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散人
金谷散人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2,068
发帖数: 9,121
关注贴吧数: 12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降本流末 舍本逐末,大道无形,生育万物。本如油,末如光。无形的道,而生有形的物。 体用,本末。
梦 八德折赎通赦 上帝之:特恩, 人生之:奇遇。 读此者,最宜: 触目惊心,扪心反问。 曾行之的,加工猛追。 未尝为者,著意勉求。 有财的,舍财作福。 有力的,用力积功。 困于财力者,存心,亦可原准。 屈于时势者,因人,也可图成。 毋曰:无验,信行:自然有征; 毋曰:有定,转移:实有妙用。 倾心向化,积累而行。 凡犯:不孝之款, 当其限满天律将究将罚之前, 上天即遣其: 司家土地、户封檐司,司社大王, 遣其:家禽多足多头,多尾多翼。 甚至:有头无尾,有尾无头, 若者:兽生忽死。 或者:猪产象、牛产麟、马产鹿、 又或:猪生两子、犬生独子。 以及:非人非兽,种种怪形。 或:异鸟绕鸣、硫磺作臭、 或:狗不能叫、鸡不打鸣、 或:畜产,无故忽死, 等等前兆,以示之。 其本当:受罪之人, 又以夜梦示之: 梦:升天、入水、 梦:山崩山颓、水干石殒。 稍有:别德缘者, 则更与之,明言晓示。 得此:等兆,或一或二、, 有能:失志改悔,立誓呈词, 司令神,即飞奏停罚,转祸为福, 全在:因兆见端。 律不示之,谁能直告? 家禽,生无黄子(鬼卵) 兽产:无尾之儿, 老鼠,鸣叫于:共见共闻之地, 猫犬,相斗于:厨室神主之堂, 猫不以时鸣,犬不以时吠, 牛,则以角,触主人, 马,则以蹄,踢家长, 甚或: 几登作舞,而有声, 鸡鸭无故,而自死。 梦牛入正室、马则到厅室 梦猫与牛斗、犬赶雄猪。 梦身上屋 梦水灌家、 梦风吹倒树、 梦日晒死禾。 梦食红枣、樱桃, 梦开石榴、红杏, 梦赤龙入室、 梦身骑赤马、 梦自家犬相咬、 梦他人之奴欺主, 谁知其为:罪犯不忠, 此是限满:将究之时。 母禽报晓,野鸟入家, 野兽野蛇,入室, 犬上屋,禽上神堂, 犬吠家主,鸡啄小儿, 灯烛忽灭,水缸忽干, 灶釜自破,畜产叠失。 梦被犬咬,梦与石言, 梦禽兽说话,梦屋倒, 梦天黑,梦骑牛骑犬, 梦作高树,无水行舟, 梦食藉,梦提野鸡, 梦食无花果,梦杀猪羊。 此是:罪犯不弟, 限满:将究之时。 鸡鸣不以时,犬吠无有验, 好物自破,鬼魅作鸣, 忽绝烟火种,门前大路崩脱, 桥口自断,塘水忽干,木石作声。 梦狂风折树,大水穿堤, 食禽鸟之肉、传书之鲤, 梦弹燕子、射飞鸿, 梦与妇交,梦食葱蒜。 此是:罪犯不信, 限满:将究之时,
修道层次 功善有大小,造就有高卑。 炼精化炁,却病延年,以成人仙; 炼炁化神,归根复命,以成地仙; 炼神还虚,调神出壳,以成天仙。 仙有:几等, 要皆:天神论功升赏,以为凭, 非徒:修炼工夫,可自主持者。 生前,一志凝神, 死为:灵坛法主。 生前,聪明、正直、慈惠, 死为:社稷神只。 大修功德,广种福田, 或,捐躯赴难,为国救民, 虽不得为神,转世必生帝王身。 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转世,则为富家翁。 排难解纷,捐资成美, 转世或为:贵宦子。 如此,良因不一, 无非:自作自受, 天神,不过因其所修而畀之, 非是:阎罗所能为人造命。 吾劝学者,不闻道则已, 一得闻道,不造其极,则不已! 如或有:怠心厌心, 转而思:我今幸遇仙传,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且良辰不再,乐事不常, 恐过此以后,无有好辰好会, 若不急急修持,恐过此以往, 千劫难逢,浪流于滔滔滚滚之世, 欲翻身跳出,就难乎其难矣! 如此猛省,自然神清炁壮, 用功之时,可以精力百倍。 时具:觉照之心,猛省之力。 常常:持守不失,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至于:其中机密之处, 虽然,未尽传宣, 然所争,不过些子之间。 如果,内修性命,外积功善, 无有怠志,自有:天神指受。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奉道勤修之士,为天神特加钟爱, 起心动念,天神皆知。 莫患:道之不得真传, 特患:得其真传,而不实用其力! 凛此言者,要知所奋!
修道功德与大小 功善有大小,造就有高卑。 炼精化炁,却病延年,以成人仙; 炼炁化神,归根复命,以成地仙; 炼神还虚,调神出壳,以成天仙。 仙有:几等, 要皆:天神论功升赏,以为凭, 非徒:修炼工夫,可自主持者。 生前,一志凝神, 死为:灵坛法主。 生前,聪明、正直、慈惠, 死为:社稷神只。 大修功德,广种福田, 或,捐躯赴难,为国救民, 虽不得为神,转世必生帝王身。 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转世,则为富家翁。 排难解纷,捐资成美, 转世或为:贵宦子。 如此,良因不一, 无非:自作自受, 天神,不过因其所修而畀之, 非是:阎罗所能为人造命。 吾劝学者,不闻道则已, 一得闻道,不造其极,则不已! 如或有:怠心厌心, 转而思:我今幸遇仙传,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且良辰不再,乐事不常, 恐过此以后,无有好辰好会, 若不急急修持,恐过此以往, 千劫难逢,浪流于滔滔滚滚之世, 欲翻身跳出,就难乎其难矣! 如此猛省,自然神清炁壮, 用功之时,可以精力百倍。 时具:觉照之心,猛省之力。 常常:持守不失,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至于:其中机密之处, 虽然,未尽传宣, 然所争,不过些子之间。 如果,内修性命,外积功善, 无有怠志,自有:天神指受。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奉道勤修之士,为天神特加钟爱, 起心动念,天神皆知。 莫患:道之不得真传, 特患:得其真传,而不实用其力! 凛此言者,要知所奋!
玉枢经,摘证 玉枢经,摘证 礼斗延生解厄应验利益品 谨按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说《玉枢宝经》曰: 世人欲免:三灾九横之厄, 即于静夜,稽首北辰。 北辰之上,上有三台。 其星并躔,形如双目, 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名天阶。 若人见之, 生前,无:刑囚之忧, 身后,无:沦没之苦。 斗中复有:尊帝二星, 大如车轮,若人见之, 留形住世,长生神仙。 归命此经,投心北极,即有冥感, 斗为天枢,中有天罡, 在内,则为:廉贞。 在外,则为:破军。 雷城,十二门, 并随:天罡之所指, 罡星指丑,其身在未。 所指者吉,所在者凶,余位皆然。 若人见之,寿可千岁。 此品,直泄斗罡之妙, 恐人:宿无道根, 虽读,未得解悟。 必须:参问而指知, 方识:斗罡斡运,天地经纬。 若能:知识者, 诵礼,则延生保命。 持握,则离苦超凡。 特摘玉枢经证,岂有虚哉!
斗、化、我 “斗”之一字,其理甚深。 万论千章,未能显尽其妙。 今,略而言之, 以明:瞻星上士, 不致:顽拜无踪, 而比:土木之像, 恐后:有生怠心。 斗,虽居于北,实位中天, 中天之主,乃是北辰, 即星主:紫微帝君。 故有周天八万四千群宿,皆以拱朝, 而七元,列于帝座之侧,以佐帝星, 斡运天轮,旋机中极, 所以,阴阳升降,日月循环, 四季以听其机,而分温凉寒暑。 万物以从其令,乃得造化生成。 如斯论之,岂不大哉! “斗”之,之义, 其七元,上有三台,为盖, 辅弼为卿,汇:十二同垣, 乃成“斗”字之妙。 或云:年周天。 其斗,旋指于:十二月令。 若论:日周天, 其斗,旋指于:十二时辰。 故,斗字之间, 以藏十二运机,而默斡岁月, 民物依仗,而化, 化字之玄,亦可以云明。 “化”字, 七人聚形,而成一“化”字。 故,化机广大,变化无穷。 所以,一切含灵,皆感化机。 乃作形壳之中,本来面目。 故,面有七窍,应乎心窍。 目有神光,应乎心光。 光应乎心,窍应乎斗, 斗光育秀,斯为性灵。 故,释经云: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此非佛性,实乃天性。 其性,曰神, 其神,即:心之主宰。 其宰,即是:七星。 分灵化机,赋形七窍, 乃曰:灵机。 故,阴符经谓: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且,灵机,本乃元神。 元神者,七元之神, 化于窍中,而能见闻知识。 世人混称曰:我。 此一我字,乃贯天人之道。 天属七星,人属七情。 故,细推其理, 贪巨禄文廉武破 七星 丿一亅ノ乚ノ丶 七笔 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情 散则分七,聚则合一, 其七笔辐辏,成一我字之秘。 今之世人,皆呼曰我, 不知:我字之妙。 所以,虚白真人序指南曰: 且道如今,何者为我? 今究竟到此,一言可以定之: 我者, 即我:身中之主宰。 故,太上曰: 为天地之枢机, 作神人之主宰者, 即此之谓。 若人得览斯经,即知: 身属北斗,命由天府, 宜汉虔信,皈命斗真,瞻礼本命, 所谓:天人合一,心斗相随, 我念才萌,星君已格, 或愿: 祈福福赐,求寿寿添, 禳灾灾散,忏罪罪消。 是谓: 感而遂通,叩之则应, 无祷不符,有祈立验。 更有: 道根深重,欣慕真风, 能与此经,研究玄微, 参穷妙理,则忘言而求定慧, 于其静处,以握斗机。 小则却病延年, 大则超凡入圣, 而玄祖宗亲,均沾利益。 然,此科, 为:拯沉之宝筏,度世之灵梯, 如人获睹,而三生有幸。 则宜:抄写散施, 更或:刊布广传, 其人功德,胜己诵瞻万倍。 则有紫府标名,而玄都注姓, 感斗光恒照,寿命绵延。 此,所指者, 斗、化、我,三字。
特殊字读音 特殊字的读音 觊觎 jìyú 龃龉 j ǔ y ǔ 囹圄 língy ǔ 魍魉 w ǎ ngli ǎ ng 纨绔 wánkù 鳜鱼 guìyú 耄耋 màodié 饕餮 tāotiè 痤疮 cuóchuāng 踟躇 chíchú 倥偬 k ǒ n ɡ z ǒ n ɡ 另:倥侗念 kōngdòng 。 彳亍 chìchù 谄媚 ch ǎ nmèi 女红 n ǚ gōng 古同 “ 工 ” 佝偻 gōulóu
特殊字的读音 觊觎 jìyú 龃龉 j ǔ y ǔ 囹圄 língy ǔ 魍魉 w ǎ ngli ǎ ng 纨绔 wánkù 鳜鱼 guìyú 耄耋 màodié 饕餮 tāotiè 痤疮 cuóchuāng 踟躇 chíchú 倥偬 k ǒ n ɡ z ǒ n ɡ 另:倥侗念 kōngdòng 。 彳亍 chìchù 谄媚 ch ǎ nmèi 女红 n ǚ gōng 古同 “ 工 ” 佝偻 gōulóu
病之因 今人做病,本于生生太过。 以妄想生妄尘,以妄尘生妄境, 以妄境生妄业, 转转相生,生生不已。 有生必灭,有灭必生, 累于万劫,转生转迷。 于俄顷间, 一念忽生,一念忽灭; 即此:一念, 便是生生死死之因。 有念必有相, 一相忽生,一相忽灭; 即此:一相, 便是生生死死之地。 有相必有物, 一物忽生,一物忽灭; 即此一物,便是生生死死之缘。 人于一日内,不知生生死死, 轮回欲海,几十百千次, 而幻形之变化,此其远者矣。 当人之色心一动, 魂飞魄散,淫心即动。 淫心一动, 欲火即起,气散神移。 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 性已昧,命已摇。 若是日夜贪欢, 以苦为乐,以害为快。 有日油涸灯灭,髓竭人亡, 枉到人间一生。 古曰: 服千粒万粒药,不如分床一宿。 古曰: 七十八十,人至晚年, 一息若存,犹能还元。 还元者,炼精化气, 添油接命,返老还童。 留得阳精,决定长生。 戒**,可以终生无病。 祖师曰: 欲修佛,先去病, 无病才能保性命。 修炼之去病, 非去风寒暑热之病, 要去贪嗔痴爱之病。 此病一去,百病不生, 可以延年,可以益寿, 可以成佛,可以成仙。 可以为贤,可以为圣。 去病之法, 要去其病根, 寻着病根,病不难除。 其病多半之病 因是从贪嗔爱得来, 又由酒色财气所致。 是故修行之人, 必先除其酒色财气, 去其外感,然后,绝其贪嗔痴爱, 去其内伤,病根自拔,病体自愈, 然后佛道可修,长生可得。 今以酒字而言: 有人知酒之为害,誓必除之, 及见其酒, 犹津津以戒自持,或因人劝。 或见人行令, 而遂有欲饮之意,本不曾饮, 而此意一起,即如饮。 此乃酒之病根也。 除者, 须于起念时除之,方能拔净其根。 又如: 有人知色之为害于道者,誓必除之, 及其见色,犹念念以戒自持, 或娇妻姿献媚, 窈窕呈情而心意颇动, 遂有羡慕之情,本不曾通, 而此情一起,即如通, 暗中精气已泄,性命不保, 此乃色之病根。 除者, 须于起情之时除之, 方可尽去其根, 可见:酒色之病根, 皆藏于心意之间, 欲去病根,先正其心, 后诚其意,而病根自断。 其病根之不断者, 由心意之未正。 心意未正偶发一念, 虽不曾饮,而此意已欲饮。 虽不曾通,而此意已欲通。 先时原无此想,因感外而动内。 犹水中之月,岸石激水, 水动则月亦与之俱动,虽无其实, 而形影已摇也,真道不可得。 欲求断根之法, 须要见如不见,闻如未闻, 才能锄去酒色之病根。
病因 今人做病,本于生生太过。 以妄想生妄尘,以妄尘生妄境, 以妄境生妄业, 转转相生,生生不已。 有生必灭,有灭必生, 累于万劫,转生转迷。 于俄顷间, 一念忽生,一念忽灭; 即此:一念, 便是生生死死之因。 有念必有相, 一相忽生,一相忽灭; 即此:一相, 便是生生死死之地。 有相必有物, 一物忽生,一物忽灭; 即此一物,便是生生死死之缘。 人于一日内,不知生生死死, 轮回欲海,几十百千次, 而幻形之变化,此其远者矣。 当人之色心一动, 魂飞魄散,淫心即动。 淫心一动, 欲火即起,气散神移。 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 性已昧,命已摇。 若是日夜贪欢, 以苦为乐,以害为快。 有日油涸灯灭,髓竭人亡, 枉到人间一生。 古曰: 服千粒万粒药,不如分床一宿。 古曰: 七十八十,人至晚年, 一息若存,犹能还元。 还元者,炼精化气, 添油接命,返老还童。 留得阳精,决定长生。 戒**,可以终生无病。 祖师曰: 欲修佛,先去病, 无病才能保性命。 修炼之去病, 非去风寒暑热之病, 要去贪嗔痴爱之病。 此病一去,百病不生, 可以延年,可以益寿, 可以成佛,可以成仙。 可以为贤,可以为圣。 去病之法, 要去其病根, 寻着病根,病不难除。 其病多半之病 因是从贪嗔爱得来, 又由酒色财气所致。 是故修行之人, 必先除其酒色财气, 去其外感,然后,绝其贪嗔痴爱, 去其内伤,病根自拔,病体自愈, 然后佛道可修,长生可得。 今以酒字而言: 有人知酒之为害,誓必除之, 及见其酒, 犹津津以戒自持,或因人劝。 或见人行令, 而遂有欲饮之意,本不曾饮, 而此意一起,即如饮。 此乃酒之病根也。 除者, 须于起念时除之,方能拔净其根。 又如: 有人知色之为害于道者,誓必除之, 及其见色,犹念念以戒自持, 或娇妻姿献媚, 窈窕呈情而心意颇动, 遂有羡慕之情,本不曾通, 而此情一起,即如通, 暗中精气已泄,性命不保, 此乃色之病根。 除者, 须于起情之时除之, 方可尽去其根, 可见:酒色之病根, 皆藏于心意之间, 欲去病根,先正其心, 后诚其意,而病根自断。 其病根之不断者, 由心意之未正。 心意未正偶发一念, 虽不曾饮,而此意已欲饮。 虽不曾通,而此意已欲通。 先时原无此想,因感外而动内。 犹水中之月,岸石激水, 水动则月亦与之俱动,虽无其实, 而形影已摇也,真道不可得。 欲求断根之法, 须要见如不见,闻如未闻, 才能锄去酒色之病根。
易非卜筮之书 丹道,即:易道, 圣道,即:仙道。 易非:卜筮之书,乃是: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有情下种 人自离于:母腹之后, 神,则:不能顾其炁; 炁,则:不能顾其神。 神藏于心,发于二目, 七窍共用,逐日上耗。 气藏于肾,发于淫根, 夜静睡熟,下耗走漏, 禀受能有几何?耗尽呜呼! 若不求师指点,凝集之法, 纵修,只是心中一点阴神。 此神,乃是纯阴, 不能:独立成其至道。 故,世尊教人: 二六时中,行止坐卧, 以念,收敛微神之神, 凝之,入于下窍命中。 命得此神,而自然伏定, 收于下田,而可不外耗。 如此用功, 再加晓悟:采收阳生之法, 少年,不过:一月之期; 中年,不过:三五个月, 命窍之中,不觉,无中生有, 莫知所之,忽然,真机发动, 快乐之妙,不可以言语形容, 六祖曰:情来。 至此之时,当自保守, 速运周天,运转河车。 依此和合凝集之法修炼, 决定成就,仙佛必成。 坛经曰:有情来下种。 佛曰;见明星。 有情,即是静极真机发动, 名曰:一阳生。 情,乃修慧命,下手之天机。 若无:此情,万不能成佛果。 譬如:农家无种,不得收成。 今时之禅僧,不能成佛者, 皆因:不知此情之过。 六祖曰:淫性即是佛性。 此言,泄尽天机。 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 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此情,是慧命之化育、 是为:关元顿开之机。 慧命一物,藏在元关, 静极,则:发生往外, 与我心中真意,偶有知觉。 一阳初生,名曰:有情。 儒曰:有朋,自远方来。 闭阳关法: 佛曰,不识动静,学道无益。 此乃:慧命之道,正传之法。 此法,闭而不传:无德之人。 坛经曰:有情来下种。 此情, 是生人生佛之顺逆造道之端, 若非真意,则不能逆归。 凡学佛者,晓此:情去之机, 将我:静中之真意, 凝入命宫,时来时凝, 久之,则:天机发动, 不觉,命宫产出菩提, 故曰:下种。 既知:凝法,当知:炼法。 修,即是:以破而补全。 炼,即是:以火而化物。 火,非风,则不能焰灼, 火不焰灼,则不能化物。 世尊曰: 微风吹动,火化以后,收取舍利。, 须以呼吸之风,逆吹命宫之真火, 将其:发生往外之慧命, 以息,摄回本地,存于下田。 凝凝然,似:炉中之火种; 绵绵然,如:风箱之往来。 薰之炼之,使有形而化为无形。 知而修炼,本宫慧命不外耗, 得此动机,补我慧命之不足。 儒曰:造化生生无穷。 久则:命基满足。 又曰:寿命不死。 佛曰:不死阿罗汉。
有情来下种 人自离于:母腹之后, 神,则:不能顾其炁; 炁,则:不能顾其神。 神藏于心,发于二目, 七窍共用,逐日上耗。 气藏于肾,发于淫根, 夜静睡熟,下耗走漏, 禀受能有几何?耗尽呜呼! 若不求师指点,凝集之法, 纵修,只是心中一点阴神。 此神,乃是纯阴, 不能:独立成其至道。 故,世尊教人: 二六时中,行止坐卧, 以念,收敛微神之神, 凝之,入于下窍命中。 命得此神,而自然伏定, 收于下田,而可不外耗。 如此用功, 再加晓悟:采收阳生之法, 少年,不过:一月之期; 中年,不过:三五个月, 命窍之中,不觉,无中生有, 莫知所之,忽然,真机发动, 快乐之妙,不可以言语形容, 六祖曰:情来。 至此之时,当自保守, 速运周天,运转河车。 依此和合凝集之法修炼, 决定成就,仙佛必成。 坛经曰:有情来下种。 佛曰;见明星。 有情,即是静极真机发动, 名曰:一阳生。 情,乃修慧命,下手之天机。 若无:此情,万不能成佛果。 譬如:农家无种,不得收成。 今时之禅僧,不能成佛者, 皆因:不知此情之过。 六祖曰:淫性即是佛性。 此言,泄尽天机。 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 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此情,是慧命之化育、 是为:关元顿开之机。 慧命一物,藏在元关, 静极,则:发生往外, 与我心中真意,偶有知觉。 一阳初生,名曰:有情。 儒曰:有朋,自远方来。 闭阳关法: 佛曰,不识动静,学道无益。 此乃:慧命之道,正传之法。 此法,闭而不传:无德之人。 坛经曰:有情来下种。 此情, 是生人生佛之顺逆造道之端, 若非真意,则不能逆归。 凡学佛者,晓此:情去之机, 将我:静中之真意, 凝入命宫,时来时凝, 久之,则:天机发动, 不觉,命宫产出菩提, 故曰:下种。 既知:凝法,当知:炼法。 修,即是:以破而补全。 炼,即是:以火而化物。 火,非风,则不能焰灼, 火不焰灼,则不能化物。 世尊曰: 微风吹动,火化以后,收取舍利。, 须以呼吸之风,逆吹命宫之真火, 将其:发生往外之慧命, 以息,摄回本地,存于下田。 凝凝然,似:炉中之火种; 绵绵然,如:风箱之往来。 薰之炼之,使有形而化为无形。 知而修炼,本宫慧命不外耗, 得此动机,补我慧命之不足。 儒曰:造化生生无穷。 久则:命基满足。 又曰:寿命不死。 佛曰:不死阿罗汉。
性命说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性命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大道说 大道说 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其人, 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 广成子,谓:天。 易曰:君子,终日乾乾。 翼曰:终日乾乾反复道。 道: 位天地、育万物,曰道; 揭日月、生五行,曰道; 多于:恒河沙数,曰道; 孤,则独无一侣,曰道; 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 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 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 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 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 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 细入刹尘、大包天地,日道: 从无入有、作佛成仙,曰道。 佛经,五千余卷,说不到了处; 中庸,三十三章,说不到穷处; 道德,五千余言,说不到极处。 道也者,一言以定之,曰:炁。 天地之始:一炁蟠集, 溟溟滓滓,窅窅莫测, 氤氲活动,含灵至妙, 是为:太乙。 是为:未始之始。 此始,即是:道。 故曰:无始。 天地之:有始, 一炁动荡,虚无开合, 雌雄感召,黑白交凝, 有无相射,混混沌沌, 冲虚至圣,包元含灵, 神明变化,恍惚立报, 是为:太易, 为:有始之始。 此始,是谓:道生一, 是曰:元始。 天地之:太极, 一炁斯析,真宰自判, 交映罗列,万灵肃护, 阴阳判分,是为太极。 是谓:一生二, 是曰:虚黄。 阴阳既判,天地位,人乃育, 是谓:二生三,是曰:混元。 阳之清,升上,而焕丽, 形成:日月星辰。 故,天左运,三光右旋。 阳之清,腾上,而会于阳, 故,风云动,而雷雨作。 阴之浊,重滞而就于地, 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 故,岩岫出云,山泽通气。 阴阳之气,闭而不通, 则:雪霜结,而冻冰。 阴之浊,积冱而下凝, 穴岩幽藏,而深邃, 故五谷八石以错杂。 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 圣人仙佛,庶民贤愚寿夭实所宰。 胎卵湿化,无所息。是为:六合。 是谓:三生万物。 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 至于:二八之年, 此时:九三之阳,乃纯。 到得此时,若非:上德之大人, 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 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 蹄骤奔蹶,而去之于:六二之中。 由是: 乾,不能纯,而破于:离; 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至圣、神人,能知: 道体太极之所以:判; 死生根本之所以:始; 乾坤阴阳之所以:乘; 天地玄牡之所以:交; 是以, 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 振阴阳之柄,过生死之关; 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
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的本义 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的本义是: 南无,是:归一。 阿字,是:我之义。 弥陀:是:真如本性。 佛字,是,真空正觉。 亦即:正等正觉。 合之,曰:归依自己之本性真觉。 明此者,是为我佛度引。 念佛,念念即佛,方能成佛。 今心,为念,不是口念,须要心行。
修仙,饮食方法 修炼之士,欲保性命,必须:绝食腥荤香辣 入手下静,而求返还之道,必须绝食:腥荤香辣之物。 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气粗,而难伏。 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气散,而不聚。 必须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 不可过饱,过饱则伤神。 不可过饥,过饥则伤气。 饮食,要:调合得中。 饥则加餐,食可则止。
修炼饮食之法 修炼之士,欲保性命,必须:绝食腥荤香辣 入手下静,而求返还之道,必须绝食:腥荤香辣之物。 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气粗,而难伏。 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气散,而不聚。 必须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 不可过饱,过饱则伤神。 不可过饥,过饥则伤气。 饮食,要:调合得中。 饥则加餐,食可则止。
欲保性命,必须绝食腥荤香辣 修炼之士,欲保性命,必须:绝食腥荤香辣 入手下静,而求返还之道,必须绝食:腥荤香辣之物。 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气粗,而难伏。 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气散,而不聚。 必须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 不可过饱,过饱则伤神。 不可过饥,过饥则伤气。 饮食,要:调合得中。 饥则加餐,食可则止。
学道说 学道说 金丹之道,性命之道,从静而入,至动而取。 不静,则神不灵,炁不真。 于此妄炼,即属:后天。 与先天虚无大道,不相契。 神者,即:大道之体,造化之根。 不静,则:识性夹杂,终与道违。 故,幻丹走泄,而道不成者, 皆由未静,而夹杂其识之过。 静:即是:静其性。 性能虚静,尘念不生, 身中真机,自然发动。 动者非心,乃是元炁。 身中炁动,以静应之。 一动一静,不失机缄, 行乎造化,性命双修,是谓真道。 若专以静,而不识动, 或专以动,而不复静, 皆非:大道之妙旨。
性命说 性命说 大道之要,莫要于:性命。 性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 在天,谓之:炁。 在人,谓之:命。 在天,谓之:理 在人,谓之:性。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各正性命。 孟曰;尽性至命。 谈玄者, 专以气,为命。 以修命,为宗, 以水府求玄,立教。 详言命,而略言性。 悟禅者, 专以神,为性。 以修性,为宗。 以离宫修定,立教, 详言性,而略言命。 皆失:佛老之真旨。 惟达者, 得其真传,明其至理。 以其正法,而修持之。 存心,以养性, 修身,以立命, 性命双修,可以尽性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 乃:性之所寄, 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 乃:命之所寄, 为:性之枢。 性而心,而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而一气之周流。 身心,即:精神之舍宅。 精神,即:性命之根本。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觉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则不能至命, 有去来,则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 盖,生之天理,具于命也。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下下,照临日月。 其:性之炳然,而不昧者。 盖:觉之真灵,本于性也。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炁,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炁于身。 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其中有理,名曰天理。 神不离炁,炁不离神, 吾身中之:神炁合一, 而后,吾身之性命见。 故,圣贤,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炁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身永固,则何生何死? 儒修性命,号曰:金仙。 释修性命,号曰:太上。 道修性命,号曰:无极。 儒曰:明德、太极、无极。 释曰:真如、本性、圆觉。 道曰:大道、真炁、金丹。 能与天地:合其德者 方可谓之:性命兼修。
三教相传源流 三教相传源流 黄帝--彭祖--老子。 黄帝--五帝--三王--孔子--孟子。 老子--释迦--迦叶--达摩--六祖。 老子--关尹--魏伯阳。
三教说 三教说 儒释道三教,同源而异流。 下士闻之,而大笑之。 甚者,不惟嗤鼻,而且反唇。 此皆耳食,未尝:细究其理。 经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十六字,乃是: 三王、五帝、列圣, 口口相传之:心法。 人心惟危,去其:人心。 儒曰:克己,降心。 释曰:去识,空心。 道曰:炼魔,炼心, 道心惟微,坚其:道心。 儒曰:醒心。 释曰:明心。 道曰:炼心。 精一执中; 儒曰:精一执中。 释曰:归一空中。 道曰:得一守中。 三教法门: 儒曰:道义之门。 释曰:方便之门。 道曰:众妙之门。 人心,若能到:无为之时, 内里,有一物,超然而出。 此:静极生动,一阳初生。 六祖曰:吾有一物。 此物: 儒曰:复见天心。 释曰:因地果生。 道曰:一阳初动。 三教之教旨: 儒教人:顺性命, 以还造化,其道:公。 释教人:幻性命, 以超大觉,其义:高。 道教人:修性命, 以得长生,其旨:切。 教法不同,其道不异。 春秋时,恒星不见。 识者曰:西方之圣人生焉。 老子,见其:中国之士, 足以:传其道而光大之。 此时,孔子在世,以传其道。 见其:西方有人, 遂欲:树其一帜。 于是, 罢其官,弃其家, 骑青牛,下函关, 渡流沙,而西去, 到印度,传其道。 因其:地,因其:时, 因其习惯,因其气质, 而成:佛氏一派。 得其:真传者, 西土: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修习秘法: 上继:道德,下合:参同。 故其:成就,天仙:程度。 自:六祖,而后, 流于空寂,仅至上乘。 正法失传。 与天仙白日飞升,迥判霄壤。 所修只是:人仙、地仙之境。 及至:汉明帝时,流入中国。 大道:返本还原,复归中土。 孔子时,老子尚在,佛尚未来。 老子之道,原自于:崆峒。 执中心法,黄帝为:鼻祖。 老子当时,为周,柱下史。 老子之子,名宗,后为:魏将。 宗之子,名:注。 注之子,名:宫。 玄孙,名假,仕汉文帝。 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子孙世显,俱以:忠孝而称。 佛经之中,每卷之:卷首, 皆有:耶轮陀、摩候罗,二人。 耶轮陀,是:释迦之妻。 摩候罗,是:释迦之子。
三真三全 人能:自卑自下,柔弱朴诚, 不耗气,而常养气,则气足; 人能:无私无虑,寡欲少谋, 不劳神,而常存神,则神全。 神全,不思睡, 气足,不思**全,不思欲。 三真三全,决定神仙。 留得阳精,决定长生。 气足神全,根本坚固,基址稳妥。 久而不衰,延年益寿,久住世间。
上德下德… 上德:先天全,则为:上德, 下德:先天亏,则为:下德,
戒定慧 戒定慧,乃:法中之妙用。 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 觉性圆明,内外茔澈,曰:定; 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
慧剑 如来正智,无处不通,即是:慧剑。 因其正智,能以除妄归诚,故号:慧剑; 因其正智,圆明不昧, 无时不在,故号:摩尼。 以体言,则为:摩尼, 以用言,则为:慧剑。 慧剑、摩尼、正智,三者, 总是:一个,不是:三物。
降龙伏虎 降龙,为:炼已, 伏虎,为:持心。
槖龠 槖龠 是:鼓风吹火之具, 喻:往来呼吸之息
元神识神 天地之:造化间, 有一个:万古不移之真宰, 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 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曰:元神。 气质之性,曰:识神。
虚极静笃 心中无物为:虚, 念头不起为:静。 致虚而至于:极, 守静而至于:笃。
六通 坐到静时,陡然:心光发现, 内则洞见肺腑,外则自见须眉, 智神踊跃,日赋万言, 说妙谈玄,无穷无极,此是:心境通。 不出庐舍,预知:未来事情。身处室中, 又能:隔墙见物。此是:神境通。 正坐之间,刹时迷闷,混沌不分,少顷,心窍:豁然大开, 地理山河,犹如:掌上观纹,此是:天眼通。 能闻:十方之音,如耳边音, 能忆: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 或昼或夜,入于大定,上见天堂,下见地狱, 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此是:宿信通。 神通变化,出入自如,洞鉴:十方众生, 知得:他人心内,隐微之事。 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 他虽:意念未萌,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
百性日用而不知 百性日用而不知,即是用:喜怒哀乐欲之五贼, 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己。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后天,而奉天时;即是:内药了性 先天,而天弗违。即是:外药了命 弗违者,用逆道,先发制人,所以夺造化,而结丹; 奉时者,用顺道,天然火候,所以融五行,而脱丹。
允执厥中 神气犹如:磁石吸铁, 两不相离,一得永得, 无所妄驰,安稳自在, 儒曰:允执厥中。
四禅 初禅:念住, 二禅:息住, 三禅:脉住, 四禅:灭尽定。
十病,九恶。 同道中惜性命者,欲要学道,先须学人,学人成就,学道有望。 学人之法,先要知十病九恶为截路空亡,乃修行人之魔障, 若不狠力抉去,终是大患。 第一病:看不破世事,妄想神仙,是糊涂病也。 第二病:利名心重,见财起意,隔绝道念,是懢贪病也。 第三病:偶遇高人,妄想即时明道,耐不的琢磨,是性急病也。 第四病:自不学好,自不立志,年久不悟,反怨师不提拔,是欺心病也。 第五病:见他人学道聪明,日有进益,师家见喜,自己不及, 故意搬弄是非,败人好事,是嫉妬病也。 第六病:始而出家,勇猛精进,日久不见功效,即生退念,半途而废,是自弃病也。 第七病:见他人看经书通达,自己不会,反生毁谤,是愚拙病也。 第八病:口贪滋味,不爱淡泊,常生烦恼,是馋痨病也。 第九病:守些旁门功夫,自负有道,即遇真人,不肯低头聆教,是高傲病也。 第十病:依自己学问识见,略记几宗公案,强猜几句丹经,自谓大悟大彻, 目空四海,再不求人,是自满病也。 第一恶:师言不遵,阳奉阴违,多诈多谎,外装老成, 内藏鬼谲,只图哄骗真诀,不思至诚感格,是奸诈恶也。 第二恶:抱个旁门功夫,自己受伤,不知退悔,又以错传错,陷害他人,是阴毒恶也。 第三恶:以烧炼采战之术,迷人不义,引人作孽,是冤业恶也。 第四恶:因衣食逼廹,或借修造,骗化十方;或弄邪术,假装神仙; 或妖言鬼语,迷哄妇女;或见富贵子弟,拐骗出家; 或遇老幼道者,欺压凌辱;是败教恶也。 第五恶:以十方血汗耍钱赌赙,以农夫米面饮酒换肉,是忍心恶也。 第六恶:高人见我不正,不肯度引,背地毁谤,议论是非,是毒口恶也。 第七恶:募缘化斋,窥看妇女,故意斗口,是淫欲恶也。 第八恶:生平不务本分,诈称好人,哄人供养,是伤天恶也。 第九恶:自己有过,同道人劝勉,不知自改,反结雠恨。 或动烟火,任性争闹,是纵性恶也。 若人於此十病九恶,打的过去者,方是真正学人,圣贤暗中提携,决定闻道。 如犯一条,即在教门中一世,终无进益处.
十病九恶 同道中惜性命者,欲要学道,先须学人,学人成就,学道有望。 学人之法,先要知十病九恶为截路空亡,乃修行人之魔障, 若不狠力抉去,终是大患。 第一病:看不破世事,妄想神仙,是糊涂病也。 第二病:利名心重,见财起意,隔绝道念,是懢贪病也。 第三病:偶遇高人,妄想即时明道,耐不的琢磨,是性急病也。 第四病:自不学好,自不立志,年久不悟,反怨师不提拔,是欺心病也。 第五病:见他人学道聪明,日有进益,师家见喜,自己不及, 故意搬弄是非,败人好事,是嫉妬病也。 第六病:始而出家,勇猛精进,日久不见功效,即生退念,半途而废,是自弃病也。 第七病:见他人看经书通达,自己不会,反生毁谤,是愚拙病也。 第八病:口贪滋味,不爱淡泊,常生烦恼,是馋痨病也。 第九病:守些旁门功夫,自负有道,即遇真人,不肯低头聆教,是高傲病也。 第十病:依自己学问识见,略记几宗公案,强猜几句丹经,自谓大悟大彻, 目空四海,再不求人,是自满病也。 第一恶:师言不遵,阳奉阴违,多诈多谎,外装老成, 内藏鬼谲,只图哄骗真诀,不思至诚感格,是奸诈恶也。 第二恶:抱个旁门功夫,自己受伤,不知退悔,又以错传错,陷害他人,是阴毒恶也。 第三恶:以烧炼采战之术,迷人不义,引人作孽,是冤业恶也。 第四恶:因衣食逼廹,或借修造,骗化十方;或弄邪术,假装神仙; 或妖言鬼语,迷哄妇女;或见富贵子弟,拐骗出家; 或遇老幼道者,欺压凌辱;是败教恶也。 第五恶:以十方血汗耍钱赌赙,以农夫米面饮酒换肉,是忍心恶也。 第六恶:高人见我不正,不肯度引,背地毁谤,议论是非,是毒口恶也。 第七恶:募缘化斋,窥看妇女,故意斗口,是淫欲恶也。 第八恶:生平不务本分,诈称好人,哄人供养,是伤天恶也。 第九恶:自己有过,同道人劝勉,不知自改,反结雠恨。 或动烟火,任性争闹,是纵性恶也。 若人於此十病九恶,打的过去者,方是真正学人,圣贤暗中提携,决定闻道。 如犯一条,即在教门中一世,终无进益处.
不可:无水行火。 无水行火 初阳之动,则是:微阳初动,非是真阳,只是热气,不可:遽转河车! 若转河车,则一身骨节之间,精血未充, 此时,若遂以意而运炁,势必:烧灼一身精血,为害不小。 而况,心意未静,不能,不有凝滞。 倘或:血气,为杂妄所窒。 在背,则生:背疽。 在头,则生:脑痈。 在肺,则生:肺痈、肠痈, 或是:单生腹鼓胀之病。 在肾,不是:滑遗精血。 就生:杨梅、肾痈,等症不一。 总之,无水行火,水愈灼枯,而火愈炎烈。 其势,有不能遏者,此:邪火焚身之患,学者,所当戒也。 纵有:性纯心定之人,或不:至于此极, 然不:目暗耳鸣,必至:心烦意乱, 切不可:轻意乱动
无水行火 初阳之动,则是:微阳初动,非是真阳,只是热气, 不可:遽转河车! 若转河车,则一身骨节之间,精血未充, 此时,若遂以意而运炁,势必:烧灼一身精血,为害不小。 而况,心意未静,不能,不有凝滞。 倘或:血气,为杂妄所窒。 在背,则生:背疽。 在头,则生:脑痈。 在肺,则生:肺痈、肠痈, 或是:单生腹鼓胀之病。 在肾,不是:滑遗精血。 就生:杨梅、肾痈,等症不一。 总之,无水行火,水愈灼枯,而火愈炎烈。 其势,有不能遏者,此:邪火焚身之患,学者,所当戒也。 纵有:性纯心定之人,或不:至于此极,然不:目暗耳鸣, 必至:心烦意乱,切不可:轻意乱动
论命 论命 命无性而不立, 性无命而没依, 双修性命是真机, 佛仙炼精出世。 堪笑痴呆孽种, 放荡骷髅蠢姿, 连累性灵下阿鼻, 特为棒喝直指! 命无性而不立 性无命而没依 人之生: 先有性,而后有命; 先有人,而后有屋。 有性有命,而为:有人有屋。 有人有屋,而可:成其事业。 当其:父母交感之时, 而成:氤氲, 是谓:无极。 父情母意,精血相抱, 而成太极,即是性命。 逐月生形, 由二仪,而生:四象, 由四象,而生:八卦。 胎至十月满足,落地一声开口。 性化为魂,命化为魄, 落于后天:脏腑之中。 魂居于肝,魄居于肺, 肝有三花,肺有七叶。 故云:三魂七魄。 七魄,系:三魂主之。 魂,而喜生,而恶死; 魄,而喜死,而恶生。 何以故? 凡人一死,性赴阴曹, 依其善恶功过,而投生受报。 生而又死,死而又生, 生死之苦,惟自承肩。 生者,如:活牛剥皮。 死者,如:滚油浇心。 岂不痛哉! 故,人之魂, 只愿:长生不死, 免受:生死之苦, 以逃:轮回之劫。 人之魄,守其墓,贪图祭享。 魂去,而无所管,由他放荡, 故喜死,而畏生。 双修性命,是真机 世间男女, 只知逃命,而不知修性, 哪知:性命双修的工夫? 殊不知, 命是:后天的血月, 无有:不坏之理。 故前云:命比屋,性比人。 屋久必漏,久漏必坏。 故人能修屋,可以久居安。 人若不知:修养, 久漏必衰,久衰必死。 既前云:性命化魂魄。 若不修炼,魂飞魄散, 死而成鬼,岂不可惜? 汲谷曰: 凡人若不修炼,由如螃蟹下锅, 虽有七脚八手,不得其门而出。 孔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 若得了修炼之工夫, 修三魂,而制七魄, 三七合一,而成大丹。 一道灵光,从正道大门而出, 何莫:由斯道? 欲知:修炼下手的工夫, 必要:访觅真师。 真师,有真传妙诀。 炼魂制魄,即是:性命双修之功。 佛仙,炼精出世 世人只知生男育女顺行之理, 哪晓:逆行,成佛成仙之道? 人自母腹出胎,倒周堕地下来, 先天之神,化为后天思虑识神, 先天之气,化为后天口鼻之气。 后天之精,化为后天交媾之精, 是为:顺行。 生男生女, 皆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 儿女长大,父母必衰, 哪晓:逆行成佛成仙之义? 欲知:此逆行成仙成佛之义,
论医 论医 医有:神医,有人医。 神医,是:先天之学。 神医,可以, 转生杀,夺造化, 和阴阳,调五行。 后天中,培先天, 假身内,保真身。 采:大药三品, 除:历劫病根。 神明默运,推己及人。 所谓: 有用,用中无用; 无功,功里施功。 如:神农、黄帝、岐伯、 雷公、扁鹊、华陀、 抱朴子、孙思邈,其人者。 以上圣贤,皆有:实学。 先治己,而后治人, 所以,药到疾除,妙手回春。 邪气退,而正气复, 所以,起死回生,得心应手。 人医者,后天之学, 全在:五脏六腑上,用:功夫, 皆在:草木金石上,用:心思。 虽能明得:三关九候,七表八里, 仅医的:应生之病, 医不得:应死之人。 能医得后起之病, 医不得根本之病, 能复得:后天之气, 复不得:先天之气; 能治得:有形之病, 治不得:无形之病; 如:仲景、叔和、 河涧、时珍,其人者。 以上数人,俱皆:虚学。 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 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 所以,有有效,有不效, 此其所以为:人医。 今之:医道, 不知:神医之道乎? 还是:人医之道乎? 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 无伤于彼,有益于我, 人我共济,遂心运用,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慧命经 华阳洪都之乡人也,幼而好佛, 因入梵宇有悟,常怀方外想,见僧辄喜。 一旦闻长者言, 昔五祖三更时私授六祖道,侧听欢然,憬如梦觉, 始知:修炼家必赖师传,乃寻求不已。 足迹遍荆楚间,迄无所遇,后乃投皖水之双莲寺落发,愈加咨访。 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究,竟无悉慧命之旨者。 因自叹曰,人身难得,遂此虚度乎? 忽发一念,于每夕二鼓,五体投地盟誓虔叩上苍,务求必得。 阅及半载,幸遇合伍冲虚师,传余秘旨,豁然通悟, 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灵物。 嗣至匡庐,又遇壶云老师,窃聆论绪,知为非常人。 勤恳听受,继以哀吁,师乃大发鸿慈,开悟微密,中边奥窍,罔不周彻。 及余临行师嘱曰,佛教双修,今已断灭,子当续其命脉,以度有缘。 余,隐迹江左,与二三道侣,焚修切究, 因碧蟾了然琼玉真元苦修,已成舍利,默契师传,故纂集是书,命曰慧命经, 画图立相,开古佛之秘密,泄师祖之元机,洵接引后学之梯筏也。 余,见:世之求道者,多宗语录,而语录中有实语者,有妄语者, 彼下学不知如来慧命之道,误入套语禅,终为下愚,转受语录之害。 余,通阅诸经,与师传印证,有楞严华严坛经乃实语也。 禅师语录,和尚语录,乃妄语也。 夫修炼之道,非实语不足证真诠,非实语不足以辟虚妄。 虚妄胜则魔障生,虽有智贤,无所从入。 千百年来,慧命之道,深秘单传,率难窥觉, 今以:浅率之言,将佛宝流传,和盘托出, 俾世之学者,睹此慧命经,即若亲口相传, 只须励志精勤,不必他山求助,则佛果可以立证, 此余若心求师悟道之本愿也。
大力白牛 楞严经曰: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可取其粪,以泥其地。 道场,即是:修道之起手。 牛粪,是:炼慧命之根本。 世尊教人,先修慧命。 若不修:慧命之纯阳,起手,单修心中阴神,必遭楞严经阴魔之类。
斗、化、我 我者,有二个我。 一真我,一假我。 真我,即:本性。 假我,即:人心。 真我,益我性命, 假我,伤我性命。 真我,即真心。 假我,即假心。 假我主事,则本性失,而人心生。 人心主事,则有生有死,皆此人心作怪。 真我主事,则人心去而道心真。 真心主事,则不生不灭,可以成佛作祖。 人心如光,佛心如油,光即是油,油即是光。光生则油耗。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烦恼生,则菩提变为烦恼, 烦恼去,则烦恼变为菩提。 顺则死,逆则活,往往让人找不着。 顺则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者,在人为我,在天为斗。 斗之一字,其理甚深,万论千章,未能显尽其妙。 斗虽于北极,实位于中天, 中天之主,乃是北辰,即星主紫微帝君。 紫微帝君者,即释帝,亦即释提恒因。 故有周天八万四千星宿,皆以拱朝, 而七元列于帝座之侧,以佐帝星。 斡运天轮,旋机中极,所以阴阳升降,日月循环, 四季以听其机,而分温凉寒暑。 万物以从其令,乃得造化生成。 如斯论之,岂不大哉!!! 然而斗之之义,其七元上有三台为盖, 辅弼为卿,汇十二同垣,乃成斗字之妙。 或云年周天,其斗旋指于十二时辰, 故斗字之间,以藏十二运机, 而默斡岁月,民物依仗而化矣。 “化”字之玄,亦可以云明。 化字,即七人聚形,而成化。 故化机广大,变化无穷, 所以一切含灵,皆感化机, 乃作形壳之中,本来面目也。 故面有七窍,应乎心窍, 目有神光,应乎心光, 光应乎心,心应乎斗, 斗光育秀,斯为性灵。 故释经曰: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 夫非佛性,实乃天性耳。 其性曰:神。 其神即心之宰。其宰即是七星, 分灵化机,赋形七窍,乃曰:灵机。 故《阴符经》谓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且夫人之灵机,本乃元神。 元神者,自性也。 元神者,七元之神, 化于窍中,而能见闻知识, 世人混称曰:我。 此一我字,乃贯天人之道。 天属:七星。 人属:七情。 故细推其理: 七星者,贪巨禄文廉武破。 贪狼,巨门,禄存,文曲, 廉贞,武曲,破军 七情者,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笔者,撇横竖提斜撇点。 (成一“我”字) 散则分七,合聚则合一。 其七笔辐辏,成一我字之秘。 今之世人,皆呼曰:我。 不知我字之妙。 所以《序指南书》曰: 且道如今,何者为我? 今究竟到此,一言可以定之, 我,即:我身中之上宰。 故太上曰: 为天地之枢机, 作神人之主宰者,即此之谓。 若人得览《玉枢经》 即知身属北斗,命由天府,宜当虔信, 皈命斗真,瞻礼本命, 所谓:天人合一,心斗相随。 我念才萌,星君已格, 或愿祈福福赐,求寿寿添, 禳灾灾散,忏罪罪消, 是谓:感而遂通,叩之即应, 无祷不符,有祈立验。 更有道根深重, 根基大利,欣慕真风, 能与《玉枢经》 研究亦微,参穷妙理, 则忘言而求定慧, 于静处以握斗机,是为我佛度引, 小则却病延年,大则超凡入圣, 而亦祖宗亲,均沾利益。 然此为 拯沉之宝筏,度世之灵梯, 人能知此者,而三生有幸, 见得真我,是为见性, 若能明心见性,佛籍标名, 而玄都注姓, 感斗光恒照,则寿命绵延。
我 我者,有二个我。 一真我,一假我。 真我,即:本性。 假我,即:人心。 真我,益我性命, 假我,伤我性命。 真我,即真心。 假我,即假心。 假我主事, 则本性失,而人心生。 人心主事, 则有生有死,皆此人心作怪。 真我主事,则人心去而道心真。 真心主事, 则不生不灭,可以成佛作祖。 人心如光,佛心如油, 光即是油,油即是光。 光生则油耗。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烦恼生,则菩提变为烦恼, 烦恼去,则烦恼变为菩提。 顺则死,逆则活, 往往让人找不着。 顺则人,逆则仙, 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者,在人为我,在天为斗。 斗之一字,其理甚深, 万论千章,未能显尽其妙。 斗虽于北极,实位于中天, 中天之主,乃是北辰, 即星主紫微帝君。 紫微帝君者,即释帝, 亦即释提恒因。 故有周天八万四千星宿,皆以拱朝, 而七元列于帝座之侧,以佐帝星。 斡运天轮,旋机中极, 所以阴阳升降,日月循环, 四季以听其机,而分温凉寒暑。 万物以从其令,乃得造化生成。 如斯论之,岂不大哉!!! 然而斗之之义, 其七元上有三台为盖, 辅弼为卿,汇十二同垣, 乃成斗字之妙。 或云年周天, 其斗旋指于十二时辰, 故斗字之间,以藏十二运机, 而默斡岁月,民物依仗而化矣。 夫“化”字之玄,亦可以云明。 化字者,即七人聚形而成化也。 故化机广大,变化无穷, 所以一切含灵,皆感化机, 乃作形壳之中,本来面目也。 故面有七窍,应乎心窍, 目有神光,应乎心光, 光应乎心,心应乎斗, 斗光育秀,斯为性灵。 故释经曰: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 夫非佛性,实乃天性耳。 其性曰:神。 其神即心之宰。其宰即是七星, 分灵化机,赋形七窍,乃曰:灵机。 故《阴符经》谓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且夫人之灵机,本乃元神。 元神者,自性也。 元神者,七元之神, 化于窍中,而能见闻知识, 世人混称曰:我。 此一我字,乃贯天人之道。 天属:七星。 人属:七情。 故细推其理: 七星者,贪巨禄文廉武破。 贪狼,巨门,禄存,文曲, 廉贞,武曲,破军 七情者,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笔者,撇横竖提斜撇点。 (成一“我”字) 散则分七,合聚则合一。 其七笔辐辏,成一我字之秘。 今之世人,皆呼曰:我。 不知我字之妙。 所以《序指南书》曰: 且道如今,何者为我? 今究竟到此,一言可以定之, 我,即:我身中之上宰。 故太上曰: 为天地之枢机, 作神人之主宰者,即此之谓。 若人得览《玉枢经》 即知身属北斗,命由天府,宜当虔信, 皈命斗真,瞻礼本命, 所谓:天人合一,心斗相随。 我念才萌,星君已格, 或愿祈福福赐,求寿寿添, 禳灾灾散,忏罪罪消, 是谓:感而遂通,叩之即应, 无祷不符,有祈立验。 更有道根深重, 根基大利,欣慕真风, 能与《玉枢经》 研究亦微,参穷妙理, 则忘言而求定慧, 于静处以握斗机,是为我佛度引, 小则却病延年,大则超凡入圣, 而亦祖宗亲,均沾利益。 然此为 拯沉之宝筏,度世之灵梯, 人能知此者,而三生有幸, 见得真我,是为见性, 若能明心见性,佛籍标名, 而玄都注姓, 感斗光恒照,则寿命绵延。
见明星 佛性,即是:慧命。 牛,即是:气。 海,即是:丹田。 欲觅此牛之藏处,在法海,故曰:北斗里藏身。 灵山,即是:心。 塔下,即:丹田。 如来教人修道,先修:塔下,而后方有牛来归故里之效验, 故曰: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丹田之内,忽然,无中生有,自意念中觉知,融融和畅, 一派春景,苦乐无穷,经曰:达于皮毛,畅于四肢。 归,即是:还。 故里,即:心田。 始由下中,归上,化识性为佛性,煆习念成正念。 识死性现,朗朗一个主人,故曰:故里。 群阴剥尽,一阳复生。 欲见:天地之心,须识:乘阴之法。 群阴剥尽,在年,则为:十一月; 在人,则为:北海。 一阳复生,在年,则为:冬至。 在人,则为:阳生。 天心,即是:阳生之所。 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欲见此天心,须求其炼法, 而后方有:可见之效验见之。 其:真种所产之炼法,即:世尊见明星之见。
佛性 功夫不间断,息息归此。 或:一月、二月,便能自觉窍中,融融暖气旋动。 息,即:呼吸之气。 佛,喻之曰:风。 亦名:柱杖。 犹如:老年旁杖而行。 修慧命者,若无此息吹嘘,则:漏尽不化,舍利不成。 故曰:未到山穷水尽处,且将作伴过时光。 呼吸气之本源根本,在:丹田, 但人,只:知出。而不:知进。 得真传者,丹田之神,能以接息。 故曰:无孔笛颠倒两头吹,才得:神气相合, 入,则自暖,河车周天自转。 一月二月,是年老年少之分别。 少年月内,炉中自有:效验之机,发动。 老年数月,方有:浑合之信,而至,暖气,才有:动机。 世尊,最初下工,修炼至道, 不待,数月之期,忽见明星, 自叹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奈何,不得:斯道之过。
周天 儒家,谓之:行庭。 释家,谓之:转轮, 道家,谓之:周天。 又曰:河车 易曰: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行庭,即是:天行健之行。 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行庭之心法,即:转轮之妙义, 故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心经曰:时。 诸经之句法,都是:双意数字,独此曰:时,岂不:奇怪? 此乃:如来嘱咐后人,惺悟“时”之至切。 此时,非是时候之时,乃是:禅静中萌动之时。 古云:若言其时无定时,清风朗月自家知。 儒曰: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时,是:身中慧命,自动之时。 其:生之机,形如烈火,壮似焰风。 若非:明师,传授意息,莫能制伏。别名:猛虎。 专吞:人之性命。 专吸:人之骨髓。 任他三教:英雄豪杰,不得真传者,皆被他所丧。 从古至今之:志士高人,必先伏此猛虎,始得成其道果。 身中慧命,发动之时: 薰薰乎,如:浴之融暖; 烈烈乎,似:火之将炽。 一派:壮旺强烈之性,薰蒸,下行淫根,威镇独立, 周身精华,无不:听令于他。 六祖曰:情来。 道曰;一阳生。 佛曰:见明星。 儒曰:有朋自远方来。 成佛作祖之妙法,即在此时:下手。 此时,是:释教之秘。 佛曰:于竭陀龙宫说法。 龙宫,是:焚语之譬喻,即:丹田、气穴、精窍。 释曰:净土、界地、苦海、极乐国、优陀那。 总是:和合真种之处。 优陀那,就是:丹田。 释曰:塔下,树下,海底。 祖师恐人不悟,又曰:炉。 炉,是:化形成物之所。 如铁匠打铁,非炉而难成。 修炼,亦复:如是。 古曰:收来放在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如来曰:炉中火发。 经曰:炉中火发泄天机,不悟西来即是迷。 圆通曰:北斗里藏身。 北斗,即是:龙宫。 藏身,即是:凝集。 傅大士曰:心空及地归。 祖师教人,常将我之真念,藏于北斗,则心自空,命自固。 寂无曰:凝神,收入此窍中,则气随神住,自然归于此处。 凝,即是:移。 窍,即是:丹田,又曰:炉。 此表:阳气慧命之所发, 即当:下手用功之时。 炁之动,附于外形,而出。 如果:任其炁之处出,将何以为:道之本? 所以,祖师示人:此时,速凝神,入于丹田,气得神之翕收,则气亦归。 此炁,不是呼吸之气,乃是:先天真一之炁。 孟子曰:浩然之气。 此炁,诸得道之宗师,不肯泄漏,尽是:譬喻外物,使人自悟, 若有:明白者,知得那边道理。 然后,密付,故曰:教外别传。 炁之别名,释曰:柱杖、锡杖 禅那 摘芦 白雪 金莲 散果 洞水 明星 海水 曰事 曰物 西江水 曹溪水 水牯牛 海底灯 炉中火 牟尼珠 海底明珠 海底泥牛 海底开花 炉中香烟 无非此“一炁”而已。 故,黄叶禅师,参求六祖,当其:得道,修炼功圆之时, 自叹息曰,无非是:炁。 此一言,泄尽天机。
有情来下种 人自离于:母腹之后, 神,则:不能顾其炁; 炁,则:不能顾其神。 神藏于心,发于二目,七窍共用,逐日上耗。 气藏于肾,发于淫根,夜静睡熟,下耗走漏, 禀受能有几何?耗尽呜呼! 若不求师指点,凝集之法,纵修,只是:心中一点阴神。 此神,乃是纯阴,不能:独立成其至道。 故,世尊教人:二六时中,行止坐卧, 以念,收敛微神之神, 凝之,入于下窍命中。 命得此神,而自然伏定,收于下田,而可不外耗。 如此用功,再加晓悟:采收阳生之法, 少年,不过:一月之期; 中年,不过:三五个月, 命窍之中,不觉,无中生有,莫知所之,忽然,真机发动, 快乐之妙,不可以言语形容,六祖曰:情来。 至此之时,当自保守,速运周天,运转河车。 依此和合凝集之法修炼,决定成就,仙佛必成。 坛经曰:有情来下种。佛曰;见明星。 有情,即是静极真机发动,名曰:一阳生。
凝集和合 达摩、寂无二祖师密受,故,肉身,俱已变化,亲登太空,允证金身。 达摩,微露,传于东土。寂无,著书,阐扬此道。 和,是:心中之阴气,去和肾中之阳气。 阴气得此阳气,而有安心立命之所,故曰:和。 合,是:肾中之阳气,承受心中之阴气。 阳气受此阴气,而成敛收坚固之体,故曰:合。 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偏阴偏阳之谓:疾。 性命必须双修,不得偏枯。 凝,是:凝神之法。 集,即:集命之方。 命不集,不成菩提。 孟曰:集义而生。 此乃:性命并修,养神养气,简而易成。 但人,不知双修,故,佛曰:和合。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乃:如来之天恩。教人起手,双修性命,正法之切境。 观与菩萨,是如来:妙喻二物,是:性命双修之嫡旨。 灵台、智性,是:生死之根本。妄想缘气,因其前尘而有分别。 念是:心中之阴气,识神之变化。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故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观是:我正念中之灵光。 菩萨,居住:净土,二物所隔:八寸四分远, 非观,则:莫能相会,所谓: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菩萨,即是:慧命,实谓之:佛性。 人生,自离开母腹之时,观与菩萨,两自睽隔。 菩萨,隐而深密,若不:求师亲指, 纵有:聪慧灵悟,莫能见之,儒曰:道心惟微。 人之:日夜谋务,聪明智慧,皆是:识神用事。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教大地众生:时时刻刻,观照此菩萨。 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之,则自然:如同梦觉, 融融然,如薰薰, 活活然,如盆珠。 豁然灵惺,放大光明,力足时至,忽然一涌潮上,与我识性,合而为一。 至此,识性死而佛性灵显,灵灵当当,依旧是个主人, 光周沙界,六通俱全,任他:尘尘垢垢,我独安然,一性圆融太空, 所谓:一切含灵,俱有佛性。 顺去,生人生物; 逆来,成仙成佛。 圣贤之变化,总是这个,所谓:一物一太极。 有此太极,知觉言语,无此太极,眼垂口闭。 医曰:真火,实实无形无影。藏于:脐后、肾前、稍下处。 此处,空悬一穴,曰: 不二法门、甚深法界、陀罗尼门, 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 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 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 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 总持门、般若岸、法王城、 三摩地、华藏海、生死门。 西方、天堂、空中、真际、 这个、彼岸、净土、真境、 心地,家乡、妙有、真空。 有此真火,蒸薰有形,无此真火,息断形坏。 六祖曰: 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 王,在,身心在; 王,去,身心坏。 心非:肉团之心,乃:道心。 道心居于北极,而众星拱之。 学者,必须修此:菩萨。 宝积曰:和合凝集,诀定成就。 此言, 乃是世尊之:密语, 大藏一教之:密文。 性命双修之:法宝。 故曰:决定成就。
断淫悟道贵真师… 断淫悟道,贵真师。 断淫一事: 是:修佛之首戒, 为:成佛之津梁。 此断淫一事,若不求真师指授,则其:难以断之? 凡是:真修求师者,先问:此法起首。 若是死了,也能得道,天下死尸,尽是得道之汉。 得道者,能为无所不为之变化,方为:至道。 片言暗点,是:良医。 片言,即:老实之话。 即是:师师:密付本音。 暗点: 五祖,三更,点与:六祖。 世尊,在舟,点与:迦叶。 凡得真传者,疑病尽去。 藏教之经文,无不通达,故曰:良医。 经曰:得来暂试从头看,一刻工夫果自嘻。 又曰: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既得真诀,且从下手修起。 若是真道,当其情来之时,以真意,而宰之。以微风,而吹之, 不要一刻工夫,收尽所生之真阳,意气自合,心静身爽,果自暗笑。
小乘,大乘。 其法:或,显于小乘,而隐于大乘。 小乘之法, 即:权法。曰:参禅打坐,念佛看经,种诸:善根之因果。 大乘之法, 即祖师受记之密语,曰:慧命、寿命,漏尽、马阴,是:超凡入圣之佛果。 古曰:欲住山下路,且问去来人。 又曰:脱欲离尘,觅过知。 过知者,即是:已得诀之人, 得诀之人,有已成道者, 有未下手者,其诀则一。
有事无事 其法:或,显于无事,而隐于有事。 无事,是:小乘之法,祖师,制伏众人之法。 有事,是:上乘之法,祖师,隐藏而密授, 无根凡夫,不能信受。 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若与下根之人说破,反生非言。 若说此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佛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此事,是:玄关机动,物产之事。 以意而宰之,以微风而收之。 和合真种,转运河车。运行周天,采取薰炼, 总是:意同微风,用慧命。故名之曰:有事。 慧命,是:元气之别名。 元气生时,若不取之,则散于身外,非我所有。
菩提种子 其法,或:显于无物,而:隐于有物。 无物,乃:后半之性功。 有物,即:前半之命功。 世之假禅道,闻之有物,莫不厌之。 此物,乃道之根本,法之津梁。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此物,非是:思虑之物,乃是:元关内之物。 六祖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 祖师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此乃:先天之物 此物,宰育天地,生养万物。 散,则:无形无影, 聚,则:成其舍利。 生天者,高于天, 育地者,厚于地。 包虚空者,宽于虚空。 植佛祖者,超佛越祖。 此乃:化育之本,物我同途,故曰:物我,同:一大父母。 顺去,则:生人生物, 逆来,则:成仙成佛。 顺去,则:物我同知。 逆来,则:非师,莫能晓用。 经云:有物密救人,争奈人不知。 此即:先天纯阳,至刚之气。 散之,乃在:一身, 促之,即在:玄关。 寒子云: 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 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 大,则:包藏法界, 细,则:粟米微尘。 天地撮来,如同:粟米粒大, 必须:和合凝集,而后,方可有物。 佛曰:菩提种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