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2006771168a
关注数: 45
粉丝数: 53
发帖数: 2,940
关注贴吧数: 61
不同版本V3星舰 1.V3加注版,燃料罐增加3钢圈,燃料储量1850t,可加注,100+t燃料。 2.V3星链版,现在的,专门发射V3星链,一次54颗,重100+t。 3.V3货运版,拥有大舱门(7.2×9.4m),可放下7+m宽,8.5+m高的载荷。 4.是我设想V4版,增加10个钢圈,拥有2300t燃料储量和超过1000立方加压空间,舱门7.2×13m, 如果会有消耗版,不同版星舰可用空间大小估算 V3 回收版 7.2×9.4m 消耗版8.5×14m V4 回收版 7.2×13 m 消耗版8.5×17.7m 先搞回收版是正确的,不然不可能这么快发展到这样,但消耗版优势也是非常大的,也是比猎鹰9断档式先进。
航天器建模,mk登月器载人版 后面有和星舰HLS的对比
NASA希望通过MK1登月器进行载人登月 好长时间没用,又搓了个模型,因为现有登月器方案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于是NASA 想寻找更快的方案以求2029年之前登月。 梯子在侧单纯我觉着会挡住蓝源标,实际上应该正对出舱门。
蓝月亮mk1,感觉很不错的登月器,可惜是蓝源搞的 这么看还是挺不错的,能往月面送3t货物,差不多能送一辆赛博皮卡上去。 唯一的缺点就是慢,如果未来新格伦想7机改9机,减少重力损耗和增加体量,把mk1的月面运载能力升级到5t,那么就能带个上面级搞载人登月了。
蓝月亮mk1模型展示
星舰海运示意图 初期只运输单枚助推器/星舰,后面会同时运输多枚
星舰海运示意图 近距离看很壮观的
航天器建模之helio 这张图的运力提升感觉好小,是不是做冗余很大,或者留了很多让上面级走墓地轨道吗?
星舰10飞高清图像和对11飞推测 Spacex发布的星舰10飞高清图像是真好看 根据网友的考证,进行4次在轨点火才会进行入轨测试的说法证伪,“Itsa demonstration of what we'll have to do four de-orbit burns”,需要4次离轨点火才能入轨。 国内相关视频的翻译把原文for翻译成了four(4),也就是说并不是要求完成4次离轨点火。 参考最后两张图,为星链装载箱卸下来了原本准备给SN38装配的V3星链模拟器,可能装载真正的V3星链或者带摄像头和动力的高级版模拟卫星,对星舰进行太空拍摄(对箭体和隔热瓦的检查很重要、航天飞机也有类似工作,不过是让国际空间站观测)。 而星舰的入轨许可已经发下来快半年了(在最新的5.2版本许可令中已取得FAA入轨许可),只不过因为V2星舰测试3连败拖延了。 那么星舰11飞极有可能为入轨测试,给V2星舰的谢幕画下完美的句号。
星舰HLS睡眠舱设想 参考SpaceX出现过的零件
HLS航天器建模 完成度80%
正在做HLS建模
正在制作星舰HLS 完工70%,一共5层。 最下面一层,是两个舱门,两个升降机,两个气闸舱(已完成) 第二层,太阳翼收容空间和储物柜(已完成) 第三层,人员舱/驾驶舱(完成30%) 第四层,实验室(没思路) 第五层,对接口舱(没开始,打算放两个宇航服)
自制星舰梗图 SN37:会赢吗?会赢的!
航天器建模之宙斯核电推进航天器 来自毛子的宙斯核电推进飞行器,初期功率500KW核电推,后期升级为1MW,首次任务计划2030年进行,在50个月内完成地木往返与探测(欧罗巴快帆要飞6年,这个仅仅4年就能实现抵达-探测-返程,速度简直是其的3倍多) 我也没什么精确数据,这里舰长58m,质量23t。 主散热片3.7×15×6=333平,散热温度预计为620K,散热系统需要钛合金/碳纤维主结构+钠钾合金冷却工质(工作区间400~800K) 有两片小太阳能板,最高功率应该达到12kw,稳定功率应当有5kw,用于支持常规情况的电源供应。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61m的V4星舰 是52.1m的V3星舰基础上增加了5个钢圈,52.1+9.15=61.25m,这里只是单纯拉长,实际上可能会多留点空间给载荷舱,如果燃料舱只加3个钢圈1800t燃料,载荷舱增加2个钢圈3.66m,这样比较合适,全回收大概150~170t运力吧。 虽然看起来很怪,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更长的二级反而更有利于大气层再入,更加平缓的G值,和机翼更长的力矩(机动性更好)。 PS:发现一个bug,我中间星舰的管路上哪去了。
航天器建模之油库版星舰 油库星舰设想图 这个油库的结构是下部2000吨的储箱(比V2多5个钢圈),中间一个散热器与太阳翼,顶部一个上百吨燃料的超大的鼻锥储箱。 鼻锥储箱和箭体之间是真空,形成类似真空保温杯的效果,太阳翼发电泵燃料进入鼻锥储箱通过散热器散热,散热完毕再输回主储箱去。 加注时只需要关闭一侧散热板,散热面积220平。 对于普通星舰加注杆子的位置其实是储箱圆顶部分,不影响其他机构。油库为了能对接,下部的接口上移一部分,所以储箱内部要有加强结构。可能只要前部有加注能力就够了,顺着箭体外侧的燃料管就能流到下面储箱。 #航天 #SpaceX #建模 #航天器
逐渐远离地球的星舰 有时间把登火版和油库做出来,还有尾焰特效
渲了几张星舰的图 什么时候V2/V3星舰才能正儿八经是完成一次全程飞行啊🙃
V3星舰讨论 现在的V3更像是完全版的V2星舰,星舰高度方面和现在的并无不同,增加了燃料加注系统 超重换装一体热分离机构高度略微增加,并且完全适配V3猛禽发动机,不会使用V2发动机作为过渡。V3超重的机翼更加靠拢,而不是原来90度角间隔,且更宽,升力和操控力矩更大。格栅舵变为3个,操纵模式更接近飞机,两个俯仰一个水平,背面的格栅舵之所以放在背后是为了适应超重返回时固定角度的反转,防止出现无法调整姿态的情况。
最近做的V3星舰建模 新学的blender,之前都在用MAX。隔热瓦还不会做,后两张图搞错了格栅舵方向,不过效果也不错。 现在的V3更像是完全版的V2星舰,星舰高度方面和现在的并无不同,超重换装一体热分离机构高度略微增加,并且完全适配V3猛禽发动机,不会使用V2发动机作为过渡。V3超重的机翼更加靠拢,而不是原来90度角间隔,且更宽,升力和操控力矩更大。格栅舵变为3个,操纵模式更接近飞机,两个俯仰一个水平,背面的格栅舵之所以放在背后是为了适应超重返回时固定角度的反转,防止出现无法调整姿态的情况。 #航天#SpaceX#星舰
blender渲染有黑块怎么回事 搞的金属材质
个人航天器建模,近未来太空战舰 注:本人很不专业 舰长160m,舰宽76m,LEO满载质量9900t(支持12Kdv,进行地火往返)单个储箱6×40m储箱×12个,单个475t甲烷工质,5700t燃料,干重4200t。 推算质量,每8单元垂发系统质量20t,弹药40t计算,这256单元足足1920t,几乎占了一半干重。电磁炮系统质量150t计算,两套300t。 燃料储箱12个,每个干重60t,质量720t。近防导弹系统每座6吨,总重不超过120t。 外部这个起惠普尔盾作用的外壳,以10mm的防护厚度的铝合金为例,质量不超过500t。核热推进系统与全舰散热系统,质量500t如此是约4000t,剩下的200吨是中间那个载人维生舱。 工质5700t甲烷,干质比2.35,比冲1400s液芯核热。武备为256单元大口径垂发,两门60MJ电磁炮(射速功率可调,有近防功能19座24连装小口径近防系统(发射高dv高机动小型动能KKV)4座全角度机械臂,4艘逃生飞船8座互相冗余的通信/搜索雷达最前方是光电探测系统。
近未来太空战舰的建模 注:本人很不专业 舰长160m,舰宽76m,LEO满载质量9900t(支持12Kdv,进行地火往返) 单个储箱6×40m储箱×12个,单个475t甲烷工质,5700t燃料,干重4200t。 推算质量,每8单元垂发系统质量20t,弹药40t计算,这256单元足足1920t,几乎占了一半干重。 电磁炮系统质量150t计算,两套300t。 燃料储箱12个,每个干重60t,质量720t。 近防导弹系统每座6吨,总重不超过120t 外部这个起惠普尔盾作用的外壳,以10mm的防护厚度的铝合金为例,质量不超过500t。 核热推进系统与全舰散热系统,质量500t 如此是约4000t,剩下的200吨是中间那个载人维生舱。 工质5700t甲烷,干质比2.35,比冲1400s液芯核热。武备为256单元大口径垂发,两门60MJ电磁炮(射速功率可调,有近防功能19座24连装小口径近防系统(发射高dv高机动小型动能KKV)4座全角度机械臂,4艘逃生飞船8座互相冗余的通信/搜索雷达最前方是光电探测系统。
看人《野蛮人》系列的作品,酷啊 几个观后感 飞船相当于一堆罐子拼成的主体,外部相当于套了一层惠普尔盾外壳,在上面按装各种武器 1500s比冲的液芯核热发动机和甲烷工质6倍于液氢工质的储存密度,12~14K的DV,实现近50%的干质量。 解决甲烷工质的积碳问题的途径有几个方面,一个全程温度大于4000K实现全气相,一个加入少量氧中和固体碳。 还有余量极其巨大的燃料补给船13×60m的超大储箱×16个,4万吨储量。 原理我已经了解了,接下来我也会做这类飞船模型
蓝源轨道氢氧拖船建模 第二张最有感觉,第三张是遮阳罩的效果,后面是之前做的,最后面是官方CG渲染图。
新的作品,关于蓝源登月器的设想 旧版洛马氢氧拖船方案 新版蓝源自研拖船方案 自设超深空载人飞船 dv6400,如果GTO轨道出发,可以在7个月时间到达火星低轨道,然后花7个月返回地球,适用于非长期驻留任务。相比洛马方案,7m直径更大容量,不用增加多余的舱段,省下一套对接系统对干重友好,但作为二级的强度又要有保证,对干重又不友好,想达到原洛马方案的>12干质比有些困难。 新格伦二级干质比貌似只有7.5水平,但对于这个体量来说做到12并非不可能。
明天会不会有大的要来? 🇮🇷🇺🇸🇮🇱 没有什么需要两周才能决定,这是欺骗战术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德黑兰放松警惕,而特朗普实际上已决定进行干预。来源:CNN
超级行星级转移飞船设想 全液氨核推(比冲500s较低技术要求) 900t外储箱+250t核心舱+20t尾部衔架(增加核发与居住舱距离)+200t重力舱(这里每个旋转舱40t,旋转核心舱40t)+50t核热推进舱+170t前部加压舱+30t深空载人飞船=1620t干重。 燃料外储箱2380×9+1260核心舱燃料储箱=22680t 22680+1620=24300t最低起飞质量 重力舱系统很精简,几根钢缆拖着几个睡眠/锻炼舱,靠着小型单人电梯沿着钢缆出入,图2能看到,这个旋转机构80m直径,3rpm旋转速度和0.4g重力,通过锻炼,能减少95%以上的骨质流失,如果是0.5g将几乎不会流失。 返回时质量2520t,返程干重820t+20t生活物资,返程燃料1680t,去时可分配燃料约21000t。 以火星转移为目标,也就是3.15万吨近地起飞质量,消耗21000t燃料5500dv后抵达火星低轨道质量10500t,其中干质量1620t,抛掉储箱后干重820t。返程燃料1680t,有效载荷8000t(图三是有效载荷具象化表现,能把一整艘提康德罗加送到火星低轨)。 近地轨道最低起飞质量时,舰长大于220m,最宽处82m(算了重力舱,不算的话是30+m舰宽)。整个飞船干质比15(仅看储箱部分干质比23)。 220m舰长没有计入未安装的载荷,仅主箭体,安装载荷后舰长和航空母舰相当(300+m,木星版本空载就320m) 载荷多种多样,这里提出一个前往木星系的计划,木星版本在原本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氢核热分段。有自己独立的动力系统,且使用比冲910s液氢核热推进,减重较大,没有重力舱,所以独自拥有8500dv,此时舰长321m。 地球低轨道出发去火卫二转移轨道停留(刚进入火星系统的门,几乎不需要多少能量就能离开),只用4.3kdv就够了,再加上燃料加注舰不需要很多设备,我能一次性送1.5万吨加注燃料,一发木星探索版飞船去火卫二转移轨道停留,另2发给予加注满并提供额外燃料储箱(尽可能多堆点dv)加注飞船飞船去火卫二剩余15000t质量,除掉返回预留的4000t,有1.1万t可加注燃料,两发2.2万,去木星的船自己也带满剩下储箱的燃料,这样从火卫二轨道消耗6kdv支持9500t质量抵达木卫六转移轨道,靠着小型探测器探测整个木星系统。 去掉飞船干重和2000+t的人员返程飞船,我还有5000t有效载荷可以分配。我图2和4中登陆飞船再等比例长宽放大一倍,每个质量从原本我设想的133t提高到1000t,我的飞船带它5个用来各个小行星登陆,每个运载24t有效(按dv余量进行加减)载荷降落星球表面,让机器人大军建造燃料生产基地。 小型飞船最高dv10.8K,有效载荷24t的设计,800t的大型转移甲烷拖船(390s比冲给200t登陆器提供5400dv),和25t的氢氧登陆器(有5400dv)。支持木卫二/三/四/木卫六的软着陆,和释放更小的着陆器对木卫一木卫五进行着陆(这个只有吨级的小着陆器),另外各种几百公斤的探测卫星和小型探测器也像洒水一样一样往这些卫星上铺,绘制整个木星系的信息资料
星舰机7.8.9飞的报告出乎所有人预料,我们都想错了 事故原因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7飞的改进措施确认完全有效。我们花了数个月来论证七八飞是相同事故原因,并且两次事故发生的间隔只差几秒,而SpaceX表示完全无关只是巧合。事故只不过是猛禽发动机的硬件故障,由于燃料异常混合导致爆炸,我认为大概率就是V2.5猛禽这个转接口导致的,新设计的转接口毕竟和原版不同,原版猛禽V2在麦格雷戈的这几年,已经点火了上干次,累计数万秒,已经非常稳定。猛禽V2.5这种全新燃料管线接口还只有很少的测试,7飞的事故甚至没有撑到接口故障。Spacex 在9飞前已经对V2.5猛禽进行了上百次点火测试,这次成功率将非常高。 最可怜的还是航天大佬ZACK,做了数次一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分析视频,各种干货和工程细节还有实物航拍图。结果.....空叉全都反着搞论证出来的观点:二塔发射台可更换实际上现实:空叉马上就焊接上去了。观点:IFT7~8的共振危机,需要有POGO装置实际上:海平面猛禽自己炸了观点:IFT3~5改助推转向方向是为了防废气结冰从滤网的洞漏到罐底实际上:助推往哪翻全看心情。 火箭真是个复杂的工程啊,每次对于星舰事故原因的探讨都是错误的, 以为发动机问题,实际自己排气给点炸了 以为水锤效应,实际阀门堵塞 以为猛禽适配问题,实则共振泄漏 以为共振复现,实则猛禽寄了。 阿波罗计划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复杂的火箭几乎每次飞行都会出现新问题,即使这个问题以前根本没出现过”,星舰也是这样。 九飞禁飞区从八飞的1640km扩大到了2960km,由于星舰7飞和8飞爆炸解体带来的广泛影响,FAA强制要求SpaceX购买5亿美元的责任险,以承保星舰9飞时可能产生的索赔。 这钱能退吗?我想问,一发星舰成本都不到1个亿。
分享一下我设想的无人僚机 机长15m,翼展10m,空载12t,最大起飞质量25t,发动机涡扇10。航程希望有4000公里,可携带副油箱实现6000公里巡航,作战半径2500公里,协同六代机作战。 最高可携带4枚PL17,另外还可以装备7m长,406mm宽的高超弹(超长助推段,射程1000km,弹头可能轻一些) 有一定隐身能力,希望能超巡,最大速度>1.6Ma。
所以星舰会这么加注? 用约56m长的V3星舰,V2星舰加俩钢圈
对于目前星舰载荷舱大小的推测 这里的数据仅供参考 以8m直径为标准,2650t燃料储箱的星舰是油库 V2/V3/V4的长度52/56/70m 载荷舱长度9.7×8m/13.3×8m/14×8m。图一的鼻锥有点尖不过后面已经修好了 要想装下V3星链不好办,在空间利用方面不好办,V3星链并不是方块,通过目测,这里的V3星链大小是以7.2×2.1计算的。 V2取9.5m有效空间,每层0.35m,可携带54颗V3星链,共108t。 V3星舰取13.3m可以携带38层,76颗152t,这要求干重降到130t,使用3mm不锈钢(减重15+t)和换装V3猛禽(6台每台减重1+t)即可达到。 70m的V4星舰载荷舱其实和V3载荷舱差不多了,更多用于轨道加注和转移,油库星舰用于接受加注和转移轨道作为LEO和FTO油库。
星舰将于9号推出静点,发射将于20号 并且发现疑似在轨加注星舰原型机
星舰九飞的危险区划出来了 这是一个超大范围的危险区,大概是类似7.8飞的二级解体范围 并且SpaceX直接就是发射过程之后的再入和着陆解体划到了计划内事件,如果未来5年内空爆,不会触发调查款项,不影响发射且不停飞。
我国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氢氧燃料登月器设计 要想足够保险,差不多落月要预留2250dv,返回要预留2100dv,而转移轨道到月球轨道要近1000,共5350dv。 通过发射质量和干重燃料的差值可得能携带1.6t有效载荷。 以5350dv为基础计算,可得最大干重可以为7.2t,而1.6t有效载荷时为7.1t,1.6t加压有效载荷中3名宇航员和食物水占大部分。 并且24.29t的发射质量可由长五发射,明显是卡着长五运力上限做的,理论上长五可以将无人货运版单程发射到月球基地,在月球加注燃料还能返回地球轨道,无人货运版可携带500+kg物资给月球基地补充水和食物等。
对于蓝色起源的登月方案探讨 门户空间站已经不在了,这算好事还是坏事? 都是我的估算,洛马氢氧拖船由20.5m的燃料仓和17.5m的推进舱组成,储箱宽度6.3m,有效容积可达560立方米,可携带202t氢氧燃料。蓝色起源蓝月亮着陆器干质量16t,其他数据暂定 265.6t(燃料202t)组合体送蓝月亮去月球低轨,去时转移加减速入轨3900dv,花费154t燃料,剩余111.6t(还剩67t燃料和18.6t拖船和26t蓝月亮【10t载荷16t干重】), 将蓝月亮和自己拖回需要35t燃料,不能动。空余燃料可给蓝月亮加32t,也就是总32+26=58t质量,10t有效载荷满载落月需要16t燃料,空载返回月轨需要10t燃料,冗余甚至还有8t。 我这里让拖船把蓝月亮登月器也带回低轨LEO了,其实作为摆渡船不必回来,但如果想补充载荷还是要回来的 如果地球出发时蓝月亮也跟着加满当储箱一部分,假如能加80t氢氧。近地质量可达340t,月轨质量150t,其中去掉70t返回燃料和蓝月亮与拖船干重,和30t有效载荷,有50t燃料空余,支持满载30t有效载荷的蓝月亮进行落月和返回任务(50t燃料30t载荷16t干重) 5发新格伦+1发猎户座满足一次载人登月需求。
自己推测的蓝色起源登月方案计算 都是我的估算,洛马氢氧拖船由20.5m的燃料仓和17.5m的推进舱组成,储箱宽度6.3m,有效容积可达560立方米,可携带202t氢氧燃料。 蓝色起源蓝月亮着陆器干质量16t,其他数据暂定 265.6t(燃料202t)组合体送蓝月亮去月球低轨,去时转移加减速入轨3900dv,花费154t燃料,剩余111.6t(还剩67t燃料和18.6t拖船和26t蓝月亮【10t载荷16t干重】), 将蓝月亮和自己拖回需要35t燃料,不能动。 空余燃料可给蓝月亮加32t,也就是总32+26=58t质量,10t有效载荷满载落月需要16t燃料,空载返回月轨需要10t燃料,冗余甚至还有8t。 我这里让拖船把蓝月亮登月器也带回低轨LEO了,其实作为摆渡船不必回来,但如果想补充载荷还是要回来的 如果地球出发时蓝月亮也跟着加满当储箱一部分,假如能加80t氢氧。近地质量可达340t,月轨质量150t,其中去掉70t返回燃料和蓝月亮与拖船干重,和30t有效载荷,有50t燃料空余,支持满载30t有效载荷的蓝月亮进行落月和返回任务(50t燃料30t载荷16t干重) 5发新格伦+1发猎户座满足一次载人登月需求。
白宫2026年登月计划预算有消息了 白宫针对FY2026的登月预算计划:1、SLS仅保留阿尔忒弥斯二号、三号任务(文件中提到SLS超支140%,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0亿美元),其余任务取消2、取消门户空间站3、寻找SLS与猎户座的替代方案 或许这是好事,没有门户,NASA能节约上百亿后面的资金投入,把钱放在别的项目
评价一下,哪个可行性最高 1.协同式吸气式发动机氢氧SSTO空天飞机,如:云霄塔和运龙) 2.纯甲烷火箭动力弹射起飞SSTO空天飞机,如:Radian One空天飞机 3.纯氢氧燃料气尖动力SSTO空天飞机,如:冒险星空天飞机 4.还有最基础飞两级空天飞机,如腾云 今天做了Radian One空天飞机的模型 我的推测是机长71m,机宽42m,翼展比1.65甲烷和液氧储箱容积分别是600立方和800立方。燃料1130t,250t甲烷燃料和880t液氧燃料,混合比3.55。 12.18干质比(平均360s比冲和9000dv),起飞质量1230t,入轨质量101t,干质量96.5t,载荷4.5t,推重比453.5÷1230=0.368699187。 参考了航天飞机的结构质量进行推测, 航天飞机基本质量 基本结构重量:45,000 kg(含机身框架、蒙皮、内部支撑结构) 热防护系统(TPS):9,000 kg(含机翼隔热瓦) 推进系统:4,000 kg(OMS/RCS燃料箱和管路,不含燃料) 航电与生命保障:6,000 kg 其他系统:4,585 kg(包括机械臂、舱门等) 总计干重:68,585 kg(设计值,实际略有浮动) 航电维生推进隔热系统这些就要占到33t,更别说这个有5台发动机,起码40t。 于是我大致估算一下,其他系统40t(维生隔热航电推进机械臂系统)+50×0.8×1.9(机体质量)-10(多出来的机翼质量)=96,差不多要达到这个数,前面的干质比和入轨dv都是以这个干重为基础的。 这推重比和超音速飞机差不多,勉强够用。我不敢相信如果不用弹射器提供起飞初速度,这玩意要浪费多少燃料爬升,并且1200吨的飞机想用起落架起飞,那强度要求根本不可能,用弹射代替起飞,只保留要降落能力的较小着陆腿就很好了。
曾经做过的几款飞机对比 冒险星的大小是真离谱,看起来挺小的却有1000吨起飞质量。 480t的云龙,180t的腾云,4款飞机平均45t算840t,一个冒险星1000吨全氢氧。 还有成飞沈飞六代机,其他几个飞机就当我的自设。
我的一个六代机设想 参考那张疑似诺格六代机泄露图做的,就是机头大了些,有时间改改(这都能做4个人了) 21×22m的机身,基本和J36同级别,主弹仓7×2.8m,副弹仓3.3m×1m,可折叠机翼,航母舰载机。 我相信诺格不管造什么都有飞翼味
高运载系数,高周转效率的SSTO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 优点: 1.不用造二级和堆曡 2.一个特殊设计的机场就能运转几十架 3.且SSTO必定采用主动冷却技术在可重复使用性和无损回收这块MAX。 3.且载入的面积比达到V3星舰级别,机体非常细长,再入过载会非常平缓。 计算过程: 480t云龙空天飞机,尺寸96×30m,有着6×18m的大型货舱。 2760立方机体容积,去掉载荷舱还有2100立方,燃料容积肯定不用怀疑,不过考虑前后共40m锥部装设备,1380立方容积理论上496t氢氧燃料,再考虑前后储箱圆顶和燃料箱外壁和飞船外壳的空间,最后有效容积自然能轻松装下这383t氢氧燃料。 不过还要考虑一点,因为借用大气氧气,所以氢氧比例并不是1:6,实际上氢占用空间更大,但燃料容积是肯定足够的。 PPT中的各种干重约为98t,简化来说40吨结构热防护,29吨发动机,10吨起降着陆腿,19吨有效载荷,机体干质比5.8。预冷燃烧室发动机在5.5Ma时比冲可达3600s,之后转为火箭模式工作,真空比冲可达450s。 反推,假如前3400dv为吸气工作段,通过计算可知只需要1.1干质比就可达到。剩余燃料338t,剩余干质比4.45,dv高达6700,远超所需的5900dv,实际入轨质量可放宽到117t,去掉20t载荷干质比要求可降至4.75。 由此可见,SSTO真的很有实现可能。
我的天,拿波音747客机和V3星舰进行对比 比我想象的大的多
这沙壁风了(不相信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反科学阴谋论反动红脖子) 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6财年预算案中取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与大气研究办公室(OAR),关闭所有天气与气候实验室,并对其多个部门实施重大预算削减。文件显示相关调整将要求NOAA立即执行。 总成本达200亿美元的GeoXO新一代气象卫星计划中,大气成分监测仪和海洋水色观测仪等“侧重气候研究”的设备可能被移除。NASA与NOAA在该项目上的长期合作也将被终止。
航天飞机这么设计如何? 使用再生冷却隔热瓦,进行轨道加注后,可进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并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 完美解决了航天飞机周转缓慢的问题(半年到一年),只需要消耗一个极为廉价的不锈钢外储箱。也取消了助推器设计,又是一个储存维护极为影响速度和成本高昂的部件。发动机全装在航天器底部,回收时也是全部回收。 理论上能做到1周/发,不锈钢制作无发动机设计的储罐,可能比猎鹰9的二级生产难度和时间更小。 不过很明显的一点是运力相比运载火箭很小,不仅因为没有分出助推器,而且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比冲较小,且没有设计真空发动机,全海平面,导致效率极度拉胯,另外死重也是少不了的,20t的死重(发动机部分就占了8吨,只有12t用于布置结构了) 低轨载人型,二级长22m,宽11m,机身宽度3.5m,干质量20t。燃料罐长度占10m,容积75立方,装63t液氧甲烷燃料(原本设计是28氢氧)。载荷舱门5.2×3.5m,载荷舱容积36.5立方,LEO载荷5t,起飞重量540t。三台280t液氧甲烷发动机840t推力,海平面327,真空350s。 货运型体型同上,但燃料箱只有35立方,储备只有30t。舱门9.4×3.5m,载荷容积66立方,LEO载荷10t,起飞重量860t,4台280t发动机1120t推力。 载人版储箱容量460t,干重20t(超低成本的不锈钢产品) 货运版容量760t,干重25t(超低成本的不锈钢产品) 载人版航天飞机分离后有4400dv,货运版航天飞机分离后有有2400dv。
NASA预算削减的罪魁祸首 不相信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反科学阴谋论反动红脖子。
空天前沿大会上的长九登火方案 中国空天前沿大会上的长征9号登火方案 还别说,跟我前几天做的PPT挺像的,官方计划中加注长九没有整流罩,这是对的,死重就该抛掉。 并且只加了一发,可能规模比我设想的要小, 转移器和加注器由长九一发全送上去,我这个是将他们融合到了一起,其他的都一样,用的也都是我设想的两级构型消耗版二级长九发射,都是三发登火。 没有展示载荷什么样,只有65t火星低轨载荷,比我的PPT要小,因为把燃料用在减速进入火星低轨了,而我的设想是直接登陆,没有减速这块。并且从只有一次长9B加注这块也能看出整体规模较小,大概比我的设计小30%,因为我的设想是三次加注长九供2次任务。
放开想象自己做的长9登火方案 原本的长九PPT资料太少,也不知道登火舱是什么样,于是自己做了个设计。 另外按照官方数据长九的分段会非常抽象,三级版的二三级储箱短的就跟个球一样,级间段又非常巨大。 简述我的方案数据,7+1次发射送60t火星表面载荷和4宇航员往返火星,且推进飞船返回地球轨道可重复使用,并且可以选择留下一个大小火星空间站。 本计划单载人任务方面需要4次重型运载火箭+1次载人飞船发射。 开始时发射到185km低轨道 先发射深空特化装3台10t级核热的两级构型长九二级,干重90t,载荷20t,液氢40t,比冲1000s。 作为两级构型的载荷顶在头部。 再发射140t登火器,含50t外壳整流罩(单面烧蚀材料隔热),15t上升器,5t反推燃料,20t有效载荷和50t登火舱干质量。 深空特化长九二级耗尽燃料和登火器一起送入1500dv的一个高轨道,在此接受约110t液氢的燃料加注,分两次两级构型回收一级发射,此时还要发射载人飞船送人员 。 共计90+20+110+140+26=386t质量,完成加注后进行地火转移,进入火星捕获轨道,到达后分离登火器。 需要2440+680+90+390=3600dv,本身轨道1500dv,只要2100dv就能完成转移,要1.24干质比。剩余质量312t,消耗74t液氢还剩36t 。分离登火舱后还有1.26干质比,剩余dv2350,足够返回来时的地球轨道。 登火器在进入捕获轨道后就可以分离,利用大气减速逐步降低轨道载入火星,之后分离上外壳释放降落伞,再释放下外壳启动反推发动机,消耗几吨燃料后平稳着陆。 登火器有一个15t的上升器,液氧甲烷燃料,外挂8个储箱,加内置燃料箱共计12t,干质比5,dv5800。直接于高轨道上的飞船对接,然后返回地球轨道放下载人飞船人员返回地球表面。中间航行时,遇紧急情况有着2000+dv的载人飞船也可以随时返回地球轨道,就是空间太小了点。 因为3发加注飞船能加满2艘推进飞船,也就是7+1次发射送两艘组合体,一发载人一发纯货运,纯货运着陆器有效载荷40t。 也就是8次发射送两个火星基地舱段和60t火星表面载荷还有4名宇航员往返火星表面,且可重复使用性不错。如果不复用货运推进飞船,则可以降轨到火星低轨道长期驻留,作为载人中转站,人员返回可以先到火星低轨空间站换乘梦舟转移到高轨坐返回的载人推进飞船回地球。 后期建立轨道燃料推进仓库,用两级回收版长九近地运燃料,自己爬过去送,成本还能进一步压低,实现全程只消耗登火器。
解决了长九发动机舱大小的问题,改成1.5m就好了 参考吧友的评论,进行了调整,该方案模仿了PPT中1+8+21的设计,且对角线长度12m左右,和官方PPT一样,另外完成了对长九的比例调整,参考了两个PPT图和长九回收的模拟CG,一级远比我以为的矮粗,二级稍微拉长,视觉效果好了不少。 三级版114m,两级版96m。 回收版二级有1200立方燃料储箱和1250立方加压空间,且有一个9×12m的超大载荷舱门。 旁边是拿来比较的V3星舰(V2完全版)和V4星舰(原V3星舰),还有一个不太严谨的旧版设计
关于长九发动机舱大小的问题 仔细算了下,2m直径的YF215,23台布局刚好摆上,边缘就超出一点,算11.7m直径,30台布局是12.6m,而官图PPT上1+8+21布局达到15.4m 而以上没有考虑中心发动机矢量问题,留出1.5m的矢量空间,则分别是13.2,14.1和17m。 而在PPT图中发动机布局旁边似乎写着12.7m的样子,可能以后YF215的直径会减小到1.75~1.8m。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有关于长九的载人登火计划 打算做点相关的图,建模出来
关于电磁弹射火箭的一点想法 6Ma以上弹射考虑到冗余需要上百公里级别的弹射轨道,并且还有极端的气动压力和堪比炼钢炉的热量,费效比值得怀疑,而1~2Ma弹射的增幅并不明显,而3~4Ma级别的弹射就处于一个舒适区,就像凌空天行这家公司说4Ma以上温度和压力会剧增,所以他们的超音速科技以4Ma为标准。并且运载能力的提升也很不错。至于空气阻力在青藏高原上会减轻一些,再加上通过高密度区的速度也很快,这里采用有翼一级航天器就是为了快速改变爬升角度。 青藏高原一条15km加速轨道,以3Ma+速度和30度末端角度,弹射后主发开机襟翼调节至60度爬升。 假如30度~60度转换时花10s,60度爬升,之后改平减少重力损耗。 设一级为有翼航天器,起飞质量135t,干质量25t,干质比5.4,机场滑翔降落,二级+载荷65t。一级推力300t,比冲320s(真空),点火时长120s,一二级分离时的dv加上1020m/s初速速度为3600dv,此阶段算上爬升角度调节等等算他150s,9.8m/s×150s=1470m/s的重力损耗。假如再有150dv损耗在低空阻力影响,也就是1600上下余余。意味着70公里时分离速度有2000多,也就是6Ma, 二级水平继续爬升还需要5800dv,设比冲375s,干质比4.7,入轨质量13.8t。假如干质比15,干质量3.8t,燃料51.2t,有效载荷为10t,运载系数5%。 经过论证,3Ma电弹确实有可取之处,可以将现有可回收火箭的运载系数再提高50%,运载系数3.3%提高到5%+,这里采用贝加尔助推器的设计,并且可设计性更高,干质比为5.4(正常火箭14~15,有些能19~20)。一级换甲烷还能提20%,运载系数6%
主动隔热瓦原来是这样原理啊 穿越者公司的,对标SpaceX的主动隔热瓦
分享我做的洛马6代机设想图
今晚完成了关于洛马的六代机模型 大体设计参考了一些设想图,还有洛马宣传片中出现的一个身影。 颜值相当不错,你可以相信洛马的审美,点名X32和F47。 无尾高速气动布局,长宽比也很高,最高飞行速度可能达到4Ma+水平(参考俄罗斯米格41,这个外形相比那个极端多了) 体型和沈飞相当,比J36小,长23m,宽14m,最大起飞重量40t左右,两台20t变循环大推,推力40t,推重比大于1,不知为何进气道在背部,可能这种高速战斗机对机动性放弃治疗了吧。 无尾布局加背部进气带来的全向隐身符合六代机要求,超过7.2m的超大弹仓也能携带射程400+公里的超远程空空导弹,高信息化水平,设计上会和无人僚机协同作战,各方面除了放弃治疗的机动性都很符合六代机要求。后面还有我做的各种飞机对比 波音到底是什么方案何德何能能拿下NGAD?听说FA/XX波音都大概率,发生了什么事? #军事#航空#六代机#洛克希德马丁 #美国
有没有人教我一下,这玩意怎么能画画 uv贴图也放上去了啊,就是画不了
究极战略歼轰机,携带34枚2000磅制导航弹 基于我上一个贴的改进,三发变两发,进气道移至背部,经测量获得一个3.8×12m超大弹仓,侧弹仓后部要给进气道留空,所以少了两发的空间。 机长35m,翼展20m,起飞质量可能上100t,因为弹仓挤占内部空间,航程5000~6000公里吧,需要携带副油箱来增大作战半径,最好增加到8000公里级别,作战半径2800公里 每个弹药0.5×3.8m大小,正常的LRASM那样的隐身反舰巡航导弹(射程1000公里,战斗部454公斤)只能装24枚,或者是带十几发巡航导弹导弹情况下携带大量远程空空导弹当武库机。
分享我的一个架空设计,超强对地/对舰JH六代战机 超强对地/对舰JH战机,能携带大量反舰/对陆弹药
我的突发奇想,把J36真的做成JH,就是这样 这个载弹量让我激动的流哈喇子 机长35m,翼展21m,起飞重量70t,推力3×18=54t最大推力,最大推重比0.77,非加力情况下推重比0.65,最高速度2.5Ma,巡航速度1.6Ma 中心弹仓直径1.4m,内深1.35m,长9.5m侧弹仓长度6m,直径0.45m,内深度0.8m LRASM这种射程930公里,战斗部454公斤的隐身反舰巡航导弹,主弹仓一次性最多带8枚,边缘顺便带两发PL17,侧弹仓还能再带PL15和PL10,换个思路LRASM能换8枚2000磅制导航弹,对地火力恐怖至极。 GBU-10,JDAM,MK84这些都能一次带10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