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青草原 轻青草原
关注数: 83 粉丝数: 69 发帖数: 5,602 关注贴吧数: 10
农妇照顾孤寡老人20余年 婉拒百万遗产 一说起老人,黄莲芸还是眼泛泪光老人的证件、存折、房产证等都在过世前交给了黄莲芸   在宁波市江东区福明街道碧城社区流传着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黄莲芸,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王信达二十多年。老人临终前将自己百万房产和17万元的存折交给黄莲芸,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黄莲芸面对孤寡老人献爱心,面对巨额遗产不动心,被社区的居民形象地称为“双心阿姨”。这位“双心阿姨”不仅赢得了老人的信任,还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记者 王莎 摄影 记者 丁以婕    照顾老人几乎占据她所有的业余时间   黄莲芸和王信达原来都是七里垫村后西河的村民,作为街坊,以前两家人经常互相走动,关系也一直处得不错。后来因为一场意外,王信达的父母先后离开了人世。在王信达19岁时,因眼神经萎缩医治无效导致终身双目失明,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两家是邻居,从我小时候懂事起,妈妈和其他邻居就开始照顾王阿伯。”黄莲芸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黄莲芸也已经长大成人,看着母亲为了家庭忙忙碌碌非常心疼,“当时也是为了减轻妈妈肩上的重担,我就主动提出以后由我来照顾王阿伯。”这一照顾就是二十多年。   “1986年,王阿伯生了一场大病。从那时开始,他的身体就越来越差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更让他难以独自生活。”黄莲芸说,王信达身体不舒服了,只要打一个电话给她,她就放下手里的活陪着他去看医生。渐渐地,照顾老人几乎占据了黄莲芸所有的业余时间。    老人对买的衣服不中意,她就亲手为他做   因为糖尿病,老人要少吃带糖的东西,黄莲芸给他做饭的时候也更加清淡。这么多年来,王阿伯家里的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一直没有间断过。只要生活上缺少什么东西,黄莲芸总是第一时间将东西补齐。   “他眼睛看不见,除了没有安全感外,就是买的衣服他都不中意。”黄莲芸悄悄地说,“他会把钱分开装到口袋里的,20元、10元、5元都是放在不同的口袋里。所以他的衣服和裤子都要有好多的口袋。”正是这个原因,之前黄莲芸给王信达买的衣服,老人都不是很喜欢,有时候甚至会抱怨。干脆,黄莲芸把自己的缝纫机拿出来,为老人量身做衣服。   最让黄莲芸开心的是,每次把新做的衣服拿给王信达,老人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阿琴手真巧,我最喜欢穿阿琴做的衣服和裤子了。”   “还有4条新短裤和几条长裤没有穿,老人就去世了。”她有些伤感地说,“有时候想到家里那台缝纫机,总是会想到王阿伯快乐的笑容。”说到这里,黄莲芸的眼泪流了下来,怕记者看到,她赶紧转身把眼角的泪水擦掉。    老人临终前赠与百万房产,她毅然拒绝   2013年2月起,王信达的身体越来越差。3月初,他因高血压病发,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了。黄莲芸担心晚上没人照顾他,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帮他请了个保姆。有一天晚上11点多,保姆晚上打电话给黄莲芸,说老人有一些神志不清。黄莲芸两口子和几个邻居就赶紧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在住院期间,黄莲芸天天给老人擦身、洗衣服、喂饭等,常常忙完了老人的事情,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没给孩子做饭吃。黄莲芸做的点点滴滴,王信达全部都用心记下了。“有一天,他拉着我的手让我帮他料理后事,好几次当着社区工作人员的面表示要把房子留给我。”黄莲芸说到这里时,眼眶再次湿润了起来。   王信达执意将百万房产和17万元存折留给黄莲芸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可黄莲芸丝毫没有犹豫,拒绝了王信达的好意。“这个房子我坚决不能要,我是把他当作家人来照顾的,照顾家人怎么能要回报呢?”黄莲芸说。看到黄莲芸坚决的态度,王信达老人也着急了,很坚定地说:“你要是不把这存折拿着,我就不看病了,也不吃药了。”看到王信达如此坚决,黄莲芸告诉老人,存折上的钱她将全部用于老人的后事,“老人4月23日凌晨去世的,17万元花在了买墓地、办丧事以及墓地管理费上。这些钱我不能花在自己身上,都是他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
营养午餐要真正惠及穷学生 近日,在湖南省凤凰县支教的女大学生小梁连发数条微博,揭露她在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看到的“营养午餐”现状。她在微博中称,国家每天给每个孩子拨款3元提供“营养午餐”,但最终到孩子们手上的只有一盒牛奶和一小片面包,两者的价格分别仅为1.6元和0.3元。凤凰县教育部门回应称,选择牛奶和面包作为营养午餐的有关操作,符合政府采购的规定。 国家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一年有余,每年中央和地方用于改善学生营养的经费将近300亿元,各种营养餐乱象却频繁见诸报端。 一是执行中走样,营养餐不够营养。按照教育部等15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的规定,学生营养餐应以肉蛋奶为主要供餐内容,但像凤凰县这样的“瘦身”营养餐,并不少见。 检索媒体的报道会发现,各类“营养午餐”五花八门,在湘西,有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营养餐竟是方便面;在广西,有学校将营养餐补助用于购买“水牛奶”;在青海,有的学校用补助款采购火腿肠、沙琪玛等零食,有的学校一次性将一周的零食发给学生,还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发两元钱了事……营养餐在很多农村地区变成“零食餐”,消解了国家有关部门推行营养改善计划的良好初衷。 二是监管不严导致“营养餐不安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惠民工程刚启动不久,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就曾相继爆出与学生营养餐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轻者如云南宣威市双龙一小的学生,在糕点里吃出鸡毛,重者如云南省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337名学生,食用问题营养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症状而入院治疗。 食品安全大过天,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营养餐的安全问题,更不容小觑。食品安全问题击中营养改善计划,问题食品、过期食品被送进学生口中,这些充分说明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对营养餐供给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无论出现问题是因为对供餐企业把关不严,还是因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不过关,及时补齐安全这块短板,营养改善计划的根基才会稳固。 另外,有的营养餐异化成了敛财工具。以此次爆出问题的凤凰县为例,据称凤凰县有超过3万名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如果一顿营养午餐能从每个学生身上赚到一元的“利润”,按一年补贴200天计算,仅提供营养午餐这一项的“利润”就高达600万元。如此丰厚的利润,正是导致不少地区的营养午餐标准“缩水”的重要原因。 雁过拔毛、层层盘剥,从农村学生口中抢来的巨额“利润”,并不是全都进了商家的腰包,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也是获益者。从历年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来看,各地教育部门历来都是挤占、挪用经费的重灾区,面对财政预算之外160亿元甚至更多的营养餐补助,我们完全有必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更何况,学校涉嫌与营养餐供货商“分肥”的案例,此前早有报道。 在国家启动营养改善计划之前,诸如“免费午餐”、“九阳希望厨房”等民间公益力量,在改善学生营养方面已有过不错的表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些民间力量,尽管资金有限、覆盖范围有限,但几乎从没出过食品安全问题和腐败,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系统化的信息公开制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诸如营养改善这种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是不够的,相关制度建设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也必须及时跟上。有关部门在总结营养改善计划的进展情况时,看到成绩固然重要,能认识到问题更为关键。营养改善计划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它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民间公益团体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弥补自身缺陷。
你不道德冷漠,就会有温暖 如果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村民肖广的选择是,先救离岸边更远的女儿同伴,再将女儿救上岸。对此,肖广表示:“我当时是考虑女儿情况不危险,才先去救邻居女儿的,因为如果当时我稍微迟一点,她就会滑入深水区,就会没命。”他很庆幸自己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潇湘晨报》11月6日) 或许有人会认为,肖广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哪里有不救自己女儿而先救他人女儿的道理。按照肖广本人的说法,“我住在这里,知道水塘情况,小羽已经快到深水区了,而我的女儿还在浅水区,浅水区只有1米深,我判断女儿暂时没事。”正是由于肖广本人熟悉两个孩子所处水塘的情况,他才能在危急时刻做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不过,很显然,即便这种情况下,也会有人进一步地质疑,认为他救人的条件太特殊了,并非每次救人都能有肖广所面临的那么好的外部条件,高尚的行为如何让他人效仿? 肖广的行为当然难以复制,但任何高尚的道德行为,都如齐白石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人们最该学习的是这种行为的精神实质。肖广的行为说明,一个人在维持自身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同样有巨大的实施道德行为的空间。一个人,即便不能做到时时刻刻“狠斗私心一闪念”,也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这样的道德行为是普通人可以复制的,因为它仅仅需要当事人不那么冷漠即可。只要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人人都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行动者。毕竟,肖广先救或者只救自己的女儿,虽然不够高尚,但也无可厚非。反过来,他后救自己的女儿,也并非违背伦常。如果一个人在自利的同时实施利他行为,也是高尚行为,那么这种任何人都可以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才是社会的道德之基。 近年来,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滑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只是在充当叹息“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的叹息者,而不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 每个人既是道德环境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塑造者。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很多时候,道德环境的改善,不一定需要有越来越多做出轰轰烈烈壮举的英雄,只需要有越来越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实施道德行为的普通人。面对道德选择,你不冷漠,中国就会有温暖,正所谓“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爱心志愿者给42年支教生涯的冯志远老师送祝福… 冯志远,男,82岁,出生于长春市双阳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退休中学教师。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8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离开新婚妻子,从大上海跨越万里来到中宁县,在鸣沙、关帝中学总共任教42年,其中前14年在鸣沙中学。1984年冯老师双目失明,他就凭着记忆坚持讲课5年多。2001年他恋恋不舍地离开宁夏,返回 长春 。 “他的生活很简单,因为他心里只有学生,一心只想把学生教好,没有社会人的杂念,甚至在家人接他回长春时,他仍不愿离开宁夏,不愿离开他的学生。” 如今他重病在床,重回宁夏不可能,可他一直惦念着,鸣沙中学现在什么样了?关帝中学的教室还在不在?他牵挂的那些孩子怎么样了?更想再听听他们的声音。 如果您是冯老师的学生、同事、朋友,或者是被冯志远感动的吧友,请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递祝福之声,我们将在冯老师的病房里为他播放,让我们一起为这位辛劳一生的老人创造一点细小但却真切的快乐! 【“冯老师,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给冯老师送祝福语活动】: 1.通过微信,查找百度爆料吧微信“b aidu_baoliao ”或者新文化报官方微信(名称:jl96618),直接录制您的祝福发送给我们。  2.将祝福视频音频上传至网络并回复到这里。或者在新浪微博发微博同时@百度爆料吧、 @新文化报。  3.拨打《新文化报》热线电话0431-96618,送出您的祝福语。 他看不到你们的面容 但他能听到你们的祝福 在宁夏支教42年的冯志远老师,如今双目失明重病卧床   曾经感动吉林的他,心愿是再听一听西北学生的声音   如果您是他的同事、学生,或者被他的事迹说感动,想为他送上祝福   请送来您的祝福声音吧!
都争的是什么?七旬老汉为座位血战年轻小伙 广州日报10月8日报道 昨日上午8时左右,在广州地铁4号线车陂南站,一位老人与一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为上车时,小伙插队进车争抢座位发生口角,上车之后尽管位置空余,但两人之前的争执还是升级,最终大打出手,只是一个站几分钟的时间,双方“争斗”得血肉模糊,让网友惊呼:现场“好凶残”啊!   上个地铁都不能排队有序上,看到车来都要抢着上,这是在干什么?晚上一会儿,大不了没有座,地铁都是短途,站一站也不会死人,站着就是。非要抢先上,争个什么呢?那位大爷也是,你都七十多了,别人抢先上来,车厢也空座多的是,随便找个地方坐着就是了,为什么非要摆谱让这个年轻人让座?   年轻人不让,就嘴角不干不净的骂,这不是为老不尊?更为让人跌眼镜的是,这位七十多岁的大爷不知道哪来的底气,居然还出手去打28岁的年轻人,用嘴咬人家耳朵,这不是自己招人打么?都还能有力气打人,还要去考较一个座位?为了一个座位和一个年轻人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也不怕人笑话!都能有出息点么?   老人当有老人的雅量,和年轻人锱铢必较,倚老卖老动手训别人,嘴巴手脚都跟着上,咬人都玩的出来,被打是活该!年轻人也是,这样整天匆忙赶的是什么?人生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何必像上足了劲的弹簧,不停的在奔跑,直到不能动为止,这样过一生有意思吗?沿途的风景那么好,都没有空停下来欣赏一下,这是多大的遗憾?   不仅一个地铁进站,大家会争先恐后,任何一个人群多的公共场所,我们国人都喜欢争先恐后,即使有几个不愿意去争的,也会被其他争先恐后的人裹挟着往前挤。好像晚上一步,就会吃亏,别人能有座,能抢到大的好的,自己没座没挑的,如此的心境,我们幸福从何谈起呢?即使是高速长途客车这样人人有票有座的地方也会是这样,上也是挤,下也是一窝蜂,车还没停稳,都站了起来,如此的争先恐后,我们到底怕错过什么呢?   慢一点,吃亏就是福!礼让是我们传承千年的美德,如果我们都能心平气和一点,把浮躁甩开,不也就能像国外绅士那样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其实百年前的国人,都还是相当有风度的,可惜这几十年的发展,经济上去了,道德下来了,风度丢了。很多传统道德远去,拯救道德的法宝都不得不押到法律法规这最后一根稻草上,屡见不鲜各地方用红头文件来规定些细枝末节的道德问题。   年轻人浮躁自私,老年人也倚老卖老,这社会哪能和谐?一点小事都能恶言相向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真要有个什么冤屈,还能有个心平气和的商量余地?社会暴躁得都得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那离文明有多远?如此的生活氛围,谁会不一身疲惫?这样的生活又有何幸福可言?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