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双煜🍀 填昵称了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4 发帖数: 9,473 关注贴吧数: 152
儒家思想在明末就捋顺了民主的逻辑 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这就是明末大儒黄宗羲的思想。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大约早100年。也有人说那是东方的《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主要思想《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 《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才计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经济学说上,黄氏也反映市民的要求,主张废止金银货币,使用“宝钞”,而以金银作为宝钞的基金。他这种经济思想,有利于商品流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并启发了近代的经济政策。 总结一下,黄宗羲的思想接近后来的责任内阁。他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在解释! 只可以,他被封建统治者定为禁书。直到一百多年前才重建天日。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胡瑗最大的贡献体现在教育上,在答宋神宗问时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很清楚,“体”是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用”是指掌握运用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培养出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 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 同事他还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社会实践,还首创了寄宿制。 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士”的风气。他的体用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了这一切。 宋代的许多名贤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蔡襄、米芾、司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为之作像赞,或为之写墓志、墓表,称颂他为“苏湖领袖”、“东南模范”、“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王安石《书赠胡翼之》更曰:“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耳。翼之先生与予并时,非若之远也。”把胡瑗与孔孟置于同等的地位。 至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下诏,尊胡瑗为“先儒胡子”,“从祀孔庙”,至今山东曲阜孔庙内,“先儒胡子瑗之位”的牌子,仍与韩愈、朱熹等先儒牌位排列在一起。
说说孔子批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上面那则论语被儒黑视为孔子批管仲的言论。一个人即使在能干,丧失了道德,也被儒家鄙视,所以儒家只剩下空空的德。有些人就是这么黑的。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就是品类。小人不能做君子事,当然不会犯君子所犯的错误。这并不是说小人犯错误就该宽恕,不要责备。]为什么这样说呢?司马迁说:“过去管仲辅佐齐桓公,九次主持与诸候的会盟,使天下得以匡正,可孔子还是小看他,曾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哪!’因为他没有努力辅佐齐桓公成就王业,却只成就了霸业。”[夔、龙、稷、契(虞舜的臣子),这是天子的辅佐,狐偃、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臣子)是霸主的辅佐。孔子曾称赞管仲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会被夷狄之国所灭,恐怕我们早已成了野蛮人了。”这是为孔子觉得管仲有王佐之材,却只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不是器量狭小又是什么呢?由此看来,孔子是把管仲当做夔、龙、稷、契一流人来看的,才批评他器量狭小! 最后说明,以上内容书上看的。如果有不同意见者,接受讨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