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车如命3588 爱车如命3588
爱壶的人。
关注数: 282 粉丝数: 2,893 发帖数: 35,708 关注贴吧数: 22
关于机车壶的看法和辨别(欢迎讨论)   玩壶十年有余手上除了全手壶就是半手壶,以前只听说灌浆还没听说有什么机车壶。近来常逛壶吧,发现关于机车壶的话题几乎已经到了谈壶色变的地步了。今天特地上网查看了机车壶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对机车壶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以下对机车壶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以及如何辨别机车壶,对错与否欢迎大家讨论。   首先仅从制作工艺上说,机车壶可以说是机械化的半手工壶,嘴把等其他都一样主要区别在于身筒的成型。模具壶也就是壶友们常说的半手工壶是人工用手或手持工具在模型中把泥料搪压成需要的壶型,而机车壶则是用特殊的电机转子工具代替人手在高转速和高压力下伸入模具中把壶型搪压出来,这种机车制壶的效率非常高,按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来分可以是人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我想这也是发明机车壶的初衷吧。   对于机车壶我本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并且非常反对,原因如下:   1、机车壶的制作原料虽然也是紫砂泥但是它在制作时为保持泥料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保证泥料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断裂或变形必须添加一些化学成分的东西(具体加什么我不知道),这种人为添加了化学成分的紫砂料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失去了紫砂泥原始的化学属性和自然属性,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了。   2、从制作工艺上说,机车壶已经失去人文艺术属性,已经不再是工艺品或艺术品而是工业品了。半手工壶虽然在制作技艺上不如全手工更有独特性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性,但至少它也是人工制作的产物,至少没有改变紫砂泥的化学属性和自然属性,对于泡茶来说与全手壶没有太大的区别(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3、从使用效果来说,机车壶也已经不再是紫砂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机车壶的壶身在制作时是用特殊的电机转子工具代替人手在高转速和高压力下伸入模具中把壶型搪压出来,在这种条件下搪压出来的壶身泥料非常的光滑、平整和紧实,我们常说的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已经100%完全被破坏了,用这种壶泡茶与用玻璃壶、瓷壶泡茶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吃力不讨好多花冤枉钱买机车壶泡茶?还不如少花钱买漂亮又便宜的玻璃壶不是一样么?   以上是我个人反对和否定机车壶的观点,对错与否欢迎大家讨论。下面再谈谈如何辨别机车壶,从机车壶的制作过程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注意辨别是否机车壶:   1、从观察壶身的外表的细节来区别,机车壶壶身初步压出来后最重要的工序是还要进行壶身的精修,这个精修步骤是把压好的壶身放在高速电动转盘上,用工具靠在壶身上把多余的泥从壶身上车掉使壶身线条达到完美,而这个过程就会在壶身上留下工具的细微的一圈圈痕迹,如果你见到的壶壶身上有这样的痕迹你就要考虑是否有机车壶的嫌疑了。   2、观察壶的内壁,如同上面所说机车壶是在高转速和高压力条件下搪压出来的壶身,(1)内壁包括壶底都是非常光滑没有任何痕迹(也有的为了冒充半手壶会用工具模仿推墙刮底在壶内壁弄出类似的痕迹,这个需要有一定经验的玩家才能辨别)的。(2)也不会有泥条接头的痕迹(也有的会弄个假泥条接头,如果一把壶的泥条接头很夸张地明显,多半是有问题的)。(3)根本看不到泥门效果(听说也有的会喷上一层薄泥来模仿泥门效果)。(4)观察壶内壶嘴孔部位,如果这个地方出水孔的边沿有带出泥的痕迹,就有机车壶嫌疑。   3、从观察品鉴隔夜茶效果来区别,机车壶的泥料由于添加了人工化学成分再加上高压力作用已经破坏了紫砂泥的双气孔结构,秀气性与玻璃几乎无异,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观察品鉴存放隔夜茶效果来区别机车壶,一般的紫砂壶即使是半手壶在现在比较炎热的夏天存放隔夜茶也不会很快变味发霉,而玻璃和瓷器相对会快些,如果发现你的壶存放隔夜茶效果与玻璃和瓷器接近,则有机车壶(朱泥壶除外)的嫌疑。目前来说机车壶工艺基本都是制作圆形壶,所以对圆形壶要特别留意。   4、从价格上来区别,机车壶由于效率高产量大所以价格相对会便宜很多,对于市面上外观几乎完美但价格又特别便宜的壶要提高警惕是否机车壶。当然不排除有奸商把机车壶当半手壶的价格来卖。   5、从泥料的质感和颗粒效果来区别,上面说了制作机车壶因为要保持泥料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保证泥料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断裂或变形必须添加一些化学成分,所以制作机车壶的泥料一般非常细,用行话说就是目数很高,这样烧制出来的壶泥料瓷化效果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光滑、干净,没有原矿紫砂的层次感和丰富的颗粒效果。   总之,辨别机车壶要综合以上5点来考虑,符合的条件越多则机车壶的可能性就越大。   码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自己对机车壶的反感和反对,同时也是想抛砖引玉讨论交流如何辨别机车壶。我希望所有的紫砂壶爱好者联合起来一起抵制机车壶,把它从紫砂壶中扫地出门。
从物理学的分子运动论分析养壶过程(转)   紫砂泥主要化学组成成份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及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少量化学成分(以下附图示),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属于黏土---石英---云母系,特点是含铁量高。这种特殊的化学成分的配比与组成,使紫砂泥具备了与其他陶瓷器不同的特殊性能。   从物理学的分子运动论角度来看,石英、云母均系晶体结构。在晶体中,粒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由于不同的作用力而使不同晶体粒子点阵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晶体的密度、硬度、弹性和热学性质等存在差异。纯紫砂器的烧成温度在1100—1250℃之间,烧成后成品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土和瓷器之间,显微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团聚体,不易溶于水,吸水率小于2%。   我们在喝茶养壶的时候,不论是淋茶汤养壶,还是用湿巾擦拭壶体养壶,都是人为加快紫砂壶由表及里发生热传递变化的过程。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热传递其实质是物质分子在相互碰撞过程中传递能量的过程。另外,液体的茶水与固体的壶相接触时,由于两种物质初始温度不同,相互发生热扩散现象,分子间相互发生碰撞和振动,彼此进入对方,这个时候起养壶决定性效果的茶油分子就慢慢逐渐渗透到存在着大量的团聚体的紫砂泥点阵分子结构内,开始产生包浆,泡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包浆就越明显,即行话常说的水色越好。 另外,由于每种紫砂泥的成分存在差异,导致其晶体点阵分子结构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热传导性能存在差异,导致扩散渗透压力产生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泥料壶的养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以前传统的人工练泥法,目数小,分子结构破坏小,紫砂间微气孔结构松,效率低、易养,变化大。现代的真空练泥法,目数大,结构破坏大,紫砂间微气孔结构紧,效率高,难养,变化小。   正因为如此,现代练泥法为了弥补上述缺点,采用了各种拼配法和调砂、冲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为地制造疏松的微气孔结构,提高养壶包浆的效果。但是这种包浆的光泽效果往往是贼光而不是天然紫砂产生的由内而外的润泽之光。   养壶,追求的是喝茶过程中逐步焕发的紫砂泥质的光滑滋润,随着岁月的变迁使品茗者与壶之间慢慢发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平添品茗的无限情趣和欣赏爱壶静中慢变的愉悦心情。而不是急功近利狂擦狂泡式的狂喝狂饮,那样就背离了喝茶养壶的真谛。
如何减少打碎爱壶的几率   对于爱壶之人最痛心的就是自己的爱壶被打碎或磕坏,打碎爱壶原因各异。诡异的是,通常越是小心翼翼,百般当心,越容易坏。   话说回来,只要你把玩壶泡茶就有机会打碎,除非,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不过那也就失去了紫砂壶的本质意义。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将壶打碎呢?下面就几方面因素来说说如何避免失去自己的爱壶。   从使用环境上控制   很多人喜欢用石茶盘等坚硬材质的茶盘,其实这在无意中埋下了安全隐患,最好用木质的茶桌、茶盘,木地板或铺设地毯,这样,就算一不小心失手跌落,也能尽可能减少壶破碎的概率。最好要做到“壶不离桌”。尤其是清洗的时候,很多人喝完茶要把壶洗干净,就每次拎着壶去自来水龙头上冲,冲完还甩啊甩的,边上不是瓷砖就是铁水龙头,这样能不碎么?一般喝完茶洗壶,不用离开茶桌,直接用开水里外冲淋干净即可。   调整茶具摆放   壶、公道杯、品茗杯和其它用具务必考虑流程,各具之间务必保持足够的空间和距离,放在自己最习惯、最顺手的位置,避免泡茶过程中多走弯路,降低碰撞的可能性。茶盘内不宜放过多的茶壶,有的人喜欢在茶盘里乱七八糟摆一堆,这就难免造成茶壶之间的磕碰。建议在茶室设一个架子,专门放壶,茶桌上喝什么茶拿什么壶,不用的放起来,换茶了再换一把壶,看着舒服,用着也舒服。   注意用壶的手法倒茶水时要将一手指按在壶钮或壶盖上,动作不可过大。倒茶的过程中壶不离手,有很多时候掉壶盖就是在倒茶的时候发生的。也有的人喜欢模仿卖壶商人玩的那些盖不掉、盖嘴倒立等小花样,一不小心就把爱壶给毁了的情况都有的。   杜绝非正常状态下用壶   绝不可在酒后亢奋状态显摆紫砂壶,现在人精神境界提高了,饭后娱乐KTV去的少了,喝茶品茗倒是多了,但酒后,手都没轻没重,最为恐怖的是喝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没喝多,浑身本事,酒驾都不怕,泡个茶算个啥。千万不要,开车还讲究请个代驾,酒后喝茶你请好友、爱人代泡不行么。   调整个人习惯,有的人习惯在壶盖与壶把之间用绳子绑起来,以为这样可以降低盖子掉落的概率,其实这样更容易使盖子与壶身在清洁或使用中发生磕碰,有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小点磕但已经破了相成为残品,就不再是完好品了。还有因为温差太大时有的壶会发生惊裂,特别是朱泥的壶,所以当环境温度很低的时候最好养成温壶的习惯,   严格控制接触对象   如果家里有保姆或钟点工,一定要交代:“千万别碰我的壶和壶架!”,不管你怎样强调壶的宝贵,别人心里的感觉与你是有差距的,如果让保姆或钟点工来帮你清洁壶具,那打碎的机率就会提高很多。还有你的家人,如果不是茶、壶爱好者的话,也同样交代一句“千万别碰我的壶!”当然还有小孩子,他们绝对是紫砂壶的第一*,相信不少人已经有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最后,若是以上几点全部做到了,爱壶还是磕了碰了,也不必太难过,能修就修,修不了,就抱残守缺,自己的宝贝,就算有缺点,也是可以包容的。说不定,手中破损的紫砂壶,已经在冥冥之中为自己挡下了某一劫难。
转:喝茶失眠?给您7个小技巧。   许多人都说,晚上不能喝茶,喝了会失眠。在晚上的时候喝茶,一定会影响睡眠吗?其实未必。茶有提神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茶也能安神,只要科学的调整饮茶种类及方法,不仅不会影响睡眠,还能帮助保证睡眠质量。   喝茶失眠主要原因   大家常说喝茶会失眠,是因为茶叶里含有咖啡碱,它既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也会使人精神振奋没有睡意。但是,说喝茶会失眠,不可一概而论。   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要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茶叶品种、生长条件、采摘季节、采摘标准、加工等,还有冲泡都会影响;每个人因体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对茶叶咖啡碱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在睡前喝了一小杯茶就辗转反侧不能寐,而很多常喝茶、爱喝茶的人,睡前喝茶照样睡得香甜。   这样喝茶,让你不失眠   1、提前至睡前3-5小时饮茶   如果晚上11点钟睡觉,那就在白天和晚上8点钟之前喝茶(注意要餐后1小时再饮茶),一般对晚上睡觉都是不会有明显影响的。因为对于健康成人来说,咖啡碱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开始在身体里发挥作用,摄取剂量温和的咖啡碱,在3到4个小时内作用就会消失。   2、洗茶1-2遍   因为咖啡碱极易溶于热水,热水冲泡2分钟,大约70%—80%的咖啡碱就已溶解到水中,弃去主要是咖啡碱的前2道茶汤,对避免喝茶失眠也有一定作用。   3、喝淡一点的茶   咖啡碱的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人体一般对咖啡碱有一定的耐受度,比如常见的可乐、咖啡、巧克力均含有咖啡碱。所以一般而言,淡茶所析出的咖啡碱有限,可以减弱对睡眠的影响。   4、喝发酵程度高一些的茶   比如全发酵的红茶。红茶因为发酵,茶多酚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等多酚类氧化产物,降低了其对肠胃的刺激性;同时,这类多酚类氧化产物极易与咖啡碱作用,因此可以降低喝茶时直接摄入咖啡碱的含量,从而间接降低喝茶失眠的风险。   5、喝口感带甜的茶   茶汤的甜味形成主要是茶叶中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还有带甜味的氨基酸,比如茶氨酸等。实验研究表明,茶氨酸在神经保护、镇静、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这样的功效对睡眠是很有助益的,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清香甘甜的白茶,其茶氨酸含量居六大茶类之首。   6、喝熟茶、老茶   熟茶、老茶,性情较平和,刺激性较弱。而绿茶则含有较为丰富的咖啡碱和茶多酚,对神经刺激作用明显。红茶、熟普、老白茶之类,不仅不会让人失眠,反而是有助睡眠的。尤其是老白茶,煮着喝效果更佳。   7、吃点甜食   偶尔一次饮茶过量,不妨吃些甜食或者茶点“解茶”,对于缓解喝茶引起的失眠有一定作用。   睡前喝茶,有时只是为了解那口茶瘾,如果你是因为睡前喝茶的方式不对,导致失眠,不妨试试文中的方法。
何谓底槽清?(摘录讨论)   “底槽清”这个泥料几乎是每个玩壶人必争的料子,更有甚者非“底槽清”不要。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料子才能称之为“底槽清”?当前市面上满天飞叫的底槽清有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底槽清”?不论如何我们还是先搞清楚“底槽清”这个叫法的由来再说。一直想探讨这个话题,不知道如何开始,偶然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符合我的想法与观点,现在摘录如下供大家讨论学习。   经常有人问我:你帮我看看,我这个是底槽清吗。另一种情况是我发一把紫泥壶,上来就问这个是底料吗?我回答不是,基本上就没有下文了,市场已经到了紫泥类非底槽清不要的地步,这是在逼着泥料生产商和商家造假说鬼话明白吗,就如同当初要求泥料干净,倒逼他们酸洗泥料是一个道理。   底槽清是近些年越来越突出的泥料,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再说自己的泥料是紫泥或者优质紫泥,几乎统统冠名叫底槽清。   从矿源分类上讲底槽清产自本山井底深层紫泥矿源,因为矿源较深,形成时间早,受地质压缩的时间久远,造成了底槽清比重大、砂性重、耐火度高、烧成后泥门颗粒饱满,而这个砂我认为更倾向于矿料受压力过大过久形成的岩化砂砾,实际操作过程中同时发现底槽清的硅含量偏高,符合地质形成时期率先下沉的情况。这是最早的也是最被玩家(包括我)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底槽清。   我特意从朋友手里敲诈了靠谱的底槽清泥料(他自己收的矿源自练得)做了试片(直接切泥,表面未刮导致花泥可忽略),发现在单一矿源不调砂的情况下,颗粒已经很丰富,并且砂性重,可塑性略差,但是烧成之后确实效果很好,这款底槽清对得起玩家心中定义的底槽清,还有良心商家在坚守实属不易。   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底槽清基本上是紫泥调砂料,砂调的重一些冒充底槽清,只要泥料供应商定义了它就是底槽清,那么它就是,下游基本上明白的人不多,以至于现在任何紫泥几乎都统称底槽清了。   但是近些年出现了第二种底槽清名称的由来,即丁山练泥行业中流传着“底槽清”这个名称的另一个来由:练泥过程中要把矿料破碎以后泡入泥槽(泥槽是专门用来浸泡泥料的,就类似一个长方形水池,一头注水另一头放水)刚投入泥槽加上搅拌必然一片混浊,然而等它沉淀之后发现,比重大的率先下沉,最底部肯定是比重最大,砂性最强,于是便称之为底槽清,这样底槽这两字就有了合理解释。而上层的浆泥比较轻,沉淀之后就在水面之下,于是便称之为清水泥,因此此清水泥泥性重可塑性强几乎没有沙粒感的原因也就合理了。这也难怪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紫泥类的料子练泥家都愿意称之为底槽清,道理很简单也很荒唐:放进泥槽浸泡的本来就是紫泥,就因为砂性重的紫泥沉浸在泥槽的底部而变成了底槽清?我觉得更贴切的叫法应该叫底槽(紫)泥,你觉得呢?
紫砂现状杂谈(转自微信朋友圈)   酝酿了很久很久,不知从何说起,制壶迄今已逾六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传统制壶技法和规矩,只能说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认知。 自顾老等七艺人在紫砂厂开班授艺以来,近几十年的紫砂文化及技艺的传承就以这脉的枝叶为主,顾老之下的第二代纷纷开宗立派,他们的技法最为全面老辣,对紫砂的研习最为透彻,受认可度最高,作品价格也是基本上最高。如今已传承至第三及第四代,依旧炙手可热,如众星捧月。我称其为紫砂界的主流。 价值观的扭曲和堕落在第二代到第三代就开始了,在现今被称为大师甚至拥有大型个人艺术馆的这一批人中间已经有好几位名声臭了街,只不过多数壶友不知。有月产销量上千把的并且号称是自己作品的,有生胚常年至于套缸中等客人来了就拿出来比划几下子的,有为老不尊风流成性吃喝嫖赌的,有收徒只收权贵或富家子弟的,有利用陶协职务以权谋私的。。。等等不堪之事。在这个向钱看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环境下,紫砂界的主流人群的主流价值观也逐步统一。 当今主流紫砂界收徒收三种人:1、非富即贵的2、极具制壶天赋和实力的在多次比赛中展露头角的年轻实力派3、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这么说确实武断一些,但是大致是这个情况,甚至有顽固派因为求学的学员泥条多打了几下就叫人家回去,你师傅收你的时候是这么考核的吗?整个主流圈的地位和实力不断上升的原因,有财力有交际能力去攀附的人其实并不少,攀附者只想得利得名,对于刻苦学艺应该想的没那么多。所以主流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陶手,传承出现了某些层面的断裂,加上圈内的门户之见、 个体的敝帚自珍、 相互的攻击抹黑、 攀高踩低 ,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本土紫砂商人经营数十年下来以后,名声 客户 经济基础都已稳固,有的甚至巨富,然丢弃初心者众多,不愿意再踏实艰辛的传承基本功,为了培养下一代“青年陶艺家”,多数是让孩子拜个名师,一把茶壶还未能做完整,爹妈已经为其张罗起“xx艺术展”了,展会上自然是工艺一流的各种款式,需知练好一个型就必须花费至少一两年的时间,即使天纵奇才一年一个样,这展会上几十把壶也得从幼儿园练起了。而真正在幕后做壶的那些人倒确实不乏寂寂无名的实力派,这种欺骗性质的供销产业链还真的玩转了这么多年,现实可悲又无奈。 再来说日益飙升的拜师成本,我不知道老传统是怎样,现如今主流圈内拜师标配:紫砂宾馆数十桌,每桌的烟酒就得数千,横幅拉起,该请的有头有脸的紫砂界名人得请,加上不菲的拜师费,竟然高达几十万,所以没有财力也根本拜不进主流界,如果你在朋友圈看见某某师同时收三四位弟子那是他们几位合资了拜师宴。仅仅这一点,已经拦住了很多寒门弟子。想要提升唯有靠自己钻研,有一次朋友无意间提到吴震老师收徒摆了一桌,我都感到惊诧,不由得肃然起敬。 近些年以公司规模出现的紫砂品牌,极大的挤压了手工业者的利益,产量巨大,宣传推广手段多力度大,销售和售后体系完善,销售手法也日渐低俗。甚至有某上市公司在乡下四处寻找机车胚工堂合作,一台机器的最高产量每日可以突破百把,一个公司每日产量足以养活一条推板窑。没有把文化推广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控制成本和攫取利润放在第一,仿佛鲨鱼游入鱼塘。 说到销售端,借助网络的红利,紫砂壶充斥着各拍卖平台、直播平台 甚至一些购物app,已经形成了网络摆摊的阵容。更甚者为了套利,聘女主播低胸装上线销售,如果不是平台有约束,早就不堪入目了。自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国企央企包括政府单位的礼品壶订单几乎断绝,大鱼不得不抢小鱼的食儿,经济下行趋势环境下,竞争异常惨烈,纯粹的把紫砂当工作,直播大军主力就是这帮人,生意火就上机车设备,生意凉了就卖机器回老家。我一直认为紫砂是有端庄静逸祥和的气场,不能当青菜萝卜一样摆个地摊就叫卖了,壶有它应有的位置,它的灵魂更是要靠我们的肩膀扛起来走下去。 现状很浮夸,人心很浮躁 我等紫砂界一粒小石子处于这混沌洪流之中并不甘心随流而去,虽渺小轻微,愿沉淀下去做一块稳固的基石。
从一个制壶者的泥料实话透视紫砂业现实   涉足紫砂制作已经二十年有余,纵观紫砂业的发展现在在丁山,紫砂已经产业细分化了,制泥人和制壶人已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制泥的人不做壶,做壶的人不制泥,已是常态,因为制泥和做壶需要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艺。   以前是买生泥,但成本太高,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现在我们制壶人基本都买成品泥熟泥,然后加工制作再送到窑上烧成卖出换得银子。所以,我们对泥料优劣的评价标准和用(购)壶人的标准完全不同,我们的标准是四好:制坯好用、施艺好使、生坯好烧、成品好卖。   制坯,泥料越容易定型越好,易于粘连但却要不粘手、不沾工具,否则就无法加工制作了。专家把紫砂泥的这种性能叫做可塑性。这就如同和面包饺子差不多,首先要选用精制的好面,和好后还要再饧一下,赶皮和包馅就顺手得多,不然就会开裂并且不易捏合。泥料的可塑性越高,自然就越好制作。   艺术含量高的紫砂壶才卖得好价钱。艺术含量,主要体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这就经常需要在泥料的混合使用上做文章。从生坯到成品,要经过干燥和烧制两次收缩,如果不同的泥料收缩性能不一样,无论是晾干还是烧制,都会出现开裂现象。泥料的收缩比,也是我们评价泥料好坏的标准。泥料中黏土含量多,收缩比就大,如老朱砂泥,最大收缩能达25%左右。在我们制壶人看来,收缩越小的越好。   紫砂壶紫砂壶,无砂不成壶。所谓的砂,实际上就是石英。有些紫砂泥石英含量较多,如段泥,有些紫砂泥石英含量则较少,如红泥。所以在紫砂泥中混入砂粒一直是一种追求紫砂壶视觉效果的装饰方法。砂容易不容易混进去,这叫紫砂泥的结合性。一般来说,泥料中黏土含量高结合性就好。   我们非常关心紫砂泥烧制时的表现,首先我们希望不开裂,这很关键,不然就会前功尽弃。专家将这种性能叫做抗爆震性(当然抗爆震性还包括遇急冷也不炸裂)。其次,我们希望烧结温度范围能尽可能地宽,烧结范围越窄成功率越低,如果烧结范围就是上下几度,如果温控不精确,不是烧生就是烧老,烧生不仅颜色不正,而且决定气孔率和强度的致密度就不够;烧老则出现气泡和针眼,成为废品。   成品好卖,也就是能更好地满足购买人的需求。他们想要颜色鲜艳的,我们就去买烧成后颜色鲜艳的泥料,他们想买便宜货,我们就到制泥人那里进最便宜的泥料。 需求有高有低,只要有需求我们就想办法满足,因为我们也要养家糊口,所以有时候也很无奈。   单从泥料是看不出紫砂泥的好坏的。即使同一矿源的同一种矿泥,如果加工制作方法不同,性能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购买之前,一般都会对该批泥料采样试制试烧,满意了就一次买几包(一包30斤)。紫砂泥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年行情一直在涨,如果资金和地方允许,我们都会囤积一些已经制作好的优质泥料备用。紫砂泥存放简单,保持水分就成,而且放的时间越久陈腐熟化程度越好,就越好用。   我们不懂泥料也没必要去懂,更不懂材料学、工艺学这些高深的道理,什么在普通陶土中添加化工染料、在甲泥中掺入黏性大的普通陶土、用川埠浙江安徽紫砂泥冒充黄龙山泥料、注浆壶中加入会封闭气孔的助溶剂等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干的,我们也不希望事实果真是这样,如果有人问起我们我们肯定会含糊其辞,或者引述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或者其他领域的专家在说他们并不在行的紫砂泥的时候那些对紫砂人有利的话,这样那些不在行的买壶人才会信以为真。毕竟我们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 如果你手上有真正意义纯正的紫砂壶就好好珍惜吧,因为越往后泥料会越离谱。
玩壶亦要真诚   从古至今,赞誉紫砂文章无数,名言妙语万千,似乎忽略了其朴素无华,心存的那份可贵的真诚。   紫砂壶也是有语言的,唯爱壶人才会聆听领悟到真诚。   泡上一壶茶,静静独赏独品时,你赏壶的感觉不一样;没有喧嚣参杂,品茶也会有本质的醇香。   那时的你宁神观壶,毫不厌倦,看肌肤的光润,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品味久蓄的陈香,感受着本质的纯正和真诚。   其实玩壶跟打仗是一个道理,光纸上谈“兵”是没用的,需要的是实战。想要真正的了解紫砂壶还是需要靠自己长时间的去学习、比对、泡养、把玩和体会。多看看一些好的作品和文章,一把精、气、神、料俱佳的好壶,跟作者的头衔和职称真的没什么关系。   不要一天到晚只记得那些紫砂名人名家,还没见到壶就问谁的壶呀,什么职称?是不是全手工的呀?能不能升值呀这些的愚蠢问题。咱就壶论壶,多给那些有实力但是没有职称的制壶艺人一个机会。壶好才是硬道理,作者是谁、职称多高、是不是名人之后;泥料多稀有、多珍贵之类的,真的不重要。壶的价格体现在壶的本身而不全是头衔和职称这些符号上,相信这也是很多务实避虚的壶友们所希望的。   壶与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对比就显不出差距,就人而言就如没有丑女就无所谓美人、没有丑汉也就无所谓俊男;对壶也是如此,没有丑壶也就无所谓美壶;至于何为丑?何为美?这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学习才会慢慢形成科学客观的紫砂壶审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壶之间也会形成一种默契,玩壶一定是要有点闲钱和闲时的,如果玩壶不但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反而让你增加烦恼或者纠结的话,那请你选择放弃或者离开……。
很简单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买壶常识 常识1:便宜没好货 这句话早已被我们说滥。 试想,优质的米面都加价出售! 紫砂做壶还能便宜? 百十元以下的能会是好壶? 常识2:好工用好料 好的制壶人用料是不会差的 就像高级厨师 不屑用地沟油 在大排挡炒菜 常识3:好手出好货 玩票性质的纯粹商人不在乎壶的好坏,不在乎价格是否合理,他们投机倒把,见紫砂壶有利可图便横插一脚,可能自己都不懂紫砂。有一定身份的制壶人制作的壶通常都不会差,做长久生意的玩壶人出售的壶也不会随意宰人,他们更在乎名声,有损声誉的壶是不会去碰的。 常识4:丑人爱打扮 新壶 特别油润鲜艳 特别吸引眼球 通常都是加了特殊材料美容的 真实的紫砂壶 是朴质带有砂质的 常识5:物以希为贵 号称独门绝技,独创全新泥料,全球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但价格却低的让人不要不要的,只想问句:一般艺人用传统泥料还挺值钱,怎么加上创新反而不值钱了,难道你的创新价值是负数? 常识6:买的没有卖得精 作为买家,再精明 卖家也不愿意真亏本 只看赚的多与少 买壶 就要找靠谱的、有担当的卖家 才能避免有些花言巧语的卖家靠你“开张吃三年” 以上是买壶的一些“常识”。超越常识去买壶需要的是“眼力和实力”,对眼的壶买回来可能真的具有收藏价值增资潜力;看花了眼浪费银子买回的很可能也是“超常识”的壶。而绝大多数的紫砂壶爱好者尚缺足够的“眼力和实力”,如此,依据这些基本常识买壶就是不二选择。
紫砂壶里的人生之味   喝茶,知味。玩壶,知性。论壶,知心。   紫砂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   紫砂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   紫砂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喜欢紫砂壶,每个人或有自己具体的缘由,或是因为壶它的质朴无华,或是因为它的方非一式,或是因为它的圆非一相,或是因为它的气定神闲……   紫砂壶在壶友的心里,早已不仅仅是茶壶,它更像是百态人生,谱写出不同人的不同状态。   紫砂壶与我们,有说不清的姻缘。琳琅满目的壶形,有仿古、西施、德钟、汉瓦……还有各式各样的原矿泥料,有红泥、紫泥、段泥、绿泥……不管哪一种,爱壶的人会有自己偏好。   珍藏一把好壶,等候知心的人。在玩壶人的眼里,每种泥料的壶都有极品,而喜欢哪个壶形,要看个人的喜好、也会掺入品茶时刻的心情,不同的壶,在不同时刻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只因对壶的喜爱,才有了对壶的痴迷,遇上好的壶,会狂喜不已;错过了好壶,同样也会心情不佳。喝茶玩壶,有自己钟情的茶,也一直追逐着各种壶。   玩壶,要有有志同道合之人。玩壶本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尽管一个人赏玩,一个人喝茶,也能感受到那种静谧和舒适。   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没有了三五个人一起喝茶带来的快乐,茶要多人一起喝,愈发感觉茶味更香醇。壶要多人一起赏,愈发感觉紫砂壶的意蕴悠长。   玩壶越久,心态好了,壶也就更润了。有好壶的时候,总想着那个你,这种感觉更能长久地浸透在心底。   手捧一把壶,和对的人一起喝,清水泡茶,看壶中的茶叶翻滚,茶汤慢慢地变浓,壶身在茶水浸润下,慢慢变温热,喝着喝着,又慢慢变淡,平淡而知味。   这种润滑而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妥帖、舒畅,最是教人迷恋,即使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喝,也足矣。
1、不要为养壶而喝茶,得了胃病不值得的,顺其自然,慢慢来,这事不急,品茗品人生。 2、茶壶是用来喝茶的,壶是为茶服务的,要根据茶来选壶,利茶的壶才是好壶,从实用意义上讲,一把用了多年养的很棒的半手工壶要比一把一万块的新壶好一点,当然收藏和增值价值当然是全手工壶高多了。 3、壶形和泥料对茶的冲泡影响最大,铁观音最好用朱泥壶来泡。 4、喝茶养壶都是修身养性的雅事,心境平和才好,别一喝茶就抱着茶壶死命擦,拿个小刷子不停刷,茶水猛往壶上淋,口里还不停念着:人勤壶不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实在有伤大雅。 5、开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尽量把壶里外一些小砂料、杂质、灰尘去掉,等你养到一定程度再想起来就晚了。 6、泥料不好的壶不等于一定就是加了化料了,有的壶可能是料里的砂不纯,里面有铁、碳酸钙,或者甲泥太多,或者陈腐时间不够或者烧制温度不够等等。需要在开壶的时候反复的泡,让壶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把杂质、泥吐出来。 7、把茶都喝到肚子里,喝完了把壶内外认真的清净,擦干水迹,敞开壶盖,倒置阴干,完全干透应该在48小时以上。 8、如果不是为了收藏,只是为了实用喝茶,全手工和半手工区别不大,半手工的性价比更高。全手工大师拍泥片一般是十来下,烧成后泥的双透性好,半手工的泥片靠模具挡胚成型,应该紧一些,透气性要差一点。 9、内养是正途,但是很慢的,急性子的兄弟就别试了。 10、外养会很亮,养好了很漂亮,但很快养成的往往是虚光,一刷就掉。同时外养会降低紫砂壶的双透性,不利茶而且容易养花,有的泥料不适用外养。 11、内外双修是个折中的好办法,一般都用这个。 12、多泡各个档次的同一类茶,这是个养壶的好办法,就像吃饭不挑食的人一般都很健康。 13、用普洱养壶会很油,比较快。 14、正宗的铁观音养壶很亮,也很快。 15、绿茶养壶很好但是很慢,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16、用养壶托可以,垫个毛巾也不错。 17、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不会变味。 18、经常喝茶的人要多准备几把壶轮着用,好让壶能歇歇干透了,一般一把壶连用三天就要停三天,这样壶才不会不受茶。 19、淋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 20、泥好的壶养起来见效快,泥差的见效慢,选一把好泥料的壶养起来事倍功半。 21、每次喝完茶最好不要在壶里留茶汤,用热水洗净,就像我们吃完饭会刷碗一样。 22、明针不好的壶很难养出来。 23、养花货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 24、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抛光。最好用纹理细一点的,软一些的,吸水好,容易干的,必竟不是当砂纸用,有一种女人化妆用的专用毛巾很好,就是贵了点。 25、壶的容量看喝茶的人数来选择,朋友来的多,一把大壶绝对给您涨面子。 26、粗砂的壶适合内养。 27、你手里的壶越多,把玩、欣赏、乐趣会增加很多。 28、水质的不同对养壶有影响,现在一般所用的桶装或瓶装矿泉水里面的矿物质很多,用来泡茶要随时清洁壶表面留下的水迹,时间长了不清洁会留下水垢痕迹,很难去掉。 29、不要用有油的手去抓壶,更不要把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不用的时候要放在干燥,不落灰尘的地方。 30、最后一条,切记:把壶放在离小孩尽量远的地方,不然你会后悔的。
禅茶一味,淡久生香。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衍生。禅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茶,一片片吸日月之精华,含山川之神韵的青翠,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禅茶一味,可让人淡静,清心,沉思,寡淡少欲,心生清凉之意;让人心境如禅茶,澄澈空明,平和宁然。   和寻常人相伴,品的是茶,参的是生活、琐碎。和道合的人相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心领神会。参的也不是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透。和大师,或是有修性、修心的人,参的才是禅。茶道,也是禅道,禅茶须是对着外境、心境、人境,缺一不可。三者兼具,才是禅茶。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通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佛教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就是以静为本,同时,以静为美的诗句有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禅茶一味,茶心佛心,何异何殊?   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同,悟禅的意境也随之改变。鹅黄清澈,淡雅的茶水,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把生命看成是学习,把挫折看成是成长,把一切的泥泞坎坷,都当作是看不见的手,它推动着你,展翅翱翔。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以下是选壶三定律,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是却有借鉴意义。   第一定律:好泥不细   一块好玉,不会把它切成碎玉来卖。同样,上乘的紫砂矿,不会把它做成粉料。且不说矿石粉碎要花钱,如果紫砂的质感降低了,泥性变差了,壶也会卖不起价。壶家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有钱不会赚的事。所以“好泥不细”。   当然,用洗泥法练泥的细料和粉碎中产生的细料,俺可就顾不上了。反正料太细宜茶性降低,而且少了点紫砂味,不要也罢。   第二定律:好工不差   中国的四大名绣,没有哪家把花绣在麻袋上,所以稍贵一点的壶都不会用太差的泥。泥的成本在壶价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工”比“泥”值钱多了。不会有壶家在烂泥上下苦功夫,这样的壶家早已经饿死了;也不会有壶家在好泥上用烂工,这样的壶家已经被老板打死了。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工艺师”的堆里扎,只是想贴个“工好”的标签。烂泥烂工只能忽悠菜鸟,要忽悠“行家”还是要一点成本的。   所以壶家不会用“泥”来拖累“工”。除非“烧”坏了——壶烧坏了,或者脑子烧坏了。   所以,重“工”的壶友比重“泥”的壶友少交了好多学费。   第三定律:好料不加   首先说明:本定律不适用为特定艺术目的和原矿料互配的加料行为。   一种泥料,加料比不加料卖的价钱要高,而且加料的钱要不找回来,壶家一定会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好料不能加差料,差料更不会加好料。加料会让紫砂“看起来更好”,除了特定的艺术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假的象真的,次的象好的。   料加得越多就离“紫砂”越远。对壶友来说,“加料”所得到的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失去的却是紫砂最可宝贵的天然属性和人文基础。
好的紫砂真的是一点瑕疵也没有吗?   这个话题一直存在且保持一定的热度。今天就来说说。   原矿纯正的上乘泥料在烧制时常常会出现各种瑕疵,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能出现原矿上乘泥料特有的瑕疵现象的紫砂壶,必须要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如果泥料的品质低,想出现原矿上乘料特有的瑕疵也难。   具备原矿上乘泥料的基本条件是:   一、必须是原矿具有一定砂性的矿料。   二、矿料的纯度、及在筛选出的原料必须是足够的纯正。   三、泥料在炼制时必须是纯砂粒、或泥料所含脂粉泥绝对低。   四、壶在窑中必须烧到位、或说要烧到一定的结晶度。   如果壶在没烧到结晶前,出瑕疵的概率非常非常低,出瑕疵通常是在结晶后。所以现在的壶是越来越生,这与现在的市场有关,谁都不愿意接受瑕疵,真假优劣不重要,好看就认为工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原矿上乘料通常会有哪些瑕疵现象。   1、出现爆疵、爆子、爆泥现象的泥料;通常是纯砂粒的料、或含砂率非常高,壶在窑内烧制时整体收缩,有些稍大点的粒子因内外温差急变而炸裂,粒子周边无缓冲而爆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控制窑温的升降速度来降低瑕疵率,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窑,就是有窑的,烧制方法也不一定能掌握,所以,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还是难题。   2、花泥;主要原因是砂粒硬、泥料纯,接壶把壶嘴时用的脂泥与身筒泥片的密度不同,后期了坯工夫不到,或是坯不润的时候用抿针,造成砂粒倒毛,或是成品泥放置时间长,紫砂泥料内外湿度不同等原因造成.所以,放置时间长的成品泥在做壶前,最好是重新炼一下,或反复锤炼.通常在壶烧到结晶前,就是有花泥现象也是非常轻微,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烧到结晶后才出现花泥现象.所以,对有花泥现象的壶不要排斥,那是真正的紫砂壶,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有些花泥现象能养掉。   3、灰爆;是因石灰岩颗粒夹入纯正紫砂料里,高温时变成石灰而彭胀,由于纯正砂料缓冲力非常小而爆飞,形成灰爆。   4、气泡(又称起泡泡);出现这种情况的泥料一般是砂料纯度好,硬度高,颗粒稍大,一般在四十到六十目的硬砂泥料中出现,主要原因是烧窑方法和窑中气氛,如果窑中升降温过急,大的颗粒会因内外温差力大而炸裂,出现气泡,有些料虽然细,但因矿料本身质地稍低,在窑中升温过快或超过本身的烧制温度时,也会出现。   5、跳砂;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烧制时壶身因收缩,砂粒与砂料间没有缓冲,粘结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挤压而蹦出。从这点看,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极品硬砂料。要想消除跳砂现象,非常简单,在泥料里多加点脂粉泥就行,虽然不会跳砂了,但泥品同时也下降了。   6、铁黑;是指在壶表皮下因高温熔化但还没有析出的铁质。这是最常见的瑕疵。   7、铁熔;是指已经熔化并析出表面的结晶铁。原矿纯正的泥料在烧到一定温度时,大多会出现铁黑、铁熔现象,出现铁黑的紫砂泥比较普遍,一般泥料品质不会很差.能出现铁熔的泥料只有原矿有,而且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泥料必须经分筛过的纯砂粒,或是脂粉含量非常低。二是不管是嫩泥或硬砂泥,泥料必须烧到基本结晶,就是说要把泥烧到结晶成紫砂壶。从这两点看,有铁熔点的壶,绝对是上乘品质的泥料.形成铁黑、铁熔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科学论断,但可能与原矿矿料的纯正性有关,回过头来说,哪怕是原矿最好的矿料,如果炼的不纯,也不会出铁熔点。   以上这些现象,大多在原矿上乘泥料中才会出现,对紫砂认知度高的人,一般不会拒绝上乘泥料出现的正常瑕疵,而对紫砂认知度低的人,则往往不能接受一些小的瑕疵。
养一把好壶  品百味人生   紫砂壶是悠久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独特产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壶艺家将自己匠心独具的审美情趣注入其中,使紫砂壶从煮水冲茶的普通器具,变身为文人雅赏、世人珍藏的艺术珍品,广受人们的喜爱。紫砂壶的挑选固然重要,但“养”壶更有讲究。   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涵香纳味,并使紫砂壶焕发出其本身浑朴的光泽。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水,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养壶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润滑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的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总之,真正的爱壶人是决不会把形态各异的壶囚放在橱架上的。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将其在不同时期收藏的壶儿们挨着个儿沏茶——精心挑选有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那茶水,常常是倒掉不喝的。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而是以茶去养壶的性情。   养壶,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若能用养壶的心情去学壶之“有容”而又不急于“盛满”,以岁月为茶去涵纳岁月,也让岁月蕴养自己,这样,到最后,当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我仍如壶,有着茶也带不走的温香。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就不仅是养壶的气质,更是养自己的气度了。
经验之谈:玩壶应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玩也是一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玩紫砂壶一定是有不同于玩别的东西的特殊性。以下是个人经验之谈供大家分享。   1、紫砂壶与其他古玩的显著区别之一,不是有年代的就都是好东西。   这是玩紫砂的一个原则,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有家财万贯不如有青瓷一片。瓷这东西似乎不论好坏,有年代就好的。青铜器也是如此,只要是战国时期的,喂狗的碗都值钱。紫砂就不同了,有年代的不一定都有把玩的价值。有价值的只是早期紫砂中的精品。如果不弄明白这一点,恐怕会白花很多冤枉钱。   2、紫砂壶与其他商品的区别,不是印上有名的商标(名款)就是好的东西。   这是紫砂的又一个基本的原则,书法有废纸三千之说,意思是一幅好的字画是需要书画三千张后才有机会形成的。另外就是一个人的作品,也不是都在一个水平的。偏偏紫砂经历了捏块泥巴就换钱,刻上名字就高价的疯狂阶段(据说这些东西都跑海那边去了)。更何况是在当今代工壶满天飞的环境下,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买壶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名家。不然就会把人家准备抛掉的东西或者是假李奎用真金白银砸在自己手上了。   3、不是所有的壶都具有收藏的价值。说白了一句话,真正有收藏价值的壶不太可能是用来喝茶的,更不会出现在商家的出售范围中,基本上是在正规的拍卖会上才能见到。所以如果遇到哪个商家说他家的壶有收藏价值那绝对是忽悠。   这是自己玩壶的一点体会,供同好们分享。
首页 1 2 3 下一页