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狼洞 五狼洞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 发帖数: 4,593 关注贴吧数: 4
要坐得健康 记住六大原则 1.时常走动 为确保不会持续坐太久的时间,建议采短暂休息,每次约20~30分钟。最好能起来走动,即使是坐着也可以弯弯腰、抬动肩膀或深呼吸以减轻肌肉紧张,帮助自己适应与恢复工作姿势。  2.勿翘脚 翘脚经常是无意识的举动,虽然可以放松肌肉,但会限制另一条腿的血流量,骨盆重量、重心也会分配到另一条腿,造成脊椎弯曲。专家鼓励人们双脚踝呈交叉,而不是膝盖交叉,这对身体的调整与血流量非常有助益。 3.手臂的姿势 90度或略多的角度是肘部理想的弯曲状态,作环抱自己手臂两侧的动作,可以达到效果。慢性压迫腕部神经会导致腕隧道症候群,而引发手刺痛和疼痛情形,因此建议经常使用键盘的人,调整椅子扶手能帮助改善不适。 4.保持距离与角度 为了减少疲劳,电脑萤幕中间刚好与使用者的下巴呈水平,两者距离保持约14英吋,若把电脑放太远也不适合,因为身体易向前倾,导致脊柱错位。很多人都会把电脑萤幕放在办公桌的位置,导致键盘在正前面,萤幕却在侧边,身体长期这样倾斜和扭曲,会导致椎间盘的问题更加严重。 5.避免身体歪斜 如何看自己坐姿是否正确?可比对开车时的姿势,当坐在驾驶座时,把双手放在大腿上,保持身体没有扭曲、驼背或歪斜;在开车时,我们不会到把头往前倾,伸到挡风玻璃前开车,但奇怪的是,我们却看到许多使用电脑者,出现这样的姿势,短期虽然对身体的影响不明显,但久而久之就会受伤。 6.使用可调节的椅子 因为每个人的体型都不同,椅子最好是可以依个人需要的比例和曲线做调整。建议在办公室调整椅子高度,致使双脚能休息平放在地板上,大腿也要与地板和桌面平行,理想的情况是椅背应紧靠背部及保持倾斜90~120度的幅度,在看电脑萤幕时,还需要一个高背椅子来支撑头部和颈部。
我院中医科推出“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   随着夏季入伏,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推出的“三伏贴”受到患者和保健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即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三伏贴”做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于夏季外界气温高,三伏贴正好借助外界的阳热之气,以中药外敷方式将药物贴敷到人体一定穴位,使药物更容易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达到补虚祛寒的功效,对一些反复发作性及过敏性疾病,可以祛病保健。经现代医学证明,该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值此“三伏”节气到来之际,我科特开展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便秘、过敏性鼻炎、小儿感冒和肾病辅助治疗的穴位贴敷外用疗法。   三伏贴注意事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012年三伏贴时间:   一伏 7月18号----2011年7月27号(农历五月三十至六月初九)   二伏 7月28号----2011年8月6号 (农历六月初十至六月十九)   三伏 8月7号----2011年8月17号 (农历六月二十至七月初一)2012-07-16 17:41 来源:中医科  随着夏季入伏,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推出的“三伏贴”受到患者和保健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即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三伏贴”做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于夏季外界气温高,三伏贴正好借助外界的阳热之气,以中药外敷方式将药物贴敷到人体一定穴位,使药物更容易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达到补虚祛寒的功效,对一些反复发作性及过敏性疾病,可以祛病保健。经现代医学证明,该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值此“三伏”节气到来之际,我科特开展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便秘、过敏性鼻炎、小儿感冒和肾病辅助治疗的穴位贴敷外用疗法。   三伏贴注意事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012年三伏贴时间:   一伏 7月18号----2011年7月27号(农历五月三十至六月初九)   二伏 7月28号----2011年8月6号 (农历六月初十至六月十九)   三伏 8月7号----2011年8月17号 (农历六月二十至七月初一)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易受损伤。湿热疫毒时邪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卫表被遏,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邪毒循经,熏蒸口舌,则口腔疱疹、口痛、拒食、流涎;湿热熏蒸四肢,则手足疱疹;若毒热内盛,气营两燔,则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全身症状深重;若邪热闭肺,肺气郁闭上逆,则气促、咳嗽、痰壅、鼻煽,气机不利,血行瘀滞,则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若邪毒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甚或邪毒炽盛,正气不支,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竭阳脱之危候。疾病恢复期,常见脾气受损,气阴两虚之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