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大山
拔大山
关注数: 32
粉丝数: 56
发帖数: 978
关注贴吧数: 27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比较来谈国产漫画平台的失误 侯百川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一些较大的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从“票友经济”和“粉丝经济”的异同比较来谈以往国产漫画平台运 侯百川 现在国产漫画平台举步维艰,自201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漫画平台在2018年后纷纷倒闭,只剩下几个漫漫画网背靠大树、艰难维持。平台方面普遍抱怨“漫画难以盈利,这一代粉丝的缴费习惯差。”这些平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们的经营理念属于网络上最主流的粉丝经济。平台的漫画开头的十余章免费,依靠粉丝数据、网络点击率选拔出漫画作品加以培植。网络漫画相较纸质漫画的确“具有娱乐性、方便快捷性、便宜性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顾客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段看网络漫画来愉悦身心。”国产网络漫画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网民阅读,据统计每年国产漫画平台吸附的粉丝都在大量增加,2019年网络漫画市场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已达 9602 万,然而唯一的遗憾却是平台挣不到钱。国漫平台每年都在依靠网络数据吸引投资,用投资款给画漫画的公司和作者发稿费,但是读者们上缴的看书款和平台的广告费却始终无法补上支出。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 在《探究迷文化》 ( Fan Culture )一书中对于粉丝做出定义:“ 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 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 所谓粉丝经济“是通过提高用户黏着度和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将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现在,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的主流形式,微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歌手都依靠粉丝,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引来流量,就可以转化成现金收入。网络漫画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一样都是网络文娱产业,为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流行歌曲、短视频可以通过粉丝经济的手段盈利,网络漫画却不行呢? 本文以为漫画更适用于“票友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什么是票友经济?它与粉丝经济有何差别? 陕西大学王永安和赵芝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票友”并分析了票友和粉丝的差别:“‘票友’是戏剧界的行话,指那些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除在主观上具有相同的情感认同外,‘票友’一般都具有一定戏剧知识背景,对自己爱好的领域充分了解,对其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感和创作欲。‘票友’不仅是内容的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这一点,与作为粉丝的一般的戏曲爱好者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票友’参与戏剧生产消费的过程,其实就是PGC生产模式的生动体现。”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见,票友和粉丝近似,但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粉丝与被粉的人IDOL更多的是单纯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粉丝可能根本不懂IDOL从事的领域,可能只是关注IDOL的外貌,粉丝并不指望成为IDOL或者参与IDOL的事业,粉丝和IDOL所谓互动也仅仅是前者给后者以鼓励和外行建议;票友却必然是内行者,他们很可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这种才艺活动,深知其中难点和奥妙,也能深刻理解角儿的超凡所在。票友因为人生选择没有成为台上的角儿,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参与这项文娱活动的创作或策划,甚至上台临时充当角儿。 2、另外,粉丝并不专一,一个人可以成为很多文娱事项的粉丝,也很容易淡忘和忽视其中之一,移情别恋,她们消费某一文娱事项,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感受一下。比如大多数足球赛的女性粉丝,她们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健壮的身体而观看比赛,但是她们的热情却非常易逝,只要结婚、生了孩子,不再有寻找异性的热情,她们对足球赛的消费欲望也就烟消云散了;票友却非常专一。精力所限,一个人一生也往往只能是某项文娱活动的票友。因为他自小就进入了业内的价值体系,所以票友长大后无论正从事何种职业,那项活动的讯息依然会把他吸引进原本熟悉的价值里。票友的消费角儿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源于自己亲身从事这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记忆。很多人理解不了球迷的狂热,这是因为他们没像球迷们年轻时那样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球迷们观看足球赛时,总会带入当年的临场感受和情绪。票友们对舞台及角儿的关注热情而持久,即便是现代的文化环境里,票友们的参与方式也不会碎片化,而是相当连贯和深入。粉丝的数量往往比票友庞大,但是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票友。 因为粉丝的这些特性,粉丝经济多用于那些形式简单的网络文娱活动。
作者最近的画
略论国产漫画平台赔钱虚火的根本原因(原载于中国日报网)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作者:侯百川)
略论国产漫画赔钱续火的根本原因(原发表于中国日报网) 2022年末“有妖气”漫画网关闭了,国漫的前景问题又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国产漫画圈长久围绕着一种焦虑情绪,现在的市场状况被很多圈内人士形容成“畸形”和“病态”。一方面,国产漫画的产量非常巨大,国漫的读者群不断扩张,点击率上升,热度提高。另一方面,漫画平台和漫画企业、漫画家纷纷抱怨赚不到钱,有些网络平台的收费标准已经达到一页一毛钱了,依然入不敷出。国产漫画产业呈现虚火的状态。同时,很多漫画家批评平台不能推荐好的作品,流水线类的龙傲天爽漫大行其道。漫画平台却表示他们的推荐都依据了客观的点击率和流量,于是这一代读者的水平和见识了又成为大家诟病的重点。 为什么漫画这种事业会在中国遭遇困境呢?本文作者以为,这与企业方未能把握漫画消费群体的真实结构有关。 看画书、漫画的群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漫画迷群体,也是漫画的主要消费群体,日本称他们为御宅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漫画或者画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对造型、画面和线条格外感兴趣,也就是说这些漫画迷喜欢漫画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属于美术作品爱好者,起码是美术类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对漫画有着共同的审美诉求,并非单纯地把漫画当作故事的载体,比如日本手冢治虫画过的一些作品,后来的漫画家采用其中的故事重新创作,依然可以收获不少读者。漫画迷、画书迷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漫画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小说、游戏都无法取代漫画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漫画迷、画书迷群体之间可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漫画、画书的审美和品好是相近和类似的。所以很多日本漫画能够在欧美畅销,并被拍成电影;一些欧美的漫画也能够在亚洲地区风靡;不少日本漫画家还会设法购买中国早期的连环画进行收藏。 看漫画的另一类群体就是泛漫画阅读者,这个人群非常广大,以青少年和女性读者为主,他们往往对美术欣赏没有格外的兴趣,只是受潮流影响去看漫画,看漫画的习惯也仅会陪伴他们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们喜欢漫画,主要是为了读一个好故事;有的女性读者看漫画,仅仅是为了漫画角色靓丽的青春形象。对泛漫画阅读者而言,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或者青春形象的载体,如果小说能够更迅捷和便宜的承载故事,影视能够更鲜活地承载那些青春的形象,他们就立刻会选择放弃漫画。在泛漫画阅读者看来,漫画是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在漫画的消费方面,他们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将漫画同游戏、影视、文学进行比较,漫画显然不是其中的首选。他们虽然人数更广大,但是他们却不是漫画的核心消费群体。这些人因为天然对美术不敏感,所以也不会因为接触过一段时间漫画就转变成漫画迷群体,两类读者之间有截然的横沟。 由此可见,漫画、画书并不同于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音乐,它相对小众,核心消费群体比较固定。 现在中国网络漫画主要在几个大型网站上展示和销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每部漫画会以免费十几章或者几十章的方式吸引读者。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泛漫画阅读者,这些泛漫画阅读者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点击量,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平庸,喜欢的漫画作品往往色彩明艳,故事套路而简单,人物造型大同小异、充满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从而在网站上凸显出来,以致影响了国漫的特点和潮流。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些泛漫画阅读者并不专情于漫画,在漫画消费方面也是谨慎和吝啬的,他们决定着国漫平台的审美方向却不肯多付钱。而另外一部分漫画阅读者——漫画迷群体,他们有着相对更高的审美能力,泛漫画阅读者以爽文和时尚为名推举起来的漫画作品往往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但是漫画迷群体人数上却不占优势,他们倾向的漫画作品在网站内总因为流量过低而被边缘化,被淘汰。国漫平台上越来越缺乏漫画迷们欣赏的作品,他们虽然较泛漫画阅读者有着显著的漫画消费热情,但是也不会在国产漫画网站花太多钱。漫画迷群体是漫画市场的消费基础,这样,国产漫画在利润方面也就失去了基础保障,虽然获得了大批粉丝和点击率,但唯独赚不到钱。 所以国产漫画企业如果想摆脱这种赔钱虚火的困境,就应该正视自己真实的可能消费群体,减少免费漫画,筛选网络关注者,精准地投放作品。 (作者:侯百川)
一张怀旧感的画
侯百川的新春祝福 侯百川新春祝福
作者侯百川的其它作品“异史录” 作者侯百川的其它作品
侯百川的“异史录(太酆演义)”网上可搜看
陈某先生,扎甲的包边都是软皮或者布的 陈某先生,我是您忠实的读者。我很喜欢您的作品,但也提个小建议。就是中国扎甲的包边总是软皮或者布的,不可能是硬质金属的。您注意一下现存的波兰扎甲、拜占庭扎甲或者西藏扎甲现存实物就会认识到这一点。所谓扎甲就是金属片扎在一起,下面需要一个布衬将它们再固定为一体。
关于吞兽,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很多民间布艺工艺中找到遗存 如果这些大块的腹部和肩部吞兽是硬质金属的,显然违背盔甲的理念,肩部和腹部都是需要活动的地方,也是布衬与甲叶子连接的地方。在中国的民间工艺中,大量的布艺老虎的形式留存,兽吞的形式以一种现代方式继续着。有些朋友说,把布艺用到盔甲上假,那他们其实是看骑士电影和维京片看多了。在东方盔甲,比如日本盔甲、印度盔甲以及中国西藏盔甲中就有大量的布艺存在。布艺的吞兽无疑为中国盔甲增加了特点,使我们国家的盔甲有可能成为和日本的艺术盔甲相媲美的艺术盔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抓住本民族的特点,才能够被世界关注,现在已经不是说我们的盔甲不比世界差的时候了,现在是说我们的盔甲世界独一份的时候,而且色彩斑斓的布艺增加了中国盔甲的美观性,跟金属的光泽叠加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武将美学,在影视中展现会更吸引眼球,而且它们也比那些灰暗的“古董甲”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电视剧惊天岳雷 盔甲中的问题 过分强调包边的硬质感和金属感,忽视了包边的真实作用和盔甲的可能结构。因为八十年代很多港台剧的盔甲是绸布做的,很不真实,现在的影视剧矫枉过正,好像哪个部件都做出金属感才真实。说实话,盔甲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它的材质常理,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盛赞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盔甲 盛赞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盔甲,每一件都很地道,用心了,故事不错,导演不错,盔甲不错。
专业作家非专业漫画家的作品《异史录(太酆演义)》 为了漫画艺术,表达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认识和思考,不仅仅是个IP,为了反应社会现实,网上可搜见
国内独立漫画《异史录(太酆演义)》 此漫画是个人艺术,表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性的独立思考,在动漫之家和极速漫画网可见国际上有个反对“科学主义”的运动,就是反对用科学的逻辑去解释一切人文领域的内容,就是科技的归科技,人文的归人文,这是那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能够良性发展的根本原因。说实话,我们完全以流量或者餐饮业、建材业获得的经验来揣测文化,那很可能是个根本错误的事情
侯百川独立漫画《太鄷演义(异史录)》 动漫之家网和极速漫画 侯百川个人漫画艺术,不是简单IP,不是漫画项目,是通过艺术变形反映社会和人性的艺术作品
好作品不该被埋没——《太酆演义(异史录)》 架空历史、气吞山河、以幻喻实的大格局作品
我们八九十年代一些影视剧的盔甲结构是对的, 这与现存的拜占庭盔甲的实物的结构多想象啊
从这幅古画就可知道大多数大腹兽吞就是布艺的。 因为如果腹部的大腹吞是金属或者硬质的,武将将无法弯腰和下蹲,
看看现存真实的藏甲就知道,中国盔甲是金属甲页子用布和皮做衬, 看看现存真实的藏甲就知道,中国盔甲是金属甲页子用布和皮做衬,所以包边肯定是软的,
古画中常见的细条纹甲会不会就是现存清帝环臂甲的另外一种表现
现阶段中国影视甲的误区——追求西方甲的全金属质感 现在国内影视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追究西方甲的全金属质感,似乎所有的部件都乌亮亮的才真实。其实东方盔甲的制作理念和审美习惯同西方都有着根本差别。东方甲通常是金属、皮革、布匹结合的一种比较随身的防护具。无论是西藏盔甲、缅甸盔甲、印度盔甲、土耳其盔甲、日本盔甲都是布匹、皮革与金属搭配混用、色彩鲜艳的盔甲,影视的道具师必须要研究中国盔甲的制作原理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制作出比较有真实感、贴合历史的中国甲。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中华服饰有着强烈的包边意识。 大家有没有发现,汉服跟和服的常见差别就是汉服总有包边。罗马人、中东那边的人也有很多穿袍子的,但是他们的袍子多数也没有包边儿。所以衣服的边缘会有材质和颜色不一样的一部分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思路和习惯肯定也影响了中华盔甲,中华盔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甲衣外侧边缘那些颜色和材质不同的包边。
中国盔甲是深受中亚盔甲影响的,你们看看萨珊波斯的盔甲, 你们看看西方盔甲画的古代萨珊波斯盔甲上的绒绒球,这说明我们古代绘画中的武将装饰的绒绒球很可能也是真实的,很可能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从中亚学来的。那个绒绒球并不是戏曲中的夸张和演义
国内几部中国盔甲漫画 吕布的人生模拟器刺客信条王朝异史录(太酆演义黑暗王朝的漫画作品
青年漫画吧发那么多视频干嘛 青年漫画吧,又不是动画吧,干嘛发那么多视频,吧友们都爱看这些视频吗!?
漫画作品异史录,里面有对盔甲的理解,欢迎关注
那位朋友有《科魔大战》的欧美漫画版资源 《科魔大战》是美国科幻名家的科幻小说,但小时候看过一部同名国内连环画,非常希望能够见到欧美的同题材漫画作品,希望有消息和资源的朋友给指指方向
作者侯百川简介 北京作协作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供职于文化部下属机构,文化人类学专业副教授、双鱼座,B型血,擅长文学写作,画漫画,也撰写论文和理论著作。山东章丘人,老乡有王莽、李清照,还有窦文涛。
漫画中所涉及的现实场景
河门
漫画里的小秘密 漫画里经常出现的黑玫瑰其实是北京的一处地铁站。
河门 不存在的神圣 创作谈
关注924471442群号,河门漫画粉丝群 可以关注924471442QQ群,群内分享完整电子版小说。
作者自己绘制和设计的封皮,未被采用,这本书似乎被烧着了
河门——不存在的神圣 (小说版)
我的新作《异史录》 欢迎大家批评,
求教一部作品的名字 少年跳跃早期,也就是跟七龙珠、圣斗士、魁男塾一个阶段,有一部漫画,风格很彪悍,大概四五个人冲击一座恶魔的城堡,城堡中有各种恶魔,有的能把全身变成武器,有的肚子上有一张嘴,一个短发、只穿了金属三点式的女子非常彪悍,她把那肚子上长嘴的怪物打死了,求问作品名字是啥,是恶魔**吗
大家好 祝大家五一快乐.
孙江宁 的山歌山鼓 http://www.tianqing.org/essaybuhuishuidesanwenjiaolian.htm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