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321663 j4321663
关注数: 105 粉丝数: 292 发帖数: 17,836 关注贴吧数: 8
《世界历史文库》:经典堪读亦堪忧 【来自:新京报 唐山】 近日,商务印书馆等承担的“世界历史文库”正式出齐,相信能读完全部76种的读者,寥寥无几。   这套丛书两点给人印象深刻:首先,《秘鲁史》《苏丹史》等“小国史”特别精彩,因为相关书籍太少;第二,虽是通史,却别有一番滋味。   国内的通史,往往预设了这样的一条情感线索,即:祖先很牛,后人很衰。这固然可以抚平挫折感,但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失去了平常心。所以读国内通史多了,常有神话过去的冲动,总想穿越回去,替古人行事。世界在望向未来,我们却望向过去,不是赞美三代之治,就是缅怀大宋王朝,甚至把人格也寄托在上面,令历史成了需要捍卫的价值观。   “世界历史文库”的难得之处,在于它的平静与从容。   一般来说,真正的强者才会示弱,真正的智者才会反省。比如《英国史》,上古部分的介绍匆匆而过,在我们尧舜禹辈出的时代,英国居然没有什么顶天立地的英雄,作者却不以此为耻,甚至不屑从传说中挖掘出几个奇迹来。再比如《法国史》,《大革命》一章平实到冷漠的地步,既不抒情也不感慨,甚至没有辩护的冲动,难道作者不知道法国大革命对人类史的巨大影响吗?难道他不知道当代政治文明中,法国先贤们的贡献吗?可行文中居然找不到“伟大”“正确”之类的字眼。   历史不可能百分百的真实,与其说我们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不如说是感受不同的文明:谁是夸张的,谁是平实的;什么是虚荣,什么是骄傲;谁想把你拉入其中,谁想让你获得自我……通过对比阅读,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差异。   这要算是个不小的BUG:在历史陈述中,我们习惯于饱含激情,直接跨入到历史的具体情境中,似乎真有一个永恒真理将我们与过去连接在一起。这使我们忽略了,历史主义本身带有反理性、反启蒙的一面。   历史本身是碎片化的存在,在历史中,不存在物理学那样对称而完美的规律,所谓真相与法则,其实无法证真。这就是为什么,当历史解释凌驾于一切解释之上,则进步与发展就会被遮蔽,人们会沉入宿命感中,难以自拔。   毋宁说,历史是一台巨大的含混器,一旦我们丧失了其他视野的参照,就会被它丰富的琐碎而征服,从而变成垃圾信息的拥趸,并在自我圆满的幻觉中,丧失现实感。   中国的史书往往从求证出发,看多了,常被获得知识的乐趣所绑架,不自觉地走进冗余信息的世界中,而外国的史书则往往从问题出发,从中能得到理性的训练。对比来说,前者将收获反对,后者将收获批判,乍一看,似乎相同,其实相反:会反对而不会批判,将在立场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执,会批判而轻言反对,方能海阔天空。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世界历史文库”是一套入门类的教科书,其主要价值在于帮助读者形成对某国史的整体感觉,但在当下的氛围中,仍可看成是一份难得的营养品。   当然,该文库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前言部分太过单薄,有的干脆没有前言,此外,《俄国史》所选版本有些草率。   值得思考的是:花这么大的力气,引进这么多国别通史,是否有点费力不讨好?这些书在国外多是几十年前的出版物,很难体现当下的史学成果,作为基础读物,启迪价值有限。这种追求经典厚重、忽视实际应用的引进,是否应有所调整?   我们在翻译介绍外国史学创作时,长期存在着重专著不重论文、重通史不重专题史的问题,我们很难读到最近10年国外学者的研究,不知道他们当下的关切,只好将人家10多年前的想法当成新东西。   追求大而全,忽略小而精,这就犹如闯进了珠宝店,却不去拿钻石珍珠,反而把人家的玻璃展柜给搬了回来。架子是有了,却没有真东西。   盲目引进会给学术腐败带来机会。这些年来,多少国外二三流学者的书被翻译过来,被我们吹成大师巨擘?炒红了他,则他的中国弟子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这种把戏之所以百试百灵,恰好说明我们与世界沟通依然太少,对人家当下情况太无知。   不懂得人家是如何创造出经典的,搬回再多经典,意义也有限。“世界历史文库”固然是里程碑,但它已经过去,未来还需探索一条新路。
为赵高平反! 第一,赵高不是阉人、太监、公公。跟某个人可不一样。“真阉”不是“真阉”,“假阉”却快阉了!不说太监、公公这两个到明清才有的称呼。就说阉人,赵高真不是阉人!不过,他是宦官。宦官,就是皇帝的近臣。“宦”,上面一个宫,下面一个臣有木有?就是在宫里面办公的官嘛!宦官变成阉人的专称,是在光武皇帝之后……秦汉的史书,从没说赵高是阉人……不仅如此,他还有至少一个女儿,有个女婿——阎乐。史书上这个是有记载的。不仅如此,赵高姓赢哦~要么是秦王族的远宗,要么是赵王族的远宗,后者可能性大一点。不过,赵高出身很低,是事实。 二、赵高不是谄臣,他是个实力派。赵高出身很低,但才华却很高。无论政 治才能还是文采。他政 治才华就不说了,篡遗诏,立胡亥,摆平并且弄死李斯个老油条,杀扶苏蒙氏兄弟,这些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却能被他一步步摆平了,最终独掌朝政。秦末时,又能让章邯组建奴隶军 队会同王离、司马欣等去平叛,差点就成了(这功劳大抵不能归他身上,但跟他还是有关系的,因为章邯当时只是少府——内务部长)。这些大家都知道,不过,赵高文采很好,大家可能就不很了解了。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书同文开始。 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各国使用的文字,差别很大,很不方便,于是秦始皇就下令以秦大篆为基础,加以简化,推行秦小篆。简化统一呢,问题不大,问题关键在于,得让人们接受、认识、使用。怎么做到?推行样板。于是,当时就选出了三篇文章,作为标准范文。李斯的《仓颉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和赵高的《爰历篇》。李斯大家都知道,大才子。胡毋敬是太史令,由此可见,赵高的实力。赵高出身低微,却做到了中车府令(掌管皇家车辆),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符节印玺)——当然后来通过立二世,又当了郎中令、丞相,又是另一回事了——其实力,显然不弱啊…… 当然,赵高虽然不是太监,虽然很有才,不过,显然也不是个什么好货色啦……
“推敲”的由来 穿越是个苦差事,其他的苦,自不待说,单单那说话,就是个大麻烦。语音倒是个小事,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音不同,时间长了,总还可以改。难就难在那些已经融到骨子里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语言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语也是如此,往往很多的词,很多意思,在如今,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而在古代,则很可能会让人一头雾水,莫名奇妙。比如说“推敲”。 “推敲”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而且,是唐朝中后期。来源于诗人贾岛, 有一次,贾岛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于其中的第二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有点琢磨不定,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呢?他没法做出取舍,就边走边念叨。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询问韩愈的意见。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贾岛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也是唐代的大诗人,加上这一件事,又颇有情趣,因而“推敲”这一典故也就广为人知了,最终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汉语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不仅自身有了很大的丰富,又受了很多外部文化的影响,比如蒙语、满语、日语等,千百年来,变化很大,像“推敲”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在没有听说过这些典故的人听来,是很难理解的。所以,穿越,真是一件苦差事。
【知识科普】汉朝兵制 简介: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继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主要分为西汉军制和东汉军制。汉军分为京师兵和地方部队,京师兵分为北军和南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这些基本是贵族子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平时在朝廷或官署中执戟站岗】。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旧史新闻】二十一条的台前幕后 “政 府借口英日同盟,也不管英国如何嫌恶,就强行参战。《东洋经济新报》杂志(当时是最有影响的经济和政治杂志)及其他,对此都强烈反对,对德宣战的诏敕发布后,在国会内,进步派议员也为日本卷进战争而指责政府,并对军事预算的一部分也表示反对。天皇既已宣战,而在国会内竟出现反论,这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日本海 军立即占领赤道以北德属南洋各岛,陆 军则攻占山东省青岛的德军要塞,并接管了该省内的德国权利。此后,协约国虽曾要求日本陆军派兵到欧洲战场,但政 府未应允,只是在战争后期,约定在媾和后将前德属南洋各岛划归日本领土的情况下,才往地中海派了一小支舰队。 日本将山东省的德军势力排除后并未撤兵,相反,却增派兵员。以此为背景,公元1915年,就向中国的袁世凯大总统提出了有名的五项共二十一条的要求。第一项是接办山东省内前德国权利及其他四条。第二项为内蒙古东部与”南满“在事实上要成为日本领土的七条。第三项为日中合办汉冶萍公司(中 国最大的铁煤企业)。第四项为中 国不把沿海岛屿割让他国。第五项为中 国政 府的军事和财政部门要设日本人顾问;视需要,由中日合办中 国警 察并须聘用多数日本人;中 国军队武器的半数以上由日本提供或由日中合办的兵工厂制造而由日本提供技师与材料以及要求日本人在中国有土地所有权、传道权、铁路与港口权利等七条。 第一项至第四项是要割取中 国的重要地区。至于第五项则是要将中 国的军队与警察完全置于日本支配之下以剥夺其民族主权的实体,因此就激起了全中 国强烈的反对运动。不管多么卖国的袁世凯也进行了抵制,并向英美提供了情报。英美也强烈反对第五项,日本不得已撤回了第五项,而其他各项条款,则在武力威胁之下,终于强加给了中国。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就把日本看做是最凶恶的帝国主义了。” —————————引自 井上清 日本历史 第33章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节全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