:长生寿者; 日食黍米粥,夜饮鸿蒙酒, 有时唱清平,有时紧闭口, 一呼,则窍门开, 一吸,则窍门闭。 故,经云: 谷神不死,是谓:元牝; 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乃是: 生天、生地、生人之孔窍, 成圣、成佛、成仙之家乡。 安炉立鼎,在此, 采药烹炼,在此, 结丹在此,脱丹在此, 有为在此,无为在此, 始终功用,总在于此。 但,此窍, 在:四大不着之处, 在:寂寥虚无之境。 有意求之,不可, 无心守之,不得。 修行人须要将此一窍,先当追求, 真知灼见,方可下手,采取天宝。 若,不知此窍, 纵辛勤千般,劳苦万状,终无进益处。 学者,可不自勉自力,尽心穷理哉?
元关一窍 元关一窍 经云: 道法三千六百门, 人人各执一苗根; 要知些子元关窍, 不在三千六百门。 特以,此窍, 乃是:至元至妙之关口, 生死,在此分, 圣凡,在此别, 为:古今来祖祖相传之秘密, 非:等闲猜量:而知。 后世学人,不遇真师, 或认口鼻,或认眉间, 或认顖门,或认百会, 或认咽喉,或认夹脊, 或认尾闾,或认心窍, 或认黄庭,或认丹田关元气海。 凡此等类,皆非:元关一窍。 元关, 无形无象,岂有定位? 不色不空,焉有方所? 若以方所定位,目之, 则为:有形有象之物, 即,不得名为:元关。 此窍,不着于幻身,不离乎幻身。 不着幻身,即非:一切有形之物; 不离幻身,非可:于其身外而求。 即非:身外物,又非:身内物, 必有:不内不外者,存。 如此,特有:天机。 所以, 古人不敢笔之于书, 而又,不敢秘而不言。 喻之,曰: 生杀舍、元牝门、龙虎坛、龟蛇窍、 戊己门、生死关、刑德门、阴阳户、 众妙门、希夷府、仙佛地、性命窍、 元神室、虚无穴、威音国等等异名, 无非,明此:一窍。 紫阳云: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此语,天机大露。 此窍,样如:蓬壶, 外小,而内大,深不可测; 非圆非方,黑白相符,幽明相通; 其门,高五丈,阔四尺, 有门:两扇,一开一阖, 左有青龙蟠,右有白虎卧, 上有朱雀飞,下有乌龟伏; 恍兮惚兮,杳兮冥兮, 其中,有真人居焉, 名曰:谷神, 号曰:长生寿者; 日食黍米粥,夜饮鸿蒙酒, 有时唱清平,有时紧闭口, 一呼,则窍门开, 一吸,则窍门闭。 故,经云: 谷神不死,是谓:元牝; 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乃是: 生天、生地、生人之孔窍, 成圣、成佛、成仙之家乡。 安炉立鼎,在此, 采药烹炼,在此, 结丹在此,脱丹在此, 有为在此,无为在此, 始终功用,总在于此。 但,此窍, 在:四大不着之处, 在:寂寥虚无之境。 有意求之,不可, 无心守之,不得。 修行人须要将此一窍,先当追求, 真知灼见,方可下手,采取天宝。 若,不知此窍, 纵辛勤千般,劳苦万状,终无进益处。 学者,可不自勉自力,尽心穷理哉?
天罡消息 天罡消息 参同云: 循斗,而摇光兮,执衡定元纪。 三丰云: 运转魁罡斡斗标, 煅炼一炉真日月, 扫尽三千六百条。 修真之道,须要知的:斗罡消息, 方能:逆施造化,扭转乾坤, 规弄阴阳,而不为阴阳所规弄。 天罡者,乃:北斗,第七星, 一名:破军, 一名:摇光, 一名:标星, 系:北极之权臣; 执:生杀之衡, 握:造化之柄; 运五行,推四时,生万物, 为列宿之领袖,运气之枢纽。 其:任最重,其:功最大。 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 亦具此:天罡之气 主宰生死,掌握性命。 其功,与天上之斗罡无异。 知:此者,生, 昧:此者,死。 但,此:罡星, 有:先天后天之分,不可不知。 后天之罡星: 日行十二经络,融通一身血脉。 炼罡气者,以人罡,合天罡, 内外一气,以避百邪。 究之, 顾外失内,虚而不实, 未益于彼,先伤于我。 至于:先天之罡星, 与本来主人,相亲相爱, 君臣一心,并行不悖; 及至:元阳一破, 先天:入于后天, 背主求荣,结连外寇, 始而,护我性命者, 既而,伤我性命。 犹虎奔而寓于西,绝不相顾。 何则? 罡星:所坐者,凶, 罡星,所指者,吉。 因其不指于我,而指于他。 指于他,则生气在他,杀气在我。 杀之不已,则我之性命倾。 大修行人,求:他家不死之方者, 正以求取:罡星所指之生气耳。 取气之法,总:不离乎罡星。 罡星坐我家,则生气在他家; 罡星坐他家,则生气在我家。 是必移罡星,坐于他家,方能有造。 移罡之法,亦无难处, 只要,将他脚跟,一扭, 即便:翻身回顾,归家认祖。 这个天机: 不着于声色,不落于空寂, 不是自己有,不是身外求, 现现成成,明明朗朗。 世人,遇而不识, 每每,当面错过, 所谓:破军前一位, 誓愿不传人者,此也。 不传人者,非真不传, 恐传之匪人,鬼神所不容耳。 不容者,以其此事, 为:天下希有之事, 得之者,生死自主,性命自由, 天地不能役,阴阳不能拘, 非大忠大孝者,承当不起, 非大贤大德者,载负不得。 君子得之,固穷, 小人得之,轻命。 而非:一切旁门外道, 所可:揣摸其一二。 噫! 悟之者,立跻圣位, 迷之者,永劫沉沦。 经曰: 金蛤蟆,玉老鸦, 认得真的是作家。
斗柄月建 斗柄月建 北斗七星, 首,四星,名:魁, 尾,三星,名:罡。 罡星,又谓:斗柄。 斗柄,所指处:吉, 斗柄,所坐处:凶, 指寅,则月建寅, 指卯,则月建卯。 一岁,十二移, 则为:十二月, 所指之处,有旺气。 观此可知:扭转气机之道。 人之刚气,如天上之:罡星, 刚气运外,则外吉而:内凶; 刚气运内,则内吉而:外凶; 如:罡星,所指处:吉, 如:罡星,所坐处:凶。 人自:有生以来, 因其:交于后天。 人之刚气,尽用于外, 争胜好强,认假弃真, 内而:三宝受咎, 吉气散外,凶气聚内, 年远日久,阳尽阴纯, 不死,岂能之乎! 至人,扭回斗柄,运转魁罡; 刚气,用之于内, 斩三尸,除六贼, 绝万缘,扫诸尘; 不以假,伤真, 不以外,动内, 吉气日生,凶气日消; 生而又生,消而又消; 其吉气纯,而凶气化, 若能达此,必得长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