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麦时龙 吴川麦时龙
后生可畏.
关注数: 1 粉丝数: 58 发帖数: 4,782 关注贴吧数: 3
【上策,文学贴】绝妙好辞 第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第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第三: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第四: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第五: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第六: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第七: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第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说起中国文学,肯定绕不过屈原.绕不过离骚.离骚里的传世佳句多了去了.而我选择这一句.初看这一句,会令人想起美人迟暮这个成语.是的,这就是成语美人迟暮的出处.当然了,那个时候的美人,不像现在都是指女人.当时的美人,往往指的是有修养操守的道德君子.因此才会有灵修美人以媲君子的说法.这句话能列榜首,不是因为某句成语.而是它会给人一种感慨.人生的感慨.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两句话看起来毫不相干,却蕴藏无限.见到草木的零落,从而想到了人生.喔!人生和草木有什么不一样呢?草木春天萌芽,夏天勃发,秋天萧瑟,冬天肃杀.人生的少年宛如草木的春天,正是萌芽的时候.人生的青年宛如草木的夏天,正是勃发的时候.人生的中年宛如草木的秋天,正是萧瑟的时候.人生的老年宛如草木的冬天,正是肃杀的时候.人生和草木一样呀!这就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带给我的人生的感慨.一草一木关乎情.总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东西,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                                                第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湘夫人开篇的一句.如果单从字面上解释:轻轻的秋风,吹落了木叶,吹皱了洞庭湖.明显是糟蹋了中国文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往往在于意会.有一句话常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之可贵者,意也!意者,意会而已!其难言也!我固然知道言之不易.可是不言又无法呈现一些存在的东西.还是勉强说一下吧!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整句是在描写景色.因此画面感显得特别强.要想身临其境,最好是在深夜.一个人独处.不能有任何的打扰,不能有一丝的杂念.把眼耳口鼻心都集中起来.达到志欲专一的境界.到那个时候,你的面前或许就会出现一种幻觉.出现一幅若隐若现的画面.在萧瑟的秋日,洞庭湖边.树木上的一片叶子.在徐徐的秋风中,悄无声息的飘下,坠落在微波荡漾的湖水里.若能融为一体,恍惚间自己正身处千里之外的洞庭湖边,惆怅的看着这一幅宁静而舒缓的画面.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呀!这美好的画面,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再多的口舌,也是徒劳无益.                       第三: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九歌里的文章,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山鬼.而山鬼里的句子.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句.最喜欢的为什么不排在第一呢?呵呵,最喜欢的未必是最好的.表独立体现了山鬼特立独行,独来独往的性格.山之上,云之下.山鬼伫立于山巅,脚下是浮动的团团云雾.给人一种神秘又虚无的壮大感.也可以说站立在山巅的不是山鬼.而是你,我,他!这一句妙就妙在意境与画面的相互呈现,争相辉映.用一句成语叫做相得益彰.不过,物极必反.由于画面里掺杂了意境.意境里融入了画面.使得争相辉映,互相呈现之时,也相互影响,相互抵消.纵然可以说相得益彰.可是和排在前面的两句相比,这一句总显得不够纯粹.最喜欢的未必是最好的.因此把它排在第三.
【上策,游记】新园游记       2010年的某一天,跟随一群人出去旅游。坐了两个小时的汽车。将近中午的时候,来到一个公园内。那公园三面围着青山。中间是一个湖。湖中央还有一个小岛,岛上种了许多柳树。而在湖的周边,依山傍水的地方。点缀着许多仿古的亭台楼阁。时值秋日,又下着霏霏的小雨。放眼望去,青山上云雾缭绕,水面上波光闪耀。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我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随众行动。于是就独自一人,漫步湖边。独自体会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心情。        闲庭信步之间,途经一座楼。楼前门口处,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埋头收拾着桌面上散乱的笔墨纸砚。而在桌子的下边。左边摆着一排素描画,画的都是明星脸。右边摆着几首藏头诗,写的都是那些显赫威灵的人物。另外还有一张招牌纸。上面写着:名字入诗,五元一首。看见那张招牌纸,我忍不住笑了。不过我没有留下来的打算。正在向前走。忽然听见那中年人在身后说:“不要向前走了,前面没有路了。”我回过头来,只见那中年人依然在埋头收拾。当时不由得半信半疑。又向前走了两步,仔细一看,确实是没有路了。我只能回头,随口说了一句:“多谢了。”往回走的时候,出于好奇。我仔细打量着对方。那中年人中等身裁,穿着一件短袖衫,衫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纹,显得很平凡。也许是我多看两眼的缘故,让他以为我对那些诗感兴趣了。突然间他就说:“想不想把你的名字变成诗,五块钱一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有心无意似的。而我一听,当时就乐了。应声说:“写藏头诗呀!想的话我自己会写。”他一听,停下了手,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拿着写满字的纸张转过身去。背向着我,说:“你也会写?那不妨过来交流一下。”我一听,又笑了,说:“交流一下?交流的话还是算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着,我背着手,头也不回一路去了。        走到没人的地方的时候,我心里不停地想着刚才的事情:对方已经摆下擂台了,自己这么一走了之,岂不是示弱服输了?实在心有不甘呀!犹豫着,思考着,转着转着。我又转了回去了。         他还在那里。只是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样子。见到我回来了,他也不显得惊讶,而是很平静地说:“你回来了。很难得,坐吧!”我听见就坐了下来。他接着说:“都说文人相轻,其实那是不对的。真正的文人不会相轻,只会相敬。你想说什么就说吧!交流见解,互增互补,有益于你我。”我听完后,立刻说:“余以为兰之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诗词本来是文人之间交流酬唱,抒发情怀非常高尚的一种文学体裁。不应该和铜臭扯上关系。像你这样公开叫卖五块钱一首诗。总让人觉得心里怪怪的。说实在的,那感觉不太好受。”他听见,就笑了起来,说:“你去而复返,看样子并不是想回来和我交流见解的,而是想回来批判我的。其实你我素不相识,又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既然不知道对方是谁,那说话就应该讲点技巧分寸。不要因为你我之间的话语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心情。这是交流见解最基本的一点。余以为兰之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这几句话是从离骚里来的。你既然用屈原的话来说我。那想必知道:昔三后之纯粹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唯夫捷径以窘步了。其实这个世间是没有所谓的正道和捷径的,关键在于走路的人。走捷径的人多了,捷径也成为正道了。走正道的人少了,正道也成为捷径了。屈原走的路是正道。可是那正道只有他一个人在走。因此不难理解在现实里,他处处举步维艰。当然了,屈原本是非常之人,那是不能用平常人的目光去看待的。而我们都是平常人,都是凡夫俗子。你要是用屈原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得上。几千年了,中国就只有一个屈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请你就不要再用屈原的标准来要求我了。至于说我公开叫卖五块钱一首诗有碍视听的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生活总是要过的。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什么都要靠我。而我又没有别的谋生的手段。只会写点东西,养家糊口呀!人活一辈子,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你还年轻,年轻人是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的。”我沉默片刻,说:“顺风激蘼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没钱的日子的确难过。刚才多有得罪了。还望先生不要见怪。对了,诗词有格律和意境派之争。不知先生认为二者孰是孰非?又或者说另有高见。”他听见,沉吟了片刻,就说:“那你认为二者孰是孰非呢?”我说:“二者同是,同非。”他摇头说:“不对,诗词是没有是非之说的。是人有是非,连累了诗词。高见是没有的。不过说一下个人的看法还是可以的。诗由心生,首在立意。立意不过四种情况。物不平则鸣,触景生情,穷而后工,道思作颂。先立意,后动笔,心动笔动。心不动笔亦不动。当写诗变成一种心事,使你念念不忘的心事。你就会感觉到一股压力。就好像胸口压着一块石头一样。在你写完之后,或者说在你了结了这段心事之后,你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然后,一切都归于平静。
【上策 讨论贴】从一车狗被人拦下来想到的      今天看了一则新闻,一群动物保护者在高速路上拦下了一车狗。然后花了十多万元把狗买了下来,救了五百多条狗的生命,使它们免于被人宰杀。看了这则新闻,我有一个想法,要是那辆车上拉的不是五百多条狗,而是五百多头猪。那它们还会被人拦下来吗? 毫无疑问,那些拦车救狗的人的爱心,同情心,恻隐心是值得赞扬的。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对此,本来不应该多说什么的。可是我心里总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被拦下的是一车狗而不是一车猪呢?同样是四条腿的动物,猪和狗有差别吗?可以说猪狗之间既有差别又没有差别。它们之间的差别首先就体现在形态上。正是因为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所以我们看见猪才不会说它是狗,看见狗也不会说它是猪。我们都知道猪是猪,狗是狗。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可是它们又没有差别。没有差别的是它们都是家畜,都是由人豢养的。人类剥夺了猪狗原本的天性,使野猪变成了家猪,使狼变成了狗。再利用它们不同的习性,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有利于人类自己。因此猪就为人类提供肉食,而狗就替人类看家护院。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时至今日,狗又进了一步,变成了宠物,用来慰藉现代人寂寞空虚的心灵。我们把狗当成了朋友,和狗越来越亲近。无形之中,狗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猪的地位则丝毫没有改变。现在我们把宰杀一条狗视为大逆不道,把宰杀一头猪视为天经地义。我们会去同情一条狗,却不会去同情一头猪。这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这完全是出自于人类的私心。说到底,我们都是爱自己所爱,同情自己所同情。我们都是有选择地去同情,去恻隐。我们的同情心,恻隐心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面。而个人的认知是最难改变的。佛家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众生平等。也就是说,一条鲸鱼和一只蚂蚁的生命意义是相同的。现代的文明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可是在现实里,我们连猪狗都不能平等对待,又奢谈什么人人平等呢!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打击那些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只是想提高一下人们的认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为自己辩护。因为有人说我没有一点同情心。其实百说不如一做。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做出来的才是真的。最后替那些爱心人士说一句广告词:爱护生命,从我做起。
【上策·民生贴】活着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心里只想着要写五篇文章.在一口气写出来四篇之后,最终还是有一篇没能写出来.本来也想着就此放下.可是过去几个月了,心里还是有点冲动,觉得还是要把它写出来.好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他一个交代.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没有关系.我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那个时候还是夏天.在一个热得让人完全没有脾气的下午.我被派到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当时的记忆就是热,酷热.在太阳的持久灼烤下,连街上的地砖都发出让人眩目的白光.一口吐沫吐在地下,很快就会消失不见了.不过随口吐痰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因此总能在地下找到国人的"罪证"-----相当无语.我所处的街道是当地有名的品牌街.这里汇聚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品牌服装.无论是在节日还是在平时.这里都是有很多人的.大家来这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品牌.什么是品牌呢?品牌就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在加了个牌子之后,就可以卖到几百甚至是上千块.而且买的人还真不少.***的稀奇古怪,莫名其妙.当然了,对于我这种从不逛街的人来说,它就是卖一万块.也与我无关.因为,我根本就不需要这些"面子".天气是酷热的.所有的人都在躲避烈日.我也不例外.就选择躲在树荫底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正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出现了.他的出现,使我震撼,使我压抑,使我不能自己,使我久久不能忘记.        他是一个乞丐.一个有了一定年龄的乞丐.一个自双膝以下什么都没有的乞丐.一个在烈日底下,一面爬着,一面向行人行乞的乞丐.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只能像可怜的虫子一样.在晒的滚烫的地下,一丁点一丁点地慢慢挪动着.他的身下承着一块硬板.两肘上缠着帆布.一双乌漆抹黑的手.对别人来说那是手.对于他来说,那就是两条腿.正支撑着他,一点一点的向前移动.他没有停下来的打算,一直在爬着.在路人的脚底下爬着.只要过路的人稍微不留意.随时都能踩到他.他一面爬,一面用手推摆在额头前方那个用于乞讨的金属小盆子.小盆子与地面磨擦,发出了尖锐刺耳,令人顿感难受的音符来.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在默默地爬着.与其他坐着不动,等着别人来施舍的残疾乞丐相比,他显的更刚毅顽强.他的头发是脏乱的,脸面也是脏兮兮的.裸露的背部被太阳晒得紫红.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高昂着头,努力的向前挪动.谁也不知道他的最终目的是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他的将来会在那里.没有人会去了解,关心,帮助他.他只能靠自己.不是自力更生,就是自生自灭.对于他来说,只有这两个出路.他别无选择.因为上天早就遗弃他了.人间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炼狱.         他还在不停地爬着.忽然之间,一对身上穿着某名牌服装的小情侣.在路上打打闹闹起来.他们目中无人,也不管路人的侧目.互相追逐着,嘻笑着,跳着,舞着.差点就把躺在地下的他给踩到了.等到发现地下这个没有了双腿的人时.那女的立刻捂了鼻子,皱起眉头.一把拉了那男的手,远远躲到一边.在旁边指指点点.眼里充满了鄙视和不屑.她是在幸灾乐祸!多么可恨又多么可悲的人呀!我在看着的时候.又见到一个身穿白色衣裳,舔着雪糕的小姑娘.她大概只有十岁左右.走过来的时候.看到了地下没有了双腿的他.先是一愣.随后就把她的小手伸进口袋里.掏出钱来,弯下身.把钱放在那个金属盆内.然后继续向前走.一面走,一面回头看.当小姑娘经过我面前的时候.我特意对她笑了一下.她的眼睛特别的水灵.她很美,真的很美,美得无法形容.       他还在不停地爬着,一直向着我爬来.金属盆发出的声音,使我头脑眩晕.当我向他走去的时候.他就停了下来.犹豫狐疑地看着我.而当我站在他面前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里竟然充满了恐惧.仿佛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妖魔鬼怪.一个会吃人的妖魔鬼怪一样.也许是当时我穿了工作服的缘故吧!当我把一块钱放进他的盆子里的时候.他眼里的恐惧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诚惶诚恐,感激不尽.还首次开了口,用非常沙哑的声音说:"谢谢,谢谢."那一刻,我惭愧不已.因为我可以给予他更多,但是我没有.我转身回到自己的岗位.默默的看着他继续着自己的苦难.我不禁在想:"他也许是这个世界上经历了最多世态炎凉的人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无助,不幸,坚强.也看到了折磨,苦难,凄凉.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更不知道他要往哪里去.我只知道,他是我亿万中国同胞中的一个.一个没有了双腿,在炎炎的夏日里,在街头上一面爬着,一面乞讨的人.什么人人平等.什么社会主义,什么资本主义.通通都滚一边去吧!这里不需要那些所谓的主义.这里只需要尊严.活着的尊严.每个人都有尊严.可是谁来给予他呢?当一个人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谴责他.当一个集体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谴责这个集体.当一个社会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能干什么呢?我们什么都干不了.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女人?以前我不知道答案.自从遇见他之后.我就明白了.人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仅此,仅此.而已!而已!
诗由心生 2010年的某一天,跟随一群人出去旅游.坐了两个小时的汽车.将近中午的时候,来到一个公园内.那公园三面围着青山.中间是一个湖.湖中央还有一个小岛.岛上种了许多柳树.而在湖的周边,依山傍水的地方.点缀着许多仿古的亭台楼阁.当时正值秋天,又下着霏霏的小雨.放眼望去,青山上云雾绕绕,水面上波光闪耀.真可谓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我素来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随众行动.于是就独自一人,绕着湖边.独自体味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恬静的心情.        闲庭信步之间,途经一座楼.楼前门口处,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埋头收拾着桌面上散乱的笔墨纸砚.而在桌子的下边.左边摆着一排素描画,画的都是明星脸.右边摆着几首藏头诗,写的都是那些显赫威灵的人物.另外还有一张招牌纸.上面写着:名字入诗,五元一首.看见那张招牌纸,我忍不住笑了.不过我没有留下来的打算.正在向前走.忽然,听见那中年人在身后说:"不要向前走了,前面没有路了."我回过头来,只见那中年人依然在埋头收拾.不由得半信半疑.又向前走了两步.仔细看了一下.确实是没有路了.我只能回头,说:"多谢了."往回走的时候.出于感激.我仔细打量着对方.那中年人中等身裁.穿着一件短袖衫.衫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纹.,显得很平凡.也许是我多看两眼的缘故.让他以为我对他的诗感兴趣了.忽然间他就说:"想不想把你自己的名字变成诗.五块钱一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头也不抬,显得有心无意似的.而我一听,当时就乐了.应声说:"写藏头诗呀!想的话我自己会写."他一听,停下了手.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拿着写满字的纸张转过身去.背向着我,说:"你也会写.那不妨过来交流一下."我笑了,说:"交流一下?交流的话还是算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着,我头也不回,一路去了.        走到没人的地方,我心里不停地想着刚才的事情.:对方已经摆下擂台了,自己这么一走了之,岂不是示弱服输了.实在心有不甘呀!犹豫着,思考着,转着转着.我又转了回去了.         他还在那里.只是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样子.见到我回来了,他也不显得惊讶,而是很平静地说:"你回来了.很难得.坐吧!"我坐了下来.他接着说:"都说文人相轻.其实那是不对的.真正的文人不会相轻,只会相敬.你想说什么就说吧!交流见解,互增互补,有益于你我."我听完后,立刻说:"余以为兰之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诗词本来是文人之间交流酬唱,抒发情怀非常高尚的一种文学体裁.不应该和铜臭扯上关系.像你这样公开叫卖五块钱一首诗.总让人觉得心里怪怪的.说实在的,那感觉不太好受."他听见,就笑了起来,说:"你去而复返.看样子并不是想回来和我交流见解的,而是想回来批判我的.其实你我素不相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既然不知道对方是谁.那说话就应该讲点技巧分寸.不要因为你我之间的话语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心情.这是交流见解最基本的一点.余以为兰之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这几句话是从离骚里来的.你既然用屈原的话来说我.那想必知道:昔三后之纯粹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唯夫捷径以窘步.这个世间是没有所谓的正道和捷径的.关键在于走路的人.走捷径的人多了,捷径也成为正道了.走正道的人少了,正道也成为捷径了.屈原走的路是正道.可是那正道只有他一个人在走.因此不难理解在现实里,他处处举步维艰.当然了,屈原本是非常之人,那是不能用平常人的目光去看待的.而我们都是平常的人,都是凡夫俗子.你要是用屈原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得上.几千年了,中国就只有一个屈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请你就不要再用屈原的标准来要求我了.至于说我公开叫卖五块钱一首诗有碍视听的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生活总是要过的.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什么都要靠我.而我又没有别的谋生的手段.只会写点东西.养家糊口呀!人活一辈子,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你还年轻,年轻人是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的."我说:"顺风激蘼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没钱的日子的确难过.刚才多有得罪了.还望先生不要见怪.对了.诗词有格律和意境派之争.不知先生认为二者孰是孰非?又或者说另有高见."他说:"那你认为二者孰是孰非呢?"我说:"二者同是,同非."他摇头说:"诗词没有是非之说.是人有是非.连累了诗词.高见是没有的.不过说一下个人的看法还是可以的.诗由心生,首在立意.立意不过四种情况.物不平则鸣,触景生情,穷而后工,道思作颂.先立意,后动笔.心动笔动.心不动笔亦不动.当写诗变成一种心事.使你念念不忘的心事.你就会感觉到一股压力.就好像胸口压着一块石头一样.在你写完之后,或者说在你了结了这段心事之后,你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然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你不会在乎什么格律意境,也不会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甚至于你不会回头再多看一眼你写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与你无关.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了.当然了,这要有一定的基础并且磨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我说:"先生想必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他说:"我活得太舒心了.活得太舒心的人是写不出传世的诗词的.你我相遇,也算是缘分.这里湖光山色.在此虽然没有日暮乡关的感觉,但是也有烟波江上的景色.你我不妨写上两句.如何?"我说:"千古第一愁,当属黄鹤楼.实不相瞒.我是眼前有景题不得,胸中原无一点墨呀!我不会写诗,我的是记问之学,与人说长论短倒可以,真正较真的话.我必死无疑.先生还是饶了我吧!"他说:"会不会写诗倒是其次的,一个人敢于坦白,敢于面对自己,就足以抵得上一千首好诗了."我说:"先生过誉了.人生在世,不求事事如意,只求问心无愧.只要自己问心无愧.那其他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君子之名不足以荣我,小人之名亦不足以损我.这个世间本来无我.为人切忌执着呀!"他笑了,说:"话说得洒脱的人,活得往往不洒脱."我也笑了.相顾无语.       忽然,听见不远处传来叫唤的声音.转头看去.原来是伙伴们寻访来了.我说:"我要走了.走之前想知道先生的名字.不知道先生能不能告诉我?"他笑了,说:"刚才还那么洒脱,现在就这么执着了.你我萍水相逢的.又何必知道彼此的姓名,徒添多余呢?"我笑了,说:"是呀!既然如此,也不勉强了.就此告辞了吧!再见了."说着起身,随后追随伙伴们去了.
【上策.文化贴】端午节将至,关于屈原 几千年过去了,屈原依然高昂着头活着。假如说司马迁是横断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一座大山。那么,屈原就是天上的日月。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后人。        关于灵均先生,有很多事是不知道的。知道了会影响心情。岂有此理!这世上居然有人把灵均先生的死说成是情杀。而所谓的依据居然是九歌里的一篇湘夫人。对于如此不学无术,浅薄无知的学者言论,很多人是不屑一顾的。而我,倒想知道那些头上套着研究学者帽子的人,不!是猪。是经过怎么样的深入研究才得出来的结论。        九歌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大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非神即鬼。换句话说,是作者怀着相同的目而创作出来的虚构故事。虽然是虚构出来的故事,但是都有着相同的目的。有什么相同的目的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由国殇可知,是为了祭祀。总的来说,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似云中君是为了祭祀云神,湘君湘夫人是为了祭祀湘水之神,少司命大司命是为了祭祀掌管生死的司命之神等。神灵的不同,祭文的内容也不相同。在表现的手法上,多数以一个情字为文章。如湘君湘夫人就是在描述爱情。湘夫人是在描述爱情。但要是据此牵强附会,把这篇文章和灵均先生的死扯在一起。那就成了天上地下的笑话——非但见笑于人,亦见笑于鬼。因为,无论作者的文笔如何细致,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假。九歌就是谲诳与华丽相结合而成的。华丽的句字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等。我猜想,大概是湘夫人里有一句:闻佳人兮召予。才会让某些人自以为是,欣喜若狂吧!可笑!如果说:闻佳人兮召予是某位美女在约会屈原。那么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就是在眉来眼去,眉目传情了。岂有此理!        在楚辞里,九歌绮靡,是纯粹的文学修饰,明显的刻意为之。而和九歌相对应的九章,则完全不同。用灵均先生的话:是道思作颂,聊以自救。是为了自我解脱而创作的。是发自肺腑的声音。纯粹的文学修饰不能说明什么,只有发自肺腑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屈原。看一下怀沙里的最后几句。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忽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如此惊心动魄的绝命辞,至今读来尚觉凛然。稍微翻译一下吧!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吧!这一次心意已决,我还有什么好畏惧的。既然只有死亡才能得到解脱。我又何必爱惜自己的身躯呢!在此告诉彭咸先生,我要随你而去。灵均先生要追随之君子,是为彭咸。见在离骚。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法则。法则者,遗教也!离骚最后几句: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有,彭咸不但见于离骚,也见于九章。如悲回风中更是屡次出现。现在,对于那些所谓的学者。我有理由怀疑你们有没有认真看过楚辞。或许,我更应该怀疑你们有没有看过楚辞。岂有此理!        骂了,气也解了。不过,假如说那些人不是不学无术,浅薄无知的话。那就很可怕了。因为只剩下一种理由——别有用心了。对于别有用心,能不令人心寒。人情万恶,非止一端。想起灵均先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几千年前的小人嫉妒,最终众口铄金。使先生生不如死。几千年后,流言非语又起。先生在天有灵,死不瞑目呀!人心那里去了!可恨!        话已至此,再说无益。临了只想起先生的遗教:离人群而遁逸。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