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rEyes ClearEyes
关注数: 0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2,914 关注贴吧数: 6
来测测自己长得什么样*^=^* 从此开始----你是否穿耳洞?(是接Q2,否接Q1)  Q1:你眼睛瞳孔的颜色是浅咖啡色?(是接Q2,否接Q4)   Q2:你的眼角形状是?(上扬接Q5,下垂接Q4)   Q3:你的鼻子不算大,肉也不多?(是接Q7,否接Q6)   Q4:你有明显的黑眼圈或眼袋?(是接Q7,否接Q8)   Q5:你的眼睛眼白的部分很多?(是接Q9,否接Q8)   Q6:你的嘴唇比一般人薄?(是接Q11,否接Q10)   Q7:你的鼻头有很多粉刺?(是接Q11,否接Q12) Q8:你说话时总是慢条斯理或陷入长考?(是接Q13,否接Q12)   Q9:你的眉毛浓中带乱?(是接Q14,否接Q13)   Q10:你开心大笑时会掩住嘴巴?(是接Q19,否接Q15)   Q11:你的双眼距离很远?(是接Q16,否Q15)   Q12:你的鼻子旁有颗黑痣(任何一边)?(是接Q17,否接Q16)   Q13:你的眼睛经常很疲累,而且布满血丝?(是接Q18,否接Q17)   Q14:你的眼睛(双眼)旁有一颗痣?(是接Q23,否接Q18)   Q15:你的额头非常宽?(是接Q19,否接Q20)   Q16:你的嘴唇颜色很暗淡?(是接Q21,否接Q20)   Q17:你开心大笑时牙龈会看得很清楚?(是接Q22,否接Q21)   Q18:你脸上的黑痣多还是淡痣多?(黑痣多接Q22,淡痣多接Q23)   Q19:你的下巴丰腴有肉?(是接A请点击;否接Q20)   Q20:从正面看,可以清楚看见你的鼻孔?(是接B,否接A)   Q21:你的嘴角明显向下?(是接C,否接B)   Q22:你的耳垂厚度为何?(很厚接C,很薄接D)   Q23:你耳朵的外侧棱角很多?(是接D,否接Q22)
【小说】魏延之死(连载) 五丈原。秋风呼啸着从万里无云的碧天掠过,呼啸着扫荡高低起伏的山峦谷地,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林浪。风中,似乎也带上了些许铁和血的气息?从响马谷到武阳县的山道上,无数全副披挂的军士正在行进。一色的深色盔甲,仿佛一条硕大无比的黑色巨蟒,穿山越岭地爬行。密密麻麻的长枪短戟从队伍里伸出,如同蟒蛇身上长满了倒刺。黑色的旗帜在队伍中飘扬着。队伍中间,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将领,倒提钢枪,一边催马前进,一边注视着向前望不到头的士兵。他的神色平淡,但从身边簇拥的一大群护卫,和身后那面九尺见方的大旗,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威势。魏国雍州刺史,前将军郭淮。"报!"一骑小校飞马迎面而来,郭淮勒住战马,他身边随同的护卫人马也随即停下。"禀告刺史大人,前锋部队距离武阳县约十五里,已经望见县城。没有发现蜀军!""是么……"郭淮用手摸着自己满脸的胡须:"难道又是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一阵战鼓,忽然从旁边的山顶上响起。沉闷而厚重的鼓声,此时如同是春日的雷鸣,即刻便将沉寂打破!魏军前队后队,几乎同时发出了慌乱的呐喊。同时,另一阵激扬的喊杀声,也从山路两边传出。身着红色军服的蜀军,从两边的谷地中冲涌而出,在这狭窄的山道上顿时展开了激烈的混战。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将军出现在山梁上。他面色赤红,五绺长须在胸前拂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自信的眼光扫视着山道上纠集的魏军。一声大吼,他跨下的枣红马发出长声嘶鸣,腾越而下。仿佛一阵红色的疾风,刮入了魏军队中。刀落,血光起,尸首仆地。他身后的蜀军呐喊着,山洪一般从坡上席卷下来,魏军顿时一片哀鸣。"魏延……"郭淮喃喃道。郭淮身后的忠平校尉薛欣纵马而出。魏延大笑一声,凤嘴刀横掠。薛欣抬枪招架,铖当一声,两马盘旋,魏延又是一刀当头劈下,薛欣横枪格挡,枪刚出,他立刻后悔了。但为时已晚。魏延忽然刀锋转向,斜着削下,顿时从肩到肋,挥为两段。郭淮抬手拭去了额头上的一滴汗珠。"整顿军马,依次后退。"他悄悄吩咐副将。鼓声再起,魏军后队又是一阵慌乱。郭淮回头一看,在刚走过的道路拐弯的地方,也出现了蜀军的战旗。最高的那面将旗上,是一个斗大的"马"字。旗下,彪悍的蜀军将士正如同扑向羊群的饿虎,在砍杀着他的士兵。正面,魏延的身影如一团火般滚进。在他的刀下,魏军将士仿佛春水浇融下的残雪,魏延所到之处,纷纷溃散。郭淮微笑着,然而微笑僵死在脸上。"大人,请速定主意!"身边的宁国将军张雄禁不住慌张地叫出声来。郭淮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头吩咐道:"传令,牌刀队断后,全军从道路右侧突围!"片刻之前还军容威然的魏军,顿时化为了许多股散漫的细流,从山道上向右侧的谷地和坡地奔走。蜀军将士不依不饶地追逐截杀,战斗在各处展开,漫山遍野,都是生死格斗的人群。乱军之中,郭淮和他身边的一小队将士,卷着旗帜,穿过分散厮杀的两军士卒,向武阳县城方向逃去。 "哈哈哈哈!"魏延发出长声大笑,笑声中,枣红马跃起,带着风,带着刀,带着势不可挡的杀气,向魏军扑去……距离战斗地点三十里的魏军大营。魏国大将军、平西大都督司马懿正在与右将军夏侯霸下棋。他年纪已经不轻了,但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小了十岁。须发才刚刚泛起灰白,脸上的肌肤也透出健康的活力。惟独那双不时闪现黠光的三角眼睛和眼角密布的细小皱纹,才显出主人的老谋深算。"报!"一个小校急匆匆出现在帐门口,一边喘着气。司马懿的目光缓慢地扫了他一下,依旧盯回到棋盘上:"讲。"似乎有些漠不关心。小校道:"是。探马有消息来,雍州刺史郭淮大人所部人马在距离武阳县城十五里地方遭到蜀军伏击,特禀报大都督知道。"司马懿"哦"了一声,眉头轻轻一结,右手捏着一颗棋子把玩着。片刻,吩咐道:"立刻派遣骑哨前往,传令郭淮将军,就地固守武阳县,不得轻举妄动,待到明日部队安顿了,再抄南平隘口小路回响马寨本军营地。"
美文啊 春之怀古(台)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天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呤也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若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侯,他们决定将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的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谋士的条件zz  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而三国时期无疑是多人才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在疆场上金戈铁马的武将英雄,还是在帷幄中决算千里的智者谋士,都可以说得上是能人辈出,各领风骚。  对于武将,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武力值要高,能力拔山兮是最好,不可以的话,也得做到武艺精通,才不会在阵上糊里糊涂地丢了性命。若是为将者,还得有其它一些相应的素质,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有了得详细的论断,我们也不必多说。那么突然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文人谋士而言,又要做到怎样才可以说得上是合格的呢?  首先一个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挑主子。自古有“忠臣保明主,俊鸟登高枝”之语。你如果有本事,就自己去挑一回大梁,抢个地盘回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但如果不能够,也不能说你是无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当出色统帅的人并不是很多。那么你至少也得找一个“明主”来辅佐。三国时期的三个国家是魏、蜀、吴,三个君主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是后来历史中才证明了的事,在当时而言,有很多有识之士一开始就跟随这三家,不离不弃。但若是还分不出良莠,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没有办法读到《三国志》、《三国演义》这些书。但至少一些人还是分得出来的。这其中让我最痛心的人就是田丰、沮授和陈宫。  田丰、沮授是袁绍帐下的谋士,他们对于当时形势的分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如果袁绍可以照着做的话,天下的大势又将改变,估计诸葛亮也没有什么机会去实现他的三分天下了。可是,袁绍偏偏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那么,做为智者的田、沮二人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为了一个小儿子的疥疮而错失了消灭曹操的良机,自恃人多而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这些都没能让田、沮二人清醒,还对袁绍抱有幻想,实在是可悲可叹。  如果说是以当时的人的局限性来说,他们是为了一个“忠”字,不能做到“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的原则(事实上,这是孙武的观点,早就教给他们了不是?),那还说得过去。可是陈宫就不同了,在《演义》中,陈宫是以义释曹操这一个壮举而出场的。之后由于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弃他而去。在他眼中,曹操和董卓原是一路货色。好,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走吧。可是,当时孙策已开始席卷江东创业,袁绍也依然强大,西凉马腾还是一方势力。他去投谁不好,偏去投一个既没品又没格的三姓家奴。在他被杀的前昔,在回答曹操关于他为什么要投吕布的问题时,他说“他不似你那样奸诈”。可是,他没有看到吕布的手下曾死过多少忠臣烈士?他没有看到吕布在长安城中做下的多少恶行?他没有看到吕布被信弃义的低劣人品?他是不奸诈,可是,他确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加恶棍。居然去保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他“不奸诈”?陈宫,该死,且死不足惜。  其次,做为谋士,要有些心胸。就是可以与别人合作,不能唯我独大,也不能争风吃醋。且看袁绍手下的那些谋士,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等等一些人,其阵容何其强大,可惜忙于党派之争,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形成了袁氏集团内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成全了曹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那位始终带有神秘色彩的凤雏先生。他在没出场时,就先声夺人,“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何等气派!可是,等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之后,除了一个献连环之外(确切的说这还是周郎的计策),再没有任何建树。他到了刘备帐下之后,急于立功,甚至可以说是想争功,他拒绝了诸葛亮的提醒,认为这是他怕自己成就大事的阻挠,急功近利,最终身死凤落,全无可安天下的气度。看看曹操手下的那些智者,就知道什么是精诚合作了。这是个典范!  总之,谋士除了智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成为一流的谋士,才能成为一个让人佩服,让人尊敬的智者。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如何理解难点[zz] 二、如何理解难点《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古籍,现代人读它,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不一样,阅读《三国志》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古汉语基础差,一个句子就有几个词语不懂,或者繁体字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理解其含义了,这些都是困难。不过,我们所说的困难,主要不在这些方面。繁体字简化,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约有二千多字,手边备一本《简化字总表》(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经常对照查阅,记住这些繁体字就行了。或者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新版《辞海》之类的书,使可从繁体字直接查到其简化体,知道它的读音了。一般词语查阅新版《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即可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之类的问题。《三国志》无论纪或传,其中都大量引用了当时的人的文字与对话,如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策、制、诏、令,大臣给皇帝的表、章、疏、议,臣僚之间的书、笺、问、答,以及铭、誓、檄、贺等等。这些文字与对话,比一般叙事记人的文字,较难阅读。其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文体由散体变为骈体的阶段,用典的风气已开始盛行,这些文字、对话,便引用了不少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使文字简练,寓意深刻。说服力强,如果我们对引用的典制不了解,不熟悉,就难以读懂。《魏书·武帝纪》中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一百四十余字,便引用了《尚书·尧典》、《论语·宪问》等典籍和《史记》中的三个历史典故,文字约占一半。我们只要弄清楚了引用《尚书》、《论语》这些文字的含义及其背景,和管仲、吕尚、陈平的有关事迹,就能较好地理解令文的内容。又如《魏书·陈思王植传》中著名的《求通亲表》,有八百六十余字,引用《尚书》、《诗经》、《论语》及《孟子》等典籍和“崩城”、“陨霜”等历史典故三十处,引用名物制度如“椒房”、 “远游(冠)”、“华盖”、“朝觐”、“驸马”、“奉车”等也有十八处。这近五十处引用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除少数的话如文子的话语意明白,“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为人们熟悉外,其余便是阅读此表的难点。把这些问题弄清了,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那么,遇到这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呢?首先,充分利用前人的注释。《三国志》除裴注外,清代学者为它做考释的,还有顾炎武、何焯以下,约有二十余家,近人卢弼汇集诸家注释、考订,撰成《三国志集解》。在《集解》中,卢弼不仅时时提出自己见解,还对书中引用的典籍典故,多注明其出处,并引出原书有关文字,帮助读者领会其原意,对于难懂的名物制度也做了解释,是我们阅读《三国志》的良师益友。比如前书提到的《求通亲表》,除人们比较熟悉的管仲相齐桓以霸的事未注外,其余典制都做了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令文含意,省去了许多查阅的时间。至于《求通亲表》,引用的三十处典籍典故,《集解》注释了十六处,十八个名物制度注释了七处,只解决了部分问题。不过,通过《集解》,发现卢弼引用《文选》或李善注有十五处之多,告诉我们《昭明文选》也收入了《求通亲表》这篇文章,而李善有为其作注。我们可以在《文选》卷三十七中找到此表文,就可以查到李善对三十处典籍典故全都作了解释,十八处名物制度也注了十四处,大部分问题可获解决。如果其中某些注释不详或看后仍不能明了的,李善注又为我们进一步查阅其他书记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注》,选入了《武帝纪》、《陈思王植传》,其中对《求贤令》和《求通亲表》都作了较详细的注释。《曹操集译注》也收入了《求贤令》。这些注释都可加以利用,帮助我们解决阅读上述《令》、《表》的困难。其次,善于使用各种工具书。阅读《三国志》没有找到所需要的注本,或者注本对引文,对话中典制未作注释,又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借助工具书了。以上述《求贤令》为例,“孟公绰”句是引文,但不知出自何典故。不过,魏晋时人常常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可先查《十三经索引》试试。该书将十三部经书文字分句编目,凡属十三经的文字,又要知道句子的第一个字,便能查到该句出自某书某篇。通过查“孟”字,知道引文出自《论语·宪问》,再查《十三经注疏》对该句的解释,就可弄清其原意了。
【诚邀】徐战仁兄弟出任张飞吧吧主&&辞职声明 各位兄弟:偶报告的晚了。*^-^*首先声明,虽然辞职有学业压力增大等因素,但偶绝非退隐,还是会像从前一样关注张飞吧。接着说一下我辞职的原因。人贵在自知。我辞去吧主之职,实在是因为我的能力有限,继续担任吧主,也无法为飞吧做更多了。3个月前我出于新奇和自我挑战接受了本吧创始人燕人张飞的邀请,来和子意共同管理贴吧。但我对管理贴吧毫无概念,第一个月除了草拟吧规、排水和回帖以外啥都没干,也没好好想该怎么干。直到阿俊来了之后,特意找我商议怎么把飞吧搞好,我很受鼓舞,才真正开始关心飞吧,考虑飞吧的未来。我们一方面搜集整理张飞的资料和其他好贴,一方面开始注意对外交流和学习,慢慢的来看贴的兄弟多了,讨论的主题也多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梁某人爱飞飞、君子之儒、 柯南ㄨ道尔、弯弓射狼、分身斩、I惊鸿一剑、喜欢三国啊、行者笑等兄弟,没有你们一贯的无私的支持,飞吧不可能有今天。当然还有我的好兄弟俊鑫,我年纪小,经验也浅,但他对我的想法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真的,感谢你!*^-^*我也想感谢老H、君子兄、西白虎兄,虽然你们未必熟悉我,但我一直把你们视为老师,可惜时间仓促,吧主之道还是没来得及好好学习。但我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上吧主之后也没好好学习,没办法参与讨论。说实话,现在这里正式的讨论相对版聊和灌水还是少了些,吧友登记簿也很久没有更新了。继续担任吧主的话,飞吧可能维持在这个水平,很难更上一层楼了。我不是一个特别注重贴子数的人。如果当初我特别关注贴子数的话,现在我已经想通了。每天出入百度的人少说也有百万,浏览贴吧的应该不下十万,穿行于三国家族的少说也有一万人吧。就算我们吧排到三国家族的第一,浏览人数也好比沧海一粟,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做到最好了吗?能看出我们有特色吗?不能。我的长处在于维护安宁的环境,睦邻友好,短处在于学识不够,难以引导吧内讨论。陈力就列,不能则止。我想,为网友服务的机会还是应该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做。我推荐徐战仁兄弟出任张飞吧吧主。徐战仁兄弟,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熟悉,那是因为他以前老喜欢用ip发言。不过我觉得当吧主不一定要有多大名气,重要的是要有管理的热情和能力,以及公正的态度。我觉得徐战仁兄弟是一位有责任感、尊重喜爱历史、也尊重网友的三国迷,和很多网友,包括蜀Fan和魏fan的关系也都不错。他也曾为赵云吧的管理出谋划策,我看过他的发言,觉得还是很有见地的。虽然他为人比较刚正,可能张飞吧的管理风格会有些改变,但我觉得有变化不一定是坏事,况且张飞吧目前需要一位学识经验都有积累的吧主来引导吧内讨论。所以我与俊鑫兄商议,诚邀徐战仁兄弟出任张飞吧吧主,望大家支持。ClearEyes2006.6.1
【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三部分) 道家和兵家的混合型人才——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是曹魏集团内部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曹操争夺张鲁的汉中时,他以主簿身份随军,其后为曹操提出过许多极有见地的战略策略,他的才干深得曹操的赏识,因而成为操临死时的托孤人之一。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忠心辅佐,屡献奇谋。孔明在刘备死后修复了吴蜀关系,曹丕决意伐吴,临行前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存许昌,主持国政,回朝后封他为抚军大将军,曹丕死时他仍是托孤人之一。曹睿继位后,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上表镇守西凉,总督雍、凉等处兵马。孔明伐魏前,对司马懿深有顾虑,遂使用反间计,使曹睿罢免了他的兵权,司马懿遂被削职回乡,在宛城闲住。孔明入寇中原,战果辉煌,魏国无有敌手。司马懿在太傅钟繇的保举下官复原职,并被曹睿加封为平西都督。司马懿一复职,即就近平定了降将孟达的叛乱,曹睿授给他遇事先斩后奏的特权,令他出关破蜀。司马懿奉诏迎敌,一开始就以重兵夺取蜀兵占据的咽喉重地街亭,使诸葛亮全局被动,只好全线撤退。其后,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真相配合,在祁山一带防御蜀兵,使诸葛亮屡战无功,无法得手。诸葛亮死后,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军马,负责魏国的所有边防事务。燕王公孙渊在辽东反叛,司马懿出奇制胜,大败公孙渊于襄平。曹睿死时,将太子曹芳特意托付于司马懿。曹芳继位后,大将军曹爽暗中排挤司马懿,并让曹芳加懿为太傅以削其兵权。司马懿佯装病重,麻痹曹爽,在曹爽陪魏帝外出之际,于都城发动兵变,夺回了兵权。事后,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并令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同掌国事,魏国政权至此尽归司马氏。司马懿死后,司马氏继续掌握魏国政权,直至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建立晋国。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的擎天之柱,是晋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的领导性格在如下三个方面显得尤其出众。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之孙权 小二注:《三国风云人物正解》是一部研究《三国演义》的很有新意的书,作者冯立鳌。全书介绍请看http://post.baidu.com/f?kz=95620125这部书很长,我把该书评论孙权的部分贴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东可以安睡矣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孙武子之后裔。父亲孙坚曾为朝廷镇压过黄巾起义,被提升为乌程侯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任联军先锋,联军解体后在荆襄一带与刘表、黄祖作战时阵亡,长子孙策继其基业,率众夺取江东,患病夭折,临终前将印绶传于弟弟孙权。  孙权继位后,在江东广纳贤才,率众攻杀黄祖,报父之仇。曹操率军下江南时,他经过犹豫和徘徊,终于接受了青年将领周瑜等人的意见,下决心与刘备结盟,抗拒曹操,促成了赤壁大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孙权主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他亲自领兵在合肥、濡须一带向曹操军队发动进攻,但在这条战线上屡次不能得手;另一方面,他与盟军刘备集团为荆州明争暗斗。荆州守将关羽未能重视双方关系的维护,孙权于是联络曹操,乘关羽北伐之机,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并擒斩关羽。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吴兵节节败退,孙权于危急中力排众议,提拔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促成了彝陵之战的胜利。刘备死后,孙权接受了诸葛亮关于复修两国盟友关系的主张,建立了与蜀国牢固的联盟关系,至死未渝,其间他为配合诸葛亮收复中原的作战计划,数次派兵攻曹,均无效果,七十一岁时病死,儿子孙亮继位。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他兄弟五人,早年汉使刘琬来江东,见到他们兄弟几人,对人讲:“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第二十九回)孙策临死前给孙权交印绶时对他讲:“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第二十九回)刘琬的观察,尤其是孙策的评价是极有见地的,从孙权一生的行为看,他战略上目标明确,用人上举贤任能,又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个人性格上虽有许多弱点,但从总体上看,他不失为东吴基业的成功的保守人,不失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学会忍受委屈的孩子(转载) 今天中午在公园里小坐,看到一群孩子嬉戏打闹着,其中一个孩子遭到了大家的围攻:他在被“派往”一个小房子的屋顶之后,因为大伙的“攻击”而不能下来。遭到了水枪的“射击”和一些易拉罐之类小东西的“投射”,孩子恼火了,终于,他开捡起脚边的小石块向下面砸去。下面的孩子开始以为人多势众,慢慢的发现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以一当十”这几个词的意思。一个孩子被小石块打中了手臂,大约不是很痛,但他们发现自己戏弄伙伴的计划被搞了“大翻盘”、很不高兴。于是,几个孩子开始大呼小叫的抗议。这样的声音,吸引了远处纳凉的妈妈们,他们见到居然有个孩子居高临下的用石头打人!二话没说,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指责上面的小男孩。小男孩被下面的“敌人”们吓住了,一时不敢下来,但最终还是战战兢兢的爬下来。双方各自陈述了事情经过:“他用石头砸我们。”“是他们让我上去那竹竿,可是用不让我下来,还往上面扔东西,我才扔石头的。”“好了,你用石头砍人就是不行,多危险呀,砸坏了怎么办?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轻没重的。”一位“受害者”的妈妈做出了判决。接着,另外两位妈妈也你一句我一句的批评扔石头的小男孩。小孩笔直的站在那里,刚开始还能辩白几句,但强力群攻之下他最后一句也插不上了,只有老实听训的份。孩子们被妈妈带走了,最后一个想安慰小伙伴几句的小孩也被远处的妈妈叫去了。小男孩好像受了点惊吓似的,还站在那里。他望望走去的伙伴和妈妈们,摘下圆圆的小眼睛,擦了擦眼睛,我想,他刚才一定哭了——因为委屈。小孩孤单了,向着一片草地走去,跳了几步,跑开,望不见他了。不知道读者您的感受如何,我以为这个小男孩是被冤枉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战斗中是处于强势的。尽管孩子们力量很小,不能把石头扔上去砸到他,而他却可以借助重力势能轻松的击中对手。然而,他最终输了,输得一塌糊涂。原因是他伤害别人身体的程度或者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孩子,这在游戏中是不公平的,他得受到惩罚。且不说,他是没有妈妈保护的,即便有,我猜妈妈当着外人的面也得批评他才对。小孩陷入一个悲惨的境地:游戏中他遭受了失败——失去了伙伴的认同、被树为戏弄的对象;在现实中他也遭受了失败——因为反击防卫威力太大而被妈妈们制止、批评。这样的委屈我也曾经遇到过:小学老师为了把一项荣誉资格给有特别背景的孩子而必须把我从候选人的名单里搞出去。无疑,她有很多方法。最后她选了这样的办法:搞一次民意测验,让大家用一个评价手册给大名单里的人打分;并且事先告诉几个“比较明白事”的孩子,让他们在我的一组里多提出我的缺点,把我的分数搞低。显然,这当然顺理成章,我是因为不能服众,她可以说“这不是我说了算的吧,同学们的眼睛是亮的”。总得到90多分的评价突然一次被搞到了80出头,而其他人还是原来的分数,当然我被同学们“选”下来了。而且你不能用自己的证据对抗直辖自己的老师。我猜这样的委屈每个孩子都会遇到,我同学在高中时还曾被人“做手脚”取消获得竞赛奖牌的资格,要不是执意坚持还差点丢掉保送大学的资格。但是,即便如此有同感,我在一旁观看却始终没有上前。在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我真得很想过去安慰他几句,这曾经就是我小时候一个人在墙角独自落泪时最想得到的几句话。可是在我起身的刹那我又改变了主意:孩子都得学会面对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平,没有人能保护、谅解他一辈子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坚强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格。如果不是在小学就遭遇了那样我当时不可理解、不可忍受的不公平,如今的我怎样学会面对社会、怎样学会宽容别人。没有年少时的一点痛楚刺激,就不会去思考社会和生活、不会去理解人生与世界。就像《天下无贼》里说的:“难道因为他傻、他天真,所以他就不能受到伤害吗?这不公平。”每个人都得有一天离开妈妈的怀抱与保护去独立生活,但那温馨的保护谁又舍得离弃?那慈母的卵翼是多么的温暖舒适,多么宽容伟大。似乎是尼采曾经感叹自己的独立:“风筝的线终于断了。”这个痛苦的过程叫做“社会断乳”。这样的过程,对于孩子都是痛苦的;无论怎样做好准备工作都是减轻不了这样的不适应。这个故事大概讲的太老套了,评价也没有新意。但是,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天中午、历历在目;这个评价是人类社会的主题、千年不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明白这个世界还有天真以外的东西,这样才是保存自己心中净土的有力工具。我想那个孩子现在大约忘了白天的委屈,在凉快的晚风中甜睡着吧,梦里、眼角说不定还有一滴泪水。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