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ianxiong duanmianxio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80 发帖数: 8,737 关注贴吧数: 156
驯化过程中猫与人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 12月16日,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胡耀武教授等有关猫驯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人类宠物之一的家猫,其起源与驯化过程,却一直鲜为人知。现代野猫和家猫的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家猫的祖先源自近东地区的利比亚野猫(F.s. lybica)。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与人陪葬的野猫,来自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最早家猫则出现于4000年前的埃及。目前,中国的家猫,一般认为,2000年前由欧洲输入。 对于野猫的驯化机制,学者们认为,猫的驯化可能遵循了共生的驯化途径(commensal pathway to domestication),即:野猫受到生活于人类定居地的啮齿类动物(鼠类等)及人类农业活动产生的垃圾等食物的吸引,自发地出没于人类定居地,而人类也籍此控制人类定居地的啮齿类动物数量。故此,人类就与猫形成了共生关系。然而,由于猫类遗存在考古遗址中一般很少发现,这种驯化机制,一直缺乏可靠的证据加以证实。 胡耀武等研究团队,对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3个灰坑的多例猫骨,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手段,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人类和猫类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为揭示猫的驯化机制进而探讨猫的驯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猫骨的骨骼测量数据显示,其尺寸小于欧洲野猫而与欧洲家猫相近。AMS-14C测年表明,猫至少生活于5300年以前,远早于之前人们认为的中国家猫的出现时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人、猫、鼠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清晰显示出他们都摄取了一定量的C4类食物,这与当时广泛种植的粟类作物(粟和黍)的贡献密切相关。一只摄取较低肉食而更多粟类食物的猫,很可能主要在人类生活垃圾中觅食抑或受到先民的长期饲喂。显然,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粟作农业和人类定居地,吸引了大量的啮齿类动物,也引诱了猫来此觅食。当人们意识到猫能捕鼠从而能够减少鼠类对人类农业的危害时,人类与猫之间的共生或互助关系(commensal or mutualistic relationship),也就由此形成。此外,泉护村猫的发现,还为深入了解5000多年前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野猫本土驯化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图1:泉护村遗址出土猫骨的部分骨骼(胡耀武供图)
野牛(Bison)是我国北方第四纪动物群中较常见动物,尤其是泥河湾期的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 被有些学者视为整个全北区中-晚更新世野牛的祖先。此外,野牛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尽管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并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 近些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基本完好的野牛化石材料,为野牛化石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记述了产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距今约2万年前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化石,认为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新近出版的《人类学学报》第四期刊发了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我国化石野牛的生物学特征、演化体系及扩散路线提供新的证据。 据同号文研究员介绍,本文记述的野牛化石是迄今研究报道中最完好的材料,其头骨和角心的形状及测量数据均落入欧美及西伯利亚地区草原野牛种(B. priscus)的范围。因此,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化石应该归入草原野牛种。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ous Matsumoto, 1915 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草原野牛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我国目前发现的化石记录显示早-中更新世的古中华野牛与晚更新世的草原野牛之间存在化石记录间断,因此,我国东北地区的野牛很可能是在晚更新世时从西伯利亚迁入,该时间与古人类的爆发性扩散时间基本一致。草原野牛是欧亚大陆北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最常见动物之一,并且是北美大陆野牛的祖先。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的野牛化石均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共生,其时代为晚更新世的中晚期。 本项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化石发掘与修理特别支持费资助。图1 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头骨。(同号文供图)图2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下颌骨及颊齿列。(同号文供图)
亚洲首次发现多刺甲龙亚科恐龙 搬运自古脊椎动物所官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研究团队在最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四期报道了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多刺甲龙亚科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 (Taohelong jinchengensis)。因此前多刺甲龙类只发现于北美和欧洲,金城洮河龙代表了该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于研究甲龙类的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甲龙类属鸟臀类恐龙中的有甲类,是剑龙类的姐妹群,发现于除非洲外的各大陆,以四足行走、四肢较短、独特的头骨构造及身体背侧面披有一排排纵向排列的膜质骨板等为特征。甲龙类主要包括甲龙科和结节龙科两个科。甲龙科成员头骨宽大于长,尾末端发育有尾锤,而结节龙科成员头骨长明显大于宽,尾末端没有形成尾锤。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甲龙类化石的发现,有些标本显示出了介于甲龙科与结节龙科之间的特征,它们具有甲龙科的头骨和结节龙科的身体。这些甲龙以独特的大面积愈合的荐盾,基部中空、后侧有凹槽的肩刺和不对称的三角形尾板等特征与甲龙科和结节龙科成员相区别,并被归入多刺甲龙亚科。目前,多刺甲龙亚科的分类位置一直不确定,曾被归属于甲龙科、基干甲龙类(即甲龙科和结节龙科分异之前的甲龙类)或结节龙科。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是印支运动后在祁连褶皱系基底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断拗山间盆地,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河口群为一套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泥岩沉积。在永靖县盐锅峡镇老虎口一带发现了大量以恐龙足迹为主的遗迹化石。2002年,首个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盆地东部,被命名为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 这是世界上已知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2006和2008年又分别报道了两个基干巨龙形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和炳灵大夏巨龙(Daxiatitan binglingi)。 金城洮河龙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东部临洮县和永靖县的交界地带的下白垩统河口群中部的滨浅湖相地层中。标本包括一枚缺失右侧横突的前中部尾椎,三根不完整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侧髂骨,两块荐盾,一块三角形尾板,若干甲片及不能辨别的化石碎片。据研究人员介绍,金城洮河龙因具有未穿孔的的髋臼窝,大面积愈合甲片形成的荐盾和不对称的三角形尾板被归入到多刺甲龙亚科中。 为了探明金城洮河龙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人员开展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洮河龙属甲龙类结节龙科中的多刺甲龙亚科,并且和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的Polacanthus foxii是姐妹群。因此,洮河龙代表了多刺甲龙亚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再次表明兰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资助。图1 金城洮河龙前中部尾椎(杨精涛供图)图2 金城洮河龙左侧髂骨(杨精涛供图)图3 金城洮河龙甲板、甲片、荐盾和尾板(杨精涛供图)
最早古人类基因测序或改写欧洲人祖先“家谱”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一个国际团队对约40万年前的欧洲古人类遗骨进行了基因测序,这是迄今所获最早的古人类基因测序结果,可能会改变科学界之前对欧洲人祖先“家谱”的一些看法。 这项研究4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进行测序的样本采自约40万年前古人类大腿骨化石,化石出土于西班牙胡瑟裂谷的一个洞穴中,那里共发掘出28具古人类遗骨化石。 本次研究获得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研究人员说,他们本以为将从中发现这种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渊源,因其骨骼特征与尼安德特人相似,并且后者曾在欧洲大陆和亚洲部分地区占统治地位。然而基因比对显示,这种古人类与西伯利亚地区古人类丹尼索瓦人更相似。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个结果有可能说明,胡瑟裂谷古人类或许与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都有血缘关系,而这将使欧洲古人类的家谱“更加混乱”。此前就有研究称,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可能曾发生过杂交。 虽然这一结果提出的新问题比揭示的答案更多,但研究人员仍充满期待。因为此前针对古人类化石的基因测序一般局限于更新世晚期,而这是首次从更新世中期的化石中成功提取DNA并完成测序,使古人类基因研究范围扩大了约20万年,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人类进化路径,使古人类图谱更加完善。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下一步将对该地下洞穴出土的28具遗骨化石进行详细研究,从基因角度探索胡瑟裂谷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综合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刘石磊、驻柏林记者郭洋报道)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