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ianxiong duanmianxio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80 发帖数: 8,737 关注贴吧数: 156
一些古生物消息 广西崇左合江洞距今40–32 万 《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近期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颖奇、金昌柱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河野礼子、广西民族博物馆王頠、美国纽约大学Terry Harrison合作完成的题为“步氏巨猿在灭绝之前可能发生的牙齿形态学变化:来自上前臼齿EDJ(釉质齿质界面)的证据”的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运用R统计计算与制图软件、Rugle系列CT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将产自广西崇左合江洞距今40-32 万年的步氏巨猿上前臼齿EDJ(釉质齿质界面)形态与62颗产自柳城巨猿洞、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以及收购自广西、广东和湖北的药铺的上前臼齿进行了对比研究。曲率分析结果表明,合江洞的步氏巨猿的上前臼齿展示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特征,其咀嚼面凹内的次要脊以及包围咀嚼面凹并形成其边界的主要脊都非常锐利,拥有更高的复杂度,与早更新世和来自药铺的其他标本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进一步的OES(釉质外表面)的形态学对比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早期的标本相比,合江洞的步氏巨猿确实代表了一种非常特化的形态,其可能代表了末期步氏巨猿的一种高度特化的类型。如果步氏巨猿这种牙齿形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得到更多的实证,将会为我们理解其在中更新世期间面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等自然选择压力所发生的种内进化及至导致其最终绝灭的原因提供重要的线索。   该项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的资助。  图1合江洞及其他地点步氏巨猿上前臼齿EDJ(釉质齿质界面)形态(张颖奇供图)  图2步氏巨猿上前臼齿咀嚼面凹复杂度分析步聚(张颖奇供图) 年步氏巨猿研究获新进展
古脊椎所在辽宁发现北方翼龙一新种  2014年7月出版的美国《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蒋顺兴、汪筱林、孟溪和程心完成的题为“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一北方翼龙新材料以及对北方翼龙科系统关系的重新厘定”的研究论文。   据悉,这一北方翼龙科新标本发现于辽宁北票黑城子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一新的化石地点。新标本仅为完整保存的头骨,头骨长近480毫米,个体巨大,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三件北方翼龙科标本。 据研究人员介绍,与北方翼龙科的另外两个属种崔氏北方翼龙和长吻振元翼龙相比,新的化石材料与崔氏北方翼龙更为接近,但是头长却超过了崔氏北方翼龙的两倍,结合眼眶形态和泪骨形态,研究人员建立了北方翼龙属中的一个新种——巨大北方翼龙(Boreopterus giganticus)。   北方翼龙科(Boreopteridae)是目前仅发现于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的一类翼龙类群。之前的研究者将四个已经发表的翼龙属种都归入了这一类群之中,包括了崔氏北方翼龙、长吻振元翼龙、杨氏飞龙和朱氏莫干翼龙。通过形态学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杨氏飞龙和朱氏莫干翼龙与另外两个翼龙属种之间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同时这一分类方案所依据的系统发育分析存在较明显的错误。   汪筱林翼龙研究团队对新标本与被归于北方翼龙科的成员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包括对北方翼龙科在内的翼龙类群进行了重新的系统发育分析,补充了若干形态学鉴定特征并对北方翼龙科进行了重新的厘定。通过对北方翼龙科的系统位置的厘定,汪筱林研究团队确认其属于单系类群,认为杨氏飞龙和朱氏莫干翼龙不能归于这一类群,而新种巨大北方翼龙与崔氏北方翼龙属于这一类群并构成姐妹群。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项目以及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支持。  图1 巨大北方翼龙(Boreopterus giganticus)正型标本及头骨复原图(蒋顺兴供图)  图2 巨大北方翼龙(Boreopterus giganticus)前后牙齿出现明显分异,代表了北方翼龙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蒋顺兴供图)
我国学者在东亚古人类中发现 “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化石证据 7月8日,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国波尔多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了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东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内耳迷路。该项研究为古人类学界对更新世时期东亚与欧洲人类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的研究与争论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这个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负责的研究小组利用高分辨率工业CT技术,复原出中国早更新世公王岭蓝田直立人、中更新世和县直立人、晚更新世许家窑早期智人和柳江人的三维内耳迷路,初步揭示了东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 研究发现东亚古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模式的内耳迷路形态,即一般的现代人类型的“祖先内耳迷路模式”和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衍生性状类型的“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许家窑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内耳迷路的表现特点,这一发现首次在东亚古人类中提供了具有“尼人内耳迷路模式”的化石证据,挑战了以往“尼人内耳迷路模式”专属尼安德特人的看法,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应用孤立特征(包括形态上和分子遗传上)追溯人类迁徙及判断人群亲缘关系的可靠性。 尼安德特人主要生活在距今12-3万年前的西方和欧亚大陆中部。尼安德特人具有一系列的不同于其他更新世古老人类的衍生性状,其中一个性状——尼人内耳迷路模式,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成为鉴定尼人的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特征。 内耳迷路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面的结构,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内耳迷路的胚胎形成和个体发育稳定性好,无左右侧和男女性别差异,是遗传变异形态反映的最好证据。 尼安德特人的内耳迷路在半规管的大小、比例及其角度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其他人属成员的特殊形态,几乎所有的尼安德特人都具有较小的前半规管、较大的外半规管,和相对于外半规管位置靠下的后半规管,这种类型的内耳迷路模式在其他更新世古人类及全新世人群中极其罕见,因而被学术界命名为“尼人内耳迷路模式”。相对于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其他更新世及全新世人类相似的内耳迷路类型被称为“祖先内耳迷路模式”。 以往对人类内耳迷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西方旧大陆的古老人类(多数是尼安德人)和现代人,并没有包括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工业CT技术,3D复原出公王岭蓝田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许家窑早期智人、柳江早期现代人以及现代中国人的内耳迷路形态。通过与世界各地51例更新世和180例全新世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特征的对比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呈现出“祖先内耳迷路模式”和“尼人内耳迷路模式”两种类型:蓝田直立人、和县直立人和柳江人内耳迷路的形态同现代人基本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祖先内耳迷路模式”;许家窑人内耳迷路的形态与尼安德特人极其相似,表现为典型的“尼人内耳迷路模式”(见图2)。 那么,许家窑个体上发现的“尼人内耳迷路形态”,是否可以作为尼安德特人和东亚古老人群基因交流的证据?对此,文章第一作者吴秀杰研究员指出:“还不能这么说。目前我们对性状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尽管许家窑人表现为尼安德特人的内耳迷路模式,但是其颞骨的外表上并没有表现出尼人特有的衍生性状”。 许家窑15号内耳迷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例在尼安德人以外发现的具有“尼人内耳迷路模式”的更新世化石证据,由于化石的不完整,在缺乏整体头骨及头后骨的情况下,还无法推断许家窑人特殊的内耳迷路与其整体身体结构的关系,但本项研究足以说明“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并不是欧亚大陆西方尼安德特人特有的特征。许家窑人内耳迷路的似尼人特征的发现,促使学术界重新思考,在缺乏相对完整的古生物遗存的前提下,用孤立的形态特征(或者分子遗传片段)作为判断欧亚大陆西部(东经45°以西)尼安德特人出现或作为与东亚古人类基因交流的证据是否可靠? 该研究获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图1 许家窑人颞骨及其3D复原的内耳迷路(吴秀杰供图)图2 东亚古人类颞骨内耳迷路(吴秀杰供图)(从左到右依次为蓝田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许家窑早期智人和柳江晚期智人)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nas.org%2Fcontent%2Fearly%2F2014%2F07%2F02%2F1410735111&urlrefer=9b92ffc7e92bcada9e6b7f1db5fdf292
猛犸墓穴可能和狗有关 How do you kill 86 mammoths? Taphonomic investigations of mammoth megasites A series of Eurasian archaeological sites formed between about 40 – 15 ka feature unusually large numbers of mammoth remains with abundant artefacts and, often, mammoth bone dwellings. None of these mammoth megasites is dated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humans in Eurasia. This unusual type of site begs for taphonomic explanation. The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mammoths and the scarcity of carnivore toothmarks and gnawing suggest a new ability to retain kill mammoths and control of carcasses. Age profiles of such mammoth-dominated sites with a large minimum number of individuals differ statistically at the p < 0.01 level from age profiles of Loxodonta africana populations that died of either attritional or catastrophic causes. However, age profiles from some mammoth sites exhibit a chain of linked resemblances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ime and space, sugges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behavioral 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 hypothesize that this innovation may have been facilitated by an early attempted domestication of dogs, as indicated by a group of genetically and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large canids which first appear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at about 32 ka B.P. (uncal). Testable predictions of this hypothesi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ethnographic data. 科学家通过对猛犸墓穴时代年龄分析等手段,认为不通过的墓穴时间不同,且在时间空间上成链状分布,这很可能和人类活动有关。而每个点的猛犸数量类型也不同,体现了科技的进步,而狗的驯养可能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追踪,驱赶等。。。 注意,这里的狗是指早期人类驯化的犬科,不一定是现代狗的祖先。
西班牙发现最早的尼安德特人特征头骨化石 距今43万年 (化石网报道)据国际在线(林熹):英国《卫报》6月19日报道,科学家日前宣布,在西班牙北部出土的古代头骨碎片经复原后,被证实是具有尼安德特人特征的现存最早的头骨化石,距今有约43万年的历史。  据报道,该头骨碎片出土于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埃尔卡山的胡瑟裂谷。经重组为17个头骨后,科学家发现部分头骨具备尼安德特人特征,如有相似的牙齿、颌骨结构、眉骨以及鼻孔、鼻腔。但其它特征表明,其所处年代应在尼安德特人之前,比如:其头骨脑壳部分很小,与大脑发达的尼安德特人头盖骨不同。  此外,经测算发现,这些头骨所处的年份应约为43万年前,而尼安德特人约出现于40万年前。  马德里康普滕斯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Juan Luis Arsuaga称:“我们不能说,这是尼安德特人的直接祖先。我们所能说的只是它们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处于尼安德特人与更古老祖先的过渡阶段。”  有西班牙科学家认为,这种更古老的祖先或为欧洲南部的先驱人(Homo antecessor),他们100万年前生活在欧洲。  据悉,西班牙研究人员此前曾表示,头骨年份约为60万年前,属于海德堡人(Homo&nbsp; heidelbergensis)。然而,他们近日推翻了这两项推测,认为头骨在尼安德特人之前,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距今有43万年的历史。  据悉,这些头骨将对研究40万年前的人类进化提供帮助。  相关报道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网(实习编译:闫薇):西班牙《世界报》 报道,阿塔普尔卡发现了43万年前的7个人类头骨化石。最近发布在《科学》杂志上的该研究的结论指出,尼安德特人的进化过程是分阶段发生的,是发生在不同时期的。而这与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是一个连续不可挡的过程”不同。同时这些结论还支持了新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  《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的首席研究员胡安·路易斯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说:“关于尼安德特人的颅骨形态变化原因现已形成了几个假设。其中一个认为是由于遗传漂变引起的。但我认为必须要找到论据来证明功能性变化。”最近发表在”科学“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馆工作人员,拉尔夫·华富与胡安持相同看法。拉尔夫·华富解释说: “一系列五官复杂的变化似乎能很好的解释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了遗传漂变。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尼安德特人也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  大约50万年前,这些早期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同时期的亚非人种产生了不同。这些人最终在欧亚大陆定居,而后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形象,这样产生了第一批尼安德特人。  几十万年后,在非洲进化形成的现代人类(智人)也开始在欧亚大陆生活。这样出现了两个人种的交叉,尽管由于大部分个体表现出的生殖不相容性,这并不是完全的交叉。然而有些不同人种的结合又是成功的,这样一些尼安德特人基因就遗传到了现代人身上。 西班牙发现最早的尼安德特人特征头骨化石 距今43万年
铲齿象的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在线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副研究员和叶捷研究员完成的题为“丁家二沟动物群中的达氏铲齿象新材料及其生物学意义(Pal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new material of Platybelodon danovi from the Dingjiaergou Fauna, western China)的研究论文。    铲齿象属扁齿象类,这类动物的下颌及下门齿极度延长。由于其形态上的特殊性,历来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铲齿象在扁齿象中,下颌更是向两侧扩展成铲状,代表了扁齿象类中最特化的一个类群。古脊椎所的王世骐和叶捷等人近年来在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中新世地层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铲齿象材料。其中有一件刚出生的幼年个体的下颌。通过对其出齿方式的研究并与相似年龄段其它报导过的扁齿象类材料相比较,证明铲齿象在出齿方面比同时期的其它扁齿象类还要特化。其乳门齿在出生前即脱落,第二下乳前臼齿趋于退化,第三下前臼齿不发育。这样的出齿方式在某些方面已接近现代象,某些方面甚至比现代象还要特化。    此外,文章还第一次研究了铲齿象的后足的结构。通过与各种扁齿象和其它象类对比发现,铲齿象的后脚特征与其它象类有较大的差别,后脚的各掌骨不是成弧形排列而是接近线性排列,掌骨比较细扁,后脚的重心不是在第三掌骨上而是移至三四掌骨之间,比较接近于偶蹄类的特征。因此,铲齿象的后脚踝关节很可能比其它象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适于快速的行走,其适应方式与其它象类显著不同。本研究揭示出,象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过多样的适应进化的方式,其中很多并不为人所熟知。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基础研究计划资助。图1:新生铲齿象下颌 (王世骐供图)   图2 铲齿象后足(王世骐供图
古脊椎所等发现沂源直立人剔牙行为的证据(这都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松、山东省博物馆孙承凯、及美国和西班牙学者合作对沂源直立人牙齿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沂源人有明显的剔牙行为,是除周口店直立人外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剔牙证据。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第四纪》在线发表。 沂源人化石材料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括一件头盖骨和七颗牙齿,早期研究将其归为直立人。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及文章第一作者孙承凯介绍说“沂源人发现之初,有过对其详细的形态学研究。最近随着古人类学科研究范围的拓展和方法的进步,我们会同中科院古脊椎所正在对其进行详细的再研究。沂源人剔牙行为的研究是我们合作的一项成果。” 剔牙行为目前被认为只出现在人属成员中,从最早的能人到近现代人都有发现。长期剔牙一般会在牙齿邻接面留下一条沟槽,且沟槽面上有平行分布的细纹,研究者正是根据这些特征试图确定沂源人剔牙的行为。研究发现,沂源人剔牙行为至少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剔牙初期,表现为邻接面只出现平行分布的细纹,二是沟槽形成,表现为邻接面明显的沟槽和细纹。 关于剔牙行为的起因,有多种理论。一种认为剔牙可以缓解牙周疾病,还有学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动物蛋白在人类食谱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且容易填塞在牙齿之间的空隙中,剔牙可以缓解塞牙情况下的牙龈压力。 目前关于东亚古人类剔牙行为的确切报道只有来自对晚更新世黄龙洞人类牙齿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魏敦瑞也发现周口店直立人在个别牙齿的邻接面上出现明显的沟槽,但给出了牙病的解释。所以关于沂源直立人这一项研究发现了目前东亚地区具有确凿证据的最早人类剔牙行为。 该项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和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支持。图1 沂源人牙面沟槽(A、B)和细纹(C、D)(邢松供图)
新研究提出晚更新世中期最古老印度次大陆动物区系连续性的相关数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科学报(张章):近日,研究人员在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中,提出了晚更新世中期最古老印度次大陆动物区系连续性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印度南部哺乳动物群在过去20万~10万年的连续性表明,这些物种很可能比全球许多区域的物种更能容忍冰川、火山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干扰。 晚更新世时期哺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灭绝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学家通常将哺乳动物灭绝与气候变化和人类狩猎联系在一起。然而直到最近,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被限制在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并没有在印度次大陆进行重建时间线工作。 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与艺术历史研究实验室Michael D. Petraglia及其同事鉴别,并测定了保存在来自印度南部中晚期更新世沉积物序列内的动物化石,从而研究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存在对于哺乳动物物种的影响。沉积物序列是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沉积物层,可以呈现一个区域的动物群的出现和灭绝。这组作者追踪了20万年前至今的物种密度以及空间分布,这期间经过了几个重大事件,包括两个冰期—间冰期周期、一次火山超级爆发,以及现代人的到来。 结果显示,来自至少10万年前的21个哺乳动物群中的20个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存在,其中一些甚至能追溯到20万年前。这些结果跟南亚的化石记录趋势类似,但是与美洲、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更高灭绝水平形成了对比。印度的许多现存物种的地理范围变化表明,它们可能通过撤退到相互连接但破碎化的镶嵌型栖息地从而存活下来。 作者说,亚洲热带地区的哺乳动物种群的这种长期存活可能依赖于相互连接的镶嵌栖息地,而在研究灭绝原因时,还应该考虑生态压力的区域差异。相关数据还暗示了印度目前的哺乳动物保护,在这个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不断增加的生态界限可能增加某些物种面临的危险
蓝田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阿舍利类型石制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员课题组在蓝田地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地层中发现阿舍利类型石制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科学通报》英文版2014年59卷第7期上。 2009-201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蓝田灞河右岸阶地顶部的黄土地层中新发现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770件。研究表明,蓝田地区除存在以前认识比较充分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阶段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之外,在灞河流域河流阶地黄土地层中还普遍埋藏有晚更新世阶段的旧石器遗存,这些遗址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技术剥取石片;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以来自于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岩、石英、石英砂岩和火山岩砾石为主;石制品中既包含直接由砾石和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砍砸器、重型刮削器、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同时也含有一些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修理而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小型工具。 蓝田地区以前报道的石器材料中虽偶尔可见手斧,但一直存在争议,这次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较多的手斧和手镐,并首次发现薄刃斧,说明蓝田地区的阿舍利工业类型器物一直流行到了晚更新世阶段。 蓝田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产出层位既有灞河第三级阶地以上的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也有第二级阶地上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这一发现不但丰富了蓝田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内涵,而且首次从地层和年代关系上证明蓝田地区阿舍利(Acheulian)类型旧石器工业遗址的时代最晚可延续到距今3-7万年间,显示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东西方旧石器工业之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年代学上的鸿沟。在西方的旧石器工业已经完成了从阿舍利工业到莫斯特工业的跨越,现代人及其所代表的石叶和细石器工业行将兴起之时,东亚秦岭地区依然流行着旧石器早期阶段阿舍利工业遗址所特有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工具为代表的石器类型。图1 蓝田地区新发现旧石器地点(王社江供图)图2 刁寨地点柱状地层剖面与OSL年代(王社江供图)图3(a) 蓝田新发现的石制品。1. 手镐(斧?,LTP03:06);2-4,7,10. 刮削器(LTP02:537,LTP01:108,LTP02:534,LTP02:544,LTP02:543);5,11,14. 砍砸器(LTP02:526,LTP05:20,LTP02:488);6. 石核(LTP01:037);8,9. 手斧(LTP02:549,LTP02:518);12,13. 尖状器(LTP02:504,LTP02:510);15-17. 石球(LTP02:524,LTP02:489,LTP01:103)(王社江供图)图3(b) 蓝田新发现的石制品。1,3. 手镐(LTP02:483,LTP01:100);2,10. 薄刃斧(LTP02:533,LTP02:527);4-9. 手斧(LTP02:540,LTP02:541,LTP02:528,LTP03:12,LTP02:532,LTP02:536);11. 刮削器(LTP02:538)(王社江供图)
哈尔滨成功追缴被盗掘、正准备出售的猛犸象头骨化石 哈尔滨成功追缴被盗掘、正准备出售的猛犸象头骨化石被查获的盗掘工具 (神秘的地球)据东北网:日前,哈尔滨宾县文管部门通过群众举报成功追缴了一件疑似被盗掘、正准备出售的猛犸象头骨化石,这件猛犸象头骨是迄今为止在我市范围内文管部门发现的个体最大、最完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 本月5日,宾县文管部门接到举报电话,称“宾县宾安镇民有村丁家屯村民王某去年秋天在村旁河道内挖出一件完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化石被其藏在小仓房内,近期正要出手,价格已经涨到4万元”。接到举报的宾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立即联合当地派出所前往王某家中核实情况,起初王某不承认家中藏有化石,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意了文管人员和公安干警对其小仓房检查的要求,随后公安干警在其住所东侧的仓房内找到了一块一米多长的棕褐色骨骼,经文管人员辨认,这是一件珍贵的猛犸象头骨骼化石,此时的王某不得不承认,但对其来源闭口不谈,随后文管人员根据文物保护法对这件骨骼予以登记收缴保存,并按文物保护法启动行政处罚程序予以立案。 宾县境内古动物骨骼化石资源比较丰富,虽然文管部门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政策,但仍有一些人为了牟利而非法盗挖古动物化石,2004年更因盗挖化石,发生导致土方坍塌致2人死亡的事件。而本次追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长1.2米、高0.63米、宽0.65米,重约70公斤,化石不仅保留了猛犸象面部特征、还完整保存了2枚臼齿,这是目前我市文管部门发现的整体最完整、个体最大的一件猛犸象头骨化石,其不仅对研究我市一万年前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不小的科学价值,而且其如此高的完整度使得这件化石更加珍贵。 据市文管站介绍,省文物专家已经初步将其定为二级珍贵文物,这件珍贵的猛犸象头骨化石已经被文管部门妥善保存,并将适时向市民展出。案件也在进一步调查中。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第七章第六十四条第五款:以牟私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七条规定:发现文物藏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英国心理学家运用量子概率论提出 人类记忆本质上是由回忆构建的 思想和记忆是怎样从物质的大脑中生起的?这是现代科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该领域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的思想和记忆是随时变化的。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我们至今所有的每个思想,或“认知变量”,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值,但这一观点遭到很多人质疑。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17日报道,最近,英国心理学家用量子概率论解释了记忆在大脑中是怎样随时变化的。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协会会刊B辑》上。   在研究中,伦敦城市大学心理系研究员詹姆斯·伊尔斯利和艾玛纽尔·珀索斯提出了认知的量子概率论,即在每个时刻,我们的思想、决策、感受、记忆及其他认知变量是不确定的,只是一个概率。按照这一理论,在某个时刻回忆一段记忆,与过去那一幕记忆怎样形成,或将来我们怎样理解那段记忆是互相纠缠的,一次检测中有很多因素可能改变被检测事物的结果。而回忆有时被称为“建设性”行为,它会改变或构建出回忆的内容。即从本质上说,记忆本身是由回忆所构建的。   伊尔斯利解释说,在认知过程中,检测可能是建设性的,比如人们看到巧克力就会产生想吃的欲望。“比如你正坐在桌边工作,一个同事说他们要出去购物,你想要点什么?此刻你还能愉快地继续工作么?恐怕你很难遏制冲出去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同事问你之前是没有的,它就是由测量过程产生的。从量子角度解释认知,认知变量的表现方式是,在你去测量之前它们没有唯一确定的值。”   记忆的量子观点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有关,不确定性对我们能获得多少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作出了基本限制。当我们去测量某些未知物理量时,比如粒子的位置和运动,对其中一个测得越精确,对另一个就越模糊。   量子认知过程也是同样道理:认知系统中随时改变的思维,很像物理中的位置和运动。“认知版”的量子力学可以看作是一种时间上的纠缠。对某一时刻的认知变量的精确测知,需要以其他时刻的不确定性为代价。   研究人员还表示,他们希望未来研究有助于确定量子概率论在认知模型中的作用,揭示构成我们记忆、思想和人格的复杂过程。
南非古人“小脚”或为人类直系祖先 “小脚”可能至少有300万年的历史。图片来源:Ron Clarke   他被称为“小脚”,但对于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而言,他却是一个“大人物”——他是已知人类世系早期成员中最完整的骨架。自从这具化石于上世纪90年代在南非的山洞中被发现以来——他的名字则缘于其相对较小的脚骨,研究人员一直在激烈争论他到底有多老,据估计,“小脚”大约生活在距今300多万年至200万年前。然而对发现“小脚”的山洞进行的一项新的地质学分析断言,“小脚”至少有300万岁了。如果真是这样,则意味着他老得足以成为今日人类的直系祖先,并可能将南非推到人类进化的最前沿。  南非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古人类学家Ron Clarke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发现了“小脚”。Clarke当时在之前从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北40公里的Sterkfontein山洞内挖掘的动物骨骼中,无意发现了4块小型更新纪灵长类动物的脚骨化石,于是他便和自己的团队再次回到山洞中发掘剩余的化石。  1997年,研究人员发现,“小脚”的骨架被深深地嵌入山洞的岩层中。事实上,整个骨架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直至最小的手指骨和脚趾骨,这可谓是极端罕见的情况。(例如,著名的南方古猿露西仅保存了40%的骨骼。)研究人员总共花了15年才把这些易碎的化石挖了出来。  一些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环绕在周围的岩层年代来确定“小脚”的年龄,其使用的技术基于地球磁场或岩石的铀衰变。(骨骼化石对于放射性碳测年法而言过于古老,后者的测年极限为45000年。)Clarke的研究团队估计,“小脚”大约有330万年的历史——这与在东非发现的露西相差无几。“小脚”的解剖学信息随后被发表,Clarke认为,他似乎比露西距离后来的人类更近一些——尽管他的头骨与露西一样原始,但手骨却要更加现代,而脚骨则同时具有类人猿与人类的特征。  然而关于“小脚”的测年结果却一直存在争议。另外3个研究团队则提出这具化石的年代在距今260万年至220万年之间。如果“小脚”真的这样年轻,或者与最早的人类成员同龄——约250万岁,那么他便不可能成为人类的祖先。  而有关测年结果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在“小脚”周围岩层形成时间上的分歧。Clarke认为这些岩层是在“小脚”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形成的;而其他研究人员则推断可能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因此Clarke与法国图卢兹大学地貌学家Laurent Bruxelles,进行了迄今为止关于洞穴中的岩层以及钟乳石及石笋是如何形成的最为详细的研究。Bruxelles与Clarke于3月16日分别在法国巴黎和约翰内斯堡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最终的结论。相关研究结果将发表在即将出版的《人类进化杂志》上。  研究人员利用微观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技术断定,在“小脚”掉进洞穴后,其周围的岩层至少用了100万年才告形成。虽然其他研究团队准确测得了这些所谓的流石大约有220万年的历史,但“小脚”本身却要更为古老。尽管如此,Bruxelles和Clarke表示,他们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但据估算,“小脚”至少死于300万年前。  在巴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Bruxelles指出,许多研究人员之前之所以不认为“小脚”是人类祖先的一个候选者是缘于较晚的测年结果。因此,许多科学家把寻找人类起源的工作聚焦于东非,尤其是发现露西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但Bruxelles认为,新的测年结果将南非重新推到了人类世系最早的家的候选阵营中。
古脊椎所在现代人群体质特征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潘雷等对世界主要人群头面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该项成果3月18日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上。 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区域性及人群间差异,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被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一般认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头面部的大小、形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尤其受居住地的气温的影响,但学术界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类头面部体质特征的影响程度还不是很清楚。因缺少对性状来源的深入探讨,研究者常常会把趋同特征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被质疑。 为探讨人类的体质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潘雷等选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18个考古遗址出土的295例现代人头骨为研究材料,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获取脑颅的头盖部和面颅的颧骨部分的表面积,对不同纬度人群头面部大小的变化规律及与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特征具有适应性,现代人群头面部表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有纬度性变化,也与当地温度有密切联系;头盖部的面积与纬度呈明显正相关,与温度呈明显负相关;颧骨面积和头颧指数(颧骨面积/头盖部面积)与温度呈明显负相关,与纬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升高,头盖部面积明显增大;随着年均温度的升高,头盖部和颧骨的面积及头颧指数有显著减小的趋势。 潘雷的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指出:这项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新技术,获得头面部表面积的精确测量指标,在世界范围内探讨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差异及其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分同源特征与同功特征的问题及人类体质的适应性具有启发作用。本项研究对于拓展和促进中国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图1 头盖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与温度的关系(潘雷供图)图2 颧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与温度的关系(潘雷供图)图3 头颧指数的纬度分布特点及与温度的关系(潘雷供图
新闻:古脊椎所发现中国晚白垩世首件鸟类标本。。。 1:古脊椎所发现中国晚白垩世首件鸟类标本,揭示反鸟类个体大小多样性 2014年3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徐光辉副研究员和研究生王敏完成的一篇题为“中国晚白垩世第一件反鸟”(The first enantiornithine bir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hina)的研究成果。 反鸟类是中生代物种数目最多,地理分布范围最广的中生代鸟类支系。然而,此前,反鸟类的化石仅在我国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内蒙古和甘肃省的早白垩世地层中有过报道。 2011年,徐光辉副研究员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晚白垩世的江底河组中发现一鸟类标本。详细的研究显示,新鸟具有典型的反鸟特征,同时其独特的跗跖骨和脚趾形态区别于已知的其它反鸟,表明其代表了一反鸟新属种。 据文章第一作者王敏介绍,新鸟个体微小,其肱骨长度不到20mm,小于所有已知的反鸟。而在演化的过程中,反鸟的个体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晚白垩世的反鸟个体多接近现生的火鸡,而新鸟个体大小不及同时代反鸟的1/5,因此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晚白垩世反鸟个体大小多样性的认识,据此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楚雄微鸟(Parvavis chuxiongensis)。 楚雄微鸟是我国首次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鸟类化石,同时也是首次在我国南方发现的中生代鸟类标本,因此该项发现扩大了中国中生代鸟类的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 研究人员对新鸟进行了骨组织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楚雄微鸟的骨壁主要有平行纤维骨构成,脉管化程度低,反映其死亡时的生长速率已经明显下降,结合骨骼的固化程度和复合骨的愈合情况,研究人员认为楚雄微鸟正型标本为一亚成年个体,进一步丰富了有关中生代鸟类个体发育的认识。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图1 楚雄微鸟(Parvavis chuxiongensis gen. et sp. nov.)正型(王敏供图)。图2 楚雄微鸟(Parvavis chuxiongensis gen. et sp. nov.)骨组织切片图(王敏供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人群互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美国学者合作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课题组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的对比研究以及对中国北方氧同位素3阶段(MIS3,59-24ka BP)含有石片遗存和勒瓦娄哇石叶遗存的遗址的总结,根据此阶段两种石器技术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两种不同的技术遗存可能代表了不同的人类群体。石片技术群体为中国本土连续演化的群体,而石叶技术群体则是外来群体,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近日,《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2014年第70卷第1期刊登了该项研究成果。   长久以来,学者们便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特点不同于旧大陆西方。中国主要流行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直到3万年前后,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等新的文化因素才相继出现;而旧大陆西方从早到晚则经历了5种技术模式(奥杜威-阿舍利-莫斯特-石叶-细石叶)的相继演变。正因如此,中国相对独立的石器技术演变成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的重要证据之一。旧石器晚期中国出现的勒瓦娄哇石叶技术遗存分布范围局限,该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是本土技术发展的结果,而多数学者则承认其外来属性,认为是技术传播的结果。如若此技术由西方或北方传播而来,那么它意味的是技术的扩散,还是人群的迁徙?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本课题组针对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的来源及代表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研究。宁夏水洞沟遗址是发现勒瓦娄哇石叶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故而本研究立足水洞沟,同时将MIS3阶段中国北方含有石片和勒瓦娄哇石叶遗存的遗址进行细致综合。MIS3阶段两种技术遗存的空间分布显示,勒瓦娄哇石叶遗存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部,如宁夏水洞沟、新疆骆驼石、青海冷湖、山西榆树湾、黑龙江呼玛十八站等;而石片遗存则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东部,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时间上显示,勒瓦娄哇石叶遗存主要局限在距今40-30ka之间,而石片遗存则存在于整个MIS3阶段。蒙古、西伯利亚的发现显示,勒瓦娄哇石叶遗存在该地区出现的时间早到距今50ka或更早,分布的区域也更为广泛,从阿尔泰地区一直到外贝加尔地区。故而,整个东北亚MIS3阶段,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石片技术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大体与4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具体到水洞沟地区,勒瓦娄哇石叶技术存在于距今34-40ka之间,其后被石片技术所代替。两者存在于同一个区域,所面临的石料资源、环境资源没有质的变化,那么导致石器技术不同的原因更可能是携带不同技术的人群存在差异,而非同一人群对不同环境的多样适应。同时MIS3阶段勒瓦娄哇石叶和石片技术在东北亚整体的分布状况,也说明两者在此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化地理区域。   勒瓦娄哇石叶遗存仅存在于特别局限的时间段,从水洞沟遗址石片与石叶遗存的关系看,石叶技术并未在后继的石片遗存中留下任何明确的痕迹。故而,我们推测,石叶技术代表的人群迁入后并未对本土人群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是灭绝或者退回到原来生活的区域。当然他们也有可能被本土人群同化,但如果同化曾经发生,那么外来人群也被同化的比较彻底,以至于技术上未对本土技术产生任何可观察到的影响。   研究者还结合地理、气候环境和遗址分布等尝试对两种技术体系的时空分布进行解释。首先,勒瓦娄哇石叶遗存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域,虽然西北干旱区域将来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遗址,但目前发现的含石片遗存的遗址较少,显示了此处人群密度较低,而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含石片遗存的遗址较多,且此类遗存自距今170万年左右便在中国北方长期存在,暗示存在比较稳定和相对高密度的人群。故而,较低人群密度的西北干旱区给新迁入的人群提供了空间,而东部相对高密度的人群分布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人群的进一步东进和南下。其次,时间上勒瓦娄哇石叶遗存分布在距今30-40ka间,这一阶段中国西北地区存在一个高湖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分散的资源板块相互联通形成诸多资源相对丰富的通道,给新人群跨过广袤的沙漠提供了可能。   文章作者指出,勒瓦娄哇石叶技术是自西伯利亚或蒙古传入中国的石器技术。其局限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并且出现后并未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距今3.2万年左右,被中国北方本土连续演化的石片技术所替代。这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技术的连续演化,而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仅是一个插曲,从人类行为角度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虽然目前的研究材料还不足够勾勒出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迁徙的路线和相互交流的程度,但本文的假说为今后研究中国旧石器晚期人群交流提供了依据,也为从行为角度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人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图1 中国沙漠分布与400mm等降水量线(依Yang and Ding 2008修改)  图2 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MIS3阶段遗址分布
《自然》研究亮点报道:世界上最早奶酪实物的考古发现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杨益民副教授等和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质谱中心舍甫琴科夫妇,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3600年前随葬品中鉴定出世界上最早的奶酪实物,该成果于2014年2月18日在科技考古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今天,《自然》以“Ancient cheese found with mummies”为标题,以“研究亮点”形式报道了上述成果。 该项研究的中方主要专家杨益民副教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罗布泊干旱区史前动植物利用的有机残留物分析:以小河墓地为例”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碳专项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支持。 奶的利用对欧洲农业的传播和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可为家养黄牛在旧大陆的传播、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化和农牧文化的互动提供丰富信息。早在家牛驯化之初,西亚先民就开始制作奶酪或酸奶来应对成人喝奶导致的乳糖不耐症,相关奶制品的制作也随着西亚农业的扩张而传播。曾有学者根据脂质残留物和民族学分析,认定波兰史前陶筛为分离固体奶制品和液体乳清的工具,从而将奶酪制作的历史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然而,由于缺少古代奶酪实物,人们对早期奶酪的制作工艺仍然一无所知。 该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古代奶酪的制作工艺细节,尤其是并未使用常见的凝乳酶,而是使用开菲尔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共生发酵牛奶,首先制作成一种特别的发酵乳开菲尔(kefir),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脱脂处理和乳清分离,最后得到开菲尔奶酪。 作为益生菌饮料,开菲尔在20世纪之前,仅在高加索地区和我国西藏地区发现。此次研究将开菲尔的历史追溯到3600年前,也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奶制品。这种开菲尔奶酪有着较低的乳糖含量,更适合有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食用,有助于牛奶利用的传播;同时,固体奶制品具备保质期更长、便于携带等优点,特别适合流动性较强的游牧生活。奶制品的利用,可以让塔里木盆地的先民在不屠宰动物的前提下,持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地恶劣的沙漠环境。 著名科技考古专家王昌燧教授强调,有机残留物分析在国外应用颇广,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尽管杨益民副教授可视为我国最早系统从事有机残留物分析的专家,但实际研究的时间不足6年,这次世界上最早奶酪实物的证实,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有机残留物分析的诱人前景。
临夏盆地发现晚中新世牛科一新种:柴达木兽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上。 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麝牛类牛科动物,生活于晚中新世早期。柴达木兽的角的形态十分特殊复杂,可称之为“角器”:顶骨之上有一个大的圆盘形的骨质结构,称后角盘;真正的角心退化,位于角盘之前、眼眶上方,并且两侧角心不对称。这种近似“独角”的角心形态在所有牛科动物中绝无仅有。最早的柴达木兽化石发现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稀少,并自步林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再无此类化石发现。而临夏盆地柴达木兽的发现是相隔七十多年之后的该类牛科动物的第二次发现。 临夏盆地的柴达木兽新种——短吻柴达木兽(T. brevirostrum)在年代上与属型种大致相当,但新种的真正的角心部分更加退化,额窦缩小位于角器之下,代表了一种更加特化的类型。新种的发现还补充了柴达木兽的面部特征,包括鼻骨极度退缩并增厚,鼻孔侧缘生长赘生骨疣,上颌骨短而高等等,这些面部特征同样特化而罕见。 柴达木兽的角器后部形态类似现生麝牛角心基部的赘生骨疣,因此其角鞘形态可能也与麝牛角鞘基部类似,呈圆形隆起,而非常见的直立角鞘。尽管柴达木兽的角盘与头骨的纵轴之间存在微弱的扭转,但角盘本身及头骨都为对称结构。柴达木兽的面部很短,鼻孔窄高,表明其或许与现生高鼻羚羊、羚牛类似,具有一个扩大的鼻腔,以适应相对寒冷的气候环境。临夏盆地的柴达木兽化石产地位于盆地的西南边缘,其环境特征或许与盆地中央稍有不同。虽然柴达木兽的化石材料十分稀少,但其分布范围较广,并有可能分布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狭长山林地带。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图1 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正型标本(史勤勤供图)图2 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雌性头骨(史勤勤供图)图3 柴达木兽头骨及下颌线条合成图(a)和头部复原图(b)(史勤勤供图)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