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真毅力
志真毅力
关注数: 80
粉丝数: 122
发帖数: 5,148
关注贴吧数: 134
自建码表,丰富取码规则,使通用8000汉字四码无重,欢迎大家指导 我计划用新世纪五笔的字根表,不添加大字根,通过丰富取码规则的方法去掉所有重码。比如:嬴、羸,我不取一二三末,取一二三五就行了。再比如:蹩,我也取一二三五;鞘,我取一二三四。虽然需要死记,但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来,也并不难记,比记序号容易一些,而且不需要使用数字键,指法更协调。
自建码表,打单字时不再只取一二三末,而是顺次把所有码元取完 当然,如果有简码,就用简码。预计这个方案不会明显增加常用字的码长,因为常用字可用简码。而对于如:赢、嬴、羸、蠃、臝、䇔,这类生僻字,可以有效去重,而且此方案,拆字根时不再需要跳跃,直接顺次拆就行了。这个方案如何?
五笔以及拼音打不出“𥻗”字,然而这是个二级字 这个字是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二级字,也是现代汉语词典可以查到的字,各大输入法竟然没有收录。
学了五笔之后,看到屏幕上整整齐齐的方块字,不由得心生喜爱 可能是学了五之后,感觉每个字都尽在我的掌握之中,于是感觉非常良好。这方块字还真是漂亮,汉字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正在逐字优化单字的简码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和二级字共6500个,我将跟据字的使用频率、尽量去重码的要求,以及指法尽可能协调的要求,来逐字优化这6500个字的简码、编码。
哈哈!我发现了一个打末笔识别码的方法,可以像打字根一样快速 通常我们认为打末笔识别码所需要的反应时间至少是打字根的两倍,因为打末笔识别码时,既需要提取字的墨笔画,又需要分析字的结构,比如打“季”字的末笔识别码,既需要提取末笔画“一”,又需要分析出它是上下结构,即2型结构,然后将两个信息综合,得出末笔识别码【二】。这样打末笔识别码至少需要两个思维步骤,且整个过程不直观,所以对于不熟悉的字,打末笔识别码时总是要卡壳的,根本不可能做到像打字根那样快速。现在我发现了一个方法,可以让打末笔识别码像打字根一样直观、快速。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讲起来需要费一些笔墨。我暂时就不分享了。大家自己去发现吧,我已经给你们提示了,要找到一个方法,让末笔识别码能够像字根一样直观的显现出来。看看你们谁能发现这个方法,或者发明一种更好的方法。
本打算将五笔和双拼结合使用,但在尝试了半个月后还是放弃了 我实在是不想用五笔打词组,所以才想出了将五笔和双拼结合起来,用双拼编码来打词组。我的结合使用的方法是,将搜狗五笔设置为只打单字,在搜狗五笔的自定义短语中,添加常用词语的双拼编码。然后,用五笔打单字,用双拼打词组。但问题是—— 1.自己手动添加词库太麻烦。 2.打字时得考虑接下来打的是不是一个词,还是比较费脑子的,不如直接用智能双拼畅快地打词组,打句子。 3.这种音形结合的方法会影响到我用智能双拼时的手感。
为了不使五笔与拼音发生冲突,今后用拼音时不再打单字 我想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不用五笔打词组,不用拼音打单字,这样这两种输入法在我这里就不会发生冲突了。用拼音打单字时,我会强行让这个单字与其前面的或后面的字词组成一个词组,这样就不会破坏我用五笔形成的对单字的条件反射。
弗雷格《算术基础》笔记分享 看来,人们必须记住,正像当我闭上眼睛太阳不会消失一样,当我不再思考一个句子时,它也不会不再是真的。 ——弗雷格《算术基础》1998 P5 在这种研究中,我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 2.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 3.要时刻看到概念和对象的区别。 ——弗雷格《算术基础》1998 P8
对概念和意义问题的思考和学习 理清概念和意义的问题,才是运用逻辑建构知识的基础。
耳石症资料汇总 本帖汇集耳石症的介绍、治疗及康复相关的有价值的资料。大家可以把资料链接发在楼下。
耳石症病友交流群 入群方法见下楼。
记录一下耳石症的恢复过程吧 2019年12月24日第一次发病,2020年2月1日第一次复发,今天又轻微眩晕了一次,还不确定是否复发,看看今晚睡觉平躺时是否会触发眩晕吧。这个病,从发病到复发再到较彻底的恢复,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改善生活习惯一点点做起吧。 不熬夜 十点睡 无压力 心情好 不久坐 多运动 不久视 多休息 站坐躺 要端正
耳石症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动物的行为的目的是维持生存”如何用谓词逻辑符号化? 我非常渴望知道,“动物的行为的目的是维持生存”这句话该如何符号化。
“有人是说谎者或是窃贼。”如何符号化? 令Px=x是人;Lx=x是说谎者;Tx=x是窃贼。 “有人是说谎者或是窃贼。”如何符号化? 问题来自《逻辑与哲学 现代逻辑导论 第九版》251页,例子4。
“所有事件的原因都是自然的”该如何符号化? 教材《逻辑与哲学 现代逻辑导论 第九版》第249页,习题7-3,第6题。 习题答案显示,以下两个句子的符号化是相同的。 所有事件的原因都是自然的。 所有有原因的事件都是自然的。
演绎推理的本质是什么? 演绎推理说白了就是句式变换,推理的规则就是句式变换的规则,对吗? 比如,把“所有人都会死”变换为“没有人不会死”,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句式变换,但其实也是一个推理。 再比如,从“所有人都会死,并且苏格拉底是人”推出“苏格拉底会死”,一般认为这是一个推理,但其实也是一个句式变换,只是从两个句子变换为一个句子,舍去了一些不想要信息,留取了一些想要的信息。 或者说,推理和句式变换的区别,只是更改原有句子信息的多和少的区别。更改信息多的一般叫推理,更改信息少的一般叫句式变换。
如何解释“并非戈尔是总统”等同于“戈尔不是总统”? 如何解释“并非戈尔是总统”等同于“戈尔不是总统”?你可能会说这两个句子的涵义相同是无需解释的。但至少我理解起来是不轻松的。前者是对整个主谓结构“戈尔是总统”的否定,后者是对谓语“是总统”的否定。说着两者同义,并不直观,需要一个解释。
在论证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随时添加一个重言句作为论证的前提? 如下证明过程,正确吗?
所有人都会死,为什么等价于,对于所有x,如果x是人,那么x会死 【所有人都会死】等价于【对于所有x,如果x是人,那么x会死】 【有人会死】等价于【存在x,x既是人又会死】 我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这两组命题的等价性?还是它们的等价是无需证明的公理?
有没有属性变项? 谓词逻辑中有【属性常项】【个体常项】【个体变项】,那么有没有属性变项呢?
“周杰伦会写歌”这个语句的符号化问题
谓词逻辑与三段论的关系是怎样的? 是不是用三段论可以描述的逻辑结构,都可以用谓词逻辑来描述?
谓词逻辑是比语句逻辑难学,还是比语句逻辑好学? 终于,把语句逻辑学完了!接下来学习谓词逻辑。请问,谓词逻辑是比语句逻辑难学,还是比语句逻辑好学?
语句逻辑中重言句和矛盾句的形式问题 所有矛盾句都能变换为p∧┐p的形式。 所有重言句都能变换为p∨┐p的形式。 对吗?
为什么任意一组不相容的命题,总能推出一个形式为p·~p的矛盾句? 为什么?
看起来不难的一道证明题,我怎么想了两个小时也没解出来?
“如果孔子是欧洲人,那么孔子不是欧洲人”这是一个矛盾句吗? 根据实质蕴涵的解释,这个语句可能是真的,它是一个偶真句。但这句话是否违反了矛盾律?
蕴涵与论证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蕴涵与论证是那么的相似,以至于我刚刚学习到这两个概念时,根本无法将它们做出区分。我甚至一直在想,为什么要搞出这么两个概念呢?它们不就是一回事吗?现在终于似乎明白了。不过我希望吧友们先谈谈你们的理解,然后我再说出我的理解。因为也许我的困惑和恍然大悟仅仅是由于我思维的混乱,所以想先听听大家的观点。
什么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推理形式能够保证从真的前提必然地得出真的结论,那么我们称这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我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推理形式能够保证从真的前提必然地得出假的结论,或从假的前提必然地得出真的结论,或从假的前提必然地得出假的结论,同样都是必然地得出,为什么我们不称这三种情况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
将某些复合语句符号化时,感觉很绕,有什么技巧吗? 我国庆节将去北京玩,除非到时候工作非常忙。 A:我国庆节将去北京玩 B:我到时候工作非常忙 将上面的复合语句符号化时,我感觉思考的过程很艰难。谁能分享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流程和技巧。
对说谎者悖论的极简解法 我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只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肯定,而不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否定。 比如,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而不可能是我们在否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如果我们想表达的是对“月亮比地球大”的否定,我们就只能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假的(是否定的)”,或直接说“月亮不比地球大”。而当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 有一种说话方式叫正话反说,但这些话也只能是对自身的肯定,只不过这些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比如一个人亲昵地对你说“你讨厌~”,传达的意思也只能是对“你讨厌~”这句话的肯定,只不过“你讨厌~”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你不讨厌。 明白了吗?我们在用语句表达命题(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时,传达的意思只能是对语句的肯定,这是一条逻辑公理。所以,“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同其他任何一句话一样,在逻辑上根本没有否定其自身的功能。如果你认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那么你的认识就犯了逻辑的错误。既然我们不能认为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也就没有这个悖论了!
对说谎者悖论的极简解法 我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只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肯定,而不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否定。 比如,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而不可能是我们在否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如果我们想表达的是对“月亮比地球大”的否定,我们就只能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假的(是否定的)”,或直接说“月亮不比地球大”。而当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 有一种说话方式叫正话反说,但这些话也只能是对自身的肯定,只不过这些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比如一个人亲昵地对你说“你讨厌~”,传达的意思也只能是对“你讨厌~”这句话的肯定,只不过“你讨厌~”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你不讨厌。 明白了吗?我们在用语句表达命题(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时,传达的意思只能是对语句的肯定,这是一条逻辑公理。所以,“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同其他任何一句话一样,在逻辑上根本没有否定其自身的功能。如果你认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那么你的认识就犯了逻辑的错误。既然我们不能认为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也就没有这个悖论了!
对说谎者悖论的极简解法 我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只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肯定,而不能是对这句话自身的否定。 比如,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而不可能是我们在否定“月亮比地球大”这句话。如果我们想表达的是对“月亮比地球大”的否定,我们就只能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假的(是否定的)”,或直接说“月亮不比地球大”。而当我们在说“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时,向别人传达的意思只能是我们在肯定“月亮比地球大是否定的”这句话。 有一种说话方式叫正话反说,但这些话也只能是对自身的肯定,只不过这些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比如一个人亲昵地对你说“你讨厌~”,传达的意思也只能是对“你讨厌~”这句话的肯定,只不过“你讨厌~”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其字面意义的否定——你不讨厌。 明白了吗?我们在用语句表达命题(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时,传达的意思只能是对语句的肯定,这是一条逻辑公理。所以,“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同其他任何一句话一样,在逻辑上根本没有否定其自身的功能。如果你认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那么你的认识就犯了逻辑的错误。既然我们不能认为这句话否定了其自身,也就没有这个悖论了!
两个月内初步掌握现代逻辑,此帖记录学习进度 所用教材是《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
幼年钱钟书是杨绛的丈夫? 钱钟书是杨绛的丈夫,幼年钱钟书是钱钟书,所以幼年钱钟书是杨绛的丈夫?
我的人生目标之一就是读懂王东岳 在50岁之前彻底读懂。
大家觉得云文档好用吗?云文档的同步经常出现问题吗? 我已经坚决弃用云文档了。
开一帖记录小鹤双拼进步速度 原来的全拼打字的稳定速度是:40字/分钟,我说的是稳定速度,不是最高速度。这个速度够用,但是全拼最大的缺点是:打字不舒服!我已经用标准指法打全拼打了7年了,但还是觉得拼一个词,按十几个键很不舒服,而且由于为了提高速度要按得很快,所以很容易按错然后再删除重按,这样真是很不爽。 所以决定放弃全拼,改练双拼,最好把形也练会,可以直接上屏! 这个帖子做个记录吧!
小鹤音形的速度能和五笔相比吗? 我打算停用全拼,来学习双拼或五笔。所以像了解一下两者的速度对比。既然都是四码上屏,我想速度应该差不多吧?而且小鹤比较易学,还可以循序渐进地先学音,再学形。有了解的吗?
问一个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提问的问题 有如下两个判断: “如果一件事是确定明天要做的,那么这件事肯定是确定要做的。” “所有确定明天要做的事都是确定要做的事。” 这两个判断是不是必然为真的?或者说它们属于分析判断?为什么这两个判断必然为真呢?其中的逻辑原理是什么?该学习那些逻辑知识,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呢?
词项【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吗? 有两组词项: 第1组:【活着的人】【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活着的二十岁以上有红发的人】 第2组:【活着的人】【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活着的有脊骨的不超过一千岁的人】 柯匹的《逻辑学导论》一书中说以上两组词项的内涵都是依次增多的,我对此很不理解。 在第1组词项中,【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比【活着的人】多了“二十岁以上”这个属性,而“二十岁以上”这个属性并没有在【活着的人】这个词项中蕴含,因此我们说【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 但在第2组词项中,“有脊骨”这个属性是在【活着的人】这个词项中蕴含着的,我们怎么能说【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呢?
词项【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吗? 有两组词项: 第1组:【活着的人】【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活着的二十岁以上有红发的人】 第2组:【活着的人】【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活着的有脊骨的不超过一千岁的人】 柯匹的《逻辑学导论》一书中说以上两组词项的内涵都是依次增多的,我对此很不理解。 在第1组词项中,【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比【活着的人】多了“二十岁以上”这个属性,而“二十岁以上”这个属性并没有在【活着的人】这个词项中蕴含,因此我们说【活着的二十岁以上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 但在第2组词项中,“有脊骨”这个属性是在【活着的人】这个词项中蕴含着的,我们怎么能说【活着的有脊骨的人】比【活着的人】的内涵增多了呢?
一类事物的几个特有属性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比如,等腰三角形的特有属性有:(1)有两条边相等;(2)有两个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特有属性之间的关系是:由属性(1)可以推导出属性(2)。 再比如,人的特有属性有:(1)有理性的动物;(2)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3)有语言的动物;(4)两足直立的动物;(5)双手最灵活的动物;等等。人的这些特有属性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吗?即,因为有语言,所以才有理性;因为有理性,所有才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而需要经常使用双手,所以双手非常灵活,同时两足直立以便更好地使用双手? 一类事物的几个特有属性之间是否必然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一类事物的几个特有属性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比如,等腰三角形的特有属性有:(1)有两条边相等;(2)有两个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特有属性之间的关系是:由属性(1)可以推导出属性(2)。 再比如,人的特有属性有:(1)有理性的动物;(2)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3)有语言的动物;(4)两足直立的动物;(5)双手最灵活的动物;等等。人的这些特有属性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吗?即,因为有语言,所以才有理性;因为有理性,所有才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而需要经常使用双手,所以双手非常灵活,同时两足直立以便更好地使用双手? 一类事物的几个特有属性之间是否必然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记录25年】在50岁脑力衰退之前,实现我对人生的期待 当然这个帖子不一定能更25年,但我有动力和信心在接下来的25年里持续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利用情况。 毅力,是一种很重要也很稀缺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爱因斯坦这样说不是由于谦虚,而是他知道毅力是一种比天才更稀缺的能力。 所谓有毅力,本质上就是能用理性取代感性来控制我们的行动。然而作为还有待继续进化的人来说,和其他生命一样,感性要远比理性强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不断调用自己的理性。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大家可以阅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来学习这个方法。 前两天回来毅力吧,看到很多老朋友都还在,很多帖子都更帖超过两年了。哎,两年,很快,但不短!人生还能有几个两年?又翻了翻之前发的帖子,颇有感慨。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回顾逝去的时间,总是让我有些许的痛苦。为什么会痛苦?还是有遗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有确定的答案,那就是在临死之前可以没有遗憾,进而没有痛苦的死去。所以,我不要再让逝去的每一天留下遗憾。 我有对人生的期待,这些期待以年轻的脑力为条件。若不想在年老时遗憾终生,就把握好接下来的这25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