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猿 小心猿
关注数: 4 粉丝数: 17 发帖数: 734 关注贴吧数: 3
千江水之感 今夜至美者,莫过于那由琵琶语改编的千江月,刚开始,见江畔哗哗水响,鸟语惊飞。琵琶声响,宁雅别致,仿佛从那古时闺阁书房,穿梭而来,令闻者心惊:未想到连这歌儿的前奏,便也如此绝尘优雅,令人神往。且细细听之,这编曲旋律婉转回肠,缓缓而流,脉脉含香,去向无定,引人入胜。似往深处,却去留无意。涉江临湖,飞山饮泉,穿云过雾,越于明月,方见阆苑玉宇,一角琼楼。仿佛讲述着一个缠绵悱恻,曲折感人的故事,这故事先于正曲之前便已流传,也就是说,编曲之中已独立存在着一个人未闻知,而幽深绵密,充满凄美哀伤的故事。这故事在那个着行于桥中,未跨玉阶之时,便已听得人们心旌摇曳,神游其境也~~~      千年玉露,连绵滴落。 水响哗哗,于岩间斑驳乱动。叩在人心之上。隆隆作响。     那首句,正是那琵琶曲的合音正唱,曲致相符,所填之词于今而唱,风采可知。     绮声颤颤,略显忧郁,其情可透,有深沉之意,只因幽幽之觉,通在琴声本韵,心为之动~~~柔情淌祥,静静而过 “那一轮皎洁”~~~~    拨弄了一下我的心弦,联想到明月亦可如形容,也同时有这般意象。那新填词中,可出现在我对它进行纪念分析的文稿之中。    “对邀明月”~~~~心中实已颤动,这声与原曲略有不同,却正因如此,注入了一种别样之情,尤显深沉,显出那歌唱人历遍风尘后的感慨与醒悟,抑或是对一个恒久的誓言的信守与照应。悄悄跨过一道河流,移离一世 流水哗哗,等待着那个回音~~~
过去的86版西游记 自20年前西游记剧拍摄完毕之后,那么多年以来,除了剧情和画面,还有许许多多的附着的载体,把对这个神话故事的情感不断衍生,在成长经历中蔓延增长,终于成了一个郁郁繁盛,又因为引进了太多的回忆和心境而五彩缤纷的一个,欢乐聚集地。就象它的故事里,所说的极乐世界。如果真的有极乐世界,应该它就是了。 20年前,西梁,红妆妩媚,就连军士穿着兵甲都那么娟柔的女儿国中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唐僧和女儿国王之间,尽管是不是有缘分,但为这个神妙而阳刚的世界,注入了一缕柔情,而且是偶尔信手间凝造出的,艳丽非凡,令人过目不忘的风情, 僧正年少,女王豆蔻,窗外花正好 ,明媚的阳光铺满大地,在御花园中,红艳艳的枫叶下,并肩信步,温柔脉脉,在驾鹰驰猎的原野上,俊俏的面目前,是姣好的女儿俏脸,不知不觉间,飘出了那古雅的女儿情,梦一样的遐想后,再望面前,是艳丽而略显庄严的王宫殿堂中,目睹女王端庄的面容,一向坚定不移的眼神居然也会因这初次的见面慌乱而飘离,在映着暗红光芒的,满面荡漾着春风的女王目光下,毫无掩饰屏障的唐僧惊慌无措,目光似要逃离,充满了温柔的寝宫里,若无突来的那阵妖风,竟不知将如何应对。 暮色中的别离,銮驾摆下,女王轻扶銮车,依依不舍的神情,把 不久前的春光变成了凄丽的秋境,优雅温柔的 女儿情,换做了浩浩荡荡,荡气回肠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而那画面的璀璨,深深打动了我们,不论是那情景,姿态,神色,和音乐。都给我们一个不落于俗,不褪色的记忆。
回顾十年 在民间,佛教,道教都受到崇拜和景仰,特别是佛教,在民间的土壤很深,善男信女可说是不计其数。佛教的信徒遍布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像佛窟已经修建到了塞外,由此,佛教是中国成为最兴盛的宗教。 民间的崇拜确是佛教在中国得以壮大的极重要因素,下层人民的加入就是佛教传播的极大力量,他们生活贫苦,善良朴实,是很虔诚的信徒。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民众,并非是真正的,彻底的了解佛经,教义,也并不知道所谓的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只是随众的顶礼膜拜。 实际上看来,在中国真正对佛教具有深刻理解而抱着神圣情怀的,只有纯正的佛教徒,或者受到佛教化影响很深的某些文人,知识分子,而一般的大众,因缺乏对佛教经义的理解,对佛教并不能够形成那种圣洁和理想的情感的,应该说来,他有的,只是一中很朴素的善良情感,和极具有普遍性的心愿。比如乡下善良淳朴的老太太,虽然是目不识丁,跟她讲很高深飘渺的,诸如莲花法象,丈六金身的佛法之类,她不能够听懂,但不妨碍她每日虔诚的吃斋把素,念阿弥陀佛,企求观音菩萨保佑,因为她只是需要的是菩萨实实在在的保佑,能让她和家人一生都平平安安,作好事有好报,因而虔诚的信佛行善。这样则比较具有代表性,以下层人们为主的一般大众,文化知识低下,之所以那么崇信佛教,大半是因为接受了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善恶自古终有报等等这些通俗而听起来大有好处的话,才在心里相信存在着这么一个神佛,只要有足够善行,就能获得庇荫。佛教就是这样,并不靠繁冗的佛文和卷帙浩繁的经典来,广收信徒,而是靠着向大众许下美妙动人的承诺,和对幸福生活的具体描绘,并把这些天堂般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睹其事,才得那么多黎民百姓的支持,和世世代代的崇拜。 这可见老百姓是多么的朴实,他们只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而需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子孙孙皆得善报,余者并无所求。而按照宗教的观念,神佛可以满足他们这样的生活要求,他们就把获得这样好兆头的心愿转载到神佛的身上,以香花灯烛,牛羊猪狗祭之,并将佛祖,菩萨视为神圣,而供奉有加,在心灵上时时刻刻对他们尊称祈祷,并且要子孙后代也一起敬仰,不得诋毁亵渎,以至长久以来成为民俗习惯,文化传统。说到底,都是因为出于对自身处境实实在在的考虑和盼望。 但这样也不能说明我国的民众追注重实在利益而别无远视, 毕竟,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衣食住行,吃饭穿衣,这些琐细而必要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农经济下的人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劳动,安土重迁,许多民众劳苦贫困,多灾多难,只要求能够得到温饱,生活安宁,而如果神佛可以给他们带来这些最朴素的幸福,那他们还会有什么想法呢?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说到这里,还真为千百年来的民众深深叹息,他们往往连这最基本的生活愿望都得布道实现,他们的命运还是那么的悲苦,对神佛的崇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幸福),谁只要得到他们的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就能取得中国宗教的话语权。 小说家也难免一样,小说中常常以佛道入门,象古今小说,拍案惊奇一类之类,里边的神仙僧道题材,还有众多传奇戏曲志异之类,如聊斋,济公全传,以及众多的经变,拟话本一类,就是这样的题材,元明清时,神怪宗教气息特点的叙事文学大为流行,在明清时代,僧道神仙宗教故事以及功能非常广泛,在此背景之下,神魔小说的风格倾向与写作者的宗教知识素养关系极为密切,作家们如果对佛道之理了解得多,那么在其作品中,便往往贯穿着较为严谨,正统的佛道思想,风格上也比较偏向于无为逍遥,或者是虚无淡定。同时,这还跟作家的人生哲学态度有关,若作家本身就是宗教徒,在平时就严格秉持佛道的学说思想,对佛道怀着非比寻常的情愫,其作品就会流露出对佛道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一种圣洁崇高的情结,这种情结在作家的笔下被渲染地非常的深挚,博大而感人。反之,如果创作者本身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本人又不信佛信道,或者对佛道的教义缺乏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其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多的宣扬宗教理念,反之,如果作者多佛道的了解知识不多,平时也不信不信道,对宗教产生了什么特殊的感情,那么其创作的作品便不会过多的宣扬宗教理论或表述悟道心得,也不会流露出对神仙佛祖的虔诚感情,而将表现出的,是对神奇曲折的,悬念陡生的情节的关注,对无所不知,神通广大的传奇人物的欣赏,对想象丰富,光怪陆离的神仙斗法的浓厚兴趣,和玄妙奇技的文法炫耀等等,稍有一些社会深度和文学性较强的,还会带有对世象百态的描绘,对众生疾苦的关怀对时弊怪状的讽刺,即便是对成仙成佛的理想有所向往钦羡,也并不会真的表示要去修炼仙道。
驳斥新浪论坛文讨论《新封神榜》内不该出现的东西。 《封神榜》虽然说是神话故事,但它发生在商朝末期,可以帮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粗糙,不过反映的却是事实,商朝的以车战,步战为主,没有骑兵。现在新拍的《新封神榜》我只看了前6集,我就看不下去了,拍摄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个……(省略号内是贬义词,是什么自己想)。我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但是我已经找出了最少六处错误的地方:第一、服饰。它给我的感觉非常的怪,那种感觉就好象看到一个公元前的欧洲人穿西装一样的怪。第二、范冰冰既然在画孔雀。说到孔雀就不得不说佛教。知道点历史的都知道,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被奉为国教。在说说孔雀,孔雀的原产地是德宏傣族。至于为什么说商朝的时候没有孔雀,请参考以下历史书上商朝的版图。第三、马鞍和马镫。第一集的时候,出现了赛马的镜头,说是比赛看谁先到妲姬的家。还有一集出现了马战的镜头,出兵攻打妲姬父亲的时候,两个武将在城门外骑在马上对打。还是那句老话,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商朝的时候打仗主要是以车战为主。没有马镫以及马鞍,别说在马上打仗了,你想骑稳当就难。是谁发明的马鞍和马镫众说纷纭。汉武帝用骑兵打败了匈奴,至少证明当时已经有了马镫和马鞍或者类似的什么东西。第四、刀币。又是老话,知道历史的人……,当是使用的货币是一种贝类,商朝用它做为货币。老姜给人算命的那一集,既然对钱币的称呼是刀币。刀币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它通常由狭长弧形的刀身、带裂沟的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第五、文字。还是老姜给人算命那一集,给一个卖柴的人算命,在一条竹简上写了几个字交给那个人看,奇怪的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人既然认识字。封建奴隶时代是什么人掌握着文字。知道历史的都知道。第六、馒头。至于商朝人那时候到底吃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对没有馒头。这次不用那句老话了,改一下。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虽然不是历史剧,但是请那位导演稍微尊重一下历史。别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乱用。这就和“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的道理一样。万一有一个白痴导演拍的片子扭曲了1938年至1946年之间的那段历史,难道只要说一句这不是历史正剧就能了事了吗?不能,绝对不能。 说到底,该帖作者不仅不知道在神话小说中,许多细节和历史上并不相同,不可以用历史来严格苛求小说的道理,而且连封神演义的原著都没有看过。 第一,正如萧扬吧主所说,小说中的背景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封建社会,其礼仪文明,道德体系,都是封建时代三纲五常,忠实君王的规范,那么作为物质文明方面的衣饰自然也是封建社会所有的,书中自始自终,所描写的人物服饰与封建时代的汉服无异,绝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历史上商朝的相较简陋的朴拙服饰,更不是老版那种类似于罗马装的服饰。新封神榜在这点上并没有篡改原著。 第二,在这里,该帖作者将自己对原著的无知彻底展露无疑,竟然用“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被奉为国教”说事,书中明明提到西方准提道人和接印道人的西方教就是是佛教的前身,而阐教中的四位金仙后入释成佛,大兴佛法于汉朝 ,同时西方教主受纳了大批截教门人,都为日后的佛教兴起埋下伏笔,可是到了帖子作者哲理,却成为歪曲原著的理由,至于作者质疑孔雀的存在,我想那位在金鸡岭上大显神威的大明王会苦笑不得:“NN的,老子擒下那么多阐教门人的战绩你看不见啊 ,居然无视我的存在。” 第三,呵呵,这更说明文章作者对原著完全是一无所知了,几乎贯穿全书的马战,大规模的马鞍马镫的描写可说是无出不在,从开篇的大战冀州城,到 讨伐西歧的 张桂方之战,闻太师征讨,到武王伐纣,马鞍马镫比比皆是 。 “全忠只知马上英雄,哪晓的黑虎异术?急展戟护其身面。坐下马早被神鹰把眼一嘴伤了,那马跳将起来,把苏全忠跌了个金冠倒躅,铠甲离鞍,撞下马来。”第三回 “子牙两边战将都跌翻下马,连子牙撞下鞍鞒。这些战马经不起那异兽恶气冲来,战马都骨软筋酥。内中只是哪吒风火轮,不能动摇;黄飞虎骑五色神牛,不曾挫锐;以下都跌下马来。”第三十八回。 “前遮后拥,五色朱摇。桶子枪朱缕荡荡,朝天凳艳色辉辉。左边钺斧右金瓜,前摆黄旄后豹尾。带刀力士增光彩,随驾官员喜气添。银交椅衬玉芙蓉,逍遥马饰黄金辔。走龙飞凤大红袍,暗隐团龙妆花绣。”“武成王见文王下马,即忙滚鞍下骑,称文王曰:“大人前来,末将有失回避大驾,望乞恕罪。”第二十回。 敢问文章作者,无马镫如何能上马鞍?难道文王是燕子李三,会轻(辛环曰:“如太师不弃,忠等愿随鞭镫。”闻太师曰:“列位既肯出力王室,正是国家有庆。你们可将山上喽罗计有多少?”辛环答曰:“有一万有余。”闻太师曰:“你可晓谕众人:愿随征者,去;不愿随征者,宁释还家,仍给赏财物,也是他跟随你们一场。”)描写如此之多 ,电视上有哪一点违背了原著?
一点想法 在民间,佛教,道教都受到崇拜和景仰,特别是佛教,在民间的土壤很深,善男信女可说是不计其数。佛教的信徒遍布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像佛窟已经修建到了塞外,由此,佛教是中国成为最兴盛的宗教。 民间的崇拜确是佛教在中国得以壮大的极重要因素,下层人民的加入就是佛教传播的极大力量,他们生活贫苦,善良朴实,是很虔诚的信徒。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民众,并非是真正的,彻底的了解佛经,教义,也并不知道所谓的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只是随众的顶礼膜拜。 实际上看来,在中国真正对佛教具有深刻理解而抱着神圣情怀的,只有纯正的佛教徒,或者受到佛教化影响很深的某些文人,知识分子,而一般的大众,因缺乏对佛教经义的理解,对佛教并不能够形成那种圣洁和理想的情感的,应该说来,他有的,只是一中很朴素的善良情感,和极具有普遍性的心愿。比如乡下善良淳朴的老太太,虽然是目不识丁,跟她讲很高深飘渺的,诸如莲花法象,丈六金身的佛法之类,她不能够听懂,但不妨碍她每日虔诚的吃斋把素,念阿弥陀佛,企求观音菩萨保佑,因为她只是需要的是菩萨实实在在的保佑,能让她和家人一生都平平安安,作好事有好报,因而虔诚的信佛行善。这样则比较具有代表性,以下层人们为主的一般大众,文化知识低下,之所以那么崇信佛教,大半是因为接受了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善恶自古终有报等等这些通俗而听起来大有好处的话,才在心里相信存在着这么一个神佛,只要有足够善行,就能获得庇荫。佛教就是这样,并不靠繁冗的佛文和卷帙浩繁的经典来,广收信徒,而是靠着向大众许下美妙动人的承诺,和对幸福生活的具体描绘,并把这些天堂般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睹其事,才得那么多黎民百姓的支持,和世世代代的崇拜。 这可见老百姓是多么的朴实,他们只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而需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子孙孙皆得善报,余者并无所求。而按照宗教的观念,神佛可以满足他们这样的生活要求,他们就把获得这样好兆头的心愿转载到神佛的身上,以香花灯烛,牛羊猪狗祭之,并将佛祖,菩萨视为神圣,而供奉有加,在心灵上时时刻刻对他们尊称祈祷,并且要子孙后代也一起敬仰,不得诋毁亵渎,以至长久以来成为民俗习惯,文化传统。说到底,都是因为出于对自身处境实实在在的考虑和盼望。 但这样也不能说明我国的民众追注重实在利益而别无远视, 毕竟,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衣食住行,吃饭穿衣,这些琐细而必要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农经济下的人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劳动,安土重迁,许多民众劳苦贫困,多灾多难,只要求能够得到温饱,生活安宁,而如果神佛可以给他们带来这些最朴素的幸福,那他们还会有什么想法呢?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谁只要得到他们的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就能取得中国宗教的话语权。 小说家也难免一样,小说中常常以佛道入门,象古今小说,拍案惊奇一类之类,里边的神仙僧道题材,还有众多传奇戏曲志异之类,如聊斋,济公全传,以及众多的经变,拟话本一类,就是这样的题材,元明清时,神怪宗教气息特点的叙事文学大为流行,在明清时代,僧道神仙宗教故事以及功能非常广泛,在此背景之下,神魔小说的风格倾向与写作者的宗教知识素养关系极为密切,作家们如果对佛道之理了解得多,那么在其作品中,便往往贯穿着较为严谨,正统的佛道思想,风格上也比较偏向于无为逍遥,或者是虚无淡定。同时,这还跟作家的人生哲学态度有关,若作家本身就是宗教徒,在平时就严格秉持佛道的学说思想,对佛道怀着非比寻常的情愫,其作品就会流露出对佛道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一种圣洁崇高的情结,这种情结在作家的笔下被渲染地非常的深挚,博大而感人。反之,如果创作者本身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本人又不信佛信道,或者对佛道的教义缺乏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其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多的宣扬宗教理念,反之,如果作者多佛道的了解知识不多,平时也不信不信道,对宗教产生了什么特殊的感情,那么其创作的作品便不会过多的宣扬宗教理论或表述悟道心得,也不会流露出对神仙佛祖的虔诚感情,而将表现出的,是对神奇曲折的,悬念陡生的情节的关注,对无所不知,神通广大的传奇人物的欣赏,对想象丰富,光怪陆离的神仙斗法的浓厚兴趣,和玄妙奇技的文法炫耀等等,稍有一些社会深度和文学性较强的,还会带有对世象百态的描绘,对众生疾苦的关怀对时弊怪状的讽刺,即便是对成仙成佛的理想有所向往钦羡,也并不会真的表示要去修炼仙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