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ianxiong
duanmianxio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80
发帖数: 8,737
关注贴吧数: 156
巨型短面熊熊科老二的位置可能要让让了?基氏俄勒冈印度熊简介 化石材料镇楼
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一具1万年前长毛犀牛幼兽尸体“萨莎(Sasha)” 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一具1万年前长毛犀牛幼兽尸体“萨莎(Sasha)”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目前,西伯利亚最新发现一具长毛犀牛幼兽尸体,其历史可追溯至1万年前,虽然它是远古生物尸骸,却仍然完好保存着皮毛、耳朵、眼睛、鼻孔和嘴部,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具长毛犀牛幼兽尸体,它被命名为“萨莎(Sasha)”。 据悉,之前未曾发现过长毛犀牛幼兽尸体,这与该物种较低出生死亡率和繁殖速度缓慢有关。这具尸体的死亡年龄现已确定,科学家估计它死亡时大约18个月。它的下半身尸体未发现,可能冻结在冻土层,或者被野兽吞食。 萨哈共和国一位当地猎人在沟壑中发现了这具长毛犀牛幼兽尸体,基于骨骼结构和洞穴壁画,科学家认为,成年长毛犀牛体长可达到4米。 这具长毛犀牛尸体的毛发保存完好,图中还能分辨出它的耳朵、眼睛、鼻孔和嘴,萨哈共和国科学研究所的艾伯特-普罗托普维说:“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成年长毛犀牛尸体数量屈指可数,目前发现的长毛犀牛幼兽尸体是第一例。” 更新世时期长毛犀牛生活在欧洲和亚洲境内,科学家并不清楚1万年前它们灭绝的真实原因,他们猜测长毛犀牛像猛犸一样可能是由于早期人类过度捕杀导致灭绝的,同时冰河时期冰川消退和疾病扩散也是导致它们灭绝的因素。 在此之前科学家并没有发现长毛犀牛幼兽尸体的直接证据,目前这具长毛犀牛尸体具有头骨、软组织以及保存完好的牙齿,有助于科学家更多地了解这种远古生物。如图所示,这是长毛犀牛幼兽尸体的足部和腿部,科学家希望从尸体中提取DNA。 这是21世纪仅发现的唯一一具成年长毛犀牛尸体,是2007年在西伯利亚科雷马地区发现的。
新研究显示狗可以察觉到人是不是对它们说谎 新研究显示狗可以察觉到人是不是对它们说谎(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别以为它们只会傻傻地追逐自己的尾巴或害怕春节狂放的鞭炮,其实,狗比你想像的更聪明。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类最好的朋友」可以查觉到人是不是对它们说谎,如果一个人是值得信赖的,它才会「决定」听从这个人的指令。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指着某项物品,狗通常会按照指令,朝着人指的方向。它们真的这么「乖」吗? 日本京都大学找来34只狗来测试上述理论。首先,研究人员向每只实验犬指着一个容器,里面藏了食物。 之后,同一位研究人员向每只狗指着另一个容器,狗开开心心地跑过去,但这个容器里面空空如也。 接下来,这同一位研究人员试图引导它们走向第三个容器,里面也有食物哦,但大多数的狗不听指令了。 有趣的是,另一个「新的」研究人员对它们指向容器,它们就乖乖听话走向容器。 主导这项研究的Akiko Takaoka表示,这意味着狗可以运用它们的经验,来判断能不能信任这个人。她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她很惊讶狗对人类的信任可以消失得这么快,「狗拥有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的社交智商,这种社交智商能力,可说是它们与人类为伴的悠久历史中,一种进化的选择。」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知名生物学家约翰布拉德萧(John Bradshaw)就说过,狗希望它们的生活是可以预料的,「如果狗的主人行为不一致,往往养出有行为障碍的狗。」
北美发现新种泽犬熊Cynelos
首次发现恐龙尿尿的痕迹 不知道有人发过没,发过就删了吧
300万年前南美洲野牛般大小的巨型啮齿类动物像鳄鱼那样咬东西 Josephoartigasia monesi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啮齿类动物(JAMES GURNEY) 据EurekAlert!: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只生活在约300万年前的南美洲北部、野牛般大小的巨型啮齿类动物,可能很像现代的大象使用其长牙一样利用它比你的拇指还粗的门牙。而且从它53厘米长的头骨推测而知,Josephoartigasia monesi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啮齿类动物,可能有一吨重(见效果图)。 如今,研究人员利用复杂软件(和分析飞机部件中的压力所使用的软件是同一类型)估算出该动物在咀嚼时可能产生的咬合力。首先,科学家利用电脑断层扫描仪创建了化石头骨的精细模型,然后加入依照其密切的现代近亲——南美栗鼠按比例放大的下颌模型。 2月3日,研究团队在《解剖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称,模拟显示,在颌最后面的牙齿,J. monesi的咬合力大约有4165牛顿,或者说比对老虎和中等大小鳄鱼估算的咬合力高出约3倍。在该动物日益增长的门牙尖端,咬合力很可能只有1400牛顿左右。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出于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这些门牙很明显足以强壮到承受上述咬合力所产生的门牙应能承受的3倍压力。这种迹象表明,该巨型啮齿类动物可能一直利用其牙齿做除了咀嚼以外的事情。 研究人员提出,很有可能J. monesi用它的门牙挖树根、抵御捕食者,或者为了领土或配偶而在战斗中自我防卫,就像现代大象所做的一样。未来对该动物牙齿微磨损情况进行的分析,可能会对这只“巨鼠”的饮食习惯有更好的了解。
古巴还曾有这么大的猫头鹰? Cuban Giant Owl (Ornimegalonyx oteroi)Ornimegalonyx (Ornimegalonyx oteroi Arredondo, 1954) Class: Aves Order: Strigiformes Family: Strigidae Temporal range: the Late Pleistocene period on the island of Cuba(10,000s of years ago) Dimensions: height - 120 сm, weight - 9 - 30 kg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rnimegalonyx oteroi Arredondo, 1954 The Cuban giant owl or giant cursorial owl is an extinct genus of giant owl that measured 1.1 metres in heigh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ny species of living owls of the genus Strix. It was a flightless or nearly flightless bird and it is believed to be the largest owl that ever existed. It lived on the island of Cuba. The first fossil specimen was mistakenly described as a bird in the family Phorusrhacidae, in part because the bones were so large. In 1961, Pierce Brodkorb reviewed the findings and placed them properly, with the owls. Remains have been abundant throughout the island, in cave deposits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period (10,000s of years ago) and at least three nearly complete skeletons have been found. Arredondo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Ornimegalonyx to have been 1.1 metres tall and it probably easily exceeded 9 kilograms. It had very long legs for its size, but was bulky overall and probably short-tailed. The modern owl that most resembles the Cuban giant owl in proportions is probably the dainty burrowing owl, the only surviving owl closely tied to the ground. This implies similar adaptations to the terrestrial lifestyle, but not a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ne of the largest living owl, the Eurasian eagle owl (Bubo bubo), reaches 4 kg in weight, and Peters (page 188) has reported them taking roe deer fawns that weigh 17 kg as prey. This suggests that Ornimegalonyx could have killed prey of 35 kg or more. Modern owls are known to use a pouncing strategy - where they drop from elevated perches onto prey, spreading their wings only just before hitting their target. The modern kakapo (Strigops habroptila) is a flightless island parrot and is convergent, in some ways, with owls. Like Ornimegalonyx, it is the largest and heaviest member of its order, it has reduced wings, and a reduced keel of the sternum, but it can parachute by leaping from trees with its wings outspread, potentially covering several meters at an angle of descent less than 45 degrees. The legs and feet of the Cuban giant owl appear to be very large and powerfully built. This supports the theory that they were strong runners, hence the alternate name, cursorial. The keel of the sternum was reduced and the owl may have been capable of short burst of flight. It is probable that, like a modern wild turkey, the owl only took flight when extremely pressed, more often choosing to run. The Cuban giant owl is believed to have preyed principally on large rodents including Heteropsomys, Capromys, Geocapromys, and Macrocapromys (the size of modern nutria or capybara) and the ground sloths Cubanocnus, Miocnus, Mesocnus, andMegalocnus. It was probably an ambush predator that would pounce on unsuspecting prey with its crushing talons.
中美南部发现拟狮化石证明拟狮在中美南部也十分常见 化石发现于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这是本州第3个拟狮化石记录,这些拟狮尺寸较小,但落入沥青湖拟狮的变异范围内,而明显大于奥古斯特美洲虎。
眼镜熊攻击山貘 Record of a mountain tapir attacked by an Andean bear on a camera trap
古脊椎所研究发现目前已知最大的麂类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最近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发表了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真角鹿新种—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为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麂类动物,其年龄距今约800万年前。 真角鹿最初由斯特林(Stehlin)根据发现于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地点的鹿化石所命名。在中国也报道了这个属的一些种,但均为一些脱落的鹿角及牙齿,大多不完整,没有与鹿角相连的头骨发现。文章报道的这种大型的麂类的角在临夏盆地也很少见,但幸运的是,最近在盆地内的野外调查中发现的一对角的角柄基部虽然受损,但仍然保留着清楚的断茬接面,可以与同一地点发现的头骨上的断茬接面相吻合,使角的长度及其与头骨的位置关系得以真实地保留。 新种大真角鹿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麂类动物,其颅长约为小麂的1倍,赤麂的1.5倍,颊齿约为粗壮真角鹿的1.2倍。新种角柄显著长且粗壮,角柄长度大于主枝长度,但其角环弱且角基短。新种的主枝长,向后向内弯曲,至末梢向外后弯曲,眉枝长度约为主枝长度的60-70%,位于主枝的前内方。新种的上前臼齿发育明显的内棱,上臼齿M1和M2发育有新棱和马刺。 据介绍,在有角鹿类化石特别是早期鹿类化石的研究历史中,最令古生物学家烦恼的就是头骨与角的分离。鹿类在开始演化出角的初始阶段,其角的结构和形态,例如角环的有无、角柄的长短和断面的形态、角在头骨上的着生位置及方向,眉支及主枝的伸展方向等等,在不同的演化支系中变化很大。早期单纯根据角所建立的许多鹿类的属、种都有复杂多变的分类历史,而这类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多要靠带角头骨的发现而完成。侯素宽博士根据新材料所做的支序分析首次建立了包括真角鹿各种以及该属与其他具双叉型角的鹿类的详细谱系。形态对比和支序分析结果表明,大真角鹿比该属的任何已知种都更进步;真角鹿属与麂属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为麂类中较进步的类型,但均保留了较长的角柄。 此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B)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资助。图1 采自甘肃临夏盆地的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头骨化石,正型标本(侯素宽供图)图2采自甘肃临夏盆地的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鹿角化石,正型标本(侯素宽供图)图3采自甘肃临夏盆地的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牙齿化石,正型标本(侯素宽供图)
北极熊演化新总结:北极熊进化的2个理论 之前吧友反应我之前那个帖子说的不够清楚,比较迷糊。 我最近又看了些文献,总结了一下前人的观点,把北极熊起源的4个理论整合成最有可能的2个。 顺便说一下一些之前没说清楚的棕熊支系。
斑鬣狗的起源和支系演化:现代斑鬣狗或源于中国。
一些新图 洞熊
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的“轻型”骨骼是在较晚的时代进化出来的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说,现代人的“轻型”骨骼是在我们的进化史的较晚的时代进化出来的,而且可能是由于从采集到非采集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造成的运动性与活动水平的减少导致的。与黑猩猩以及已灭绝的人类物种相比,晚近的现代人具有相对“轻型”的骨骼,而且尚不清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种独特的结构是何时首次出现的。 Habiba Chirchir及其同事研究了遍及现代人、黑猩猩以及跨越数百万年的已灭绝人类物种的化石的骨骼骨小梁即“海绵状的”骨的密度。研究人员发现,与现代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全新世之前的现代人以及灭绝的人类物种相比,晚近的现代人的上肢与下肢是轻型的。骨密度在人类进化中一直保持高密度,直到它在晚近的现代人身上显著下降,而不是呈现出了朝着“更轻”的骨骼的持续逐渐变化。现代人的这种“轻型”骨骼是在我们的进化历史的晚期进化出来的,而骨密度的减小在下肢比在上肢更明显,这提示了骨密度与运动性变化之间的一种联系。研究人员说,晚近的现代人的骨密度的减小符合晚近人类人群的运动性的减少,这可能与从采集的生活方式到不动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有联系。 在一篇相关论文中,Timothy M. Ryan 和Colin N. Shaw评估了行为模式如何影响骨骼结构。研究人员比较了4个不同的考古人类人群的人髋关节的骨结构和现存灵长类动物大样本,这些人群代表了移动的采集者和不动的农业人群。研究人员发现,高度运动的采集者比农业人群的髋关节具有显著更厚更强的骨,而采集者髋关节的骨强度与结构可以与类似尺寸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相比。高度运动的采集者与相对不动的村庄农业人群之间的这种形态差异提示,身体活动可能影响现代人髋关节的骨质量。 研究人员说,这些结果揭示出了身体活动的减少与骨强度减少之间的一种联系,而身体活动和锻炼可能对于当代人类人群的骨健康以及年龄相关骨流失衰减、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具有重要性。
飞鸽传书真的靠谱吗? 感觉距离远的话不一定鸽子在短时间内能够飞到吧。在古代应用怎么样?广泛吗?在国外有使用的吗?
瑚月和蓉霜脸是不是一样? 只是发型和衣着不同。
新研究表明夏娃不是亚当肋骨制作的! In 2001, Scott Gilbert and Ziony Zevit proposed a new interpretation for the figurative biblical account of Eve’s creation with a bone taken from Adam’s body.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ible the ancient Hebrew word tzela (also rendered as tsela) was translated as “rib”, but it actually has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meanings, including a strut of some kind. Gilbert and Zevit reasonably proposed that tzelapossibly referred to Adam’s baculum instead. Whereas a man’s skeleton, just like a woman’s, has a complete set of twelve pairs of ribs, the penis bone is really lacking. (See my September 3, 2013 post:An Acute Sense of Loss?) 以前认为是肋骨是翻译的问题,而实际上很可能是亚当的阴茎骨!熊类有阴茎骨,而人类没有,而熊可以直立行走,和人比较接近。于是人们就做出了这样的假设,而圣经采纳了这一点。这种文化的来源很可能是和熊对比。因为熊类有巨大的阴茎骨。而熊的形象在圣经中多次出现。
新研究表明夏娃不是亚当肋骨制作的! In 2001, Scott Gilbert and Ziony Zevit proposed a new interpretation for the figurative biblical account of Eve’s creation with a bone taken from Adam’s body.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ible the ancient Hebrew word tzela (also rendered as tsela) was translated as “rib”, but it actually has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meanings, including a strut of some kind. Gilbert and Zevit reasonably proposed that tzelapossibly referred to Adam’s baculum instead. Whereas a man’s skeleton, just like a woman’s, has a complete set of twelve pairs of ribs, the penis bone is really lacking. (See my September 3, 2013 post:An Acute Sense of Loss?) 以前认为是肋骨是翻译的问题,而实际上很可能是亚当的阴茎骨! 这种文化的来源很可能是和熊对比。因为熊类有巨大的阴茎骨。而熊的形象在圣经中多次出现。
新母系线粒体基因表明藏獒血统对一些著名欧洲大型犬有贡献 不懂狗也不是很关注,无意间发现这个文章,爱犬人士可以看一下。 分类树研究发现藏獒出于英国牧羊犬,兰波格犬,圣伯纳犬的祖先地位。圣伯纳犬兰波格犬英国老式牧羊犬藏獒
征集:食肉目头骨数据 看到有新的可以转过来,以前的也可以重发。
一些希科图片~
欧洲更新世棕熊的体型变化~~ 科熊镇楼
犬熊 求指点
12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髋骨化石为现代猴和大猿进化提供新见解 一项研究发现,来自一种早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的一个1200万年前的部分髋骨为现代猴和大猿进化提供了新鲜的见解。 现存的大猿和人类共享一种直立行走的发育体制,特征是一个宽的躯干和短而僵硬的腰部,这些特征长久以来被认为存在于一个共同祖先身上。然而,缓慢扩展的猿化石记录指向了一个复杂的进化路径,特别是南亚中新世的西瓦古猿,它与现存的猩猩共享了面部特征,但是和猩猩没有其他的骨骼相似性。 Michèle Morgan及其同事描述了属于西瓦古猿印度种(Sivapithecus indicus)的左半髋骨,根据它的形态,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这种猿具有窄的躯干和一个俯身步行的发育体制,这类似于现存的大多数四足行走的猴。 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质疑了所有现代猿的骨骼相似性或者西瓦古猿和猩猩之间的面部相似性暗示的进化相关性。
一个不小的早更新世晚期的埃楚斯堪熊 尺骨376.69mm。
俄罗斯琥珀中发现始新世食肉植物化石 俄罗斯琥珀中发现始新世食肉植物化石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张章):在影片《侏罗纪公园》里,John Hammond的手杖顶端的琥珀里有一只标志性的蚊子,科学家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化石,折射了地球4000万年前的情景。 这个多叶标本并不是一只古老的昆虫,它可能以某些虫子为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称,研究人员从始新世化石中发现了这种食肉植物的遗骸,他们怀疑这种植物与使用黏性绒毛诱捕昆虫的现代植物有亲缘关系。这个从俄罗斯的一座琥珀矿中发现的化石让科学家重新评估植物分布问题,因为其捕蝇幌科家族的后代目前只分布于南非。
这一季孩子们戏份明显少了啊 展迟还行,游不动还行,辰月天均就少不少了,归海碧婷打酱油了。。。。一般来说这些孩子不应该才是主角吗?感觉孩子们除了展迟都没啥贡献啊。。。
河源疑发现大小仅鹌鹑蛋一半的袖珍恐龙蛋 蛋化石内部还有结晶体,结晶体里还有不同颜色的部分。 蛋化石直径最大不超过2厘米,最小仅1.5厘米,大小仅有鹌鹑蛋的1/2。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河源11月21日电(颜新阳 黄志青):记者21日从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该馆工作人员在一工地陆续发现了一批袖珍蛋类化石。 该批蛋类化石是河源市目前发现的个头最小的蛋类化石,直径最大不超过2厘米,最小仅1.5厘米,大小仅有鹌鹑蛋的1/2。蛋化石内部还有结晶体,结晶体里还有不同颜色的部分。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该批袖珍蛋类化石是在河源市区迎客大桥南端附近的工地上陆续被发现的,当时发现该批袖珍蛋类化石时一直未注意到蛋皮,也未见过如此小的蛋类化石,无法确证其为蛋类化石,经过搜寻10余枚同类型蛋类化石在这一工地被陆续发现。直到最近发现剥离的蛋壳和一枚蛋体和蛋壳保存完好、内有结晶体的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博士介绍,该批新发现的袖珍蛋类化石较为罕见,尤其是那枚直径为1.5厘米、内有结晶体的蛋类化石,蛋体很小,但蛋壳却很厚实,有1.5毫米。 王强博士认为,该批蛋类化石是否是恐龙蛋化石,有待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确认。 据了解,河源市是恐龙之乡,目前河源市恐龙博物馆藏有15233枚恐龙蛋化石样,恐龙蛋化石近20种,全球所有馆藏恐龙蛋化石加起来目前还没有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的一半。 相关报道:河源发现体积最小的蛋类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河源日报(记者 周焕 通讯员 黄志青):20日,记者从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该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陆续发现一批10余枚袖珍蛋类化石。让人称奇的是,这批蛋类化石直径最大不超过2厘米,最小仅1.5厘米,个头仅有鹌鹑蛋的1/2。据了解,这是河源目前发现的个头最小的蛋类化石。 它们是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在河源留下的宝贝疙瘩吗?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这批袖珍蛋类化石是在市区迎客大桥南端附近的工地上陆续被发现的,因当时未发现蛋皮,加上之前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都是大个头,无法确证其为蛋类化石,直到最近发现剥离的蛋壳和一枚蛋体和蛋壳保存完好、内有结晶体的化石。 目前,经该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搜寻,已有10余枚同类型蛋类化石在这一工地被陆续发现。这批蛋类化石直径在2厘米左右,个头都仅有市面上常见的鹌鹑蛋的1/2。那枚直径仅有1.5厘米的蛋类化石,让阅“蛋”无数的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啧啧称奇:“最小的这枚化石里面还有结晶体,结晶体里还有不同颜色的部分。” 这批袖珍蛋类化石是恐龙几千万年前在河源下的蛋吗?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博士介绍,这批新发现的袖珍蛋类化石较为罕见,尤其是那枚直径为1.5厘米、内有结晶体的蛋类化石,蛋体很小,但蛋壳却很厚实,有1.5毫米。至于这批蛋类化石是否是恐龙蛋化石,王强说,有待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确认。 相关报道:这么小的蛋 真是恐龙的? “袖珍蛋”只有拇指头大小。 (化石网报道)据广州日报河源讯 (记者 曾焕阳 通讯员 黄志青、周焕摄影报道):河源恐龙博物馆昨日传来好消息,该馆工作人员近日巡查河源市区迎客大道时在一处在建工地上发现数窝共计20余枚袖珍蛋类化石。这批“袖珍蛋化石”直径最大不超过2厘米,最小仅1.5厘米,其个头仅有鹌鹑蛋的一半。专家认为,这些“袖珍蛋”可能是恐龙蛋。 发现“袖珍蛋化石”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发现“袖珍蛋化石”的地方是河源市某单位的一处废弃酒窖,这批蛋化石成窝聚在一起,每枚“蛋化石”直径在2厘米左右。 因当时未发现这批“袖珍蛋”有类似恐龙蛋的“蛋皮”特征,加上当地文博工作人员之前在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都是大个头,一时无法确证其为蛋类化石,直到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前两天在剥离一枚化石时发现有“蛋壳”,且这枚蛋体和蛋壳保存完好、内有珍贵罕见的结晶体。杜衍礼称,这枚蛋类化石,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啧啧称奇:“因为最小的这枚化石里面还有结晶体,蛋内结晶体还含有多种不同的颜色。” 或属伤齿类恐龙蛋化石 为考究这批“袖珍蛋化石”是否属于恐龙蛋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博士前日应邀从北京飞赴河源。王强说,这批新发现的袖珍蛋类化石较为罕见珍贵,尤其是那枚直径为1.5厘米、内有结晶体的蛋类化石,其蛋体很小,但蛋壳却很厚实,蛋壳厚度有1.5毫米;至于这批袖珍蛋类化石是否属于恐龙蛋化石,王强表示有待进一步确证。 退休的河源恐龙博物馆原馆长黄东认为,这应该是河源市目前出土体积最小的“伤齿类恐龙蛋化石”,但确切结果尚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最后结论。 黄东称,2011年9月上旬,河源曾在该市源城区东埔镇学前坝村查获一宗私藏恐龙蛋化石案,在查获的32枚“恐龙蛋”中,最小的一枚直径仅为3.5厘米,为河源市迄今为止出土发现的体积最小的一枚恐龙蛋化石,也是目前全球发现和记载的恐龙蛋化石体积最小的一枚。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河源馆藏成窝的恐龙蛋化石绝大多数为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个头”,如果此次发掘的“袖珍蛋”被认定为“恐龙蛋化石”,那河源境内出土的“恐龙蛋”又将增添新的恐龙种类,这对今后丰富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专家:恐龙蛋鉴定缺高科技设备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博士称,目前对于恐龙蛋化石的鉴定确认,专家们主要通过观察宏观形态和组织学切片进行分辨,今后亟须引进高科技设备和技术。 王强称,专家们目前对恐龙蛋化石的鉴别确认大体有三方面依据,一是恐龙蛋宏观形态;二是蛋壳结构特征;三是依据当地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出土的蛋类蛋壳需作进一步的组织学切片,最终确认是否属于恐龙蛋化石。王强说,若能从河源现有馆藏恐龙蛋化石中发现恐龙胚胎,就可以确定其母体,帮助这些恐龙蛋找到“妈妈”,并据此对这些化石分属出“蛋与龙”的关系。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告诉记者,该馆近期将引进价值数百万元的高清晰度的CT扫描仪,分批对现有馆藏的恐龙蛋化石进行扫描,希望能从中找到恐龙胚胎。河源疑发现大小仅鹌鹑蛋一半的袖珍恐龙蛋
讨论:食肉恐龙头骨突起的作用 大到双脊龙,小到异特龙,各种头冠有什么作业呢?牛龙,角鼻龙,冠龙。。。。。 大家讨论吧。
新研究表明甲龙通过调整呼吸避免脑部过热 新研究表明甲龙通过调整呼吸避免脑部过热(RICHARD PATERSON) 面部长满骨头甲壳的甲龙可能会以此来躲避捕食者,但任何在炎热的8月连续奔跑两天的足球运动员都会告诉你,带着这层护甲尤其是“头盔”会非常热。新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凉爽,甲龙进化出了长着血管的复杂而曲折的鼻腔,这些血管有助于控制热量变化。 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称,通过CT扫描建立的研究模型还表明,研究人员估计,甲龙可能会把它们吸入的空气温度调低至20摄氏度,从而在体内生成较凉的血液并输送入脑部,从而避免脑部过热。
南俄勒冈一只220kg的黑熊被合法捕杀 The Herald and News reports that field biologists say the male bear weighed 490 pounds, stood 6-foot-5 and was 13 to 15 years old. Oreg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biologist Craig Foster said the largest black bear he had previously seen weighed 345 pounds. Marie Leehmann, who owns the ranch where the cow was killed, went beyond legal requirements by obtaining a kill permit, which was issued after it was determined one of the Leehmanns' yearling heifers had been killed. Two days later, on April 4, Leehmann was checking the cows when a bear ran out of the herd. Her son, Ryon, shot the bear within a quarter-mile of their home. Foster says ranchers are legally allowed to kill bears that attack cattle. Read mor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kptv.com%2Fstory%2F25307393%2F490-pound-black-bear-killed-near-klamath-falls%23ixzz3Js07CXcf&urlrefer=7d0def183ce29f818404df98884d24b9
毁三观的巨犀复原图
成功了 每次到古兽吧就顺便申请一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现在可以振兴贴吧啦。大家快来继续申请小吧和吧主,以后应该就方便啦!!
亚洲黑熊的演化
解剖构造系列第n期——食肉目的鼻甲骨 以前发过耐力啥的 http://tieba.baidu.com/p/2627046928 这次换一个,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内容,没兴趣的可以看看结论。。。(镇楼图和主题无关,不过可以考考眼力,是啥)
德国法兰克福附近一个页岩矿发现4700万年前一只怀孕的母马化石 德国法兰克福附近一个页岩矿发现4700万年前一只怀孕的母马化石(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报(红枫):4700万年前,一只怀孕的母马和它未出生的胎儿或因被赶入湖泊溺水而亡。然而,它们的死亡对于21世纪发现其化石的古生物学家来说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儿。它们的化石遗体在一个叫作Messel坑的地方被发现,该地方原是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一个煤油混合页岩矿,该地区一直以来以完整的化石保存而闻名。 现在,这匹母马及其腹中的胎儿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解剖和了解早期马种Eurohippus messelensis繁育情况的良机。Senckenberg研究所与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Jens Franzen说,和其他早期马类一样,这匹母马体型矮小,仅有猎狐狗大小。 近日,她首次在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化石。 这匹母马和胎儿的骨骼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科学家还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其胎盘。该身体器官并未直接成为化石,可以看出它是由吞噬了该组织的细菌留下的暗色阴影逐渐石化形成的。研究人员还可以看到,把子宫连接到脊柱之上的宽大韧带。尽管胎儿的头骨已经破碎,但它的肋骨和四肢依旧清晰可辨。 经过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科学家还可以看到其结肠的细胞结构,以及母马胃里最后一餐的植物残留物。小马驹所处的位置表明,它尚未足月临盆,而是在母体内依然处于成长阶段。研究还表明,古代马类与其现代亲属的生产方式近乎相同。Franzen表示,这是全球发现的第二个可以分辨出胎盘的化石。
恐龙孵蛋为什么不会把蛋压碎恐龙这么重,要怎么坐在蛋上孵蛋,同时又要保证蛋不被自己压破? 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演示的一份研究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些犀牛一样体型的恐龙之所以能够在旷野中成功将蛋孵化出来却不会压碎,这是因为恐龙会对蛋进行特殊摆放。研究显示即便是体型最大的恐龙,也会尽一部分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照料恐龙蛋。 研究人员研究了鸟类老祖宗的近亲——窃蛋龙的巢化石。某些巢化石中包含一只成年窃蛋龙,明显是在孵蛋时和蛋一起被埋葬的。标本中的窃蛋龙和今天一只鸵鸟差不多重——重100公斤左右,但是有一些窃蛋龙可以重达300公斤——几乎等于今天一头犀牛的体重。在这些标本中,最大的窃蛋龙巢中的蛋直径最大的有40公分,到底这些大窃蛋龙是和较小的窃蛋龙一样趴窝孵蛋,还是像今天的鳄鱼一样把蛋埋在土里,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如果是开放式巢,蛋壳的孔率应该较弱,这样才能防止水分散失。先前有研究人员利用间接计算法估算出了窃蛋龙的蛋逸散的水分量,发现这些蛋壳的孔率太高透气性太好,不可能在开放巢中存放。但是,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大学的Kohei Tanaka却不这么认为。他计算出了窃蛋龙蛋的孔率,并和现代埋蛋/开放巢生物蛋的孔率对比。结果显示此前研究其实高估了窃蛋龙蛋的孔率。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大的蛋也可以放在开放巢中。 Tanaka计算出了蛋壳的极限承重,发现中小体型的窃蛋龙生下的蛋在十二枚蛋紧密排列的情况下,可以承受一只成年窃蛋龙的体重。但是如果是最大的窃蛋龙坐在上面,蛋就要裂掉。 最后他对巢的形状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小一些的恐龙会按照菊花花瓣的形状摆放自己的蛋,一颗颗蛋都被紧紧挨在一起。大一些的恐龙会在开阔地上把蛋摆成一个更大的圆圈,成年恐龙坐在中间,全身大部分的体重压在地面上,这样就避免了蛋承受太大重量。 由此,他得出结论,大恐龙会演化出更高级的“布蛋行为”,所以恐龙即便体型变大,也能继续孵蛋。
单图:走钢丝 转自warsaw
看到关于著名网站:ReptileEvolution.com的一些负面评论
求改进 伟犬熊
贴吧太水啦啦啦 一点学术氛围都没有!!!!! 这是大学贴吧应有的状态吗?!
说读音猜恐龙 发拉丁学名的读音(中文版),大家猜是哪种或哪类恐龙
猎豹杀狼和猞猁 只不过是100多万年前的事情了~
古动物馆新游 最近看到古动物馆有和政动物展,就去看看,顺便到了主馆看了看,收获原比想象的多。霸王龙头骨模型镇楼
最新研究发现袋鼠的远古祖先物种身高达3米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袋鼠的远古祖先身高达到3米,体重达到254公斤,由于体重太大无法像现代袋鼠一样灵活跳跃。 这种远古袋鼠物种生活在10万年前澳大利亚,双腿直立行走,相比之下,现代袋鼠的体重仅是祖先的六分之一,平均44公斤,并且非常擅长跳跃。美国布朗大学克莉丝汀-贾妮斯(Christine Janis)教授说:“如果它们仍像现今袋鼠一样擅长跳跃,体重不会达到254公斤,除非它们是行走状态。” 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研究小组对140多具远古和现代袋鼠骨骼进行分析得出这一结论。不像现代红色和灰色袋鼠那样灵活跳跃,远古袋鼠缺乏快速跳跃能力。 远古袋鼠被称为“sthenurine袋鼠”,其骨骼结构表明它保持直立姿态,双腿能够支持庞大的身体。它长着较大的臀部、膝盖和稳定的踝关节,能够实现双腿直立行走。 它的前肢结构并不适合四肢着地,但能够寻觅食物,伴随着不断地进化,远古袋鼠为了在澳大利亚内地远距离寻觅食物,逐渐形成颇具特点的跳跃能力。 使用肌腱的弹性完成跳跃动作是一种非常有效、低耗能量的快速运动方式,但仅当体重降低时才能实现灵活跳跃,然而远古袋鼠由于身体庞大,无法实现跳跃,因此只能选择行走方式。 克莉丝汀指出,目前我们并不清楚远古袋鼠的灭绝原因是否是过多依赖笨拙的直立行走,也许是这种生活方式容易使它们成为早期人类的猎物,或者由于气候突然变得干燥无法迁徙至较远的地区寻找食物所致。 科学家描绘出10万年前袋鼠祖先物种的模样,其身高3米,体重达到254公斤,是现代袋鼠体重的6倍,由于“太胖”无法跳跃,只能双腿直立行走。
一些古人类消息 美国俄勒冈州洞穴中发现14300年前远古人类粪便化石 据腾讯科学(清风):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目前正在经受的很多疼痛都源于进化,比如:背痛、牙痛和分娩痛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可谓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灵长类动物,世界总人口已接近了70亿。人类的进化产生了许多适应性特征,比如:体积大而复杂的大脑,能使用两条腿直立行走。进化与退化是同时进行的,人类目前的这种身体特征也是有副作用的。 例如,能用两条腿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称霸地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结构会对脊柱产生压迫作用,使人容易背部、腰腿部疼痛。 大脑尺寸的显著增大也迅速与其它物种拉开了距离,这样使得下颌骨变窄,副作用是出现了像智齿不能萌发这样的问题。智齿在人类青春期末长出。相对于祖先来说,我们的大脑容积扩大超过了三倍,这样导致头骨的体系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常常使智齿没有空间生长,导致牙痛出现。 人类进化出能够直立行走也让分娩变得比其它哺乳类动物更加危险。特拉华州大学的人类学家表示,进化是不可逆的,我们不能再回到四条腿走路的年代,在享受进化带来的种种有利条件的时候,也必须承受进化所带来的痛苦。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目前正在经受的很多疼痛都源于进化
云南禄丰发现亚洲首个腔骨龙类恐龙 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尤海鲁供图) 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近日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支持了在早侏罗世时期盘古大陆上恐龙具有密切关系。盘古盗龙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头部和头后骨骼,体长约2米,高约0.5米,死时很可能接近成年个体。 禄丰是我国恐龙研究的最重要的发源地,禄丰恐龙动物群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恐龙动物群之一,对研究恐龙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杨钟健1941年命名许氏禄丰龙至今在禄丰及其周边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中已发现至少16种恐龙。不过这些恐龙以早期蜥脚型类为主。盘古盗龙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该动物群的认识,表明禄丰恐龙动物群仍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该项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发表于近日出版的《Zootaxa》。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禄丰县国土资源局的资助。
这才是绿毛虫原型
佛罗里达一个大号的印度熊头骨
2.2亿年前三叠纪时期陆栖劳氏鳄腿骨上竟然残留着水栖植龙的牙齿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在三叠纪时期,劳氏鳄科掠食者统治着陆地,而植龙目生物则是水域霸主,长期以来专家认为这两种大型爬行动物应该不会产生冲突。但是目前最新考古研究发现,陆栖劳氏鳄腿骨上嵌入一颗植龙牙齿,暗示着它们曾经历过一场生死搏斗。 考古学家认为,这颗2.2亿年前的牙齿属于半水栖生物——植龙,它应当是与一只陆栖劳氏鳄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植龙在撕咬劳氏鳄时将一颗牙齿嵌入其腿骨之中。同时,多处骨骼咬痕暗示着这两种动物曾经常发生冲突,尽管它们的栖息环境不同。 劳氏鳄长着较大头部,锋利的牙齿,较长的后腿,背部有鳞片,它们身高达到7.6米,头部长度达到0.6米。相比之下,植龙体长两米。美国田纳西大学斯蒂芬妮-德拉姆黑勒(Stephanie Drumheller) 教授称,在劳氏鳄骨骼中发现一颗植龙牙齿令我们非常吃惊,劳氏鳄是陆地大型掠食性生物,而植龙是体型略小的半水栖生物,它们很可能会攻击捕食这些体型较大的生物。 据悉,这个罕见的骨骼化石样本挖掘于美国西部地区,在三叠纪爬行动物曾在这里栖息生活。该研究对于科学家关于这些远古生物生活方式的认知产生了挑战,之前科学家们曾认为这两种生物分别栖息在陆地和水中,它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腿骨上的咬痕分析显示,这两种食物链上顶级掠食者不仅存在生活轨迹交叉,而且体型较小的植龙可能捕食体型较大的劳氏鳄。 目前,该骨骼样本保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没有破坏骨骼样本的前提下对牙齿进行了分析,他们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AT)建立一个3D模型,通过检查骨骼上残留的咬痕,可揭晓生前这两种动物曾展开一番激烈的殊死之战。 研究小组分析劳氏鳄骨骼咬痕周围的组织样本,发现劳氏鳄曾遭受两次攻击,并最终存活下来。但是撞击、肉体被撕咬,伤口未愈合等证据表明,这只劳氏鳄死于另一次攻击。 德拉姆黑勒教授说:“在骨骼化石中发现嵌入的牙齿是非常罕见的,这是我们首次鉴别植龙曾对劳氏鳄展开攻击,对于咬痕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分析。这项研究表明,三叠纪时期之前可能存在着明显的水栖和陆栖生物食物链差异性,但在三叠纪末期,很可能水栖和陆栖生物生活轨迹存在交叉现象。同时,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应当意识到体型大小并不能是判定其是否是顶级食物链生物的唯一标准。” 为了研究嵌入骨骼中的牙齿,同时不损坏骨骼样本,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制作了牙齿3D模型,图中“蓝色牙齿”。
《西行札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出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撰写的科普图书《西行札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2014年9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邓涛研究团队于2012年及其前后在西藏西部和南部,尤其是阿里地区札达盆地发现第四纪冰期哺乳动物始祖全程的生动记述和深入诠释。 《西行札达》一书作者及其团队在札达盆地发现了原始的寒冷适应性哺乳动物化石,通过对其中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进行的全面综合研究,证明科学家此前一直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的冰期哺乳动物祖先,其实起源于青藏高原,由此推翻了第四纪冰期动物来自北极圈的假说;确认青藏高原是冰期动物群的摇篮和最初的演化中心,并全方位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哺乳动物进化和气候环境演变的影响。书中还涉及到相关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等专业知识,以及西藏中西部高原和山南地区的现生生物、地形地貌、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背景,展现了艰苦并快乐的考察工作过程。该书配有丰富的野外实景及动植物照片,并有精美的古生物复原图,图文并茂,知识性很强,趣味性很浓。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文笔,辅以罕见的地质现象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图片,呈现了青藏高原中最高寒、普通人很难涉足又渴望了解的神奇和神秘的阿里地区,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通过对《西行札达》一书的阅读,将让人真切体会到古生物学家探索自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们乐在其中、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邓涛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们已经在札达盆地的上新世沉积中找到了披毛犀、雪豹和北极狐的祖先类型,全面证明了青藏高原确实是冰期哺乳动物群的摇篮。在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中,我们仿佛就是在暗夜中前行,新的发现会带来希望的曙光。我们还将不断在青藏高原上把野外考察之路无限延伸,要用更多坚实的证据来解开青藏高原隆升与生物进化和环境演变之间密切关系的无数个谜题”。 《西行札达》穿越了青藏高原千万年历史,记录了古生物学家寻找冰期动物摇篮的故事,将充分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优秀教材。 该书特别题献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85周年。书中相关内容的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3020104)资助出版。 《西行札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一书共分12章,各章节目录如下:1、回到拉萨;2、雅江溯源;3、托林周边;4、古格迷雾;5、皮央惊奇;6、冰原往事;7、香孜寻觅;8、高山流水;9、班公水禽;10、普兰圣迹;11、东归兼程;12、山南绿野。
今天看见的沧龙牙齿。大家来鉴定下是哪个属种 是地质博物馆卖的,60一个。
一个超大号的亚种犬熊属Amphicyon 伟犬熊镇楼
转:国内首本更新世古兽科普书即将上市 书名为《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 全书介绍了61个种属的更新世史前动物,包括猛犸象、披毛犀、刃齿虎、洞狮、大地懒、雕齿兽、西瓦兽、巨猿等,也有泰坦鸟、古巨蜥等当时的著名巨型鸟类和爬行类,以及原牛、恐鸟等全新世灭绝的物种。此外,该书还对冰河时代各大洲的气候、环境情况,各种属相关分支的演化进程,以及更新世人类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该书由@machairodus 与 @江氏小盗龙 合著,插画作者是曾为《恐龙纪元·羽毛恐龙之谜》、《博物》杂志等创作复原图的张铁。还有幸请到了IVPP的邓涛老师作序。总篇幅约200多页,开本和版式大致与之前的《恐龙纪元》系列相同。 该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预计10月国庆之后上市。
禄丰的燕子。铺天盖地。。。行人屎尿满头,吓到了。这么多在一起是干嘛清晨和傍晚都有。白天不见踪影。
云南昆明 的植物求鉴定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曾共同居住于欧洲大陆长达5千年之久 )据中国文物网(纪璐 编译):有关研究人员在本周三(8月20日)表示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与现代人类曾共同居住于欧洲大陆长达5千年之久,直至其种族在40,000年前灭绝,因此这两种族群之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繁衍生息。 据在全球最权威科学学术杂志之一《自然》(Nature)上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史前人类与现代人类曾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确实曾依赖于不同的地区而长期共存,从25世代至250世代。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改进的技术确定了来自俄罗斯至西班牙等40处考古遗址的大约200件骨骸样本、木炭和贝壳,并在论文中写道:“研究结果显示在2,600至5,400年的时间内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重叠现象。” 一份媒体声明称这样他们双方之间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互和繁衍”。 考古研究团队对确定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最后时刻进行了最新的尝试,并发现尼安德特人于不同的时间在欧洲的不同地区先后消失,而并非忽然之间全部灭绝。 但问题是尼安德特人如何、为何并何时开始濒临灭绝,只留下现代人类长居于这一星球之上,此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其中一些研究人员假设了一个更近的消失时间。 从解剖学上说,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并于50,000年至30,000年以前抵达欧洲地区,并发现了居住于此的尼安德特人。他们短暂的交互使得如今的非非洲人群携带着约1.5%至2.1%的尼安德特人DNA。 根据最新的六年研究显示,45,000年前欧洲仍主要为尼安德特人所占据,中间夹杂有少数的现代人类。 该研究论文称这一平衡状态在未来的5,000年内发生了转变,直至尼安德特人最终消失。 研究人员写道:“这种以生物和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进步变化似乎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而并非是现代人类突然取代了其远房表亲族群。” 同时,他们称这是目前能够确定的接近这段历史时期的最准确时间。 可靠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通常难以通过降解超过25,000年之久的骨骸或岩石样本中的碳元素来呈现。 牛津大学研究负责人托马斯·海厄姆(ThomasHigham)表示:“之前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经常低估了来自相关尼安德特人遗址的样本的年龄,因为有机物质受到了现代微粒的污染。于是,我们使用了超滤的方法来净化从骨骸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以规避污染的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自信地说我们终于解决了关于我们的近亲族群尼安德特人消失的时间的问题。” 海厄姆表示:“当然,尼安德特人并非完全灭绝,因为如今我们大多数人中都含有他们的一些基因。”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曾共同居住于欧洲大陆长达5千年之久
河北张家口的昆虫求鉴定 昆虫没啥特色,居然没有知了。。。(有些很小的。。。没常见的蚱蝉,蟪蛄啥的) 喜鹊群很大,有超过50只一群,挺壮观。
食肉目演化的柯普法则:以犬科为例 生物学家把生物的这种越来越大的趋势称为“柯普法则”(Cope*s rule)。19世纪的美国古生物学者艾德华·准克尔·柯普认为,根据化石记录的信息,生物在不断变大,这就是“柯普法则”。最后的恐犬亚科成员:异齿恐犬
【古兽化石】征集活动 本着彰显本吧恐龙(古爬)与古兽两大话题并存的立场为出发点,从即日起本吧将开展【古兽化石】征集活动。以此贴为模板 :http://tieba.baidu.com/p/2660851358?qq-pf-to=pcqq.c2c 内容要扩大翻新。此贴属于是学术贴,不受挖坟限制。但是严禁灌水。违者必究。情节严重者将被封禁1——10天不等。欢迎广大古兽迷积极参与。 注意发图时候注明是什么。例如: 洞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