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显现 云显现
关注数: 12 粉丝数: 307 发帖数: 19,332 关注贴吧数: 6
红楼人物之贾蔷传记 贾蔷是宁国府正统的玄孙,但却又不是长房贾珍的直系,按照长房继承的传统,非长房的家眷应该在长房继承爵位后搬离国公府,另寻住处(荣国府因有贾政奉贾母在正房居住,因此贾赦倒暂时让位,待贾母去后再回主屋)。想来他的父亲应该是在伯父还未继承祖父的爵位前就去世了,而又因母亲也亡故,成为孤儿的他只能由长房伯父贾珍暂时收养,居住在宁国府内。 贾蔷第一次出场,是在家塾内,那时他16岁,在古代已经可以算成年了,而他在家塾里的表现也说明了他心理的成熟。他有心助秦钟,却不是自己出面,而是教唆宝玉的小厮动手,并在闹事之前先借口有事离开,抽身事外不淌浑水。 贾蔷身为孤儿寄人篱下,难免会遭人轻视多口舌,因此被贾珍以避嫌为由搬出宁府单独外住,一个16岁的半大孩子,从此就孤身一人挣扎生存。他没有贾芸那么幸运,至少后者还有母亲相伴,孤独的贾蔷,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贾府寻求生活下去的机会。 机会果然来了,贾蔷借着在宁府打下的人际关系,接下了为元妃省亲采买置办家戏班子的差事,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为贾府办事,学习着在社会上成长。在出门前,贾蔷聪明伶俐地讨好贾琏夫妇,带上了贾琏奶母的两个儿子,又想着给贾琏带东西孝敬,当然都是公中出钱。刚开始管事,就要学着假公济私讨好上司,表现出一种生存的无奈,这一段和贾芸借债奉承凤姐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见贾蔷,他已经成为了小戏子们的管事,和小戏子龄官为上何戏文争执,文中用一个“扭”字,鲜活地表现出了贾蔷对龄官的礼让之情。一个被买来的小戏子竟敢和主家管事的争执并获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龄官过人的胆色和不妥协的性格。 于是在之后的情节中,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贾蔷与龄官的爱情,这一段是表现贾蔷和龄官性格命运的重头戏,也是宝玉感情成长的一个关键点。 宝玉因为无聊,想到梨香院听小戏子唱戏,不想龄官竟对他爱搭不理,并告诉他自己不是趋炎附势的人,把宝玉赶出了屋子。 宝玉听别的小戏子谈论,说龄官只听贾蔷的话,联想到之前见她花下画蔷的事。一会儿贾蔷进来,二人便当着宝玉的面演出了一场情感纠结。 贾蔷因龄官不快,便去为她寻物逗乐,当他把找来的玩意儿给龄官看时,满以为她会开颜一笑,哪知龄官心细敏感,联想到了自己身世悲惨,反而惹得更是伤感,又道病情加重,贾蔷心急着要去找大夫,龄官却又心疼他天热外出,不让再去。这一个求一个怨,一个悲一个急,两人之间的互动精彩频现,描写之生动,令人叫绝。 同是自由恋爱,读者常将贾蔷龄官和贾芸小红两对恋人相提并论,但这两对之间,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贾芸和贾蔷一样伶俐会讨好贾琏夫妇,贾芸甚至还把讨好宝玉当成了重点,也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认识了小红。小红和贾芸一样,都是不甘于现状,时刻等待机会出人头地。有接近宝玉的机会就要上前,有接近凤姐的机会更要上前,都是为了更好的将来做打算。相比之下,贾蔷和龄官就没有那么追求实际了。贾蔷和龄官的爱情,完全是违背了管事的规矩,和下属有私情就必然会影响到管理的纪律,更容易给人以生事的口舌。如果贾蔷够实际明智,就不应将他和龄官的爱情公开,但梨香院里人人都知道龄官只听贾蔷的话,贾蔷也只对龄官千依百顺。 情种贾蔷与情种龄官,这就是这二人最好的形容词。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爱上了和自己一样身世悲苦的孤女,虽然身份差异,但两颗心却同病相怜,默默相守着一份脆弱无望的感情,只盼时间停滞不前,将此刻变成永恒。 从这之后,贾蔷和龄官就双双消失在了大家的眼前。在小戏子们解散到各房的时候,并没有一字半句提到这个孤苦少女的结局,也没有再提到贾蔷之后的命运,这一对如云随风一样的恋人,就这样消散在红楼故事中,只留下各种的猜测疑惑,却是风过无痕,再难寻觅了。
红楼梦吧采访活动第五期--秋木正寒梦花影,小吧火锅嘉年华 只影向谁去,横涯我自清 。风华夺天地,冷梦若寒梅 。木子升升,女儿真真。蓝梦云知,星语月应。流水无意走天涯,飞花有梦伴云边。莫怪秋闺怨,多留心上人。文正则人正,月明是心明。果然好梦幻美丽哈!其实事实是下图这样滴。。。哈哈,各位好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品尝这锅丰富的小吧炖锅,有一句话说得好,赞美是糖,批评是盐,讽刺就是辣椒,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往里加调料,但要注意这火锅不是你一个人在吃,加料也要适量喔! 话说在下也是小吧,但偶已经是根老油条了,是不能和这些小鲜肉比的,因此这炖锅偶只负责烧火看水,加水的重任就交给偶吧,放心,偶是不会拿开水浇你们滴! 大家要注意的是,偶就是这些小鲜肉们的前车之鉴,因此在炖肉加料的时候注意适度,不要把他们也炖成和偶一样的老滚刀肉了! 开场白已经说完,现在快快开始采访了。首先楼下请各位受访小吧们逐一自我介绍,让还不熟悉他们的吧友们先认识一下。之后是主持人的提问环节,问题都是向吧支们征集来的。再后就是众吧友自由提问的环节。 采访的持续时间是今晚7点到11点,明天下午2点到6点,有充足的时间供大家提问。 另:重要新闻:百度红楼梦吧官方微博已建成,欢迎广大吧友关注并参与微博投稿。微博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ibo.com%2Fu%2F5593433619%23_rnd1441943077109&urlrefer=e4c543f2df8dea144a7c9c9f8c44121c
随笔:宝钗为壳黛玉为里 宝钗为壳黛玉为里 这世上的女子少年时,都生有一颗聪明毓秀的心,都爱青春欢笑,都爱撒娇使性,如同娇嫩的幼雏,可爱而蹒跚。但生而为世上人,不能事事如意,不得人人呵护,于是渐渐生出那些许外壳,做出可保护的一层,犹如昆虫的保护色,掩盖起自己的本形。但在这壳下的,仍是原来的美好,只不过不能再被外人知晓罢了。 当能左右逢源人尽夸赞时,也只好自己吃下冷香丸,继续维持那保护层。也会在不经意时,和人谈论起自己幼时的风采,却也只是劝那还幼的人,早早生出外壳来,将这风采遮盖住,不要被外人窥见。 因为一旦啊,一旦遭遇灾难,可爱而美好的幼雏,没有保护壳的幼雏,无法抗拒灾难的侵袭。只有靠着那一点点的外壳,虽然也是那样的脆弱,总还有些生还的希望。 若想不受侵袭,便更要生出更坚硬的外壳来,坚硬到人人惧怕,那时甚至自己就是别人的灾难,可以随心所欲地侵袭比自己软弱的人。如果不忍心,那么还是做脆弱外壳的主人吧,不想伤害别人,也至少让自己不被伤害、少些伤害。 也许觉得这样也好,但在看着别的幼雏,骄傲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可爱与美好时,是否在那保护色下,也会情不自禁地变化出美丽的色彩?羡慕她的自由,羡慕她的勇敢,因为那幼雏啊,不是不能生出外壳。 的确,那幼雏也曾生出过外壳来,也曾因不同人的话生出不同的保护色,但没多久,那外壳便被丢弃了,因为她不喜欢。 一边为了防备着将来的伤害而建起外壳,忍受着此时的保护色,随外界因不同的情况而变化。一边不能忍受变化的外壳,只想展现真正的自我,而宁愿毫无保护地冒险面对将来的伤害。 没有谁对谁错,这只是两种处世的态度,有得必有失,各人得到和失去的东西都不尽相同,值不值得,只看是不是你想要的,取决的是你的内心。
香菱与祥林嫂 香菱对命运的态度与祥林嫂有一拼。 1、香菱从小被拐认为是命里的罪孽,祥林嫂死了丈夫也认为是命里的罪孽。 2、香菱被冯渊看上认为是自己的罪满了,能过上好日子了。祥林嫂被鲁四嫂招做佣人,每天辛苦做事却很高兴,还长了肉。 3、香菱被薛蟠抢走,被薛姨妈收做丫头,又嫁给薛蟠作妾,从此只知尽心服侍丈夫,对薛蟠一心一意。祥林嫂被婆婆卖给贺老六做老婆,先是反抗,但不久就“自己愿意了”,还生下儿子毛毛。 4、香菱被薛蟠新娶的夫人夏金桂百般虐待,依然忍气吞声。祥林嫂又死了第二个丈夫和儿子,再回到鲁四爷家干活,还是每天很勤劳。 5、薛蟠被夏金桂挑拔,打骂虐待香菱,薛姨妈也要赶走她,香菱被虐待地得了妇科病干血症。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歧视,才知道自己的罪孽永远也还不清了,伤心而死。 这两个人命运相似,对命运的看法也相似,都认为是自己的罪造成自己的命不好,以为只有忍气吞声辛苦干活就能过上好日子,对人善良以为别人也会对她善良,一次次受到伤害都只会忍受,只要平淡的生活就能让她感到满足,却不知道苦难其实一直都在她身边。 鲁迅写祥林嫂这个人物,就是要警醒当时社会中苦难的妇女,不要逆来顺受,要懂得自己不幸的根源在哪,从而消除这根源,让今后相同命运的妇女不再经历这样的不幸。 而老曹却在数百年前就写出了同样的人物,不知鲁迅是不是也受到了老曹的启发。
反推贾宝玉是神瑛而非补天石 大家都知道“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也都知道“木石”是指宝玉黛玉,“金玉”是指宝玉宝钗。 那么分析开始。“木”是“林”,是“草木”,是“绛珠草”。黛玉的姓“林”即“木”,贾宝玉连名带姓“假宝玉”,也就是“石”。有人以此说贾宝玉是补天石,但从第一回看,能和绛珠草有缘结识的,就只有神瑛侍者,绛珠与补天石并未有任何交集,因此只有神瑛才是此句中的“石”。 “金玉”,宝钗名字里的钗字是“金”,宝玉名字里的玉字是“玉”。而宝钗身上的金锁--其实应该是金器,上刻有两句话,与宝玉身上通灵玉刻的话相配,这四句话是“金玉”之说的最基本根据。但这时要注意,这里的“玉”是通灵玉,也就是补天石被僧道所化的幻像。 我知道这样说有人会不同意,但这个分析我是尽量严谨的。“木石”中的“木”是绛珠,而与绛珠有缘的就只有神瑛,因此反推出“石”就是指神瑛。而与绛珠化身黛玉有缘的男子就只有宝玉,因此反推出宝玉是神瑛。“金玉”中的“金”是宝钗,而书中也明确写了其实是宝钗的金锁和其上的两句话才是“金”的由来,而此处的“玉”,自然也就是与之相配的通灵玉和其上的两句话。这都是两两相对的,这样的推论没有错漏吧。 因此得出结论,贾宝玉是神瑛,通灵玉是补天石。 那么甄宝玉是什么身份?我不同意某些红学家的看法,认为甄宝玉是神瑛,贾宝玉是补天石,黛玉还错泪。 当然这里也有红学家说是作者把曹家的事分成了甄贾两家,历史方面我不懂不说,我只就书里写的来说,完全从书里找根据。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真亦假,无为有,有还无。书中有贾家,也有甄家,不止是有宝玉的两家,还有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假语存”这真假两家。第一回就出现“真假”两家,又结合太虚幻境的对联“真假”,明显是要告诉读者,这书里的贾家与甄家就是一家,是一家分成两家来写,甄家与贾家经历的事其实应该合起来看。而又故意写甄宝玉与贾宝玉相貌性情都一样,分明就是指这两人应该合成一人来看。 太虚幻境的对联就指明了本书的主旨是真假合写的,风月宝鉴看正面是假,看反面是真。书里作的诗词谜语也都是双关含意,表面一层意思,内涵暗示一层意思。而贾宝玉似假却真,通灵玉似真却假,甄贾宝玉合二为一,暗示真假应合起来看,而不能根本分开,就好像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能分开一样。 一层完结。
试解太虚幻境的出现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场景,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会给出一些暗 示,引导情节的发展。 第一次是在甄士隐的梦中。士隐的魂魄偶遇一对僧道,听他们讲述了一段神仙佚 事,又跟随到了大虚幻境的门前,虽因尚未悟道不得入内,但却见到了有警世和 暗示意义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幅对联的解释是:“这世上的事物都是真真假假,不要轻易被表面欺骗,而忽 略了其实际的内涵;看不见的时候其实是你没有发现,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看 似存在的东西,也许只是幻像。” 甄士隐一个出场不多的人物,却能有缘得见这幅对联,暗示了他将来必悟道的身 份,果然不久后即被道士点化,同登仙界。和他同样身份的贾雨村,也见过警语 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又能说出一篇“正邪论”,也暗示 他将来必悟,只不过时候未到而已。 甄士隐早悟,贾雨村晚悟,其实是代表了悟道的两种,一种是一点即明,而另一 种则需要亲身经历过才明了,但殊途同归,最终都跳出了名利包围,得到了心灵 的平静,即所谓悟了。这让我想起常有人发贴说红楼梦看不懂,回复常用“年纪 小,没有阅历”来解释,可是又有人说我年纪不大,但觉得红楼梦很好看懂,这 就是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差别了,感觉异曲同工,果然红楼梦与现实无异。
书里提到的妙玉身世 并不是有了什么结论,只是根据一些线索作些推论,条理有可能不太清晰。 先看原文 1、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 2、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从书中可见,1、妙玉老家苏州,从小体弱多病,又父母双亡,竟有些与黛玉类似了:林如海“本贯姑苏”。 2、妙玉十八岁,这比书里大多数姑娘们都要大上许多了,宝钗此时也不过才十五岁不到。 3、去岁随了师父上来京城,当年冬天师父就死了,她一个人住在京城西门外庙宇内。可见不是随苏州采买来的小戏子小僧尼们同来的,而是早已在京城。那么又为什么会与这些人同一时间进贾府呢?可能是贾府买来的僧尼借用了她暂居的庙宇住宿停留,这才与她相识。而岫烟说的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难道是妙玉在西门外住着时,也有什么权势排挤她,她有心投靠到贾府里来躲避?“不合时宜”这四个字,很有深意。妙玉容貌好,年岁又正当妙龄,可能是有人垂涎她;而她随身许多贵重器物,如喝茶时的茶具等,也可能是有人觊觎。 4、王夫人不等林之孝家的说完,便急着要请妙玉进府,也不一定代表之前就认识妙玉。因林之孝家的提到妙玉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又能在临终前说出妙玉将来结果的预言,使王夫人认为她师父是个得道之人,王夫人好佛,因此觉得这是一个行善的好机会,才会着急相请妙玉入府。 5、妙玉家里也原是“读书仕宦之家”,出家前家里也为她“买了许多替身”,这都说明妙玉家境不错,虽父母不在,应当也有其他亲眷,不然也不会舍不得她真正出家,一直只是“带发修行”。而当妙玉投到贾府时,已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了,是否也就说明此时她的家族也无法保护她。而她家是在苏州,那么这权势有可能就是京城的权势,苏州老家即使有人,也是鞭长莫及。有吧友提到“金陵十二钗”里的“金陵”二字,可能不仅是指南京一个地方,应该也包括附近的苏州扬州等地,这样把妙玉也算进来就合理了。我想这个可能如同书里常提到的“三春”一样,有时指元、迎、探(如惜春判词),有时指迎、探、惜(如元春判词),当然这个也有争议,这里就暂不深入讨论了。 6、书里提到妙玉在去岁之前,应该都是在苏州老家,那么岫烟十年前和妙玉做邻居,应该也是在苏州,邢夫人老家在苏州,也合情合理。“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大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 7、“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这里的语法表现出了中文的博大精深,有吧友这句话推论蟠香寺是妙玉的产业,是妙玉在收邢家的房租。上面已分析到蟠香寺在苏州,而妙玉家族也在苏州,而她家里舍不得她出家,只让她带发修行,可能她住的这蟠香寺也是她家里的产业,那么这样分析也有道理,只不过收租的不是妙玉,而是她的家族。妙玉一心出家清修,又怎么会做收人房租这种俗事呢? 好像是没什么条理哈,只是想到一些,就写出来了。虽没什么真正的结论,但也算理清一些线索了
从有关红楼梦中的神仙世界划分来分析   警幻仙子领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被众仙子责怪为“带须眉浊物污染清净女儿之地”,因此引起有关神瑛身份的讨论。现根据原著提供的线索分析如下:   书里说“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已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座前挂号”。至于赤瑕宫是否在太虚幻境之内,没说。   而黛玉前生绛珠仙草,说的是在“西方灵河岸边”,是否在太虚幻境之内,也没说。   僧道二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补天石边谈论三界,又携化为美玉的石头前往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登记,都说明了神仙世界并非只有太虚幻境一个地方。   那么为何神仙下界,都要到太虚幻境挂号登记呢,太虚幻境又不是阴司冥界?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众人下界都是起因于“赤瑕宫神瑛侍者”的“凡心偶炽”:绛珠仙草是要追随报恩,一干情鬼是要“陪他们了结此案”,石头是“夹带其中历幻”。   可见关键是神瑛侍者的“凡心偶炽”,到底是什么意思。   众仙子曾言太虚幻境是清净女儿之地,而幻境中摆放陈列的都是“古往今来所有女子的终身册籍”,警幻向宝玉介绍的仙子以及宝玉在幻境中见到的其他人也都是女子。   太虚幻境门口的对联写的正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里面的册籍分类“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薄命司”,又有酒茶“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综上是否可以认为,太虚幻境是掌管人间所有与“女子”、“情爱”有关的地方。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思实际是他“动情了”。灌溉绛珠仙草,就有喜爱的原因在里面。而且从僧道的话来看,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需要下凡,是在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之后。   那么神瑛侍者既然是因情下凡,自然要到掌管情爱的太虚幻境挂号登记,而追随他下凡的其他人,自然也要通过太虚幻境登记了才能下凡。   这样就能解释,为何宝玉之魂会在幻境内被众仙子责怪了。挂号登记时是在前面办公事,自然不会进入到摆放陈列女子册籍之后的内堂。   若说太虚幻境就是不许男子进入的,那么在甄士隐梦中魂游时,僧道二人又如何能进入太虚幻境给石头登记呢?太虚幻境可不是没有守门的,甄士隐想随进去,就被霹雳拦住了。 宝玉之魂,即神瑛之魂,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才得以进入幻境内堂,赏茶品酒、听歌观舞,更被招赘为“妹夫”。自然这一切也都是警幻仙子做出来的幻像,只为让他忘情而重仕。   说完了。。。
迎探惜三春姊妹各自对男子的看法 迎春性情软懦,奶母盗卖她的金凤也不敢多事,丫头婆子当着她的面争吵,她也只会息事宁人地说“太太要问,我只说丢了就是了。”放任她们的争吵,自己却只装看书,是怕奶母受罚,也怕自己失了面子。探春黛玉姊妹等人找来平儿帮她管教丫头,她也只说“多少男人都管不好自己的家务事,又何况是我?”皆因她怕事的性格,受了委屈也只会自己默默承受,不敢去追究别人的责任。在她眼里,外面的男子也有不敢得罪人、做人难的时候,但她却误会了得罪人与他人应负的责任之间的区别,一味的忍让别人的侵害,终于被狼夫逼迫而死,落得悲惨的下场。没有立场的善良,等于自己把刀子交到别人手上。 探春性格刚烈,又因身份的特殊,而更加的想要争一口气。在赵姨娘因弟弟的葬银与之争吵时,探春终于爆发,哭诉道“我但凡是个男人能出得去,早走了,那时做出一番事业自有我一番道理。”在她的眼里,男人都是能单枪匹马闯世界的英雄,豪情万丈,胸怀天下。她也希望有一天能如男人一般靠自己的能力出人头地,让任何人都不能再小瞧她。探春最后远嫁他乡,只可惜结局失落,不知她最终是否真的实现了心愿,还是有心无力,终究一场空? 最小的惜春,书中描写的笔墨较少,但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有她与尤氏的一场正面交锋,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她的个性。因丫头入画私藏东西,惜春执意要赶走她,尤氏原是为入画说情,却最终演变成了与惜春就“如何做人”进行的一场争论。惜春在争论中说到“状元榜眼难道就明白了?可见他们也是糊涂人,也不能了悟的。”在惜春的眼里,就算是得到了朝廷功名的所谓“成功人士”,也不过都是些只会死读书,不会活做人的“糊涂人”,这些人终生都沉迷在功名利禄中,不懂得做人真正的意义何在,也永远无法跳出追逐争斗的苦海。在惜春看来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自由的、干净的,远离俗世的纷争。没有争斗倾轧,也就没有悲伤苦难,心灵因平静而愉悦,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三个姊妹,三种对男人不同的看法,代表着三种人生态度,也代表着女性自身希望社会的认同。她们不再是以往明清小说中平面的“佳人”,她们有思想、有情绪,有着对人生独到的见解,中国文学对女性正面的关注,应当是从红楼梦开始的。
因我删除了一个贴子而引发的吧务工作讨论,说一点我的看法   因为我删除了吧友“好年华”的一个贴子,引得他愤愤不平,在这里解说一下吧务处理贴子的流程。   1、浏览贴子--2、发现疑似有违反吧规贴--3、(这里分类) 1)、自行处理该贴,结束。2)、不能做出决定,提交大吧决定--4 、大吧作出处理决定,结束。   在和吧友猫眼7号的讨论中,我曾说“即使不作为小吧,作为普通吧友,也有质疑贴子的权利”。,如果是这样,则处理流程应当如下:   1、浏览贴子--2、发现疑似有违反吧规贴--3、举报给吧务--4、(这里分类)1)、若接收举报为大吧,自行处理该贴,结束。2 )、若接收举报为小吧,此处再分类--1〕、自行处理该贴,结束。 2〕、不能做出决定,提交大吧决定--5、大吧作出处理决定,结束。   就现行的吧规来看,判断一个贴子应该如何处理,最终决定权在大吧,而大吧又是吧规的制定者。吧规在制定阶段及公示后,都始终处于吧友的监督之下,也时时因吧友的建议而改进。   例如,就是否可以对存在争议的处理贴进行公投这一建议,如果要考虑放入吧规,应在细节上说明清楚。如:达到什么样标准的贴子需要全吧公投;公投由谁主持;持续多长时间等。第一点是最难界定的,最需要讨论清楚,规定详细;而要清楚界定,则吧规中相应的部分也要做出修改,详细相关条文。在决定一个贴子是否需要公投时,应注意的是不能太过劳民费时,而对于公投的结果,应需要多少人数参与、达到怎样一个百分比才算合理,也是个难题。   以上可看出,要做出一个公投决定难度不小。为了使吧务日常处理时间不受公投的影响,对于所需要如此处理的贴子的标准,应当要有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而这个门槛的高度,则又要征求全吧的意见。而每个贴子都有其针对性,如何确定吧规能够面面俱到的符合其针对性。是否每次遇到争议都要进行一次“门槛公投”,然后再进行贴子内容的公投?这些都在必须考虑的范围之内。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吧务工作讨论的看法与建议。下面再说几句题外话,请勿对号入座。   红吧时常会遇到某些人,让我联想到看展览。   在一个展览会上,来看的人都是喜爱这个展览的人。这时有一个不喜欢这个展览的人跑了进来,指着展品说“这个不好看”、“那个太差劲”,然后大骂这个主题不好,或者大骂看展览的人。此时且不说展览是不是真的不好,这个人的行为已经扰乱了公共秩序。如果有看展览的人和他争吵,就会引起围观,如果动手打架,也会招来工作人员,吵闹声、劝架声、看热闹声,这时展览会上就是一团乱糟糟,这个展览也就毁了。   也是一个展览会,为了更形象,假设是一个美食展览会。展览出来的都是一些美食,可以品尝。这时有一个展品出现了,虽然原料也是食物,但做成的样子却很恶心,还有难闻的气味。这时有人觉得这个展品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要求撤掉。但作者出来了,说:“我的作品并没有违规,我也是用食物做的,符合这个展览的主题,撤掉是对我工作的不尊重。”因此他的作品没有被撤下,但看到闻到的人都受不了,因此破坏了他们品尝美食的好心情。   还有一种人,沾染了社会上一些“学术打手”的风气,对于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的人,就动用各种极尽贬低的言语攻击对方,完全暴露了个人的素质与修养。这种人做出来的所谓“学问”如果成为主流,不知将会把红楼梦研究带往何方。   就这么多,说完了。
爱面子的柳湘莲 柳湘莲世家子弟出身,虽然家道中落了,但豪气仍在。喜欢结交义气朋友,也喜欢玩点风花雪月的东东,没事还唱唱戏,自娱自乐一番。这样爱玩爱乐的人,长得又英俊潇洒,就有在圈里玩花了眼的薛蟠傻子看走眼,以为他也是娈童,意欲调戏,结果给结实教训了一顿。 柳湘莲揍了薛蟠,也像当年薛蟠打死人一样,“原本是择定了日子要走的,便没事人一样走他的路”。薛蟠那头还闹着要抓他一块儿打官司,也只好不了了之。 不想几年后回来,却又成了薛蟠的救命恩人。那薛蟠吃这一次教训,也知道柳湘莲不是那类人,反倒正经的和他做起兄弟来了,还张罗给他找媳妇成家,安置房屋住处。 这两人恩恩怨怨,倒也好玩。柳湘莲也不是反复无常,一会打人一会结拜的,全因他好个面子。 当初打薛蟠,是好了被人错看的面子,生气被当做那靠身体吃饭的人。古代的“娈童”体系,其实与现代的“同性”体系并不一样,那时的娈童都是靠出卖身体换取物质,因此柳湘莲才会因薛蟠误会他的身份而生气。 而之后救薛蟠,又结拜兄弟,又是好了“行侠仗义”的面子。自己救了他,他感恩戴德是正常的,要结拜兄弟、帮忙成家也是人情,不能不通情达理。 可怜最后与三姐的婚事未成,伤心出家,却也是个面子。 三姐为他而死,若不做点什么,怎么对得起三姐之魂?因此以出家来报答三姐的情意,便是“求全”、“有始有终”的面子了。 又是一楼说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