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双煜🍀 填昵称了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4 发帖数: 9,473 关注贴吧数: 152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果理解为,让老百姓就整天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了,只能当顺民,那就可笑了。 其实那些短命的人是不是自己想死呢?那些自己理想没有实现的人是不是不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肯定有人说:那些自杀的人是自己想死,理想无法实现的人也有现实因素,不能说都是因为天命吧? 孔子并没有说让人完全相信天命,然后就认命,他说的是:尽人事,听天命。说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人说:畏大人,是让我们害怕当官的,那么,我们不就都成了胆小鬼和奴才了吗?这不是让我们老百姓都做顺民吗?其实:大人与官员、君子是不一样的,大人是指有德才又有权位的人,官员是有权位却不一定有德才的人,君子是有德才却不一定有权位的人。孔子说要敬畏大人,而不说敬畏官员,也就很清楚了。又有人说:畏不是指畏惧吗?其实不是,有德才的人,是自然而具有一种威严,但不是使人畏惧。而且百姓只要不违法,对大人还有什么畏惧的呢?还有人说:要是我们敬畏圣人之言,那么,我们还敢说话吗?其实,圣人之言并不是自己我们敬畏,而是凭着一颗仁爱之心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得更好,怎样做事做得更好。圣人不是要用他们的言论堵住我们的口,而是在启发我们。即使我们不接受圣人之言,圣人也无法强迫我们,也不会强迫我们,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还有人说:如果我们不敬畏圣人之言,是不是犯罪呢?其实,圣人之言不是法律,而是道德教诲。法律是靠强制来执行的,道德教诲是个人自觉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敬畏圣人之言,对圣人没有什么损害,受损害的是我们自己。
玩物丧志的卫懿公 提起玩物丧志这个词,不难理解。说个“玩物丧志”的故事吧。。 左传记载,鲁闵公二年冬季十二月,狄人进攻卫国。因为之前卫懿公特别喜欢鹤,他出行的时候鹤都有车子坐,这待遇一般人可比不了。等到将要作战的时候,接受甲胄的人们都说:“让鹤去,鹤实际上享有官禄官位,我们哪里能打仗!” 懿公实在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带着一些亲信和狄人在荧泽作战,卫军大败,狄人就灭亡了卫国。卫侯不肯去掉自己的旗帜,所以惨败。后来狄人攻入卫国国都,又在黄河边上打败了逃出国都的卫国人… 当然懿公不被卫人接受有其父到他得位不正的原因,但懿公好鹤还给这些仙鹤定品级和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由鹤乃人:凡献鹤者给以重赏。养鹤之人,亦有常俸。据贾谊记载,卫懿公喜欢仙鹤,甚至用绣有花纹的丝织品打扮它,还让它乘坐只有士大夫才能坐的高级车子。卫懿公征收赋税种类繁多,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但是他却器重优伶艺人而轻视大臣。始卫人彻底不能接受他,所以他最终死在乱军之中,导致亡国。 后来卫国在齐国帮助下,才勉强复国,拥立卫文公,卫文公平时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粗帛帽子,努力生产,教导农耕,便利商贩,加惠各种手工业,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用有能力的人。头一年,战车只有三十辆,到末年,就有了三百辆才把卫国延续下来。
名有实只能靠检验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 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君子说出仁义的名称,即使是夏禹、商汤都不能改变它。可要把仁和不仁的事混同在一起,再让天下的君子辨别选取,他们就不能知晓了。因此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的,并不是因为不知道仁的名称,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选取" 墨子是说,实比名更重要。名由实所决定,是不是真的有有名有实只能靠检验。 ——————————————————————————————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②。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看来孔子与墨子对“名”的看法是一致的。
墨子说:“古人还不知道建造宫室,只是在山陵高地的岩洞居处,到 墨子说:“古人还不知道建造宫室,只是在山陵高地的岩洞居处,到了三王的时代才开始建造宫室。其办法是选择高地以避潮湿雨水,选择边地抵御风寒,墙高只要能够无碍男女之大防就可以了,所以非常简陋,不足以观赏。因此,那时人民都感到财用充足。现在的王侯,所造的宫室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建造宫室台榭,是为了看起来宏伟壮观,用各种颜色刻镂彩画,左右上下竟相效仿,结果财用匮乏。难以抵御凶年饥荒,无法赈济孤寡贫民。同家的贫困到了难以治理的地步。因此建造宫室不能不讲求节约。 “古人不知道做衣服,那时候披兽皮,挂草叶,冬天穿的笨重但暖和,夏天挂的轻便却清爽。三王觉得这样不中意。于是就教妇女制作衣裳。冬天用丝制成棉衣,既轻又暖和,夏天用麻布做纱衣,既轻又凉爽——仅此而已。 那时穿衣不是为了使自己美丽,让他人观看。所以,当时人们生活节俭,易于管理。当时的帝王生活很简朴,很容易奉养。现在国王的服饰可就不同了,他们对老百姓大加搜刮,以便制作华美飘逸的服装,用黄金铸制带钩,用美玉制作玉佩。他们穿衣服不是为了身体的需要,更是为了美观好看。上行下效,因此人们变得越来越淫逸邪僻,越来越无法管理。国君奢侈腐化,不听忠言。以奢侈腐化的君主来统治淫逸邪僻的臣民,要想国家不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制作衣服也不可不节俭。”
辩和同之论 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年少失父,贫困,卖书以维持生活。常常痛恨社会上多为势利朋友,以奸邪胡作非为结成党羽,于是写了一篇《破群论》,认为:“仲尼作《春秋》,让乱臣知道害怕,又著《辩和同之论》。 原文: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上下和睦能相亲也。” 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若以宗庙之灵,得保首领以殁,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从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大夫众之。此讳而得道者也。及灵王骄淫,暴虐无度,芋尹申亥从王之欲,以殡于乾溪,殉之二女。此顺而失义者也。鄢陵之役,晋楚对战,阳穀献酒,子反以毙。此爱而害之者也。臧武仲曰:“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季孙之爱我,美也。毒滋厚,石犹生我。”此恶而为美者也。孔子曰:“智之难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盖善其知义,讥其违道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