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糯米饭💖 微拉Z
早睡早起听鸟叫,我要炮制最狗血的小言
关注数: 45 粉丝数: 129 发帖数: 3,489 关注贴吧数: 45
埃兰 埃兰历史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   古埃兰时期   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en mebaragesi,约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公元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则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公元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约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王纳拉姆辛(Naram-sin)也不得不遗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库提人进攻。公元前23世纪末,埃兰人攞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约前2006年,西马什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九为平地。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   中埃兰时期   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约公元前1185-1155年)击败加喜特巴比伦王国,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Shil-hak-inshushiNak,约公元前1150-1120年)时,埃兰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军事强国。此后,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新埃兰时期   公元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侵兰与盟友巴比伦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伊朗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都城苏萨多次遭到洗劫。前639年,埃兰被亚述所灭。在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伊朗语居民同化,称为胡泽人。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埃兰文字  埃兰文字受两河流域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 埃兰语言  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 埃兰语已发现的埃兰语文献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最早期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叶,使用象形文字;第二个时期文献属公元前16~前8世纪,用楔形文字书写,这些文献的语言有时被称为古埃兰语;第三个时期为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阿赫美德王朝统治期间,当时的铭文中埃兰语与阿卡德语、古波斯语对照使用,仍用楔形文字书写,被称为新埃兰语。   虽然这三个时期的埃兰语仍未完全解读出来,可是学者们已知道这种语言的一些语法特征。如有一种复数的形式是用后缀-P.构成的;另外,学者们还发现诸人称代词形式和某些动词的词尾形式。
【资料】古埃及的体育活动 游泳是古埃及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尼罗河是埃及人的一条生命河。 古王国末期(公元前2200年)的象形文字,就记载了当时普遍流行的游泳姿势,即类似于近代自由泳的游法。 在中王国王子开泰的传记铭文中,记载着王子和王室少年们一起去游泳的情况,这就说明,当时游泳已经成为那些贵族子弟娱乐或者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 新王国时期还出现了少女游泳的绘画,在博物馆里还保存有少女持球游泳形象的装饰物。 公元前1250年,赫梯人在埃及人的追赶下抢渡波涛汹涌的奥龙特河,马会游泳,而士兵们则有的会游泳,有的不习水性,会游的人采用不同的姿势奋力前进,而不习水性的,则只有在水里作垂死挣扎。 这就是在拉美西斯二世葬祭殿的浮雕上,所再现的当时游泳和救护的姿态,这就说明,当时水上运动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狩猎是古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项活动。古代埃及人为了消除灾难和猎取食物而狩猎。他们经常用长竿撑着小船,拿着鱼叉、弓箭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捕鱼、打猎、刺河马。 后来,这项活动逐渐从民间走入宫廷,成为法老和贵族十分喜好的娱乐活动。在各个朝代的陵墓和神殿中都保存有丰富的狩猎形象。有的法老还专门任命官员看管划出的狩猎区。 据史书记载,第18王朝的托特莫斯第三(公元前1468~前1336年)到中东作战时,猎取了120头大象。阿美诺菲斯三世(公元前1402~ 前1364年)非常热衷于狩猎,据记载,他一生共猎狮102头。在一次围捕野牛的活动中,他1人捕获56头,杀死40头。 另外,从新王国时期开始,在绘画和浮雕中出现了使用木刀击剑的形象。 在泰勒向马尔奈(公元前1355年)墓中发现的绘画上,击剑者通常用右手握着装有短皮带的木刀,左胳膊系有狭窄的木盾用以护面。 如果再从服装上来看,击剑者大多是士兵,他们在国王面前或在各种祭祀中进行表演。从画面上我们还能看到击剑的有关礼节:赛前行站立礼,向观众低头表示问候和敬意,再把木刀交叉表示开始;结束时,优胜者双手高举,失败者单手掩面,低头认输。 划船运动初始的时候,也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项娱乐活动。 据历史记载,第十八王朝皇后泰伊想在王宫附近建一个供游乐的湖,国王阿门荷泰普第三为了迎合皇后,立刻下令挖湖。 该湖长1850英尺,宽350英尺,只用14天就完成了。国王亲自主持了落成典礼,并与皇后乘一条“阿顿之光”号的游船在湖上游览。 1936年,在吉萨的狮身人面像附近,发现了著名的阿美诺菲斯二世(公元前1438~前1412年)的练武石碑。铭文说:法老有着惊人的臂力, 他在船尾划船能顶200个人的力量。法老用20英尺长的桨一口气划了3英里,而划船手只划了半英里就瘫倒了。 古代埃及比较普及的竞技项目以角力为盛。角力者多为男性,有少年也有成年。比赛的时候,竞技者**或系白色腰带,动作多采用站立状态的自由式, 近似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 最古老的角力形象是在第五王朝墓中发现的,浮雕上有6组少年摔跤手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在中王朝时期的贝尼、哈珊等地的墓葬中,浮雕上的摔跤场面约有400幅,其中坐或卧的姿势只占2%,抓把方法多种多样,摔跤时,有挑战者的叫喊声和成功者的欢呼声。整个场面生动而又热烈。 从大量的考古发掘可以知道,早在史前时代,球便作为儿童们的陪葬品。在出土的许多球中,有皮制的、木制的、粘土及棕榈叶制的。而玩球的方式主要是投掷。 在中王国时期,贝尼、哈珊的两个王子墓室的壁画上,画有少女进行球类游戏的场景,有两人骑在另外两个人身上互相投接,也有的像杂技那样将数球向上抛投,自抛自接。 当祭祀或者进行其他庆祝活动的时候,古埃及人也常常举行赛跑和舞蹈。 在古老的舞蹈中,有些动作类似于技巧运动,如下桥、手翻、侧手翻、叠罗汉等。 古埃及蓬勃开展的体育运动,既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体育风貌。
【资料】古埃及的体育活动 游泳是古埃及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尼罗河是埃及人的一条生命河。 古王国末期(公元前2200年)的象形文字,就记载了当时普遍流行的游泳姿势,即类似于近代自由泳的游法。 在中王国王子开泰的传记铭文中,记载着王子和王室少年们一起去游泳的情况,这就说明,当时游泳已经成为那些贵族子弟娱乐或者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 新王国时期还出现了少女游泳的绘画,在博物馆里还保存有少女持球游泳形象的装饰物。 公元前1250年,赫梯人在埃及人的追赶下抢渡波涛汹涌的奥龙特河,马会游泳,而士兵们则有的会游泳,有的不习水性,会游的人采用不同的姿势奋力前进,而不习水性的,则只有在水里作垂死挣扎。 这就是在拉美西斯二世葬祭殿的浮雕上,所再现的当时游泳和救护的姿态,这就说明,当时水上运动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狩猎是古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项活动。古代埃及人为了消除灾难和猎取食物而狩猎。他们经常用长竿撑着小船,拿着鱼叉、弓箭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捕鱼、打猎、刺河马。 后来,这项活动逐渐从民间走入宫廷,成为法老和贵族十分喜好的娱乐活动。在各个朝代的陵墓和神殿中都保存有丰富的狩猎形象。有的法老还专门任命官员看管划出的狩猎区。 据史书记载,第18王朝的托特莫斯第三(公元前1468~前1336年)到中东作战时,猎取了120头大象。阿美诺菲斯三世(公元前1402~ 前1364年)非常热衷于狩猎,据记载,他一生共猎狮102头。在一次围捕野牛的活动中,他1人捕获56头,杀死40头。 另外,从新王国时期开始,在绘画和浮雕中出现了使用木刀击剑的形象。 在泰勒向马尔奈(公元前1355年)墓中发现的绘画上,击剑者通常用右手握着装有短皮带的木刀,左胳膊系有狭窄的木盾用以护面。 如果再从服装上来看,击剑者大多是士兵,他们在国王面前或在各种祭祀中进行表演。从画面上我们还能看到击剑的有关礼节:赛前行站立礼,向观众低头表示问候和敬意,再把木刀交叉表示开始;结束时,优胜者双手高举,失败者单手掩面,低头认输。 划船运动初始的时候,也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项娱乐活动。 据历史记载,第十八王朝皇后泰伊想在王宫附近建一个供游乐的湖,国王阿门荷泰普第三为了迎合皇后,立刻下令挖湖。 该湖长1850英尺,宽350英尺,只用14天就完成了。国王亲自主持了落成典礼,并与皇后乘一条“阿顿之光”号的游船在湖上游览。 1936年,在吉萨的狮身人面像附近,发现了著名的阿美诺菲斯二世(公元前1438~前1412年)的练武石碑。铭文说:法老有着惊人的臂力, 他在船尾划船能顶200个人的力量。法老用20英尺长的桨一口气划了3英里,而划船手只划了半英里就瘫倒了。 古代埃及比较普及的竞技项目以角力为盛。角力者多为男性,有少年也有成年。比赛的时候,竞技者**或系白色腰带,动作多采用站立状态的自由式, 近似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 最古老的角力形象是在第五王朝墓中发现的,浮雕上有6组少年摔跤手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在中王朝时期的贝尼、哈珊等地的墓葬中,浮雕上的摔跤场面约有400幅,其中坐或卧的姿势只占2%,抓把方法多种多样,摔跤时,有挑战者的叫喊声和成功者的欢呼声。整个场面生动而又热烈。 从大量的考古发掘可以知道,早在史前时代,球便作为儿童们的陪葬品。在出土的许多球中,有皮制的、木制的、粘土及棕榈叶制的。而玩球的方式主要是投掷。 在中王国时期,贝尼、哈珊的两个王子墓室的壁画上,画有少女进行球类游戏的场景,有两人骑在另外两个人身上互相投接,也有的像杂技那样将数球向上抛投,自抛自接。 当祭祀或者进行其他庆祝活动的时候,古埃及人也常常举行赛跑和舞蹈。 在古老的舞蹈中,有些动作类似于技巧运动,如下桥、手翻、侧手翻、叠罗汉等。 古埃及蓬勃开展的体育运动,既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体育风貌。
[转载] 古埃及军制研究 1. 前王朝与早王朝时期——埃及文明的开始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基本区域是沿尼罗河两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地理范围大约和今日的埃及国家相当。从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就知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更视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建立古文明后,就分成上埃及(南部)、下埃及(北部)两部分,以孟斐斯古城(今开罗附近)为界。   古埃及文明是建立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的,象形文字的发明与湮灭,标志着古埃及文明的开始与结束。古埃及文明绵延三千余年,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相比,埃及较少受外敌入侵和民族变动之苦,古埃及居民自始至终属于一个民族,按其语言系统所属,称之为哈姆人。后来西亚的塞姆人曾经一批批进入埃及,与哈姆人逐渐融合,但其时已近埃及文明末期。   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公元前4000 年后半期,埃及人在阿姆拉文化时期已处在军事民主制时代,紧靠于文明门槛的边缘了,出现了较大的城镇。紧接着,很快在格尔塞文化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小国,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译为“州”,在下埃及尤其以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为代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徽章,都崇拜自己城邦的保护神。   这些诺姆国家形成之后,便开始它们的争霸和统一战争。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首当其冲,很快便布下了战火的烟云。开始涅伽达曾一度占领希拉康波里,但后来涅伽达失去了独立,成了希拉康波里的附庸。   后来,各小邦纷纷结成联盟,参与争战。联盟各邦都保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交战中各邦都打着自己的旗帜,旗上的图像如狮子、鹰、朱鹭等就是各邦的标志。“战场调色板”就曾描绘狮州联合鹰州和鹭州结盟对三角洲各邦作战,俘获了许多居民。   在争霸过程中,南方的希拉康波里很快崛起,不但击败了主要对手涅伽达,称霸南方,而且北进三角洲,想控制北部。在蝎王统治时期,希拉康波里已成为南部各邦联盟的首领。蝎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残酷镇压了国内反叛民众,然后率领自己的盟邦对外征伐,为他的继承者纳尔迈统治埃及奠定了基础。   纳尔迈,就是美尼斯。在蝎王之后,纳尔迈的军事行动更加频繁。考古学家曾经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国王的脚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调色板的反面,纳尔迈头戴红冠,和他的随从一起巡视战场。他们的前面,横躺着十具被斩首的敌人的尸体。反面最下部分,象征着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   调色板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这在日后的埃及历史上一直都是表示全国统一的标志,而且有时两冠合一,被称为红白王冠。调色板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   纳尔迈统一全国后,埃及进入早王朝期时期。其继任者,意为“斗士”的阿哈,其名字本身就带有穷兵黩武的性质。阿哈第一次把埃及的边界由纳尔迈时代的赛勒赛拉扩大到厄利芬提纳,从而奠定了后来埃及南部边界的基础。   第一王朝(公元前3100—前2890 年)的统一只是暂时的,以后分裂和统一屡有反复。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8 年)的第一王海特普赛海姆威,意为“两个权力在和平状态中”,可能表示又由分而合,恢复了国内和平和南北统一。直到最后一王哈谢海姆威时期,才声称对立的两大神——荷鲁斯和塞特终于和睦共处,采用了荷鲁斯和塞特的双重头衔,埃及南北才真正和完全统一。南北统一的埃及在集中王权领导下开始了建造金字塔的光辉纪元——古王国时期。 2.古王国时期的原始性军事   (1)古王国的对外远征
资料--古埃及军队的武器装备 从许多被发现的古埃及陵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当时埃及军队所使用的兵器的模型。这些模型结合那些被雕刻在墙上的图画,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这些兵器的作用。 现在,我们将古埃及军队所使用的兵器分成作战兵器、防御武器、运输工具和其他一些装备。其中,作战兵器主要分为打击兵器(impact weapons)——包括棍棒和权杖;近距离肉搏兵器(edged close combat weapons)——包括斧头、刀子、剑;远程攻击的投掷兵器(projectile weapons)——包括弓和箭、弹弓、标枪、投掷棒。防御型的武器主要是盾和盔甲。运输工具则包括船(事实上是海军的军舰)、马和战车(指各类有效的运货马车)。 其他一些装备主要是指军队所配备的防雨包、帐篷、伸缩梯、攻城塔和撞击城门的巨木。 纵观埃及的历史,在很多时候,战争所指的并非国与国之间的大战。在最早的年代,战争主要是指埃及国内敌对的两个派别的斗争或者是大规模的内战。之后,在稍晚一些的年代,埃及军队主要工作是积极地在边界地区建立防护带或者是为重要资源做保护。 埃及的法老们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更好的保护他们现有的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国土,而他们比较少去思考如何扩张成为整个地区的统治者。 在最初的时候,战争时期的兵器很多就是人们平日里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斧头就是平时用来伐木的;弓和箭则是平日里用来打猎的。但是,当这些工具的使用者来到战场时,这些工具则变成了可以杀死敌人的武器。 纵观整个的王朝历史,令我们最为吃惊的是,埃及兵器形式的单一性。埃及人缺少研制新兵器的热情,就算是在埃及王国最鼎盛时期,这一现象也依旧存在。事实上,在早王国时期之后,埃及兵器就一直和它周边的非洲以及巴勒斯坦地区国家的兵器相类似,或许这一现象暗示了,当时对于最高统治阶层来说,领土内资源的开采比对于军队的建设更重要。 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军人是不穿戴任何盔甲的。根据壁画上的描绘,我们发现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军人只有一条带子系着三角形的缠腰布。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军人则只穿一条亚麻短裙,这和当时的普通百姓的装束类似。但是,军人们会经常携带矩形的有木质边框并在表面盖有一层牛皮的盾。 从前王朝时期开始,埃及军队就使用弓箭、标枪、匕首、棍棒、权杖和投掷棒等武器,这些武器也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作战兵器。到了前王朝末期,埃及军人可能已经开始使用盾来保护自己了。但是,在以后的那些年代里,象棍棒、权杖、投掷棒这些兵器则越来越少地被军队使用,但是,它们仍旧是存在于军队之中的。比如说,权杖在以后的年代里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种权力,通常在描绘国王痛击敌人的场景中,权杖便是国王使用的唯一兵器。而投掷棒则可能在小范围内被使用,如作为猎鸟的工具。 另外一些早期使用的武器,比如标枪和弓箭则继续在以后的王朝历史中被埃及军队所使用。当然,它们都被做了点适当的改进,以提高其攻击力。在古王国时代,箭囊和战斧(半圆形的斧头)开始出现在军人手中。从第十一王朝开始,我们发现过去的那些普通箭头现在已变成了被精心制作的坚硬的铜箭头替代了,而战斧也从半圆形的斧头变成了扇形的。中王国时期,青铜箭头也出现在了埃及军队中,但是这种源自中东地区的改进型兵器在当时被未被广泛普及,一直到了第十八王朝时期,埃及军队才普遍使用青铜箭头。 事实上,在第二中间期之前,埃及军队的硬件配置始终是处于缓慢的改进之中。这一缓慢的进步使第二中间期的喜克索斯人(the Hyksos)的入侵变得轻松。以后的埃及国王们通过第二中间期的这次教训认识到,在埃及的东北边界需要建立一道缓冲地带来保护埃及,而为了能够赶的上邻居们的发展步伐,埃及人也必须加快军队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大约是在第二中间期结束的那段日子里,埃及人从国外引进了战马和战车,这两种先进的武器最终导致了喜克索斯人的统治的结束以及将来新王国的繁荣。事实上,战车可能也被王室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而使用,这有点类似于前王朝时期的权杖的作用。 新王国时期,许多来自亚洲的新的武器被埃及军队使用。实际上,当时埃及所生产的军队所需的兵器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铜器是来自本国,而其他象制作青铜的锡则需要进口,而铁则完全依赖于进口。这种情况使公元前一千年在东方快速成长起来的埃及帝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就制作兵器的工艺来说,象铜和青铜的锻造技术,埃及完全可以自己发展,但是,至于铁的冶炼技术,在古代世界,只有依靠从欧洲大陆的进口。
资料--古埃及的军制 在各国的初创年代,公民和军队是不可分离的,所有的军队都不是职业化的军队,而是临时征募起来的士兵,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很难发展出什么战术。同时由于人口的稀少,战术作用远远不及个人的勇武来的重要,而善于战争(当时更应当被看成一场大规模的群殴)的人也理所当然的被崇拜,这也就不难解释各国英雄时代的来临了。由于英雄崇拜加上战术不被重视,所以无论是古典希腊还是苏美尔诸城邦,无论是前王朝的埃及还是商周时代的中国,战争,只是一部分有权人的专利。 以中国为例或许我们比较好理解。在商周时代的中国,最有作用的战车手是由贵族阶级组成,步兵是由居住在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也就是国人构成,而广大的农民群体,也就是野人甚至无法作为军队组成部分,这就直接影响到作战规模,直到吴国解放农民,才开始了中国战争的升级。 同样在埃及,战争也不是广大的人民战争,而是所谓的贵族战争,而从那尔迈开始进行的统一战争也应当无法脱离这一范畴,因为我们可以从第十王朝的《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中看到一个名为“涅捷斯”的阶级在那一时期,才真正受到尊重而被加以利用。 因此,早王朝到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军事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形成,兵员主要是来自临时征集的市民。而军队的主要作用,除了对周边部落的侵略和征服外,更主要是用于护送采矿队伍以及本身作为采矿队伍,为国王取得一些必要的石材和黄金。军队的作用远远不及后来的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埃及统一之后,周围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无须进行大规模的会战。犹如中国一般,若没有北狄人的骚扰,赵人又怎会发展骑兵,需求产生动力,中外皆同。 随着第五王朝乌那斯王的去世,埃及古典时代宣告结束,自第六王朝开始,由于地方州政权的势力扩大,埃及已经无力牵制周遍部落的侵犯,导致亚细亚人和利比亚人对三角洲的广泛渗透,直到中王国再次统一才改变这一现状 由于第一中间时期王权的衰落,地方州长行使了大部分的权力,俨然是独立的王国,所以一些作家会将这一时期的埃及称为封建时代。自从埃及分裂以后,内战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战争规模的升级使得原本临时征募的民兵变的苍白无力,军队经常需要在州长和军事长官的应付紧急事件,久而久之,原本的民兵部队演化成了专门的训练有素的固定战斗兵团,而除了奴隶以外的各种阶级也都成为了兵员的征募对象。这是埃及军事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从第一中间时期和中王国时代的铭文我们可以看到规模和编制大小不同的专门部队组织,其编制通常按照6、40、100、400、600、2000为单位组成。其最高数额是第十一王朝对篷特的远征,动用了3000人的军队。这些军队战士被固定在正规军事部队中,脱离了家庭经济,而变成了职业战士,这是世界上第二支常备军。这种固定的常备军战士往往可以获得国家授予的特殊份地,这种份地经常是免税的。 而在第一中间时期,由于南北已经成为了对立之势,北方的赫拉克里奥坡里斯和南方的底比斯都开始雇佣外国人来对付对方。北方有亚细亚和利比亚辅助部队。南方则雇佣了努比亚人。当第十一王朝建立了中王国以后,曾经立下大功的努比亚雇佣兵被扩建。到第12王朝的时代,由于努比亚的被征服,他们已经完全成为了埃及王的仆从。而一个著名的麦德查部落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此时,他们刚刚开始服务于埃及的**部队。我后面还要讲到他们 虽然在中王国时期,国王掌握了大部分的兵员,但地方的州长仍然掌握着一些400至600人的地方辅助部队。他们主要的作用是护送以及作为辅助部队参与到国王的远征中。 埃及的军队在第二中间时期又发生了一次重大革新,这一次的革新是伴随着痛苦产生的,中王国的军队充满力量,在对付邻近地区的部落中无往不利。尤其埃及人在弓箭方面的天分是埃及弓箭手即使在晚后时期也成为雇佣兵的青睐对象。可是埃及军队有一个重大的弱点,那就是装备,埃及人的装备仅仅是一顶头盔和一面尖端朝上的木盾以及缠腰布。在对付装备更差,人数更少的部落上,他们足够了,可是他们没想到,在同时期的西亚,一次民族的大迁徙开始一影响到他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