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大山 拔大山
关注数: 32 粉丝数: 56 发帖数: 978 关注贴吧数: 27
国内某些人总认为素甲才像真实中国甲的情感历程。 为啥说是情感历程?因为他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并非出于理性,单纯地出于感觉,但是人类的感觉是不可靠的。我在这里简要说明他们的感觉的来历。 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中国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曲铠甲。这种戏曲铠甲非常华丽,色彩斑斓,但是都是布做的,显然在用布来表示金属甲叶子。 后来在《少林寺》和八六版《西游记》中大量使用华丽的布甲。这些华丽的色彩鲜艳的中国甲虽然符合古画和神龛上的大体样貌,但是一看就是薄薄的一片,不真实,那时候,咱们国家比较穷,没经费啊。与此同时,外国电影电视剧因为资金充实,而生产了很多有质感的盔甲,西方影视剧中这种比较素,但是有金属和皮质感的盔甲当然在效果上碾压我们的华丽的绸缎模拟盔甲。这就在某些国人的情感中建立了一种经验,素的盔甲才真实,像古画中的色彩绚丽的盔甲是不够真实的。他们没意识到一件事,中国传统盔甲的绚丽只是形式,形式下是有金属和皮革的真实防御能力的,那些装饰恰恰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符号。而欧洲盔甲,就如图他们的建筑,往往是单色的,通过立体浮雕进行装饰。而北欧盔甲之所以朴素,是因为他们生产力落后,他们不但盔甲朴素,皇宫也比我们的故宫朴素多了。希望大家能够跳出以往影视给我们的情感记忆,能够理性地判断中国盔甲的真实样貌
我在《文化报》谈当今国产漫画企业莫以融资代替盈利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国产漫画不能用融资代替盈利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中国漫画产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国产漫画产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中国漫画产业不能拿融资代替盈利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中国漫画产业不能拿融资代替盈利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谈当前国产漫画不能拿融资代替盈利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当前国产漫画行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的文章谈当前国产漫画行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谈当今国产漫画行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的文章,谈中国漫画产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谈中国漫画产业的症结 寻找漫画的核心消费者 侯百川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我在《文艺报》发表文章,谈中国漫画产业的症结所在 漫画的核心消费者是谁?过去10年,国内网络漫画行业将时髦人群和大众判定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来生产漫画,力图造就最时髦最大众化的漫画产业帝国。然而,他们的生意却从风风火火一步步走向萧条败落,好像坐过山车的节奏。2014年,由于个别漫画作品的成功,资本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进入网络漫画产业,漫画作品好似井喷,在网络上爆发,纸质漫画杂志竞争不过纷纷倒闭。因为主观认定漫画的消费者是时髦人群,或者大众,网络漫画平台摒弃了专业漫画编辑凭经验和文艺标准选拔漫画的办法,转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筛选漫画,时时与读者互动,紧跟最大多数读者的口味。那些“闭门造车”、“不与时俱进”的漫画家和编辑被无情抛弃,接替者是一些以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漫画,但是熟练掌握大数据算法,又自认为极富有商业头脑的新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平台的经验都也被嫁接到漫画领域。漫画的计量单位不再是“作品”,而是更加体现商业效率的“项目”。在平台看来,网络漫画要引起关注,就必须高速更新,漫画公司每周更新作品都会被认为过分懈怠。为降本增效,漫画项目总被外包给流水线似的加工企业,有的专门负责主笔,有的专门负责描线,有的专门负责上色,有的专门负责背景处理。流水线漫画充斥网络,2020年以后,国内漫画的网络用户据称超越了一亿人。因为急功近利,那些碎片化、简单无脑的霸总、玛丽苏、龙傲天类作品凭借击率和好数据被漫画网站推荐出来,那些画风精致、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因为数据不好,被淘汰了。在纪录片“漫画一生”里,女漫画家寂地哭诉现在国内漫画环境对漫画家非常不友好,早期纸媒时代崭露头角的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失去出路,某些人甚至“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在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商业环境里,我们的国产漫画产业没有一飞冲天,反而是陷入无法盈利的窘迫境遇。资本逐渐发现问题,纷纷离场。没有了资本泡沫,尚漫、布卡、大角虫、网易漫画、新漫画、漫画岛有妖气、触漫、动漫之家等绝大部分网络漫画平台纷纷倒闭或停止服务,只剩下几个有大树撑腰的漫画平台勉强存活。网络媒体上,中国漫画产业的种种失意都被怪罪到了中国漫画读者的头上,“这一代读者品位低,就喜欢玛丽苏、龙傲天。”“这一代读者工作太忙,只能碎片化的阅读。”“这一代读者没有网络付费的习惯。” 急功近利的漫画公司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漫画生产企业和漫画平台没有搞清楚谁是漫画的主力消费者。 笔者高中时曾经拜访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先生,他当时谈到连环画的主力消费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长期消费连环画、画书的习惯。 连环画的社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呢?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市场发生过与当今漫画市场极其类似的事情。改革开发后,初步进入市场经济,出版社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连环画最有“钱”途,希望扩大生产,而且他们也怀有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以前的那些购买杨将军、岳飞传、三国演义的群众数量太少,出版社决定引入更多画家,引入更“接地气”的风格,让更多的群众购买连环画。这一过程中,原先的帝王将相类连环画却被忽视了,原来的连环画迷再也不能在市场上寻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结果,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的连环画积压在仓库里,自此以后,出版社就不再出版连环画了。经历过这次沉痛教训的姜维朴先生告诉我购买连环画的是个喜欢观赏美术的固定人群。他们对连环画有固定的品味。因为先天在美术方面不具有敏感性,普通群众很难转变成连环画迷,消费画书的热情也很难提高。 哔哩哔哩网,“漫画异言堂”的两个女编辑采访在美国留学的漫画迷小吴佑佑,小吴佑佑介绍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拍成电影,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相关漫画的消费者还是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并非大众。在欧美国家,专注漫画的这个亚文化群体于影视中也时有呈现,他们与其说时髦,不如说是一些格外安静、内向和保守的人。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消费漫画的人群被称为御宅族。中国社科院博士博日吉汗卓娜利用留学日本的机会,对日本的动漫消费人群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完成了《我迷故我在——日本动漫御宅族生活方式研究》一书,博日吉汗卓娜认为动漫消费人群中存在一个人数较少的超级发烧友群体——御宅族。御宅族与普通动漫爱好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御宅族在动漫消费方面不惜血本,有着收藏癖和考据癖。而普通动漫爱好者会把动漫当作“与其它休闲方式相同”的“普通休闲方式”,“花费的金钱会尽量节省。”动漫观阅方面,御宅族会表现出高度的持续性、常态性、专一性,他们会持续关注同一作者的作品。而普通动漫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观阅数量上明显少于御宅族,“通常不会长期追踪关注某部漫画或某位作家的作品。” 从以上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购买漫画的消费者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被称作御宅族的漫画发烧友和普通漫画消费者、阅读者。御宅族从来都是个少数群体,他们基于对图画的先天敏感才选择迷恋漫画、连环画这类画书,他们有较高的画的文艺鉴赏能力。他们肯于花费大量金钱,关注作品时间更长久,更加强调漫画的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而普通的漫画消费者是大多数人,他们谨慎消费漫画,因为他们把漫画看作与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并列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所以其注意力更容易被其它文娱活动吸引走。他们只用碎片化的时间看漫画,凭偶然性选择作品。普通漫画阅读者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漫画去读一个故事,或者留恋漫画里倩丽的男女形象,而并非画本身。他们不太关注作者,也不通晓漫画的文艺标准。 国产漫画平台为何会把大众,把时髦人群当作网络漫画的目标读者呢?原因有三。一、因为漫画并不属于纯艺术,它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一起被归列为大众文化产品,“大众”这个定语被某些人误解为绝对化的最大多数人。二、与八十年代初期推动连环画扩张的出版社心态一样,某些漫画人和资本方以为漫画是个可以挣大钱的产业,她们凭感性认为新生代里看漫画的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字书的读者。因为忽视了漫画欲求可能与人的先天特质有关,她们简单地认为,让更多人养成看漫画的习惯,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三、漫画公司、漫画平台误把漫画的主要消费人群当作所谓时髦的人,根本上说还是视角原因。漫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欧美和日本传入中国,首先进入开放较早的大城市。原先国人阅读的画书是连环画,所以在上岁数的人和开放程度较差地区的人看来,漫画总是与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这样的意向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也被总结为“时髦的人”。不过,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喜欢囤积漫画的人并没有被冠以时髦的抬头,他们甚至总是性格保守、内向,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将漫画的主流消费者误作大众、时髦的人以后,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迎合后者。比如努力将当今社会的诸多时髦元素拼凑进漫画,使得漫画的品味越来越平俗。为了吸引更多不看漫画的人来网站,培养他们的漫画阅读习惯,国漫平台往往免费开放漫画前十余章。同时漫画平台以大数据来判断作品,因为免费的章节多,网站所吸引的普通漫画阅读者总能在数量上碾压御宅族。普通漫画阅读者喜欢的漫画得以保留和继续培养,御宅族喜欢的漫画却总是被淘汰。普通漫画阅读者更关注漫画的故事,漫画平台就格外强调故事,把画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叙述故事的工具,所有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乃至整体画风都被画得雷同和近似。御宅族更专注于画,醉心于不同画家百花齐放的风格,风格近似的流水线作品如同陶瓷厂批量生产出的碗勺,让鉴赏者感到索然无味。女性大众网民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漫画,她们希望通过漫画欣赏倩丽的青春形象,于是国产漫画的人物也都被要求千篇一律拥有尖尖的网红下巴和细高的身材。大众读者喜欢饱和度高的色彩,于是网络漫画就违背美术审美原则,通篇拼凑着明丽的色彩。如同博日吉汗卓娜所说,普通动漫爱好者不会持续关注漫画,也不关注作者,国产漫画平台就力推碎片化的故事,努力忽视作者。 因为以上原因,御宅族们普遍放弃了国产漫画网站,只剩下普通漫画阅读者,网站利用大数据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能够反证她们的最初设想。御宅族彻底放弃国漫平台后,转而去购买国外的纸质漫画,国漫平台则忙于继续制作大众口味的流水线漫画,获得更多点击率,培养更多不看漫画的人看漫画,与此同时失去了真正的主力消费者。 十余年来,面对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不同意见,网络漫画平台和漫画公司总是声称她们是使用最科学的网络大数据来判定作品的,她们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而御宅族和漫画家们的经验更接近“闭门造车”。大数据的确是现代商业的法宝,尤其在建材、家具、衣服等实用商品方面,网络大数据技术使得生产和需要紧密贴合。但是,漫画是文艺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当今这个文娱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漫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取舍的。这样,漫画抛开最可能消费的御宅族、发烧友的口味,却亦步亦趋地追求大众的平均口味就属舍本逐末了。文化部卢映川副部长曾说:“文艺产品并不遵守普通商品的供需规律,文艺产品可以创造需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一面高高竖起的旗帜,近和远处的人们都会慕名来到旗下。文艺生产绝不能学习被绳索牵引的宠物,乖乖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普通读者的屁股后面。 一丝不苟的利用大数据去跟随消费者的口味,对于普通的实用性商品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文艺产品而言,却很可能是削足试履。另外,证明一部漫画作品是否被市场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应该是它的盈利收入,盈利是作者和读者最佳的互动方式,大数据里那些点击率和收藏率则显得过分飘渺了。 据漫画圈的朋友反应,某些漫画企业并不指望通过漫画作品挣钱,她们只是需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点击率和一定流量,拿着她们玛丽苏、龙傲天和霸总题材的作品以繁荣祖国文艺为名,向政府要补贴。这些定量的补贴当然是越节省越好,为此她们极力压榨漫画家,把他们贬低为漫画打工仔,以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漫画。国家用补贴来扶持漫画产业,是希望有关公司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给领域内漫画家、漫画从业者以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绝不是亏了整个产业,只为肥个别企业主的腰包。
中国漫画赔钱虚火的根本原因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 (作者:侯百川)
中国漫画赔钱虚火的根本原因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 (作者:侯百川)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比较来谈国产漫画平台的失误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一些较大的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比较来谈国产漫画平台的失误 侯百川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些较大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