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双煜🍀
填昵称了
懒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4
发帖数: 9,473
关注贴吧数: 152
臧洪,他父亲是当过太守。他15岁的时候,就到当时唯一的大学“太学”里学习。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20岁的时候就与,刘繇,王朗,这样的人一起毕业。 后来因为“黄巾”的原因只能回家,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郡里的高级秘书。当时赶上董卓之luan,董卓杀少帝刘辩,臧洪预感到天下大luan,于是就跟张超说: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不能报告给上面,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时。你们哥俩官都不小,就应该把自己看做,丝线有纪、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人。这样才能实现"一同天下之义"。
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按今天地理位置说属于兰陵县人,他小时候为了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多人都听过。
这话肯定不是孔子说的 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这话作为鸡汤没什么了说的,但道理就别当真了。孔子说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说的是,爱人者人桓爱之,敬人者人桓敬之。 看看这段文字,他们所说的道理到是有点接近。 庄子齐物论里说: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
诸葛亮说的对吗 老子善于养性,但不善于解救危难;商鞅善于法治,但不善于施行道德教化;苏秦、张仪善于游说,但不能靠他们缔结盟约;白起善于攻城掠地,但不善于团结民众;伍子胥善于图谋敌国,但不善于保全自己的性命;尾生能守信,但不能应变;前秦方士王嘉善于知遇明主,但不能让他来事奉昏君;许子将善于评论别人的优劣好坏,但不能靠他来拢络人才
天下第一直士——陈蕃 陈蕃是个官三代,十几岁的时候是一个喜欢“宅文化”的闲人, 住所内外比较脏乱。他叔叔薛勤来看他,问:“小孩子,为什么不打扫清洁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一室呢?他薛勤叔叔一听,敢吹牛就行。因为在察举制的汉朝官三代是注定要当官了,就看敢干还是不敢干。
诗经如果不是孔子钦定或许早就删改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里像子衿这样的诗不在少数,比如南宋有个叫王柏的,他认为诗经里有三十一篇都是“**私语”。 由于《诗》三百篇是孔子手定,后世谁敢删改? 其实王柏不光写《诗疑》质疑《诗经》,写《书疑》质疑《尚书》,疑《大学》、《中庸》出于《子思》二十三篇之内,疑《论语》出于古《家语》,疑《孟子》是自著之书。 他疑经的目的无非就是证明自己的思想。跟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就用质疑经典是伪作的办法没什么区别。虽然他疑经遭到后世唾骂,但从他之后理学的路却越走越弯了。这都是历史的悲剧呀… 历史上那些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想,或为经典作注解等等,利用增加的办法使不符合时代的东西自动废除的人,谁会骂呢?
都2021年了,相比之下看看两千年前的周礼吧 《周礼,媒氏》 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凡男女自[出生三月]取名以上的,都要记录他们出生的年月日和姓名。使男子年满三十而娶妻,女子年满二十而出嫁。凡娶再嫁妇为妻和接纳再嫁妇所带子女的,都要加以记录。仲春二月,令男女成婚。这个时候,如果有私奔的也不加禁止。如果无故该嫁娶而不嫁娶的,就要处罚。了解男女[过了婚龄]尚未成婚的而帮助她们成婚。凡嫁女娶妻,送聘礼用缁帛,不超过五两。禁止[把生前没有夫妻名分的男女]迁葬在一起,禁止对于殇死的男女再行嫁娶。凡因男女淫浃引起的争讼,在胜国的社坛听断;其中有触犯刑律的,交给司法官处置。 这里有婚姻登记,有自由恋爱,有禁止阴婚。
你们觉得他们谁说的对 腾蛇在空中游走要依靠雾,龙在天上飞翔要依靠云,一旦云消雾散,它们就会与蚯蚓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所要依靠的东西。因此贤能的人屈从于不贤能的人,是因为贤能的人权势太轻;不贤能的人服从贤能的人,是因为贤能的人地位高。尧在做老百姓的时候,指挥不了他的邻居。到他做了帝王的时候,却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由此可以看出,贤能的人不足以制服不贤能的人,但是权势和地位却足以能够制服贤能的人。 出自《慎子·威德》 —————————————————————————————— 从古到今,与老百姓结仇的帝王,他的灭亡迟早会到来,而老百姓必定会胜利。尽管商纣自称天王,夏桀自称天父,灭亡之后,老百姓照样骂。由此看来,权势不是最让人尊崇的,头衔也不是最光荣的条件。 语出贾谊《新书·大政上》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刚才住的地方的电梯坏了,16楼我爬了上来很狼狈。想起了以前看见别人有类似的事,我还嘲笑过。现在算是知道啦,因为狼狈的那个不是自己,所以光看别人只有对别人的嘲笑。 翻译这则论语并不难,刚才狼狈的回到家又把这则论语想了起来。这跟生活中有些道理是一样的。 生活中有些人面对领导上级时,经常能看见卑躬屈膝,巴结上级的情景,让人看了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鄙视吧! 其实反过来想想那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谁不想活的有尊严,自己嘲笑也跟爬楼梯一样,那是因为那不是你自己 生活在社会上各种生活压力,让人不由得不舍去尊严,让自己成为自己曾经嘲笑的那个人。除此以外除非能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没有其他办法。但那绝对是人群中的少数。 但生活还得继续,所以宽恕别人就是看待他人的合理,反过来就是不合理。 因此,子贡说:我不能接受别人不能宽恕我,我会尽量的宽恕别人,所以孔子说你做不到。 是这个道理吗…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命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做人要正直,及时承认错误,就会少有灾难。如果太刚强自负,灾难就会多。把自己能做的都尽力做好,剩下的就不用多考虑啦。 只是一些想法,不一定对。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没有信任,就提意见是会认为是诽谤的。 网络上谁也看不见谁,如果没熟悉到对方说什么就能猜测出对方的心思就提意见,被对方猜忌也怀疑对方那就是你想多了。
庠序之教
这个怎么想的
孔子收肉干是干什么用的 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不吃市场上的酒和肉干,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那孔子收肉干是做什么用的
苦笑 苦笑
二十八,被闭屏啦 二十八,被闭屏啦
左传九言 不要发动祸乱,不要凭借富有,不要仗恃宠信,不要违背共同的意愿,不要傲视有礼的人,不要自负有才能,不要为同一事情再次发怒,不要谋划不合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合正义的事
未知生,焉知死 有神论者谁能说一下,你活着的事都弄明白了吗?如果你不能明白明天发生什么,后天发生什么,那死后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则论语不难理解,其实荀子也有类似看法。 荀子,劝学。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百姓应有的孝 《孝经·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子曰:打架用砖乎!不宜乱乎,照脸乎,使劲乎,乎不着,再乎,右手乎完左手乎,板砖乎断用鞋乎,既然乎,岂可一人独乎。一乎则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一个秘制,一个麻辣……… 唧唧复唧唧,木兰开飞机,开的什么机。………
有些道理没事琢磨琢磨是有好处的,但前题是有实用价值。如果琢磨的东西在有吸引力,逻辑在正确,没有实用价值,只能说那样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看两段历史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网络翻译 夏季,宋襄公让邾文公杀死鄫子来祭祀次睢的土地神,想因此使东夷来降附。司马子鱼说:“古时候六种**不能相互用来祭祀,小的祭祀不杀大牲口,何况敢于用人作牺牲呢?祭祀是为了人。百姓,是神的主人。杀人祭祀,有什么神来享用?齐桓公恢复了三个被灭亡的国家以使诸侯归附,义士还说他薄德,现在一次会盟而侵害两个国家的国君,又用来祭祀邪恶昏乱的鬼神,要拿这个来求取霸业,不也是很难吗?得以善终就算幸运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跟人不一样,人犯的错误同样也不一样。什么样的人就犯什么样的错误。观察别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dang就是人品德的类别。如果一个人他办一件跟你无关没品德的事,可要小心那天他把这种行为给你用上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有正道中的意念,有德的依据,有仁的标准,学习六艺跟玩是的。 个人理解:比如一碗面,选择合适的材料就是志于道。 合适的量就是据于德。面的种类就是依于仁。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游于艺。 有最初好的选材,最后才能调制自己喜欢的口味。有最初对待他人看法认识,才有最终对待他人看法的口才。如果只依赖于口才,强调口才的伶俐。只能说他无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这个这个
真的假的
都说实话 敬天法祖,无二道也。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你们怎么看这………
今天说说这个吧
看看GZ是怎么看这事的 看看GZ是怎么看这事的
这个。
论语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分享贴子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群酒肉朋友就很不错了。认为朋友只认酒肉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群酒肉朋友就很不错了。认为朋友只认酒肉的,是不是对朋友要求太高了!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分享贴子
复制粘贴点内容吧, 桓范说:“商、申、韩这些人,看重人的狡诈智谋,因而推行法制特别苛刻。废除礼义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不师法古人的仁政,致使全国普遍的伤风败俗。因此说,他们是伊尹、周公的罪人。然而他们使人君尊贵,臣子卑下,富国强兵,信守法度,坚持法制,在这些方面还是可取的。 到了汉朝,又有宁成、郅都之类的酷吏,效仿商、韩,专门以残暴的杀戳、惩罚为能事,迎合人君的旨意,趋势赴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肆无忌惮地干尽了败坏朝纲、祸害百姓的事情,这又是商、韩的罪人了。然而酷吏在抑制豪强望族,抚慰孤独贫弱,自身清正廉洁,使各级官吏出于畏惧奉公守法、一心为公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到了后来世人所谓的能人,就都是一些执法犯法,仰仗权势,不为老百姓办事,只想徇私舞弊,临到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又敷衍了事,玩忽职守,做官不必担心受遣责处罚,根本不体察同情老百姓的冤枉,这就又是申、韩、宁、郅的罪人了。 所以说法家只是有一定能力的君主适合的,临时措施。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置实物让人使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置实物让人使用。孔颖达疏:“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 用。” “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故云莫 大乎圣人也。”创制成器具,以利天下百姓。 孔子说“备物致用”,意思是说具备了万物,但这并不是说 我富贵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有就叫做备物。备物是真正达到了 大富贵,世界万物皆备于我,是本有的,因为我们本体里具备 了万物,具备了万物而能够起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要能对 百姓有利才是备物,才是富贵,才是立成器以天下利,才是万 物皆备于我。然后建立一样有用的东西,比如投资一个学校, 办一家医院,或支助一项科研项目,由你的财富让科学家发明 一项于万人有利的东西,这就是事业。他可以使天下万代后人 得到你的利益,这就是功德。 这种崇高的智慧谁能做到?当然莫大乎圣人。
吹法家的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法家(看着后背发凉) 姜太公受封于东方的齐国,齐国东海边上有兄弟二人,名叫狂禖、华士,是隐居的士人,他们确定为人宗旨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我们无求于人。不要君主给的名声,不要君主给的俸禄,我们不为做官忙碌而要从事体力劳动。”姜太公到了齐都营丘,派官吏捕杀了他们,作为最先问斩的对象。周公旦在鲁国听到这件事后,派出紧急的传信专车前往,向姜太公询问说;“这两位是贤士。现在您有了封国而杀了贤士,为什么?”姜太公说:“这兄弟两个确定为人宗旨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我们无求于人,不要君主给的名声,不要君主给的俸禄,我们不为做官忙碌而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不臣服天子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把他们看作臣子了;他们不结交诸侯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派他们出使了;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不求助于别人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用赏罚来勉厉和约束他们。况且他们不要君主给的名位,即使聪明,也不能为我所用;他们不仰望君主授予的俸禄,即使贤明,也不能为我立功。他们不愿意做官就无法管教,不接受任用就对上不忠。再说先王之所以能驱使臣民,不是依靠爵禄,就是依靠刑罚。现在爵、禄、刑、罚都不足以驱使他们,那么我将做谁的主子呢?不打仗立功而显贵,不耕田种地而扬名,这又不是来教化国人的办法。假如有匹马在这儿,像良马的样子,是天下最好的马。但驱赶它,它不上前;制止它,它不停步;叫它左,它不左;叫它右,它不右;那么奴仆虽然低贱,也不依托它的脚力。奴仆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得到利益,避免危害。现在不受人的支配,奴仆虽然低贱,也不依托它的脚力了。这样,他们自以为是世上的贤士,而不愿为君主所用,自以为行为好到了极点,而不肯为君主卖力,这不是明君可以用作臣子的,也就像良马不可以使唤一样。因此,我要杀掉他们。”
历史上阻碍科学技术发展是这些思想。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 ,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 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 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 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 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 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顺其自然,只关注看得见摸的着的利益。 鲁般,墨翟,能使木制的飞茑飞上天,张衡能使车的三个轮子自己运转而不靠马的拉力,马钧能制出会吹萧的木人。按桩子这一理论都是没有实际用途,做这些东西,就是废功损力、劳民伤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短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短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刚才看《黍离》看蒙了。 内里的:彼稷之苗。真的说的是高粱苗吗? 我记得高粱原产于非洲。那个年月,高粱是怎么传到国内的,难道真的向一些狂想分子说的那样,能跟古埃及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酒肉朋友”是贬义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群酒肉朋友就很不错了。认为朋友只认酒肉的,是不是对朋友要求太高了!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起义”和“造反”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请教一下各位的想法。
今天看见这个几次了,开始害怕拉
这可不是宣传迷信,说的是道理。 这可不是宣传迷信,说的是道理。
晋楚鄢陵之战 《左传》成公十六年提到的这场战争没有什么正义所讲。就是俩大国争霸的一场普通大战。 最有意思的就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样的统治者不下台,还呆在权利位置上赶什么?
别笑,不是冥钞
信耶大木匠,就是在当奴隶 一段是说不用服从法律,一面说服从掌权写。不遵守法律的服从掌权者,还不是奴隶?
这是什么操作
都说说自己几年没看春晚啦,我十二年。
云南七岁女孩的新闻,说明教育缺少修身先正其心的内容
说说命运。 荀子,天论 天道有一定规律,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会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会使他生病;遵循规律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会使他遭殃。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农业荒废而生活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会使他富裕;衣食不足却又十分懒惰,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已经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了。他遇到的天时和社会安定时期相同,而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不同,这不能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所以明白了人和天的不同,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不做就能成功,不求取就能得到,这叫做自然的职能。像这种情况,即使意义深远,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思考;即使影响广大,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干预;即使道理精妙,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审察,这叫做不和自然争职能。上天有自己的时令季节,大地有自己的材料资源,人类有自己的治理方法,这叫做能够互相并列。人如果舍弃了自身用来与天、地相并列的治理方法,而只期望于与自己相并列的天、地,那就糊涂了。 墨子,非命 墨子说:“凡发表谈话、写文章的原则,不可以不先树立一个标准。如果言论没有标准,就好象把测时仪器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即使工匠很聪明,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然而现在世上的真假,不能得到辨识,所以言论有三种法则。”哪三种法则呢?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怎样求言论的本原呢?用天帝、鬼神的意志和圣王的事迹来考察它。怎样推究言论呢?用先王的书来验证它。怎样把言语付之实践呢?用它来作为标准。这就是言论的三条标准。 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认为命是有的,有的认为命是没有的。我之所以知道命的有或没有,是根据众人所见所闻的实情才知道有或没有。有听过它,有见过它,才叫“有”,没听过,没见过,就叫“没有”。然而为什么不试着用百姓的实际来考察呢:自古到今,自有人民以来,有曾见过命的形象,听过命的声音的人吗?没有过的。如果认为百姓愚蠢无能,所见所闻的实情不能当作准则,那么为什么不试着用诸侯所流传的话来考察呢?自古到今,自有人民以来,有曾听过命的声音,见过命的形体的人吗?没有过的。 那么为什么不用圣王之事来考察呢?古时圣王,举拔孝子,鼓励他事奉双亲;尊重贤良,鼓励他作善事,颁发宪令以教诲人民,严明赏罚以奖善止恶。这样,则可以治理混乱,使危险转为安宁。若认为不是这样,古时侯,桀所搞乱的,汤治理了;纣所搞乱的,武王治理了。这个世界不变,人民不变,君王改变了政令,人民就容易教导了。在武王时就得到治理,在桀、纣时则变得混乱。安宁、危险、治理、混乱,原因在君王所发布的政令,怎能说是“有命”呢?那些说“有命”的,并不是这样。
说说君君臣臣 说说君君臣臣
如果光看论语,解释君君臣臣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论语是语录,重在理解。所以要解释他那得结合孔子的思想。 举个孔子思想的例子。《左传》僖公十九年 梁国灭亡了,《春秋》没有记载灭亡梁国的是谁,是因为祸害是梁国自己找取的。当初,梁伯喜好大兴土木,屡次筑城而无人居住,百姓疲倦得不能忍受,就说:“某某敌人要来了。”于是在国君的宫室外挖沟,说:“秦国将要袭击我国。”百姓害怕而溃散,秦国就趁机占取了梁国。 这段的含义在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里多的很,有普遍代表性。 君如果当不好君,那就不是合格的君,臣也就不用尊那样的君了。所以君如果不君,臣也不是臣。 齐景公听了君君臣臣开始跟高兴,要重用孔子。后来有人一给他解释,告诉齐景公他可是有不臣之心的,所以孔子才没有被重用。 儒家思想明明尊的是合格的君,反对的是不合格的君,这有什么错。至于保证所有君都是明君,有那种思想吗? 也有人会说那不还是君吗?但你如果让孔子说“民主”那不太…不考虑时代局限性,是喷子吧。
儒家和法家对权利的分歧 法家 慎子说:“贤能的人屈从于缺德少才之辈,是因为权力太小。 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从于有德才的人,是因为后者的地位尊贵。唐尧是一介平民的时候,连他的邻居都指使不动,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不能服人,而权势却能使贤人屈从。” 儒家 贾谊说:“从古到今,与老百姓结仇的帝王,他的灭亡迟早会到来,而老百姓必定会胜利。尽管商纣自称天王,夏桀自称天父,灭亡之后,老百姓照样骂。由此看来,权势不是最让人尊崇的,头衔也不是最光荣的条件。” 你愿意接受那种说法呢?
反儒者门,儒家在宋朝以前都是边缘化的,所以别指责儒家了
没事扯几句笑话 看四大名著,发现每部里都有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红楼梦第7回薛宝钗的药“冷香丸”。那个药正常情况下,是基本不能能弄出来得。但… 看过一些解说,都说那是暗示了薛宝钗未来的命运,先甜后苦。就是说,像薛宝钗那样能得到普通人得不到的东西的人,也有他的苦。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也有。 三国演义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草船借箭”那段。周瑜让诸葛在哪么短的时间造十万支箭,那个年代的制药技术,是不可能的,但诸葛借来了。 那个可以理解为,四肢在能干,也不如有智慧。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