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大山 拔大山
关注数: 32 粉丝数: 56 发帖数: 978 关注贴吧数: 27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比较来谈国产漫画平台的失误 侯百川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一些较大的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异同比较来谈以往国产漫画平台运 侯百川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几个漫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略论国产漫画平台赔钱虚火的根本原因(原载于中国日报网)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作者:侯百川)
略论国产漫画赔钱续火的根本原因(原发表于中国日报网)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 (作者:侯百川)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