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吴越 风起吴越
关注数: 106 粉丝数: 4,235 发帖数: 1,452 关注贴吧数: 44
先秦人物究竟应该如何称呼?周公是不是叫“鸡蛋”? 本章中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公子段,有公子段、京城太叔、共叔段等数种称呼,此外还有太叔段、叔段等称呼,而在一些史籍中又称他为姬段。 但其中的“姬段”这个称呼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了解的缘故。姓、氏是严格区分,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两周男子称氏不称姓,“姬”为姓,不是氏,不可冠之于男子的名之前。同样的那位比赛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称他为嬴荡,戏称为“淫荡”也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姓、氏有别,是造成先秦史籍中的那些人物名字对生活在当今这个姓氏混一的时代我们看来很奇怪、难以理清人物关系的原因之一。 对于两周人物的姓、氏,自古以来多有考证。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有“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 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又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清楚,诸侯和公室成员是没有氏的,诸侯一般冠以国爵,如晋侯某、齐侯某、郑伯某等,公室成员以与直系国君的关系远近称公子(国君的儿子)、公孙(国君的孙子)。当诸侯及公室成员需要用到类似于氏称呼时,冠以本国国名,如《左传·定公四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里的人物分别是晋文公、鲁僖公、卫公子武(卫成公弟)、蔡庄侯、郑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莒兹丕公。国名当氏主要用于会盟、朝见周王以及外出朝聘,或者出仕他国——田齐的老祖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为大夫之后,家族一直以陈为氏。 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周王以及周王室成员(王子、王孙),可因为周王室的特殊性,天子和天子家族几乎不用拿国号“周”当氏,但不代表不存在。另外周王畿内还有个周公旦的封国——周国,他家也可以拿“周”当氏用,因此周公旦在某些场合可称为周旦。 转自 天涯煮酒《闲庭信步话春秋》 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anya.cn%2Fpost-no05-471995-1.shtml&urlrefer=ed85a4936720db9a14e2e0af3b224d4c
先秦人物究竟应该如何称呼?周公是不是叫“鸡蛋”? 本章中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公子段,有公子段、京城太叔、共叔段等数种称呼,此外还有太叔段、叔段等称呼,而在一些史籍中又称他为姬段。 但其中的“姬段”这个称呼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了解的缘故。姓、氏是严格区分,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两周男子称氏不称姓,“姬”为姓,不是氏,不可冠之于男子的名之前。同样的那位比赛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称他为嬴荡,戏称为“淫荡”也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姓、氏有别,是造成先秦史籍中的那些人物名字对生活在当今这个姓氏混一的时代我们看来很奇怪、难以理清人物关系的原因之一。 对于两周人物的姓、氏,自古以来多有考证。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有“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 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又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清楚,诸侯和公室成员是没有氏的,诸侯一般冠以国爵,如晋侯某、齐侯某、郑伯某等,公室成员以与直系国君的关系远近称公子(国君的儿子)、公孙(国君的孙子)。当诸侯及公室成员需要用到类似于氏称呼时,冠以本国国名,如《左传·定公四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里的人物分别是晋文公、鲁僖公、卫公子武(卫成公弟)、蔡庄侯、郑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莒兹丕公。国名当氏主要用于会盟、朝见周王以及外出朝聘,或者出仕他国——田齐的老祖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为大夫之后,家族一直以陈为氏。 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周王以及周王室成员(王子、王孙),可因为周王室的特殊性,天子和天子家族几乎不用拿国号“周”当氏,但不代表不存在。另外周王畿内还有个周公旦的封国——周国,他家也可以拿“周”当氏用,因此周公旦在某些场合可称为周旦。 转自 天涯煮酒《闲庭信步话春秋》 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anya.cn%2Fpost-no05-471995-1.shtml&urlrefer=ed85a4936720db9a14e2e0af3b224d4c
先秦人物究竟应该如何称呼?周公是不是叫“鸡蛋”?(转载) 本章中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公子段,有公子段、京城太叔、共叔段等数种称呼,此外还有太叔段、叔段等称呼,而在一些史籍中又称他为姬段。 但其中的“姬段”这个称呼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了解的缘故。姓、氏是严格区分,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两周男子称氏不称姓,“姬”为姓,不是氏,不可冠之于男子的名之前。同样的那位比赛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称他为嬴荡,戏称为“淫荡”也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姓、氏有别,是造成先秦史籍中的那些人物名字对生活在当今这个姓氏混一的时代我们看来很奇怪、难以理清人物关系的原因之一。 对于两周人物的姓、氏,自古以来多有考证。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有“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 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又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清楚,诸侯和公室成员是没有氏的,诸侯一般冠以国爵,如晋侯某、齐侯某、郑伯某等,公室成员以与直系国君的关系远近称公子(国君的儿子)、公孙(国君的孙子)。当诸侯及公室成员需要用到类似于氏称呼时,冠以本国国名,如《左传·定公四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里的人物分别是晋文公、鲁僖公、卫公子武(卫成公弟)、蔡庄侯、郑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莒兹丕公。国名当氏主要用于会盟、朝见周王以及外出朝聘,或者出仕他国——田齐的老祖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为大夫之后,家族一直以陈为氏。 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周王以及周王室成员(王子、王孙),可因为周王室的特殊性,天子和天子家族几乎不用拿国号“周”当氏,但不代表不存在。另外周王畿内还有个周公旦的封国——周国,他家也可以拿“周”当氏用,因此周公旦在某些场合可称为周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