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x1948981
zyx1948981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14,621
关注贴吧数: 3
给它剃个光榔头 昨天给宝贝怪铁剃了一个光榔头。
轻松轻松猜个枚 今日读书,从书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字谜。搬来让大家猜猜: 谜面:目字加两点,别当贝字猜;贝字欠两点,别当目字猜。 谜目:前后分句各射一字。 此谜据说是王荆公所作,谜面的设计很精巧,故流传至今。
吴江八坼地名的由来 吴江城南有个小镇叫八坼,其名由来,大家都知道跟明末戚继光抗倭有关。小镇本名八尺,因它刚好处于戚继光为抗倭建立的第八个坼堠,于是将八尺改为八坼。 这些资料,百度一下铺天盖地。但八尺的来历却百度不到。近日看明代南浔人朱国祯《涌幢小品》,无意中看到【宫妃】条,有下列记说:“去吴江可二十里,地名八尺。余询之县人,问名起之义,皆不可得。后考之。则宪庙选妃江南,嘉禾以姚氏女应。女发素种种,不盈尺。过平望二十里。一夕,发委地可长八尺。入宫拜安妃。因以名。妃生寿王。貤恩父母,皆物故。其弟福,负贩菜市中。即授锦衣衞指挥同知。”这大概是有关“八尺'来历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现朝报: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侍弄那些花花草草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因忙于养家糊口,无暇顾及。80年代后期,校办厂有了一个独立的小院子,于是开始购些“吃皮力”(生命力强)花木养起来。下图是89年在无锡崇宁路花市购买的华南苏铁。当年购买了两棵,刚好一雌一雄。第二年雄树就开花了。不过它在06年前后突然死了,抛下了这棵雌树,这雌树生长良好,基本上年年开花结实。95年我家里的场地留了花圃,打了围墙。于是我开始在家侍弄花木。下面的两对苏铁都是当年购买的至去年,它们都已开花,遗憾的是,都是雄性。 下图是第一棵开花的苏铁,只是开花后,它的顶芽发生变异,几年后成了这个摸样。其他三棵正常生长的苏铁:以上的照片摄于09年。
我曾经使用过的油灯 1、油盏这种油盏结构简单。主要构件就是上部的盆状盛器。往这盆里倒入自家种植再去油坊加工成的菜油、豆油或棉籽油,拿两三根灯心草做灯芯,一端浸油后搁在盆沿,其余浸于油中,使用时,用明火点燃盆沿灯心草头,就会常燃不息,为人照明。 油盏的得名就来自于这盛油的盆子,因为它如同碗盏,而且盛油,所以就被叫做油盏了。在以往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油盏来照明。而这个盏字也成了油灯所特有的量词单位。 我的幼年期是在油盏的陪伴下度过的。那时刚解放,农民们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家的照明器具就是这种油盏。三四只大小不一、式样不同的油盏分置在几个房间、灶间及豆腐房里。一到傍晚,公公就从潮烟管的竹筒里拔出煝头,这煝头看似没火,其实只隐了明火,放嘴边轻轻一吹,煝头就燃起来了,再把要用的油盏点燃。黑暗的屋里就明亮起来。
谁能提供,哪部字书收录了这个字? (电脑打不出本字,学词典样,帖子中遇此字用~表示) 这字在我地农家口语中常用。有两个读音。 1、吴拼aon,音盎。单字不用,跟“头”字合成一词。“~头”本指田边河沿种植蔬菜杂粮的旱地,泛指农家自留地。 2、吴拼kaon,音方言降落之降。河边生长芭茅(我地叫秆稞)的地方叫“秆稞~”;大塘河(活水河)两岸的旱地叫“塘~”。 这词读kaon时还作地名用。无锡南郊有个“东~镇”,还是个镇级行政单位。见下图: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不知道这个字的特殊性。随着电脑录入的越来越普及,人们才发现,这个字不仅电脑打字打不出,甚至各种辞书上也找不到。因此连正儿八经的国家行政机关打出的文件资料及企业招牌也只能用别字代替:见下图难道真的没有哪部字书收录这个字?
哪些地方还有“賿曹”一词在使用? “賿曹”即铜钿。这词在我地使用的人还很多。不知那些地方还在使用? 賿:《广韵》力嘲切,谜语云钱。又力绞切。 《吴下方言考》曰:賿,钱之别名也。吴谚谓钱曰賿曹。
各地对火流星的称呼是什么? 昨天,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遭遇“陨石雨”的袭击,目前已经造成近千人受伤,暂无人员死亡。陨石造成车里雅宾斯克州结冰的湖面被砸出一个直径近八米大的坑。 体量较大的流星被称为火流星。火流星在我地有一个特有的名称:祸殃
民俗腊月廿四夜,前人如是说 录自太仓顾长思所著《土风录》: 【廿四夜】 腊月二十四,家设馄饨素羞祀灶,夏祀灶以昼,是日则以夜,谓之廿四夜。按《风土记》云: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祷之。《梦华录》云:是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于灶门,谓之醉司命。范石湖《村田乐府序》亦云:然今俗不以糟以饧,谓胶其口,使不得言。石湖《吴郡志》谓之胶牙饧。(《梦华录》仝)是其风已久。《荆楚记》则在初八日。(《记》又云:元旦进胶牙饧,取坚固之意。此名仝异意者。)宗懔云:是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知前代无用蔬菜者。
大家有这风俗吗? 今天是四绝日,诸事不宜。
接受建议,试做一帖。请指正。
【乡言拾遗】㼭 有足之器,如案如几,置之地而一足不实,则找陶瓦薄片衬平之,时人皆称之为垫。然此垫字,非本字也,本字当为“ 㼭 ”。 㼭 为会意字,上部为坫,坫为土台,表桌案;下部为瓦,意指瓦片。以瓦片衬桌足,即为 㼭 。 㼭 ,《广韵》曰:徒念切。支也。出通俗文。《集韵》曰:搘也。通作磹。《字汇》曰:支物不平。 《吴下方言考》: 㼭 ,器不平而用物以衬平之也。吴中几案类不平则以瓦片 㼭 之。故字从坫从瓦。
昨日是个好日脚,小年轻们嗯错过? 昨日黄昏,孙子要吃士力架,于是到小区外的常客隆去买了两袋。算账时,营业员带着迷茫的眼神问我:“今朝是啥日脚?巧克力生意实梗好。行情小青年来买,派头还乱大。碰着你老老头也来轧闹猛。”我马上声明:“今朝是啥日脚,搭我不搭架。我来买巧克力纯属偶然,馋孙子想吃啰来买个。”其实,我也不晓得昨日是个啥日脚。 俚歇辰光刚到乡下,打开电脑看见一个新闻,才晓得昨日是13年1月4日,四个数字连起来是1314,谐音一生一世。实梗看起来正式是个好日脚。现眼个小年轻花头经猛得要命。比我俚年轻时真要会白相哉。
【老话头】〔乡谚〕儤出道 凡新手入行、从业之初,于业务、行规、人事皆陌生,此时境况俗谚谓之儤出道。 出道一语,本指学艺出师,可凭技艺揽活谋生。亦指初成年者始自谋生计。 “儤”字较为生僻。《广韵》为双人傍加一暴字,《集韵》为“ 忁 ”,《洪武正韵》始见为“儤”。 《康熙字典》曰:“儤字惟《正韵》始载。古有彳暴无儤。”而“忁”亦儤之古字。 三字各异,衍变所致也,实为一字。 儤音 b à o(普拼 ) , 《洪武正韵》曰:“儤, 布恔切, 音报”。儤之字义,各字书所释多 跟古代官制有关,此字亦鲜少见之于文学,故成冷僻之字。 然于方言口语中,儤却较活跃,常被用作“刚,初始”解。此义不见于诸字书。仅在《 吴下方言考 》中,据“《唐志》新到官府,并上直,谓之儤。”为证,释其为“犹初也。”可见儤字“初”义,可溯及千年以远。胡氏又曰:“吴谚谓不谙者曰儤出途道。”明证今谚“儤出道”即前人之“儤出途道”也,此乡谚流传亦历数百年之久矣。
【老话头】〔歇后语〕江西人钉碗——自顾自 瓷碗性脆易碎,一经跌撞破裂,如不忍抛弃,可请钉碗匠修补之。 匠人补碗, 赖以鎝钉,亦叫碗鎝。碗鎝 铜质 ,形似蚂蝗,两端折弯成脚。匠人以碗 鎝数枚,沿裂缝按距将其双足分别钉入两侧瓷片,紧抱 裂瓷 ,碎碗即完整可用。因用鎝钉补瓷,时人称之钉碗。钉碗之业肇始于江西,历数百年传承,操此业者遍布江南各籍,然民间仍爱称之为江西人。 匠人钉碗之时,因碗瓷坚硬,鎝钉不能直接钉入,须先用金刚钻攻好钉眼。攻眼时,钻瓷相磨,发出“滋古”“滋古”悦耳之声,其音谐若“自顾自顾”。自顾自者,乡人谓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者也。故有“江西人钉碗——自顾自”之谚。
【老话头】〔乡谚〕摸夜壶 夜壶者,男子夜间解 尿 器也。每至 隆冬季节 , 天寒地冻。漫漫长夜,人之最苦为夤夜内急,冒寒起床解尿也,老者尤甚。故常备一夜壶,置之床底。夜半尿急,便伸手出被,探至床底,一摸及体,再及壶襻,提壶至床,入于被底,即可于被封筒里完事矣。全程皆摸索于黑暗之中,故曰“摸夜壶”。 坊间凡事劳作者,多以“今日事,今日毕”为训,一日之工,早有计谋,至晚按时收工。亦有不及完工者,则继续劳作,或至掌灯,或及黄昏。时人亦称之为“摸夜壶”。然此“摸夜壶”者,非本意也,乃以之喻劳作延时至天黑也。
【老话头】〔乡谚〕收脚迹 民间相传,有那一班耄耋老者,平素一向精神矍铄、体健神朗。待其逝前数十天里,行为突生变异,宛若受人遣使,成日奔走于阡陌街巷之间,寻访故地;穿梭于至亲好友之所,探视亲朋。直至精殚力竭,便阖然辞世。时人称之为“收脚迹”。以为此时老人已魂不附体,其魂正随形而行,收回过往所留足迹,以免死后鬼魂循迹而至,骚扰生人也。或谓此收为终结之义,言此行之后,将永绝足迹于此也。 由此视之,收脚迹乃临终告别之行也。今坊间凡有整天在外悠闲浪荡,不顾家庭柴米油盐者,其家人常斥之为“收脚迹”。听似责之轻微,实为极刻薄之訾也。
我来解释【泥部梁】 今日心血来潮,着手整理我的所有旧帖,突然发现湖州老弟的发帖:“ 何人搭吾解释解释【泥部梁】? ”翻看所有回帖,感到各位解释,都不准确。本想跟帖,恐被当成坟贴删除,故发此贴。 我的理解,“泥部梁”三字应为“泥步梁”。“泥”作动词“涂抹”讲,引申为“做(窝)”。“步梁”为梁名。具体是指正梁以下第二道梁(第一道是金梁,第三道是檐梁)。旧式民居多有步檐,大门就设在步梁之下。之所以称为步檐,意即步梁外就是檐下也。人们虽爱燕子,欢迎它们做窝繁殖,但做在屋内毕竟很不方便,故尽量关门,不让做在屋内,于是燕窝大多做在大门之上的步梁上。我想贵地童谣: “ 燕子做窝泥部梁 麻将做窝瓦缝长 ” 叙说的就是这一现象吧 。
【老话头】〔歇后语〕生铁补镬子——本领赚铜钿 旧时民间所用金属家生器什,如有损毁,或让热作翻模重铸,或叫冷作选材贴补。唯有镬子,因其本为生铁所铸,只能以废生铁熔铁水注填于破裂之处,别无他法。此法看似简单,实很精细,唯有专业补镬匠方能操之,非其他百工能代庖。民间故有如题之说,意为凭本事吃饭、赚钱。
“老老老太婆”啥意思? 常熟有个词语叫:“老老老太婆”。你理解吗?使用吗?
光听名称你不敢吃的面食 在我地,有三种面食光听名称你不一定敢吃: 面脚板:也叫麦脚板。一种又短又阔又厚的汤面条。 面老虫:我地叫老鼠为老虫。将面粉加水打成干浆状,然后用筷或粥勺一块一块落在煮沸的料汤中煮滚后即可食用;也可将它们落在粥镬里或正在煮的南瓜镬里一起煮熟食用。面老虫其实就是北方人所说的面疙瘩。 豇豆麦乌龟:也叫豇豆糕。在煮烂的豇豆或赤豆里加糖,再和入面粉至成糕坯状,小火焖熟,出镬揉成长条,压扁切开即可。
这种矛盾说法有多少? 今天一清早在围墙外扫路,一个拾荒老太跟我打招呼:“扫地”?“嗯,扫地”我回答。过一会,一个外地民工走过:“扫垃圾”,“嗯,扫垃圾”我回答。 我突然想到,我到底在扫什么?在扫地?还是在扫垃圾? 于是我又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些争论:大火在烧你的财产,你还要去“救火”?卫生可以打扫的吗?后来大概是用“约定俗成”“理解万岁”来收场。 来个集思广益,类似的词语还有吗?
今年,我家的木樨花开三度 从九月20日开始,我家院子里的两棵木樨前后开了三茷花。而且次次都很繁密。下图为昨日所拍。这两棵桂花是我18年前种下的。从第二年起,年年开花,每年都是二次。唯今年开了三次。不知啥原因,请富阳兄解惑。
今天游了趟南浔,一天下来,一个感觉:四象真大,八牛真牛。
高调晒下!!我又得经验值了!得瑟下我的百度新首页贴吧加速升级特 莫非又是第一个?真幸运。
这个“间架”啥意思? 《海上花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善卿道:“我倒间架来里,也只好勿去。””。句中“间架”究竟为何意,值得探讨。 如按方言读音,“间架”似为“尴尬”。将“尴尬”放入句中,也合句意。但“尴尬”一词古已有之,不可能在这里要用“间架”相代。 如将“间”字文读,“间架”又似为“掮轧”。将“掮轧”放入句中,也合句意。 以上二义中哪义正确?是否还有它义?请赐教。
在本吧已累计签到30天了,截图留念一下下
你知道“三礼拜六点钟”是啥意思吗? 在我们苏沪嘉地区,旧时曾流行过“三礼拜六点钟”一词,意为“吃醋”,常用于表示争风吃醋。 “三礼拜六点钟”一词实际上是一个字谜的谜面,它的谜底是个“醋”字。这个谜面是如何来的呢?我们可将谜底“醋”分解一下:“昔”可分为“廿一日”,廿一日为“三礼拜”;“酉时”为下午五点——七点,故“六点”为酉。合起来就是“三礼拜六点钟”。
还记得你的启蒙第一课吗? 今天是新学期上课第一天。使我想起了五十几年前我的启蒙第一课“第一课 开学了,我们天天上学。”
请朋友赐教该植物正字 前几天有帖友发了关于扫帚的帖子,中间提到我地的一种植物,可以做扫帚。我只知这种植物叫“lu zhen”,不知正字为何?今天找到了一棵实物,照了几幅,请朋友赐教。
这些词语大家都常用吗? 随意写了一段话,里向有本地常用俗语、固定词组廿来个。这些词语大家都常用吗? 老法头里用眼眼铜钿个辰光,一个穿乡下小贩夜晚头归家。一到屋里,解下缠袋,就拉张长凳坐下。屋里平常日间本就小荤腥不断,家主婆随手置架好酒菜。小贩就爬台搁脚的老白酒咪咪,五香豆剥剥,自斟自饮小乐脉起来。半边勒忒头儿子把缠袋里的铜钿银子倒勒台浪,分门别类清点起来。眼眼铜钿是要用缗绳钿钿上串的,哪怕是卵串钱也要见个数。儿子晓得,点铜钿有个老法门:先拿铜钿五个一叠五个一叠叠端正,实梗叠好后再串,又是缗绳容易钻过铜钿眼,外加数目加弗错。就先把铜钿每五个一叠葺理好,然后就一叠一叠串起来,一头串一头嘴里数着数: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这时的小贩,真个是老白酒越咪越滋味,数钱声越听越窝心。
常熟谚语:“朝立秋,闹悠悠;夜立秋,阴秋秋” 今日立秋,上午10∶31分。常熟有句相关谚语:“朝立秋,闹悠悠;夜立秋,阴秋秋”。谚语预示了今后一段时间本地气候的变化趋势。 所谓“朝立秋,闹悠悠”,是说上午立秋,今后的天气趋势是干旱炎热。所谓“夜立秋,阴秋秋”,是说下午立秋,今后的天气趋势是凉爽且多阴雨。 谚语是否灵验,怕是无人包拍胸脯。不过既成谚语,其可信度总在七八成吧。
倘忙,使用你者剩几许? 倘忙,意谓假如,一个地道的苏州方言。清末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多处使用到它,如第21回“倘忙俚定归要楼浪来末,那价呢?”可见在当时,倘忙这词是苏州人的一个习惯口语。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在尚在使用倘忙这词呢?在我的生活经历中,仅听到一个人使用这词,这人是我的表叔,张家港港口镇人,曾在苏州工作多年,说港口方言(常熟虞西话)。他的口语中把假如说成倘忙或倘忙喏个。因此我怀疑倘忙这词已经消失。不知哪里还在使用?还有多少人在使用?但愿我的怀疑是多余的。
常熟谚语:预先十日做秋天 立秋将至,一场台风如约而至。灾区的人们为它的到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受其外围影响的百姓却得到了不小的实惠:连续几天的大风,一定量的雨水,迫使折磨了人们达几十天的烈阳酷暑倒了萎头。人们长期处于烦躁、闷郁、紧张的心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这样的天气正应了常熟人的一句谚语:“预先十日做秋天”。
解读“洋壮、洋垩酿” 上次在“一些带洋字的词汇”的贴吧里,我回了个帖子列了我们常熟话中两个洋名称“洋壮、洋垩酿”。 其实在常熟话中两个洋名实指一物:化肥。 常熟人称肥料为“壮头”“垩( wu)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使用化肥时,都是洋货(日本货),最早的硫铵类化肥使用时,人们还给了它一个地道的中文名:“肥田粉”。后来随着“尿素”进口使用,老百姓看着包装袋上满是洋文,于是就干脆叫它为:“洋壮”“洋垩酿”。
来一个常熟人都不一定懂的常熟老话 袁天罡 吕纯阳
求a da的正字 昨日的这时候,我发了个求正字贴。结果在第二次翻看有无回帖时发现贴子没了。今天只好返工: 所求字的读音是 a da 二字,是我地十分常用的一个词。此词词义很广,用于形容性格糍糯、动作迟缓、工作慢吞吞;也用于将要完成的工作被暂停、获得的名誉(指职称、学历等)有水分等场合。
各位:贵地也有这种现象吗? 在我地,“大约莫酌”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词中的四个字还被拆分成以下四个同义词:大约、约莫、约酌、约莫约酌。五个词语中前三个使用频率都很高,后两个有人使用,但很少 。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